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论文文献综述)
孙娅娅[1](2019)在《混合流体中的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含水率是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油田生产和油品交易中的关键数据,对原油的开采、脱水、储运销售及原油炼制加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原油在开采过程中对含水率测量的迫切需求,提出了一种相对于混合流体中的含水率测量方法,从而通过实时准确测量含水率的值来掌握开采过程中的原油含水情况。本文开展了微波、微波谐振腔及环形天线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两种微波法测含水率的测量原理,探讨了环形天线以及微波谐振腔的一些相关参数。经过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之后,分别对环形天线和圆柱形微波谐振腔进行了HFSS仿真,然后对环形天线和微波谐振腔的仿真结果做出了相应的分析,从而对测量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帮助。同时还给出了测量系统的各部分软件设计及流程图,其中包括ADC转换、OLED显示、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部分的软件设计和流程图。然后,本文还设计了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发射电路、主控电路和接收电路,而发射电路主要用于微波信号的产生和信号功率的放大,主控电路主要用于完成显示、存储、ADC转换和数据传输等功能,接收电路则主要负责功率检波和信号放大。最后根据理论研究、HFSS仿真、软件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我们搭建了试验平台,在实验室内部对测量系统做出了系统性的试验,从而验证了本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展本文的研究工作,最终研究出了一种有效的含水率测量方法,即微波谐振腔法含水率的测量,结合油田的生产需求,希望本设计在原油开采过程能够得到具体的应用。
石永慧[2](2017)在《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域名系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人们的网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DNS(域名系统),作为一个分层的,分布式的命名系统,其安全性对整个互联网设施至关重要。因此,如何高效准确地获取DNS服务器及其服务状态,为DNS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测获取全国各类DNS服务器及其服务状态,从测量方法和数据输入两个角度提出了DNS服务器发现的高效探测方法,并设计实现了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从而高效快速地获得DNS服务器及其服务状态。首先,本文介绍了DNS相关理论知识,包括DNS基础知识、DNS协议以及DNS发现与跟踪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次,在DNS发现方面,选取全国的IP地址进行DNS服务器探测和非DNS服务器确认,并且对递归域名服务器进行分类探测。针对探测过程中复杂的网络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延迟推算的高效探测算法,从测量方法上提高了探测效率。同时,根据探测得到的DNS服务器,分析DNS服务器在IP地址间的分布规律,从数据输入方面提高了探测效率,实现了DNS服务器的高效探测。在服务状态跟踪方面,对全国的DNS服务器进行了服务状态跟踪,分别从服务支持、服务能力及服务效果三个方面对服务器的服务状态进行长期的跟踪及综合评价。最后,本文测试对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进行测试,分别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对系统的每个模块及其子模块进行测试。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通过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满足设计目标。
吴承中[3](2016)在《剧场扩声系统对建筑设计要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势不可挡,全国涌现出大量已建和待建的剧场剧院和各种文艺演出场所。这些项目如何更好地建设与实施,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大批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剧场建筑都需要经过比较规范的建筑、电气、声学、装饰、机械的设计。剧场设计声学包括建筑声学设计和扩声系统设计。扩声系统是一个与听觉需求和使用功能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系统,剧场扩声系统的功能定位基本是围绕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形式来确定的,这其中包括最重要的音响设备和与演出配套的舞台监督、视频、内通系统等。现行的各种国家及行业标准中,专业剧场的扩声系统的特性指标要求普遍高于其他应用系统,其设计工作量与相关专业配合量也明显多于其他系统。因此,研究扩声系统中的音响设备对剧场建筑设计的要求,是一个既要求严谨又需要变通,既要求规范又需要创新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为建筑音响、舞台艺术、剧场设计和大中型公共设施中的扩声系统解析,探讨剧场建筑中艺术欣赏的重要环节-音响设备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如何高效、有序、安全、节能地提升和完善应用解决方案。本文将主要以扩声系统的音响设备与剧场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技术、产品、设计、创新和实践为选题范围。
李成[4](2012)在《大型物理实验装置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型物理实验装置中,时钟和定时系统之于整个实验系统,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对于人体。时钟和定时系统是整个物理实验的基本必要条件。设计时钟和定时系统的难点是保证时钟长期、短期的稳定度和准确度、降低和控制通道间的时钟偏差,并且能够自动地对各个通道的传输延迟进行补偿,以消除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使用驯化高精度的原子钟、锁相环等技术保证时钟的稳定度和准确度。而为了补偿时钟或者定时信号的传输延迟随温度等动态的漂移变化,就要构建时钟的环形回路。White Rabbit协议通过精确时钟同步协议和数字双混频时差法相结合,实现了对时钟在环形回路传输延迟的高精度地连续测量,然后利用这个测量结果就可以实现对传输延迟的动态调整补偿。但是,数字双混频时差法会固有地产生亚稳态的问题,增加了测量的不确定度。通过应用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数字转换器、多次平均测量和选取合适的放大系数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测量的不确定度,从而改进了数字双混频时差法。此外,将White Rabbit协议基于同步以太网的复杂的节点网络结构可以精简为简单的星型结构,可以降低系统复杂度。精简和改进后的White Rabbit协议就能够满足很多物理实验的需求。未来计划在羊八井建设的大型高海拔大气簇射宇宙线天文台的水契伦科夫探测阵列的时钟系统要求分布的时钟的抖动小于100皮秒,通道间的时钟偏差小于100皮秒。而且,考虑到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布的范围巨大、通道数的众多和野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时钟和定时系统提出了特别苛刻的要求,这为验证精简和改进的White Rabbit协议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本论文第一章介绍衡量时钟和定时系统的性能的指标,随后介绍了一些大型物理实验对时钟和定时系统的要求。第二章调研了国内外一些大型物理实验装置的时钟系统和时间同步的方法,分析了这些时钟和定时系统的优缺点。第三章调研了现有的成熟的时间同步方法和协议,分析了这些时间同步方法和协议的优缺点。第四章首先研究了White Rabbit协议的原理,然后提出了精简和改进的White Rabbit协议的原理。第五章提出了时钟原型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介绍了时钟原型系统的测试内容。测试结果表明:时钟接收模块的时钟抖动小于40皮秒;在时钟传输的光纤长度不同而且光纤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时钟接收模块两个通道间的时钟偏差小于70皮秒。第六章为本论文的总结和展望。在展望部分介绍了时钟原型系统的三通道测试结果,分析了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法。
胡雯心[5](2010)在《ZigBee技术在UPS电池监视管理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结构的扩展,如今网络中所应用的UPS不再只是单纯的电源设备,而是逐步成为整个网络中电源的管理中心,UPS也由最初的单纯不间断供电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多功能。作为UPS心脏的蓄电池,对其工作状态等参数的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市场上的UPS电池监视管理系统存在大量的电池配线,接线繁琐,布线困难等不足,而若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了布线困难、人员无法到达区域进行数据采集的问题,简化了有线网络所带来的布线繁琐、预设接口、线路检测、扩容等一系列和传输途径有关的繁琐工作。本文设计了基于ZigBee的UPS电池监测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无线终端采集节点对UPS中电池组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通过中继节点将数据转发给上位机程序显示,达到了对电池各项系数状态进行监控管理的目的。本文给出了基于MC13213的实时ATD数据采集方案。为了满足ATD模块的测量范围,电压采集模块运用差分放大器测量法,采用TI公司的通用运算放大器TL072B,具有精度高,外围电路少,可靠性高等特点,满足了ZigBee电压测量的需求。电流模块使用霍尔传感器HNC-100LA感应产生电流,通过串联可调电阻将电流转换成电压完成测量。在软件设计中,完成了终端采集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固件设计,以及上位机的UPS电池监测软件。固件设计实现了ZigBee无线驱动程序及ATD采集驱动程序。监测软件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且图像化显示电池组的性能参数。本文所实现的系统是ZigBee技术在UP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中的一个应用实例。经多次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对于电源监测工控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孙北林[6](2009)在《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及工程实现》文中研究说明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由于具备与HFC(Hybrid Fiber-Coaxial)相似的PON结构及与以太网无缝对接的优势成为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备选方案之一,本文从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广电系统的EPON运维方案建议,给出了包括一套完整的基于广电系统的EPON运维方案建议,探讨了包括多场景EPON组网、EPON建设、验收、运维及关键问题,论证了综合EPON广电网络解决方案,主要的内容包括:1.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组网技术及工程实现对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组网方式进行了设计,包括EPON/EOC(Ethernet Over Coax)组网方案、EPON/FTTH组网方案、EPON大客户组网方案、EPON网管方案、EPON 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设计、EPON设备选型指导等。2.EPON系统测试及验收给出了EPON的系统测试及验收方案,包括EPON测试仪器、EPON测试方法、EPON系统建设及验收建议等。3.EPON系统运维方案给出了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运维方案,包括EPON线路测量方法、EPON系统开通流程、EPON故障判定流程等。4.关于PON/EPON若干问题的论述对于广电网络中EPON应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包括Triple Play、分光比、EPON/CMTS(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s)之争、EPON/GPON(Gigabit-Capable PON)之争、EPON应用的辩证看法等。
赵玉明[7](2007)在《冻结监测中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测温是近年来测温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凭借其自身优点倍受关注,本文属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在冻结法施工中,需要对冻结壁温度进行全面监测,现有的测量手段都是基于离散点的测量,不能实现分布式测量,而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成功研制为分布式测量冻结壁温度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分析了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原理基础上,以设计一套能基本满足冻结施工中应用的测温系统为目标,对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整体结构、各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对比法进行优化设计,给出了后向拉曼散射光与温度的关系,并研究设计了激光器驱动电路、温控电路及信号放大电路,完成了脉冲激光的发射、接收与信号处理,并对耦合器分光比、温度解调方案进行改进,节省了一路光滤波器与放大电路,降低了系统成本,并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实现了系统可视化。目前所设计的系统能在2km范围内实现测温范围为-4050℃,测温精度为1℃,空间定位精度为1m的技术指标,基本上能满足冻结施工中对温度监测的要求,要完全应用于冻结施工中,系统还需要对测温精度进行提高。
云廷进[8](2003)在《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宽带接入方式,它使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采用先进的信号调制方式和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上行速度为100 Kbps~800Kbps,下行速度为1Mbps~8Mbps。由于目前电话网络已经十分普及,因此ADSL几乎不需要重新布线,很适合解决目前宽带网络的瓶颈——“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几年来,ADSL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使用,广泛应用于视频点播、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话线网络是专门为传输低频信号而设计,而ADSL的频谱范围在0~1.104MHz内,因此在传输ADSL信号时,面临着信号衰减、线路噪声、串音干扰、桥接抽头反射和射频干扰等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在ADSL开通之前对线路进行一系列的测试。随着ADSL业务的广泛开展,对ADSL测试仪表的需求也逐年增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ADSL的测试仪表在测量方法上问题较多,价格昂贵且主要是国外品牌,因此开发一种通用价廉的ADSL的测试仪表很有必要。本文作者在深入了解ADSL传输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线路上主要噪声源的特点及其对ADSL传输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现有ADSL检测设备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比较之后,找出了传统测试方法的不足之处,指出易用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设计ADSL 测试仪表的关键,提出了新的ADSL线路传输特性的检测方案——使用自适应算法实现对ADSL整个频段的衰减情况动态测量,并且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在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之后,通过对目前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详细了解,基于德州仪器(TI,Texas Instruments)的TMS320C6000系列的DSP平台,设计了以TMS320C6203B为核心的ADSL检测仪器,规划了仪器的整体硬件框架和软件框架。作者还以实现算法为中心,完成了主要的硬件设计和DSP目标板的软件系统的设计以及上位机程序的设计。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总结了国内外ADSL测试仪器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以测试为核心介绍了ADSL传输的基本知识及影响传输速率的主要因素;第三章提出了自适应测试方案并且建立了模型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第四章设计了以TMS320为核心的测试仪器硬件结构;第五章介绍了整个系统的软件的开发并详细介绍了核心算法的实现,为将来进一步完成仪器的设计打下基础;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金国钧[9](2002)在《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下)》文中研究说明 4.7 回波比的测量 4.7.1 引言 本方法用于在电缆网络内的一个特殊点测量一个回波的振幅和时间置换。方法是用一个2T-正弦-方波脉冲。 4.7.2 需要设备 4.7.2.1 一台测试波形发生器,提
金国钧[10](2002)在《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译自国际标准IEC 60728,关于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第10部分:回传通道的系统性能。本标准详细描述了回传通道性能的测量方法,它将对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二、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流体中的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含水率测量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微波谐振腔的理论基础的研究 |
2.1 微波谐振腔 |
2.2 微波谐振腔的构成与特点 |
2.3 微波谐振腔的相关参数 |
2.3.1 振荡模式 |
2.3.2 谐振频率 |
2.3.3 固有品质因数0Q |
2.3.4 等效电导 |
2.4 圆柱形微波谐振腔 |
2.5 谐振腔的激励与耦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谐振腔法含水率测量系统及天线 |
3.1 微波法含水率测量原理 |
3.1.1 基于介电常数的微波法含水率测量原理 |
3.1.2 基于能量损耗的微波法含水率测量原理 |
3.2 微波谐振腔测量系统模型的设计 |
3.3 天线 |
3.3.1 环形天线 |
3.3.2 环形天线相关参数及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线及谐振腔的HFSS仿真 |
4.1 HFSS仿真中的各性能参数 |
4.1.1 回波损耗 |
4.1.2 电压驻波比 |
4.1.3 Smith圆图 |
4.1.4 输入阻抗 |
4.1.5 方向图 |
4.2 天线仿真 |
4.2.1 HFSS相关设置 |
4.2.2 仿真结果 |
4.3 谐振腔模型的仿真 |
4.3.1 HFSS相关设置 |
4.3.2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硬件设计 |
5.1 发射电路设计 |
5.1.1 微波发生电路 |
5.1.2 功率放大电路 |
5.2 接收电路设计 |
5.2.1 功率检波电路 |
5.2.2 信号放大电路 |
5.3 主控电路设计 |
5.3.1 MCU控制电路 |
5.3.2 液晶显示电路 |
5.3.3 数据存储电路 |
5.4 硬件电路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设计 |
6.1 设计目标 |
6.2 系统软件设计简介及流程图 |
6.2.1 ADC转换软件设计 |
6.2.2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6.2.3 显示部分软件设计 |
6.2.4 存储部分软件设计 |
6.2.5 看门狗软件设计 |
6.2.6 软件设计整体流程图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实验 |
7.1 实验平台搭建 |
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7.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
7.2.2 测量结果的验证 |
7.2.3 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完成的工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DNS服务器发现研究现状 |
1.3.2 服务状态跟踪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DNS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
2.1 DNS基础理论 |
2.1.1 DNS组成 |
2.1.2 DNS解析过程 |
2.2 DNS协议 |
2.2.1 DNS报文格式 |
2.2.2 DNS资源记录 |
2.3 DNS发现与跟踪 |
2.3.1 DNS服务器分类 |
2.3.2 DNS服务器发现 |
2.3.3 服务状态跟踪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需求 |
3.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设计目标 |
3.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2.3 系统架构设计 |
3.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3.3.1 数据探测模块设计 |
3.3.2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
3.3.3 系统应用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实现 |
4.1 数据探测模块实现 |
4.1.1 DNS服务器发现子模块实现 |
4.1.2 探测优化子模块实现 |
4.1.3 周期性探测子模块实现 |
4.2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
4.2.1 区域数量分布子模块实现 |
4.2.2 IP地址分布子模块实现 |
4.2.3 服务状态统计分析子模块实现 |
4.3 系统应用模块实现 |
4.3.1 DNS服务器自动发现子模块实现 |
4.3.2 服务状态跟踪子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测试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1.1 系统软硬件环境 |
5.1.2 系统整体部署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数据探测模块测试 |
5.2.2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测试 |
5.2.3 系统应用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基础数据性能测试 |
5.3.2 验证数据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剧场扩声系统对建筑设计要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际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剧场建筑与扩声系统的概况 |
2.1 剧场建筑概述 |
2.2 剧场的组成 |
2.3 剧场的发展 |
2.3.1 西方剧场发展概况 |
2.3.2 中国剧场发展现状 |
2.4 剧场的分类 |
2.4.1 按规模划分 |
2.4.2 按剧场的用途划分 |
2.4.3 按剧场经营模式划分 |
2.4.4 按建筑形式划分 |
2.5 我国与国外剧场发展对比的差异 |
2.6 扩声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
2.6.1 扩声系统概述 |
2.6.2 扩声系统使用功能 |
2.6.3 扩声系统的设备构成及特点 |
2.6.4 扩声系统的声学环境(声场) |
2.6.5 剧场建筑设计缺陷引发扩声系统失败的实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剧场扩声系统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
3.1 在剧场建筑设计中扩声系统的基本要求 |
3.1.1 剧场建筑对于隔音的要求 |
3.1.2 扩声控制室的设计要求 |
3.1.3 功率放大器机房的设置 |
3.1.4 避免电磁干扰的措施 |
3.1.5 扩声系统设计中的安全因素 |
3.1.6 音响系统配电及接地要求 |
3.1.7 机房布置及通风散热与照明要求 |
3.2 剧院音响设备发展的结构性调整 |
3.2.1 首先要保证剧场扩声系统的功能性要求 |
3.2.2 扩声系统的设备发展趋势 |
3.2.3 艺术表演类型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
3.3 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为剧场扩声系统带来的新课题 |
3.3.1 良好声学效果的条件 |
3.3.2 制约听众对音质的印象的参数 |
3.3.3 制约着演奏者的音质印象的参数 |
3.3.4 局部和整体的声学性质 |
3.3.5 音乐厅声学的一般模型 |
3.3.6 有源室内增强系统的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剧场建筑设计与扩声系统配合的对策和建议 |
4.1 剧场建设的总量和类型 |
4.2 剧场建设的投资和分布 |
4.3 剧场设施设备配置 |
4.3.1 剧场的体量 |
4.3.2 剧场设备的配置 |
4.4 扩声系统与剧场工艺的关系 |
4.4.1 剧场工艺概述 |
4.4.2 常见的主舞台设计问题 |
4.5 科学合理推进剧场建设 |
4.5.1 建立剧场工艺设计及剧场工艺咨询机制 |
4.5.2 制定剧场建设标准 |
4.6 剧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扩声系统的介入时机 |
4.7 根据演剧体系建设不同类型的剧场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大型物理实验装置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时钟系统性能的衡量 |
1.1.1 时钟稳定度 |
1.1.2 时钟偏差 |
1.1.3 时钟准确度 |
1.1.4 其他重要衡量指标 |
1.2 大型物理实验装置对时间同步系统的要求 |
1.3 时间同步系统设计的难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型物理实验中的时钟和定时系统 |
2.1 BESⅢ TOF时钟系统 |
2.2 冰立方的时钟同步方法 |
2.3 ANTARES时钟同步方法 |
2.4 上海光源的定时系统 |
2.5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定时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时间同步的方法和协议 |
3.1 网络时间协议 |
3.2 精确时钟同步协议 |
3.3 GPS实现时间同步方法 |
3.4 同步数字体系标准 |
3.5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
3.5.1 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
3.5.2 延迟测量时间同步协议 |
3.5.3 参考广播时钟同步协议 |
3.5.4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White Rabbit协议 |
4.1 White Rabbit协议的原理 |
4.1.1 基于White Rabbit协议的时钟系统的结构 |
4.1.2 基于White Rabbit协议时钟系统的工作过程 |
4.2 White Rabbit协议的精简和改进 |
4.2.1 White Rabbit协议的精简 |
4.2.2 White Rabbit协议的改进 |
4.2.3 基于精简和改进的White Rabbit协议时钟系统的工作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精简和改进的White Rabbit协议的时钟系统验证 |
5.1 利用LHAASO WCDA的时钟原型系统实现验证 |
5.2 时钟原型系统的设计 |
5.2.1 时钟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 |
5.2.2 时钟源插件 |
5.2.3 时钟发送插件 |
5.2.4 时钟接收模块 |
5.2.5 数据读出总线 |
5.2.6 时钟原型系统的工作过程 |
5.3 时钟原型系统的测试 |
5.3.1 秒脉冲信号测试 |
5.3.2 光纤温漂的测试 |
5.3.3 时钟抖动的测试 |
5.3.4 时钟偏差的测试 |
5.3.5 各个前端电子学的同步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时钟原型系统电路板照片 |
附录2 时钟原型系统电路设计原理图 |
附录3 VME总线P1和P2插件主要功能管脚列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ZigBee技术在UPS电池监视管理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池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UPS 电池监视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提出 |
1.4 课题的目标和任务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概述 |
2.1 UPS 中蓄电池相关基础知识 |
2.1.1 铅酸蓄电池简介 |
2.1.2 铅酸蓄电池主要性能指标 |
2.1.3 UPS 蓄电池容量计算 |
2.1.4 方法举例说明 |
2.1.5 UPS 蓄电池的正确使用 |
2.2 ZigBee 技术相关介绍 |
2.2.1 ZigBee 协议体系结构 |
2.2.2 ZigBee 各协议版本比较 |
2.2.3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主控芯片与频射收发器的选择 |
3.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3.1.2 MC13213 芯片简介 |
3.1.3 ZigBee 硬件通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 终端监测节点的设计 |
3.2.1 终端监测节点供电模块的设计 |
3.2.2 蓄电池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
3.2.3 电流测量电路设计 |
3.2.4 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
3.2.5 ZigBee 无线模块电路的设计 |
3.3 中继节点的硬件设计 |
3.4 硬件测试 |
3.5 硬件设计总结及心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固件程序设计 |
4.1 ZigBee 无线通讯驱动 |
4.1.1 底层硬件驱动程序的实现 |
4.1.2 MC13213 运行模式 |
4.1.3 物理数据收发 |
4.1.4 IRQ 中断处理程序 |
4.2 终端监测节点功能设计 |
4.2.1 电压和电流采集程序设计 |
4.2.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 中继节点功能设计 |
4.4 系统ZigBee 无线收发规约 |
4.5 程序设计体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5.2 串口通讯控件 |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实现 |
5.3.1 ATD 采样的物理量回归 |
5.3.2 绘图实现 |
5.3.3 数据存储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工程文件列表 |
附录 A.1 ZigBee 文件列表 |
附录B 电池监视系统硬件实物图 |
附录 B.1 ZigBee 模块实物图 |
附录 B.2 终端监测节点实物图 |
附录 B.3 中继节点实物图 |
致谢 |
(6)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及工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广电网络改造需求分析 |
1.1.2 中国广电网络改造技术路线分析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安排 |
1.2.1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2 论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EPON技术原理及协议研究 |
2.1 EPON简述 |
2.2 EPON技术发展历史及标准化 |
2.3 EPON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
2.4 EPON光路设计 |
2.5 EPON层次与结构模型 |
2.6 EPON传输原理及帧结构 |
2.7 EPON关键技术 |
2.7.1 突发同步 |
2.7.2 大动态范围光功率接收 |
2.7.3 测距和ONU数据发送时刻控制 |
2.7.4 动态带宽分配 |
2.7.5 安全加密算法 |
2.8 小结 |
第三章 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组网技术及工程实现 |
3.1 EPON在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中的组网 |
3.1.1 EPON+EOC/LAN组网(FTTN) |
3.1.2 EPON FTTH组网 |
3.1.3 关于双向网改造EPON组网的小结 |
3.2 EPON在集团用户接入中的组网 |
3.2.1 EPON大客户组网概述 |
3.2.2 EPON大客户组网案例 |
3.3 EPON网管 |
3.3.1 EPON网管概述 |
3.3.2 带宽规划 |
3.3.3 IP规划 |
3.3.4 VLAN规划 |
3.4 ODN设计 |
3.4.1 EPON设备组成 |
3.4.2 光在ODN中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
3.4.3 EPON ODN设计方法 |
3.4.4 EPON ODN在GIS系统里的标注 |
3.4.5 EPON ODN设计步骤 |
3.5 EPON设备选型 |
3.5.1 光分路器选型 |
3.5.2 OLT选型 |
3.5.3 ONU选型 |
3.5.4 网管系统选型 |
3.5.5 系统综合选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EPON系统测试及验收 |
4.1 EPON系统测量仪器 |
4.2 EPON系统测量方法 |
4.2.1 PON网络安装阶段的主要测试内容 |
4.2.2 业务开通、运营和维护中主要需要的测试内容 |
4.3 EPON系统建设及验收建议 |
4.3.1 PON网络安装阶段 |
4.3.2 PON网络验收阶段 |
4.4 小结 |
第五章 EPON系统运维方案 |
5.1 EPON线路测试 |
5.1.1 光纤链路测试(单根光纤) |
5.1.2 分光器端口-损耗和反射系数的测试 |
5.1.3 端到端损耗和反射系数测试 |
5.2 EPON系统开通 |
5.3 EPON系统故障定位 |
5.4 EPON系统维护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关于PON/EPON若干问题的思考 |
6.1 关于"Triple Play" |
6.2 关于分光比与带宽 |
6.3 关于EPON/CMTS之争 |
6.4 关于EPON/GPON之争 |
6.5 关于PON、EPON应用的辩证看法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本论文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冻结监测中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冻结温度监测及设计原则 |
1.2 地层冻结温度监测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提出 |
1.4 光纤测温与传统测温性能对比 |
1.5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发展现状 |
1.6 光纤测温系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
1.6.1 应用前景 |
1.6.2 发展趋势 |
1.7 研究内容 |
2 测温系统理论分析 |
2.1 光时域反射技术 |
2.2 拉曼散射机理与定量描述 |
2.3 受激拉曼散射分析 |
2.4 实现测温的技术方案 |
2.4.1 瑞利散射型分布式测温系统 |
2.4.2 拉曼散射型光时域分布式测温系统 |
2.4.3 拉曼散射型光频域分布式测温系统 |
2.4.4 受激布里渊散射型分布式测温系统 |
2.5 技术方案比较 |
2.6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6.1 系统分辨率 |
2.6.2 系统测量精度 |
2.6.3 测量时间 |
2.6.4 测量范围 |
3 测温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结构 |
3.2 传感光纤的选取 |
3.3 激光器参数的确定 |
3.3.1 测量点最佳中心波长的确定 |
3.3.2 中心波长与系统灵敏度 |
3.3.3 中心波长与系统稳定性 |
3.3.4 系统中心波长的确定 |
3.3.5 光功率估算 |
3.3.6 所选激光器性能指标 |
3.4 耦合器及光滤波器的设计 |
3.4.1 耦合器模型及分光比计算 |
3.4.2 光滤波器的确定 |
3.5 光检测与放大电路 |
3.5.1 光电检测器的选取 |
3.5.2 光电检测器响应分析 |
3.5.3 光电检测器噪声分析 |
3.5.4 主放大电路 |
3.6 光纤放大器的选取 |
3.7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7.1 数据采集 |
3.7.2 信号处理 |
4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实现温度解调方案 |
4.1.1 单路解调方案 |
4.1.2 双路解调方案 |
4.1.3 改进的双路解调方案 |
4.1.4 方案对比分析 |
4.2 温度解调中T_0的确定 |
4.2.1 T_0与系统稳定性 |
4.2.2 T_0的精度要求 |
4.3 系统软件实现 |
4.3.1 “文件”菜单简介 |
4.3.2 “测量”菜单简介 |
4.3.3 “设置”菜单简介 |
4.4 激光器驱动电路 |
4.5 激光器温控电路 |
4.6 对干扰的控制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安装与使用 |
5.1.1 系统安装 |
5.1.2 温度测量、显示与存储 |
5.1.3 历史记录查询 |
5.2 系统实验 |
5.2.1 激光器温控实验 |
5.2.2 信号采集与处理 |
5.2.3 室内模拟实验 |
5.3 现场试验 |
5.3.1 光纤的铺设 |
5.3.2 对比结果 |
5.4 实验分析 |
5.5 不足与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及课题情况 |
(8)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ADSL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 现有ADSL测试仪表及其特点 |
1.2.1 ADSL测试仪分类 |
1.2.2 目前ADSL测试仪表的状况及不足之处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ADSL基础知识 |
2.1 ADSL技术概述 |
2.1.1 ADSL接入体系 |
2.1.2 ADSL的调制方式 |
2.1.3 ADSL标准化情况 |
2.2 DMT方式下的ADSL |
2.3 影响ADSL传输质量的因素 |
2.4 线路自身因素分析 |
2.4.1 双绞线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 |
2.4.2 传输线路参数定义 |
2.4.3 线路衰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
2.4.4 桥接抽头的影响 |
2.5 环境因素分析 |
2.5.1 串音 |
2.5.2 射频干扰 |
2.5.3 脉冲噪声及其他干扰 |
2.6 ADSL的测试 |
2.6.1 测试项目分类及要求 |
2.6.2 测试流程及测试工作模式 |
2.6.3 测试环路 |
2.7 本章小结 |
3 测试方法、原理及仿真 |
3.1 测试方法简述 |
3.2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原理及其应用 |
3.2.1 横向自适应滤波器的结构及性能函数 |
3.2.2 LMS算法及电路实现 |
3.3 自适应测试方法原理 |
3.3.1 自适应系统辨识 |
3.3.2 线路衰减特性测试原理 |
3.4 自适应测试算法的仿真 |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2 测试序列的产生 |
3.4.3 信道模型的建立 |
3.4.4 串音模型的建立 |
3.4.5 其他干扰的模型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仿真结果 |
3.5.2 信道容量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整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规划 |
4.2 芯片的选择 |
4.3 DSP及其配置电路的设计 |
4.3.1 TMS320C6203B简介 |
4.3.2 DSP的配置电路 |
4.4 ADSL前端电路设计 |
4.4.1 TLFD600简介 |
4.4.2 SPI接口及传输时序 |
4.4.3 TMS320C6203B端McBSP0数据处理 |
4.5 存储器接口设计 |
4.5.1 Am29LV800B简介 |
4.5.2 TMS320C6203B与Am29LV800B的EMIF接口 |
4.5.3 空间控制寄存器的配置 |
4.6 本章小节 |
5 软件设计 |
5.1 整体软件框架 |
5.2 开发工具介绍 |
5.2.1 使用CCS开发流程 |
5.2.2 DSP/BIOS配置 |
5.2.3 RTDX技术 |
5.3 各个功能模块实现 |
5.3.1 FLASH擦除与编程 |
5.3.2 测试端目标板DSP程序的实现 |
5.3.3 上位机程序的实现 |
5.4 关键算法的实现 |
5.4.1 LMS算法实现 |
5.4.2 2N点实序列DFT |
5.4.3 基4的FFT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流体中的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D]. 孙娅娅.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2]DNS服务器自动发现与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D]. 石永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3]剧场扩声系统对建筑设计要求的研究[D]. 吴承中.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4]大型物理实验装置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 李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5]ZigBee技术在UPS电池监视管理系统的应用[D]. 胡雯心. 苏州大学, 2010(02)
- [6]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及工程实现[D]. 孙北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7]冻结监测中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赵玉明.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7(06)
- [8]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D]. 云廷进. 重庆大学, 2003(01)
- [9]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下)[J]. 金国钧. 有线电视技术, 2002(02)
- [10]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回传通道系统性能的测量方法(上)[J]. 金国钧. 有线电视技术,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