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华,高挺,潘冲[1](2019)在《面向对象数据库在电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面向对象数据库在电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愈发迫切。面向对象数据库是一种支持传统及非传统运用的数据库,具有持久、便于存储等优势。通过应用面向对象数据库,有利于支持传统应用,也有利于支持非传统应用,对数据库的建立与运用非常有利。因此,务必切实运用面向对象数据库,发挥其优势,提升电信网络的管理质量。
沈梦君[2](2019)在《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三维地质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与GIS三维数据的可视化研究,是国内外地学研究的领域前沿和热点,本文以建立面向对象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目标,以三维矢量数据模型为基础,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建立了数据库系统。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地质数据的管理,实现了面向对象形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以地质对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地质对象三维模型和对象的可视化。本文按照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展开系统论述。在理论部分,本文系统地阐述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介绍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概念及特点、对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综合评述了三维数据结构中的面模型、体模型,归纳了各类数据模型的特点与优缺点,用三棱柱体元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地质体对象的研究模型,并使用多层DEM模型作为地质面对象的研究模型。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设计了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的类模型结构。介绍了面向对象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方式。分析了空间三维数据在数据表中的继承方式,选取类表继承的方式作为空间数据继承方式在数据库表中的表达。在实践部分,本文系统阐述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方法及数据模型的选用。本文使用的基于B/S架构的三层分布式系统架构,是根据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身特点提出的,设计了面向对象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对象类结构,并对该系统需实现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采用ADO.NET数据访问技术和C#编程语言,以SQL Server 2010关系数据库引擎为基础,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实现了面向对象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研究利用BSContact作为三维场景浏览器,通过JavaScript语言进行前端与服务器端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的通讯,具有良好的移植和推广性。图[29]表[18]参[46]。
庞云璇[3](2019)在《空间数据管理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探究》文中指出通过对面向对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的特征介绍,阐述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优势,对技术的实现和应用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展望进行探究。
李卫军[4](2018)在《数据库支持的模糊本体再工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语义Web是当前Web的变革和延伸,其目标是帮助机器理解信息的含义,使得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机器智能协同成为可能。为了有效地组织语义Web中的语义信息,实现机器或设备自动识别和处理数据,通常使用本体作为知识表示模型。随着本体的广泛应用,大量本体通过手动、半自动或自动的方式被构建出来。在本体工程框架下,将本体模型转换成数据库模型是本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过程被之为本体再工程。本体再工程中,本体到概念数据模型的转换服务于本体的重用和集成,而本体到逻辑数据库模型的转换服务于大规模本体持久化。经典本体无法表达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不精确模糊信息。为此,很多研究者将模糊集理论引入经典本体,提出模糊本体模型。另一方面,模糊数据库是实现现实世界中模糊信息表示与处理的主要形式,模糊数据库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在模糊数据表示和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就为模糊本体再工程到模糊数据模型提供了基础。本文从满足模糊本体管理的需要出发,利用本体再工程的方法实现模糊本体到模糊数据库模型的转换。首先,通过对模糊本体的研究,给出了模糊OWL 2本体的形式化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模糊OWL2再工程的需要,研究模糊OWL 2本体模型到模糊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模糊逻辑数据库模型的转换方法。对于前者,选取模糊概念数据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模糊EER(Extended Entity-Relationship)模型和模糊UML类图模型作为模糊OWL2再工程的目标模型。对于后者,选取模糊逻辑数据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模糊关系数据库和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作为模糊OWL 2再工程的目标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基于模糊EER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方法,为模糊本体基于EER模型的重用与集成提供基础技术支持。首先,给出模糊EER模型的形式化定义;然后,给出将模糊OWL 2本体及实例转化为模糊EER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证明,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合理的和可行的。(2)提出基于模糊UML类图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方法,为模糊本体基于UML类图模型的重用与集成提供基础技术支持。首先,分析UML类图模型的结构,结合模糊集和可能性理论给出模糊UML类图模型的形式化定义及语义解释;在此基础上,给出将模糊OWL 2本体及实例转化为模糊UML类图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最后,给出一个转换例子,说明所提出的方法,并证明转换方法的正确性。(3)提出将模糊OWL2本体转换成模糊关系数据库的映射方法,为大规模模糊本体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持久化储存提供支持。首先,给出基于模糊关系数据库的模糊本体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模糊OWL 2本体到模糊关系数据库映射的形式化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证明,表明所提出的形式化映射方法是合理的和可行的。(4)提出将模糊OWL2本体转换成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映射方法,为大规模模糊本体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持久化储存提供支持。首先,给出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的形式化定义;在此基础上,给出模糊OWL 2本体到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的转换规则;最后,通过转换例子说明转换过程,并证明转换方法的正确性。通过以上的工作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基于数据库的模糊本体再工程的理论框架,为语义Web和数据库之间语义互操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体再工程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许惠强,朱颂仪[5](2018)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软件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进而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相对于以往数据库而言,面向对象数据库尽管技术方法并没有多高深,但其设计方法价值十分大,有着及其显着的优势。本文从面向对象数据库概述入手,对面向对象的特征及数据库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孟耀伟[6](2016)在《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建筑物是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从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内外一体化模型到时空动态模型,它们不但可以地精确地描述城市形态的基本单元,还可以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工程活动和宏观城市发展的融合视角研究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不但可以使建筑信息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地理信息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提供借鉴。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是地理环境时空演化环境下构建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基础,它可以连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等应用环节,进而促进建筑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应用和分析。研究具有时态特性的建筑物时空数据模型是对传统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的新变革,它将有效地推动传统建筑物的静态模型应用向动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转变。建筑施工过程作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静态模型的时态扩展,需要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支持。以CityGML为代表的城市数据模型主要建立了建筑物的静态模型,缺乏对建筑物时态和演化特性的支持。BIM从微观工程实践出发建立建设工程中的数据标准,解决不同应用周期的数据交换,缺乏宏观视角下对施工活动的模型抽象和时空关系模型。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模型理论和方法与建筑信息领域几何模型相结合,构建具有内外一体化特性的建筑物时空过程数据模型,既可以满足GIS对建筑时态表达的需求,也可为建筑施工过程统计、计算、综合和可视化等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语义、位置、几何、关系、属性和演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地理信息模型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遵循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和规律,构建面向建筑土建施工工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的模拟和计算提供时空数据模型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剖析了建筑施工演化过程中不同专业层次的认知需要,以层次细节建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该模型从建筑物对象、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供应链等五个级别进行空间层次等级划分,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空间层次等级下的对象时空特征、对象关系和耦合机制,从而为建筑施工数据模型构建提供了时空基础框架。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模型将空间层次等级与时间分辨率进行融合建模,为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等级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2)基于建筑构件粒度的施工对象模型研究了建筑构件对象模型的时间特征、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了建筑构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了基于建筑构件的施工对象模型。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以现有GIS和BIM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下的时态需求,扩展了构件对象工序时间和工艺时间特性,支撑不同时空层次等级的过程演化需要。以施工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建筑构件工艺属性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建筑施工工艺模型。施工工艺模型以工艺周期和几何分解两种模式支持建筑构件的状态演化和形态演化,分别描述建筑构件的时间渐变和几何形态突变过程。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从物理、化学和社会等方面针对建筑构件属性进行了有效扩充,并通过建筑构件与施工工艺模型的关联支持构件空间粒度下的时态和形态演变。(3)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分析了以人工活动为主导因素的施工过程时空特征,提出了由驱动、事件、状态和过程共同构成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表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为参照将施工过程分为过程模拟和实际建造两种不同的时间环境,并以建筑物模型为核心,基于工序模型连接管理任务和事件连接施工建造过程的框架,分别构建了面向施工计划和实际建造的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空间层次、空间关系和时间区间的对象时空编码方法,为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建筑构件模型的检索和交互提供时空寻址支持。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相结合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模拟仿真与过程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模型支持。(4)基于建筑施工图的时空过程构建与仿真分析了建筑施工图中工艺信息提取规则和顺序流程,结合语义、位置、几何和关系信息,构建了完整的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数据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由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和可视化层构成的施工过程仿真原型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工艺建模、工序建模、活动建模和应用计算等功能提供了施工过程构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表明,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模型的几何、关系和时态的内在关联性,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大众化认知、城市宏观管理和工程专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在GIS环境下发展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探索。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筑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时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理论和构建方法研究,促进空间语义精细化建筑数据模型向时空语义精细化数据模型的发展,为融合宏观地理环境演化和微观工程环境管理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模型支持。
王昕[7](2016)在《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对面向对象数据库加以概述,进而分析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点,着重论述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最后简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毕振波[8](2015)在《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业今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已形成业内共识。然而在建筑业信息化过程中,基于BIM的应用是以本地应用模式为主,该模式不足主要表现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同地域的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受到了限制,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应用系统升级或更新容易受到既有IT基础设施及成本的限制;系统维护耗费了大量人力及物力。从BIM的内涵看,BIM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表现能力、计算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三方面,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BIM本地应用模式无法充分发挥BIM的价值,会造成上述各种弊端的产生。考虑到云计算技术在这三方面潜在的强大支持作用,还有国家对云计算在建筑领域的战略布局,本文认为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其它方式调研,通过系统归纳总结,针对BIM内涵和技术特征,结合当前建筑领域BIM应用现状及不足,首先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进行了构建,旨在作为本文上述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成果:(1)综合BIM技术、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及相关标准、云计算和其它有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面向该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BIM Web服务建模方法等。(2)建筑领域本体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实现的语义基础。以古建筑保护领域为例,探讨了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了该领域本体的结构和基于该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构建了基于该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本体论技术的核心,针对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非形式化构建存在的缺点和难以工程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念格(Concept Lattice Theory,CLT)和软件工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保证了领域本体构建的质量;IFDLibrary是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对建筑工程中术语、属性集的标准化描述,IFC和IFDLibrary是一种引用关系,而后者并不适合中文环境,鉴于建筑领域本体与其具有某种相似性,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内容的构建方法,为构建中国的IFDLibrary做出了有益尝试。(3)数据组织和管理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实施的数据管理层的核心。通过对BIM应用领域数据特性进行分析,在明确领域内BIM模型数据、非结构数据并存的事实上,综述了当前该领域内这些不同类型数据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领域大数据背景的特征,探讨了与领域数据管理有关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然后针对BIM模型数据,在分析对比各种数据库存储性能的基础上,选择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bject-Relation Database,O-RDB)对IFC数据的存储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云环境下一些IFC数据文件需要转换成数据库存储方式,同时对“文件-数据库”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BIM应用中的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存储问题;与BIM模型数据有关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式,为使其有效存储并适应其大数据应用,提出了采用四面体数据模型并结合NO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存储组织管理能适应领域BIM应用和其它大数据需求;为确保各类数据的有效统一访问,最后对基于领域本体的中间件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为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提出了解决思路。(4)BIM Web服务建模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的开发基础。针对BIM应用未来服务发展方向的趋势,探讨了基于SOA的BIM应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流程为中心构建BIM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流程设计、建筑领域集成流程的标准机制和基于IDM/MDV的BIM应用系统构建等进行了研究,这对面向云计算的BIM应用系统的快速而准确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以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管理为例,构建了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在该系统中实现了文档和BIM模型的有效集成管理,该系统是对前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
朱惠[9](2015)在《中文学科术语本体学习方法研究 ——以数字图书馆领域为例》文中指出相较于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语义网(Semantic Web,SWeb)是一种智能网络,它能对其中的信息资源进行语义描述,不仅能理解词汇和概念,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网使得计算机能更好地理解信息资源的含义,也使得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更有效率和价值。而本体机制则是实现语义网的核心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描述和组织方式,它具有概念化、形式化、明确性和共享性四大特征。本体层是语义网7层体系结构中的第4层,它将信息资源按照语义方式描述和组织,是进行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对信息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组织依赖于相应领域本体的构建。早期的领域本体构建是依靠本体工程师和领域专家手工完成的,但这样的构建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2)受领域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学术界提出了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即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统计等方法和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数据资源中发现本体元素,包括概念、实例、分类关系、非分类关系和公理。基于非结构化文本进行领域本体学习是当前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而中文非结构化文本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本体学习方法和技术又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基于中文文本进行本体学习的研究状况是:(1)聚焦在理论设想和方法论证上;(2)对本体学习框架和流程的讨论较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可应用的本体学习系统;(3)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成熟对本体学习也有着较大的影响;(4)对本体概念非分类关系获取的研究较少。在上述情况下,本论文基于数字图书馆学科领域的中文非结构化文本,探讨本体学习的方法和技术。首先对本体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构建了领域本体学习系统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和技术构建了领域本体,该本体包含的元素包括:领域概念、概念的分类关系和非分类关系,最后对构建的领域本体进行描述、存储和可视化展示。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构建了面向中文文本的基于技术集成的领域本体学习系统模型。在文献调研、系统剖析、应用借鉴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本体学习的功能组成和学习流程。以提供知识服务为总体目标,集成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服务的领域本体学习系统模型,提出并论证了模型中关键组件的具体实现方案。(2)实现了基于中文文本的领域术语以及作为术语非分类关系标签的谓语动词的自动识别。具体实现过程中,采用了中文分词、数学统计、权重计算等方法对非结构化领域文献中包含的领域术语以及谓语动词进行抽取。(3)建立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面向“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术语分类关系的自动抽取模型,实现了领域本体中术语分类关系(层次关系)的抽取。首先基于非结构化领域文档构建术语的向量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BIRCH预聚类和层次聚类挖掘领域术语间的分类层次关系,并利用术语综合相似度指标确定类标签。(4)建立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面向“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术语非分类关系的自动抽取模型,实现了领域本体术语非分类关系的抽取。首先基于非结构化领域文档构建句子-术语向量空间模型,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获取具有非分类关系的术语对,然后基于句子-<术语,动词>向量空间模型再次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术语的非分类关系,并为非分类关系分配了标签。(5)运用网络本体描述语言OWL对构建的“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进行了描述和存储。OWL把本体中的概念(术语)描述为类(Class),本体中概念(术语)间的关系将通过OWL中的属性进行描述。基于关系数据库对学科领域本体进行存储,关系数据库适用于大型本体数据的存储。(6)运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ege5.0beta中的可视化组件OntoGraf对本体进行可视化展示。可视化展示领域本体能使得用户对本体中的概念(术语)和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并且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领域知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提供了如何从中文非结构化文本中获取领域本体元素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对领域本体进行描述、存储和可视化的方法和技术。
徐颖[10](2015)在《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从科学计算逐步发展为处理社会事务数据的工具。数据库理论在近几年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在商业化推广应用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基础领域之一。本文主要是对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对象数据库在电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 |
1.1 简化设计研究 |
1.2 提高编程效率 |
1.3 便于网络管理 |
2 面向对象数据库在电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
3 结语 |
(2)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现状 |
1.1.2 传统数据库技术发展 |
1.1.3 几种传统数据库类型的优缺点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空间数据的管理模式 |
1.2.1 基于文件系统管理方式 |
1.2.2 文件与关系型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 |
1.2.3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方式 |
1.2.4 基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 |
1.2.5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各章节安排 |
2 面向对象模型与三维地质对象研究 |
2.1 面向对象模型 |
2.1.1 面向对象模型基本概念 |
2.1.2 面向对象模型特点 |
2.1.3 面向对象模型优点 |
2.2 现有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1 基于面的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2.2 基于体的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3 三维地质对象的分类 |
2.4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4.1 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UML |
2.4.2 地质对象模型UML的表达 |
2.4.3 地质对象继承方式在数据库表中的体现 |
3 三维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实现方式 |
3.1 数据库设计目标原则 |
3.2 数据库系统实现总体框架设计 |
3.3 面向对象数据库结构设计 |
3.4 空间地质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 |
4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例 |
4.1 系统概述 |
4.2 三维地质空间数据存储 |
4.3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可视化 |
4.3.1 可视化系统介绍 |
4.3.2 三维地质对象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空间数据管理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对象数据库 |
1.1 概述 |
1.2 与其他数据库比较 |
2 空间数据与面向对象数据库 |
3 技术实现及应用 |
4 发展及展望 |
5 结语 |
(4)数据库支持的模糊本体再工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结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
1.2.1 经典本体再工程研究 |
1.2.2模糊本体研究 |
1.2.3 模糊数据库研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本体 |
2.2 模糊集的基本理论 |
2.2.1 信息的不精确性和不确定性 |
2.2.2 模糊集与可能性分布 |
2.3 模糊OWL 2本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EER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 |
3.1 引言 |
3.2 模糊EER模型 |
3.3 模糊本体到模糊EER模型的转换 |
3.3.1 模糊OWL 2本体结构到模糊EER模型的转换 |
3.3.2 模糊OWL 2本体实例到模糊EER对象实例的转换 |
3.4 实例分析 |
3.5 合理性证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UML类图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 |
4.1 引言 |
4.2 模糊UML类图模型 |
4.3 模糊本体到模糊UML类图模型的转换 |
4.3.1 模糊OWL 2本体结构到模糊UML类图模型的转换 |
4.3.2 模糊OWL 2本体实例到模糊UML类图实例的转换 |
4.4 实例分析 |
4.5 合理性证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 |
5.1 引言 |
5.2 模糊关系数据库模型 |
5.3 模糊本体到模糊关系数据库的转换 |
5.3.1 模糊OWL 2本体结构到模糊关系数据库的转换 |
5.3.2 模糊OWL 2本体实例到模糊关系数据库的转换 |
5.4 实例分析 |
5.5 转换方法合理性证明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的模糊OWL 2本体再工程 |
6.1 引言 |
6.2 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 |
6.3 模糊OWL 2本体到模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转换 |
6.4 实例分析 |
6.5 转换方法合理性证明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的贡献与结论 |
7.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软件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向对象数据库概述 |
二、面向对象的特征 |
三、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分析 |
(一) 数据库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方式 |
(二)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设计工具的研究 |
四、结语 |
(6)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三维建筑物数据模型 |
1.3.2 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的交叉与融合 |
1.3.3 建筑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
1.3.4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3.5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六要素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1 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
2.1.1 空间的基本概念 |
2.1.2 空间对象数据模型 |
2.1.3 空间对象关系 |
2.1.4 空间数据结构 |
2.2 时间对象模型分析 |
2.2.1 时间的基本概念 |
2.2.2 时间对象的结构 |
2.2.3 时间对象关系 |
2.3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
2.3.1 时空对象及其演变 |
2.3.2 时空信息的耦合模式 |
2.3.3 时空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3.4 时空过程层次细节 |
2.4 顾及驱动的演化模式及时空概念模型 |
2.4.1 六要素模型的时空特征分析 |
2.4.2 六要素模型的应用法则 |
2.4.3 基于驱动的时空数据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
3.1 建筑施工与技术分析 |
3.1.1 建筑工程与研究范围 |
3.1.2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用 |
3.1.3 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
3.1.4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
3.2 建筑施工空间及其特征分析 |
3.2.1 建筑施工空间构成 |
3.2.2 建筑施工场地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3 建筑物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4 建筑施工位置概念模型 |
3.3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
3.3.1 建筑施工过程时间的层次性 |
3.3.2 建筑施工工序概念模型 |
3.3.3 建筑施工工艺概念模型 |
3.3.4 建筑施工活动概念模型 |
3.4 建筑施工过程概念模型 |
3.4.1 建筑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
3.4.2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 |
3.4.3 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流特征 |
3.4.4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关系特征 |
3.4.5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模式 |
3.5 小结 |
第4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
4.1 建筑施工过程逻辑模型 |
4.1.0 模型的基本框架 |
4.1.1 建筑施工过程资源逻辑模型 |
4.1.2 建筑物对象逻辑模型 |
4.1.3 施工计划与工序逻辑模型 |
4.1.4 建筑施工活动逻辑模型 |
4.1.5 时空关系逻辑模型 |
4.2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结构 |
4.2.1 构件对象时空特征编码 |
4.2.2 建筑时空信息数据结构 |
4.2.3 时空关系的数据结构 |
4.3 建筑施工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
4.3.1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库 |
4.3.2 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组织 |
4.3.3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索引 |
4.3.4 建筑施工过程查询 |
4.4 小结 |
第5章 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研究 |
5.1 原型系统设计 |
5.2 建筑物数据信息提取 |
5.2.1 OAM建筑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2 建筑结构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3 建筑构件装饰信息抽取 |
5.3 建筑施工过程建模 |
5.3.1 建筑施工工艺建模 |
5.3.2 建筑施工工序建模 |
5.3.3 建筑施工活动与事件建模 |
5.3.4 建筑施工阶段的可视化 |
5.4 建筑施工过程应用分析 |
5.4.1 建筑施工过程的模拟仿真 |
5.4.2 建筑工程量计算分析 |
5.4.3 建筑施工过程工序分析 |
5.4.4 建筑投资进度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青年发展学院第九期培训班学员推荐表 |
(7)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对象数据库概述 |
2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 |
2.1 易于使用 |
2.2 易于开发 |
3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应用 |
3.1 对CIS类软件的影响 |
3.2 软件开发中的版本管理 |
3.3 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4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
5 结语 |
(8)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 |
1.3.2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 |
1.3.3 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 |
1.3.4 BIM Web服务建模 |
1.3.5 面向互联网的古建筑保护信息系统 |
1.3.6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
2.1 当前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中的障碍 |
2.2 BIM的内涵分析 |
2.2.1 BIM的内涵 |
2.2.2 BIM的技术特征 |
2.2.3 BIM的技术体系 |
2.3 基于云计算的BIM的应用分析 |
2.3.1 云计算 |
2.3.2 BIM与云计算结合的优势分析 |
2.3.3 Cloud&BIM的服务层次 |
2.3.4 企业对Cloud&BIM的选择 |
2.4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的架构构建 |
2.4.1 BIM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演化 |
2.4.2 BIM应用系统架构类型的考量 |
2.4.3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 |
2.4.4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研究 |
3.1 本体论技术 |
3.1.1 本体论概述 |
3.1.2 本体的组成及分类 |
3.1.3 本体构建的方法 |
3.1.4 建筑领域本体 |
3.2 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
3.2.1 古建筑保护与本体论 |
3.2.2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
3.2.3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状况 |
3.3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及其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
3.3.1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 |
3.3.2 古建筑保护本体结构 |
3.3.3 基于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 |
3.3.4 古建筑保护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
3.4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
3.4.1 CLT有关定义 |
3.4.2 基于软件工程和CLT的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构建模型 |
3.4.3 一个传统建筑屋顶本体构建的实例 |
3.5 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的内容构建 |
3.5.1 IFDLibrary |
3.5.2 IFDLibrary与IFC和建筑领域本体的关系 |
3.5.3 基于建领域本体构建IFDLibrary |
3.6 小结 |
4 BIM应用中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
4.1 BIM应用领域的数据特性分析 |
4.2 当前BIM应用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
4.2.1 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
4.2.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
4.3 领域数据管理中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 |
4.3.1 BIM应用中的大数据内涵 |
4.3.2 Cloud&BIM中的大数据技术 |
4.3.3 大数据技术在领域的应用 |
4.4 云模式下的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
4.4.1 数据库存储分析 |
4.4.2 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
4.4.3 IFC文件向数据库存储的转换 |
4.5 云模式下的非结构数据的存储 |
4.5.1 非结构化数据模型 |
4.5.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
4.6 BIM应用中数据集成 |
4.6.1 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 |
4.6.2 数据集成模型的体系架构 |
4.6.3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
4.7 本章小结 |
5 BIMWeb服务建模方法研究 |
5.1 BIM应用走服务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
5.2 基于SOA的BIM应用分析 |
5.2.1 SOA架构下BIM应用 |
5.2.2 BIM服务类型 |
5.2.3 BIMWeb服务体系及其应用集成 |
5.2.4 BIMWeb服务的层次 |
5.3 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构建方法 |
5.3.1 BIMWeb服务的设计原则 |
5.3.2 BIMWeb服务的粒度设计 |
5.3.3 面向服务开发过程 |
5.3.4 BIM应用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 |
5.4 面向流程的BIM应用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
5.4.1 面向BIM应用域的流程 |
5.4.2 建筑领域集成流程机制 |
5.4.3 基于IDM/MDV的BIM应用构建 |
5.5 小结 |
6 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的构建 |
6.1 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现状分析 |
6.2 古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 |
6.3 基于BIM的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的需求分析 |
6.3.1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特征 |
6.3.2 系统的需求定义 |
6.4 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 |
6.4.1 系统的功能设计 |
6.4.2 Web服务设计 |
6.4.3 系统的架构体系 |
6.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5 系统的实现 |
6.5.1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
6.5.2 面向古建筑保护的文档与BIM集成 |
6.5.3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归类 |
6.5.4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查询 |
6.5.5 系统其它功能 |
6.6 系统的运行测试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中文学科术语本体学习方法研究 ——以数字图书馆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义网 |
1.1.2 本体构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创新之处 |
1.7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本体学习基本理论 |
2.1 本体 |
2.1.1 本体的定义 |
2.1.2 本体的分类 |
2.1.3 本体的主要描述语言 |
2.1.4 本体的作用 |
2.2 本体学习工具和方法 |
2.2.1 Hasti |
2.2.2 OntoLearn |
2.2.3 Text-To-Onto |
2.2.4 OntoBuilder |
2.2.5 OntoLiFT |
2.2.6 GOLF |
2.2.7 OntoSphere |
2.2.8 各本体学习工具比较分析 |
2.3 本体与叙词表的联系与区别 |
2.3.1 术语与概念 |
2.3.2 叙词表的概念和应用 |
2.3.3 本体与叙词表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科领域术语分类关系构建 |
3.1 数据基础 |
3.2 术语抽取 |
3.2.1 初步抽取 |
3.2.2 二次抽取 |
3.3 术语文档向量空间模型构建 |
3.3.1 非结构化文本NLPIR分词 |
3.3.2 文档术语频数矩阵 |
3.3.3 基于TF-IDF的特征项权重计算 |
3.4 改进的术语文档向量空间模型构建 |
3.4.1 改进原因及方法 |
3.4.2 基于扫描的文档与术语的语义关联 |
3.4.3 基于扫描的文档术语频数矩阵构建 |
3.4.4 基于TF-IDF的术语权重计算 |
3.5 术语词汇向量空间模型构建 |
3.5.1 术语共现关系中介的转变 |
3.5.2 术语词汇关联频数矩阵 |
3.5.3 术语词汇关联权重矩阵 |
3.6 学科领域术语分类关系构建 |
3.6.1 方法描述 |
3.6.2 BIRCH算法预聚类 |
3.6.3 层次聚类 |
3.6.4 类标签的确定 |
3.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6 与现有方法及技术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科领域术语非分类关系构建 |
4.1 方法描述 |
4.2 关联规则分析 |
4.2.1 关联规则及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
4.2.2 Apriori算法 |
4.2.3 GRI算法 |
4.3 非分类关系的术语对挖掘 |
4.3.1 句子术语向量空间模型构建 |
4.3.2 非分类关系的术语对获取 |
4.4 抽取学科领域动词 |
4.4.1 NLPIR词性标注分词 |
4.4.2 利用VF-ICF抽取学科领域动词 |
4.5 领域术语非分类关系标签分配 |
4.6 与现有方法及技术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科领域本体的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学科领域本体描述 |
5.1.1 本体描述语言OWL |
5.1.2 学科领域本体的OWL描述 |
5.2 学科领域本体存储 |
5.2.1 本体存储方式 |
5.2.2 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 |
5.2.3 学科领域本体存储模式设计 |
5.2.4 学科领域本体存储 |
5.3 学科领域知识本体可视化 |
5.3.1 本体可视化工具 |
5.3.2 基于Protege的学科领域本体可视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3 后续研究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参考文献 |
(10)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库的发展 |
2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思想 |
3 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 |
4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具有的新特征 |
5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
6 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的进展 |
6.1 扩充性关系数据库 |
6.2 支持持久对象的程序语言 |
6.3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 |
6.4 数据库系统工具包 |
6.5 面向对象的客户包装层 |
7 面向对象数据库在人事工资系统的应用 |
8 结语 |
四、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对象数据库在电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J]. 程华,高挺,潘冲.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11)
- [2]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D]. 沈梦君.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3]空间数据管理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探究[J]. 庞云璇.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9(03)
- [4]数据库支持的模糊本体再工程方法研究[D]. 李卫军. 东北大学, 2018(01)
- [5]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软件设计分析[J]. 许惠强,朱颂仪. 科技风, 2018(04)
- [6]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孟耀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7]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分析[J]. 王昕.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02)
- [8]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毕振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9]中文学科术语本体学习方法研究 ——以数字图书馆领域为例[D]. 朱惠. 南京大学, 2015(12)
- [10]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析[J]. 徐颖. 科技视界,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