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经贸部发出通知 私企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明年起与国企一视同仁(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李清亮[2](2012)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从制度变迁视角看民营经济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文中认为民营经济在中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民营经济的兴起,包括其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本身需要科学的理论解释。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分析和制度比较,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及其制度环境演变作出合乎历史逻辑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进行科学研判,提出可行对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工具,围绕“合法性”和“制度环境”两个核心概念,沿着民营经济“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两条历史主线,仔细比较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制度政策、发展成效等,探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和路径,以及改革家、地方政府等在制度创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一)在影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制度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制度环境的关键因素又是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地位。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地位,即包括在正式的法律文本中的合法性表述,也包括由中共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构成的意识形态中的合法性地位。在转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民营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比法律文本上的合法性更为重要。(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变迁沿着特定的机制进行,即“社会压力—民营经济贡献—意识形态突破—法律地位上升—制度环境改善”。每一次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的大规模改善,都以中共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突破和法律对民营经济的肯定为前提,而中共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上取得突破并在法律上予以追认,均因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存在政府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贡献是其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三)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面临不同的压力甚至危机,民营经济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给予支撑,而前提又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有新的突破,在法律法规上予以明确,在实际运行中贯彻落实。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民营经济的新任务是担当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主力军。这就需要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更加宽松,更加体现市场经济“以人为本、规则透明、起点公平、平等竞争”的原则,所有这些又需要在意识形态和宪法法律上有新的突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分析单元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历史阶段划分的创新。特别是提出中国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变迁的“社会压力及贡献—合法性增强—制度环境改善”理论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当前中国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进行剖析,涉及到产权保护制度、融资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财税制度、社会服务体系以及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等;最后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发挥民营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国家需要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和顶层设计,以及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
杨建国[3](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汉语词典学界和中文信息处理界重“词”轻“语”的现象,对词组研究、熟语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熟语单位”(Idiom Unit,IU)的概念。所谓“熟语单位”,就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功能相当于熟语的结构单位,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被人们经常当作一个词来使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或凝固表达式。我们判别IU的三条原则为: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IU的长度一般为7±2);流通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IU理论上包括一切具有熟语性的词语组合单位。本文讨论的IU范围包括三字格中的惯用语和“差不多、靠不住、来不及”这样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结构串;四字格中的成语和新固定短语;简称略语、插入语和字母词语等。 本研究选用的是《人民日报》2001—2003三年的文本,约8000万字。文章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流通度理论为基础,以年平均流通度阈值(0.5)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运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熟语单位”(IU)进行了初步的提取研究;并对部分提取结果的噪声环境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对于IU的提取,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基本步骤是: 1、利用点号和“的、是、在、和、了、有”等高频词(字)将文本化短;自动提取时牺牲包含切分点的字符串,该部分字符串另行补救。 2、数据格式转换。将切分得到的形式上“完整”的2—8字串转为数据库格式。 3、统计3—5字串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 4、用字符串全年的平均流通度阈值进行筛选。 5、对5音节(含)以上字串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对其中的3字串、4字串和符合“N+N”、“N+V”、“V+N”、“V+V”等语法组合规则的相邻字符串(二元组)进行抽取;再对抽取的字符串重复上面的第3和第4步。 6、对筛选得到的字符串进行噪声剔除,全部进行重新切分并词性标注,然后运用静态规则模板(共30条规则)再次过滤。 7、借助辅助手段对熟语单位进行直接抽取。 8、得到3—5字格熟语单位表(约13,500条)。 本文还对提取出来的2001年的5,500个三字格、2002年的6,500个四字格做了简单的分类和例示性的分析说明。重点考察了具有熟语性的短语。三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和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两类,验证了冯胜利有关三音节组合的论断:音节为“1+2”式的是短语,音节为“2+1”式的是韵律词。 四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N+V”式和“V+N”式。N和V之间存在复杂的语法、语义以及音节制约关系。关于“N+V”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定中关系的“N+V”式四字格熟语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状中关系次之,主谓关系的四字格熟语性最弱,且N与V之间存在离散性。关于“V+N”式,我们发现:第一,“V+N”式四字格如果表示通名,它往往是或者容易成为一个NP习惯性搭配。第二,“V+N”式四字格中的N如果是比较抽象的双音节名词,则这类四字格构成的NP其熟语性相对较强。第三,“V+N”式四字格中的V如果是双音节述宾式动词,那么这种“双音节述宾式动词+宾语”形成的NP熟语性很强。 本文还从应用的角度对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对流行语的科学评定和字母词语的规范发表了意见。
范小波[4](2005)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开始重新考虑国际投资管理体制,一方面采取积极吸收外国投资的政策,另一方面放松境外投资的限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日益重视政府政策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作用,经历了从限制、放开到实行投资促进政策变化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配合当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举措,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引言介绍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选择理论、政策结构分析理论,并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第3章比较分析了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及其可借鉴之处:第4章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5章介绍了我国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构建;第6章通过分析得出了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主要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前提,引入博弈论分析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进行研究,以便对现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政策理论支持。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书籍和期刊杂志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方法: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规范研究与
尤宏兵[5](2004)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它在改变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促进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如果说改革开放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平台的话,中国加入WTO则标志着中国在更深程度上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企业有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使自己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民营企业同样也不例外。 本文在对民营企业、企业国际化内涵进行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指导,并从广义的企业国际化内涵出发,创造性地构建了衡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文章结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分析,提出国际化既是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亦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及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文章以对江苏及浙江两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为基础,分析并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 文章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明确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应走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并为民营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策略。文章同时指出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决定着民营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不断努力,但来自政府的必要而有效的配套支持措施则能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最终取得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与风险不断抗争的过程,虽然在风险发生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减少风险所产生的影响,但对民营企业而言,有效预防是关键。文章以此为背景前瞻性地构建了一套民营企业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机制。
刘才广[6](2004)在《我国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文中认为私营经济是指一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艰难曲折,经历了五个阶段:(1)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利用、限制的政策;(2) 从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虽有反复,但总的来说是持改造、批判、否定态度;(3)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三大,私营经济处于默认发展的阶段;(4) 从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私营经济成为了公有制的有益的补充;(5) 十五大以后,私营经济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2) 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3) 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4)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 完善了社会资金动员机制;(6) 完善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私营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和社会地位来看,私营经济面临如下的5个问题:(1) 政治上不平等;(2) 思想观念上有歧视;(3) 政策上不平等;(4) 法律地位不平等;(5) 行政管理上的不平等。 在中国,政治和政策环境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必须提高私营经济在政治等5个方面的社会地位。(1) 提高私营经济的政治地位;(2) 消除思想观念上的歧视;(3) 政策上给予平等待遇;(4) 法律上给予同等保护;(5) 政府服务上给予同等待遇。
王世勇[7](2004)在《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文中研究指明
木志荣[8](2003)在《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意义 私营经济的重新萌生和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分析研究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紧紧围绕“发展”二字,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弄清私营经济复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描绘它的发展变化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特征。第二,从生产力决定论、混合所有制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论三个方面论证私营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第三,从私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融资问题和治理机制创新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二、结构 全文共有九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首先阐述论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界定“私营经济”概念的内涵,然后介绍学术界对私营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重点分析并界定了“私营经济”概念的内涵。文章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用“民营经济”取代“私营经济”概念的现象表示异议,指出民营经济是一个表述经营主体的概念,用“民营经济”一词取代“私营经济”,只不过说明在某些人的思想深处对私营经济仍有疑惧、歧视和偏见。 第二章分析私营经济在改革之初重新萌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随后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从生产逻辑上分析了私营经济再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个人手中必须有一定数额的原始资本积累,指出我国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主要靠勤劳起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过程不同;二是社会必须有开放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为私营经济的产生提供广阔的市场条件;三是政策要对生产本身赋予合法性。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我国私营经济萌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89年——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徘徊阶段;1992年——2002年为第三个阶段,私营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为第四阶段,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提升阶段。 第三章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私营经济自1989年以来的发展状况。从四个方面阐述:首先,从户数、注册资金、从业人员、产值、消费品零售额和企业规模等各项指标的增长情况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指出私营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经济成2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分;其次,分析了私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吸纳劳动力、出口创汇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分析了私营经济的三大产业和具体行业分布情况、特点和成因,指出当前我国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制造业、商业和餐饮服务业,在一些产业领域尚属空白或进入较少;最后,分析了私营经济的城乡分布、区域分布和省市分布情况、特点和成因,指出当前我国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城镇地区、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 第四章总结概括了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有:1、我国私营经济在经济制度中具有逆向成长的特征;2、我国私营经济的成长经历了从制度外拾遗补缺的补充地位向制度内重要组成部分转化的过程;3、我国私营资本增殖虽然迅猛,但其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始阶段;4、我国有不少私营经济具有“戴帽”发展的隐蔽性特征;5、我国对私有产权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解释还不充分。 第五章评价和分析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动因理论。“生产力决定论”认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决定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论根据。本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生产力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能把生产力决定论庸俗化为生产力多层次对应论;“混合所有制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没有建立在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上,而是表现为公有与私有并存、计划与市场兼用的混合经济特征。本文在肯定这种特征的同时指出,中西方混合经济的生成机理和基本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并分析了中西方混合经济中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不同功能定位,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决定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本文肯定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元市场主体竞争,并且分析了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和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对立关系,又有相互依存协作关系。 第六章分析了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分析了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私营经济的未来走向问题,指出私营经济从补充角色变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私营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定位仍然只是补充地位。至于私营经济的未来走向,将来极可能晋升为主体地位,但目前无法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其次,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后私营经?
卢洪雨[9](2002)在《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中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浙江省国企、外企的增长幅度,成为我省外贸出口中最耀眼的亮点。 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为什么能发展得如此迅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使其健康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论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及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首先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目前的现状,用数据说明其发展的高速度;然后分析对其高速发展的原因: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外部深刻的历史背景、制度原因。 第三部分是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结构性矛盾突出、经营管理不规范、外贸的人才和经验匮乏、技术水平落后、难以获得所需信息等,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正常的外贸经营秩序造成了冲击;其次是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因素,如外贸领域的准入门槛较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出口鼓励措施政策不当、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部分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存在问题。 第四部分是民营企业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企业管理,鼓励管理创新;通过产品创新进行技术升级,扩大产品差异;家族式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成长为组织合理、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大企业,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产品和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部分是政府和相关组织应采取相应措施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对提高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积极培育若干出口产品行业协会、商会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金融支持、进行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第六部分是案例分析。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分析其外贸出口发展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对其它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顺利、健康发展。
张文勇[10](2001)在《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民营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资本,本文的主题即中心论题是资本。主线,即思维逻辑线索或文章主干是价值--资本--民营资本及其发展环境。而作为本题的实际出发点和目标,也即理论上的旨趣和趋归是现实中国的民营资本,尤其是其发展的外部环境。 这种思维逻辑和写作结构是缘于这样两种实践与思考:一是民企工作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民营资本尤其是私营资本和企业,普遍面临发展过程中“二次飞跃”的艰难处境--“长不大”与“恐大症”。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约束,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但这两方面的因素,又都可以归因于对资本本体的理解和把握,都导源于对资本本体论认识的偏差。对资本、资产与财产的理论界线不够明确,由此导致反映它们所有关系的所有制、所有权和占有权(经济上的所有权)的财产关系也因此含混不清。民营资本,尤其是私营资本和企业,其资本功能组织形态缺乏结构性,资本产权组织形态未能社会化。加上传统所有制观念的约束,国家也没能给予民营资本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中小民营企业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每一步都要面临比国有企业大得多的困难。面临所有制的歧视、国家政策的不平等、贷款难、获取服务和信息难、吸纳人才难以及劳资关系不理想等问题。从而民营资本自身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投资预期和产权预期。这都是其症结之所在。 二是国有资本和企业普遍存在效益不良,这也是世界和世纪之症,病根在哪里?我曾经进行了部分实践和研究,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同样由于资本本体论研究的缺失,导致对资本本体及其产权理解的不彻底,从而使资本运营实践的发展和研究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中国一度规模浩大的的资本运营中,由于缺乏对资本最起码的价值判断,没有真正理解资本的组织特征和质量特征,因而走了许多弯路,国有资产的保持和增殖都遭遇坚硬的阻力并均有惨痛的损失。因为对资本本体的认识直接提供着国企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目标方向。而一度,流行的观点是把国有资本与股份资本相等同,并按照这一观点着力构建国有资本制度。这一做法在实际中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国有资本股份化后形成国家股,国家股的股东主体仍难以明晰为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投资主体仍不明确,投资主体虚置问题没能解决。依此产生的股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亦很不完备。企业产权仍难以明晰,政企不分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可见,国有资本股份化除了改变融资方式,并因此融到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外,资本运营机制并不可能有质的改变,这在一些股份化改造后的企业中已有所表现。 而要对资本本体有切近、准确的把握,则有赖于对其理论基础--价值论的准论文摘要.2.确理解和新的阐释。作为对这种探讨的新的尝试,笔者提出了统一价值论学说。 统一价值论的哲学范式是当代哲学整体统一的范式,其本体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实践论哲学。笔者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之劳动,正是其哲学本体论承诺一实践意义的延伸。社会劳动,即广义劳动,是人类总体劳动。指谓为人类社会三大实践,即生产劳动实践、料学认识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在经济学中,则指称为物质生产劳动、科学认识劳动、和社会关系(含社会管理)劳动。劳动创造价值正是指备种社会劳动创造的统一价值。它包括认识劳动发现的原生价值、生产劳动创造的原创价值和社会实践劳动创造的关系价值。因此价值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人创造的因素、也有物质增殖的因素。此外,马克思价值理论中,关于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与“自乘”的观点,在现代新经济的条件下正是可以理解和指谓为各种高级复杂劳动,如科学技术劳动所具有的“乘数效应”和基础科学与制度文化劳动所具有的“高结晶度”,以及社会管理劳动特有的、“超强的外部性”。社会制度建设决定了很长一段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命运,政府管理行为也会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后果等等。因此统一价值论包括了原生价值、原创价值、关系价值,是一种总体价值,它与社会总体实践一致,都是人类社会劳动的成果。价值来源已部分和局部的发生了变化。价值形成、价值决定和实现不同于价值创造。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大致有三:一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二是原生价值的自然延展,三是效用价值的放大。与此相应,追逐价值的方式和价值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直接劳动,即劳动者直接加于劳动对象的劳动;同积累起来的劳动相比;巳经微不足道,以至于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将逐步成为不可能。从而主要是认识劳动或知识资本和物质化了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生成和形成。剩余价值的多少将主要不是取决于直接劳动,而是“主体客体化”的认识劳动和物化了的劳动,对简单劳动的剥削逐渐减少。对于这样的价值创造、决定和贡献结构,市场经济的分配形式并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合理的、良性的分配机制、而按劳分配制度也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按活劳动分配。因此宏观的收入调节,即政府制定分配制度和财政政?
二、外经贸部发出通知 私企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明年起与国企一视同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经贸部发出通知 私企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明年起与国企一视同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经济建设 |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规模效应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从制度变迁视角看民营经济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辨析 |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合法性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一、围绕产权问题的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
(一) 民营经济起源之一:乡镇企业的制度环境与产权演变 |
(二) 民营经济起源之二:家族企业的制度环境与治理结构演变 |
二、围绕融资问题的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
(一) 融资制度 |
(二) 信息不对称问题 |
(三) 民营中小企业特质问题 |
(四) 融资支持体系 |
(五) 解决融资困境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
1. 加强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
2. 放松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
3. 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
4. 完善政府职能,增强扶持力度 |
三、围绕政府政策的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
(一) 市场准入制度 |
(二) 财政税收政策 |
1. 财政政策 |
2. 税收政策 |
3. 其他相关政策 |
四、围绕非正式制度的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
(一) 文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企业家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方法创新 |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 分析单元的创新 |
(三) 理论模型的创新 |
第五节 预期结论与文章结构 |
一、预期结论 |
(一) 预期结论一 |
(二) 预期结论二 |
(三) 预期结论三 |
二、文章结构 |
第二章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及其理论解释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民营经济:从“鼓励发展”到被“限制消灭” |
一、旧中国民营经济的基础(1949年以前)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营经济尚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1949-1956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制度与政策 |
1. 《共同纲领》 |
2. 《宪法》(1954年)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三、社会主义改造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消亡(1957~1978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制度政策 |
1. 《宪法》(1975年) |
2. 《宪法》(1978年)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经济:从放开个体经济到允许私营经济 |
一、民营经济萌芽阶段(1979~1981年) |
(一)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 |
(二) 制度及政策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二、民营经济起步阶段(1982~1983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制度及政策 |
1. 中共党的十二大报告 |
2. 《宪法》(1982修订版)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三、民营经济稳定发展阶段(1984~1988年) |
(一) 历史背景:改革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
(二) 制度及政策 |
1. 中共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 |
2. 《民法通则》 |
3. 《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 |
4. 中共党的十三大报告 |
5. 《宪法》(1988年修订版) |
(三) 阶段性成就及存在问题 |
四、民营经济挫折调整阶段:(1989~1991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制度与政策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第三节 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 |
一、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 |
(一) 历史背景:南巡讲话 |
(二) 制度与政策 |
1.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 |
2. 中共党的十四大报告 |
3. 《宪法》(1993年修订版) |
4.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5. 《“九五”计划》 |
6. 中共党的十五大报告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二、民营经济成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主力军(1998~2001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制度及政策 |
1. 《宪法》(1999年修订版) |
2. 《个人独资企业法》 |
3. 中共建党80周年讲话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四) 发展存在问题 |
三、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2002~2007年) |
(一) 历史背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二) 制度及政策 |
1. 中共党的十六大报告 |
2. 中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
3. 《宪法》(2004年修订版) |
4. 非公经济36条 |
5. 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 |
(三) 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国际金融危机后民营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
一、历史背景 |
二、制度与政策 |
(一) 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 |
(二)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 |
(三) 非公经济“新36条” |
(四) 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 |
三、实际的政策实施及结果 |
四、2008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
第五节 民营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 |
一、1985-2001年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发展的对比 |
(一)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纵向数据分析 |
(二) 国有企业改革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横向数据分析 |
二、新时期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发展的对比 |
(一) 投资增幅比较 |
(二) 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比较 |
(三) 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比较 |
(四) 提供社会就业对比 |
(五) 税收总额及增速比较 |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
(一)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沃土” |
(二) 国企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三) 十六大以来的国资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绿色通道” |
(四) 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 |
1. 民营经济发展有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2. 民营经济发展有助于吸收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 |
第六节 民营经济合法性地位确定和制度环境改善的理论解释 |
一、合法性地位的获取过程 |
二、合法性地位对制度环境改善的影响 |
三、民营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
四、合法性地位和制度环境改善的阶段性特征 |
(一) 改革开放初期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 |
(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
第三章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产权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
1. 产权模糊性 |
2. 产权结构单一 |
3. 产权家族化 |
(二) 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1. 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
2. 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 |
二、内部治理和管理存在问题 |
(一)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1. 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
2. 董事会职责不清 |
3. 监事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
(二) 风险控制能力差 |
(三) 内外部监督不力 |
第二节 融资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直接融资制度不健全 |
(一) 股票公开发行融资制度 |
(二) 债券融资制度 |
1. 债券市场规模依旧偏小 |
2. 债券市场对民营经济服务仍显不足 |
(三) 风险投资制度 |
1. 退出机制不顺畅 |
2. 法律制度不完善 |
3. 中介机构与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
二、间接融资制度不完善 |
(一) 银行贷款制度 |
1. 所有制歧视 |
2. 规模歧视 |
3. 信贷配给存在“逆向选择”现象 |
4. 中小企业贷款专业机构发育不足 |
5. 信息制度缺陷 |
(二) 融资租赁制度 |
1. 融资租赁形式单一 |
2. 出租人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
3. 融资租赁的观念尚未真正树立 |
(三) 抵押担保制度 |
1. 贷款担保制度不完善 |
2. 抵押担保机构不发达 |
(四) 民间借贷制度 |
第三节 政策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市场准入制度 |
(一) 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上未真正享受“国民待遇” |
(二)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方面缺乏法律支持 |
(三) 民营经济准入审批复杂且成本高 |
(四) 行业领域准入羁绊重重 |
二、财政政策问题 |
(一) 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支持力度不够 |
(二) 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 |
(三) 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 |
三、税收政策问题 |
(一) 增值税方面的问题 |
(二) 企业所得税方面的问题 |
1. 税前扣除项目内外资企业存在差异 |
2.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待遇 |
3. 所得税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
四、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服务不到位 |
(二) 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三)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四节 非正式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传统观念和思维惯性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
(一) 多数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在自发阶段 |
(二) 企业文化缺乏创新性和鲜明性 |
(三) “家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不相容 |
(四) 诚信文化缺失尤为突出 |
三、企业家精神方面存在问题 |
(一) 部分企业家投机心理比较严重 |
(二) 短视行为比较普遍 |
(三) 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
第四章 促进中国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措施 |
第一节 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与顶层设计 |
一、赋予民营经济新的历史任务 |
二、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
(一) 确保巩固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地位 |
(二) 优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
三、改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制度环境的指导原则 |
(一) 科学发展原则 |
(二) 开放发展原则 |
(三) 创新发展原则 |
(四) 人本发展原则 |
(五) 可持续发展原则 |
四、改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制度环境的重点领域 |
(一) 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的利益表达机制 |
(二) 落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
(三) 促进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合作共赢 |
第二节 改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 |
一、明确民营企业的产权界定政策 |
二、完善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 |
(一) 完善私有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
(二) 建立经理人市场和职业信用制度 |
(三)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三、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三节 加快完善融资制度 |
一、直接融资制度创新 |
(一) 提升交易所竞争程度 |
(二) 完善上市发行制度 |
(三) 围绕“新三板扩容”构建场外市场 |
二、债券融资制度创新 |
(一) 改革政府对企业债券的管理方式 |
(二) 修改有关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
(三) 加强企业债券风险制度建设 |
(四) 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 |
三、间接融资制度创新 |
(一) 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创新 |
(二) 商业银行体系改革 |
(三) 引导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
(四) 支持担保机构和担保体系建设 |
四、租赁融资制度创新 |
(一) 完善管理体制和扶持发展政策 |
(二) 建立租赁业风险控制体系 |
五、风险投资制度创新 |
(一) 制定支持风险投资活动的政策法律体系 |
(二) 建立实现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多元化的制度 |
(三) 建立符合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四)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 |
六、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组织 |
(一) 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 |
(二) 建立多层次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 |
第四节 加强财税支持 |
一、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法律法规 |
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 |
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
四、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 |
五、加大对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支持 |
六、加强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
第五节 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
一、放宽市场准入 |
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
三、实行非对称性管制 |
四、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 |
五、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第六节 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
一、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制度建设 |
(一) 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敬商”文化 |
(二) 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1. 提炼企业价值观 |
2. 建立企业文化认同 |
3.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二、塑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企业家精神 |
(一) 创新精神 |
(二) 契约精神 |
(三) 良好的职业操守 |
附录: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 |
二、完备的法律体系 |
三、融资支持政策 |
(一) 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
(二) 风险投资建设 |
四、财税优惠政策 |
(一) 政府采购 |
(二) 扶持技术创新 |
五、鼓励合作联盟 |
六、人员培训制度 |
七、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 |
八、扶持落后地区中小企业 |
九、优化社会保障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
1.1.1 词组(短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1.2 熟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1.3 熟语单位的界定 |
1.1.4 “熟语单位”的范围 |
1.2 本研究的目标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2 本研究的难点 |
1.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熟语单位提取研究 |
2.1 语料的选取 |
2.2 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 |
2.3 词语自动提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4 我们对中文信息处理及汉语的认识 |
2.5 提取熟语单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6 辅助提取手段分析 |
2.7 部分结果验证及相关分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三字格、四字格熟语单位研究 |
3.0 已有的研究 |
3.1 三字格概况 |
3.11 三字格里的词 |
3.12 三字格里的语 |
3.2 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的三字格 |
3.3 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的三字格 |
3.4 四字格概况 |
3.41 四字格里的词 |
3.42 四字格里的语 |
3.5 “N+V”式的四字格 |
3.6 “V+N”/“V+V”式的四字格 |
3.7 小结 |
3.8 附论5字格 |
第四章 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研究 |
4.1 流行语研究 |
4.11 “流行”的界定 |
4.12 关于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 |
4.13 流行语的科学认定 |
4.14 余论 |
4.2 字母词语研究 |
4.21 引言 |
4.22 基于词典的字母词语的分类及相关分析 |
4.23 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举隅 |
4.24 关于字母词语规范的两点思考 |
4.3 插入语研究 |
4.31 已有的研究 |
4.32 插入语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作用 |
4.33 报纸语料中部分插入语的频次考察 |
第五章 简称考察研究 |
5.1 引言 |
5.2 简称的界定 |
5.21 定义 |
5.22 简称的性质 |
5.3 简称的分类 |
5.4 固定简称 |
5.41 固定简称的构成方式 |
5.42 固定简称的形成规律 |
5.43 固定简称的使用特点 |
5.5 临时简称 |
5.6 通过形式标记提取的简称例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6.2 熟语单位的应用价值 |
6.21 熟语单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
6.22 熟语单位与辞书编纂 |
6.3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
6.31 存在的问题 |
6.31 熟语的确定 |
6.31 熟语单位的自动提取 |
6.31 熟语的标注规范 |
6.32 下一步工作 |
6.32 熟语单位的外部功能及其语义研究 |
6.32 建立实用的分类、分级语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两本新词语词典所收的部分新词语比较 |
附录2 基于大学生的词语语感测量 |
附录3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2字串 |
附录4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3字串 |
附录5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4字串 |
附录6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5字串 |
附录7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6字串 |
附录8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7字串 |
附录9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8字串 |
附录10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3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1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4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2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5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3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熟语单位 |
附录14 2001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5 2002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6 2003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7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8 部分“V+V”实例 |
附录1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录的简称词条 |
附录20 2002年《人民日报》中的部分简称 |
附录21 本文所使用的标记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一、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二、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
三、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
四、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 |
五、小泽辉智的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理论 |
六、对外投资的不平衡理论 |
七、诱发要素组合投资理论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理论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选择 |
一、佩尔滋曼模型 |
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目标的构建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结构 |
一、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结构系统分析 |
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结构构成 |
第三节 国家对外投资政策博弈分析 |
一、两个国家之间的政策博弈分析 |
二、国际直接投资动态博弈与投资自由化 |
第三章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发展 |
第二节 对若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考察 |
一、韩国 |
二、中国台湾省 |
三、泰国 |
四、印度 |
五、新加坡 |
第三节 对若干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考察 |
一、美国 |
二、德国 |
第四节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启示 |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同样重要 |
二、信息服务、技术支持 |
三、金融支持 |
四、财政支持 |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 |
六、投资保险 |
第四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 |
第一节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政策 |
一、融资鼓励政策 |
二、外汇管理鼓励政策 |
三、出口退税鼓励政策 |
四、金融服务和政策性保险鼓励政策 |
第三节 现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措施的效果 |
第四节 现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多头审批管理问题 |
二、对外投资项目审批与企业实际得到相关优惠政策脱节 |
三、对外投资事后监管极为薄弱 |
四、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欠缺 |
五、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 |
六、对外直接投资管理存在一些盲区 |
七、扶持和保护海外直接投资的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
八、对海外直接投资提供扶持和保护的部门职能比较单一 |
第五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我国对外投资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 |
一、宏观层面---我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 |
二、微观层面---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构建 |
一、对外投资前置审批体系 |
二、对外投资事后监管体系 |
三、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1.1 民营企业 |
1.1.2 企业国际化 |
1.2 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现状 |
1.2.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小结 |
2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
2.1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
2.1.1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
2.1.2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
2.2 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
2.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2.2 企业国际化的指标体系 |
2.2.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
2.3 小结 |
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
3.1.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3.1.2 中国加入WTO |
3.1.3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改变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 |
3.1.4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 |
3.1.5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
3.1.6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要求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 |
3.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性 |
3.2.1 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为实施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2.2 跨国公司的成长经验说明民营企业具备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能力 |
3.2.3 社会对民企的认可及政府政策支持为其参与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3.2.4 成功实施国际化的民营企业的经验可供拟实施国际化的民营企业借鉴 |
3.2.5 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及其对市场渗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3.3 小结 |
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及策略设计 |
4.1 中国民营企业内向型国际化及其策略 |
4.1.1 进口 |
4.1.2 引进技术 |
4.1.3 在国内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 |
4.1.4 与外国公司在国内建立战略联盟 |
4.2 中国民营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及其策略 |
4.2.1 出口 |
4.2.2 对外直接投资 |
4.2.3 海外创业板上市 |
4.3 小结 |
5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培育 |
5.1 观念创新 |
5.2 提高科技水平 |
5.3 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
5.4 实施品牌战略 |
5.4.1 明确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品牌的战略意义与品牌内涵 |
5.4.2 采取合适的品牌战略 |
5.5 掌握并运用国际市场规则 |
5.5.1 国际市场规则的特点 |
5.5.2 学习、掌握并利用国际市场规则 |
5.6 采取科学的国际化策略 |
5.6.1 循序渐进 |
5.6.2 推行经营本土化 |
5.6.3 加强联合 |
5.7 推进合理的管理与组织机制的建设 |
5.8 小结 |
6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政策保障 |
6.1 明确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体 |
6.2 制定和完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
6.3 建立监督和鼓励相互配套衔接的投资保障制度 |
6.4 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
6.5 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 |
6.6 扩大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质量 |
6.7 建立民营企业国际化辅导机构 |
6.8 加强“走出去”的人才培训 |
6.9 小结 |
7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与管理 |
7.1 国际化经营风险的含义类型 |
7.1.1 政治风险 |
7.1.2 外汇风险 |
7.1.3 经营风险 |
7.1.4 管理风险 |
7.1.5 财务风险 |
7.1.6 技术风险 |
7.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 |
7.2.1 政治风险以工程中止为主要表现形式 |
7.2.2 外汇风险虽然存在,但不明显 |
7.2.3 经营风险已给部分民营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
7.2.4 管理风险天生存在、影响不小 |
7.2.5 利率风险少、投资决策有失误 |
7.2.6 技术风险频频陷民营企业于困境 |
7.3 实施科学的国际化风险管理策略 |
7.3.1 风险回避 |
7.3.2 风险控制 |
7.3.3 风险预警 |
7.3.4 风险转移 |
7.3.5 风险组合 |
7.3.6 风险自留 |
7.4 小结 |
8 实证分析:江浙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 |
8.1 民营企业贸易层次国际化经营现状 |
8.2 民营企业投资层面国际化经营状况 |
8.3 民营企业对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理解 |
8.4 结论 |
9 总结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查表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6)我国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私营经济的内涵 |
一、 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概念 |
二、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概念 |
三、 私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区别 |
第二章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
一、 限制、利用阶段 |
二、 改造、批判、否定阶段 |
三、 默认发展阶段 |
四、 “有益补充”阶段 |
五、 “重要组成部分”阶段 |
第三章 我国私营经济的贡献 |
一、 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
二、 是实现就业的主渠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三、 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
四、 有利于完善社会资金的动员机制 |
五、 有利于完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
六、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第四章 我国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 |
一、 政治地位不平等 |
二、 思想观念上有歧视 |
三、 政策地位不平等 |
四、 法律地位不平等 |
五、 行政管理上的不平等 |
第五章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 在政治上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的地位 |
二、 在思想上更加解放,放手发展私营经济 |
三、 在政策上给予私营经济平等待遇 |
四、 在法律上给予私营经济同等保护 |
五、 在政府服务上给予私营经济同等待遇 |
参考书目 |
后记 |
(8)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动机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 学术界对私营经济研究的进展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私营经济的再生 |
一、 私营经济的再生条件 |
二、 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 |
第三章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
一、 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
二、 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三、 我国私营经济的产业分布分析 |
四、 我国私营经济的区域分布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特征 |
一、 我国私营经济在经济制度中的逆向成长特征 |
二、 从制度外向制度内的成长过程 |
三、 私营经济资本增殖迅速,但其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始阶段 |
四、 发展过程的隐蔽性特征 |
五、 对私有产权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解释不充分 |
第五章 评发展私营经济的动因论 |
一、 私营经济动因论之一:生产力决定论 |
二、 私营经济动因论之二:混合所有制论 |
三、 私营经济动因论之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论 |
第六章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趋势 |
一、 私营经济的地位及未来走向 |
二、 私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
三、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私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一、 思想观念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
二、 私营经济政策法规制约因素分析 |
三、 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
四、 加入WTO对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冲击和应对建议 |
第八章 发展私营金融机构 |
一、 我国私营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
二、 造成我国私营企业外源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三、 对私营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对策 |
第九章 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 |
一、 私营企业治理机制现状 |
二、 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三、 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和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9)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2 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的发展现状和原因分析 |
2.1 浙江省外贸对本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
2.2 浙江省对外贸易在全国外贸中的地位与作用 |
2.3 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在浙江省出口的地位与作用 |
2.4 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2.4.1 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 |
2.4.2 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
3 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3.1 来自于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 |
3.1.1 结构性矛盾突出 |
3.1.2 外贸的人才和经验匮乏 |
3.1.3 经营管理不规范 |
3.1.4 技术水平落后 |
3.1.5 难以获得所需信息 |
3.1.6 家族制管理盛行 |
3.2 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因素 |
3.2.1 外贸领域的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
3.2.2 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3.2.3 缺乏必要的出口鼓励措施 |
3.2.4 土地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
3.2.5 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实施存在问题 |
4 民营企业要发展,自身必须加以改进 |
4.1 逐步加强并完善企业管理 |
4.1.1 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
4.1.2 制订并完善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 |
4.1.3 加强基础管理 |
4.1.4 严格财务管理 |
4.1.5 鼓励营销创新 |
4.1.6 鼓励业务管理创新 |
4.1.7 鼓励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
4.2 产品创新 |
4.2.1 强调产品的差异性 |
4.2.2 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 |
4.3 制度创新 |
5 政府、企业外部组织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
5.1 就提高我省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
5.2 进一步放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 |
5.3 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
5.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
5.4.1 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
5.4.2 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
5.4.3 加快外贸、管理人才培养 |
5.5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
5.5.1 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办法 |
5.5.2 在法律上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地位 |
5.5.3 健全有关法律体系建设 |
6 案例分析 |
6.1 嘉兴市金腾机械实业公司 |
6.2 从外贸起步发展工贸一体化 |
6.3 雅戈尔的出口发展之路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10)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
一、 为什么选择本题 |
二、 三个背景与一个前提 |
三、 认识论和方法论概述 |
四、 主线与分析框架 |
第一章 统一价值论 |
第一节 价值界定的几种学说 |
第二节 传统价值界定的哲学范式及其局限性 |
第三节 当代哲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基础上的价值内涵 |
第四节 对当代哲学范式下价值论的新阐释和批评 |
第五节 统一价值学说 |
第六节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第二章 广义资本论 |
第一节 重新认识资本的历史与逻辑前提 |
第二节 广义资本说 |
第三节 资本循环论 |
第四节 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
第三章 非资本主义理论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层次论 |
第二节 产权的历史变迁 |
第三节 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形态 |
第四节 非资本主义道路 |
第五节 所有制与国有资本制度 |
第四章 民营资本论 |
第一节 民营资本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民营企业自身因素约束与发展对策 |
第五章 民营资本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 |
第一节 融资环境制约 |
第二节 准入环境制约 |
第三节 税收政策制约 |
第四节 外部竞争制约 |
第五节 歧视性政策的负效应 |
第六章 加快发展民营资本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
第二节 放开部分领域,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 |
第三节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
第四节 加快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步伐 |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
第六节 促进民营企业文化环境的优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外经贸部发出通知 私企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明年起与国企一视同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从制度变迁视角看民营经济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D]. 李清亮. 复旦大学, 2012(02)
- [3]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 杨建国.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D]. 范小波.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5]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与实证分析[D]. 尤宏兵.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 [6]我国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D]. 刘才广. 四川师范大学, 2004(03)
- [7]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D]. 王世勇.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8]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D]. 木志荣. 厦门大学, 2003(02)
- [9]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发展研究[D]. 卢洪雨. 浙江大学, 2002(01)
- [10]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张文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民营经济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