一、应用皮肤扩张器形式的皮肤移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苏钰,申卫东,刘军,刘明波,解营利,王文佳,戴朴[1](2021)在《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倪小冬[2](2021)在《颞浅动脉皮瓣在头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颞浅动脉皮瓣修复头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目的:头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要彻底切除肿瘤,还要应用合适的方法修复缺损恢复容貌。本文探讨应用颞浅动脉皮瓣修复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范围缺损患者16例,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和隆突性纤维肉瘤等,分别应用颞浅动脉顶支和额支头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植皮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颞浅顶支筋膜-血管头皮瓣和1例颞浅额支筋膜-血管皮瓣发生静脉淤血,经针刺放血、应用促进静脉回流药物等处理后未发生皮瓣坏死。术后随访636个月,肿瘤无复发,皮瓣外观满意,但供瓣区呈秃发畸形或植皮后外观。结论:颞浅动脉皮瓣是修复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可靠选择,顶支头皮瓣适合修复头皮缺损,额支皮瓣适合修复面部缺损,但供瓣区畸形是该方法的明显缺点,故应谨慎使用。第二部分颞浅动脉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继发缺损创面目的:头面部较大面积疤痕、良性肿瘤、严重色素异常、血管畸形等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对外观要求高。应用扩张器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探讨各种形式的颞浅动脉扩张皮瓣在头面部继发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应用颞浅动脉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继发缺损创面20例,其中包括头皮疤痕7例、神经纤维瘤4例、皮脂腺痣3例、面部疤痕3例、动静脉畸形2例和葡萄酒色斑1例。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颞浅动脉顶支扩张皮瓣14例、激光脱毛的颞浅动脉顶支扩张皮瓣2例、颞浅动脉额支扩张皮瓣2例、预构扩张的颞浅动脉顶支筋膜皮瓣2例。结果:所有扩张皮瓣及预构扩张皮瓣均顺利完成一期和二期手术。1例颞浅动脉额支扩张皮瓣转移后发生静脉瘀血,经针刺放血、应用促进静脉回流药物等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病例术后皮瓣均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随访3-6个月,外观满意。结论:以颞浅动脉为蒂的各种扩张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继发缺损中的应用具有多样性,应用得当能取得很好的修复效果。
杨广远[3](2020)在《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方法矫正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全耳再造术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方法,在矫正小耳先天畸形全耳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60例(60耳)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者,将其作为对象展开临床分析。以回顾性分析方法为主,有30例患者为耳后皮瓣法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设为对照组;有30例患者为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基础信息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术后再造耳廓对称性评分、术后再造耳廓外观评分、术后再造耳廓解剖结构与稳定性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侧别、形状基础信息的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5.34±10.47)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10.39±20.45)ml。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3)观察组再造耳廓对称性评分总分(35.25±0.93)分;对照组再造耳廓对称性评分总分(25.08±1.27)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再造耳廓对称性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再造耳廓外观评分总分为(26.07±0.63)分;对照组再造耳廓外观评分总分为(16.85±1.04)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再造耳廓外观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再造耳廓解剖结构评分总分(27.18±0.57)分;对照组再造耳廓解剖结构评分总分(20.49±0.64)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再造耳廓解剖结构与稳定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6.67%。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总分(94.32±1.27)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总分(80.14±1.28)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3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与耳后皮瓣法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相比较可提高患者再造耳廓对称性、美观性、稳定性等,充分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更加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根[4](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郭嘉庆[5](2020)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在鼻缺损病例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技巧与方法,评价其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于2002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缺损原因外伤10例,肿瘤切除继发缺损5例。缺损面积:<1.5×1.5cm22例、1.5×1.5cm22.0×2.0cm25例、2.0×2.0cm22.5×2.5cm23例、>2.5×2.5cm25例。缺损部位:鼻翼8例,鼻尖9例,鼻背2例,鼻侧壁3例,鼻小柱2例,跨亚单位缺损9例。全鼻缺损5例,半鼻缺损3例。同期行衬里修复8例,同期行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8例。缺损手术分为3期:I期行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II期采用以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鼻缺损,同期根据鼻缺损情况行衬里及软骨支架修复;III期行额部皮瓣断蒂修整术。观察术后美学效果、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转移及断蒂后血运均良好。皮瓣无明显回缩,颜色、质地与邻近组织相似,再造鼻外形满意,鼻腔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额部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手术分期多、治疗周期长、手术要求高,术后效果影响因素多。但在具备良好额部皮肤的条件下,可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及功能恢复,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鼻缺损或鼻大部缺损再造修复的选择术式。
李凯[6](2020)在《简易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的体会》文中指出目的:讨论简易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9年使用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的1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9-73岁,平均年龄42岁。皮肤缺损面积约6×3cm32×7cm。常规术前准备,麻醉下,彻底清创,在距创面1.01.5cm处置入克氏针,安装简易皮肤牵张器,逐渐增大牵张力,缩小创面,术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皮缘血供,调整牵张力,至皮缘贴合后,再行间断缝合。结果:13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应用简易牵张器后直接闭合伤口。1例患者前臂皮肤缺损面积过大,应用牵张器后缩小创面后联合植皮术闭合创面。1例患者出现创面感染,克氏针切出,牵张失败,后改为植皮方法闭合创面。本组病例经过424个月(平均为11.5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皮肤边缘无坏死,创面周围皮肤感觉、弹性正常。结论:使用简易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邵明辰,程鹏,崔彦魁[7](2019)在《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颞部扩张皮瓣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采用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颞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的临床经验及体会。方法以本院14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双侧颞浅动静脉为蒂,于额部置入1枚400-600ml皮肤扩张器,两颞部分别置入50~100ml皮肤扩张器,3-4个月注水达到扩张器容量的2倍,维持一个月后行皮瓣移植术;预留额部皮瓣供发际线重建,切取皮瓣覆盖与面颈部瘢痕松解后区域,重建颌颈角;术后3~4周后行断蒂及蒂部修整。结果本组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皮瓣扩张时间5~6个月,扩张皮瓣切取面积26cm×9cm~42cm×16cm,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其中2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发生皮瓣淤血情况。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相近,过渡自然,无明显臃肿。颌颈角约90°,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均较前明显改善,后伸接近正常。结论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颞部扩张皮瓣适用于适用于在邻近局部正常组织扩张后仍无法满足修复的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者。
张钰[8](2019)在《PEDF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扩张皮肤中胶原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整形外科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常被应用于皮肤损伤处的修复和体表器官的再造。在修复重建中,与其它方式相比,皮肤扩张术较为安全且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出现并发症、治疗时间长及病人心理负担较大等问题。组织学上可见,持续的牵拉会引起皮肤中的胶原断裂,皮肤的真皮层变薄,可能引起诸如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扩张皮肤中胶原的调控成为了解决真皮层变薄的关键。皮肤中胶原的合成与分解常受一系列细胞因子调控,但在扩张条件下,能发挥此作用的细胞因子尚不清楚。因此,需寻求一种高效的细胞因子来对扩张中的胶原进行调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成人正常组织中(脑、肝、骨、眼、卵巢等)广泛存在,以往研究表明,在皮肤的创伤处及其他损伤组织中,有PEDF表达的上调,并且PEDF能参与胶原合成的调节。因此,我们设想,在扩张的皮肤中,PEDF可能表达于皮肤中的某个层次,并且能够调控扩张皮肤中的胶原合成。本文第一部分利用人、小鼠头部的扩张模型及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进行皮肤扩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PCR、Western Blot及ELISA等方法,比较扩张组和对照组的PEDF在小鼠及人的皮肤中、大鼠渗液中的表达差异,旨在探索扩张是否能够上调皮肤及皮肤微环境中PEDF的表达;本文第二部分利用第一部分的结论进行体外实验,探索在扩张引起的缺氧环境下,PEDF是否能调控胶原的合成。同时对PEDF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到何种方向进行探讨,探索PEDF能否通过极化巨噬细胞间接调控胶原的合成。第一部分人的皮肤、小鼠及大鼠皮肤扩张模型中PEDF的表达特征目的:探讨在皮肤扩张术中,皮肤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特征。方法:取人的扩张3个月的皮肤10例及正常皮肤6例。除此之外,C57BL/6小鼠16只、SD大鼠20只,设置扩张组和对照组,将大、小鼠随机分配到两组中,对照组为假扩张组。将总体积为1mL的皮肤扩张器埋置于小鼠头顶部,层次为紧贴骨膜上,并在术后1周时,向扩张组老鼠埋置的扩张器中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频率为每周2次,0.5mL/次,注液前后记录囊内压,使扩张后囊内压保持在6Kpa,以保证恒压扩张。对照组的扩张器中不注射生理盐水。对扩张3周后的小鼠皮肤进行取材,并对皮肤中PEDF的mRNA含量和PEDF蛋白水平分别进行测量,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扩张3周皮肤及临床获取的人的皮肤中PEDF的表达水平、分布、主要阳性表达细胞类型,在Nikon C2共聚焦显微镜下拍照,利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分析;为模拟扩张皮肤中的缺氧环境,将HaCaT细胞放入低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以明确影响表皮细胞PEDF基因转录水平的主要组织微环境因素。由于在大鼠模型中,获得扩张后产生的渗液较为容易且数量较多,因此利用SD大鼠背部扩张模型,将总体积为10 mL的皮肤扩张器埋置于大鼠背部,层次为皮下,自埋置后第8天起,向扩张囊中注射生理盐水,每周2次,每次注水至囊内压保持在8Kpa。收集扩张前后产生的渗液,取材,利用ELISA试剂盒,测量渗液中PEDF的含量,并使用SPSS 13.0软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注水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与人的皮肤中PEDF表达均上调,并主要表达在表皮层,且小鼠皮肤组织扩张后3周时皮肤两组之间PEDF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大鼠皮肤扩张后所取得的渗液中,与对照组相比,扩张能引起PEDF的表达水平上调,并且上调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体外利用HaCaT表皮细胞系进行体内结果的验证,在缺氧处理后,取0、1、3、6、9h的细胞,检测到细胞PEDF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皮肤扩张能够引起皮肤中PEDF的表达上调,并且其主要分布在皮肤的表皮层,除了皮肤中的表达,PEDF能够分泌至组织微环境中;而体外可发现,模拟皮肤扩张的缺氧微环境,PEDF的表达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PEDF的特征性表达也为我们下一步对PEDF的调控作用进行探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PEDF在扩张条件下对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PEDF在皮肤真皮层中调控胶原的合成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以及胎鼠成纤维细胞ICR,在缺氧条件下,利用PEDF对细胞进行干预,利用PCR、流式细胞技术、荧光细胞染色等方法探讨PEDF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利用Transwell共培养方法共同培养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探究PEDF联合巨噬细胞对胶原合成的综合作用。并且,为了进一步证明PEDF的作用,利用PEDF的受体抑制剂与巨噬细胞表面的PEDF受体结合,以抑制PEDF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共培养,进一步证明PEDF联合巨噬细胞对胶原合成的综合作用。结果:在缺氧条件下,经PEDF处理过的巨噬细胞中,M1-marker(iNOS,TNF-α,MCP-1)显着增高,而M2-marker(Arg-1,Ym-1,IL-10)增加不明显。在成纤维细胞中添加PEDF,发现I型和III型胶原的合成没有明显变化,而在Transwell实验中,胶原最终合成量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巨噬细胞上的PEDF受体后,I型和III型胶原合成增加。结论:PEDF在扩张缺氧的条件下能通过与巨噬细胞膜上PEDF受体结合,使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并以巨噬细胞为靶点,减少胶原的合成。
郭海林[9](2019)在《扩张器包膜培育带蒂血管化工程组织瓣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组织工程技术历经百余年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组织工程研究中的血管化构建难题。因此体外构建的组织植入体内后因不能及时得到充足血供,故而可萎缩,难以成行。前期研究发现,扩张器包膜可作为血管床支持细胞和游离移植皮片的存活。故本研究拟探讨应用扩张器包膜作为血管床培育带蒂血管化工程组织瓣用于膀胱及尿道重建,以期为组织工程血管化构建提供新方法。材料与方法:1.在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皮下股动静脉分支血管旋髂浅动静脉旁埋置扩张器,并间歇性打水扩张,扩张器注水完成后1周行墨汁灌注实验,观察扩张器包膜的血管化程度并行组织学染色。2.取兔子口腔黏膜(颊黏膜),将颊黏膜固定于轴心血管包膜前方,将注满水的扩张器紧贴口腔黏膜重新放回包膜内以促使口腔黏膜可尽快地与包膜取得血运联系。1月后观察口腔黏膜在扩张器包膜上的存活情况及组织学变化特点。3.待口腔黏膜与扩张器包膜建立充分血运联系后(口腔黏膜移植至轴心血管包膜1月),更换更大的扩张器并给予更大的扩张刺激,观察口腔黏膜是否可随扩张器扩张刺激的增大而使其面积增加。4.建立尿道缺损模型,将扩张器包膜培育的含轴心血管的内衬口腔黏膜的组织瓣以旋髂浅动静脉为血管蒂进行尿道替代修复重建,观察修复重建后的效果。5.心脏穿刺抽取兔子外周血,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同时行膀胱逼尿肌取材,分离培养平滑肌细胞。将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以6:1比例共培养以收获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把3张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叠加,并用PET膜将3张叠加的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移植至轴心血管包膜内,2天后再将另外3张叠加的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移植至已经血管化的细胞膜片组织上方,1月后观察6张细胞膜片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组织学特点。6.创建膀胱逼尿肌缺损模型,以旋髂浅动静脉为血管蒂将扩张器包膜培育的血管化的平滑肌组织瓣移植至膀胱逼尿肌缺损区,1月和3月后观察扩张器包膜培育的血管化的平滑肌组织瓣用于膀胱修复的效果。结果:1.扩张器注水完成后1周可形成血管化良好的包膜组织,墨汁灌注见包膜内富含小血管。2.口腔黏膜与扩张器包膜贴附良好,将注满水的扩张器重新放回扩张器包膜内1月后,口腔黏膜与扩张器包膜可建立良好血运,口腔黏膜存活良好。行墨汁灌注实验见口腔黏膜黏膜层下方有墨汁灌注。对包膜-口腔黏膜行组织学分析,1月后未见口腔黏膜组织学有明显改变。3.待口腔黏膜与扩张器包膜建立充分血运联系后,更换更大的扩张器并给予更大的扩张刺激,可见口腔黏膜面积可随扩张器扩张刺激的增大而增加。4.将扩张器包膜培育的含轴心血管的内衬口腔黏膜的组织瓣用于尿道缺损替代重建后,可见重建段尿道管腔通畅,管腔面全部为口腔黏膜内衬。5.内皮祖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平滑肌细胞呈梭形。二者以6:1比例共培养,8天后可收获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可用机械法完成叠加。将3张叠加的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移植至轴心血管包膜后2天可见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内有较多微血管长入,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存活良好。2天后见另外3张叠加的预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移植至已经血管化的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上方,2天后可见新移植的细胞膜片组织内有微血管长入,新移植的细胞膜片组织亦存活良好。1月后见6张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内微血管丰富,细胞膜片组织全部存活。6.扩张器包膜培育的6张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可以旋髂浅动静脉为血管蒂移植至膀胱肌层缺损区,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存活良好,组织内微血管丰富。结论:1.扩张器包膜可作为血管床支持口腔黏膜片存活,扩张器包膜培育的含轴心血管的内衬口腔黏膜的组织瓣可用于卷管替代尿道成形。2.扩张器包膜可作为血管床支持平滑肌细胞膜片组织存活,构建的厚层含轴心血管的平滑肌组织瓣可用于膀胱肌层缺损修复。
吕振木[10](2019)在《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愈敷料)在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愈合的应用,评估其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3年3月开始,截止到2017年5月,我科共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6例,前臂和手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3例,手腕或前臂脱套伤15例,以及手部脱套伤后采用传统皮片移植术后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皮耐克再修复1例。前三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以及脱套伤移植术后失败者再清创后的创面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彻底清创后采用皮耐克人工真皮覆盖缝合,VSD负压封闭引流7-10天,1-2周后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严重者VSD二次负压封闭引流。脱套伤者采用一期手术(皮耐克和VSD)重建修复组织缺损。术后对皮片存活情况、外观效果、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累及或邻近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对于足踝部创面来说,13/16例患者移植的皮片能够完全抓附于创面,成功率为81.3%。患者对手术区外观总体满意率为76.5%,VSS伤疤评分为2.2±2.1,代表了中上等水平。超过85%的患者自认为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踝关节屈伸度平均为48.5±4.8°(范围:35–62°),15例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对于前臂和手部复杂创面来说,移植的皮片完全成活率为84%,并未发现感染、血清肿、水疱等并发症;患者外观满意率为75%;VSS伤疤评分为2.9分,54%的患者认为手术区的皮肤神经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7.2分,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对于手腕或前臂脱套伤而言,人工真皮的抓附率在87-100%,患者对外观的主观满意率为72%,VSS评分为2.1,13(87%)例患者报道其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1.2,14(93%)例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日常活动能力。脱套伤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再修复的病例报道中,该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包括伤疤质量、外观效果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论:人工真皮皮耐克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临床效果,可作为创伤骨科大面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者的替代选择。第二部分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无末端胶原生物材料是否可促进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为临床开展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实验大鼠经甲醛溶液麻醉后,在超净台无菌条件下,对大鼠暴露的胸主动脉进行解剖切除,放入预装D-Hanks液(高压灭菌)的培养皿中,将血及周围结缔组织去除后,转移到另一个盛有无菌D-Hanks液的培养皿,再次去除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而后轻轻剖开胸主动脉,将胸主动脉彻底剪碎至1mm×1mm大小,并均匀种植于50ml培养皿内,使得组织块保持一定间隙,继而轻轻加入4-5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没过各个组织块,而后放置于CO2培养箱(37℃,5%CO2)培养5天换液,之后每2-3天更换培养基一次。经过10天的培养,原代细胞将占据培养皿面积的2/3左右,当细胞融合率达近80%时,可传到下一代。首先去除旧培养基,再用高压灭菌EDTA溶液洗涤细胞2次,加入0.25%胰蛋白酶2ml,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起皱褶,然后变圆,此时加入等量的培养基终止消化,然后用吸管轻轻吸匀,1500rmp/min离心3min,弃去上清培养基,加入适量新鲜培养液,吹打混匀细胞至悬液。再培养2-3天更换培养基,然后对细胞进行增殖测定、迁移检测、成管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无末端胶原能显着提高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计算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成管数,结果证实无末端胶原组管腔数(36.67±6.39)是胶原对照组(12.33±3.36)的近3倍,提示无末端胶原能显着促进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形成。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无末端胶原能增强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结论:无末端胶原能促进体外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无末端胶原也能促进血管形成并参与组织的修复或愈合;上述结果可能是无末端胶原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得以实现的。
二、应用皮肤扩张器形式的皮肤移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皮肤扩张器形式的皮肤移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颞浅动脉皮瓣在头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颞浅动脉皮瓣修复头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第二部分 颞浅动脉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继发缺损创面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D:综述 头面部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案 |
参考文献 |
(3)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方法矫正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全耳再造术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为耳后皮瓣法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 |
1.2.2 观察组为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基础信息情况 |
2.2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 |
2.3 比较两组再造耳廓对称性评分 |
2.4 比较两组再造耳廓外观评分 |
2.5 比较两组再造耳廓解剖结构与稳定性评分 |
2.6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2.7 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 |
2.8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
3 典型病例 |
3.1典型病例1 |
3.2典型病例2 |
4 讨论 |
4.1 先天性小耳畸形、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 |
4.2 手术方法对手术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 手术方法对再造耳廓的影响 |
4.4 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
4.5 手术时机、方式与材料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一、手术方法 |
二、典型病例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式及具体步骤 |
3.评价相关指标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简易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应用皮肤牵张器修复皮肤缺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三、 获奖情况 |
(7)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颞部扩张皮瓣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皮肤扩张器置入 |
1.2.2 皮瓣移植 |
1.2.3 断蒂及皮瓣修整 |
2 结果 |
3 讨论 |
(8)PEDF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扩张皮肤中胶原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人的皮肤、小鼠及大鼠皮肤扩张模型中PEDF的表达特征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PEDF在扩张条件下对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扩张器包膜培育带蒂血管化工程组织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扩张器包膜作为血管床培育带蒂口腔黏膜瓣重建前尿道缺损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扩张器包膜预构带蒂口腔黏膜瓣经耻骨途径后尿道成形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扩张器包膜作为血管床培育带蒂膀胱逼尿肌瓣重建膀胱肌层缺损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致谢 |
附录 |
(10)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人工真皮在组织工程学和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用皮肤扩张器形式的皮肤移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J]. 苏钰,申卫东,刘军,刘明波,解营利,王文佳,戴朴.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5)
- [2]颞浅动脉皮瓣在头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D]. 倪小冬.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方法矫正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全耳再造术临床应用研究[D]. 杨广远. 青岛大学, 2020(01)
- [4]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5]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D]. 郭嘉庆.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简易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的体会[D]. 李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颞部扩张皮瓣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J]. 邵明辰,程鹏,崔彦魁. 中国医疗美容, 2019(10)
- [8]PEDF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扩张皮肤中胶原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扩张器包膜培育带蒂血管化工程组织瓣的研究[D]. 郭海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吕振木.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