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中国四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中国四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一、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a-Analysis of Four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方慧[1](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高血压与心力衰竭》(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泽锋[2](2021)在《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开滦研究队列人群的长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异性、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和心血管结果风险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2010-2011年任一次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最终入选75 012例观察对象,计算随访间体质量指数变异性(2次或3次体检间的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并根据体质量指数标准差(BMI-SD)的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4组,分别为Q1:BMI-SD≤0.51kg/m2,Q2:>0.51~0.91kg/m2,Q3:>0.91~1.47kg/m2,Q4:>1.47kg/m2。此外,我们还对其中参加三次随访的20737例高血压人群进行了亚组分析。根据体质量指数平均真实变异性(BMI-ARV)的三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Q1:BMI-ARV≤0.86kg/m2;Q2:0.86<~≤1.60kg/m2;Q3:>1.60kg/m2。以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查阅观察对象在开滦集团所属各医院及市医保定点医院的住院诊断并记录终点事件的情况。随访至2017-12-31。以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别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共有75 012例观察对象被纳入研究,平均随访7.01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共3569例。Q1、Q2、Q3、Q4组的7年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3%、4.36%、4.73%、5.32%,脑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8%、3.47%、3.80%、4.21%,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95%、0.93%、1.01%、1.22%。经Log-Rank检验,各组间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心率、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的HR值(95%CI)分别为1.20(1.09~1.32)、1.15(1.04~1.28)、1.36(1.10~1.67);根据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分层后,体质量指数正向变异(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0)和负向变异(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0)人群中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1.19(1.04~1.36)、1.21(1.06~1.38)。高血压人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平均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和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Q3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的HR值(95%CI)分别为1.21(1.05~1.39)、1.21(1.04~1.38)、1.20(0.88~1.62)。进一步根据体质量指数变化斜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正向变异组和体质量指数负向变异组发生CVD的HR值(95%CI)分别为1.71(1.06~2.75)和0.98(0.61~1.58)。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中,体质量指数变异性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立立[3](2021)在《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每年因身患或由其他疾病而引发的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18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死亡率的31%,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心血管疾病死亡可高达中国居民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40%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趋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每年约有940万人死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这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三大风险因素之一,EH显然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和中风,更为严重的是其患病率正逐年呈显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且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向年轻化发展。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统计,我国已知的EH患者人数已达到2.7亿人,全球EH患者人数超过11亿,EH患病率约为20%,而且EH患者人数还有加快上升的趋势,并且高EH也越来越成为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受个体活动、姿势、精神压力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且是动态变化的;因EH患者的基因特征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因此人们推测可通过监测EH患者基因型,探讨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显得更加重要。醛固酮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MR),其水平升高后将致使EH发病风险及EH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增加。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是由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细胞色素P(CYP)(CYP11B2)编码,是体内调节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醛固酮最后一步生化反应的催化酶,在醛固酮生物合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YP11B2基因3个多态性变异与EH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位于启动子区域(rs1799998),类固醇合成转录因子1(SF-1)结合位点胞嘧啶与胸腺嘧啶发生互换,影响该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酶的生成。有关研究证实在普通人群中CYP11B2基因多态性能够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并不能够解释该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是否在EH患者中也存在;此外,在不同种族人群中,CYP11B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人群。本研究以中国EH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EH患者中CYP11B2基因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并比较与其他国家人群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同时探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E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探讨了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EH患者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F)、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等相关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其对降EH药物使用疗效的影响,为中国EH患者临床治疗中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意义。第一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所得结论不一致。在健康个体中-344C/T等位基因频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中国人群。此外,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证明EH患者的基因相关性。因此,对于-344C/T的等位基因是否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基于EH患者的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因此-344C等位基因是否影响中国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需要进行探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招募的820例在门诊确诊为E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1)应用Taq 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11B2基因分型;(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11年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卒中、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和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3)采用已建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整多变量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共纳入820例EH患者,其中65例EH患者因失访而被排除。其余755例EH患者中,男性399例,女性356例,年龄60.52±12.61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T等位基因纯合型(TT基因型)282例(37.4%);杂合型(CT基因型)361例(47.8%),C等位基因纯合型(CC基因型)112例(14.8%)。各组间年龄和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与CYP11B2基因型没有进一步的显着相关性。3.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在平均7.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4.危险因素风险评估:CYP11B2基因CC变异是MACEs事件、CAD、卒中疾病发生的显着且独立的预测因子。小结:CYP11B2-344 CC基因型是EH患者发生CAD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独立于中国EH患者已有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作为EH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子,但对该基因型变异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通过对CYP11B2基因-344C/T位点与老年EH并发LVH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此位点变异基因型与LVH的关系,为中国EH并发LVH患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的老年EH患者434例,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质量检测,计算体体重指数(BMI)、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CYP11B2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与LVH的相关性。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者434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263例,平均年龄65.32±4.32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患者的基因位点分布:TT、CT、CC 3种基因型分别为149例(34.3%)、232例(53.5%)、53例(12.2%)。T等位基因60.9%,C等位基因39.1%。3种基因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344C/T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LVPWT、LVM及LVMI显着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11.46±0.97)mm vs.(10.01±0.95)mm、(10.18±0.89)mm,P=0.000,(95.39±20.76)g/m2 vs.(84.73±12.68)g/m2、(79.81±14.53)g/m2,P=0.000,(174.69±31.27)g vs.(151.85±16.24)g、(146.08±19.08)g,P=0.00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服用降压药物种类、BMI、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HDL-C、心率、血压及空腹血糖后,-344C/T型与LVMI密切相关(P<0.001)。4.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随访情况比较:在3.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存在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EH患者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老年EH携带CC基因型患者发生MACEs及死亡的风险较高,可能与EH患者CC基因型患者发生LVH有关联性。第三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目的:目前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AF的相关性报道尤其是其在EH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且这些基因型频率也明显受到种族、性别、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出现差异性,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探索评估中国人群EH患者中AF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AF及EH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连续招募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心内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10例有AF记录的EH和相匹配的无AF病史的EH患者310例(对于每个病例患者,在同一时期内选择一个匹配的没有AF的EH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是独立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年龄差异均不超过5岁。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体重指数检测,计算体重指数(BMI);行M型超声心动图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和左室尺寸,采用Simpson法评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根据超声心动图参数和Devereux公式计算LVMI;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型与LVH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F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实验组(EH合并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9±9.8岁;对照组(EH非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5±9.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性别分布、糖尿病发生率、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的LA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同样,AF患者IVS、LVEDD大小和LVMI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LVPW、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TT、TC和CC)在实验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1.9%、50.6%和7.4%;在对照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8.4%、44.5%和7.1%(χ2=2.675,P=0.263)。CYP11B2基因的C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患者(32.3%)与对照组患者(29.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1,P=0.197)。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LVEDD是中国EH患者AF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AF的RR=1.30,95%CI:0.95~1.78,P=0.107;调整LAD和LVEDD后为RR=1.13,95%CI:0.72~1.78,P=0.601。这些结果表明,在该人群中,没有发现AF和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4.不同基因型的超声心动图参数:针对少数CC基因型,我们将TC和CC基因型作为一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LAD显着大于非C等位基因携带者(P=0.009),而两组患者的LVPW、IVS、LVEDD、LVM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结: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与中国EH人群非家族性AF之间缺乏关联,但这种多态性可能与中国EH人群的心房重构有关。为了证实醛固酮合成酶在非家族性AF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遗传变异在AF中的作用,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第四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影响研究目的:研究中国EH患者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II型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EH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评价,旨在获得中国EH患者人群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降EH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影响,为临床进行以基因为导向性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连续招募的164例被确诊为E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基因分型和对使用替米沙坦药物治疗EH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心率(HR)、研究变量包括血清ALT、肌酐、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钠、钾和血管紧张素II等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在停止所有降压药物治疗后均给予安慰剂。在安慰剂期结束时,给予每天口服一次替米沙坦,80mg/每次,为期8周。临床试验中,在给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前后进行两次抽血和血压测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确定BP反应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对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C和LDL-C进行预处理归一化。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48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轻度至中度EH。替米沙坦治疗8周后,SBP和DBP均出现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8周结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II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他参数无显着性差异。2.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分型对替米沙坦的降EH反应:本研究人群中各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状态(P>0.005)。3.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降EH治疗疗效:对携带有纯合子CYP11B2-344C等位基因的受试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DBP对替米沙坦的反应有关。经协变量校正后,包括预处理D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和LDL(P=0.005),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在替米沙坦的DBP反应中占个体间变异的18.1%。携带CYP11B2-344C等位基因(CC+CT)的患者显示DBP比携带TT基因型的患者降低更多。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EH患者对降血压治疗药物替米沙坦治疗疗效的一种基因因素,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型可能预测对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高治疗疗效、减少MACEs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季春鹏[4](2021)在《血压相关指标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目的:分析并比较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在2010-2017年参加同步四肢血压测量且查体资料完整的37803名开滦集团在职及退离休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3年。2.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并比较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3.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曲线分别分析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联。4.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1.在平均随访3年后,共发生589例心血管事件和570例全因死亡。在以心血管事件为因变量时,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踝臂指数(P<0.001),分别为0.55和0.51。在以全因死亡为因变量时,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也高于踝臂指数(P<0.001),分别为0.60和0.55。2.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曲线提示,在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联均呈近似J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分别为1.06和1.12。在曲线拐点之前,随着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的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均逐渐降低。但在曲线拐点之后,无论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还是踝臂指数均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无显着关联。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在≤1.06(曲线拐点)范围内,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每增加0.1单位,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14%(HR 0.86,95%CI 0.77-0.96),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23%(HR 0.77,95%CI 0.70-0.84)。在≤1.12范围内,ABI每增加0.1单位,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12%(HR 0.88,95%CI 0.79-0.97),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22%(HR 0.78,95%CI 0.72-0.85)。小结:低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低踝臂指数均为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且,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踝臂指数。第二部分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目的: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在2010-2018年参加baPWV测量且查体资料完整、既往无房颤病史的43261名开滦集团在职及退离休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3.88年。2.根据baPWV将研究人群分为两组,即正常动脉僵硬度组(baPWV<14m/s)和动脉硬化组(baPWV≥14m/s)。3.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两组人群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4.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baPWV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1.在随访结束后,研究人群中共有62人发生房颤。baPWV<14m/s组和baPWV≥14m/s组的房颤发病密度分别为13.8/10万人年和54.4/10万人年。而且,baPWV≥14m/s组的房颤累积发病率也明显高于baPWV<14m/s组,分别为0.42%和0.10%(P<0.00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baPWV≥14m/s组发生房颤的风险是baPWV<14m/s组的2.29倍(95%CI 1.04-5.07,P<0.05)。而且baPWV每增加1m/s,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10%(HR 1.10,95%CI 1.02-1.18,P<0.05)。3.性别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人群中,baPWV每增加1m/s,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17%(HR 1.17,95%CI 1.07-1.29,P<0.05),但在男性人群中,baPWV与房颤的发生无显着关联。4.收缩压亚组分析显示,在收缩压<130 mmHg人群中,baPWV每增加1m/s,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20%(HR 1.20,95%CI 1.08-1.32,P<0.01),但在收缩压≥130 mmHg人群中,baPWV与房颤的发生无显着关联。小结:baPWV增快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女性和收缩压<130 mmHg的人群。因此,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可能将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第三部分CHADS2评分对中国非房颤人群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目的:在中国非房颤人群中,探讨CHADS2评分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参与2006-2007年健康查体且血压、血糖等资料完整的99755名开滦集团在职及退离休职工(包括基线房颤患者515例)为观察队列,随访10年。2.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CHADS2评分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3.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CHADS2评分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1.无论在房颤还是非房颤人群中,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病率均随CHADS2评分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同一CHADS2评分组,房颤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2.除心肌梗死外,非房颤人群发生脑梗死、脑出血、总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房颤人群。在房颤人群中,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总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60、0.62、0.63和0.60。在非房颤人群中,上述结局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67、0.66、0.67和0.69。3.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在房颤人群中,CHADS2评分每升高1分,心肌梗死风险升高107%(HR 2.07,95%CI 1.17-3.66),总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45%(HR 1.45,95%CI 1.07-1.98),而脑梗死、脑出血和全因死亡风险并无显着升高。在非房颤人群中,CHADS2评分每升高1分,心肌梗死风险升高9%(HR 1.09,95%CI 1.00-1.18),脑梗死风险升高21%(HR 1.21,95%CI 1.15-1.27),脑出血风险升高13%(HR 1.13,95%CI 1.02-1.26),总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17%(HR 1.17,95%CI 1.13-1.22),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2%(HR 1.12,95%CI 1.08-1.15)。小结:在中国非房颤人群中,CHADS2评分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且其预测价值并不劣于房颤人群。第四部分2017 ACC/AHA指南定义的1级高血压对中国人群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在中国人群中,探讨被2017 ACC/AHA指南定义的1级高血压和1级高血压者的血压纵向变化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选择参加2006-2007年健康查体、基线无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的97126名开滦集团职工(包括退离休人员)为研究人群,随访10年。2.按2017 ACC/AHA指南对血压的分级标准和是否服用降压药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即正常血压组(<120/80mmHg)、血压升高组(120-129/<80mmHg)、1级高血压组(130-139/80-89mmHg)和2级高血压组(≥140/90mmHg或正在口服降压药者)。3.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1级高血压与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关联(以正常血压组作为对照组)。4.从上述入选的研究对象中进一步选取参加2010-2011年健康查体且两次查体间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恶性肿瘤的20922名1级高血压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6年。5.根据两次健康查体时的血压变化和是否口服降压药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即血压下降1组(由130-139/80-89mmHg降至<120/80mmHg者)、血压下降2组(由130-139/80-89mmHg降至120-129mmHg/<80mmHg者)、血压不变组(维持在130-139/80-89mmHg者)和血压上升组(由130-139/80-89mmHg上升至≥140/90mmHg或口服降压药者)。6.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1级高血压者的血压纵向变化与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关联(以血压下降1组作为对照组)。结果:1.在总人群中,1级高血压的患病比例达31.1%。2.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组比较,1级高血压组发生总心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的风险均显着升高,HR(95%CI)分别为1.25(1.11-1.40)、1.31(1.13-1.52)和1.45(1.07-1.97)。3.1级高血压人群在4年后有43.1%维持1级高血压不变,36.3%进展至2级高血压。4.与由1级高血压降至正常血压者相比,血压长期(4年)维持在1级高血压者发生总心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风险均显着增加,HR(95%CI)分别为1.78(1.16-2.72)和1.94(1.14-3.30)。小结:在中国人群中,按2017 ACC/AHA指南定义的1级高血压仍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风险,该部分人群应得到重视和适当的降压干预。结论:1.低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低踝臂指数均为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踝臂指数。2.baPWV增快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女性和SBP<130 mmHg的人群。3.CHADS2评分是中国非房颤人群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4.在中国人群中,按2017 ACC/AHA指南定义的1级高血压者仍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风险。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5](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指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6](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提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7](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8](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9](2020)在《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文中提出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实践证明, 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 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 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 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 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李秀丽[10](2020)在《黄芪及其单体对内皮细胞功能及动脉僵硬度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黄芪单体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从甘肃陇西种植黄芪中提取的单体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及黄芪甲苷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HUVEC分为7组,A、B组先加入药物溶剂,然后B组、C组、D组、E组、F组、G组分别加入AngⅡ至终浓度为10μmol·L-1,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0分钟后,C组加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至终浓度为10μmol·L-1;D组加入毛蕊异黄酮至终浓度为10μmol·L-1;E组加入芒柄花素至终浓度为10μmol·L-1,F组加入黄芪甲苷至终浓度为10μmol·L-1,G组加入厄贝沙坦至终浓度为10μmol·L-1,将细胞均放入细胞培养箱中培养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用于RNA提取检测内皮素-1(ET-1)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m RNA水平,培养24小时后同时收集各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组、毛蕊异黄酮组及黄芪甲苷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63±0.38)%、(8.25±0.14)%及(9.77±0.39)%,明显低于AngⅡ组(15.54±0.5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50,P=0.0114,P=0.0303)。芒柄花素组的细胞凋亡率(12.50±0.84)%与AngⅡ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9)。Ang II作用24小时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组、毛蕊异黄酮组e NOS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AngⅡ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77,P=0.0003),黄芪甲苷组与AngⅡ组相比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94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能减轻AngⅡ诱导的ET-1 mRNA水平升高(分别为P=0.0034,P=0.0022,P=0.0020);毛蕊异黄酮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能减轻AngⅡ诱导的ET-1 m RNA水平升高(分别为P<0.0001,P<0.0001,P=0.0010),在12小时、24小时黄芪甲苷组ET-1 m RNA明显低于AngⅡ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06,P=0.0212)。结论:从甘肃陇西黄芪中提取的单体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能够减少HUVEC凋亡,降低AngⅡ诱导的ET-1m RNA水平,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毛蕊异黄酮能增加HUVEC中e NOSm RNA水平,保护AngⅡ导致的HUVEC损伤,但芒柄花素并未减少AngⅡ导致的HUVEC损伤。第二部分黄芪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及血管功能保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甘肃陇西种植黄芪对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Met S)患者早期无症状血管损害及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以期探讨黄芪对高血压合并Met S早期心脏及血管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患者来自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将入选的高血压病伴Met S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黄芪小剂量组及黄芪大剂量组。所有患者均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给予安慰剂或甘肃陇西种植黄芪制备的黄芪浸膏胶囊5 g/天或10 g/天,治疗随访一年。分别在入组后一周内、第6月及第12月检查记录观察指标。主要观察Met S各组份参数;无症状血管损害指标包括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心踝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 IMT);心脏指标包括左心室质量指数及二尖瓣流入道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早期二尖瓣环最大舒张速度e’、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及三尖瓣返流峰值速度;血液检测指标包括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根据肌酐数值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共有191名高血压合并Met S的患者完成随访。Mets各组份在治疗6月及治疗12月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cf P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08,P=0.039),治疗12月后黄芪高、低剂量组cf PWV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降低(P黄芪高剂量组=0.009,P黄芪低剂量组=0.011),但黄芪高、低剂量组之间cf PWV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725);无论治疗6月后或12月后黄芪高、低剂量组与治疗前相比cf PWV均无明显变化(F=1.640,P=0.195)。右侧CAVI、左侧CAVI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81,P=0.033;F=3.575,P=0.030),治疗一年后黄芪高、低剂量组双侧CAVI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但右侧、左侧CAVI黄芪高、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459,P=0.740);双侧CAV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81,P=0.376;F=3.575,P=0.030)。ABI及c IMT在治疗6月及治疗12月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侧壁e’治疗6月后及治疗12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F=4.378,P=0.013),但舒张功能的其它指标在治疗6月后及治疗12月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及12月后黄芪高、低剂量组MAU不同组间及不同时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3.572,P组间<0.001;F时点=30.621,P时点<0.001),肝肾功能指标在不同组间及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长期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黄芪并未影响Mets各组份如血糖、血压、甘油三酯等指标,但小剂量长期服用黄芪可对高血压病伴Met S患者起到降低动脉僵硬度和减少MAU的作用,加大剂量并未显示出更进一步的优势。第三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目的:本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建立在随机对照试验(RCT)基础上,以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动脉僵硬度的观察指标,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其它几类常用降压药物及安慰剂对于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在Pub 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筛选相关的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9月。我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加权均差(WMD)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来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包括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17项RCT研究中包含1,458参与者,对于总人群而言,合并结果显示ACEI和对照组间ba-PWV(WMD:-0.35;95%CI:-2.06 to 1.36;P=0.688)和cf-PWV(WMD:-0.44;95%CI:-0.96 to 0.09;P=0.10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种无意义的结果主要见于高血压患者,ACEI与其它降压药物比较ba-PWV及cf PWV分别为(WMD:0.31;95%CI:-0.48 to 1.10;P=0.443)及(WMD:-0.13;95%CI:-0.54 to 0.27;P=0.528);然而ACEI相对于安慰剂具有较低的baPWV和cf-PWV,分别为(WMD:-2.40;95%CI:-2.54 to-2.26;P<0.001)及(WMD:-2.05;95%CI:-2.15 to-1.9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ACEI和对照组相比,当合并西方国家研究、研究的平均年龄≥60.0岁、研究的男性比例≥60.0%、与ARB相比、研究的基线PWV<10.0以及高质量研究中,ACEI组相对于对照组有较高的ba-PWV水平;但在合并研究的男性比例≥60.0%以及高质量研究时ACEIs可以显着降低cf-PWV水平。ACEI组与对照组相比收缩压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0;95%CI:-2.72 to 1.33;P=0.500)及舒张压水平(WMD:0.26;95%CI:-1.50 to 2.02;P=0.772)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EI和其他降压药相比,对ba-PWV和cf-PWV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相比,ACEI可以显着降低ba-PWV和cf-PWV水平。

二、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a-Analysis of Four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a-Analysis of Four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2)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高血压
    2.2 夜间高血压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2.3 临床意义
    2.4 夜间高血压的治疗
    2.5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2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个人简历
致谢

(3)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压相关指标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踝-肱平均动脉压比值和踝臂指数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HADS2评分对中国非房颤人群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2017ACC/AHA指南定义的1级高血压对中国人群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结论
综述 2017ACC/AHA高血压指南对中国人群的影响及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黄芪及其单体对内皮细胞功能及动脉僵硬度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黄芪单体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1 前言
        1.1.1 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1.1.2 黄芪甲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1.1.3 血管内皮与血管紧张素Ⅱ、一氧化氮及内皮素
        1.1.4 研究假设
        1.1.5 研究目的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黄芪单体对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1.3.2 黄芪单体对HUVEC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的影响
        1.3.3 黄芪单体对HUVEC中内皮素-1表达水平的影响
    1.4 讨论
    1.5 不足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芪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及血管功能保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2.1 前言
        2.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流行病学
        2.1.2 高血压及MetS与动脉僵硬度
        2.1.3 高血压及MetS增加心脏舒张功能损害的风险
        2.1.4 MetS的治疗及黄芪的作用
        2.1.5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人群
        2.2.3 研究流程
        2.2.4 主要仪器与试验用药
        2.2.5 观察指标测量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临床基线资料
        2.3.2 黄芪对MetS各组分的作用
        2.3.3 黄芪对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作用
        2.3.4 黄芪对心脏结构及舒张功能指标的作用
        2.3.5 黄芪对肝肾功能指标及MAU的影响
    2.4 讨论
    2.5 不足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检索策略
        3.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文献研究
        3.3.2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特点和质量评价
        3.3.3 Meta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不足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总结
    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4.2 本论文结论
    4.3 研究展望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a-Analysis of Four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高血压与心力衰竭》(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方慧.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体质量指数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D]. 蔡泽锋. 汕头大学, 2021(02)
  • [3]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立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血压相关指标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D]. 季春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6]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7]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1)
  • [8]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9]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12)
  • [10]黄芪及其单体对内皮细胞功能及动脉僵硬度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秀丽.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中国四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