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16)在《聚苯硫醚废料的再利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聚苯硫醚(PPS)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特种高分子材料,目前原料成本仍较高,且市场需求仍在不断增加。本课题旨在探究PPS废料的再利用,选用在纺丝生产中产生的聚苯硫醚(PPS)废料与未经使用的聚苯硫醚树脂进行流变形能、热性能与加工性能的对比分析,探究聚苯硫醚废料二次利用的可能性。纺丝加工过程中的干燥、纺丝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热处理,所以本文首先探究了热处理对PPS性能的影响,通过对PPS进行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次数的热处理,并与PPS原料切片在热性能、流动性、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定程度下的热处理不会影响PPS的热稳定性,而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热处理温度的提高,PPS的流动性会有所增加。PPS干燥废料、熔融废料与PPS原料相比,热性能也无明显变化。而在流变性能方面,由于PPS熔融废料多经历一次熔融加热过程,粘度明显下降。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纺丝加工性能,PPS熔融废料熔纺纤维卷绕困难、纤维强度低。PPS干燥废料的纺丝加工性能依然良好,纤维卷绕速度可达900m/min,虽然纤维强度略低于PPS纤维,但不影响其正常使用。PPS废料的熔纺纤维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耐腐蚀性。向PPS熔融废料中混入一定比例PPS原料树脂,可以明显改善其流变性能及纺丝加工性能。当PPS切片掺混比例达到50%时,其熔纺纤维的强度提高40%,已满足纺织加工要求。我们还对使用过的PPS空气滤袋的进行了性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过后的滤袋,PPS已发生氧化降解,PPS滤袋的阻气值大大增加,吸附的烟尘杂质很难通过普通洗涤方法去除,PPS废旧滤袋的回用较困难。
辛旺[2](2012)在《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干法腈纶废水中试研究》文中提出腈纶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废水水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水质水量波动大,且水中含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抚顺石化腈纶厂采用以二甲基甲酞胺(DMF)为溶剂的两步干法工艺生产腈纶,该公司腈纶车间的聚合、纺丝和回收等装置产生的废水及丙烯腈装置产生的废水都进入腈纶废水处理场处理,采用“厌氧—好氧一碳塔”的处理工艺流程处理腈纶废水,这种处理工艺存在出水COD、氨氮降解效果差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腈纶废水可生化性很差,其BOD5/COD为0.10.2,属于典型的有毒有害的难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兴的工艺,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经过对目前腈纶生产装置的工艺、废水排放及处理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本试验利用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并结合生物膜技术,采用新型Biofringe填料,在传统的膜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设计了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试验中考察了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特性,并在现场以中试规模处理干法腈纶废水,试验研究表明:(1)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HMBR)与传统膜生物反应器(CMBR)相比,对COD、NH4+-N的去除没有显着差异,但对TN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比CMBR高出8.2%。BF填料表面生物膜较好的硝化性能和脱氢酶活性,增强了HMBR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缩短了系统的启动时间,延缓了膜污染。(2)干法腈纶废水中主要含有腈类、酚类、含氮杂环类、氨基化合物、醇酮醚类、烷烃类、有机酸及酯类、含硫化合物及苯系物等物质,其中难降解类物质为含氮杂环类、氨基化合物、侧链烷烃类、有机酸及酯类等物质。采用连续进水的动态方式自然培养,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中试系统在35天完成了挂膜,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格室具有不同的污染物去除功能。(3)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中试装置在水力停留时间不低于32h,回流比为80%,气水比约为60:1,硝化段pH在7.27.8条件下,处理腈纶厂现有工艺厌氧池出水,COD、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5%、86.6%、45.9%。对SO32-、CN-、AN、DMF特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34%、91.3%、100%、100%。干法腈纶废水脱氮过程中存在缺少碳源和碱度的现象。从运行效果和成本上来看,可作为目前腈纶厂生化段的替代工艺。(4)干法腈纶废水中约50%的有机物属于无法被微生物利用的难降解有机物,采用MBR+O3+BAF组合工艺处理腈纶厂调节池废水,出水COD浓度基本在80mg/L以下,出水氨氮在8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行业一级排放标准。组合工艺对腈类物质、氨基化合物、杂环类实现了有效去除,但酯类有机物的含量相对较高。为实现腈纶废水的达标排放,在减小投资成本、简化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化应用的腈纶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徐磊[3](2012)在《以PAN废料为基体的相变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PAN纤维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PAN纤维的需求量已达上百万吨,与此同时,每年也产生了大量的PAN纤维废料,将其废弃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回收与利用PAN废料的研究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PAN纤维回收与应用的新领域,其中相变材料作为一种可存储能量的智能材料倍受人们关注。这种特殊的性能在节约能源、温度控制等领域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相变材料及其应用成为广泛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主要针对PAN废丝的回收与利用,将原本被人们废弃的PAN废丝进行回收再利用,更赋予了材料新的功能,增加材料附加值,扩大了水解PAN的应用范围。本实验首先将PAN纤维碱催化水解,得到H-PAN,然后与聚乙二醇(PEG)接枝,制备具有相变性能的接枝物H-PAN-g-PEG。通过湿法纺丝制成了相变纤维,得到了纺丝工艺,实验研究了不同凝固浴对纤维成型的影响,探讨了纺丝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相变纤维性能的影响,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保温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接枝共聚物H-PAN-g-PEG保温性能良好。对比三种不同凝固浴,发现DMF中凝固效果最好。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H-PAN-g-PEG制备相变纤维的工艺条件。最佳纺丝条件为纺丝液浓度20%,交联剂浓度40%,凝固浴浓度90%,凝固温度30℃。纺丝液浓度对纤维的断裂强度影响最为明显,交联剂浓度对断裂伸长率影响最为显着。添加交联剂可以提高相变纤维的力学性能。但对纤维的表观形貌影响不大。牵伸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相变纤维经3倍牵伸后得到的性能较为理想。加入H-PAN也可以提高纤维强度,但对保温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吕伟其[4](2009)在《腈纶企业节能潜力分析及技术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对腈纶生产中动力消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工艺设计中存在高能耗的控制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提高了各装置运转水平,降低了纤维的综合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赵永霞,赵庆章,王鸣义,王玉萍[5](2009)在《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近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涤纶长丝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行业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依靠产业链的升级与集成创新走出目前的困境,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迫在眉睫,这也正是本专题的主旨所在。
马俊[6](2007)在《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项目有关的市场、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论证、多方案比较和综合评价,由此确定该项目是否可靠,并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简言之,可行性研究就是在项目的投资前期,对拟建项目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阶段。本文以吉林奇峰化纤公司准备建设的1500t/a碳纤维原丝项目为案例进行可行性研究。首先对碳纤维市场,特别是碳纤维原丝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环境以及公司研发的技术优势、生产条件做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着重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在原料能源消耗及环境、经济效益、企业社会效益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论证,文章最后得出了吉林奇峰化纤公司建设1500t/a碳纤维原丝项目切实可行的结论。
姚立国[7](2005)在《降低腈纶生产中硫氰酸钠消耗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腈纶生产中硫氰酸钠NaSCN的消耗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从优化工艺操作、装置技术改造、加强消耗管理等方面人手,降低了硫氰酸钠消耗。
王薇[8](2005)在《回收腈纶污水中硫氰酸钠新工艺》文中认为以硫氰酸钠为溶剂的湿法纺丝工艺是目前国内外腈纶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工艺,而硫氰酸钠的单耗是影响腈纶生产成本的一项重要因素。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每年消耗硫氰酸钠600 余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游水平。本项目针对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污水回收系统存在的硫氰酸钠回收率低、硫氰酸钠产品的pH、硫酸根和NVI(非挥发性杂质)含量等指标过高的问题开展研究。本项目首先通过对国内各主要树脂生产厂的10 多种树脂的考察,优选和改进了一种大孔弱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该树脂具有处理量大,换型、交换、洗脱集中的优点。污水系统采用新树脂后,每个工作循环的处理量由400kg 提高到700kg,使装置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本项目采用全容量交换技术,在树脂交换阶段加入过量的硫氰酸钠使树脂的功能基尽可能转换为硫氰酸根型,避免杂质进入硫氰酸钠产品中,从而降低硫氰酸钠产品的NVI 含量;应用泄漏液循环使用技术,提高产品硫氰酸钠的回收率;采用套碱工艺(碱性硫氰酸钠)将碱性流出液与硫氰酸钠产品分开,从而使产品pH 呈中性,同时降低工艺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消耗量。本项目开发的工艺自2004 年工业应用以来装置一直运行平稳。经现场标定,改进后的腈纶污水系统硫氰酸钠回收率由原来的56.4%提高到84.7%左右,产品pH 由12.4 降低到7.6,产品硫氰酸钠中NVI 含量由0.86%降到0.43%以下,NVI 去除率由88%提高到93%。新工艺应用后,每年可以创造2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杜广林[9](2004)在《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的原因 ,并进行了溶解回用实验。结果表明 ,各种废丝再溶解成的原液按一定比例投入系统后 ,控制此原液总固含量在 12 %~ 13% ,升泡粘度在 70~ 10 0s时 ,对纤维质量影响最小
范福海,郝艳玲[10](2004)在《腈纶废丝碱法水解产物的絮凝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常压下腈纶废丝碱法水解产物对废水的絮凝性能 ,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含有活性基团的水解产物在加入量较少时 ,对废水的脱色、除酚、去油、除浊均有较好的效果 ,最大除浊率可达 90 %以上。
二、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聚苯硫醚废料的再利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聚苯硫醚概述 |
1.1.1 聚苯硫醚简介 |
1.1.2 聚苯硫醚的合成 |
1.1.3 聚苯硫醚的性能 |
1.1.4 聚苯硫醚的塑料成型加工 |
1.2 聚苯硫醚纤维及滤布 |
1.2.1 聚苯硫醚纤维 |
1.2.2 聚苯硫醚滤袋 |
1.3 聚苯硫醚热稳定性研究概况 |
1.3.1 非等温热重法研究聚苯硫醚热分解动力学 |
1.3.2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聚苯硫醚热分解 |
1.3.3 自然降解 |
1.3.4 热氧化处理对聚苯硫醚的影响 |
1.3.5 热处理对聚苯硫醚的影响 |
1.4 聚苯硫醚的应用 |
1.4.1 环保产业 |
1.4.2 汽车工业 |
1.4.3 电子电器行业 |
1.4.4 机械工业 |
1.4.5 国防军工领域 |
1.4.6 其它领域 |
1.5 聚苯硫醚的回收利用进展 |
1.5.1 通用塑料废料回收再利用 |
1.5.2 其它高聚物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
1.5.3 聚苯硫醚的化学回收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研究工作背景 |
1.6.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聚苯硫醚热处理 |
2.3.1 干燥 |
2.3.2 热处理 |
2.4 聚苯硫醚纺丝 |
2.4.1 干燥 |
2.4.2 熔融纺丝 |
2.4.3 卷绕 |
2.4.4 牵伸 |
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5.1 热分析 |
2.5.2 熔融指数测试 |
2.5.3 流变性能测试 |
2.5.4 红外光谱测试 |
2.5.5 线密度测试 |
2.5.6 纤维强度测试 |
2.5.7 取向度测试 |
2.5.8 织物密度测试 |
2.5.9 织物厚度测试 |
2.5.10透气性能测试 |
2.5.11织物拉伸性能测试 |
2.5.12扫描电镜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热处理对聚苯硫醚性能的影响 |
3.1.1 流动性 |
3.1.2 热性能分析 |
3.1.3 红外测试 |
3.2 聚苯硫醚废料的性能对比 |
3.2.1 热性能分析 |
3.2.2 流变性能测试 |
3.2.3 红外光谱测试 |
3.3 熔融纺丝 |
3.3.1 纺丝工艺条件探索 |
3.3.2 纤维力学性能 |
3.3.3 存放时间对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3.3.4 纤维热性能 |
3.3.5 纤维的红外分析测试 |
3.3.6 纤维的耐腐蚀性测试 |
3.4 苯硫醚废料再利用 |
3.4.1 掺混聚苯硫醚的流变性能测试 |
3.4.2 掺混后的聚苯硫醚纺丝加工性能 |
3.5 新旧聚苯硫醚滤袋性能对比 |
3.5.1 红外分析 |
3.5.2 基本性能 |
3.5.3 热性能 |
3.5.4 扫描电镜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干法腈纶废水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干法腈纶生产工艺 |
1.3 干法腈纶废水水质特点及处理现状 |
1.4 干法腈纶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5 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 |
1.5.1 Biofringe(BF)填料 |
1.5.2 反应器构建思路 |
1.6 本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章 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水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2.2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2.2.1 COD 去除效果 |
2.2.2 NH+4-N 去除效果 |
2.2.3 TN 去除效果 |
2.3 污泥混合液特性 |
2.3.1 硝化活性 |
2.3.2 脱氢酶活性 |
2.3.3 污泥运行状态 |
2.4 膜污染情况分析 |
2.4.1 膜压差(TMP)变化 |
2.4.2 EPS 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腈纶废水启动试验 |
3.1 腈纶废水水质分析 |
3.1.1 常规分析项目 |
3.1.2 腈纶废水定性分析 |
3.2 试验装置 |
3.3 中试设备器材 |
3.4 试验方法 |
3.5 试验用水 |
3.6 分析测定方法 |
3.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1 BF 填料挂膜 |
3.7.2 生物相变化 |
3.7.3 对腈纶原水 COD 去除效果 |
3.7.4 对腈纶原水 NH_4~+-N 去除效果 |
3.7.5 对腈纶原水 TN 去除效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进水水质 |
4.1.2 试验方案 |
4.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4.2 运行控制参数 |
4.2.1 HRT 对处理效果影响 |
4.2.2 回流比 R 对处理效果影响 |
4.2.3 气水比的选择 |
4.3 系统脱氮 |
4.3.1 所需碳源分析 |
4.3.2 所需碱度分析 |
4.3.3 反应装置脱氮的改进 |
4.4 反应装置特性 |
4.4.1 膜通量的选择 |
4.4.2 各格室功能分析 |
4.5 装置运行效能分析 |
4.5.1 处理效果季节性对比 |
4.5.2 特征污染物去除 |
4.5.3 工艺经济性分析 |
4.6 MBR+O_3+BAF 组合工艺 |
4.6.1 组合工艺试验材料 |
4.6.2 试验进水水质 |
4.6.3 污染物去除效果 |
4.7 工业化应用方案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以PAN废料为基体的相变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PAN纤维 |
2.1.1 PAN纤维 |
2.1.1.1 PAN纤维的结构 |
2.1.1.2 PAN纤维的生产工艺 |
2.1.1.3 PAN纤维的性能 |
2.1.2 PAN纤维工业的发展 |
2.1.2.1 世界PAN纤维工业的发展 |
2.1.2.2 我国PAN纤维工业的发展 |
2.1.3 PAN的改性应用进展 |
2.1.3.1 高强度PAN复合纤维 |
2.1.3.2 导电PAN复合纤维 |
2.1.3.3 PAN过滤膜 |
2.1.3.4 复合质子交换膜 |
2.1.3.5 聚离子复合膜 |
2.1.3 PAN废丝 |
2.1.3.1 PAN废丝的产生 |
2.1.3.2 PAN废丝对环境造成危害 |
2.1.3.3 PAN废丝的处理 |
2.1.4 PAN废丝的水解 |
2.1.4.1 酸法水解 |
2.1.4.2 碱法水解 |
2.1.4.3 加压水解 |
2.1.5 PAN水解产物的应用 |
2.1.5.1 新型功能纤维 |
2.1.5.2 高吸水性树脂 |
2.1.5.3 絮凝剂 |
2.2 相变材料 |
2.2.1 相变材料 |
2.2.2 相变材料的发展过程 |
2.2.3 相变材料的种类 |
2.2.3.1 无机相变材料 |
2.2.3.2 有机相变材料 |
2.2.4 相变材料的应用 |
2.2.4.1 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 |
2.2.4.2 伪装领域的应用 |
2.2.4.3 存储领域 |
2.2.4.4 电子器件温控的应用 |
2.2.5 相变纤维 |
2.2.5.1 相变纤维的调温机理 |
2.2.5.2 相变纤维的加工方法 |
2.2.5.3 相变纤维的应用 |
2.2.6 聚乙二醇相变材料 |
2.2.6.1 聚乙二醇的性质 |
2.2.6.2 聚乙二醇接枝相变材料 |
2.2.6.3 聚乙二醇嵌段相变材料 |
2.2.6.4 聚乙二醇共混相变材料 |
2.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 PAN废丝的水解 |
3.3 H-PAN接枝聚乙二醇相变材料的制备 |
3.4 相变纤维的制备 |
3.4.1 相变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
3.4.2 纺丝液与凝固浴的优选 |
3.5 相变纤维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纺丝液浓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5.2 凝固浴浓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5.3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5.4 凝固时间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5.5 牵伸倍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5.6 不同接枝物含量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6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
3.7 纤维表观形貌的测试 |
3.8 纤维红外的测试 |
3.9 纤维的热失重测试 |
3.10 步冷曲线的测试 |
3.11 DSC测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产物性能分析 |
4.1.1 红外光谱分析 |
4.1.2 步冷曲线分析 |
4.1.2.1 不同分子量的PEG的H-PAN-g-PEG接枝物的步冷曲线 |
4.1.2.2 相变稳定性分析 |
4.1.3 接枝产物热失重和热分解温度分析 |
4.2 不同凝固浴对纤维成型的影响 |
4.3 相变纤维力学性能正交分析 |
4.3.1 相变纤维断裂强度的正交分析 |
4.3.2 相变纤维断裂伸长率的正交分析 |
4.4 纺丝液浓度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4.1 纺丝液浓度对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 |
4.4.2 纺丝液浓度对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4.3 纺丝液浓度对纤维表观形貌的影响 |
4.5 凝固浴浓度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5.1 凝固浴浓度对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 |
4.5.2 凝固浴浓度对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6 凝固浴温度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6.1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 |
4.6.2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7 交联剂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7.1 交联剂浓度对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 |
4.7.2 交联剂浓度对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7.3 交联剂浓度多纤维表观形貌的影响 |
4.7.4 交联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
4.8 不同牵伸倍数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8.1 不同牵伸倍数纤维的强度测试 |
4.8.2 牵伸倍数对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9 H-PAN-g-PEG的含量对相变纤维的影响 |
4.9.1 H-PAN-g-PEG的含量对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 |
4.9.2 H-PAN-g-PEG的含量对相变纤维相变性能的影响 |
4.10 DSC曲线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腈纶企业节能潜力分析及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综合能耗高的原因分析 |
腈纶装置高能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 降低纤维综合能耗的技术措施 |
2.1 溶剂回收系统的改建 |
2.1.1 节能降耗技术应用 |
2.1.2 溶剂塔顶废水的净化利用 |
2.1.3 废丝洗涤水 |
2.2 余热余压的利用 |
2.2.1 高温酸性水的余热利用 |
2.2.2 蒸汽冷凝水系统的余压利用 |
2.3 造粒剂的应用 |
2.4 水牵机系统的改造 |
2.4.1 脱盐水加入方式的改进 |
2.4.2 卷曲液循环利用 |
2.4.3 其它小改 |
2.5 纺丝萃取液系统的改造 |
2.6 加强生产、工艺过程管理 |
3 效益分析 |
4 结语 |
(5)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引语: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化纤行业影响重大 |
国内涤纶长丝行业的发展及趋势 |
1 当前化纤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
2涤纶及涤纶长丝行业的发展现状 |
2.1涤纶行业运行基本正常 |
2.2涤纶长丝行业处于深刻调整期 |
2.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运行状况分析 |
(1) 投资增速虽然明显减缓, 但反弹压力不大 |
(2) 部分常规产品产能过剩, 结构性矛盾突出 |
(3) 产品开发能力弱, 同质化竞争激烈 |
3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
专家视点: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纺织科研的一条必经之路 |
赵庆章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 |
涤纶长丝行业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 |
1 行业的节能降耗 |
1.1 能耗大幅降低 |
1.2 原料消耗进一步减少 |
1.3 取水量进一步下降 |
2 涤纶长丝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开发 |
2.1 民用涤纶长丝生产技术 |
2.2 产业用涤纶长丝纺丝设备 |
3 废弃物的回收与治理 |
3.1 废水、废液的排放 |
3.2 废气废物的排放与治理 |
3.3 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利用 |
4 企业的成功实例 |
专家视点:节能降耗将是提高涤纶长丝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高污染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 |
王玉萍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 |
涤纶长丝产品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
1优化涤纶长丝产业链 |
光学增白纤维 |
阳离子染料可染纤维 (CDP、ECDP) |
0.3~0.5 D/f的超细长丝 |
常温分散染料可染纤维 (DDP、EDDP) |
全消光、大有光等异光泽度纤维 |
2扩展应用领域 |
波斯纶 (仿腈纶) |
仿羊毛复合长丝 |
包芯纱 |
复合空气变形纱 (塔丝隆丝) ATY |
并列复合自卷曲纤维 |
海岛型复合纤维 |
易水解纤维 |
涤纶工业丝 |
3差别化、功能化产品的开发 |
异形截面纤维 |
竹炭纤维 |
除臭纤维 |
银系超细粉末抗菌纤维 |
双组分复合超细纤维 |
抗紫外线纤维 |
蓄光性发光纤维 |
4 再生涤纶长丝产品的开发 |
4.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4.2 再生涤纶长丝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
4.3 再生涤纶长丝新品种的开发 |
专家视点:差别化、功能化产品的研发为涤纶长丝行业的市场开拓和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带来了希望 |
王鸣义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涤纶事业部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结语:整合产业链,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
(6)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市场分析和生产规模 |
2.1 公司概述 |
2.2 碳纤维市场分析 |
2.3 碳纤维产品及生产工艺 |
2.4 产品方案选择 |
第三章 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的技术分析 |
3.1 腈纶一步法生产工艺特点分析 |
3.2 腈纶一步法工艺向碳纤维原丝工艺改进的经验 |
3.3 腈纶湿法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特点分析 |
3.4 腈纶湿法两步法工艺向碳纤维原丝工艺改进的技术分析 |
第四章 原料能源消耗及环境分析 |
4.1 主要原料的来源与可靠性 |
4.2 能源消耗分析 |
4.3 环境影响分析 |
4.4 噪声防治 |
4.5 本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
第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1 项目生产能力和进度 |
5.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5.3 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
5.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5.5 项目经济可行性综合结论 |
第六章 项目的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
6.1 项目对本企业的影响 |
6.2 项目对所在地及社会的影响 |
6.3 风险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降低腈纶生产中硫氰酸钠消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消耗状况分析 |
2 改进方法 |
2.1 加强污水工序过程控制管理 |
2.1.1 离子交换法工艺原理 |
2.1.2 分析中和池外排污水中含NaSCN高的原因及对策 |
2.2 制定整改措施 |
2.3 其它影响Na S CN消耗因素及其控制 |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
(8)回收腈纶污水中硫氰酸钠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吸附法 |
2.2 萃取法 |
2.3 离子交换法 |
2.4 离子延迟树脂法 |
2.5 凝胶色谱法 |
2.6 结晶法 |
2.7 其他净化技术 |
第三章 原理与方法 |
3.1 试验原理 |
3.2 试验方法 |
3.3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树脂的筛选 |
4.1.1 树脂筛选的原则 |
4.1.2 各种树脂性能比较 |
4.2 工艺参数的考察 |
4.2.1 交换液浓度对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
4.2.2 交换液流量对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
4.2.3 交换液总量对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
4.2.4 换型酸浓度对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
4.2.5 再生碱浓度对中性产品回收率的影响 |
4.2.6 换型酸、再生碱的流量对运行周期的影响 |
4.2.7 泄漏液及套碱回用的对比试验 |
4.3 装置稳定运行的考察 |
4.3.1 关于SO_~2-偏高的原因 |
4.3.2 水洗条件对NⅥ的影响 |
4.3.3 酸、碱回用的环境效益 |
第五章 工业应用方案 |
5.1 工艺参数 |
5.2 操作规程 |
5.3 方案实施 |
5.3.1 树脂更换 |
5.3.2 新工艺应用 |
5.4 现场标定 |
5.4.1 标定方案 |
5.4.2 方案讨论 |
5.4.3 标定结果 |
第六章 工业运行实验结果与讨论 |
6.1 硫氰酸钠回收率及浓度曲线 |
6.2 产品硫氰酸钠 NVI 的含量 |
6.3 产品硫氰酸钠 pH 值 |
6.4 产品硫氰酸钠中硫酸钠含量 |
6.5 该装置对环保的影响 |
第七章 经济效益分析 |
7.1 项目投资 |
7.2 运行成本 |
7.3 效益计算 |
7.3.1 污水系统负荷 |
7.3.2 新旧工艺工艺各项指标比较 |
7.3.3 经济效益 |
结 论 |
致谢 |
附 录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废丝产生的原因 |
2.1 喷头更换 |
2.2 纺丝 |
2.3 水洗和牵伸 |
2.4 烘干 |
3 实 验 |
3.1 原料 |
3.2 各种废丝再溶解回用实验 |
3.3 再溶解原液总固含量的测定 |
3.4 再溶解原液粘度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再溶解原液总固含量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
4.2 再溶解原液粘度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
5 结 论 |
四、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苯硫醚废料的再利用探究[D]. 于洋.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6)
- [2]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干法腈纶废水中试研究[D]. 辛旺. 辽宁大学, 2012(03)
- [3]以PAN废料为基体的相变材料的研究[D]. 徐磊.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4]腈纶企业节能潜力分析及技术措施[J]. 吕伟其. 合成纤维, 2009(04)
- [5]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J]. 赵永霞,赵庆章,王鸣义,王玉萍. 纺织导报, 2009(02)
- [6]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D]. 马俊. 吉林大学, 2007(05)
- [7]降低腈纶生产中硫氰酸钠消耗的探讨[J]. 姚立国. 安徽化工, 2005(05)
- [8]回收腈纶污水中硫氰酸钠新工艺[D]. 王薇. 大庆石油学院, 2005(03)
- [9]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及回用探讨[J]. 杜广林.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04(04)
- [10]腈纶废丝碱法水解产物的絮凝性能研究[J]. 范福海,郝艳玲. 化学工程师,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