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质资源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燕[1](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增高,中小企业原有的成本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集中载体,更是点燃、激励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基础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现了显着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是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财政资金等支撑,具备面向中小企业供给优质、低价知识产权基础服务的条件。再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补充,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激活社会资源,实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而事实上,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分析、金融、维权援助等服务内容,但从范围、层次上看都还十分有限,服务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区别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经营特点及创新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还是服务实践,都缺乏对各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问题的系统分析与“个性化”探索。因此,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将公共服务置于知识产权的场景且聚焦于中小企业,从供求双维度展开探讨。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创新采纳、决策与知识产权服务特性系统考量,阐释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及其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掣肘等论证,为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组织实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根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背景和聚焦问题,对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及其公共服务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接下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创新采纳、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及多中心治理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基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对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尝试从现实矛盾出发,初步阐明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症结,为后续进一步从需求侧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基于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运用风险感知、创新采纳、组织决策、知识转移等理论观点,结合调研访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进行了释义和解构,并以此建立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等微观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进一步解释了当下存在的某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象,为探究中小企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参考。第五章,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选择国外知识产权建设较为先进的国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特色做法等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启发我国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第六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结合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及国外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围绕破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中的各类制约,归纳并提出从经营保障、服务质量与能力、国际化及人才文化软环境等方向优化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对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有待继续探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视角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聚焦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当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有助通过宏观指导把控更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给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实操性更强。第二,内容方面,现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学术成果中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关注较少,为数不多聚焦中小企业的研究多为某项公共服务的探讨,研究范围和深度有限。本研究创新性地围绕客户感知,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进行解构,纳入了服务情境、企业及个人三方面高相关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机理进行刻画,得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结论。第三,实践性方面,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较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定性探讨居多,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针对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实际,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保障、提升服务成效、深化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与决策依据。
魏婷[2](2020)在《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科技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已经成为我国产品研发和成果转换的前沿阵地。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更新升级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大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积累自主创新力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为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存活时间短、存活能力差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续存的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往往处在不健康的运营状态中。本文通过调研郑州市续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考察其创立初期所面临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归纳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创业者方面、企业自身方面、创业环境方面。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三方面具体因素进行提取,试图找出在创业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应该着重关注的因素,希望给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贾屹萍[3](2020)在《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小微创意企业而言,创新是其科学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更加是其得到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创造性发明的重要支撑,且是推动小微创意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用户创新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的研究框架,并从创新特质、预期收益、创新环境、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数据收集、系统编码,形成副范畴、主范畴与核心范畴,找出这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构建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模型;该模型其主要由创新特质、预期收益、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员工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成效6个主范畴组成。然后,在上述扎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借助SmartPLS软件,通过对185份样本数据进行PLS(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分析,并进一步验证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创新特质、预期收益、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等是关键影响因素,这些关键影响因素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效起到不同的作用。最后,从创新特质、预期收益、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提出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的相应策略和建议,具体为:精准性辨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特质、多途径增强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预期收益、立体式构建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环境、全方位营造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氛围等。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为:一方面,理清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受创新特质、预期收益、创新环境、创新氛围等对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利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补充和完善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构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然而,由于调查对象的差异、数据收集的误差、认识问题的偏差等影响,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些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杨羲文[4](2020)在《中小企业技术导向及对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4.0时代,新技术在创新中不断产生与应用,技术导向的企业更能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容易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促进创新的产生,所以技术导向也被认定为创新的必要归因。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研发制造类企业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对创新的关注度更高,这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会面临资源紧缺、技术基础薄弱等情况,但技术导向下开展创新活动,却也能成长为行业内较为领先的企业。学者们的研究关注到了技术导向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但缺少通过企业实践对机理进行解释。本文围绕“企业为什么会选择技术导向”以及“技术导向如何影响创新”两大问题展开。案例研究方法是解决机理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团队对三家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到案例数据,同时使用定性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编码,归纳出影响技术导向选择的主要因素。对案例企业发展历程的描述与分析,归纳出三种不同主导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技术导向类型,并解释了技术导向对创新的驱动过程,最后总结出与技术导向相匹配的创新策略。研究发现,第一,技术导向的形成过程离不开企业家个人特质与市场和行业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市场牵动形成的需求型技术导向、企业家洞见引导的领先型技术导向和领先技术推动的偏好型技术导向。第二,需求型技术导向注重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快速解决的满足客户提出的需求;领先型技术导向的企业注重产品研发,在创新方式上也多注重与产学研合作,能够积累技术能力和经验,在技术和产品上领先于竞争者;偏好型技术导向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与优化,通过自主研发进行多元的产品创新,充分展现技术独特性与优越性。
刘音露[5](2020)在《软信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由于信息的应用方式不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交易形式,而信息的应用与其本身的特征紧密相关。硬信息由于其可编码、可数字化的特性,大大提升了金融活动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与硬信息不同,软信息是一类具有主观性的信息,其难以编码量化、传输容易失真,对其搜集、处理与在决策中的应用过程都难以独立于信息搜集者而存在,呈现出搜集成本与转换成本高昂的特点,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因而使用效率更低、金融服务成本更高。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新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软信息的硬化,帮助金融机构以更经济的方式利用软信息的关联性缓解硬信息不足的企业所受到的金融排斥,还可以利用软信息的增量性与难以作假的特性对硬信息进行交叉辨伪。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搜集以及处理企业软信息的成本,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基于软信息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纷纷出现,互联网金融等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开始盛行。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成果运用,加快完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利用替代数据评估企业信用状况,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基于财务数据的硬信息不足、缺少有效抵押或担保,因此从企业的软信息出发,寻找企业的替代性信息成为解决信息约束问题的有效思路。例如,商业银行推出的以税换贷的“银税互动”模式,旨在让企业能够凭借其良好的纳税历史数据,来换取银行的授信资金。在研究软信息如何应用之前,企业的软信息是否具有信用价值,能否在硬信息之外提供增量信息?银行能否识别企业的软信息并加以利用?这是本文讨论的首要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与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进一步布局金融科技,对中小微企业信贷而言,若企业软信息的信用价值能够被有效挖掘,企业的融资难题有望得到缓解;同时,征信机构应用金融科技,也能创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服务,探索利用贷前替代数据帮助银行多维度判断小微企业状况。信息技术能否提升银行识别软信息的能力?从软信息在信贷活动中传递的渠道看,信息技术、征信活动对银行的信贷活动产生什么影响,两种机制之间又将如何作用?本文还将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因此,围绕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主要就软信息的信用价值以及在银行业的应用展开讨论,并分析信息技术、征信活动对于银行信贷活动的影响,以期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一定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以及围绕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次展开的经验研究。具体来说:第一,本文对银企信贷活动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影响信贷活动的因素出发,本文梳理了基于征信活动、银行业市场结构、抵押担保以及法律制度等角度对银企信贷问题展开研究的几支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软信息的角度,整理了现有文献中关于信息技术对信贷活动影响的研究,为后文经验分析奠定基础。第二,本文对软信息应用的现状与理论展开分析。本文借鉴文献关于歧视的模型,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起银行的规模歧视模型,研究发现,相比于大企业,小企业由于硬信息不足或信息质量较低,使得信息的精度不足,在相同硬信息信号的前提下,银行更认同大企业的质量,产生对小企业的规模歧视;若银行持有大企业的平均质量高于小企业的信念,规模歧视的程度会加深;信息技术能够释放基于软信息的信号、提高硬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银行对小企业的规模歧视程度;即使银行基于自身信念对小企业存在偏见,信息技术同样能够降低其规模歧视程度,但降低的程度相对较弱;软信息的补充可能带来两方面效应,如果整体上软信息增加了关于企业的正面信息,银行对小企业的规模歧视程度将进一步减弱;而当软信息整体增加了企业的负面信息时,相同的硬信息与软信息信号下,银行对小企业的规模歧视程度可能反而会加剧。第三,以上海政银担项目的企业申贷数据,研究软信息是否具有信用价值。政银担项目的支持对象为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提交申请后经政府与银行两次筛选通过便可获得贷款。本文以申贷数据中企业自主填写的、不具有标准格式的文本信息作为软信息,研究发现,其在传统的财务信息外提供了增量信息,能够显着提升规模较小、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在财务信息、政府认证信息之外,企业的自身简介,对主营业务的描述、对管理者团队的介绍以及对贷款用途的说明,能够影响到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且这一作用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的企业更为明显;相比于只有硬信息的模型,加入文本信息后的模型对于融资可得性的预测能力上升,说明在硬信息之外,以企业的借款描述文本为代表的软信息能够提供增量信息,反映企业的信用能力,具有信用价值。本文还发现,贷后风险分担能够缓解银企事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具有第三方担保或风险分担设计下,银行的贷后风险降低,软信息甚至财务信息不再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银行在决定是否对获得担保的企业贷款时,不仅借款描述文本,甚至财务信息等硬信息也不再影响企业的信贷可得性,银行此时更青睐于其中的首贷企业,即此前没有信贷记录的企业。第四,本文以管理者能力为例,研究软信息如何影响企业的信贷活动。由于政银担项目中存在风险分担,加上银行在对企业做出贷款决策前,企业已由政府先行筛选过,因而银行是否可以识别软信息尚不得而知。如无政府筛选,银行没能直接识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相比于大中型企业,这类企业贷后风控等综合服务成本更高,与收益不对称,对银行而言不经济,不是银行的传统服务对象,也较难就此认为银行无法识别软信息。企业主、核心创始人以及管理者团队的人品、能力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本文以管理者能力视角切入,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能力越高,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规模越大,且融资成本越低,说明银行能够识别企业管理者能力这一软信息,进而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决策。本文的实证研究还说明,银行对软信息价值的发掘,在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信息不透明程度更高的企业更显着。第五,本文还考虑了信息技术对银行软信息识别的影响。本文首先延续管理者能力的分析,研究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否提升了银行识别软信息的能力;而后从银行信息来源角度讨论了信息技术、征信活动对于银行信贷的影响。信息技术能够挖掘出软信息的信用价值,强化软信息对信贷决策的影响;在信贷活动中,银行自主运用信息技术,以及银行对征信记录的应用,均能降低银企的事前信息不对称,银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贷后监管,以及征信活动的声誉约束机制,都能够降低贷后风险,因而信息技术以及征信活动都表现出促进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作用。在征信活动促进信贷表现的传导过程中,信息技术表现出不同的效应:一是增强了征信活动对信贷规模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征信活动对信贷风险的抑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性。与公共征信相比,私营征信较为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促进了信贷规模的增长。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一是,现有文献对于软信息的分析多是从个人角度,考察个人的行为特征等对于网络借贷可得性的影响,鲜有直接基于企业软信息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讨论。本文第四章基于企业的贷款申请数据,尤其是其中企业自主填写的文本信息,更为直观地研究了软信息对于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鉴于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软信息,一般包括企业主、核心管理团队的人品、能力等,第四章进一步对企业管理者团队简介中所包含的信息元素数量进行提取,作为软信息的代理变量;而第五章与第六章则构建指标,从管理者能力的角度,也验证了软信息对于企业信贷规模与信贷成本的影响。二是,本文的研究设计清晰地突显了软信息的作用。在第四章的实证设计中,政银担项目的申请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硬信息不足问题因科技与中小两重属性更为显着,相应的,软信息在企业信贷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其对于信贷的影响得以清晰地显现出来;在第五章及第六章,从管理者能力角度分析软信息影响时,管理者能力指标的构建排除了企业基本面的因素,剔除了财务状况等硬信息的影响,因而能够有效地考察企业软信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三是,基于上海政银担项目的企业申请数据,本文丰富了关于担保与软信息主题的研究。一方面,本文通过对比政府与银行两轮筛选的标准差异,突出了担保对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银行在具有担保情况下,无论是硬信息还是软信息,对银行的信贷决策都不产生显着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政银担项目中,担保的性质为信用担保,因此不同于软信息与银行信贷的研究,本文还从担保决策的视角补充了软信息对于政策性担保的影响研究。四是,从信息技术视角,本文不仅验证了信息技术挖掘软信息信用价值的作用,还创新性地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征信活动的积极意义,丰富了信息技术对金融机构影响的讨论。不仅如此,在征信作用方面,不同于基于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征信与传统征信的对比研究,本文建立在私营与公共征信机构区别的基础上,对比信息技术对二者优化信贷表现的影响,对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在征信行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在指标设计上,本文将一国征信覆盖程度取为私营征信覆盖率与公共征信覆盖率的较大值,在合理刻画征信活动覆盖水平的同时,规避了只取私营或只取公共覆盖指标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因二者覆盖面重叠可能导致的重复计算的误差。
蒲甘霖[6](2020)在《中国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过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及动力转换的联动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并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是实现创新、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市场主体,企业创新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整体创新水平和规模。企业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实施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服务企业的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资本对企业创新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金融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机制进行探讨,为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效果提供新的科学决策依据。在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服务的最优金融结构,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早在20世纪初期,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到了金融发展和创新的概念,虽未形成系统的对金融发展的理解,但使得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进入到学术界的视野。自20世纪中期开始,Goldsmith等学者开始对金融发展进行系统地研究,将金融发展定义为一国(地区)金融结构的变化,并整理出代表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文献。20世纪90年代,Merton和Levine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出发,重新定义了金融发展的内涵,突破了早期学者仅考虑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观点。以往的理论研究者,通常将金融体系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金融结构,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出服务经济的最优金融结构,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兴起于21世纪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要素禀赋与结构是给定的,从而决定了该阶段的最优产业结构和企业创新水平。因此,能够支撑该阶段最优产业结构、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结构,才是最优金融结构。这为重新审视金融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在不同的金融结构安排中,融资方式与企业创新、融资效率与企业风险处理等方面被认为存在显着差异,致使在不同金融结构的安排下,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就我国而言,如何优化金融结构体系,如何正确识别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据此,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对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企业创新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对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鉴于已有文献对金融结构的定义过于宽泛,难以用一个明确的指标进行度量,本文仅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新兴金融占比三个主要的维度对金融结构进行替代。第二,在理论基础部分分别从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金融结构与融资约束、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并建立理论模型对三者间的传导机制进行推理。第三,在实证部分首先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与新兴金融占比三个视角,对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其次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样本企业的六项财务数据进行回归以建立融资约束指标,最后从上述三个金融结构维度分别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基于产权异质性对样本进行了分组回归。根据本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可得,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新兴金融占比均对企业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具体结论如下:1.从融资结构来看,发展直接融资对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作用。主要是由于银行信贷收益与所需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针对企业创新所要求的融资规模与融资期限,银行所能提供的间接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新兴产业创新,因其不确定性而面临着高风险,对于中小型创新企业还存在抵押能力缺乏、信用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于企业创新存在的这些高风险特性,只有风险偏好性较强、重在追求潜在高额回报率的直接融资模式才能与之相匹配。2.从银行业结构来看,增加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积极影响。中小银行的发展,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度,强化了市场对信贷资源的配置功能。同时,降低了银行业的集中度,缓解了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银行业结构的变动,将通过融资约束这一传导中介,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当中小银行的占比提升,银行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金融信贷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就会得到充分释放,中小银行的灵活性,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强劲的信贷支持。3.从新兴金融占比来看,提升风险投资占比能有效激发和增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相较于传统金融,风险投资等新兴金融可以同时输送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并且在治理机制与资本获取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条件与基础,激发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4.从企业产权性质来看,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新兴金融占比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直接融资和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显着,风险投资对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则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普遍面临更为严重的融资约束和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直接融资能显着降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缓解非有国企业的资金压力达到刺激其研发创新从而获得未来优势的目的;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的受限较多,长期遭受银行信贷的“所有制”歧视,中小银行在信贷政策方面相对国有大银行具有政策灵活、导向扶持、竞争度更高及软信息占优等特点,会促使中小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非国有企业;此外,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入到国有企业,进一步挤占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空间,导致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瓶颈长期得不到突破。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在国家决策层面,应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幅提升直接融资在企业创新融资中的比重;创新银行信贷方式,提高信贷支持企业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各类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新兴金融的同时,协调好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完善的健全金融体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快速发展;建立政策性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企业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企业运行层面,要在完善内部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方式的组合融资;融资要聚焦于创新战略,为企业长远发展精准赋能;合理配置创投资源,聚力推动全面创新。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融资因素来看,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金融发展水平、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市场竞争、FDI溢出效应、企业特质等视角,关于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二,本文以宏观层面的金融结构变量与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融资约束这一中介变量,对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充实了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第三,通过引入新兴金融占比这一新变量,与传统金融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金融业态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对金融结构的理论研究范围进行了一定扩展。进一步的研究将在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影响路径等方面深化,如将法治环境、公司治理等潜在要素纳入研究框架;还可将实证研究扩展至全样本企业,从而使该研究更加系统深入。
周经建[7](2020)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文中指出本文选题来源于李心丹教授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的联合课题,课题目标是建立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数据库系统有利于挖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金融从业者开展公司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数据调研是构建数据库的重要环节、也是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因此需要探讨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企业问卷,从而支撑后续调研活动的进行。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对全文展开论述,第一是企业成长问题,对此,本文阅读了大量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梳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依据;第二是企业问卷设计方面,探讨了企业问卷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及包含的内容。企业问卷设计包含“问卷的形式设计”和“问卷的内容设计”两大方面内容。问卷的形式设计主要包括问卷的设计流程、问卷的排版原则、问卷的提问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般问卷设计都需要遵循的通用性原则;问卷的内容设计则指问卷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应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达到调研的目的。针对研究对象,本文阅读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实务资料,梳理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为后续的问卷设计提供了模型框架,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最后,结合课题需要,本文研究聚焦到一类特殊的科技型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希望先行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成长数据库。生物医药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等特点,对此,本文选取了企业核心产品的研发阶段作为生物医药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并在“基于价值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特点,设计了“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成长调查问卷”。
邢蓉[8](2020)在《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云服务作为竞争激烈社会的企业信息化高级阶段,如今正处于兴起的飞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基于网络进行所需信息获取的创新技术,云服务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允许用户在短时间内,随时随地对资源池进行低成本访问信息、数据、软硬件应用程序功能。对于中小企业的用户群来说,云服务具有访问信息技术速度较快、创新信息技术前期投资成本较低和按需即时支付服务使用费等一系列特征,使得云服务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种应用价值取决于中小企业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和信息技术资源的相对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分析基于中小企业研究对象的云服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论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深入了解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总结,对本文中云服务概念、云服务模式与特点、云服务采纳进行解释,并系统地阐述技术-组织-环境框架模型、双因素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信任理论等论文所用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访谈资料收集与扎根理论识别出中小企业用户采纳云服务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在技术-组织-环境三维度框架、信任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并构建了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模型。然后,对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技术优势、组织就绪度、外部压力、云服务信任对于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技术风险对于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存在显着负向影响。感知技术优势对于中小企业云服务信任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感知技术风险对于中小企业云服务信任存在显着负向影响。云服务信任在感知技术优势与感知技术风险对云服务采纳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云服务提供商、中小企业、政府组织三个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云服务提供商,要从增大中小企业感知到的技术优势,降低中小企业感知到的技术风险,市场营销策略中采取重点推广三个方面来增加中小企业对于云服务的信任程度,从而使中小企业采纳云服务;针对中小企业自身,要做到提升对于云服务的认识,提高云服务应用技术力量配备,加强应对云服务风险防范能力,从自身出发达到应用云服务的准备程度;针对政府组织,应该扶持推动云服务产业发展,培育中小企业云服务应用市场,达到从企业外部促使中小企业采纳云服务。
刘美玉[9](2020)在《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异军突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扩大就业、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力量。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以“麦克米伦缺口”形式表现出来的信贷约束持续存在会威胁到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小微企业对国内经济贡献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有较大的差距,处于“强位弱势”的状态,其发展过程的信贷需求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信贷约束问题比较严重。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反应最灵敏、最活跃的细胞,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作为我国重要创新微观主体的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很多创新理念的提出始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同时,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本研究在信贷融资理论、创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现状,以山东省小微企业微观调研数据为样本,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模型,从小微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另外,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采用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探讨了所有制类型、行业及小微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实证检验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的创新影响及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1)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构建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Mode,ATE模型)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平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起到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创新投入、专利申请个数及创新收入的减少,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2)采用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QTE模型)进一步估计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即信贷约束对处于不同创新水平的小微企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绝对损失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大幅度提升,其显着性水平也在提高;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对损失呈现出“倒U型”关系,对于中位数创新水平的小微企业而言,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对损失最大。(2)构建小微企业信贷约束强度指标以及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连续处理效应模型(Continuous Treatment Effect Model,CTE模型),估计信贷约束强度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受到的信贷约束强度依然比较高,且小微企业信贷约束强度越大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强,显着性水平越高。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信贷约束强度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贷约束强度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3)按照信贷渠道将小微企业遭受的信贷约束分为正规信贷约束、非正规信贷约束及混合信贷约束,构建小微企业不同渠道信贷约束指标,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Multip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MTE模型),估计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显着性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规信贷约束。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渠道信贷约束企业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发现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4)根据信贷需求者所遭受的信贷约束是被动性接受还是主动性选择将信贷约束分为供给型信贷约束和需求型信贷约束两类,构建小微企业不同类型信贷约束指标,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Multip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MTE模型),估计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显着性水平最高。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发现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5)最后从小微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提出纾解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的对策性建议,为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的纾解提供可参考的对策选择和路径实施方案,以推进我国小微企业健康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能够对山东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够为同类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小微企业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拓展了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的研究,拓展了信贷融资与创新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意义方面,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为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纾解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选择和路径实施方案;建立起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者之间有效的衔接机制,实现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消除小微企业借贷的“信贷恐慌”,从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自身信贷需求抑制;为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以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姜华[10](2019)在《科技创新补贴在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的战略作用 ——以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有文献较多地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活力、创新能力等角度检验了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鲜有涉及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发展中创新创新补贴运用、实施与控制等更深入问题的研究,以检验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从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主动借力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建立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以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微观个体为样本,探讨科技创新补贴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选择、实施及管理活动,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强调政策顶层设计与企业的积极获取科技创新补贴的实用性,阐明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动借力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进一步充实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索,为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财政科技政策提供决策借鉴。
二、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质资源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质资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产权是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1.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
1.1.3 知识产权服务的供给不足需要公共服务有效补位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
1.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企业 |
2.1.2 知识产权 |
2.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知识产权理论 |
2.2.2 创新采纳理论 |
2.2.3 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
3.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 |
3.1.1 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2 知识产权活动的风险来源 |
3.1.3 知识产权服务的现实困境 |
3.1.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作用 |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 |
3.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
3.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沿革 |
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政策 |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
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服务范围、层次有限,结构不合理 |
3.3.2 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链接不紧密 |
3.3.3 相关规制、人才等的配套保障不足 |
3.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方面 |
3.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主体方面 |
3.4.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建设方面 |
3.4.4 对中小企业“个性化”分析与探索方面 |
第4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 |
4.1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 |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内涵 |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 |
4.2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分析 |
4.2.1 理论依据 |
4.2.2 假设提出 |
4.2.3 模型构建 |
4.3 研究设计 |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3.2 取样与数据收集 |
4.4 实证分析 |
4.4.1 样本特征 |
4.4.2 样本数据质量与检验 |
4.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5 研究结论和讨论 |
4.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及其维度构建 |
4.5.2 情境、企业及个人因素对服务风险的影响 |
4.5.3 风险感知对中小企业服务采纳意向的影响 |
第5章 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 |
5.1 典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韩国 |
5.1.4 新加坡 |
5.2 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TISC |
5.2.1 TISC的基本情况 |
5.2.2 TISC与中小企业 |
5.2.3 TISC的推广成效 |
5.2.4 TISC在华的进展 |
5.3 国际实践与经验对我国的启发 |
5.3.1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引入专家服务 |
5.3.2 降低创新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
5.3.3 引流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
5.3.4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
5.3.5 加快和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
5.3.6 “客户需求”导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
第6章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6.1 面向中小企业感知,解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 |
6.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
6.1.2 企业决策人的心理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
6.2 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创新经营保障 |
6.2.1 加快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6.2.2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创新,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
6.2.4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服务与法律监管体系 |
6.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升 |
6.3.1 构建和打造高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
6.3.2 深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 |
6.3.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和机构品牌 |
6.4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建设 |
6.4.1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国际化合作 |
6.4.2 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建设 |
6.5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的宣传与培养 |
6.5.1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
6.5.2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环境的培育塑造 |
6.5.3 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调查问卷1 |
调查问卷2 |
调查问卷3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与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内外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
2.1.2 国内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2.2 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文献回顾 |
2.2.1 国外研究回顾 |
2.2.2 国内研究回顾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
2.3.1 国内研究回顾 |
2.3.2 国外研究回顾 |
2.4 研究评述 |
3 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分析 |
3.1 科技型企业现状及创业初期的特点 |
3.1.1 我国科技企业现状 |
3.1.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特点 |
3.2 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业状况分析 |
3.2.1 科技型企业行业分布 |
3.2.2 R&D从业人员情况分析 |
3.2.3 R&D产出情况分析 |
3.2.4 社会R&D经费支出情况 |
3.2.5 郑州市企业技术市场成交情况分析 |
3.3 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政策分析 |
3.3.1 税收政策 |
3.3.2 财政补助 |
3.3.3 融资政策 |
3.4 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 |
3.4.1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
3.4.2 孵化器服务平台不完善 |
3.4.3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
3.4.4 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民间借贷成本高 |
3.4.5 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不足 |
4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
4.2 指标的修正 |
4.2.1 修正方法 |
4.2.2 指标修成过程 |
4.3 调查问卷指标描述 |
4.3.1 创业者指标 |
4.3.2 企业本身指标 |
4.3.3 创业环境指标 |
4.4 问卷的发放 |
5 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关键影响因素提取 |
5.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检验 |
5.3 因子分析 |
5.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5.4.1 主要结论 |
5.4.2 对策建议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小微企业的研究综述 |
1.2.2 创意企业的研究综述 |
1.2.3 创新意识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小微创意企业的概念 |
2.1.1 小微创意企业的定义 |
2.1.2 小微创意企业的特征 |
2.2 创意企业员工的概念 |
2.2.1 创意企业员工的定义 |
2.2.2 创意企业员工的特征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用户创新理论 |
2.3.2 理性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因素探析 |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3.1.1 扎根理论方法 |
3.1.2 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 |
3.1.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2 范畴编码和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阐述和研究发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影响实证 |
4.1 研究设计 |
4.1.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4.1.2 研究假设 |
4.1.3 问卷设计及调查 |
4.2 实证分析的数据分析 |
4.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2.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4.2.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4.3 研究模型的假设检验 |
4.4 研究模型的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对策建议 |
5.1 精准性辨识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特质 |
5.2 多途径增强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预期收益 |
5.3 立体式构建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环境 |
5.4 全方位营造小微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新氛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6.1.1 内生因素 |
6.1.2 外生因素 |
6.2 研究的主要贡献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小企业技术导向及对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主要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研究路线 |
1.3.3 各章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技术导向 |
2.1.1 技术导向内涵 |
2.1.2 技术导向选择因素 |
2.2 技术创新策略 |
2.2.1 技术创新内涵及分类 |
2.2.2 技术创新策略分类 |
2.3 技术导向与中小企业创新 |
2.3.1 中小企业创新特点 |
2.3.2 技术导向与创新 |
2.4 文献评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样本选取 |
3.3 数据获取 |
3.4 案例简述 |
3.5 数据分析 |
4 案例描述与分析 |
4.1 需求型技术导向 |
4.1.1 恒帅公司技术导向选择 |
4.1.2 恒帅公司技术导向与创新策略 |
4.2 领先型技术导向 |
4.2.1 升谱公司技术导向选择 |
4.2.2 升谱公司技术导向与创新策略 |
4.3 偏好型技术导向 |
4.3.1 德百祺公司技术导向选择 |
4.3.2 德百祺公司技术导向与创新策略 |
5 案例讨论 |
5.1 技术导向选择原因分析 |
5.2 技术导向对创新策略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软信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核心概念:软信息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小微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
一、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 |
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 |
第二节 银行信贷的影响因素 |
一、征信活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竞争 |
三、抵押物与第三方担保 |
四、法律制度因素 |
第三节 软信息在银行信贷中的应用 |
一、信息类型:软信息与硬信息 |
二、软信息特性与信贷契约特点 |
三、软信息应用与银行组织结构安排 |
四、信息技术对银行应用软信息的影响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软信息应用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软信息的应用现状 |
一、软信息在银行业的应用 |
二、软信息在征信活动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基于软信息的理论分析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软信息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简单的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软信息是否具有信用价值?—基于企业借款描述的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背景:上海政银担项目 |
二、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定义与研究模型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回归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银行能识别企业软信息吗?——基于管理者能力的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定义与研究模型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回归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银行软信息的识别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金融科技对银行识别软信息能力的影响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三节 软信息应用渠道:信息技术、征信活动与银行信贷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内容小结 |
二、研究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6)中国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三、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 |
四、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与解读 |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考 |
第二节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溯源 |
一、金融结构理论的最新动态 |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
三、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辨析 |
第三节 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理论演绎 |
一、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 |
二、金融结构与融资约束 |
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
第四节 述评与展望 |
第二章 金融结构、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 |
一、融资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 |
二、银行业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动力耦合 |
三、新兴金融占比对企业创新的相嵌效应 |
第二节 金融结构对融资约束影响的路径 |
一、融资约束的制约因素 |
二、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 |
三、金融结构优化的能动作用 |
第三节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负效应 |
一、融资约束导致资本错配 |
二、资本错配抑制企业创新 |
第四节 金融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 |
一、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激励 |
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制约 |
三、融资约束下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联动效应 |
四、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问题 |
第三章 金融结构与企业创新相关性的经验证据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第四节 实证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性 |
四、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性 |
五、新兴金融占比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性 |
第五节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第四章 融资结构通过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的实证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第四节 融资约束指标的构建 |
一、融资约束指标筛选 |
二、预分组与变量选择 |
三、回归结果与指数构建 |
四、融资约束的企业性质对比 |
第五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融资结构规模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 |
三、融资结构活力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 |
四、融资结构效率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 |
第六节 融资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产权异质性分析 |
一、关于融资结构规模的分样本回归 |
二、关于融资结构活力的分样本回归 |
三、关于融资结构效率的分样本回归 |
第七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银行业结构通过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的实证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五节 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产权异质性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新兴金融占比通过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的实证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三、模型构建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新兴金融占比、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五节 新兴金融占比、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产权异质性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2.2 企业成长研究 |
2.2.1 影响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
2.2.2 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因素 |
2.2.3 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 |
2.3 中国企业调查及数据库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卷设计 |
3.1 问卷设计一般步骤 |
3.1.1 问卷设计前研究 |
3.1.2 问卷的内容设计 |
3.1.3 问卷的评价与修改 |
3.2 问卷设计原则和规范性 |
3.2.1 问题措辞的原则及规范性 |
3.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
4.1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述 |
4.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
4.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 |
4.2.1 研究框架的建立 |
4.2.2 框架各部分内容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问卷设计 |
5.1 生物医药企业特点 |
5.1.1 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 |
5.1.2 制药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5.2 生物医药企业成长问卷设计 |
5.2.1 初创期的创始人能力和融资能力 |
5.2.2 成长期的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 |
5.2.3 成熟期的财务能力 |
5.2.4 全生命周期的外部支持 |
5.3 问卷设计的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成长调查问卷 |
(8)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
2.2 云服务相关概述 |
2.2.1 云服务的概念 |
2.2.2 云服务的模式与特点 |
2.2.3 云服务采纳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OE框架) |
2.3.2 信任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实施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实施 |
3.2 数据分析与范畴提炼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1.1 技术因素与云服务采纳 |
4.1.2 云服务提供商特质与云服务采纳 |
4.1.3 组织就绪度与云服务采纳 |
4.1.4 外部压力与云服务采纳 |
4.1.5 云服务信任与云服务采纳 |
4.1.6 云服务信任的中介作用 |
4.2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
5.1.1 问卷内容 |
5.1.2 变量测量 |
5.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2 样本数据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信度分析 |
5.2.3 效度分析 |
5.3 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2 结构方程模型 |
5.3.3 中介效应检验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小企业采纳云服务对策与建议 |
6.1 云服务提供商维度的对策与建议 |
6.1.1 增大中小企业感知到的技术优势 |
6.1.2 降低中小企业感知到的技术风险 |
6.1.3 市场营销策略中采取重点推广 |
6.2 中小企业用户维度的对策与建议 |
6.2.1 提升中小企业对云服务的认识 |
6.2.2 提高云服务应用技术力量配备 |
6.2.3 加强应对云服务风险防范能力 |
6.3 政府组织维度的对策与建议 |
6.3.1 政府扶持推动云服务产业发展 |
6.3.2 培育中小企业云服务应用市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9)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关键问题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小微企业界定标准 |
2.1.2 信贷约束含义、测量和甄别机制 |
2.1.3 创新概念的界定和测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融资理论 |
2.2.2 企业创新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信贷市场失灵理论 |
2.2.5 资源基础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信贷约束相关研究 |
2.3.2 创新相关研究 |
2.3.3 信贷约束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设计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甄别机制 |
3.3.3 变量选择 |
3.3.4 模型构建 |
3.4 实证分析 |
3.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3.4.2 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3.4.3 稳健性检验 |
3.4.4 企业异质性对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3.4.5 进一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强度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4.1 问题提出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甄别机制 |
4.3.3 变量选择 |
4.3.4 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4.4.2 连续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企业异质性对信贷约束强度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渠道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5.1 问题提出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甄别机制 |
5.3.3 变量选择 |
5.3.4 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5.4.2 多重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企业异质性对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类型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6.1 问题提出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甄别机制 |
6.3.3 变量选择 |
6.3.4 模型构建 |
6.4 实证分析 |
6.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6.4.2 多重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企业异质性对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企业着力修炼内功,奠定融资基础 |
7.2.2 政府落实融资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
7.2.3 金融机构高效服务,优化融资选择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科技创新补贴在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的战略作用 ——以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国内创新补贴政策概述 |
1.2.2 广西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概述 |
1.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1.3 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
1.3.1 企业数量少,创新能力不足 |
1.3.2 缺少直接性的扶持政策,企业融资困难 |
1.3.3 社会资源统筹,创新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
1.3.4 企业对政策认知不足,政策补贴未能有效获取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1.4.1 论文总体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 |
2.1 科技创新补贴制度背景 |
2.1.1 科技创新补贴体系与作用机制 |
2.1.2 科技创新补贴动机和目标 |
2.1.3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发展趋向 |
2.2 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
2.2.1 缓解创新投入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存活率 |
2.2.2 平衡技术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投资方向 |
2.2.3 科技创新补贴对企业的“正放大效果”作用 |
2.3 科技创新补贴的作用效果绩效评价 |
2.4 前述理论总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初创期企业LG公司案例分析 |
3.2 成长期企业AGS公司案例分析 |
3.3 成熟期企业SH公司案例分析 |
3.4 衰退期企业AX公司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在初创期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作用 |
4.2 在成长期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作用 |
4.3 在成熟期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作用 |
4.4 在衰退期科技创新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政策顶层设计建议 |
5.2 企业生命周期内获取创新补贴建议 |
5.3 结束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质资源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D]. 李燕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 魏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小微创意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提升的实现路径研究[D]. 贾屹萍.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小企业技术导向及对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杨羲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8)
- [5]软信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D]. 刘音露.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中国金融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D]. 蒲甘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D]. 周经建. 南京大学, 2020(02)
- [8]中小企业云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 邢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D]. 刘美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10]科技创新补贴在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的战略作用 ——以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D]. 姜华. 广西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