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雪[1](2020)在《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文中指出临床医生的诊断结论80%依靠检验结果。β2微球蛋白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的诊断标志物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卒中的诊断标志物。由于相关标准物质的缺乏,检测试剂无法溯源,导致临床检验实验室的结果偏差大,严重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其标准物质研制难度极大,目前我国蛋白质类一级纯品标准物质仅有7个。本研究建立了两种不同原理的β21、Pro三种氨基酸进行定量,通过实验得到最优水解时间为36 h,同时优化了氨基酸及其标记氨基酸的质谱条件,得到水解法定值结果为199.35μg/g;另外一种是 酶 切 法,选 择 IQVYSR(IR),VNHVTLSQPK(VK),SNFLNCYVSGFHPSDIEVDLLK(SK)三条特征肽段进行定量,对定量所用的合成肽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纯度分析;优化酶切实验,蛋白与酶最优比为50:1;优化肽段的液相条件和质谱条件;得到酶切法定值结果为193.78μg/g。通过验证两种定值方法的结果一致性并计算实验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最终得到β2微球蛋白纯品标准物质定值结果为(198.01±6.82)μg/g(k=2),为β2微球蛋白的标准物质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针对脑卒中重要指标—Hcy组织了华东地区102家临床实验(包括45家三甲医院、56家二甲医院和1家独立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工作。通过6家参考实验室对考核样进行了赋值,并进行了互换性验证。通过应用自主研制的同型半胱氨酸标准物质,为Hcy能力验证工作提供了具有计量溯源保证的标准值。在能力验证补充实验中,25家实验采用Hcy标准物质校准后的测量系统检测样品,最终Hcyl样品仅4家不合格,不合格率降至16%;Hcy2样品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不合格率降低至0%;Hcy3样品检测仅1家不合格,不合格率降低至4%。校准后显着降低了Hcy测量偏差,建立了从溯源源头SI单位到终端用户的完整溯源链,为Hcy临床检验的溯源性提供了有力技术保支撑。
翟一静[2](2020)在《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检测方法及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病,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使之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位原因,所带来的全球卫生经济负担和家庭损失是不容忽视的。自1969年以来,学者们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冠心病、卒中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形成的一个可以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浆中Hcy的前体物质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denosyl homocysteine,SAH)水平很有可能是比Hcy更为敏感的心血管疾病指示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高危人群的数倍,并且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脑卒中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更为重大。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作为SAH在甲硫氨酸循环中的上游产物,血液中SAH和SAM含量的检测方法对于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受到广泛关注。血液中的SAH和SAM在肾脏代谢重吸收,两种化合物在尿液中含量对于相关疾病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尿液中SAH和SAM含量检测方法少有报道,尚缺乏一种准确、快速、简单的检测方法。大脑作为人体内耗氧量最高的器官,短时间的缺血缺氧即可造成神经元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此种低氧微环境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对脑卒中等疾病的转归造成影响。SAH作为可能比Hcy更为敏感的心血管疾病指示物,其对于脑卒中发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人群研究,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子以及Hcy、SAH与脑血管损伤的关联性,阐明SAH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敏感筛查指标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基于小分子离子对试剂三氟乙酸的运用,在优化了三种用于净化尿液样本的固相萃取小柱并阐述了相关机制后,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简单测定尿液中SAH和SAM含量的离子对色谱-固相萃取新方法,方法成功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为SAH和SAM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再者,利用氧-葡萄糖剥夺细胞模型,探究SAH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凋亡相关机制,为进一步明确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理以及开展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的致病因子,阐明Hcy、SAH作为潜在的导致脑微血管内皮损伤因素的关联性,明确SAH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筛查敏感性指标及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招募健康个体240人、脑卒中高危个体143人和脑卒中患者189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应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手段,获取三组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既往慢性病史和家族史情况,以及常见临床指标信息,并测得与Hcy代谢密切相关的SAM、SAH等物质的构成与代谢差异情况。结果:通过对各组间研究对象进行性别、年龄匹配并且剔除信息缺失者后,最终将78例健康者、80例脑卒中高危者和88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统计分析中。BMI指数、腰臀比的测量结果显示,患者组及高危组人群的测量值均大于健康组人群(P<0.05)。患者组及高危组人群中吸烟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健康组人群,两组中吸烟者人数超过健康组中吸烟人数的二倍(P<0.05)。健康组中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最多,且该项指标在三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婚姻状况及是否饮酒这两项指标在三组人群之间未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三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测量结果表现为患者组>高危组>健康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测定结果表现为,健康组>高危组>患者组(P<0.05)。高危组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患者组和健康组(P<0.05)。患者组的血糖值略低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表现为,患者组>高危组>健康组(P<0.05)。高危组和患者组的尿酸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结果在三组人群之间未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内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数最多,高危组次之,健康组内无高血压病史者(P<0.05)。健康组内无糖尿病史者,高危组内有糖尿病史者所占比例略高于患者组(P<0.05)。在既往有TIA发作的个体中,有17人属于患者组,14人属于高危组,健康组内无既往TIA发作的研究对象(P<0.05)。患者组中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人数远多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高危组人群中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个体数多于患者组和健康组(P<0.05)。患者组血浆中Hcy含量显着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并且三组人群之间Hcy的含量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组人群血浆中SAM的含量最高,高危组次之,患者组最低(P<0.05)。血浆中SAH含量在三组人群之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SAM/SAH比值的结果表现为,患者组<高危组<健康组,且患者组与健康组之间的SAM/SAH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Hcy对脑卒中发病的危害性始终存在,SAH与缺血性脑卒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密不可分,仍需开展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论证二者之间的确切联系。同时,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将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起到重要影响。第二部分:尿液中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检测新方法建立运用及其固相萃取机制研究摘要:目的:建立检测尿中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离子对色谱新方法,研究检测SAH和SAM尿液样本的固相萃取相关机制。方法:考察了Elut PBA、Bond Elut PRS、Bond Elut CBA三种固相萃取小柱对尿液样本中SAH和SAM的萃取效果并研究了相关萃取机制。样品加入30%高氯酸沉淀蛋白,上清经最优的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洗脱液通过0.25μm滤膜过滤后收集于进样小瓶中备用。样品中的SAH和SAM经三氟乙酸作为离子对试剂的离子对色谱分离后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完成检测。结果:确定Elut PBA为最佳的固相萃取小柱,并阐明了相关萃取机制。SAH和SAM在0.1-10μmol/L和0.5-6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4.6492x-0.0718(R2=0.9998)、y=9.4968x+0.8157(R2=0.9999)。SAM和SAH的检测限(LOD)分别为0.01和0.006μmol/L,定量限(LOQ)分别为0.04和0.02μmol/L。SAM和SAH的日内和日间精度均低于1.38,回收率在83.65%至98.41%之间。小结:建立了一种测定尿中SAH和SAM的离子对色谱新方法,阐明了相关固相萃取机制,方法准确、快速、简单、经济,阐明的相关机制对SAM和SAH的其它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成功运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三部分: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凋亡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究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诱导b.End3细胞凋亡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b.End3细胞构建氧-葡萄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添加3-脱氮腺苷(3-deazaadenosine,3-DZA),使得b.End3细胞内SAH含量堆积。通过对细胞内总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检测及CCK-8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来分析b.End3细胞受损情况。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利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各处理组中凋亡相关蛋白以及信号通路有关蛋白的表达量情况。结果:根据不同接种密度时细胞的生长状态,确定以9*103个/100μl接种密度用于后续研究当中。根据不同氧-葡萄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时间导致细胞损伤的程度以及细胞存活率的结果,确定OGD 25小时为最适宜干预时长。LDH测定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3-DZA组、OGD组及3-DZA+OGD组的LDH释放量均明显增加,并且各处理组之间LDH释放量依次增加,各组之间的释放量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果显示,3-DZA组、OGD组及3-DZA+OGD组细胞存活率均显着下降,以3-DZA+OGD组的细胞存活率最低。在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得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中,3-DZA+OGD组的总凋亡率显着高于其余处理组,并且各处理组间的总凋亡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3-DZA组、OGD组及3-DZA+OGD组中Bcl-2/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3-DZA组、OGD组及3-DZA+OGD组中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JNK信号通路蛋白p-JNK/JNK的相对表达量的趋势与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的表达趋势相一致。Western blot结果中各组间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添加阻断剂SP600125后,3-DZA+OGD+IN组细胞内LDH释放量要少于3-DZA+OGD组,并且前者的细胞存活率要显着高于后者(P<0.05)。流式细胞术对三组细胞凋亡率的测定结果表明,3-DZA+OGD+IN组细胞的总凋亡率显着低于3-DZA+OGD组(P<0.05)。3-DZA+OGD+IN组细胞中Bcl-2/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3-DZA+OGD组。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以及信号通路蛋白p-JNK/JNK的相对表达量趋势一致,均表现为3-DZA+OGD+IN组中表达量低于3-DZA+OGD组的现象(P<0.05)。小结:SAH能够造成b.End3细胞损伤并导致b.End3细胞内凋亡率升高和相关促凋亡蛋白表达的升高以及抑凋亡蛋白表达的下降,通过对MAPK信号通路的三条重要分支通路的Western blot检测确定了SAH致凋亡的具体调控信号通路--JNK通路。进一步在回复实验的基础上明确了SAH通过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得以诱导b.End3细胞内凋亡现象的发生。
史文杰,张春燕,张朋军,蒋涛,崔佳奕,朱永阑,桑培培,程昱璇,檀旭东,舒杨,张民杰,田亚平[3](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本实验收集76例需要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血清样本,分别使用HPLC-MS/MS法和循环酶法(ECA)测定,评价HPLC-MS/MS和ECA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并使用低、中、高值质控对HPLC-MS/MS法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价。结果 76例血清样本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布范围为1.50~62.64μmol/L,2组测定结果方程式为YHPLC-MS/MS=1.369XECA(r=0.928,n=76),相关性良好;同型半胱氨酸在HPLC-MS/MS方法中的日内精密度低值质控的变异系数(CV)是2.19%,中值质控的CV是3.43%,高值质控的CV是0.82%;日间精密度低值质控的CV是3.08%,中值质控的CV是4.02%,高值质控的CV是1.37%;本实验通过回收率表示准确度,测得的低值平均回收率是101.48%,中值平均回收率是98.81%,高值平均回收率是100.30%,表示准确度良好。结论通过HPLC-MS/MS和ECA测定血清样本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表明实验结果相关性较好,且经过实验验证HPLC-MS/MS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临床实验室标准。所以HP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可以在临床中应用。
贾永娟,解娜,翟瑞雪,倪君君[4](2018)在《同型半胱氨酸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临床不同测定方法(液质联用法及免疫类方法)的差异。方法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6年我室参加国内和国际权威机构:卫生部临检中心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室间质评活动的反馈结果数据,通过分析同型半胱氨酸反馈结果数据以及我室采用液质联用法和免疫类方法同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数据,比较了液质联用法及免疫类方法的差异。结果我室的检测方法为液质联用法,自2014年参与美国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室间质评以来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与靶值偏倚<25%,在此机构的室间质评活动中所属组为色谱法组别;而自2014年起参与国内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以来除低值(<20.0μmol/L)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浓度值的测定结果均高于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可接受范围,且偏倚程度与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而我室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中所属组为缺省组组别或所有组组别,参与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的其他实验室大部分以免疫类方法检测。除此之外,我室在采用液质联用法和免疫类方法同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时结果存在差异。结论液质联用法与免疫类方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存在偏差,且偏差与浓度呈现正相关。血液样品存在着内源性成分复杂,基质干扰严重等问题,免疫类方法易受这些问题的影响,而液质联用法具有专属性强、准确度高的特点,采用标准曲线定量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
陈辉[5](201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肝癌病人组织体外培养分泌蛋白,寻找肝癌诊断潜在的候选标志物,通过GO和IPA分析,初步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结合病人临床资料,验证差异蛋白在肝癌诊断、复发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1.无血清培养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癌组织,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TUNEL(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细胞凋亡及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优化获得分泌蛋白的最佳时间。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分析肝癌组织体外无血清培养分泌蛋白,筛选差异表达分泌蛋白,初步了解肝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学的特征。3.对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分泌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和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GO分析包括亚细胞定位(Cell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及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类,IPA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4.收集49例HCC病人术前血清及23例配对健康人血清,平行反应监视(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分析差异分泌蛋白CA2、KRT19在HCC病人和健康人中的血清浓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CA 2、KRT 19单独及联合诊断肝癌的能力。另收集82例肝癌病人术后血清标本,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差异表达蛋白CA 2在肝癌病人中的血清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HCC病人血清CA 2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生存曲线分析HCC病人血清CA2浓度与肝癌复发以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对肝癌组织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并提取分泌蛋白,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组织进行HE染色,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肝癌组织培养24小时是提取分泌蛋白的最好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提取的分泌蛋白无胞内蛋白污染。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分析肝癌组织体外无血清培养的分泌蛋白质组学差异,共鉴定出2388种分泌蛋白,这些蛋白符合分泌蛋白的蛋白组学特征。癌组织与远癌组织比较发现36个差异分泌蛋白,其中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22个;癌旁组织与远癌组织比较发现90个差异分泌蛋白,其中表达上调27个,表达下调63个;两组有24个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11个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3.对差异分泌蛋白进行GO和IPA分析。癌组织与远癌组织(C/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涉及代谢进程、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进程、肿瘤微环境改变等;癌旁组织与远癌组织(P/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涉及代谢进程,特别是含硫化合物的代谢,以及酶抑制等。IPA分析发现C/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以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为中心的调控网络,P/F组的差异分泌蛋白主要以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 ol 3 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为中心的调控网络,两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以核转录因子κB(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κB,NF-κB)为中心的调控网络。4.PRM分析差异分泌蛋白碳酸酐酶2(Carbonic anhydrase 2,CA2)、细胞角蛋白19(Keratin,type I cytoskeletal 19,KRT19)在HCC病人和健康人中的血清浓度,结果表明CA2和KRT19肝癌病人的血清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ROC分析CA2和KRT19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15和0.728,CA2与KRT19联合诊断肝癌的AUC为0.817(P=0.000),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87%。ELISA法检测差异表达蛋白CA2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血清浓度,CA2在肝癌复发病人血清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未复发病人(P<0.05)。Logistic回归发现CA2表达与肿瘤数目(P=0.026)和BCLC分期(P=0.042)显着相关,CA2为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发现CA2低浓度的肝癌病人的无复发生存率显着高于CA2高浓度的肝癌病人(P<0.05)。结论1.体外培养肝癌组织并提取分泌蛋白的方法可靠。2.iTRAQ联合2D LC-MS/MS技术可以筛选出一系列原发性肝癌组织相关差异分泌蛋白,这些差异蛋白有望成为肝癌诊断潜在的候选标志物。3.含硫氨基酸代谢紊乱与肝癌的早期发生关系密切,乙醇代谢紊乱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A2、KRT19可能通过ERK、AKT/PI3K、NF-k B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路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4.CA2和KRT19有望成为肝癌诊断的候选标志物;CA2还可用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及无复发生存率的评估。
董晓杰[6](2013)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准确定值方法研究 Ⅰ.C-反应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氨基酸分析法) Ⅱ.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同位素稀释质谱定值方法》文中提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一直是全世界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成为新的指标应用于临床。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准确可比,实现临床检验的标准化,有必要建立准确可靠的参考方法,研制相关标准物质,来满足临床检验的需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心脑血管炎症敏感指标逐渐被人们重视。本文建立了C-反应蛋白的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该方法选取蛋白中的亮氨酸和缬氨酸两种氨基酸同时定量。按照样品完全水解后产生缬氨酸和亮氨酸摩尔比1:1的比例与同位素标记缬氨酸和亮氨酸溶液混合,加酸水解后吹干复溶,经过滤膜过滤后上机测定。流动相为A+B=水(0.8mM全氟庚酸+0.05%三氟乙酸)+乙腈,采用梯度洗脱。使用Agilent6410三重四级杆质谱在MRM方式下进行检测,监测离子对为m/z=118.1->72.1(缬氨酸),m/z=123.1->75.1(13C5-缬氨酸),m/z=132.1->86.1(亮氨酸),m/z=142.1->96.1(D10-亮氨酸)。使用括号法计算氨基酸浓度,再由氨基酸得到蛋白的量。建立的定值方法中,利用氨基酸分析法、同位素标记稀释和LC-MS/MS定量检测相结合,优化了水解条件,实现了较简单的前处理过程,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保证了测定结果的溯源性,并参加了日本计量院组织的CRP中日韩国际比对进行方法验证,为我国研制CRP标准物质奠定重要的基础。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课题建立的ID-LCMS/MS测定人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方法,用D8-同型胱氨酸做内标,二硫苏糖醇做还原剂,乙腈沉淀蛋白,用带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质谱的多重反应监模式(MRM)检测目标离子对(m/z140.1->94.1,136.1->90.1),使用括号法定量,分别考查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准确测量所需的前处理条件、液相色谱分离条件、质谱测量条件。对于低、中、高三种不同浓度的血清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0.58%~2.86%,血清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6.54~100.05%。线性范围为0.01~500μmol/kg,检测限为0.07ng/g,方法总不确定度4.0%。方法的确证使用美国NIST SRM1955血清标准物质的三个浓度水平,测量结果均在其证书给定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综上分析结果,本文建立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定量准确,有望作为参考方法,并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支撑。
马晓茜,高允生,周延萌,宋立群[7](2009)在《同型半胱氨酸的体内代谢及测定方法》文中提出
Sayami Sujan,张尧,杨艳玲,魏晓琼,江剑辉,宋金青,刘平,燕容,东锦华,田熠华,王兰凤,姜玉武,秦炯,吴希如[8](2008)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异常病因调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原因不明的神经精神异常及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中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或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疒间、头痛等多种神经系统异常患儿799例,甲基丙二酸尿症126例患儿,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测定尿液有机酸,液相串联质谱法进行血液氨基酸、酯酰肉碱谱分析。结果925例高危患儿中共发现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8例(13.84%)。799例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患儿中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7例(3.38%),血液丙酰肉碱及游离氨基酸浓度正常。126例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中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1例(80.16%),血液丙酰肉碱浓度增高。结论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甲基丙二酸尿症的主要临床表型,为鉴别诊断、正确治疗,应及早进行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是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危筛查的可靠方法。
刘罡一,余琛,杜向阳,汪国权,李健,蔡永葆[9](2003)在《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法。方法:血浆tHcy及内标氘代高胱氨酸经巯基乙醇还原后,用10%三氯乙酸沉淀血浆蛋白,经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进行多反应监测(MRM)检测,离子选择通道分别为m/z:136.2/46.9(Hcy),140.2/48.9(Hcy-d4,氘化Hcy)。Hcy、Hcy-d4的保留时间均为6.3 min。结果:Hcy在2.5-640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3 μmol/L(S/N≥5)。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1.97%-8.79%、2.55%-4.14%。方法回收率为100.3%-109.1%。结论:该方法的预处理快速、简便,检测专一灵敏,试剂成本低廉,可适应开展大规模临床Hcy研究的需要。
王燕[10](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二、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1)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标准物质 |
1.2 β2微球蛋白 |
1.2.1 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 |
1.2.2 血液中的β2微球蛋白 |
1.2.3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方法 |
1.2.4 β2微球蛋白标准化现状 |
1.3 同型半胱氨酸 |
1.3.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方法 |
1.3.2 同型半胱氨酸的能力验证 |
1.4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B2M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研究 |
2.1 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 |
2.3 β2微球蛋白纯度分析 |
2.3.1 SDS-PAGE分析β2微球蛋白纯度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β2微球蛋白纯度 |
2.4 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 |
2.4.1 氨基酸水解实验中氨基酸的选择 |
2.4.2 氨基酸标准溶液配制 |
2.4.3 质谱条件 |
2.4.4 色谱条件 |
2.4.5 水解样品前处理 |
2.4.6 水解时间优化 |
2.5 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结果 |
2.5.1 分析过程 |
2.5.2 数据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2M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研究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酶切肽段的选择、定性和纯度分析 |
3.2.1 特征肽段的选择 |
3.2.2 合成的特征肽段的定性 |
3.2.3 合成的特征肽段的纯度分析 |
3.3 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 |
3.3.1 肽段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2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3.3.3 酶切样品前处理 |
3.3.4 酶切条件优化 |
3.3.5 定值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2M标准物质性能验证和不确定度计算 |
4.1 均匀性检验 |
4.1.1 均匀性检验的统计方法 |
4.1.2 均匀性检验的统计结果 |
4.2 稳定性检验 |
4.2.1 稳定性检验方法 |
4.2.2 长期稳定性检验 |
4.2.3 短期稳定性检验 |
4.3 定值数据评估 |
4.3.1 测量数据正太分布检验 |
4.3.2 方法一致性检验 |
4.3.3 B2M蛋白溶液标准值的确定 |
4.4 不确定度计算 |
4.4.1 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4.4.2 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4.4.3 定值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
4.4.4 合成不确定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 |
5.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2 能力验证实验方案 |
5.3 Hcy考核样品制备 |
5.4 Hcy考核样本定值 |
5.4.1 标准溶液配制样品前处理 |
5.4.2 质谱分析 |
5.4.3 数据处理 |
5.5 Hcy检测的能力验证 |
5.5.1 考核样参考值确定 |
5.5.2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
5.5.3 Hcy检测的能力验证补充实验 |
5.5.4 能力验证结果分析与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项目支持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2)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检测方法及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尿液中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检测新方法建立运用及其固相萃取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凋亡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检测方法及其在生物样本中运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试剂和仪器 |
2 研究对象 |
3 样本采集 |
4 检测方法 |
4.1 HPLC- MS/MS法 |
4.2 ECA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精密度评价 |
2 准确度评价 |
3 相关性实验 |
讨 论 |
(4)同型半胱氨酸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检测方法与仪器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不同浓度水平组Hcy测定结果 |
2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比较 |
3我室与NCCL、CAP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
讨论 |
(5)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1部分 肝癌组织的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的构建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 肝癌组织分泌蛋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一章 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肝癌特异标志物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部分 肝癌预警蛋白的验证及临床意义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肝细胞肝癌研究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准确定值方法研究 Ⅰ.C-反应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氨基酸分析法) Ⅱ.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同位素稀释质谱定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概述 |
1.2 C-反应蛋白 |
1.2.1 CRP的结构及特点 |
1.2.2 C-反应蛋白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
1.2.2.1 CRP与动脉粥样硬化 |
1.2.2.2 CRP与心房颤动 |
1.2.2.3 CRP与冠心病 |
1.2.3 C-反应蛋白的测定方法 |
1.2.3.1 单向免疫扩散法 |
1.2.3.2 乳胶凝集法 |
1.2.3.3 速率散射比浊法 |
1.2.3.4 免疫电泳法 |
1.2.3.5 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
1.2.3.6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3 同型半胱氨酸 |
1.3.1 同型半胱氨酸的结构及特点 |
1.3.2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
1.3.2.1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
1.3.2.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1.3.2.3 同型半胱氨酸与静脉血栓的关系 |
1.3.3 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 |
1.3.3.1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uiebzynuc Assays) |
1.3.3.2 荧光偏振免疫(FPIA) |
1.3.3.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1.3.3.4 循环酶法 |
1.3.3.5 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D) |
1.3.3.6 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 |
1.3.3.7 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法(Amino Acid Analyzer) |
1.3.3.8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1.3.3.9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建立人C-反应蛋白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及参加国际比对的目的和意义 |
1.4.2 建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参考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5.1 CRP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5.2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人C-反应蛋白含量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研究 |
2.1 试剂、仪器与实验材料 |
2.1.1 试剂 |
2.1.2 蛋白样品 |
2.1.3 仪器 |
2.2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2.2.1 标准溶液配制 |
2.2.2 校准比值混合溶液配制 |
2.2.3 蛋白样品预处理 |
2.3 人C-反应蛋白的测定实验方法选择 |
2.3.1 水解时间的确定 |
2.3.2 色谱条件 |
2.3.3 质谱条件 |
2.3.4 分析过程 |
2.3.5 数据处理 |
2.4 测量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人C-反应蛋白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国际比对研究 |
3.1 样品接收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3.3.1 标准溶液配制 |
3.3.2 校准比值混合溶液配制 |
3.3.3 蛋白样品的水解 |
3.4 人C-反应蛋白的测定实验条件 |
3.4.1 色谱条件 |
3.4.2 质谱条件 |
3.4.3 分析过程及数据处理 |
3.5 测量结果 |
3.6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6.1 方法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3.6.2 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
3.6.3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
3.6.4 水解效率引入的不确定度 |
3.7 不确定度计算 |
3.8 比对样品定值结果 |
3.9 小结 |
第四章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参考方法的建立 |
4.1 试剂、仪器与实验材料 |
4.1.1 试剂 |
4.1.2 血清样品 |
4.1.3 仪器 |
4.2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4.2.1 标准溶液配制 |
4.2.2 校准曲线配制 |
4.2.2.1 校准溶液的逐级稀释 |
4.2.2.2 同位素稀释校准曲线法 |
4.2.2.3 校准曲线溶液配制 |
4.2.3 血清样品的前处理 |
4.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实验方法选择 |
4.3.1 还原所需pH值、还原剂用量、还原温度及还原时间 |
4.3.1.1 还原所需pH值 |
4.3.1.2 还原剂用量 |
4.3.1.3 还原温度 |
4.3.1.4 还原时间 |
4.3.1.5 沉淀剂用量 |
4.3.2 色谱条件 |
4.3.3 质谱条件 |
4.3.4 分析过程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方法的精密度 |
4.4.2 回收率 |
4.4.3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4.5 方法的确证 |
4.5.1 血清样品 |
4.5.2 校准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4.5.3 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测量条件 |
4.5.4 分析过程 |
4.5.5 测量结果 |
4.5.6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
4.5.6.1 校准标准物质纯度带来的不确定度,u_(B1) |
4.5.6.2 天平称量带来的不确定度,u_(B2) |
4.5.6.3 随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度 |
4.5.6.4 回收率带来的不确定度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同型半胱氨酸的体内代谢及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 |
1.1 再甲基化途径 |
1.2 转硫化途径 |
1.3 释放 |
2 同型半胱氨酸的分布、血浆浓度及影响因素 |
3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方法 |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3.1.1 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 (HPLC-FD) |
3.1.2 电化学检测法 (HPLC-ED) |
3.2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 Shipchandler |
3.3 酶免疫吸附法 (ELISA) |
3.4 毛细管电泳法 (CE) |
3.5 质谱法 (MS) |
4 结 语 |
(8)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异常病因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血浆或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氨基酸测定 |
1.2.2 尿液有机酸分析 |
2 结果 |
2.1 单纯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2.2 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2.3 免疫荧光偏振法、液相色谱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较 |
3 讨论 |
(9)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4 血样的采集及预处理 |
1.5质谱分析条件 |
1.6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2 结果 |
2.1 线性范围和检测灵敏度 |
2.2 精密度与回收率 |
2.3 稳定性 |
2.4 方法的应用 |
3 讨论 |
(10)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
一、血浆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
一、实验方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LC-MS/MS分析条件 |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蛋白定量结果 |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 质谱分析结果 |
4 数据分析结果 |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说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论文参考文献)
- [1]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D]. 王馨雪.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检测方法及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研究[D]. 翟一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学研究[J]. 史文杰,张春燕,张朋军,蒋涛,崔佳奕,朱永阑,桑培培,程昱璇,檀旭东,舒杨,张民杰,田亚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11)
- [4]同型半胱氨酸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分析[J]. 贾永娟,解娜,翟瑞雪,倪君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8(09)
- [5]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分泌蛋白质组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陈辉.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4)
- [6]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准确定值方法研究 Ⅰ.C-反应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氨基酸分析法) Ⅱ.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同位素稀释质谱定值方法[D]. 董晓杰.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2013(03)
- [7]同型半胱氨酸的体内代谢及测定方法[J]. 马晓茜,高允生,周延萌,宋立群.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01)
- [8]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异常病因调查中的应用[J]. Sayami Sujan,张尧,杨艳玲,魏晓琼,江剑辉,宋金青,刘平,燕容,东锦华,田熠华,王兰凤,姜玉武,秦炯,吴希如. 临床儿科杂志, 2008(12)
- [9]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J]. 刘罡一,余琛,杜向阳,汪国权,李健,蔡永葆.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04)
- [10]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