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丘陵型流行区居民接触感染水的聚类分析

日本血吸虫病丘陵型流行区居民接触感染水的聚类分析

一、日本血吸虫病山丘型疫区居民接触疫水方式的聚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金鑫[1](2021)在《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各国间的卫生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然而,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在这一区域的流行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热带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消除的疾病,而肝吸虫病是一种可通过干预达到有效控制的疾病。从区域整体角度对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特征和传播风险进行研究,可为疾病的控制与消除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为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中国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地区麝猫后睾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建立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并从生态学及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影响上述两种疾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本研究以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区域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同时探究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与肝吸虫病不同监测点选取对预测其风险范围的影响,旨在为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长江流域与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探索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预测方法,在评估不同模型预测疾病传播风险的同时,筛选影响两种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关键因素,为亚洲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包括2018年长江流域县级水平钉螺有无的调查数据、2008~2018年长江流域191个气象站点气象数据,以及对应区域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2)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整理2000~2018年老挝、柬埔寨乡镇水平上的血吸虫病时点感染率信息,同时收集对应位置上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3)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建立6个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钉螺的孳生范围;二、根据气象数据计算血吸虫传播指数(AMSI),预测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三、利用钉螺的生存概率结合环境等数据,分析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AMSI的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四、通过变量重要性与边际效应探索影响AMSI的关键因素,及这些因素与血吸虫传播指数之间的关系。(4)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构建多个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二、在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与感染率之间的关系;三、以关键因素为依i据,预测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区域。结果:(1)2018年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长江流域2369处监测点进行钉螺调查,结果显示钉螺检出率为21.6%(511/2369);(2)通过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比较,最终发现RF模型(AUC=0.922)最优,提示钉螺适宜生存区沿长江水系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中南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等地区;(3)191个气象站点AMSI值均在48.89-2611.43之间,其中血吸虫病低风险(0<AMSI≤900)站点69个(占36.1%),中风险(900<AMSI≤2000)站点116个(占60.7%),高风险(AMSI>2000)站点6个(占3.1%),提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血吸虫病中低风险区域;(4)建立环境等变量与AMSI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RF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MSE=160.33,R2=0.863),影响AMSI最主要的因素有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100%)、钉螺生存概率(98.5%)与人类足迹指数(95.5%),其中AMSI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r=-0.29,P<0.01)、钉螺生存概率(r=0.13,P=0.03)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2)结果显示,湄公河流域的湄公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老挝南部的Champasack省,以及柬埔寨北部的Strung Treng、Kratie省,2000~2018年感染率为为1.1%,范围在0~40.9%之间,;RF模型的拟合与预测能力最优(RMSE=0.037,R2=0.743),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最主要的因素有暖季降雨量(100%)、海拔高度(88.1%)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76.9%),上述指标与湄公血吸虫病感染率之间均呈非线性关系;RF预测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老挝 Champasack省的南部沿湄公河流域分布,模型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为30%,出现低估现象。结论: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日本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可以利用血吸虫传播指数和钉螺生存概率共同评估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风险;利用机器学习模型不但可估计钉螺的孳生范围,还可探索影响血吸虫传播指数的关键因素,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及钉螺生存概率对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程度影响较大。湄公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感染率较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结合环境等变量估计传播风险可知,影响湄公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为暖季降雨量及海拔高度。第二部分大湄公河次区域肝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广西与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这2种肝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同时探索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地理隔离问题。方法:(1)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从2014~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数据库中获取广西地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地理位置信息、县级水平居民是否有吃鱼生习惯等信息;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地理位置及是否有吃鱼生等饮食习惯等信息。此外,收集研究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2)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及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感染麝猫后睾吸虫的地理位置、吃鱼生等饮食习惯信息,结合湄公河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利用物种分布原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估计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根据模型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找出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关键因素。(3)构建可对华支睾吸虫病、麝猫后睾吸虫病进行分类识别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探索影响该2种肝吸虫病分布的主要因素,筛选出最优模型后进行2种肝吸虫病分界范围的预测。结果:(1)2014~2016年期间,中国广西地区共有85个村镇进行了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33个村镇检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者(33/85=38.8%),广西全部市级行政区中有61个(占54.9%)有吃鱼生的习惯。2000~2018年期间,共检索获得153条越南地区相关文献,结果发现有51个地点出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且集中在越南北部地区;有31.7%(20/63)的市级行政区存在吃鱼生饮食习惯;其中,LM模型拟合和预测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效果最优(AUCtraining=0.959,AUCtesting=0.941),华支睾吸虫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吃鱼生饮食习惯(100%),结果显示吃鱼生人群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人群的13倍。(2)2000~2018年,泰国地区有425个报道了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地点,全国约67.5%(52/77)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老挝有14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44%(11/25)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柬埔寨有13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83.3%(15/18)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越南地区有18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拟合与预测效果最优的模型为RF模型(AUCtraining=1,AUCtesting=0.824),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是吃鱼生饮食习惯(100%),吃鱼生者发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者的3.3倍。(3)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海拔高度为35.44 m,麝猫后睾吸虫病流行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则约为160m。LM、RF、GBM、DT、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对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分类准确性为1;变量重要性分析中发现,对2种肝吸虫病分类贡献率均超过75%的因素有雨季均温、年平均温度、年均温占年温较差百分比、温度季节变化方差;除NNET模型外,其余模型均能预测2种肝吸虫病的分界范围,其中DT、GBM与XGBOOST可预测出中国广西西部地区发生麝猫后睾吸虫病潜在风险,但是仅LM模型能预测出2种肝吸虫病可同时出现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份、中南部2个省份及老挝北部省份,而同时出现有华支睾吸虫病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的地区,为2种肝吸虫病的复合流行区。结论:本研究通过生态环境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了人体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风险区域,并揭示吃鱼生饮食习惯对华支睾吸虫或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影响。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生态环境指标对其分布进行分类。模型结果显示,2种肝吸虫病复合感染区集中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中北部2个省及老挝北部省份,对两种肝吸虫分类影响最主要因素为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变化。第三部分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目的:探索如何运用RF模型在保持长江流域钉螺孳生地分布和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区域预测正确度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监测点数量,为完善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前期构建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数据库中的数据,设定多个等面积六边形,对长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进行区域划分;假设每个网格代表一个生态区,从中随机抽取一个监测点,对血吸虫病或肝吸虫病流行区空间分布进行校正;通过改变相邻六边形的空间距离,控制研究区域六边形大小,可减少重新抽样的样本量。第二步,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重新抽样后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与预测,评估不同空间距离下模型的预测效果,筛选出监测点设置数量最少时的空间距离。最后,依次对长江流域钉螺分布、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不同场景下的敏感性评价。结果:长江流域钉螺RF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六边形生态区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0、1258、578、126、62、29 个,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86、0.889、0.832、0.723、0.815、0.857,Kappa值一致性逐渐降低(从0.647降低至-0.682)。其中空间距离为5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湄公河流域RF模型预测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 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 0、1318、1257、603、287、122,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23、0.784、0.824、0.682、0.609、0.736,Kappa值分别为0.454、0.429、0.903、0.816、0.963、0.176。其中空间距离为 10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结论:以生态区为概念设定六边形网格,就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重新抽样,该方法可以对钉螺监测点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点的空间偏倚进行校正,从而获得以最少监测点数量获得有效监测效果的监测策略。长江流域钉螺的监测点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5 km范围进行布点,将原监测点从2161减少至1338;而湄公河流域的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10 km范围进行布点,只需设置1257个监测点;该监测策略可在减少监测点数量的情况下,达到有效监测钉螺分布、预测麝猫后睾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效果。

许骏[2](2021)在《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水利血防工程是血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提升血防工作持续性动力,实现精准防控的综合治理方式。为进一步优化水利血防工程空间结构、调控疫情风险演变态势、缓解低水平流行疫区的典型“人-地”矛盾。本文立足疾病地理学和理论流行病学视角,按照“明确警意→识别警源→监测警势→模拟预警→优化防控”的基本思路,围绕综合风险定义和识别、工程建设适宜性、工程的风险抑制机制及工程优化布局等方面。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流行病学数据综合分析洞庭湖血吸虫疫情流行的源头、载体和动力,并对风险要素结构和风险演变特征开展监测分析。运用K-means聚类、GAM广义可加模型、VAR向量自回归、KDE核密度估计、BP神经网络及克里金差值等方法,对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和建设效果、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风险相互作用机制及水利血防工程的优化调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BI、GVI和NDVI等光谱特征指数与土地利用数据、钉螺勘察数据的协同分析,能进一步提升潜在钉螺孳生环境和孳生风险的识别能力。2006-2016年间,洞庭湖地区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的主要环境组成为农田、沼泽湿地、冬陆夏水区和其他林地。且各自环境类型的细分组成也有较高的相似度。洞庭湖流行区的潜在孳生风呈现出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弱的变化趋势。钉螺种群流动性减弱、环境依赖性增强,临湖、临水地区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在未来改变钉螺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2006-2016年洞庭湖地区的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核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大型湖泊水域周边高、其他地区低,中部偏西北的西洞庭地区高、中部偏东北的东洞庭地区低的总体格局特征。其中,Ⅰ、Ⅱ级风险区稳定分布于西洞庭湖地区、柳叶湖以北区域、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境内以及上述区域与澧水流域之间的低洼垸落。Ⅲ、Ⅳ级风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岳阳市辖区、益阳市辖区、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等地。对疫情风险驱动能力较强的流行病学指标为区域螺情、家畜感染和危险环境,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起主导作用的地类包括高覆盖度草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库坑塘、疏林地和沼泽湿。“四水”流域的疫情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澧水、沅水、资水和湘江。(3)基于F.R.E.A多维度聚类和变异系数法对7类水利血防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建设条件适应能力由高到低的工程分别为开沟沥水、涵闸改造、堤岸硬化、沉螺池、塘堰整治、抬洲降滩和沟渠硬化。七类工程对区域人水-疫水相互作用强度及综合风险等级的普适性较好,对社会经济功能和区域环境特征的适宜性差异较大。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患者治疗力度、血防经费投入、冬陆夏水环境、地区开发强度等8个主导因素影响,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综合风险基本形成了主体行为约束、血防措施联动、复合功能互动、社会经济驱动、生态防疫强化等作用机制,驱动各类水利血防工程防控效果的时空差异。(4)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洞庭湖地区2020-2030年综合风险演变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全域综合风险的均值呈现先下降后反弹的状态,延续了2006-2016年的总体格局。而综合风险提升的热点区域将由全局零散、局部集中转变为北向移动的集聚分布态势,洞庭湖以北的地区或将成为综合风险集中连片提升的主要区域。从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的风险抑制能力三个方面将工程建设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其中,重点建设区主要呈现“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典型区域包括常德市鼎城区、津市市、澧县等。建设策略为加大投入、重点配建、因地制宜、强化考核。优化提升区主要呈现沿大江大湖的空间格局,分布地区包括岳阳市、岳阳县、益阳市等洞庭湖沿岸及洞庭湖地区中部的澧水、沱江、松虎洪道等流域腹地。建设策略为强化勘察和评估、促进工程升级和替代、推动防控体系建设等。同时,合理管控区和禁止建设区也有各自空间分布特征和建设策略。

梁伟展[3](2015)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热带病,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洞庭湖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在对血吸虫病的众多研究中发现,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研究》,以行为地理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统计测算、数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并结合湖区环境简要分析影响其行为的因子,据此提出调控措施,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预防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发现,疫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的基本认知不存在明显偏差,但居民接触疫水概率较高、预防措施后置性明显。(2)运用SOM自组织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不同行为的影响因子不同,其中职业是居民各行为中最显着的影响因子。(3)结合普雷德行为矩阵的相关原理,量化各群体对血吸虫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发现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综合得分最为满意,企业人员、个体户其次,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较差,农民、渔民最差。(4)结合实地访谈资料,总结出疫区居民行为方式特征,并提出其行为具有季节性、意识性、群体差异性、规律性。(5)梳理研究成果,结合当地血防医生和专家意见,提出安全用水替换,医学专业规范,健康教育干预,救治范围扩大,预防、管理创新,外来群众提醒等行为调控措施。

路龙廷[4](2014)在《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实施现状及障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四川省2004-2012年的疫情数据、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实施情况,了解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四川省取得的防治成效。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血吸虫病防治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传染源控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根据文献总结的障碍因素初步建立障碍因素框架,并基于此设计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三轮专家咨询(德尔菲法)最终建立障碍因素指标群,并进一步采用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确定四川省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第一部分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及传染源控制综合措施实施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2004-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数据、传染源控制综合措施实施情况,结果显示四川省主要开展了人群查治病、查灭螺等卫生措施,以及结合农、林、水等多部门实施了建设卫生厕所及沼气池、家畜圈养、环境改造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耕牛疫情显着下降,但钉螺总面积在2008-2012年基本保持不变。目前四川省处在由传播控制到传播阻断的阶段,需要在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同时,重点关注钉螺控制问题。第二部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检索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文献以及查阅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汇编,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第二阶段(1979-2003)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该阶段研究重点是血吸虫病疫情监测、防治策略的转变以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策略的现场防治效果。通过检索2004-2012年“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相关文献,归纳山丘型地区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执行中的障碍因素框架,将障碍因素分为3个类别8个子类别28个障碍因素。第三部分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研究根据文献分析得到的障碍因素框架设计专家咨询问卷,由专家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对指标进行九分制评价,经过三轮专家咨询得到3个类别8个子类别21个障碍因素并确定其权重。根据专家咨询确定的主要障碍因素设计了现场访谈提纲,采取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访谈对象涉及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及村级的行政官员、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人员和疫区群众,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传染源控制策略在山丘型地区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是:(1)综合防治资金缺乏,后续工作推进困难(2)健康教育形式传统单一,群众审美疲劳,接受度低(3)流动人口可控性低,宣传、查病成难点(4)卫生厕所、沼气池建设资金缺乏,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障碍因素,将为巩固山丘型地区血防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及制定防治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

刘璐[5](2014)在《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忽视的热带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组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偏远地区的慢性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基于疾病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多因素综合防控措施成为研究重点。2011年亚洲血吸虫病及其他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区域合作组织(RNAS+)发起的由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资助的研究项目“制定基于社会生态措施的可持续控制热带病的创新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热带病的社会、生态等综合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社会生态综合措施防治热带病。本课题以血吸虫病为疾病特例,研究不同尺度血吸虫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湖沼及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吸虫病影响因素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地理环境数据(遥感数据、矢量地图)、疾病相关数据(螺情数据、人群查病数据)和社会经济学数据(个体水平的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数据),分别从大尺度、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个体水平研究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整个研究分为4章节:第一部分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目的:试图从方法学角度基于多维环境因素进行大尺度的生态区划分,为血吸虫病的监测点设置及跨国家合作提供思路。方法:以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菲律宾以及中国的云南、广东和广西三省为研究区域,收集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数据集,采用二因素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的生态区系统。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5个生态区,位置分别为:A区分布在广西中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的中西部地区及菲律宾西北部地区;B区分布于老挝地区、柬埔寨西南部、泰国西南部及菲律宾西部地区;C区分布于云南省东部地区、广东中南部、泰国中东部地区及柬埔寨西南部地区;D区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西北地区及菲律宾的西部地区;E区分布于云南西部地区广西中部地区及柬埔寨东北部、泰国西北部地区及菲律宾中西部地区。不同生态区中的血吸虫病分布风险性不同。结论:该生态区划分方法理论上可行,可以拓展使用,为血吸虫病等热带病的监测点设置和跨国家合作带来新的思路。第二部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目的:研究2005-2012年洱源县的钉螺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云南省洱源县矢量地图为基础,收集2005-2012年查螺数据(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局部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法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洱源县活螺主要分布在中部永联村、茄叶村,西南部团结村和东南部的江登村附近的四个区域,分布范围逐年缩小,密度值也逐年降低。阳性螺2005-2007年集中分布于永联村附近区域。2005-2012年的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随着时间而相关性有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域逐年增多,主要聚集在山区峡谷型流行区,如炼铁村附近区域。进一步通过“热点”分析发现洱源县钉螺活螺数的聚集区域在新庄、炼铁、永胜和永乐村附近区域。结论:洱源县钉螺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可为洱源县今后的查灭螺重点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目的:研究洱源县钉螺孳生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并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历史钉螺数据建立适宜性模型对潜在钉螺孳生地进行预测。方法:收集洱源县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一月份最低地表温度(LST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及其衍化的水系模型,结合历史有螺行政村抽样村数据,初步了解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征,并将适宜环境因素进行等级分类、叠加分析,建立等级适宜性模型,预测钉螺在山丘地区分布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96.4%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距离水系1200m范围内,79%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夜晚温度-0.15℃~4.85℃范围中,75%的有螺村分布在NDVI值为0.38~0.7范围内;71.4%有螺行政村分布在高程为1950~2491m范围内;75%有螺村分布在坡度1°~20°范围内。将适宜范围等级分类,并叠加分析,提取潜在钉螺孳生地,模型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5%。结论:基于LSTN、NDVI、DEM及其衍生的水文特征,可以建立钉螺预测的等级适宜性模型,用于钉螺流行区的预测。第四部分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从个人水平了解洱源县不同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社会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方式横断面调查洱源县两个血吸虫病代表行政村(永乐和新庄)人群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感染率与个人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两个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永乐村(平坝型)曾经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新庄(峡谷型),现在新庄的感染率更高,这与新庄地区目前存在较多的血吸虫病危险因素有关,如经常养牛、挖野菜割野草、对牲畜的饲养持散养的态度。另外,小于15岁的儿童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人群,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存在较多危险行为,如野外游泳等,尤其在新庄地区。结论:洱源县总体血吸虫病知晓率较高,但血吸虫病两种亚类疫区中存在不同危险因素。目前的低流行地区,需要根据研究重点因地制宜地指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针对小于15岁儿童的健康教育措施。

徐小林[6](2013)在《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关于鄱阳湖的研究历来受到各学科、各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中关于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随着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治策略的实施,湖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已取得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该区域的血吸虫病传染源流动性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形式复杂等,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对血吸虫病传播链条进行干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识别血吸虫感染的“高风险环境”,评价人群、家畜活动的“高风险行为”及钉螺的孳生、繁殖规律,继而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和制定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及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及科学知识图谱角度,对关于鄱阳湖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进行情报学分析,探索研究前沿、热点;基于此,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及方法,通过阳性钉螺及牛粪探索识别血吸虫感染“高风险环境”,并对相关因素,如人群和家畜与高风险区域产生交互作用的环境和社会行为活动及高风险区域内水位对钉螺孳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及钉螺防控提供科学借鉴及参考。整体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科学计量及信息可视化的鄱阳湖相关领域研究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学及信息可视化图谱对鄱阳湖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该领域围绕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水资源、环境及气候;洪灾及其影响等7类主题展开研究,近年发文量增长迅速。其中最主要的研究主题是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在引用次数>10的高被引文献中占46%),但发文量随时间呈波动趋势。对探测到的16个鄱阳湖区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领域的主题绘制出战略坐标图,找到该领域研究的研究前沿及热点,其中新颖度和关注度最高的是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治策略。依据与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可能研究方向,为以下三部分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文献支撑。第二部分沿鄱阳湖6县血吸虫病疫情电子地图的建立本部分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及Google Earth等平台,通过绘制鄱阳湖区沿湖南昌、新建、都昌、鄱阳、余干以及星子等6县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电子地图以及钉螺分布洲滩图,对疫情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疫情、螺情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为第三部分研究需要运用到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电子化地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鄱阳湖区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识别本部分通过收集2010年沿鄱阳湖6县的阳性钉螺及阳性野粪信息,以及人畜疫情数据,结合第二部分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及电子地图,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进行识别。综合分析识别的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以及人群、家畜活动频繁洲滩信息,最终得到需要重点控制的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结果共得到182个高风险区域洲滩。结合这些重点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人群感染情况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除都昌县以外,其余5县探测到的高风险区域的人感染水平均高于该县的平均水平(P<0.01),但在每个行政村的表现结果比较复杂。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及方法,综合分析钉螺及野粪的疫情资料及人畜接触洲滩的行为,能有效探索识别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为血吸虫病及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内相关因素研究识别高风险区域的目的即为了控制孳生于这些区域的钉螺,以及预防人群、家畜在高风险区域内接触疫水等高风险行为,进而控制以及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本部分研究以都昌县沿鄱阳湖的有螺洲滩及棠荫水文站不同年份(2004-2009年)每月的水位为研究材料,探讨水位变化对钉螺孳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尺度县域水平,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与查螺前1月、查螺前2月及前1个枯水期的水位呈正相关;活螺密度与查螺当月水位呈负相关;有螺面积比和钉螺感染率和前1个丰水期水位成正相关。在小尺度行政村水平,因每个村每年查螺的洲滩不同,表现比较复杂。研究结果提示,水位对钉螺孳生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螺情控制的策略措施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环境及人群、家畜社会行为活动,结果提示该区域的活动人群主要通过放牧、洗手等方式接触疫水;他们对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封洲禁牧”等措施的实施阻力较大。

朱静,赵安,程巧贞,黄朝清,唐启强,张刚刚[7](2012)在《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特征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方法选择每种亚类型疫区流行村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血防知识和血防意识水平以及疫水接触方式等流行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职业以农民、渔民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收入来源以捕鱼、种田、打工为主;血防意识水平普遍较高;疫水接触方式多样,以捕鱼接触疫水为主。洲垸型疫区收入来源90%以种田为主,洲岛型73%以捕鱼为主;洲滩型和洲岛型血防知识知晓率(80%以上)好于洲垸型(53.85%)和湖汊型(31.25%);湖汊型和洲岛型捕鱼接触疫水占62.5%和69.23%,湖汊型洗衣服接触疫水频率高。结论鄱阳湖湖沼型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多样,特征复杂,注重从血吸虫病的传播特点及当地流行特征因地制宜制定综合防治模式。

李亮[8](2012)在《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GIS、GPS技术,以及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描述和分析弥苴河水系干流与主要支流流经地区的钉螺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为山丘型地区的灭螺与防病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材料】1、收集2005-2011年弥苴河水系流经的24个行政村所辖140个自然村的螺情资料。2、收集大理州1:50000电子地图。3、下载云南省SRTM-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弥苴河流域地图、地形图、卫星图。【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将螺情资料输入到Excel中建立属性数据库,与自然村经、纬度数据以及DEM数据结合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2、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10.0、Excel2003描述、分析弥苴河水系流经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2005-2011年钉螺时间、空间分布情况。3、一般性统计分析利用ArcGIS10.0、Spss16.0软件对弥苴河水系流经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钉螺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及规律进行统计分析。4、地统学分析依据地统学原理,利用ArcGIS10.0对螺情指标与弥苴河水系干、支流在空间上的关系,以及各指标内部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较为广泛,2005-2011年间钉螺面积持续下降,2005-2008年间下降幅度较大。田地、沟渠等环境类型有螺面积的构成比最大,合计最大达到2011年的98.27%。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等指标与有螺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存在5个活螺密度较高的聚集区域:Ⅰ牛街乡海西海区域、Ⅱ三营镇弥茨河段区域、Ⅲ茈碧湖以南区域、Ⅳ中所村附近区域、Ⅴ青索村附近区域。钉螺密度的聚集情况与自然村、河网等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存在相关性。在0.01度-0.09度(1048.16米-9433.42米)的距离范围内不存在离散的聚类现象。2009年活螺平均密度、2005年阳性螺密度、2006年阳性螺密度、2006年自然感染率等指标空间聚类性与自相关性显着。3、距离分析结果表明:87.86%的自然村及84.05%的有螺面积在距离弥苴河水系600米的范围内。4、高程分析结果表明:钉螺分布在海拔1966-1992米、2054-2164米两个区域内。5、有螺框出现率Y与海拔X1建立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为Y=-0.287+0.000153X1(F=10.721,P=0.001,R2=0.072)。活螺平均密度Y与海拔X1距弥苴河水系的距离X2所建立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为:Y=-0.964+0.000503X1+13.399X2(F=4.181,P=0.017,R2=0.058)。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等指标与高程、距源头的距离、距茈碧湖出入水口的距离、距入海口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获得弥苴河水系附近自然村螺情密度分析图、趋势面图、热点事件图;弥苴河水系四环缓冲图。【结论】1、2005-2011年弥苴河水系附近自然村的各项螺情指标持续下降,螺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灌溉沟渠为查灭螺的重点区域。3、钉螺分布存在聚集性,Ⅰ牛街乡海西海区域、Ⅱ三营镇弥茨河段区域、Ⅲ茈碧湖出入水口以南区域、Ⅳ中所村附近区域、Ⅴ青索村附近区域等聚集区域为查灭螺的重点区域。4、距离弥苴河水系600米的范围内为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查灭螺的重点区域。5、经典统计学方法结合地统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钉螺的分布以及变化规律,可以在较大的尺度与范围内实时有效地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决策的制定提供服务。

张刚刚[9](2012)在《基于行政村尺度的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经典统计与GIS/RS空间分析软件,探讨南昌县行政村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和内在机理,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决策支持。以1.南昌县2009年行政村单元的血吸虫病疫情数据;2.2009年6月鄱阳湖地区TM遥感影像和有关南昌县GIS专题数据为数据。1.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南昌县83个行政村的疫水接触方式、接触季节、接触天数、一日内的时间段、各种疫水接触方式的人数与地点等;2.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用Erdas9.3软件提取水系、鄱阳湖边界线等数据和矢量图层。3.统计分析:用Excel进行疫水接触数据预处理,用SPSS17.0对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影响因子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南昌县行政村单元血吸虫病疫情的因子差异和内在机理。得出的结论有:1.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对疫水接触的调查进行量化处理,得出各个行政村的疫水接触指数,并用疫水接触指数与血吸虫病疫情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得出三次函数模型最拟合,R方值为0.86,能够解释总方差的86%,效果较好。2.通过Erdas和Arcgis软件,提取出各个行政村水域面积、行政村到鄱阳湖边界距离和湖边界线长度三个数据。3.相关分析结果:通过五个因素与血吸虫病感染人数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其中疫水接触指数与血吸虫病感染人数的简单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77;其次为行政村水域面积,简单相关系数为0.671。4.利用SPSS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二次模型为:Y=61.111+1.16E-07X1X4-0.005X4+3.98E-6X1X5;三次模型为:Y=28.489+3.35E-10X1X4x5+2.07E-06X1X5;四次模型为:Y=30.88+1.50E-12X52X1X4+8.65E-12X43X2-1.30E-18X14-3.04E-16X42X3X5+2.01E-13X13其中X1为疫水接触指数;X2为湖边界线长度;X3为行政村水域面积;X4为行政村到鄱阳湖边界距离;X5为耕牛存栏数。二次、三次、四次模型的R平方分别为0.85、0.872和0.884,拟合的效果较好。其中四次模型拟合度最高,能够解释总方差的88.4%。5.该研究根据参考文献提供的信息,对疫水接触各变量进行赋权重的方法,量化疫水接触强度比较符合实际,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疫水接触指数。6.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疫水接触指数、耕牛存栏数、湖边界线长度、行政村水域面积与血吸虫病感染人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行政村到鄱阳边界的距离与血吸虫病感染人数关系不显着。7.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南昌县行政村单元的血吸虫病疫情不是上述各有关因子因子单独影响形成的,往往是由多种因子共同组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朱静[10](2012)在《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和地方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鄱阳湖沿岸八县目前尚未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对疫区人口身心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较大威胁。进入21世纪,血吸虫病的患病与感染进入历史较低水平,但局部易感地带仍存在较高感染风险。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感染风险高,人畜活动频繁,研究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综合运用地面调查、GIS等地球信息技术进行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参阅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发现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形成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高程、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易感地带具有野粪分布集中,感染性钉螺密度高,水中尾蚴密度高,人畜活动频繁,感染率高等特点。是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易感因子在空间互相重叠,血吸虫病感染风险高的地带。主要聚集在水陆交界带,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稳定性,易感强度季节性等特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分布范围广,流行程度空间差异性强,宏观地貌与水文条件空间分异是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理分类的主要依据。不同类型疫区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差异引起人畜接触疫水方式、血防意识水平以及血防控制措施的空间差异形成了这种非地带性地理分异。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可分为洲滩型,洲垸型、洲岛型和湖汊型四类,实地考察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抽样选择典型自然村进行流行特征问卷调查,以洲垸型南昌县为例分析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易感地带地貌与水文组合特征差异性强,流行特征复杂多样,但差异性较小。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离草洲距离愈近血吸虫病的感染率愈高;有螺草洲离村庄距离愈近草洲感染性钉螺密度愈。2004-2009年疫情呈下降趋势,仍存在高危易感地带,呈聚集分布,局部疫情年间变化不稳定。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相关地理事物之间发生空间关联的知识库和地理空间模型,进行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南昌县沿岸湖滩草洲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集中连片。以圩堤为界,垸外广泛存在潜在血吸虫病感染高风险区域。高危易感地带主要沿垸外圩堤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尤其是玉丰村、五丰村、将军洲和五星农场等沿岸行政村,居民点离高危易感地带距离近,发生感染的风险高。

二、日本血吸虫病山丘型疫区居民接触疫水方式的聚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血吸虫病山丘型疫区居民接触疫水方式的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两种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在长江流域分布的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湄公血吸虫病在湄公河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两种肝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流域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间分布隔离的地理因素分析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附录
致谢

(2)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特征对钉螺及血吸虫病的影响研究
        1.2.2 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1.2.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和防控效果的研究
        1.2.4 疫情监测和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要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
        2.2.1 疫水-人水相互作用
        2.2.2 易感等级、流行风险和潜在流行风险
        2.2.3 疫情监测和预警
    2.3 水利血防措施简介
    2.4 研究区概况
        2.4.1 洞庭湖地区自然资源概况
        2.4.2 洞庭湖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2.4.3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利用光谱特征识别和监测钉螺孳生地
    3.1 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分析与提取
        3.1.1 基本原理分析
        3.1.2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光谱指数选择
        3.1.3 植被、地物类别的光谱数据提取
        3.1.4 利用水体指数的冬陆夏水区域提取
    3.2 流行区环境类型及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与提取
        3.2.1 研究区典型环境光谱指数分布特征分析
        3.2.2 钉螺孳生地样本区光谱指数特征提取
        3.2.3 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无偏性检验
        3.2.4 2006-2016年洞庭湖区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
        3.2.5 潜在钉螺孳生地探测结果检验
    3.3 潜在钉螺孳生地特征分析
        3.3.1 潜在钉螺孳生地光谱特征分析
        3.3.2 潜在钉螺孳生地环境特征分析
        3.3.3 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主要环境细分
        3.3.4 潜在钉螺孳生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血吸虫病潜在风险区识别与综合风险监测
    4.1 数据获取及潜在风险研究区提取
    4.2 潜在风险区疫情指数测算
    4.3 潜在风险区易感指数测算
        4.3.1 土地类别降维处理
        4.3.2 土地类别的疫情敏感度系数测算
        4.3.3 地区易感指数测算
    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4.4.1 方格网系统构建及多源数据融合
        4.4.2 流行区疫情潜在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4.4.3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构建
        4.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可视化
    4.5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时空监测
        4.5.1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历史演变概况
        4.5.2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空间演变特征
        4.5.3 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4.5.4 血吸虫疫情潜在易感地类分析
        4.5.5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区域和水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区域适宜性分析
    5.1 水利血防工程的宏观空间分布特征
    5.2 工程建设区特征数据提取与多维数据融合
        5.2.1 多维数据融合预处理
        5.2.2 社会经济功能数据提取
        5.2.3 综合风险特征数据提取
        5.2.4 居民和家畜活动强度数据提取
    5.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区多维特征分析
        5.3.1 水利血防工程与图斑类别相关性分析
        5.3.2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定义与评价方法
        5.3.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效果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6.1 研究方法及对象
    6.2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6.2.1 水利血防工程平均影响范围及影响区测算
        6.2.2 水利血防工程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6.3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时空影响力动态模拟分析
    6.4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全局贡献力综合评价
        6.4.1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权重分析
        6.4.2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流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7.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7.2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驱动因素分析
    7.3 水利血防工程与疫情综合风险相互作用因素解析
        7.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3.2 研究方法简介
        7.3.3 结果与分析
    7.4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机制分析
        7.4.1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主体行为约束机制
        7.4.2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血防措施联动机制
        7.4.3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复合功能互动机制
        7.4.4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7.4.5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生态防疫强化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和预警分析
    8.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区特征概括
        8.1.1 高风险流行区
        8.1.2 较高风险流行区
        8.1.3 中风险流行区
        8.1.4 低风险区域
    8.2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预测
    8.3 洞庭湖区2020-2030年血吸虫病流行区预警分析
        8.3.1 2020-2030年疫情流行区综合风险预测
        8.3.2 2020-2030年综合风险区演变预警分析
        8.3.3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模拟
        8.3.4 2020-2030综合风险危险水域分析
    8.4 血吸虫疫情风险区防控策略分析
9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
    9.1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的目标原则
        9.1.1 防病抑螺目标
        9.1.2 功能复合目标
        9.1.3 综合施策目标
        9.1.4 统筹布局目标
        9.1.5 环境改善目标
    9.2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区划
        9.2.1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条件区划
        9.2.2 水利血防工程防控强度区划
        9.2.3 水利血防工程驱动能力区划
    9.3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优化
    9.4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复合型建设模式探讨
        9.4.1 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水利血防模式
        9.4.2 生态抑螺型水利血防模式
        9.4.3 临水生态经济型水利血防模式
    9.5 完善血吸虫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9.5.1 完善水利血防工程优化体系
        9.5.2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点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区域概况
        1.3.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3.2 疫区类型及其典型分布区域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行为地理学基本知识
    2.2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2.3 文献综述
3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
    3.1 问卷概况与说明
    3.2 问卷人口统计学特征
        3.2.1 性别构成
        3.2.2 年龄构成
        3.2.3 文化程度
        3.2.4 职业构成
        3.2.5 家庭月收入
        3.2.6 居住区域
    3.3 生活行为特征
        3.3.1 生活环境
        3.3.2 厕所使用情况
        3.3.3 预防血吸虫病采取措施
        3.3.4 了解血吸虫病途径特征
    3.4 生产行为特征
        3.4.1 接触疫水方式特征
        3.4.2 身体接触水体特征
    3.5 认知行为特征
        3.5.1 易感水体认知特征
        3.5.2 血吸虫病传染途径认知特征
        3.5.3 易感季节认知特征
        3.5.4 对政府预防血吸虫病应采取措施认知特征
    3.6 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归纳
4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筛选
    4.1 问卷二次筛选
        4.1.1 研究思路
        4.1.2 步骤归纳
        4.1.3 结果输出
    4.2 影响因子筛选
        4.2.1 研究思路
        4.2.2 各行为影响因子筛选
    4.3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归纳
5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规律探讨
    5.1 不同群体疫水接触行为探讨
    5.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探讨
        5.2.1 不同职业群体行为分析
        5.2.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
6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调控策略
    6.1 安全用水替换策略
    6.2 医学专业规范策略
    6.3 健康教育干预政策
    6.4 救治范围扩大策略
    6.5 预防、管理创新策略
    6.6 外来群众提醒策略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4)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实施现状及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及传染源控制综合措施实施情况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小结
致谢
附件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件四

(5)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6)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科学计量及信息可视化的鄱阳湖相关领域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沿鄱阳湖6县血吸虫病疫情电子地图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鄱阳湖区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识别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内相关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全文小结 致谢 附件

(8)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二、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设想
    (三)技术路线
三、弥苴河水系 2005-2011 年螺情分析
    (一)试区的选择和概况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四、弥苴河水系螺情空间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综述 1 人类活动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综述 2 山丘型钉螺分布可能的景观生态学解释
        参考文献
    综述 3 卫星遥感技术在山丘型地区钉螺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八、致谢

(9)基于行政村尺度的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 本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血吸虫病疫情研究现状
    2.1 血吸虫病研究进展综述
        2.1.1 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
        2.1.2 GIS 应用于血吸虫病的研究
        2.1.3 血吸虫病疫情研究进展
    2.2 多元回归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3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影响因子的提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影响因素的提取
    3.3 各因素数据的处理及量化过程
4 血吸虫病疫情模型的建立
    4.1 相关性分析
    4.2 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计算与检验
    4.3 回归分析
        4.3.1 复相关系数
        4.3.2 模型拟合度分析
    4.4 回归方程的建立
        4.4.1 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原理
        4.4.2 逐步回归分析
        4.4.3 模型的检验与诊断
        4.4.4 模型的验证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布论文情况

(10)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1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1.3.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方法中存在不确定因素
    1.4 地球信息技术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
    1.5 研究进展
        1.5.1 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研究
        1.5.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
        1.5.3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地球信息技术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地理学基础
    2.1 血吸虫病传播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1.1 血吸虫生命史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条件
        2.1.2 钉螺孳生的地理环境条件
        2.1.3 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2.2 血吸虫病传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2.1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与人、畜活动规律
        2.2.2 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2.3 易感地带的定义
    2.4 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主要特征
        2.4.1 易感地带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2.4.2 易感地带流行机理的复杂性
        2.4.3 易感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4.4 易感地带易感强度的季节性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地貌概况
    3.2 气候、水文特征
    3.3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4 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差异性
    4.1 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地理分类依据
    4.2 鄱阳湖不同类型易感地带地理环境特征
        4.2.1 鄱阳湖易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4.2.2 鄱阳湖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地貌、水文特征
    4.3 鄱阳湖不同类型易感地带流行特征调查分析
        4.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4.3.2 调查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4.4.1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
        4.4.2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年际变化特征
5 南昌县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模拟
    5.1 知识驱动的地理建模方法
    5.2 南昌县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易感因子知识库的建立
        5.2.1 海拔高程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2 植被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3 水体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4 人、畜活动规律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2.5 特殊地理环境与易感地带知识库
    5.3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
        5.3.1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建立
        5.3.2 知识驱动的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计算
    5.4 南昌县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日本血吸虫病山丘型疫区居民接触疫水方式的聚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D]. 郑金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D]. 许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D]. 梁伟展.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4]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实施现状及障碍因素研究[D]. 路龙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12)
  • [5]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璐.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4(03)
  • [6]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D]. 徐小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7]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特征调查分析[J]. 朱静,赵安,程巧贞,黄朝清,唐启强,张刚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9)
  • [8]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D]. 李亮. 大理学院, 2012(10)
  • [9]基于行政村尺度的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D]. 张刚刚.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10]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D]. 朱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日本血吸虫病丘陵型流行区居民接触感染水的聚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