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断层扫描轨迹选择经验

宫颈断层扫描轨迹选择经验

一、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丁昌懋[1](2016)在《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学评价背景及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在东亚及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两国,它是一种涵盖该区域骨骼结构及神经系统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通过对颅颈交界区主要畸形进行影像学评价,了解畸形病变的病因、类型及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同时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检查及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行住院治疗,经影像学及临床证实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有颅颈交界区侧位、张口位、及屈伸动力位DR图像;颅颈交界区多层CT扫描图像及MRI扫描图像。其中56例寰枕融合患者有颅颈交界区椎动脉CTA检查图像。两位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分别从PACS回顾性读片并记录影像诊断结果。主要观测指标为:齿状突位置、颅底角、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颈髓角(CMA)及脑干脊髓角。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发现Chiari畸形I型192例(182/266)、II型33例(33/266),MRI对I型的检出率较C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I型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颅底凹陷247例(247/266)、发现扁平颅底56例(56/266)、椎体分隔不全共计156例(156/266),三种检查方法对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椎体分隔不全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齿状突畸形33例(33/266),三种检查方法对齿状突畸形检出率的比较发现,DR与CT对齿状突畸形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好于DR;但CT与MRI对于齿状突畸形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寰枢关节脱位92例,对于寰枢关节脱位的检出,CT好于DR及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对齿状突陷入程度、寰齿前后间距及颅底角的测量上,DR与CT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MRI对于齿状突陷入程度,寰齿前间距的测量结果与DR及CT的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寰齿后间距及颅底角的测量结果与DR及CT的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CT矢状位寰枢侧方关节的滑脱程度和关节面的倾斜方向可以对其形态进行分型,如下:正常型(N型)有179侧关节;I型有135侧关节;Ⅱ型有75侧关节;Ⅲ型有54侧关节;IV型有86侧关节;寰枕融合时寰枢侧方关节形态异常更加明显,II型和Ш型出现的比例较高,在其它畸形中N型、I型和IV型出现的比例较高。4.根据CT图像上椎动脉与寰椎横突、侧块和后弓可识别的残余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本组56例寰枕融合病例的椎动脉走行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型28支(25.0%);I型36支(32.1%);Ⅱ型23支(20.5%);Ⅲ型25支(22.4%)。各型分支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组中所有病例均在MRI图像上测量颈髓角及脑干脊髓角,其中颈髓角测量范围为117.7°-167.0°,平均133.7°;脑干脊髓角测量范围125.7°-161.0°,平均138.7°。小脑扁桃体下疝范围5mm-14.6m。平均7.2mm。CMA与脑干脊髓角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在有无脊髓空洞组,CMA及脑干脊髓角、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寰枢关节失稳是否伴随有脊髓空洞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寰枢关节失稳与脊髓空洞间有相关性(P<0.05)。当寰枢关节失稳时,出现脊髓空洞的可能性增大。结论:1.CT对颅颈交界区骨性畸形的显示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寰枢侧方关节形态的描绘来预估寰枢关节的稳定性;2.CTA可以为颅颈交界畸形的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椎动脉走行位置信息,为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3.在MRI图像上可以对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各种径线的测量;脑干脊髓角及CMA可以用来评估颈髓及延髓的受压情况,CMA测量更方便。4.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与脊髓空洞有相关性,扁桃体下疝越明显或寰枢关节出现不稳时容易出现脊髓空洞。第二部分影像学新方法在评价颅颈交界区畸形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大部分的影像学研究集中在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结构异常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该区域运动功能或稳定性的观察和研究很少见到,而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稳定性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新的X线检查技术(动态摄影及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枕融合时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与CT扫描进行对照,以期找到更加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方法来观察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行住院治疗,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有临床症状的寰枕融合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行颅颈交界区屈伸动力位DR、颈椎动态摄影、屈伸位体层融合摄影及常规卧位CT扫描。其中32例患者行卧位下颅颈交界区屈伸位CT扫描。两位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分别从PACS回顾性读片,主要对寰枢关节是否脱位及其稳定性做出诊断,同时对寰枢侧方关节的形态进行分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1.动力位DR片诊断寰枢关节脱位48例,寰枢关节不稳26例;颈椎动态摄影诊断寰枢关节脱位44例,寰枢关节不稳30例;动力位体层融合摄影诊断寰枢关节脱位67例,寰枢关节不稳44例。体层融合摄影与动力位DR、颈椎动态摄影间诊断效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层融合摄影诊断效能高于动力位DR及颈椎动态摄影(P<0.05);动力位DR与颈椎动态摄影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扫描共诊断N型10个、I型43个、Ⅱ型83个、Ⅲ型54个、IV型38个;体层融合摄影诊断N型14个、I型39个、Ⅱ型89个、Ⅲ型49个、IV型37个。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成像方法在对Ⅲ型寰枢侧方关节的分型能力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准确性要好于体层融合摄影。在对于N型、I型、Ⅱ型及IV型的分型上,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例动力位CT扫描诊断为寰枢失稳17例;动力位体层融合摄影诊断寰枢失稳25例。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型中合并寰枢脱位为17例、Ⅱ型中合并寰枢脱位为31例、Ⅲ型中合并寰枢脱位25例、N型及IV型中无寰枢脱位病例。Ⅱ型及Ⅲ型中出现寰枢失稳的比例较高。结果:结论:1颅颈交界区屈伸位X线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枢关节不稳的诊断能力好于颈椎动态摄影及X线动力位摄片。2 X线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枕融合时寰枢关节的分型准确性与CT相当,还可以在不同体位下观察,可以作为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首选检查方法。3立位屈伸位颅颈交界区X线体层融合摄影较卧位屈伸位CT能更加真实、准确的反应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童培新,袁仁松[2](2002)在《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文中指出

孙广熙,朱宣鹏[3](1979)在《曲面体层摄影术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文中指出 体层摄影很早就已应用于临床诊断。体层X线机有各种不同形式,但都是平面体层摄影法,仅能检查被投照体的某一平面组织。人体的颌骨和牙列是有一定弧度的,若用一般体层摄影法,仅能对颌骨和牙列的某一段进行平面体层摄影,不可能一次曝光将全部颌骨和牙列

二、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学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影像学新方法在评价颅颈交界区畸形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1 颅颈交界区失稳的认知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X线数字体层融合摄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D]. 丁昌懋. 郑州大学, 2016(03)
  • [2]颈椎体层摄影轨迹选择的体会[J]. 童培新,袁仁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06)
  • [3]曲面体层摄影术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J]. 孙广熙,朱宣鹏. 中华口腔科杂志, 1979(01)

标签:;  ;  ;  ;  

宫颈断层扫描轨迹选择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