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

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

一、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1](2022)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间质、肺泡)和(或)胸膜腔嗜酸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 伴或不伴外周血EOS增多。EPD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决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国尚无EPD诊疗专家共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意见, 借鉴和参考现有的国际EPD诊疗指南和临床研究, 结合我国EPD诊治经验, 制定了本共识, 系统介绍了EPD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病因、评估与治疗等, 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从寻找EPD病因的角度, 根据可利用的医疗资源, 制定全面合理的诊治策略。

孙慧宇,李梅君[2](2021)在《替加环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对7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热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为碳青霉烯类药物抗感染治疗无效者,继而使用替加环素治疗。记录替加环素治疗7 d的临床疗效、体温与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 d时凝血功能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显效41例(51.90%),有效27例(34.18%),无效11例(13.92%),总有效率为86.08%(68/79);体温恢复时间(5.20±1.60)d,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6.20±1.48)d;治疗7 d时凝血功能指标FBG较治疗前更低(P<0.01),APTT与PT较治疗前更高(P<0.01),两组PAI-1、D-D与P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时炎症因子指标(IL-6、CRP)较治疗前更低(均P<0.01),中性粒细胞数目较治疗前更高(P<0.01),体温较治疗前更低(P<0.01)。在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3例、头痛2例,皮疹与肝肾功能异常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7/79)。结论: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热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效果显着,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使疾病康复,但该药对于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临床应加强凝血功能指标监测,以便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吉训琦,李佳,张凝,陈泽福[3](2021)在《儿童白血病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儿童急性白血病(AL)合并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分析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7例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7例患者感染部位为肺部21例、肠道14例、腹腔6例、皮肤3例、其他3例。47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呼吸增快40例,尿少38例、肢端发凉35例、畏寒及寒战32例、抽搐5例、意识障碍3例。47例患者血标本共培养出细菌3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1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12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真菌2株,对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敏感。47例患者治疗后存活25例、死亡22例,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原发病复发率、有创呼吸机通气率、治疗第6个小时乳酸水平、胃肠功能衰竭率均较高,左室射血分数低(P均<0.05)。治疗第6个小时血清乳酸水平、胃肠功能衰竭是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肠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抗休克治疗第6个小时血清乳酸水平增高、合并胃肠功能衰竭是导致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刘秋浩,蓝恭斌,胡善彪,代贺龙,方春华,谢续标,彭龙开[4](2021)在《肾移植术后新发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例肾移植受者新发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的诊治经过, 本例受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予2个疗程的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诱导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 在缓解后化疗过程中出现复发, 重度骨髓抑制, 继发严重肺部感染, 最终因肺部感染死亡。肾移植后新发急性髓系白血病较罕见, 其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有关, 化疗过程中应警惕复发和重症肺部感染, 总体疗效不佳, 病死率高。

樊文娟,徐婷婷,桑丽娜,郭洁洁,李亚飞,裴智信,姜中兴[5](2021)在《伴MLL-AF9基因重排和肝功能损伤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自发缓解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自发缓解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伴有MLL-AF9基因重排和肝功能损伤的AML自发缓解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相关文献报道病例汇总分析。结果该患者伴有MLL-AF9基因重排, 经历了肺部感染、发热、肝功能损伤, 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输注血制品, 未经化疗, 患者获完全缓解(CR), 随访35个月, 仍处于CR, 期间伴有轻度间接胆红素升高。1990年至2021年6月文献报道的有骨髓检测支持的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自发缓解患者56例, 与本次报道的1例汇总分析, 共57例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0例, 中位年龄51(20~83)岁, 中位缓解时间为5个月, 52例患者获得CR, 5例具有染色体核型资料的长期缓解且至今未复发的病例, 3例为正常染色体核型, 2例伴有t(9;11)(q21;q23)异常。结论 AML自发缓解罕见, 可能与免疫抑制、基因均有关。

朱璐,郝文革,王嘉怡,何映谊,甘文婷[6](2021)在《丙种球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感染控制情况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感染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感染控制情况、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感染总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的感染控制情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程璐[7](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杨颖,王天有,钱素云[8](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最常见的合并DIC的白血病类型。尽管以全反式维A酸为主的化疗方案使儿童APL整体生存率显着提高,但DIC引起的早期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现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并DI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王娟,郭张妍,楚建平,安媛,刘莎莎[9](2021)在《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病原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了解病原体分布,为临床经验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PICU确诊为重症肺炎的免疫缺陷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检测方法报告及mNGS结果,评估两者与临床判断的一致性。结果 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个月28 d~10岁,平均年龄(3.67±3.20)岁,共7例治愈,2例好转,14例死亡。均行mNGS检测,其中血标本21例,肺泡灌洗液标本2例。23例患儿中,单一感染者5例,混合感染15例。检测的病原中真菌15例(65.22%),其中耶氏肺孢子菌12例,烟曲霉2例,白色念珠菌2例;病毒14例(60.87%),其中巨细胞病毒10例(8例合并有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疱疹病毒3例,细环病毒2例(1例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细菌10例,其中不动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例,皮疽诺卡菌1例,葡萄球菌4例,地衣芽孢杆菌1例;支原体3例,且均为混合感染。mNGS的检验阳性率及与临床判断符合率均高于传统检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9例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当发生重症肺炎时,使用时间1~6个月者达17例。结论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多为混合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为耶氏肺孢子菌及巨细胞病毒,使用mNGS可显着提高病原检出率,有效指导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10](2021)在《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文中认为恶性肿瘤逐渐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一方面,高血糖和糖尿病可以增加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且与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部分肿瘤本身可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此外,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以上统称为肿瘤相关性高血糖,但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和管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组织专家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实践。本指南主要涵盖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概述、临床诊治管理和长期随访管理,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善中国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替加环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2.2 体温与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
    2.3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情况对比
    2.4 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5 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体温指标对比
    2.6 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情况
3 讨 论

(3)儿童白血病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资料收集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
    2.2 AL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6)丙种球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感染控制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控制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7)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10)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分级系统和证据水平的定义
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概述
    2.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
        2.1.1 糖尿病与肿瘤的相关性
        2.1.2 糖尿病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2.1.3 肿瘤患者中高血糖的比例
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主要病因
    3.1 肿瘤本身相关
    3.2 肿瘤治疗相关
        3.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3.2.2 手术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3.2.3 化疗相关性高血糖
        3.2.4 靶向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3.2.4.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受体抑制剂
        3.2.4. 2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 OR)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
    3.3 肿瘤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
    3.4 肿瘤和血糖关系密切的信号转导通路
    3.5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5.1 诊断
        3.5.1. 1 病史及临床表现
        3.5.1. 2 诊断标准
        3.5.2 鉴别诊断
        3.5.2. 1 应激性糖尿病
        3.5.2. 2 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血糖
4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4.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和控制目标
        4.1.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
        4.1.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控制目标
        4.1.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住院控制
        4.1.3. 1 入住院前的准备
        4.1.3. 2 住院患者(内分泌科及非内分泌科)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4.1.3. 3 胰岛素疗法
        4.1.4 肿瘤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血糖管理
        4.1.4. 1 围手术期管理
        4.1.4. 2 肠内或肠外营养
        4.1.4. 3 DKA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4.1.4. 4 妊娠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
        4.1.4. 5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4.1.4. 6 临终关怀
        4.1.4. 7 从住院到门诊的过渡
        4.1.4. 8 用药注意事项
        4.1.4. 9 出院前处理
5 药物的影响
    5.1 降血糖药对肿瘤的影响
        5.1.1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5.1.2 SU
        5.1.3 二甲双胍
        5.1.4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TZD)药物
        5.1.5 肠促胰岛素药物和DPP-4抑制剂
        5.1.6 SGLT2抑制剂在癌症中的应用
    5.2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与血糖
6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长期随访管理
    6.1 档案的建立
    6.2 健康检查与评估
    6.3 随访与管理建议
7 肿瘤患者高血糖的分级诊疗
    7.1 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7.1.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7.1.2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7.1.3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7.1.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7.1.4.1 DKA
        7.1.4. 2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HHS)
        7.1.4. 3 乳酸性酸中毒
        7.1.5 反复发生低血糖
        7.1.6 血糖、血压、血脂治疗3个月不达标者
        7.1.7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7.1.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的肿瘤患者
        7.1.8. 1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7.1.8. 3 DR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
        7.1.8. 4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
        7.1.8.5 DF
        7.1.9 血糖波动较大、基层医疗机构处理困难或需要制定胰岛素控制方案的肿瘤患者
        7.1.1 0 出现严重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处理的肿瘤患者
        7.1.1 1 医师判断患者合并其他需上级医院处理的情况或疾病
    7.2 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7.2.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已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且血糖控制比较稳定
        7.2.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
        7.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疗效评估,且病情已得到稳定控制
        7.2.4 其他经上级医疗机构医师判定可以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管理的患者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

四、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2(01)
  • [2]替加环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J]. 孙慧宇,李梅君. 陕西医学杂志, 2021(11)
  • [3]儿童白血病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 吉训琦,李佳,张凝,陈泽福. 山东医药, 2021(30)
  • [4]肾移植术后新发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J]. 刘秋浩,蓝恭斌,胡善彪,代贺龙,方春华,谢续标,彭龙开.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10)
  • [5]伴MLL-AF9基因重排和肝功能损伤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自发缓解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樊文娟,徐婷婷,桑丽娜,郭洁洁,李亚飞,裴智信,姜中兴.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10)
  • [6]丙种球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感染控制情况的影响[J]. 朱璐,郝文革,王嘉怡,何映谊,甘文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8)
  • [7]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杨颖,王天有,钱素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8)
  • [9]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病原学分析[J]. 王娟,郭张妍,楚建平,安媛,刘莎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08)
  • [10]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7)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并发重症感染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