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潘虹[1](2019)在《槟榔碱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槟榔碱是槟榔中的主要生物碱之一,有着诸多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准确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对于槟榔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介绍从槟榔中提取槟榔碱的现行标准方法——回流提取法和文献报道的主要方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法和亚临界水提取法,并介绍槟榔碱含量测定的药典规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文献报道的化学滴定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综述各方法的原理和代表性分析条件,简要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提升槟榔碱的检测标准提供参考。
朱晓瑜,邢建华,许启太[2](2019)在《槟榔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和建立槟榔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建立槟榔提取物性状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槟榔提取物的槟榔碱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限度。结果: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槟榔碱按干燥品计算不少于6. 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以控制槟榔提取物的质量。
李春燕,张学敏,岳璐,闫福林[3](2018)在《HPLC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测定槟榔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Nucleosil SA阳离子交换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60∶40∶0.3,氨试液调p H3.8),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2 nm,柱温30℃。结果:槟榔碱和槟榔次碱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槟榔碱在2.0232.3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7.2%,RSD为2.4%(n=9);槟榔次碱在0.8513.55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回收率为103.9%,RSD为2.6%(n=9)。结论:所建方法专属性、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槟榔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
逯雯洁,林鹏程,海平[4](2018)在《高效液相-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藏药安神丸中槟榔碱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藏药安神丸中槟榔碱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醚溶液和碳酸盐缓冲液提取后,用Sepax Polysulfonix-SCX(250 mm×4.6 mm,5μm)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2%磷酸溶液(pH 3.8,10:90,V:V)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0.5 mL/min流速,用紫外检测器于215 nm波长处进行测定。结果氢溴酸槟榔碱在7.028210.84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回归方程为Y=44.5058X-56.3314,加标回收率为95.67%97.41%,相对标准偏差为1.07%1.80%(n=3)。结论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可用于安神丸中槟榔碱成分的测定。
孔兰芬,杨式华,杨盼盼,和玉凤,邱昌桂[5](2018)在《UPLC法测定槟榔提取液中的槟榔碱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槟榔提取液中槟榔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公司的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乙腈-甲醇-0.1%冰醋酸溶液(每1 000 m L含磷酸二氢钾0.6 g,十二烷基磺酸钠1.0 g)=25∶20∶55,等度洗脱,进样量1.0μL,流速0.2 m L/min,检测波长215 nm。[结果]整个洗脱在5.0 min之内完成,槟榔碱在2.0 min左右出峰,峰型较好,且槟榔碱在0.0130.663 m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1%,RSD为2.26%(n=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槟榔提取液及其制成方剂中槟榔碱的含量。
顾伟梁[6](2017)在《槟榔保鲜及加工过程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槟榔及其加工制品。本论文主要考察了低温贮藏对槟榔感官品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槟榔提取过程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工艺优化、槟榔整果制品及饮料制品工艺过程对活性物质的影响。(1)对比分析了不同贮藏温度(10℃、4℃、-18℃)对槟榔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冷藏过程中,4℃比10℃更能降低槟榔的呼吸强度,延迟呼吸跃变峰的出现时间,从而延长槟榔的保藏期,但水分损失最为严重,并不适用鲜果产品的加工。槟榔在10℃贮藏时感官品质和水分含量保持得最好,但贮藏第8 d出现霉变现象;槟榔在-18℃冻藏时,并无呼吸作用,其保藏期显着延长,30 d后开始出现轻微褐变;槟榔碱含量并不会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但会随水分的流失而损失。槟榔中的酚类含量会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18℃下贮藏时,样品总酚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在4℃和10℃贮藏时,水分含量与槟榔碱含量、总酚含量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在-18℃贮藏时,水分含量与总酚含量有显着的正相关性。(2)研究了烫漂及干燥过程对槟榔干果制品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烫漂温度(50100℃)或延长烫漂时间(10120 s),槟榔中的槟榔碱和总酚含量均随之而减少;干燥过程中,槟榔碱含量会随干燥温度(50100℃)的升高及干燥时间(015h)的延长而降低;干燥时间为13h时,总酚含量在干燥温度为7080℃时保留率最高,达72.3%左右。(3)槟榔饮料生产过程中,为尽可能提取槟榔中的活性物质,本文考察了提取过程各因素对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过程中加水量越多,活性物质提取效果越好,但制作饮料时脱水越困难;浸提温度越高、浸提时间越长,槟榔碱提取效果越好;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样品中的总酚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浸提温度为70℃;槟榔在粉碎前块状越小,粉碎效果越好,活性物质的溶出越多;二次提取更有利于槟榔活性物质的提取。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其提取工艺参数,实验分析了料液比(1:1030)、浸提温度(6080℃)、浸提时间(2060 min)及粉碎时间(2040 s)对产品槟榔碱及总酚含量的影响,并用排队评分法及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构造多指标加权综合评分体系。结果表明:提高料液比会明显提高槟榔碱、总酚含量;随着浸提温度的增加,槟榔碱含量呈上升趋势,总酚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增加浸提时间会明显提高总酚含量;而增加粉碎时间会明显提高槟榔碱含量;料液比和浸提温度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应用熵权法计算槟榔碱含量和总酚含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76和0.624,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60 min、粉碎时间30 s,在此工艺条件下槟榔饮料的活性物质含量指标为槟榔碱含量142.18 mg/L、总酚含量2153.57 mg/L,综合评分7.56,验证实验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为1.95%。(4)研究了pH、杀菌及贮藏对槟榔饮料制品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碱会受碱性条件影响,pH值越高,饮料样品的槟榔碱含量越低;样品的总酚含量受酸碱影响,pH值越低或越高都会导致总酚含量下降,其中碱性条件损失更为严重;杀菌过程中,常压杀菌对槟榔碱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提高杀菌温度和增加杀菌时间会导致总酚含量的下降,加压杀菌温度和时间对槟榔碱及总酚含量有显着影响;贮藏过程中,光照会造成槟榔饮料活性成分的损失。
彭伟[7](2017)在《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及其槟榔碱适宜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槟榔(Arecae Semen)是棕榈科(Palmae)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传统功效为驱虫、消积、行气、利水和截疟。中医传统临床应用认为槟榔炒焦后“长于消食导滞”,然而目前缺乏系统的药效学证据,尚停留在传统应用共识的层面;此外,当前也缺乏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和相关物质基础的研究。近年来,研究报道发现槟榔碱有一定的毒性,然而目前对于槟榔药材饮片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往往只注重槟榔碱的最低含量而忽视其最高限量。目的:系统研究槟榔炒焦前后的成分变化(包括还原性单糖及低聚糖、氨基酸、美拉德产物和多糖),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促胃肠动力活性”谱-效关系的研究,初步阐明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以“目标成分去除”结合生物活性评价的思路,筛选槟榔碱在焦槟榔饮片中的适宜含量,为焦槟榔饮片的合理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在线非接触红外测温系统”实时监测炒药机中药材的温度变化,以自动控温炒药机制备槟榔炒制样品,为后续的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样品。2.通过离体和整体动物模型,比较生槟榔和焦槟榔对大鼠胃肠平滑肌张力及小鼠胃肠运动的作用,并以阿托品所致的胃肠运动迟缓小鼠模型进一步评价,以验证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3.以HPLC法比较槟榔炒焦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以制备HPLC(PHPLC)技术分离槟榔炒焦后新产生的化学成分,通过1H-NMR和13C-NMR技术鉴定新产生的成分;比较槟榔炒焦前后氨基酸和还原性单糖的变化,分析新产生成分可能的生成机制;以响应面法优化槟榔多糖的提取工艺,比较槟榔炒焦前后多糖含量的变化;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肠平滑肌张力,采用SPSS软件及双变量相关法分析16批槟榔炒制样品“HPLC谱-促胃肠动力”谱-效关系。4.以制备TLC色谱技术(PTLC)制备“槟榔碱完全去除的焦槟榔提取物(WAC-100R,R意思是去除槟榔碱)”;并通过焦槟榔提取物(WAC)和WAC-100R的组合制备“一系列的槟榔碱不同程度去除的焦槟榔提取物(WAC-Rx)”。5.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评价WAC-Rx[WAC、WAC-30R(意思是“去除了30%槟榔碱的焦槟榔提取物”)、WAC-50R和WAC-100R]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MTT法考察WAC-Rx(WAC、WAC-10R、WAC-20R、WAC-30R、WAC-40R、WAC-50R、WAC-60R、WAC-70R、WAC-80R、WAC-90R和WAC-100R)对上皮细胞(Ha Ca T细胞)的细胞毒性;以离体和整体动物模型评价WAC-Rx(WAC、WAC-30R、WAC-50R和WAC-100R)对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及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并通过阿托品所致的胃肠运动迟缓小鼠模型进一步确证。6.以流式细胞术和细胞DAPI染色实验比较WAC-Rx(WAC、WAC-30R、WAC-50R和WAC-100R)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的作用;以western blot法比较WAC-Rx(WAC、WAC-30R、WAC-50R和WAC-100R)对凋亡蛋白(Caspase-3)、原癌基因(c-fos和c-jun)和促炎症因子(COX-2、PGE2和IL-1α)在Ha Ca T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结果:1.焦槟榔与生槟榔提取物均能显着提高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和生槟榔相比,在浓度高于10μg/m L时,焦槟榔具有更强的增强胃肠平滑肌条张力的作用。在体动物实验表明,焦槟榔和生槟榔均能显着增强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其中以焦槟榔为佳;硫酸阿托品造模的动物实验也表明焦槟榔和生槟榔均能改善模型小鼠胃肠运动,但焦槟榔作用更强。2.应用PHPLC技术,成功分离得到槟榔炒焦后新产生的3个成分,分别鉴定为:2,3-dihydro-3,5-dihydroxy-6-methyl-4H-pyranone(DDMP)、5-Hydroxymethyl-2-furfural(5-HMF)和3-hydroxy-2-methyl-γ-pyrone(Maltol)。槟榔炒焦后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降低程度为:精氨酸>赖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含量也有明显的下降、p H值下降而A420值增高,表明槟榔在炒焦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新产生这3个的化合物为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产物。3.基于响应面法,本文优化了槟榔多糖的提取工艺,并比较了槟榔炒焦前后多糖的含量及其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等方面变化。结果表明:槟榔炒焦后水提液中多糖含量明显增高;多糖的单糖组成变化不明显但是比例有明显变化。4.实验测定了16批槟榔炒制样品(40μg/m L)对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以及相应的HPLC指纹图谱。“谱效关系”研究表明:16批槟榔炒制样品共有14个特征峰,有5个共有特征峰与肠平滑肌张力均呈现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3个美拉德产物与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密切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DDMP(相关系数:0.872,p<0.01)、5-HMF(相关系数:0.843,p<0.01)和Maltol(相关系数:0.782,p<0.01)。5.采用三氯甲烷(CHCl3)萃取得到焦槟榔总生物碱(TAE),以PTLC去除TAE中槟榔碱,并成功制备WAC-100R以及WAC-Rx(WAC-10R、WAC-20R、WAC-30R、WAC-40R、WAC-50R、WAC-60R、WAC-70R、WAC-80R和WAC-90R)。6.WAC对于Ha Ca T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7.73μg/m L。去除50%的槟榔碱后(WAC-50RWAC-100R),其细胞毒性显着降低(IC50>400μg/m L)。另外,WAC灌胃对小鼠有一定的毒性,其LD50为15.302 g/kg;去除50%后的槟榔碱的WAC-Rx(WAC-50R和WAC-100R)未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和WAC相比,槟榔碱去除不高于50%的WAC-Rx(WAC-30R和WAC-50R)对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胃肠运动(胃排空和肠推进)的作用不会有明显的降低。7.与WAC组对比,WAC-50R和WAC-100R导致的Ha Ca T细胞凋亡显着减弱,且诱导的Caspase-3、c-jun、c-fos、COX-2、PGE2和IL-1α在Ha Ca T细胞中的表达也明显低于WAC组。8.实验结果表明去除原焦槟榔50%槟榔碱可进一步降低其副作用且能保证“消食导滞”的作用。本次采用的焦槟榔饮片中槟榔碱含量约0.239%,因此我们认为0.12%是焦槟榔中槟榔碱的适宜含量。结论: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与以下三方面相关:(1)槟榔碱在一定的剂量内表现出明显的促胃肠动力活性,炒焦除去了一部分槟榔碱而使其在焦槟榔中的含量更合理;(2)槟榔炒焦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其新产生的美拉德产物(如DDMP、5-HMF和Maltol等)与槟榔炒焦“消食导滞”作用增强密切相关;(3)多糖可能也是槟榔“消食导滞”的效应物质,炒焦可使槟榔多糖成分更利于溶出和提取。本研究提示焦槟榔中槟榔碱的适宜含量约为0.12%;“目标成分去除”结合活性评价的策略可用于研究毒性成分在中药饮片中的适宜含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创新点:1.本课题首次研究了槟榔炒制样品的“HPLC-促胃肠运动活性”谱效关系,发现槟榔炒制品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与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如:DDMP、5-HMF和Maltol等)密切相关。2.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槟榔炒焦后“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的炮制机制,为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3.本次研究首次以“目标成分去除”结合活性评价的策略,研究了焦槟榔中槟榔碱的适宜含量。本次实验发现槟榔碱在焦槟榔中较适宜含量约为0.12%。本次研究为焦槟榔炮制工艺中槟榔碱的含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其他有毒成分在中药饮片中的含量限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
汤丽娟[8](2014)在《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腹皮是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r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2010版《中国药典》中大腹皮和大腹毛同列入“大腹皮”项下。大腹皮具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气滞、脘腹涨闷等。大腹皮具有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大腹皮药材,但直至2010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大腹皮质量标准仅有性状、粉末显微鉴别和水分检查项,无可真正反映大腹皮内在质量的如薄层鉴别、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指标。市场调研亦发现,大腹皮饮片多未按炮制要求进行切制,临床以整个果壳入药,不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质量标准的不完善及饮片规格差异,导致市场上的大腹皮药材和饮片质量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大腹皮在制剂和临床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大腹皮药材的质量标准,完善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项内容,优化大腹皮饮片的炮制工艺。本学位论文对大腹皮药材及饮片生产企业的产品和市售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在质量标准中新增薄层色谱鉴别、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项、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大腹皮中生物碱成分的“一测多评”评价质量方法和HPLC特征指纹图谱,制定了较为合理、可行、可控的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同时对大腹皮药材中生物碱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贮藏时对包装的要求,并对大腹皮饮片的切制工艺进行了优化。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以下3个部分:1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全国不同来源的12批大腹皮和8批大腹毛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修订了药材的性状描述特征和显微鉴别项,修订药材水分含量不得过13%;增订了薄层鉴别项,增订药材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2%,大腹皮药材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0%,大腹毛药材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8.0%,大腹皮药材中槟榔碱含量不得少于0.15%,大腹毛药材槟榔碱不检测,增订了大腹皮药材中生物碱成分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大腹皮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4种生物碱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方法以槟榔碱为内参。通过校正因子耐用性等方法学考察,符合“一测多评”法的技术要求。但在待测成分色谱峰定位的研究中发现,不同色谱柱在同一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色谱峰的相对值差异大,而同一色谱柱在不同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色谱峰定位符合测定要求,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腹皮中待测的生物碱类成分在SCX—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中的色谱行为不一致。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在限定色谱柱品牌条件下进行大腹皮中生物碱“一测多评”法的含量测定,优选了分离度、峰形均较好的Thermo品牌色谱柱,进行了3批次同一品牌色谱柱的色谱峰定位研究,结果相对保留值参数符合测定要求,可以作为色谱峰定位依据。此结果为色谱峰定位差异较大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上述研究为大腹皮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检测方法。2大腹皮中生物碱含量的稳定性研究由于大腹皮中的主要生物碱槟榔碱是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生物碱,本文进一步对大腹皮贮藏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实验考察了3种不同包装(敞开包装、不排出空气密封塑料包装、排出空气密封塑料包装)的大腹皮药材,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以生物碱类成分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的含量作为稳定性考察指标,进行贮藏稳定性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加速试验或3个月的稳定性试验,槟榔碱和槟榔次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而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含量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下降的幅度,即大腹皮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总量均有明显下降,表明大腹皮药材中主要生物碱槟榔碱和槟榔次碱不稳定。研究发现,大腹皮中主要生物碱成盐后稳定性明显增加,如氢溴酸槟榔碱、盐酸槟榔次碱、氢溴酸去甲槟榔碱、盐酸去甲槟榔次碱等。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腹皮中生物碱不一定以成盐的状态存在,游离状态的生物碱易于挥发或降解,导致含量下降。此结果提示,应对大腹皮的包装及保质期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在采用加速试验方法,对大腹皮药材贮藏条件的考察。在排出空气密闭、不排出空气密闭及非密闭条件下,大腹皮中生物碱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有明显下降,但排出空气密闭包装的药材稳定性最好,故提出大腹皮贮藏条件的建议应为真空包装,后期可对大腹皮的保存期进行进一步研究。3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研究本文以单因素考察了大腹皮润制时间和纵切、横切切制方式以及温度对大腹皮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切制宽度、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4种生物碱含量和水溶性煎出物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取大腹皮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后润30 min,纵切1.0 cm段,50℃烘2.5 h。
何晓燕[9](2014)在《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槟榔来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杀虫消积,行水,降气,截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疾病。历代本草记载,在使用本药时,有生、熟之分,传统炮制理论认为:生槟榔力峻,长于治疗虫积、水肿、脚气、疟疾;炒槟榔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适用于夹虚患者;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用于治疗食积不消、泻痢后重;槟榔炒炭后具有消积止血作用,用于治疗血痢。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了炒槟榔和焦槟榔两个炮制品,《中华药海》收载了槟榔炭的制备方法。目前的已有研究探讨了槟榔生品、炒黄样品以及焦品的生物碱、鞣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但单从以上成分含量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槟榔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的变化,并且未与生物效应研究相结合,无法阐明槟榔炮制的原理。目的运用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测温系统、自动炒药机、色彩色差计等对槟榔的炒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借鉴动力学思路及方法,结合HPLC、MS、NMR等研究技术,探讨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药效、毒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联性,为槟榔炒制工艺优化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阐明槟榔炒制原理,丰富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测温系统、自动炒药机、色彩色差计等对槟榔的炒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为规范槟榔炒制工艺参数、保证炒制品的质量均一提供可能。2、采用HPLC法测定槟榔炒制过程中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的含量,以及测定醚溶性生物碱和鞣质的含量,探讨槟榔在炒制过程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槟榔饮片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采用HPLC法,建立槟榔生品至炭品的水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探讨槟榔在炒制过程中指纹图谱的变化规律,找出焦槟榔新增成分,为阐明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的传统理论提供科学依据。4、采用硅胶柱、0DS柱、制备型高效等方法对新增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HPLC、LC-MS、1H-NMR法等对新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评价。5、采用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实验、在体胃排空、肠推进等实验对槟榔生品及其炒制品、去除生物碱部分、生物碱单体以及新增成分的促胃肠运动作用进行考察,评价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并进行槟榔生品、炒槟榔、焦槟榔和槟榔炭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阐明槟榔炒制缓和药性的理论。6、探讨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与药效(毒性)随炒制程度(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采用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测温系统、自动炒药机、色彩色差计对槟榔的炒制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控,保证了炒制品的质量均一,规范了槟榔炒制的工艺参数,为制定合理、统一、规范的全国性槟榔炮制工艺提供数据支持。2、采用HPLC、MS、1H-NMR等研究技术,揭示了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研究三批槟榔炒制过程中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的含量变化、醚溶性生物碱的含量变化以及鞣质的含量变化,揭示了槟榔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槟榔生物碱和鞣质在炒制过程中随着炒制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至炭品生物碱含量微乎其微,槟榔次碱在炒制过程中先降低而后升高再降低,推测可能与槟榔碱的分解有关。建立了槟榔炒制过程中不同炒制品的水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通过对比分析,首次发现了槟榔在炒制过程中新增的3个新成分;指纹图谱中,除新增的三个成分外,其他成分在炒制过程中逐渐降低。以上研究为槟榔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3、首次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新成分进行了有效分离,并采用HPLC法、UHPLC-MS、TOF-MS.1H-NMR法等对新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确定新增的三个成分依次为2-羟基-5-羟甲基-2-呋喃甲醛、5-羟甲基糠醛、麦芽酚,并对其进行生物效应评价。4、研究了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科学内涵。胃肠平滑肌试验、胃排空、肠推进试验结果表明,槟榔碱是槟榔促胃肠运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槟榔碱在0.5×10-4~8×10-4mg/ml范围内对肠平滑肌作用逐渐增强,在0.5×10-4~1.6×10-3mg/ml范围内对胃平滑肌作用显着增强,高于8×10-4mg/ml后对肠平滑肌作用逐渐下降,高于1.6×10-3mg/ml对胃平滑肌作用逐渐下降;槟榔次碱和去甲槟榔次碱无促胃肠运动作用。焦品去除生物碱组具有显着的促胃排空作用和肠推进作用以及焦品的促胃排空和肠推进作用最强表明,在炒焦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促胃肠运动作用的新物质,使焦槟榔的作用最强。因此,可以确定槟榔促胃肠运动的物质基础为槟榔碱和槟榔炒制后产生的新物质两部分。5、研究了槟榔炒制缓和药性的相关“毒性”。槟榔随着炒制程度的加深,毒性逐渐降低,槟榔饮片(生品)的LD50为65.69g/kg,炒黄后LD50为67.18g/kg,焦品的LD50为71.83g/kg,炭品由于未有小鼠死亡,无法得出LD50,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槟榔饮片(生品)>槟榔炒黄>焦槟榔>槟榔炒炭。6、探讨了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与生物效应变化的相关性。以炒制时间为横坐标,以槟榔碱含量、药效强度为纵坐标,建立了炒制程度——槟榔碱含量——药效强度曲线图,由图可知,炒焦是槟榔炒制过程中槟榔碱与药效发生显着性变化的拐点;由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可知,槟榔碱是槟榔的毒性成分,随着炒制过程中槟榔碱含量的逐渐降低毒性逐渐降低。结论:本课题研究从槟榔炒制的全过程和规律性出发,系统揭示了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与生物效应(离体胃肠平滑肌运动、在体胃肠运动、毒性)的变化规律,为规范、优化槟榔炒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为阐明槟榔炒制原理和丰富中药炮制的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他中药的炮制原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首次发现了槟榔在炒制过程中产生的3个新成分,成功对其有效分离和结构确证,并对其进行了生物效应评价。槟榔碱是槟榔促胃肠运动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唯一的物质基础,槟榔在炒制中产生的某类新成分,与槟榔碱协同作用,使焦槟榔的生物效应远远高于槟榔生品及其他炒制品;槟榔及其炒制品水煎液的急毒试验结果表明,槟榔生物碱是槟榔的毒性成分,槟榔及其炒制品作为药品进行临床使用,安全性较高。创新点1、思路创新——动态观的炒制全过程研究设计与观察本课题立题与思路强调研究炒制以“动态观、全过程、规律性”出发,即从揭示槟榔饮片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在炒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出发,研究炒制过程中槟榔生品与不同炒制品的物质基础和生物效应以及炒制原理的思路(与现有研究思路相比明显有别)具创新性。2、技术与方法创新一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对于槟榔炒制过程的动态监控及相关数据采集与研究,本课题创新性集成了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测温新技术、自动炒药机、色彩色差计、HPLC、UHPLC-MS、 TOF-MS、1H-NMR等技术,并借鉴动力学的方法,故本课题研究与应用的技术(与现有的数据采集技术相比明显有别)和方法具创新性。
马玉红[10](2013)在《槟榔碱的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对氢溴酸槟榔碱含量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流动相乙腈-磷酸(50:45);检测波长215nm;柱温35℃;流速1.0m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槟榔碱的保留时间为17.02min,分离度良好。
二、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槟榔碱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方法 |
1.1 加热回流提取法 |
1.2 超声波提取法 |
1.3 亚临界水提取法 |
1.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
2 分析方法 |
2.1 滴定法 |
2.2 分光光度法 |
2.3 色谱法 |
2.3.1 薄层色谱扫描法 |
2.3.2 毛细管电泳法 |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3 结语 |
(2)槟榔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感官要求 |
2.2 鉴别实验 |
2.3 槟榔碱含量测定 |
2.3.1 参考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2.3.2 溶液制备 |
2.3.3 系统适应性试验 |
2.3.4 测定法 |
2.3.5 计算 |
2.3.6 重复性试验 |
2.3.7 中间精密度试验 |
2.3.8稳定性试验 |
2.3.9 准确度试验 |
2.3.1 0 线性关系试验 |
2.3.1 1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HPLC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及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专属性试验 |
2.3.2 线性关系 |
2.3.3 精密度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溶液稳定性试验 |
2.3.6 加样回收试验 |
2.4 样品测定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色谱条件的筛选 |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筛选 |
3.3 槟榔产地分析 |
(4)高效液相-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藏药安神丸中槟榔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设备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 |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1) 超声提取法 |
(2) 加热回流提取法 |
2.3.4 供试品提取时间的优化 |
2.3.5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及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比较 |
3.2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3 阴性对照溶液的测定 |
3.4 线性关系考察 |
3.5 稳定性实验 |
3.6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7 样品测定 |
4 结论 |
(5)UPLC法测定槟榔提取液中的槟榔碱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 |
1.2.1 色谱条件。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线性关系考察 |
2.2 精密度试验 |
2.3 稳定性试验 |
2.4 重复性试验 |
2.5 回收率试验 |
2.6 样品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仪器对比 |
3.2 不同流动相选择 |
(6)槟榔保鲜及加工过程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槟榔制品的发展及工业化意义 |
1.2 槟榔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 |
1.3 槟榔制品的加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4 国内外技术研究进展 |
1.4.1 果蔬贮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2 活性物质加工提取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3 饮料稳定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品质评价指标 |
1.5.1 呼吸强度 |
1.5.2 槟榔碱含量 |
1.5.3 总酚含量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1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 |
1.6.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贮藏保鲜过程对槟榔活性成分的影响及控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测试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贮藏条件对槟榔感官状态的影响 |
2.3.2 不同贮藏条件对槟榔生理活性的影响 |
2.3.3 不同贮藏条件对槟榔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2.3.4 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烫漂与干燥过程对槟榔活性成分的影响及控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测定方法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烫漂过程 |
3.3.2 干燥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取加工过程对槟榔活性成分的影响及控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2.5 测定方法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提取过程各因素对槟榔有效成分的影响 |
4.3.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4.3.3 槟榔饮料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加工过程对槟榔活性成分的影响及控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4 实验方法 |
5.2.5 测定方法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调配过程 |
5.3.2 杀菌过程 |
5.3.3 贮藏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及其槟榔碱适宜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
1.槟榔及其炮制品的研究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
2.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概况 |
3.本课题来源和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槟榔炒焦“长于消食导滞”的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焦槟榔样品的制备 |
2.2 生槟榔和焦槟榔水提取物的制备 |
2.3 生槟榔和焦槟榔水提物对大鼠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 |
2.4 生槟榔和焦槟榔水提物对小鼠胃肠运动的作用 |
2.5 生槟榔和焦槟榔提取物对阿托品所致胃肠运动迟缓小鼠的作用 |
2.6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生槟榔和焦槟榔对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的活性比较 |
3.2 生槟榔和焦槟榔对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的作用 |
3.3 生槟榔和焦槟榔对阿托品所致胃肠功能迟缓小鼠模型胃肠运动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节 槟榔炒焦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槟榔炒焦前后美拉德产物的分离鉴定及产生途径分析 |
2.2 槟榔炒焦前后多糖变化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槟榔炒焦后新生成成分的鉴定 |
3.2 槟榔炒焦前后A420值和pH值变化 |
3.3 槟榔炒焦前后氨基酸的变化 |
3.4 槟榔炒焦前后单糖和低聚糖成分的变化 |
3.5 槟榔炒焦新产生成分生成途径探讨 |
3.6 槟榔炒焦前后多糖成分的变化 |
3.6.1 单因素考察结果 |
3.6.2 响应面模型预测及统计分析 |
3.6.3 槟榔炒焦前后多糖的变化 |
4 结论 |
第三节 槟榔炒制样品的谱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槟榔炒制样品的制备 |
2.2 槟榔炒制样品的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
2.3 槟榔炒制样品对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 |
2.4 槟榔炒制样品谱效关系研究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指纹图谱条件的选择和方法学考察 |
3.2 槟榔炒制样品共有模式的建立和主要特征峰归属 |
3.3 槟榔炒制样品对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 |
3.4 谱效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 |
第四节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焦槟榔中槟榔碱的适宜含量研究 |
第一节 槟榔碱不同程度去除焦槟榔样品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焦槟榔饮片槟榔碱的HPLC含量测定 |
2.2 槟榔碱完全去除的焦槟榔样品的制备 |
3 结论 |
第二节 焦槟榔中槟榔碱适宜含量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WAC-Rx对HaCaT细胞毒性的影响 |
2.2 WAC-Rx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2.3 WAC-Rx对大鼠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 |
2.4 WAC-Rx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5 WAC-Rx对HaCaT凋亡的影响 |
2.6 WAC-Rx对凋亡蛋白(Caspase-3)、原癌基因(c-jun和c-fos)和促炎症因子(COX-2、PGE2和IL-1α)在HaCaT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HaCaT细胞 |
3.2 MTT法检测WAC-Rx对HaCaT的IC50值 |
3.3 WAC-Rx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
3.4 WAC-Rx对大鼠胃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 |
3.5 WAC-Rx对小鼠胃肠功能的作用 |
3.6 WAC-Rx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
3.7 WAC-Rx对凋亡蛋白(C-caspase-3)、原癌基因(c-jun和c-fos)和促炎症因子(COX-2,PGE2和IL-1α)在HaCaT细胞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节 本部分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
(8)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大腹皮研究进展 |
1 大腹皮生药学研究 |
1.1 本草考证 |
1.2 炮制研究 |
1.3 药性研究 |
1.4 临床应用研究 |
1.5 药理作用研究 |
2 大腹皮化学成分研究 |
2.1 化学成分组成 |
2.2 活性成分 |
2.3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
2.4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性状 |
第三节 鉴别研究 |
1 显微鉴别研究 |
2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3.小结 |
第四节 检查项 |
第五节 浸出物 |
第六节 指纹图谱 |
第七节 含量测定 |
1 槟榔碱的含量测定 |
2 “一测多评法”测定大腹皮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节 初步稳定性及包装 |
第九节 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大腹皮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单因素考察 |
第二节 正交实验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槟榔的生药学研究 |
1.1 药材来源 |
1.2 产地 |
1.3 采收加工 |
2 槟榔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生物碱类 |
2.2 酚类 |
2.3 脂肪酸 |
2.4 氨基酸 |
2.5 其他 |
3 槟榔的炮制研究 |
3.1 槟榔炮制的历史沿革 |
3.2 现代炮制研究 |
3.3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3.4 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4 槟榔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鉴别 |
4.2 含量测定 |
5 槟榔的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研究 |
5.1 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
5.2 驱虫、杀虫作用 |
5.3 抑菌作用 |
5.4 对神经系统作用 |
5.5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 |
5.6 槟榔的毒理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 |
1 样品的采集与炮制品的制备 |
1.1 仪器、药品及试剂 |
1.2 槟榔样品采集 |
1.3 槟榔药材样品的含量测定 |
1.4 槟榔炒制品的制备 |
2 槟榔炒制过程中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研究 |
2.1 色泽测定方法 |
2.2 色泽测定方法学考察 |
2.3 槟榔炒制过程中外观色泽的变化规律研究 |
3 槟榔炒制过程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槟榔及其炒制品中醚溶性生物碱含量测定 |
3.3 总生物碱的测定 |
3.4 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次碱的测定 |
3.5 鞣质含量测定 |
3.6 讨论与小结 |
4 槟榔炒制过程中指纹图谱变化规律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方法学考察 |
4.3 讨论与小结 |
5 新产生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5.1 仪器、试剂及对照品 |
5.2 新成分的提取分离 |
5.3 新成分的结构确证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槟榔炒制过程中生物效应变化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动物 |
2 槟榔炒制过程对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试验 |
2.1 槟榔炒制过程对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作用的影响 |
2.2 槟榔敲出生物碱样品对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 |
2.3 三个生物碱单体对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试验 |
2.4 新成分对大鼠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 |
2.5 小结 |
3 槟榔炒制过程对小鼠在体胃肠运动的影响 |
3.1 动物分组 |
3.2 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4 槟榔炒制过程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
4.1 预实验 |
4.2 正式试验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关联性研究 |
1 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关联研究 |
1.1 物质基础与药效关联研究 |
1.2 物质基础与毒性关联研究 |
2 讨论 |
2.1 促胃肠运动的物质基础 |
2.2 关于炒制动力学模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槟榔碱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对照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供试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 |
四、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槟榔碱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潘虹.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2]槟榔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J]. 朱晓瑜,邢建华,许启太. 山东化工, 2019(04)
- [3]HPLC法测定槟榔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J]. 李春燕,张学敏,岳璐,闫福林. 中医药学报, 2018(03)
- [4]高效液相-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藏药安神丸中槟榔碱的含量[J]. 逯雯洁,林鹏程,海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09)
- [5]UPLC法测定槟榔提取液中的槟榔碱含量[J]. 孔兰芬,杨式华,杨盼盼,和玉凤,邱昌桂.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 [6]槟榔保鲜及加工过程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D]. 顾伟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及其槟榔碱适宜含量的研究[D]. 彭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8]大腹皮药材质量标准及饮片炮制工艺研究[D]. 汤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槟榔炒制过程中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变化规律研究[D]. 何晓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槟榔碱的含量测定[J]. 马玉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