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群新资料

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群新资料

一、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新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1](2021)在《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地台东缘—东南缘的胶辽徐淮地(层)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通常不整合覆于太古宇或古—中元古界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寒武系之下,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出露良好。前人对于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辽南地区的细河群桥头组被归入南华系,而五行山群和金县群被划入震旦系(埃迪卡拉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淮南地区的淮南群—肥水群、淮北地区的淮北群、鲁西地区的土门群、胶东地区的蓬莱群、辽南地区的永宁组—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吉南地区的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都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的沉积地层。

庞岚尹,祝禧艳,胡国辉,仇一凡,苏文博,王世炎,赵太平[2](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和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良好,露头连续,是华北克拉通元古宙地层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重要年代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使华北克拉通南缘年代学格架和不同地层小区(卢氏—栾川、渑池—确山和嵩山—箕山地层小区)的地层对比关系逐渐清晰。本文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学的新进展,并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地层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重新厘定了新的地层格架,主要包括:(1)将卢氏—栾川地层小区原归属蓟县系的高山河群、官道口群及青白口系白术沟组分别重新划定为长城系、蓟县系和待建系;(2)将渑池—确山地层小区的黄连垛组和董家组划分为蓟县系下部和青白口系;(3)将嵩山—箕山地层小区五佛山群进行解体,马鞍山组下拉至长城系,将五佛山群其他地层暂置于青白口系。以上述新进展和现有资料为依据,本文重新梳理了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的沉积演化过程,构建了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简图。

刘欢,朱士兴,田辉,张健[3](2017)在《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文中指出对采自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泥页岩进行化学浸解和筛析,获得大量微体化石,主要包括:Leiosphaeridia,Trachysphaeridium,Satka,Favososphaeridium,Tanarium,Siphonophycus,Oscillatoriopsis,Laminarites等。化石组合特征为:(1)以单球类-复球类化石分子为主,纹饰复杂;(2)小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大量出现;(3)多细胞生物占有一定的数量。新的化石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龙山组微体化石的内容,也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范文博[4](2016)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下马岭组研究百年回眸》文中认为从1920年叶良辅在北京西山命名"下马岭页岩"到现在的近百年时间里,下马岭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从岩性组成、沉积序列及环境、分布范围及区域变化、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学、含油气性、古海洋演化、基性岩床、盆地性质及演化等多个视角,对下马岭组的地质特征及相关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这有利于我们对下马岭组及其内涵更为全面、细致、深刻的了解,也为探索华北乃至整个地球中元古代时期的演化提供更多信息。

范文博[5](2015)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下马岭组研究百年回眸》文中研究表明从1920年叶良辅在北京西山命名"下马岭页岩"到现在的近百年时间里,下马岭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从岩性组成、沉积序列及环境、分布范围及区域变化、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学、含油气性、古海洋演化、基性岩床、盆地性质及演化等多个视角,对下马岭组的地质特征及相关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这有利于我们对下马岭组及其内涵更为全面、细致、深刻的了解,也为探索华北乃至整个地球中元古代时期的演化提供更多信息。

石敏,冯庆来,朱士兴[6](2014)在《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对华北中、新元古代燕山盆地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总结,三个阶段分别为:长城系下部碎屑岩沉积阶段(A),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碎屑岩沉积阶段(C).其中阶段B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层位.B阶段的页岩相化石虽然不甚丰富,但燧石相生物化石却有着较高的分异度和丰度,并具有多种类型的形态及纹饰.此外B阶段中缺乏大直径个体.阶段B的生物群丰度、分异度、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异度比例、底栖球状化石平均直径、球形化石最大直径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笔者从中识别出了两个典型的生物群演变事件,两个事件都和地质事件相耦合.事件一发生于大红峪组三段,这一时期生物群中大个体浮游生物化石十分繁盛,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事件二发生于高于庄组三段,这一时期的生物群发生了整体面貌的更替,该更替事件与叠层石衰减、海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同位素等多个因素的变化耦合.

石敏[7](2014)在《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到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的1600~1400Ma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大量的盆地。由于哥伦比亚大陆并未完全打开即拼合成了罗迪尼亚大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盆地几乎全部为裂谷盆地,我国华北的燕山盆地即形成于这一时期。在这些盆地中有大量的生物群报道,如产于Roper群、Dismal Lakes群、Beck Spring白云岩、Bangemall群、Amelia白云岩、Balbirini白云岩、Semri群以及我国的蓟县群等的生物群。但是由于缺乏准确的年代数据,这些生物群之间的区域对比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同时由于化石保存的不连续性,生物群的演替规律也不够清楚。虽然沉积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已经重建了这个时期的环境特征和演变规律,但是目前环境与生物群协同变化的研究仍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哥伦比亚大陆裂解时期形成的裂谷盆地之一的华北燕山盆地,发育了全球范围内保存最好、最连续的中元古代地层,近100年以来科学家们对盆地内的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仅报道于蓟县系的燧石相生物群即多达几十个,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可以进行亚组(或段)一级的统计和对比。近年来在燕山盆地内一系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的取得使得这套地层具有了高精度的年龄控制。综合这两个条件,对燕山盆地内生物化石进行时间纵向上的统计分析,并研究华北燕山盆地发育过程不同阶段生物群演替特征变的可行。这一研究不仅对揭示哥伦比亚大陆裂解时期生物群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环境和生物群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载体。虽然燕山盆地内目前已报道的生物化石已经具有较高的连续性,但是仍然有部分层位的化石较少,成为生物群研究的薄弱层位。我们对这些薄弱层位进行了化石的实地调查。并对化石保存较好的重点层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分别为古子房剖面,蓟县剖面,宽城剖面,迁西剖面,凌源剖面和怀来剖面,共6个剖面的多个层位。通过系统的调查工作,从中取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共描述化石25属的38种(包括10个未定种和三个新属新种)以及20个未定类型,并对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的多个属种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为后期的统计工作提供了化石信息的补充。其中有4个层位的生物群保存完好且具有重要意义,这4个生物群分别为:1)天津蓟县剖面大红峪组生物群:这个生物群保存有十分完好的硅化微生物化石,主要是球状化石和丝体化石。该生物群内的非丝体化石具有极高的分异度,除了由球状化石主导的微生物席之外,还包括多种不定型群体、定型群体和单体球形及它型化石。其中多种化石具有复杂形态和纹饰,包括具有粗糙外壁、刺状纹饰、不规则出芽结构、开口结构和梭型形态等特征的多个类型。其中部分类型可能是真核生物。生物群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光面球状化石Leiosphaeridia,相对其它类型的球状化石,它们个体较大,大于100μm的个体十分常见,有的直径可达6001μm以上。碳酸盐岩系内的生物化石一般个体微小,这种发生在碳酸盐岩系内的大个体化石繁盛现象在燕山盆地内以及整个中元古代都是十分罕见的。丝状体化石在大红峪组的保存也十分完好,它们多呈大规模的群体出现,特别是由Siphonophycus属和Oscillatoriopsis属的丝体主导的微生物席十分常见。大红峪组生物群是一个可以和蓟县系其它组的硅化生物群对比的生物群,而和已经报道的庞家堡剖面大红峪组生物群的组成有所不同,因为蓟县剖面的大红峪组生物群中不含有Gunflint型化石。2)河北迁西剖面高于庄组超微生物群:对迁西剖面高于庄组的碳质压型化石进行野外的实地观察与样品采集,发现大部分压型化石不具有稳定的形态。对其中的20块样品进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碳质压型化石主要是由不规则的胞外聚合物和丝状化石组成的席状物,并未从中发现宏观生物的证据。因此说明高于庄组的碳质压型化石可能绝大部分是微生物席碎片。在对碳质压型化石的电镜扫描过程中,在席状物内部发现了一个独特的超微生物群,其中的化石大多小于10gm。化石包括球形化石、似:Psppania化石、具柄状结构球化石、具刺疑源类化石、瓶状化石等多种未知新化石类型。这个生物群内化石虽然个体微小,但其中多种化石形态复杂可能是真核生物。3)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燧石相生物群:中元古代发育有大量的生物沉积构造,但沉积构造中生物群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少。对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三亚组生物群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保存在沉积构造中的生物群。高于庄组第三亚组中,和Mooth-Tooth构造相伴生的硅质球状构造曾经被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球状臼齿岩或气隆构造,也曾被认为是宏观藻类实体化石。我们通过对硅质球状构造岩石切片研究发现,其形成可能是由于硅质不饱和。由于胶体状的硅质含量较少而不足以形成层状硅质岩,因而在沉积到水盐界面时收缩成零散的小球状,在硅质含量稍高的层位,则连成一片形成长球状或小的片状。硅质小球内保存有一个高分异度的微体生物群,生物群内包括球状化石、具刺疑源类、具管状纹饰球化石、梭型化石、瓶状化石、多细胞丝体和多种丝体化石等,其中多种化石形态复杂,可能是真核生物。高度分化的丝状体化石是本生物群的特色类群。4)辽宁凌源剖面雾迷山组燧石相生物群:这是一个含有高分异度浮游生物的燧石相生物群。该生物群含有多种球形化石,除此之外还含有多种椭圆形和梭型化石。但是与蓟县系的其它燧石相生物群相比,本生物群内的丝状体化石极少,丝体主导的生物群也极为罕见。为了对微生物席生物群落进行解剖,并探索外来分子的意义,我们对来自5个不同剖面的雾迷山组生物群的分异度进行了统计和比较,浮游类型分异度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凌源剖面71%,宽城剖面44%,蓟县剖面41%,西山剖面38%,明十三陵剖面27%。通过比较5个剖面的岩相以及浮游生物的相对变化,发现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异度的相对变化与水深的关系密切。水深较深且稳定的环境适宜于浮游生物的繁盛。通过燧石相生物群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我们初步建立了燧石相生物群组成与水深关系的模型。通过以上的生物群调查工作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资料,并结合已报道的文献资料,我们总结了自常州沟组至长龙山组的化石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将燕山盆地内生物群的演替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讨论。它们分别为:A长城系下部(常州沟组~串岭沟组)碎屑岩沉积阶段,B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团山子组~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沉积阶段,C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洪水庄组~长龙山组)碎屑岩沉积阶段。通过对化石记录的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阶段A的化石类型十分单调。而生物群从阶段B开始分化,这与以往的认为阶段B的化石缺乏进化类型的观点不同。本研究发现阶段B含有大量的具有复杂形态的化石类型,生物群具有极高的分异度。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阶段B的化石群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总结分析取得以下主要认识:阶段B生物群有着极高的分异度和丰度;燧石相生物群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缺乏进化类型,相反的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其中多种具有复杂形态及纹饰;B阶段的微体化石普遍较小,大直径化石较少(大红峪组三段除外)。由于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内的生物群以微生物席群落为主,化石的外部形态在时间上缺少变化,因此生物群在时间上的演替特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对阶段B生物群的研究中,对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解剖,并对生物群的丰度、分异度、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分异度比例、底栖球状化石平均直径、球形化石最大直径、单细胞化石平均直径(非丝体化石)和化石大小区间分布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阶段B内生物群的群落结构、优势分子及特征分子等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研究提供了目前中元古代时间纵向上最高分辨率的化石变化信息。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分析,取得了多个对生物群演替的重要认识,并初步提出了两个生物群演替事件。事件一发生于大红峪组三段。大红峪组三段的生物群中浮游生物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其中大个体的球状化石也十分常见,最大个体直径达到600μm,这种大个体化石繁盛的现象在燕山盆地碳酸盐岩沉积中十分罕见。另外,大量的不具有光合作用特征的丝体化石也十分繁盛。这些生物群异常现象的出现,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所带来的营养物质的促进有关。事件二开始于高于庄组第二亚组和第三亚组之间。生物群在此发生了整体面貌的更替,特别是高于庄组第三亚组是生物群发生持续转变的重要时期。其中浮游类型分异度所占比例在此明显增高。底栖生物(非丝体)平均直径在第三亚组顶部也明显变大,指示底栖造席生物的主导类群发生了变化。个体较大的球状化石开始成为微生物席建造者的主导类群之一该生物群更替事件与叠层石衰减、海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同位素等多个因素的变化相耦合,指示高于庄组第三亚组内发生了重要的地质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可能与海洋化学和大气的长期演化有关。生物群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真核生物发生和发展的探索研究。中元古代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所展示的生物进化史看,真核生物分化、有性生殖、多细胞体型和动植物分化等重要进化事件可能都是中元古代完成的,而对此研究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便是寻找化石证据。然而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的大繁盛时期,到处是叠层石礁和微生物岩,黑色页岩沉积较少。而目前报道于中元古代的疑似真核生物化石主要保存碎屑岩系的黑色页岩中,多是疑源类和碳质压型化石。燕山盆地内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层向来不是寻找真核生物的重点层位,但是近年来我们却从中(主要是燧石)获得了大量可能的真核生物化石。在碳酸盐岩系中,研究对象多数是单细胞生物的情况下,提取新的真核生物辨别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在燕山盆地内的碳酸盐岩中,绿藻丝体、具环纹肋条纹饰球状化石、具刺疑源类化石、疑似真菌化石、瓶状化石和具裂缝的船型化石等元古代的重要真核生物类型均已出现。其中具刺疑源类化石、疑似真菌化石和瓶状化石等都是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具鞭毛和具有完整生长世代的网格状超微化石类型,其中网格状超微化石具有原核生物所不具备的三层壁结构,是比较可靠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我们对所发现的真核生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碳酸盐岩沉积阶段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一时期的生物群已经出现脱囊结构、多层壁结构、表面纹饰、多边形、宏观多细胞?、具规则突起、疑似固着器、疑似瓶状化石和不规则生长特征等多种真核生物特征。经统计,发现从团山子组开始至雾迷山组出现的真核生物化石记录多达20多个类型,说明1600~1400Ma间,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开始分化。通过对化石形态结构的研究,我们从燧石相生物群中识别出了多种不具有向光性生长特征的丝体化石。此类化石是古代微生物席分层的化石证据,它们代表了微生物席内部的不同化能自养类群。本文对此类化石的形态及归属进行了讨论,并初步探讨了此类化石的研究意义,认为对这些化石类群与现代对应的生物功能群进行对比研究,对我们识别地球早期地层中的生物功能群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振群[8](2014)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与成矿作用》文中提出华北克拉通在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复杂的多阶段性的构造演化之后,从1.80Ga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沉积盖层发育的阶段。接受了巨量的中新元古代的沉积,伴随着沉积作用的同时,形成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一系列热-构造事件群。华北克拉通是全球中元古代时期(1.801.00Ga)热-构造事件群最发育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群从自老到新可分为5个峰期:峰期Ⅰ发生在1.801.77Ga之间,以熊耳群火山岩和五台山、恒山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为代表;峰期Ⅱ发生于约1.721.67Ga左右,以所谓AMCG组合(Anorthosite, Mangerite,Charnockite, rapakivi Granite)占统治地位,包括大庙斜长岩、密云-环斑花岗岩、赤城环斑花岗岩、蓝营正长岩、古北口碱性花岗岩、涝洼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建平地区辉长岩、闪长岩、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紫苏花岗岩,固阳石英正长岩等;峰期Ⅲ发生于约1.631.62Ga,以大红峪富钾火山岩、华北南缘龙王□碱性花岗岩和鲁西泰山基性岩墙群为代表。峰期Ⅳ发生于约1.331.30Ga期间,以侵入到下马岭组、雾迷山组的基性岩墙(床)和商都、化德、康保地区的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为主。峰期Ⅴ发生于约1.23Ga,以华北克拉通东缘的通化辉绿岩墙、建平-青龙基性岩墙、滦南第四系覆盖的隐伏基性岩体以及沂水地区的辉长岩为主。本文针对1.721.67Ga、1.631.62Ga、1.331.30Ga、约1.23Ga时期的裂解事件群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获得大量的高精度实验测试数据,搭建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时期裂解事件群精细年代学格架,丰富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群的内涵,建立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1.801.00Ga)岩浆事件序列。获得涝洼地区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695±12Ma,1696±12Ma;获得建平地区侵入岩类锆石SHRIMP、MC-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16921714Ma;获得被常州沟组砂砾岩不整合覆盖的花岗斑岩脉锆石LA-MC-ICPMS、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673±10Ma,1669±20Ma;获得固阳瓦窑石英正长岩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为1702±31Ma;获得泰山红门辉绿岩墙斜锆石SIMS、ID-TIMS年龄分别为1632.4±4.2Ma,1621.1±8.8Ma,发现康保地区1335±4Ma二长花岗岩,获得侵入下马岭组基性岩墙斜锆石ID-TIMS年龄为1320±6Ma;在冀东滦南地区获得冀东隐伏基性岩体的SIMS斜锆石Pb-Pb年龄为1228.3±4.0Ma。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点、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各期裂解事件群的性质及特点,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与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有关的成矿作用特点,论述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时期岩浆事件群的大地构造意义。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时期岩浆事件群具有幕式裂解的特点,1.801.77Ga,1.721.67Ga,1.631.62Ga三个时期的的岩浆事件群标志着哥伦比亚超大陆初始裂解的岩浆事件记录,1.331.30Ga期间以及1.23Ga的岩浆事件可能代表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晚期裂解事件。大庙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成矿作用与中元古代岩浆事件密切相关。

朱士兴,刘欢,胡军[9](2012)在《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文中提出根据新的测年资料,原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部的下马岭组被厘定为中元古界延展系(1 400~1 200 Ma)地层。对上部现在尚未获得精确年龄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文通过它们与下伏地层界线性质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辽南和华南等新元古代典型沉积盆地不同发展阶段沉积特征的比较,认为它们并不是象过去K-Ar年龄所指示的那样属于青白口纪(或拉伸纪)的晚期地层,而可能是在全球罗地尼亚超大陆开始进一步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南华纪(或成冰纪)早期沉积,年龄可能在780 Ma和660 Ma之间。因此,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都不是真正青白口纪(1000~800 Ma)的地层,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要被全部解体。

高维,张传恒,王自强[10](2011)在《华北古陆南缘豫西新元古代大型疑源类及古地理环境分析》文中指出华北古陆南缘豫西元古宙地层中白草坪组出现大量大型具刺疑源类,通常大型疑源类首现于新元古代地层,而华北古陆这类的疑源类却首现于中元古地层,因此,其起源和演化谱系就成为许多学者仍需深入探讨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蓟县中、新元古代地层一直是视为标准剖面,但是,下马岭组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打破了该组原有的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位置,同时也打破了生物演化序列的完整性。新的年龄意味着蓟县剖面中、新元古代地层有可能缺失1200~900 Ma地质记录。从生物地层上分析,豫西的汝阳群和洛峪群中出现大量大型疑源类有可能填补蓟县剖面中生物的空缺。本文通过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研究和岩相分析,探讨其发生可能和地层及构造意义。

二、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新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新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1.1 淮南地区
    1.2 淮北地区
    1.3 鲁西地区
    1.4 胶东地区
    1.5 辽南地区
    1.6 吉南地区
2 各区域之间传统的岩石地层对比方案
3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
    3.1 生物地层学进展
        3.1.1 微体化石研究
        3.1.2 宏体化石研究
    3.2 同位素化学地层学进展
    3.3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2)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和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层分布概况
2 华北克拉通南缘三个地层小区年代格架及地层对比关系
    2.1 卢氏—栾川地层小区年代格架
    2.2 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年代格架
    2.3 嵩山—箕山地层小区年代格架
    2.4 地层对比关系
3 岩相古地理
    3.1 长城系
        3.1.1 长城纪早期(1800—1750 Ma):初始裂解阶段
        3.1.2 长城纪中晚期(1750—1600 Ma):裂解持续发育阶段
    3.2 蓟县纪(1600—1400 Ma):裂解稳定填充阶段
    3.3 待建纪(1400—1000 Ma):前期陆壳沉降与晚期抬升阶段
    3.4 青白口纪(1000—780 Ma):陆壳沉降阶段
    3.5 震旦纪(635—541 Ma):冰期阶段
4 结论
5 问题

(3)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1.1 化石产地
    1.2 化石层位
2 测试方法
    2.1 微体化石
    2.2 激光拉曼光谱
3 组合特征
4 属种描述
    塔纳藻属Tanarium Kolosova 1991 emend.Moczydlowska,Vidal and Rudavskaya,1993
        模式种
        属征
    小型塔纳藻Tanarium?minimum Liu,2014
        描述
        对比与讨论
        产地
    萨特卡藻属Satka Jankauskas,1979
        模式种
        属征
        比较讨论
        分布与时代
    群体萨特卡藻Satka coloninalica Jankauskas,1979
        描述
        讨论
        产地
    片藻属Laminarites Eichwald,1854
        模式种
        属征
        比较讨论
        分布与时代
    多细胞片藻Laminarites multicellularis Sun,2006
        描述
        讨论
        产地
    蜂巢球形藻属Favososphaeridium Timofeev,1959蜂巢蜂巢球形藻Favososphaeridium favosumTim.,1966
        描述
        讨论
        产地
    光面球藻属Leiosphaeridia Eisenack,1958光面球藻(未定种)Leiosphaeridia sp.
        描述
        比较
        产地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5)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下马岭组研究百年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剖面描述及分析
    1. 1河北怀来赵家山剖面
    1. 2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剖面
        1. 2. 1下花园古城梁南剖面
        1. 2. 2下花园夏家沟、黄土港剖面
    1. 3北京西山门头沟雁翅剖面
    1. 4天津蓟县剖面
2下马岭组其它剖面
    2. 1河北涞水县紫石口
    2. 2北京昌平十三陵龙山剖面
    2. 3北京延庆县珍珠泉乡
    2. 4河北赤城县东卯镇古子房( 坊)
    2. 5河北兴隆北水泉乡梨树沟村—扁担沟
    2. 6河北承德下板城镇乌龙矶
    2. 7河北宽城县化皮溜子乡—塌山乡
    2. 8河北平泉县双洞子
    2. 9辽宁凌源市大河北乡龙潭沟—何杖子
    2. 10辽宁凌源沟门子镇老庄户—野猪沟
3下马岭组沉积盆地外围地层特征
4下马岭组地质特征总结及沉积环境分析
    4. 1地层保留范围及厚度
    4. 2沉积序列与岩性特征( 图2)
    4. 3沉积环境分析与层序
5年代学研究进展与认识
6下马岭组研究焦点———地质及科学问题
    6. 1下马岭组含油气性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6. 2对地球表生环境演化的指示
    6. 3下马岭组内基性岩床的大地构造意义
    6. 4对沉积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的认识
7下马岭组研究展望

(7)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元古代生命研究综述
        1.1.1 早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1.1.2 元古代真核生物
    §1.2 选题意义
        1.2.1 中元古代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1.2.2 中元古代真核生物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工作量统计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华北燕山盆地地质背景
    §2.1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构造历史
    §2.2 华北燕山盆地的古地理和地层
    §2.3 研究剖面的地质背景介绍
        2.3.1 天津莉县剖面大红略组
        2.3.2 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
        2.3.3 河北迁西剖面高于庄组
        2.3.4 辽宁凌源剖面雾迷山组
第三章 燕山盆地碳酸盐系微生物群研究
    §3.1 天津蓟县大红峪组燧石生物群
        3.1.1 大红峪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1.2 大红峪组的生物群面貌
        3.1.3 大红峪组生物群研究意义
    §3.2 河北迁西高于庄组生物群
        3.2.1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2.2 高于庄组超微化石群
        3.2.3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3.3 天津蓟县高于庄组燧石生物群
        3.3.1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3.2 高于庄组生物群面貌
        3.3.3 高于庄组生物群研究意义
    §3.4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燧石生物群
        3.4.1 雾迷山组生物群研究背景
        3.4.2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生物群面貌
        3.4.3 辽宁凌源雾迷山组生物群研究的意义
        3.4.4 燧石相生物群组成与水深关系的讨论
第四章 生物群及演替事件
    §4.1 生物群面貌
        4.1.1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4.1.2 生物群演化的三个阶段
        4.1.3 碳酸盐岩沉积阶段生物群的变化规律
    §4.2 生物群演替事件的讨论
    §4.3 碳酸盐岩系内的真核生物
        4.3.1 燕山盆地碳酸盐岩系中真核生物研究现状
        4.3.2 燕山盆地内的真核生物新记录
        4.3.3 真核生物扩张?
    §4.4 大红峪组三段浮游生物繁盛与火山事件
    §4.5 非光合作用生态系初探
        4.5.1 非光合生物化石
        4.5.2 非光合生物化石的研究意义
第五章 系统描述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与图版说明

(8)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工作基础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工作概况与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2.1 前新太古代(>2.8Ga)陆核增长阶段
    2.2 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快速增生
    2.3 古元古代构造盆地发育及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
        2.3.1 部分陆块拼合期
        2.3.2 裂谷发育期
        2.3.3 最终拼合期
        2.3.4 隆升、剥蚀期
3 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盖层发育阶段地质演化
    3.1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地层序列及年代格架
        3.1.1 燕辽裂陷槽
        3.1.1.1 长城系
        3.1.1.2 蓟县系
        3.1.1.3 待建系
        3.1.2 豫陕裂陷槽
        3.1.2.1 熊耳群
        3.1.2.2 汝阳群
        3.1.2.3 洛峪群
        3.1.3 渣尔泰‐白云鄂博裂陷槽
        3.1.3.1 渣尔泰群
        3.1.3.2 白云鄂博群
    3.2 华北克拉通新元古界地层序列及年代格架
        3.2.1 青白口系
        3.2.2 南华系
        3.2.3 震旦系
4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的地质记录
    4.1 华北克拉通 1.80~1.77Ga 岩浆事件
        4.1.1 熊耳群火山岩
        4.1.1.1 地层层序特征
        4.1.1.2 形成时代
        4.1.1.3 构造背景讨论
        4.1.2 基性岩墙群
        4.1.2.1 野外产出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4.1.2.2 形成时代
        4.1.2.3 形成构造环境讨论
    4.2 华北克拉通 1.72~1.67Ga 岩浆事件
        4.2.1 大庙层状杂岩体
        4.2.1.1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2.1.2 形成时代
        4.2.1.3 形成构造环境讨论
        4.2.2 密云环斑花岗岩
        4.2.2.1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2.2.2 形成时代
        4.2.2.3 构造环境讨论
        4.2.3 被常州沟组砂砾岩不整合覆盖的花岗斑岩脉
        4.2.3.1 野外地质特征
        4.2.3.2 岩石学特征
        4.2.3.3 地质年代学
        4.2.3.4 锆石 Hf 同位素
        4.2.4 涝洼岩体
        4.2.4.1 岩石学特征
        4.2.4.2 地球化学特征
        4.2.4.3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4.2.4.4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4.2.5 建平杂岩体
        4.2.5.1 岩石学特征
        4.2.5.2 地球化学特征
        4.2.5.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2.5.4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4.2.6 固阳石英正长岩
        4.2.6.1 岩石学特征
        4.2.6.2 地球化学特征
        4.2.6.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2.6.4 岩石 Sr‐Nd 同位素及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4.3 华北克拉通约 1.63~1.62 岩浆事件
        4.3.1 大红峪火山岩
        4.3.2 龙王□碱性花岗岩
        4.3.2.1 岩石学特征
        4.3.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2.3 U‐Pb 同位素年龄
        4.3.2.4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4.3.3 泰山红门辉绿岩墙
        4.3.3.1 岩石学特征
        4.3.3.2 地球化学特征
        4.3.3.3 年代学测试结果
    4.4 华北克拉通 1.33~1.30Ga 岩浆事件
        4.4.1 侵入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
        4.4.1.1 岩石学特征
        4.4.1.2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4.2 商都‐化德‐康保花岗岩
        4.4.2.1 岩石学特征
        4.4.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3 地质年代学特征
        4.4.2.4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4.4.3 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
        4.4.3.1 地质概况
        4.4.3.2 形成时代
    4.5 华北克拉通 1.23Ga 岩浆事件
        4.5.1 岩石学特征
        4.5.2 地球化学特征
        4.5.3 地质年代学测试结果
    4.6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的火山岩、蚀变火山岩
        4.6.1 团山子组火山岩
        4.6.2 高于庄期凝灰岩
        4.6.3 铁岭期斑脱岩
        4.6.4 下马岭期斑脱岩
5 华北克拉通岩浆事件群与成矿作用
    5.1 大庙钒钛磁铁矿
        5.1.1 矿区地质特征
        5.1.2 控矿构造
        5.1.3 矿体与矿石特征
        5.1.4 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5.1.5 成矿时代
    5.2 白云鄂博 Fe‐REE‐Nb 超大型矿床
        5.2.1 矿区地质特征
        5.2.2 控矿构造
        5.2.3 矿体与矿石特征
        5.2.4 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5.2.5 成矿时代
6 讨论
    6.1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序列及年代格架
    6.2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性质
        6.2.1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时限
        6.2.2 后造山与大陆裂谷环境
        6.2.3 熊耳群火山岩的性质及构造属性
        6.2.4 华北克拉通 AMCG 及相关岩石构造环境讨论
        6.2.5 大红峪组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6.2.6 中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群构造环境
    6.3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的基本特点
        6.3.1 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点
        6.3.2 岩浆事件群与裂谷盆地演化过程
    6.4 华北克拉通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9)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研究进展
    2.1 燕山地区的青白口系
        2.1.1 蓟县剖面的青白口系
        2.1.2 青白口系的区域变化
    2.2 下马岭组新的年龄资料及青白口系的初步解体
        (1) 下马岭组斑脱岩 (火山凝灰岩) 的SHRIMP锆石U-Pb年龄
        (2) 基性侵入岩岩床的年龄
3“蔚县上升”的性质及其与中、新元古界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
    3.1 关于青白口系地层界线的研究和“蔚县运动”的性质
    3.2“蔚县运动”对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盆地演化的制约
        3.2.1 蔚县运动与中元古代末期全球构造运动 (格林威尔运动) 的关系
        3.2.2 蔚县运动引起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群的重大变化
4 从全球构造的观点论骆驼岭组和景儿峪组的时代和对比
    4.1 华南神农架地区的新元古界
    4.2 华北辽南地区的新元古界
    4.3 蓟县骆驼岭组-景儿峪组的时代和层位
5 结论

(10)华北古陆南缘豫西新元古代大型疑源类及古地理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微古植物
    1.2 演化阶段
    1.3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 古地理格局
3 问题与结论

四、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新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J].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2]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和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 庞岚尹,祝禧艳,胡国辉,仇一凡,苏文博,王世炎,赵太平. 地层学杂志, 2021(02)
  • [3]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J]. 刘欢,朱士兴,田辉,张健. 世界地质, 2017(01)
  • [4]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下马岭组研究百年回眸[A]. 范文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 2016
  • [5]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下马岭组研究百年回眸[J]. 范文博. 地质论评, 2015(06)
  • [6]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J]. 石敏,冯庆来,朱士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6)
  • [7]华北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系微生物群演替及真核生物演化[D]. 石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8]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与成矿作用[D]. 相振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解体[J]. 朱士兴,刘欢,胡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2(02)
  • [10]华北古陆南缘豫西新元古代大型疑源类及古地理环境分析[J]. 高维,张传恒,王自强. 中国地质, 2011(05)

标签:;  ;  ;  ;  ;  

蓟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微古植物群新资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