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卓锦蓝[1](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的关系,进一步揭示CHB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以期为CHB中医辨证分型寻求新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CHB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7、TGF-β1水平,分析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IL-17、TGF-β1水平分布,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100例CHB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占40.0%,湿热内结证占32.0%,为主要中医证型。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ALT、AST、HBs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HB组血清IL-17、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清TGF-β1水平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内结证。5.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17、TGF-β1水平两两比较结果:血清IL-17水平在湿热内结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水平在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r=-0.608,P<0.001)。7.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4、0.874,P均<0.001,血清IL-17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ALT、AST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6、-0.562,P均<0.001,血清TGF-β1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375,P<0.001)。结论1.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IL-17、TGF-β1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提示IL-17、TGF-β1水平可能是CHB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2.CHB患者的血清IL-17、TGF-β1水平与肝功能水平有相关性,提示IL-17、TGF-β1水平可能对CHB疾病严重程度有提示意义。
王彩娥[2](2020)在《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HCC的发病除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癌物质和代谢性疾病等外在因素有关外,还与基因多态性这一内在因素有关,其中基因多态性可参与介导HCC的发生发展。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4,STAT4),可被IL-12激活,调控T细胞和NK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炎症、免疫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缺乏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的研究。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不仅参与约6%临床药物的代谢和前致癌物的代谢,还与炎症反应有关,有研究报道,CYP2E1参与肝纤维化、肝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本室前期研究已证实CYP2E1的先天活性增高与大鼠肝癌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另有研究显示,STAT1、STAT3可调控CYP2E1的表达、转录和翻译后的修饰,但STAT4是否可以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楚。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蛋白质组学是以全部蛋白质为对象,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和发现参与调节肝癌发生过程的蛋白和通路。本研究以STAT4、CYP2E1为研究对象,拟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影响的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Meta分析结果发现,STAT4 rs7574865位点突变与HBV感染的HCC易感性有明显相关性;STAT4在肺癌、胃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与STAT4的表达密切相关。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机制及预后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收集了500例HBV-HCC住院患者(HCC组)与500例健康人(Con组)的血液标本,通过Sequenom Mass Array法对STAT4 rs7574865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型,证实STAT4位点rs7574865基因多态性(T>G)与HBV-HC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GG基因型会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我们又检测了血液标本中STAT4的量,发现在HCC组中STAT4含量高于Con组(P<0.05),携带GG基因型的STAT4含量明显高于携带GT、TT和GT+TT基因型(P<0.05),而对照组中,各基因型之间STAT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这提示了STAT4基因多态性仅影响HCC中STAT4的含量,不影响健康人群中STAT4的含量。影响HCC患者预后因素不仅与肿瘤自身的特点(如肿瘤数量、大小、周围是否浸润和转移)、临床指标和病理分级等有关,还与基因位点突变有关。至于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HCC的预后。我们又通过电话和门诊等方式随访了314名HBV-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历时42-56个月,进一步研究了STAT4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携带GG基因型且STAT4含量高的HCC患者生存时间也明显缩短(Plog-rank<0.05),预后差。这也提示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外周血中STAT4的量进而影响HCC患者的预后。总之,STAT4基因多态性可能引起HCC患者外周血中STAT4量的改变从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一定意义。STAT4通过调控CYP2E1参与HCC中发生发展的初步机制探讨本研究收集了人正常肝组织标本和肝癌肝纤维化组织标本各42例,再次在人肝组织进行证实,发现携带GG基因型的HCC组中STAT4含量高,死亡风险增加,预后差(P<0.05),提示人肝组织中STAT4 rs7574865 GG型可能影响HCC的预后,这和人血清的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发现,STAT4高组的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明显高于STAT4低组,提示STAT4与CYP2E1的活性呈正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实验证实,STAT4沉默可促进细胞的凋亡,使G1/0期和G2/M期细胞含量显着升高,而S期细胞含量显着降低,抑制了细胞的侵袭迁移;q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TAT4沉默时STAT4和CYP2E1表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STAT4可能调节CYP2E1启动子区域影响转录后翻译的功能。因此,STAT4可能通过调控CYP2E1的启动子区域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肝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主要参与基因调节、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飞速发展,从整体、动态、全面角度分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和表达水平等,进而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因此,蛋白质组学方法有助于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及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前期用label-free法鉴定分析出1360个差异蛋白,选取了3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42例HCC患者肝纤维化组织标本,采用Label-free定量进行鉴定。将STAT4蛋白表达中位数分为高低两组,鉴定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其中上调蛋白175个,下调蛋白98个。以差异显着程度为标准,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3、115和95个。筛选与STAT4表达有直接关联的差异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STAT4表达亚组筛选的差异蛋白相交,交集蛋白共104个。按照功能归类,有18个差异蛋白纳入。STAT4高表达亚组中为上调蛋白,从中筛选出同时满足与CYP2E1活性相关且具有促癌作用的差异蛋白1个,即纤维介素(FGL2)蛋白。与STAT4相关的这273个差异蛋白,通过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富集分析等探索其所涉及到的细胞组分、分子特征以及生物学过程;此外,还通过KEGG通路富集探究肝癌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组的通路调节,发现其主要与免疫、CYP450药物代谢和炎症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分析CYP2E1和FGL2的关系,我们通过人肝组织和动物模型探究CYP2E1影响FGL2表达,以及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以人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FGL2表达增加(P<0.0001),且该结果也通过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P<0.05)。提示FGL2升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在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以STAT4蛋白表达量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STAT4高表达组FGL2表达增加(P=0.0004),提示FGL2表达增加可能与HCC中STAT4高表达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GL2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预后差(Plog-rank=0.009),提示FGL2可能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促进肝癌的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P<0.0001),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一定HCC诊断的临床预测价值。在肝癌肝纤维化组中,分别以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与Vmax和Clint低组相比,Vmax和Clint高组FGL2高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Vmax和Clint高时肝癌肝纤维化组FGL2表达增加(P<0.05),提示CYP2E1的活性与FGL2表达呈正相关。我们构建了H22细胞肝脏原位抑制瘤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22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组)和CYP2E1特异性抑制剂SMI 12(干预组),去探讨使用CYP2E1抑制剂后FGL2的变化。结果发现FGL2在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干预组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CYP2E1活性高FGL2表达增加;构建cyp2e1基因敲除鼠模型,结果发现cyp2e1-/-纯合型(KO)大鼠FGL2表达降低,提示CYP2E1可能上调FGL2的表达。因此,探究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为HCC早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作用靶点和基础理论支持。结论1.STAT4基因多态性可引起STAT4含量改变从而影响HCC发生发展。2.STAT4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发生发展。3.CYP2E1调节肝癌患者FGL2的表达,且FGL2高表达患者预后差,死亡风险增加。4.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4调控CYP2E1进而影响FGL2的表达有关。
甘国林[3](2019)在《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前期已证实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抗病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和评估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控制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疗效确切且可供推广应用的CHB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00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的CHB经ETV治疗观察1年,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对照组单纯予ETV。两组均继续观察治疗24月。在入组前(0月)和治疗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并计算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FP、Fibroscan等,在入组前(0月)和24月检查肝脏MRI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ALT、AST水平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HBV-DNA转阴率76.92%,HBe Ag血清转阴率40.90%(9/22),HBe Ag/HBe Ab转换率30.43%(7/22),对照组HBV-DNA转阴率62.5%,HBe Ag血清转阴率26.08%(6/23),HBe Ag/HBe Ab转换率17.39%(4/23)。治疗组HBs Ag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HBs Ag下降幅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Fibroscan值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超积分值整体明显下降,对照组B超积分值整体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本试验中完成MRI检查的共61例,观察患者中发生肝硬化的共1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对照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5.治疗组APRI指数、FIB-4指数、GPR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AFP、AFU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更大(P<0.05)。7.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8.本试验和前期试验具有一定连续性,部分病例在前期治疗及本试验观察期间未发现ETV耐药者,且为期24月治疗中90例患者均未见血常规、肾功能等损害,亦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证CHB患者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e抗原转阴率和转换率,降低HBs Ag水平和HBV DNA滴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纳差、乏力、耳鸣、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逆转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能够明显控制CHB的疾病进展。
向丽[4](2019)在《纤维化标志物及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和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从而探讨与房颤发生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的纤维化指标的临床价值;检测纤维化重要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基因rs1800468、rs180046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e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索这两个多态性位点与房颤的相关性;以房颤HATCH评分为因变量,以TGF-β1、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ⅠCTP)、III型前胶原N末端肽(Precollagen type III,P IIIP N-P)、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为自变量建立基于纤维化标志物血清学水平的HATCH评分的评分参数模型,并验证其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标本,正常对照组100例和病例组108例;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将病例组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并检测术前及术后TGF-β1、ⅠCTP、P IIIP N-P、HA、LN等主要纤维化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绘制ROC曲线,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P值等参数来评价TGF-β1、ⅠCTP、P IIIP N-P、HA、LN对房颤的诊断价值;计算HATCH评分分值并将其与各纤维化相关标志物的血清水平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建立HATCH评分参数模型并进行验证;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对TGF-β1基因rs1800468和rs1800469多态性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采用非条件Logstic回归分析来比较rs1800468、rs180046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房颤的易感性,及其基因型与房颤患病风险、TGF-β1血清水平、HATC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术前TGF-β1和ⅠCTP水平上均明显升高且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TGF-β1水平在术后高于术前,而ⅠCTP在术后低于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年龄、总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LAD、LVEDD、BNP、cTn I、CRP及术前TGF-β1、ⅠCTP、HA、LN、P IIIP N-P、HATCH评分水平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TGF-β1水平在术后明显高于术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个位点基因型组合分析中,房颤组和对照组均以双杂合突变基因型GA/CT比例最大;与携带双野生型GG/CC的个体比较,双纯合突变基因型组合AA/TT的个体在房颤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TGF-β1、ⅠCTP是房颤患病的危险因子,HA、LN、P IIIP N-P是房颤的保护性因子;TGF-β1基因rs1800468和rs1800469位点的多态性与房颤发病相关;TGF-β1水平在TGF-β1基因rs1800468(F=4.596,P=0.008)、rs1800469(F=5.756,P=0.002)位点各基因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的血清水平均从杂合子突变到纯合子突变逐步增高;ROC曲线中TGF-β1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50,它对房颤的诊断价值最大;最终建立基于TGF-β1、ⅠCTP、HA、LN、PIIIP N-P的回归方程:HATCH评分=0.026TGF-β1+0.013ⅠCTP-0.054HA-0.028LN-0.032 PIIIP N-P-0.674,并进行验证。结论:1.TGF-β1、ⅠCTP血清学水平可作为房颤的辅助诊断指标,其中以TGF-β1对房颤的辅助诊断价值最大,TGF-β1、ⅠCTP、HA、LN和PIIIP N-P血清水平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2.rs1800468、rs1800469多态性与房颤的易感性相关,-800A/-509T与房颤的发生和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相关。3.构建基于TGF-β1、ⅠCTP、HA、LN、PIIIP N-P血清水平值计算的HATCH评分参数模型:HATCH评分=0.026TGF-β1+0.013ⅠCTP-0.054HA-0.028LN-0.032PIIIP N-P-0.674。此参数模型可作为评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辅助指标。
吕舰[5](2019)在《TNF-α基因多态性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慢性肝损伤的组织代偿性反应,若不及时去除潜在致病因素将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等细胞因子刺激下,其增殖、活化表型发生改变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心事件。研究发现TNF-αA94T(rs1800620)和TNF-αP84L(rs4645843)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会影响TNF-α蛋白氨基酸之间的氢键网络和相互作用力,减小TNF-α蛋白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下调TNF-α水平。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TNF-α野生型、TNF-αA94T/P84L突变型的HSCs稳转细胞株模型,研究TNF-αSNPs对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增殖、活化、凋亡和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PCR扩增合成TNF-αc DNA,以此为模版点突变合成TNF-αA94T和TNF-αP84L。与线性化载体重组后,在DH5α感受态细菌中转化,挑选阳性克隆经测序验证后,进行慢病毒包装。转染至LX-2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获得稳转株。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细胞TNF-αm RNA和蛋白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TNF-αSNPs对HSCs增殖的影响;采用RTq-PCR检测TNF-αSNPs对HSCs活化指标Ⅰ型胶原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的m RNA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SNPs对HSCs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法检测TNF-αSNPs对HSCs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TNF-αSNPs对HSCs炎症因子IL-6和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NF-αSNPs对NF-κB信号通路蛋白P-IκB-α、P-P65、IκB-α和P65表达的影响。结果:经测序验证、嘌呤霉素筛选及倒置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TNF-α野生型、TNF-αA94T/TNF-αP84L突变型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RTq-PCR、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发现,与野生型TNF-α转染组(WT组)相比,TNF-αA94T(A94T组)和TNF-αP84L(P84L组)能显着下调TNF-αm RNA和蛋白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发现,在72 h和96 h时,WT组较空质粒组(GFP组),细胞数量显着降低;而A94T和P84L突变组与WT组相比,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表明TNF-αSNPs能显着减小TNF-α对HSCs的生长抑制作用。RTq-PCR检测HSCs活化指标m RNA水平,结果表明WT组与空质粒组相比,能显着下调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的m RNA水平,能显着上调MMP-2/9的m RNA水平;而A94T和P84L突变组与WT组相比,能显着增加Ⅰ型胶原蛋白的水平,并能显着减少MMP9的m RNA水平;此外,TNF-αA94T能上调α-SMA的m RNA含量,并下调MMP2 m 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发现各组凋亡率无显着差异。Transwell法发现,WT组与空质粒组相比,穿透小室薄膜的细胞数量显着降低;而A94T和P84L突变组与WT组相比,能显着减小TNF-α对HSCs的迁移抑制作用。ELISA检测发现,WT组能上调IL-6的表达;而TNF-αA94T/P84L能显着下调IL-6的表达水平;此外,各组间TGF-β1的含量无显着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相关NF-κB通路蛋白发现,WT组较GFP组能上调P-IκB-α和P-P65的蛋白水平,并下调IκB-α的水平;而TNF-αA94T/P84L突变组较WT组,能显着下调P-IκB-α和P-P65的蛋白表达,并上调IκB-α的水平。结论:TNF-αA94T/P84L基因多态性位点能下调TNF-αm RNA和蛋白水平,能减小TNF-α对HSCs增殖、活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相关。
薛敏敏,徐忠良,董公明,谢芳,吴佩群,白岚[6](2014)在《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CNKI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到2013年7月。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TGF-β1基因509位点、86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509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OR值为1.02,95%CI为(0.671.54),CT和TT基因型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OR值为0.80,95%CI为(0.361.78);869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合并OR值为1.05,95%CI为(0.691.62),TC和CC基因型者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合并OR值为0.98,95%CI为(0.482.00)。未发现显着发表偏倚。结论未发现中国人群中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有关系。
万裴琦[7](2014)在《TGF-β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与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十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高不降。全球每年原发性肝癌新发例数超过74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死亡59.8万例,死亡人数仅次于胃、食道癌而居第三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寿命[1]。全球约有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广西是全国肝癌高发区之一,多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西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广西肝癌的发生呈现家族聚集倾向现象,很大一部分的肝癌病例有肝癌家族史,其一级亲属、二级亲属罹患肝癌的风险性增高。大多数肝癌起病隐匿、进展快、病程短,迄今为止,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来阻止肿瘤的进展,故有必要从内在遗传因素及外在环境暴露因素着手对原发性肝癌及其家族聚集性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专家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地区进行调查,专家普遍认为肝癌是由于以下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黄曲霉毒素及化学毒物(亚硝胺、重金属等)摄入、饮用水污染、放射线接触、酒精、嗜肝寄生虫、遗传因素等,但其中生物、环境、遗传因素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导致肝癌家族聚集的原因更复杂,为数不少的研究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是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致病因子,我们既往的研究HBV感染是我区家族聚集性肝癌高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另环境因素包括饮用水污染、黄曲霉毒素及丙肝病毒感染外,尚有遗传因素。不管生物、环境、遗传因素的具体致癌机制如何,机体都会出现免疫功能的改变,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或)细胞因子表达或表达水平异常[2-5]。体内炎症抑制因子和炎症促进因子网络平衡被打破,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应答功能异常形成恶性循环。譬如,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体内IL-1、2、12、18、TNF-a、IFN-r等Th2类促炎因子与IL-4、5、8、10等Th1类炎症抑制因子网络平衡失调,CD4+、CD8+、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等专职免疫细胞功能下降或异常,致使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及免疫清除,肿瘤得以发生、进展及转移,同时也说明肝癌是很典型的炎症相关性肿瘤[6-14]。已知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10、IL-12、IL-18、TGF-β1、TNF-α、NQo1、XPD、COX2等细胞因子基因及其多态性与肝癌有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多态性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TGF-β1是一类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功能作用的激素样活性多肽,对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对间充质细胞增殖分裂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的合成,在组织修复、细胞恶性突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水平的TGF-β1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化,抑制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功能而发挥适度的免疫抑制功能[13,14]。病理情况下,TGF-β1水平明显升高,破坏机体免疫监督功能,使机体失去对外来病原或肿瘤细胞的正常免疫应答,导致疾病或肿瘤的发生、发展[15]。近年来,以上各种细胞因子与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也陆陆续续有报道,TGF-β1及其基因多态性在肝癌家族聚集的发生中起到的作用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相关报道,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也尚不十分清楚。为更好地了解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相关因素,我们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原因。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广西11个肝癌高发区的35个肝癌高发家族的214名成员(其中壮族105人、瑶族49人、汉族60人)、37个无癌对照家族中214名成员(其中壮族105人、瑶族49人、汉族60人)进行转化生长因子6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析,获得研究组与对照组6个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的遗传学数据,并重点探讨在吸烟、饮酒、饮用水及HBV-DNA阳性等外暴露因素共同作用下,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分两小部分:第一小部分是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全部428例样本的血清TGF-β1水平,比较肝癌高发家族与无癌对照家族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比较肝癌风险位点各基因型对应的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按血缘关系分层分析血清TGF-β1水平差异。第二小部分是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82例(包括11名先证者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Ⅰ级亲属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Ⅱ级亲属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Ⅲ级亲属及其配对)研究对象全血TGF-β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肝癌高发家族与无癌对照家族全血TGF-β1蛋白灰度值差异,按血缘关系分层分析全血TGF-β1蛋白灰度值差异。从细胞因子TGF-β1表达水平角度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第一部分TGF-β1基因多态性等因素与中国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及外暴露因素与广西壮、汉、瑶族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关系。方法:在广西11个肝癌高发区收集到符合条件的肝癌高发家族35个,共214名成员,无癌对照家族37个,以相同年龄(±5岁)、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民族、居住地、性别为配对条件,选取无癌家族成员214名作为无癌对照家族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及肝癌相关风险因素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外周静脉血抗凝标本5毫升,用于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集非抗凝血5毫升(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分离出血清用于检测HBV、HCV病毒标志物、TGF-β1水平。以上所提取的DNA样品,经引物特异性PCR方法扩增TGF-β1rs1800469、rs2241715、rs2241716、rs11466345、rs8105161、rs747857共6个位点,采用Snapsho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哈-温(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测,SHEsis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检验及单倍型频率分析统计。经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GF-β1SNP位点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位点及环境因素,采用叉生分析法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应用SAS9.1编程假设验证。结果:(1)肝癌可能的风险因素分布:饮酒、饮用塘水、HBV-DNA阳性在肝癌高发家族与无癌对照家族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基因型分布的哈-温平衡检验:经Haploview软件检验,6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无癌对照家族与肝癌高发家族中分布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观察值与理论值符合(P>0.05),选取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3)TGF-β1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无癌对照家族与肝癌高发家族组的分布:1. TGF-β1rs1800469T/C位点基因型TT、CT、CC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47.2%、41.1%及11.7%,33.7%、45.3%及21.0%,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等位基因T、C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67.8%和32.2%,56.3%和43.7%,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rs1800469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在肝癌高发家族分布明显高于无癌对照家族(P=0.004; P=0.001)。2.TGF-β1rs2241715G/T位点基因型TT、GT、GG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46.7%、41.6%、11.7%与33.2%、44.9%、21.9%,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等位基因T、G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67.5%和32.5%,55.6%和44.4%,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rs2241715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在肝癌高发家族分布明显高于无癌对照家族(P=0.004; P=0.000)。3. TGF-β1rs8105161C/T位点基因型TT、CT、CC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9.4%、51.9%、18.7%与42.5%、45.8%、11.7%,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9);等位基因T、C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55.4%和44.6%,65.4%和34.6%,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rs8105161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在无癌对照家族分布明显高于肝癌高发家族(P=0.005;P=0.003)。4.TGF-β1rs747857A/G位点基因型AA、AG、GG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2.7%、15.0%及2.3%,90.7%、9.3%及0%,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等位基因G、A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90.2%和9.8%,95.3%和4.7%,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rs747857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在无癌对照家族分布明显高于肝癌高发家族(P=0.005;P=0.003)5.TGF-β1rs2241716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105;P=0.160)。6.TGF-β1rs11466345T/C位点基因型在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中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161);等位基因T、C在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9)。(4)TGF-β1多态性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rs2241715、 rs2241716、rs1800469三个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 TGF-β1rs1800469与TGF-β1rs2241715间D‘=1,r2=0.984,与TGF-β1rs2241716间D‘=1,r2=0.547。TGF-β1rs2241715与TGF-β1rs2241716也存在强LD,D‘=1,r2=0.538。(5)环境与遗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rs1800469、rs2241715、rs8105161、rs747857连同肝癌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用水、HBV-DNA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因所有研究对象均以大米为主食、抗HCV均阴性,故该两项因素未列入模型),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为:饮用塘水>饮酒>HBV-DNA阳性>rs1800469TT基因型>rs2241715TT基因型。(6)环境与遗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rs1800469、rs2241715、rs8105161、rs747857、rs2241716、rs11466345连同肝癌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用水、HBV-DNA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因所有研究对象均以大米为主食、抗HCV均阴性,故该两项因素未列入模型),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为:饮用塘水>饮酒>HBV-DNA阳性>rs1800469TT基因型>rs2241715TT基因型。(7)风险基因型的分层分析:rs1800469TT基因型及T等位基、rs2241715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在各级血缘亲属中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16,P=0.185);(P=0.348,P=0.133),但二者分布频率随着与先证者血缘级别降低而降低。(8)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基于相加模型的TGF-β1rs1800469TT与饮用塘水存在正交互作用(OR=6.44,S=1.50,AP=0.28,P<0.05),经相加模型的叉生分析假设检验U=0.39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GF-β1rs1800469TT与饮酒交互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OR=3.45,S=1.29,AP=0.16,P<0.05),假设检验U=0.432,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GF-β1rs1800469TT与HBV-DNA相加交互作用同样也有统计学意义(OR=5.38,S=4.13,AP=0.62,P<0.05),假设检验U=1.105,P<0.05)。结论:(1)TGF-β1rs1800469T/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遗传因素。(2)TGF-β1rs2241715G/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遗传因素。(3)饮用塘水、饮酒、HBV-DNA阳性可能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4)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现象的发生是综合因素所致,多种遗传因素之间、多种环境因素之间或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有相互协同作用。第二部分TGF-β1基因表达与中国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中表达水平、全血中蛋白表达情况与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在广西11个肝癌高发区收集到符合条件的肝癌高发家族35个,共214名成员,无癌对照家族37个,以相同年龄(±5岁)、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民族、居住地、性别为配对条件,选取无癌家族成员214名作为无癌对照家族组。本研究分两小部分:第一小部分是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全部428例样本的血清TGF-β1水平,比较肝癌高发家族组(FHCC)与无癌对照家族组(FNC)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比较肝癌家族聚集性风险位点各基因型间的血清TGF-β1表达水平差异、按血缘关系分层分析血清TGF-β1水平差异。第二小部分是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82例(包括11名先证者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Ⅰ级亲属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Ⅱ级亲属及其配对、10名随机抽取的肝癌高发家族Ⅲ级亲属及其配对)研究对象全血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包括蛋白表达的量、蛋白结构),比较肝癌高发家族与无癌对照家族全血TGF-β1蛋白灰度值差异,按血缘关系分层分析全血TGF-β1蛋白灰度值差异。探讨其与肝癌家族聚集性是否相关。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血清TGF-β1水平结果(1)血清TGF-β1水平在肝癌高发家族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无癌对照家族组(28.495±17.495ng/mlVS20.24±7.56ng/ml,P=0.000)。(2)按基因型分析TGF-β1水平:Rs2241715TT基因型对应的血TGF-β1水平明显高于GT型(30.33±15.66ng/mlVS23.55±11.45ng/ml,P=0.000)及GG型(30.33±15.66ng/mlVS20±10ng/ml,P=0.000)。而GT与GG基因型对应的血TGF-β1水平无差异(23.55±11.45ng/mlVS20±10ng/ml,P=0.061)。Rs1800469TT基因型对应的血TGF-β1水平明显高于CT基因型(39.445±7.445ng/mlVS26.33±13.65ng/ml,P=0.000)及CC基因型(39.445±7.445ng/mlVS26.245±13.555ng/ml,P=0.000)。CT及CC基因型对应的血清TGF-β1水平无差异(26.33±13.65ng/mlVS26.245±13.555,P=0.347)。(3)风险位点基因型对应的血清TGF-β1在肝癌高发家族组无癌对照家族组的比较:肝癌高发家族组TT基因型对应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无癌对照家族组rs1800469TT基因型(43.395±3.495ng/mlVS35.95±3.95ng/ml,P=0.000)。肝癌高发组rs2241715TT基因型对应的血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无癌对照家族组(18.815±4.145ng/mlVS38.995±6.995ng/ml,P=0.000)。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肝癌高发家族组与无癌对照家族组均表达TGF-β1蛋白且未发现异常条带,但表达程度有明显不同。(2)肝癌高发家族组血浆TGF-β1蛋白含量比无癌对照家族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层分析:血浆TGF-β1蛋白含量在肝癌高发家族先证者、Ⅰ级、Ⅱ级、Ⅲ级亲属中无差异(p>0.05)。先证者血浆TGF-β1蛋白灰度值很高,但随着与先证者血缘关系的变远,TGF-β1蛋白灰度值减少。结论:(1)血清高TGF-β1水平可能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2)全血高TGF-β1蛋白水平可能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3)血清高TGF-β1水平或全血TGF-β1蛋白高表达可能与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有关,尚待进一步验证T细胞、B细胞功能。
石志平,吴同玉[8](2014)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肝硬化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转或延缓进展,阐明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特点,对预防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发生和发展成肝癌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主要与湿热疫毒有关,现代医学在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基础上,开始着手从遗传易感性方面展开研究。该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概括。
智陞雯[9](2011)在《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TGF-β1具有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其中启动子区-509位点C/T突变与多种疾病相关,该因子在血浆中的浓度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也值得系统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主要检测在山西地区汉族人群中,TGFβ1基因-509C/T位点是否存在多态性,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存在的多态性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第一部分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目的检测TGFβ1启动子区C-509T位点的变异,探讨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方法搜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门诊及体检的人员共240例,其中NAFLD患者147例,正常健康人93例,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PCR-RFLP法鉴定TGFβ1-509C/T基因型。结果①NAFLD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未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②SFL组和NASH组均以CT基因型为主,但NASH组CC基因型(27.4%)及等位基因C(54.1%)的频率均高于TT基因型(19.2%)及等位基因T(45.9%),SFL组TT基因型(21.6%)及等位基因T(58.8%)的频率高于CC基因型(4.1%)及等位基因C(41.2%),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男性人群中,该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女性人群中明显无差异。结论TGFβ1启动子区-509位点C/T多态性与NAFLD发病无相关性,但可能影响其疾病的进展,并且对山西汉族人群NAFLD易感性的影响可能存在着性别差异。第二部分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血清TGFβ1浓度的关系研究目的检测血清TGFβ1的浓度,探讨其与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NAFLD患者和健康人血清TGFβ1、IL-10的浓度。结果①NAFLD组的TGFβ1、ALT、FINS、FPG、TG、LDL-C、HOMA-IR指数均高于对照组,HDL-C、IL-10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NAFLD组血浆TGFβ1浓度与IL-10存在显着的负性相关(r=-0.54,p=0.031),与ALT存在正性相关(r=0.66,p=0.009),而与HDL-C、LDL-C、TG、FPG之间无相关性。②在TGFβ1-509CC、CT基因型的人群中,NAFLD组TGFβ1的血浆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在NAFLD组中,-509CC、CT基因型患者血浆TGFβ1的浓度明显高于TT基因型,而在对照组中,血浆TGFβ1的浓度在-509CC、CT、TT基因型者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③按基因型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不同基因型组的血清LDL-C、TG、FINS、HOMA-IR及HDL-C存在显着差异。结论①TGFβ1和IL-10在NAFLD的致病机理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②在NAFLD人群中,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其血浆浓度的高低关系密切,而在健康人群中,该多态性对其血浆浓度并无显着的影响。③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可能与代谢综合征某些特征的易感性相关。
石伟珍,过建春,陈群伟,王宇芳,荀运浩,施军平,娄国强[10](2011)在《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慢性HBV感染人群肝硬化发生的遗传易感相关。方法收集173例中国汉族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硬化组42例和非肝硬化组131例)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白细胞DNA,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TGF-β1基因4个多态性(869T/C、915G/C、-800 G/A、-509 C/T),ELISA法检测TGF-β1血清浓度,比较各组TGF-β1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TGF-β1血清水平的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GF-β1869位点以TT基因型为主(47.6%),高于非肝硬化组(25.2%)和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9T等位基因频率(6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53.8%)、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与正常组869T等位基因携带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检其余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3)869T/C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不一,T/T型携带者较T/C和C/C型可见明显增高(P<0.017)。结论 TGF-β1869T可能与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该多态性对TGF-β1血清水平的影响有关。
二、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CHB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 纳入标准 |
4.1 CHB组 |
4.2 对照组 |
5 CHB组排除标准 |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1 肝功能 |
6.2 血清HBVM检测 |
6.3 血清HBV DNA水平 |
6.4 肝穿刺活检 |
6.5 血清IL-17、TGF-β1 水平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
1.2 CHB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1.3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1.4 各中医证型CHB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
3 中医证型与HBsAg水平、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
5 CHB组与对照组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
6 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
7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1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间的相关性 |
7.2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讨论 |
1 CHB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
1.1 CHB的传统医学特点 |
1.2 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 |
2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与CHB的关系 |
2.1 Th17、Treg与 CHB的关系 |
2.2 IL-17、TGF-β1与CHB的关系 |
3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标本采集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TAT4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研究 |
3.2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3.3 STAT4 基因多态性联合预后风险因素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3.4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亚组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步探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肝组织标本的收集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TAT4 含量与CYP2E1 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 STAT4 si RNA时 L02、Hep G2 细胞的转染率 |
3.3 STAT4、CYP2E1在L02和Hep G2 细胞的表达 |
3.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
3.5 细胞的凋亡 |
3.6 细胞生长周期 |
3.7 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 |
3.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4 调节CYP2E1 启动子区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TAT4与HCC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3.2 FGL2与CYP2E1 代谢活性的相关性 |
3.3 FGL2在H22细胞原位移植瘤肝组织的表达 |
3.4 cyp2e1 基因敲除鼠PCR鉴定 |
3.5 CYP2E1 调节FGL2 的表达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炎症 |
2 免疫 |
3 基因多态性 |
4 细胞信号与转录激活因子 |
5 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 |
6 微环境 |
7 其他代谢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试验设计 |
1.1 试验分组 |
1.2 试验对照 |
1.3 样本量估算 |
2.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治疗和疗程 |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4.1 疗效指标及观察时间 |
4.2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
4.3 疾病进展控制的标准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 |
二.结果 |
1.基线水平比较 |
2.血清学指标 |
2.1 血常规 |
2.2 肝功能 |
2.3 血清 HBV-DNA 转阴率比较 |
2.4 HBsAg 血清学水平的比较 |
2.5 血清 HBeAg 转阴率、HBe Ag/HBeAb 转换率 |
2.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
2.7 肿瘤相关指标 |
3.影像学观察指标 |
3.1 Fibroscan值 |
3.2 肝纤维化、肝硬化B超积分 |
3.3 MRI检查观察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
4.肝纤维化模型指标 |
4.1 APRI指数 |
4.2 FIB-4指数 |
4.3 GPR指数 |
5.中医症候积分 |
6.安全指标 |
6.1 血常规 |
6.2 肾功能 |
三.讨论 |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发展和转归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及其转归的认识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认识 |
4.巴菟补肾益肝颗粒组方及药物分析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分析 |
5.1 肝功能指标分析 |
5.2 HBV-DNA滴度、HBeAg转换及HBsAg水平分析 |
5.3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分析 |
5.4 肿瘤相关指标分析 |
5.5 影像学观察分析 |
5.6 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指标分析 |
5.7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
5.8 安全性观察分析 |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四.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应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4)纤维化标志物及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和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纤维化标志物与房颤及房颤射频消融后复发的临床诊断价值 |
3.2 TGF-β1 基因rs1800468和rs1800469 多态性位点与房颤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房颤、TGF-β1 水平与TGF-β1 基因的相关性以及各纤维化标志物在房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
3.4 新HATCH评分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TNF-α基因多态性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对照 |
引言 |
第1章 TNF-α重组质粒及LX-2 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2章 TNF-α基因多态性对LX-2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TNF-α基因多态性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6)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策略 |
1.2文献的纳入与剔除 |
1.3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TGF-β1基因509位点T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 |
2.2.2 TGF-β1基因509位点TT和CT基因型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 |
2.2.3 TGF-β1基因869位点C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 |
2.2.4 TGF-β1基因869位点CC和TC基因型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 |
2.3 发表偏倚的评估 |
3 讨论 |
(7)TGF-β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与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TGF-β1 基因多态性与肝癌、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课题项目及发表论文 |
(8)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的研究 |
1.1湿热与乙肝肝硬化发生的研究关系 |
1.2中医其他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生的研究 |
1.2.1正气亏虚与乙肝肝硬化发生的关系 |
1.2.2肝络瘀阻与乙肝肝硬化发生的关系 |
2现代医学有关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研究 |
2.1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2.2 TGF-β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 |
2.2.1 TGF-β1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诊断指标 |
2.2.2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 |
3结语 |
(9)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TGFβ1 基因-509C/T 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 |
第二部分 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血清TGFβ1浓度的关系研究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主要试剂和仪器: |
3.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TGF-β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其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非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不同分布: |
2.TGF-β1基因多态性对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 |
讨 论 |
四、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D]. 卓锦蓝.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D]. 王彩娥. 郑州大学, 2020(02)
- [3]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 甘国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纤维化标志物及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和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探讨[D]. 向丽.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5]TNF-α基因多态性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吕舰. 武汉大学, 2019(06)
- [6]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Meta分析[J]. 薛敏敏,徐忠良,董公明,谢芳,吴佩群,白岚. 天津医药, 2014(05)
- [7]TGF-β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与广西人群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研究[D]. 万裴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8]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研究概况[J]. 石志平,吴同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 [9]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D]. 智陞雯.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9)
- [10]TGF-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石伟珍,过建春,陈群伟,王宇芳,荀运浩,施军平,娄国强. 医学研究杂志,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