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级电视台发展策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芳[1](2020)在《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互联网技术变革引发的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媒体行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与目标采取适当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为此,笔者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其州、县两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展开一年半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试图探寻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文章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问题及概念界定,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核心部分。第二章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政策环境特征进行简要梳理,生态环境特征体现为:新时代涉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识形态总基调、少数民族地区多文化多语言的传播环境、媒介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恶劣的建设环境、民族地区有待整合和配置的特色资源,其媒体融合的政策环境表现为:新时代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落地配套政策。第三章简要梳理了阿坝州媒体发展历程,并对阿坝州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的筹建过程,以及融合后的组织架构、运行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第四章通过梳理与分析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全媒体传播结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等问题和原因,为探讨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提供现实基础。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如何定位、如何管理、如何调整生产结构、如何增强内容分发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阿坝州州、县两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以实现“各自”传播的多渠道融合和内容的多样化集成为目的,全面提升融媒体软件、硬件,导致“整体”的媒介载体和平台的重复建设、有限资源低效配置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四川省阿坝州的媒体融合发展,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情况,建立统筹协同机制,进而在功能定位、运作管理上进行策略调整。首先,在媒体融合顶层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州、县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其次,针对当前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与运作问题,提出了探索州级“报社+电视台”、“州+县”一体化发展管理的策略;结合受众需求调整全媒体生产结构;重视生产流程的运营环节;探索“体制内循环”经营思路;增强人才的本土策划能力与双语传播能力等。
江南[2](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城市电视台传播策略研究 ——以武汉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格局中,城市电视台作为城市的主流媒体,一直以其在当地的高覆盖性和接近性的特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崛起,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城市电视台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下滑,竞争压力巨大。全媒体构建成为城市电视台在危机下提升竞争力、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电视台如何优化升级传播策略,运用全媒体方法和手段,以提升传播力,值得探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首先,从城市电视台传播演变出发,分析城市电视台的特征,缕清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指出城市电视台传播发生的变化,发现城市电视台传媒人员职责细分化、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反馈与互动、传播渠道多元化、对国际体育赛事传播内容增加等新情况;其次,文章以武汉广播电视台为案例,从全媒体角度分析其目前传播状况。2019年武汉市承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广播电视台作为此次军运会报道的主要媒体,对军运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是又一次深入的全媒体实践,充分展现了武汉广播电视台目前的传播水平和能力。因此,本文运用爬虫技术,重点对武汉广播电视台军运会传播内容、内容发布时段、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传播中存在优质化内容生产较薄弱、忽视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等问题。由此,武汉广播电视台的问题也可窥见一斑。结合制约城市电视台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国内外电视传媒业界的实践,运用全媒体传播的理论,针对城市电视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时间维度上,追求全程记录和同步传播;在空间维度上,重视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在主体维度上,注重培养全媒型和专家型人才;在效能维度上,丰富载体、技术的表现形式等城市电视台传播优化策略,从而实现城市电视台传播力的提升。
陈权[3](2020)在《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农信息的传播。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对农信息传播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3000多家电视频道中,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作为专业对农的细分领域,直接受众就是省级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体。从2001年第一家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开播至今,大约20年的时间,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同大多数电视频道一样,省级对农频道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再加上城乡结构的变化,对农电视频道的受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省级对农电视该怎么发展,如何定位受众?如何精准高效传播?如何构建传播渠道,拥抱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省级对农电视频道这一特定的对象,主要研究对农电视的发展脉络、内外部环境分析,指出当前省级对农电视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节目资源匮乏、节目内容失当、传播视角、受众定位不准、营收不足、融媒体建设方面滞后等问题。通过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该频道的发展历程、节目内容分析、特色编排、新媒体端发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剖析其在开播后两年左右,迅速在对农频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最后一章,通过前面提出的省级农业频道的困惑以及案例分析,初步探索当前环境下,省级对农频道如何在内容传播、受众定位、多渠道发展、多产业经营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打造农业传媒产业链。
张学霞[4](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认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孙正[5](2019)在《融媒体时代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和策略研究 ——以S省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融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在运营方式、媒介形态、内容整合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源融通、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将成为广电媒体的主要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转变,“融媒体”理念越来越成为各地方广电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可以将资源互通、资金融合、内容共建等各自优势最大化发挥,大大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广电传媒集团的最大化发展。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但同样也会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电视媒体需要抓住“融媒体”这样一个发展机遇,在发展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寻求转型,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求变。本文以S省广播电视台作为研究对象,在探索“融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对电视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主要通过SWOT分析法对S省广播电视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在“融媒体”时代S省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发展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彭伟琳[6](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末,随着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开办,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电视台纷纷效仿,开办了很多法制新闻节目或者创立了很多法制频道。法制与新闻的结合获得了很高的接受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观众对于法制节目的接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变成一种潮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将社会带入了全新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设备也从传统的主流媒体转变到了新媒体领域,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而“融媒体”的提出,更新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媒体不再是简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传统电视法制新闻节目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切都客观要求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改变传播策略,以适应融媒体环境的全新发展要求。省级电视台的法制新闻节目又因其地域环境的不同,与全国性的法制新闻节目相比,受众的覆盖面相对来说不够大,人才和硬件等基础设施条件等也相对不够优良,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的传播策略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媒介格局之中,本研究着重分析融媒体背景之下的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及时帮助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解决遇到的传播策略问题,在新的传媒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社会功能。第四部分是以江西都市频道《晚间800》为例,深入分析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生态变化,发展现状,传媒策略现状三个方面。第五部分为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面临的问题。第六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内容,对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优化提出建议。第七部分是对本文进行一个归纳总结,既肯定研究的成果,也提出研究的不足,最后对于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王长志[7](2019)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地面频道转型分析 ——以江苏教育频道为例》文中提出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以及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可谓举步维艰,纷纷在寻求转型发展的策略。媒介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为传统电视媒体转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电视媒体纷纷开始在内容生产、技术革新、组织架构、产业经营上进行流程再造。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的电视领域里,与广电体系的电视台不同,存在着一类小众的电视台——教育电视。教育电视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办的专业电视台,隶属于教育部门管理,与广电体系的电视台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同时又要接受广电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广电体系电视台的处境尚且困难,媒体融合发展亦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实力较弱的教育电视来说,更是如履薄冰,既要借鉴广电的优势,同时又要兼顾教育电视的专业属性,还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对于教育电视的约束。教育电视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本文研究对象首先就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江苏教育频道前身为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划转成为广电体系下的一个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江苏教育电视台由此变成了江苏教育频道。论文从国内其他地面频道最新转型实践研究开始,结合2012年新近成立的江苏教育频道的自身实际,分析研究了江苏教育频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节目转型和经营转型实践,着重研究了江苏教育频道在产业经营上采取的转型策略。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江苏教育频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方面的不足,并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江苏教育频道媒介融合之所以不成功,存在着一系列隐性和显性因素,这其中既有非体制性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改变这些现状,根本还是要进行体制创新。在这一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细分市场、重视网络端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就传统媒体与网络端融合发展,提出了利用多种网络形态提高影响力、建设网络平台发展产业经营、抢先融合前沿技术等策略。本文对国内其他省市教育电视台或广电教育频道亦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刘俊婷[8](2019)在《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传媒产业被推向高度综合、高速交互、高度灵活、高度渗透的数字网络媒介时代,消费需求的刺激、数字传媒技术的突破、市场竞争的压力及资本市场的利益驱动等多方面因素的促使,传统电视媒体都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经营的诸多实践。归功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弊端被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行业冲击。广电系统在新媒体步步紧逼的形势下并没有自乱阵脚,积极地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为自身发展做好准备。基于此,本文选取浙江卫视“台网联动”这一主题,借助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媒介融合相关的理论以学理和实证并重的研究路径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目前,传媒市场已进入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技术交互发展时期,传统媒体应将全媒体融合之路列为重点工作战略。随着传统电视系统内部专业人才出走、受众大量流失、广告收入连年下滑,传统媒体已逐渐陷入发展困局;加之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加入,网络视频市场已然呈现出腾讯、优酷、爱奇艺三分天下的态势。视频网站的竞争态势实则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群雄争霸;同时各大省级卫视不仅局限于与视频网站的联动,同时也在寻求更多形式的“台网联动”,以拓宽传播平台和内容资源,探索“台网联动”的新路径。浙江卫视为顺应融媒体潮流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联动实践:从网络电视台新蓝网、视频APP中国蓝TV、新闻客户端中国蓝新闻到移动音频“喜欢听”、与阿里巴巴、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全面协作,浙江卫视的“台网联动”无疑是支撑“中国蓝”蓝动天下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台网联动”中的诸多弊病:浙江卫视的“台网联动”面临着商业视频平台的外部挤压和移动音频市场的趋于饱和的状况,头部音视频平台竞争的日趋多元化;同时联动产品的内部也出现了传播内容同质化、运营推广经验缺乏、强效的技术后盾薄弱等短板;在融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上也进入了培养理念模糊、培养方案设计单一、培养模式偏离实际的误区。浙江卫视“台网联动”如若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应该从产品质量、平台建设和媒体从业人员培养路径三条路径展开,可通过拓展自制产业链、完善品牌构建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产品的内容升级;充分发挥浙江广电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保障平台拥有承载现有媒体业务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矫正融媒体人员的培养路径上,应该疏通人才培养通道为其提供充足的延伸空间,同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设计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并深化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的合作,搭建产融媒体学研一体化平台。
赵振东[9](2019)在《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态势的发展,从传播技术到传播内容的变革,这些都给传统媒体的运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危机之中必然包含着机会,作为江西省省内电视媒体的最佳、最广的传播平台,江西卫承担着传播全省主流声音、传递江西发展新动态以及人文风情的重大责任,毫无疑问,江西卫视是全省文化时事宣传的重要“桥头堡”。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冲击,如何跟随时代新趋势加速发展,立足媒体主营阵地,是江西卫视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研究,笔者利用PEST和SWOT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江西卫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借助目前应有的频道资源,就江西卫视如何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策略建议。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第三章为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第四章为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内部条件分析;第五章为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策略;第六章为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保障措施;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江西卫视目前存在体制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创新力不足、营销能力弱、经营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就运营模式转型方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打造项目制团队、深化合作共赢的机制、布局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品牌营销立体化、融媒体运营发展。本文将立足江西卫视现状,再结合融媒体、团队、运营、节目创新等多个层面就江西卫视的运营模式转型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此文能给众多二三线媒体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奉献上微薄之力。
吴圆圆[10](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省级电视台发展策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级电视台发展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对象、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参与观察法 |
1.3.2 深度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支撑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与政策环境 |
2.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
2.1.1 政治生态:新时代涉藏舆论主阵地 |
2.1.2 民族地区:多语言的传播环境 |
2.1.3 技术变革:偏远地区的信息到达 |
2.1.4 经济社会:特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
2.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
2.2.1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会议 |
2.2.2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 |
2.2.3 媒体融合发展的落地政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及融合发展现状 |
3.1 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1 州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2 县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
3.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筹建过程 |
3.2.1 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政策主导,主体实施 |
3.2.2 融合发展的起始时间轴:州县不同步 |
3.3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组织结构现状 |
3.3.1 融合后的内设组织架构:增设新部门 |
3.3.2 融合后的的生产结构:维持传统端主力军 |
3.3.3 融合后的管理机制:调整考核制度 |
3.4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媒体运行现状 |
3.4.1 融合后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矩阵 |
3.4.2 融合后的生产流程:采编再造 |
3.4.3 融合后的内容创作:跨部门互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
4.1.1 考核机制僵化,专业人才匮乏 |
4.1.2 管理体制不完善,流程再造受阻 |
4.1.3 行政牵制严重,融媒体工作繁杂 |
4.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运作问题 |
4.2.1 平台重复搭建,内容同质化生产 |
4.2.2 媒介产品结构与受众需求不匹配 |
4.2.3 内容洞察不足,信息有效分发失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
5.1 顶层设计:统筹州县媒体,进行差异定位 |
5.1.1 搭建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 |
5.1.2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 |
5.2 管理策略:转“控制型”为“合作型”管理 |
5.2.1 探索“报台”融合管理策略 |
5.2.2 探索“州县”融合管理策略 |
5.3 运作策略:与用户重连接,使信息有效分发 |
5.3.1 重塑生产结构,强化全媒体团队建设 |
5.3.2 完善生产流程,重视互联网运营环节 |
5.3.3 增强人才本土策划与双语传播能力 |
5.3.4 激活优势资源,探索“内循环”经营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阿坝州受众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
附录二 :阿坝州受众问卷调查结果人口统计学信息 |
附录三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编码及本土案例呈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全媒体视域下城市电视台传播策略研究 ——以武汉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 |
2.国外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研究创新点 |
2.研究难点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一)相关概念 |
1.城市电视台 |
2.全媒体 |
(二)理论支撑 |
1.涵化理论 |
2.使用与满足 |
三、城市电视台传播演变 |
(一)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回眸 |
(二)城市电视台的分类 |
(三)城市电视台的特征 |
(四)城市电视台传播现状 |
1.城市电视台传播的转变升级 |
2.城市电视台传播面临的困境 |
四、全媒体视域下武汉广播电视台传播分析 |
(一)武汉广播电视台概况 |
(二)武汉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传播实践 |
1.打造优质内容,不断加强创新创优 |
2.推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全媒体发展 |
3.推动人才驱动,打造优质新闻产品 |
(三)从军运会报道看武汉广播电视台传播存在的问题 |
1.深化优质化内容生产较为薄弱 |
2.忽视新兴传播技术的深度应用 |
3.全媒体运营团队建设较为欠缺 |
五、制约武汉广播电视台传播的因素分析 |
(一)制约武汉广播电视台传播的内部因素 |
1.未完全实现体制机制改革 |
2.未完善全媒体运营思路转化 |
(二)制约武汉广播电视台传播的外部因素 |
1.囿于媒介环境的限制 |
2.网络新媒体平台争夺市场份额 |
六、城市电视台全媒体传播优化策略 |
(一)时间维度上,追求全程记录、同步传播 |
1.根据受众需求,开展全程记录 |
2.创新内容生产,实现同步传播 |
(二)空间维度上,重视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 |
(三)主体维度上,注重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
1.打造媒体品牌,积极培育全媒型人才 |
2.吸收专业人才,重视培育专家型人才 |
(四)效能维度上,丰富载体、技术的应用 |
1.重塑融合理念,丰富用户体验 |
2.由单一传播形式向“媒体+”转变,服务功能有机融合 |
七、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分析 |
1.4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概况 |
2.1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概念界定 |
2.2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
2.2.2 内部环境:对农信息的迫切需求 |
2.3 省级对农电视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期(1980年-1990年) |
2.2.2 上升期(1990年-2001年) |
2.2.3 繁荣期(2001年-2009年) |
2.2.4 成熟期(2009年-至今) |
2.4 省级对农频道的社会功能 |
2.4.1 经济功能: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
2.4.2 文化功能: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
2.4.3 社会功能: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影响力 |
第3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主要类型 |
3.1 市场化运作型 |
3.1.1 市场化运作型频道的特点 |
3.1.2 湖北垄上频道 |
3.1.3 陕西农林卫视 |
3.2 市场与公益兼具型 |
3.2.1 兼具型对农电视频道的特点 |
3.2.2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 |
3.2.3 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
3.2.4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3.3 政策支持型 |
3.3.1 政策支持型频道的特点 |
3.3.2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第4章 案例分析: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4.1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发展演变 |
1. 初创期(1999年-2004年) |
2. 品牌塑造期(2004年-2016年) |
3. 转型探索期(2016年——至今) |
4.2 传播的基本特征 |
4.2.1 传播内容覆盖面广 |
4.2.2 表达方式贴近受众 |
4.2.3 节目编排科学合理 |
4.3 传播的影响外延 |
4.3.1 全媒体矩阵传播 |
4.3.2 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 |
4.3.3 塑造线下品牌活动 |
第5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问题分析 |
5.1 节目资源匾乏播出时长不足 |
5.2 传播内容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
5.2.1 受众需求错位 |
5.2.2 节目形式老化 |
5.3 受众定位模糊营收持续走低 |
5.3.1 受众定位模糊 |
5.3.2 广告冲击较大 |
5.4 融媒体建设薄弱 |
第6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对策 |
6.1 精准传播城乡差异定位 |
6.1.1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
6.1.2 为农民提供发声渠道 |
6.1.3 抓住城里人的眼球 |
6.2 贴近受众输出优质内容 |
6.2.1 做活内容——形式活泼贴近受众 |
6.2.2 盘活内容——广告融合隐性植入 |
6.2.3 激活内容——培植原创发力版权营销 |
6.3 多屏互动发力短视频营销 |
6.3.1 联合MCN头部机构打造农业IP |
6.3.2 聚焦“新农人”短视频农产品营销 |
6.3.3 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产业链 |
6.4 激活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
6.4.1 争取政策扶持 |
6.4.2 寻找市场化路线 |
6.4.3 打造对农电视联盟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当代启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融媒体时代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和策略研究 ——以S省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相关概念 |
2.1 融媒体的概念 |
2.1.1 融媒体的定义 |
2.1.2 融媒体的建立原因 |
2.2 电视媒体的概念 |
2.2.1 电视媒体的定义 |
2.2.2 电视媒体的经营方式 |
2.3 融媒体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
2.3.1 推动资源整合能力 |
2.3.2 促进人才融合发展 |
2.3.3 实现内容生产融合 |
第3章 融媒体时代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现状分析 |
3.1 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1 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历史沿革 |
3.1.2 S省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
3.2 融媒体S省电视媒体发展SWOT分析 |
3.2.1 优势(S) |
3.2.2 劣势(W) |
3.2.3 机遇(O) |
3.2.4 挑战(T) |
3.3 S省电视媒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
3.3.1 竞争激烈 |
3.3.2 收视危机 |
3.3.3 缺乏发展的力量 |
3.3.4 盲目跟风 |
3.4 S省电视媒体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3.4.1 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
3.4.2 受众的转向 |
3.4.3 电视媒体产业管理体制的束缚 |
第4章 融媒体时代S省广播电视台媒体的发展路径 |
4.1 转变发展理念,走改革创新之路 |
4.1.1 把握电视传播改革和创新的重点 |
4.1.2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
4.2 运用新技术把握媒介发展方向 |
4.2.1 对接新媒体资源 |
4.2.2 加快新技术更新换代 |
4.3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 |
4.3.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制度 |
4.3.2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
4.4 提高节目质量,创新节目形式 |
4.4.1 找准节目定位 |
4.4.2 狠抓节目质量 |
4.4.3 构建传媒品牌 |
4.5 把握新闻舆论,培养核心力量 |
4.5.1 以本土化为依托,走亲民路线 |
4.5.2 还原新闻逻辑,遵循新闻发展规律 |
4.5.3 结合地方文化发展路线,构建和谐社会 |
第5章 结语 |
5.1 总结与讨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研究 |
1.2.2 国内对于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媒体 |
2.1.2 电视法制新闻节目 |
2.1.3 传播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话理论 |
2.2.2 社会模仿理论 |
2.2.3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3章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概述 |
3.1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兴起 |
3.1.2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 |
3.2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 |
3.2.1 客观真实性 |
3.2.2 法理性 |
3.2.3 阐释性 |
3.2.4 人文性 |
3.2.5 通俗易懂性 |
3.3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社会功能 |
3.3.1 正面社会功能 |
3.3.2 负面社会功能 |
第4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现状分析——以《晚间800》为例 |
4.1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生态变化 |
4.1.1 传播模式变化: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
4.1.2 受众角色变化:“观众”到“用户” |
4.1.3 传播理念变化:“示众”到“隐私” |
4.2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现状分析 |
4.2.1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 |
4.2.2 《晚间800》节目发展概况 |
4.3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现状分析——以《晚间800》为例 |
4.3.1 江西台互联网门户网站 |
4.3.2 《晚间800》新浪官方微博 |
4.3.3 《晚间800》官方微信公众号 |
4.3.4 江西台手机APP应用 |
4.3.5 《晚间800》其他移动端 |
4.3.6 《晚间800》传播策略现状小结 |
第5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面临的问题 |
5.1 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影响力需要提升 |
5.2 社会责任感需要强化,内容品质有待提高 |
5.2.1 内容的选择需要多样 |
5.2.2 内容导向有待调整 |
5.2.3 法制教育功能需要改进 |
5.3 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
5.4 节目受众群体涵盖需要广泛 |
5.5 和受众的个性化互动有待加强 |
第6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的优化建议 |
6.1 利用多种媒体打造主持人个人品牌 |
6.2 优化节目内容以提升节目公信力 |
6.3 通过整合传播渠道全方位打造多媒体矩阵 |
6.3.1 改变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 |
6.3.2 加强各媒介间的互动合作 |
6.4 把握受众需求,找准特色 |
6.4.1 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传播把握受众需求 |
6.4.2 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开拓新的受众资源 |
6.4.3 节目推广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
6.5 积极以“对话”意识创新互动形式 |
6.5.1 重视线上线下联合互动 |
6.5.2 优化用户体验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地面频道转型分析 ——以江苏教育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电视媒体转型最新实践 |
第一节 媒体内部融合 |
第二节 跨媒体融合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江苏教育频道概况及转型原因 |
第一节 江苏教育频道概况 |
第二节 江苏教育频道转型背景 |
一、广电政策对教育频道的监管限制 |
二、广告骤减对教育频道的经营压力 |
第四章 江苏教育频道转型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江苏教育频道节目转型实践 |
第二节 江苏教育频道经营转型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江苏教育频道融合发展现状与建议 |
第一节 江苏教育频道新媒体现状 |
第二节 江苏教育频道媒体融合现状分析 |
一、隐性因素 |
二、显性因素 |
第三节 江苏教育频道可供利用的优势 |
第四节 江苏教育频道融合发展建议 |
一、细分市场,以用户思维确定频道定位与内容编排 |
二、重视网络端建设,利用新媒体促进融合发展 |
三、多渠道并举,打通线下线上活动 |
四、打破僵化机制,大力进行人才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访谈目录 |
附录二 对江苏教育频道融合转型的访谈提纲(半结构化) |
(8)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省级电视台“台网联动”的生存现状 |
第一节 省级电视台“台网联动”的社会背景 |
一、传统媒体陷入发展困局 |
二、视频网站发展势头强劲 |
三、竞争态势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省级电视台“台网联动”的基本模式 |
一、省级电视台与商业视频平台的联动 |
二、省级电视台与本地网络电视台的联动 |
三、省级电视台与有线电视网的联动 |
第二章 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台是网的品质后盾 |
一、明确“中国蓝”的品牌定位 |
二、积累优质内容资源 |
三、传播内容凸显文化底蕴 |
第二节 网是台的渠道延伸 |
一、新蓝网的联动举措 |
二、新蓝网的联动优势 |
第三节 台网一体的全面联动 |
一、视频平台“中国蓝TV” |
二、融合新闻“中国蓝新闻” |
三、移动音频“喜欢听” |
四、与互联网企业的全面协作 |
第三章 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发展瓶颈 |
第一节 头部音视频平台竞争激烈 |
一、商业视频网站的外部挤压 |
二、移动音频市场趋于饱和 |
第二节 研发产品内部的诸多弊端 |
一、传播内容同质化 |
二、产品运营推广的缺陷 |
三、缺乏强效的技术后盾 |
第三节 融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误区 |
一、培养理念尚待廓清 |
二、岗位招聘理念褊狭 |
第四章 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因应之策 |
第一节 创新“台网联动”的媒体平台建设 |
一、发挥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 |
二、承载现有媒体业务 |
三、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优化“台网联动”的产品质量 |
一、打造自制产业链完善品牌构建 |
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升级 |
第三节 矫正融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路径 |
一、疏通人才培养通道 |
二、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
三、推进校媒深度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媒体运营 |
2.1.2 频道资源 |
2.1.3 运营模式 |
2.1.4 转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运营管理理论 |
2.2.2 品牌建设理论 |
2.2.3 融媒体理论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第3章 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江西卫视简介 |
3.1.1 节目收视 |
3.1.2 人员组织构成 |
3.1.3 管理机制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P)环境 |
3.2.2 经济(E)环境 |
3.2.3 社会(S)环境 |
3.2.4 技术(T)环境 |
第4章 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内部条件分析 |
4.1 优势(S)分析 |
4.1.1 全台支持 |
4.1.2 年轻化队伍 |
4.2 劣势(W)分析 |
4.2.1 创新力不足 |
4.2.2 经营方式单一 |
4.2.3 营销推广较弱 |
4.3 机会(O)分析 |
4.3.1 政策支持 |
4.3.2 融合发展 |
4.4 威胁(T)分析 |
4.4.1 群雄逐鹿的市场白热化 |
4.4.2 政策趋紧运营加“紧箍咒” |
4.4.3 新技术加速受众新分流 |
4.4.4 自制影视剧领域战鼓连连 |
4.4.5 员工离职潮来袭 |
4.5 SWOT分析小结 |
第5章 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目标和策略 |
5.1 目标定位 |
5.1.1 节目资源更丰富 |
5.1.2 平台气质更时尚、更现代化 |
5.1.3 1+N运营模式 |
5.2 以项目制搭建团队 |
5.2.1 项目制基本模式 |
5.2.2 加大激励 |
5.3 合作共赢的节目制作模式 |
5.3.1 合作共赢基本模式 |
5.3.2 开放心态 |
5.4 多元化的产业业态 |
5.4.1 借力广电集团化 |
5.4.2 多元化产业经营 |
5.5 品牌营销立体化新模式 |
5.5.1 打造品牌节目带节目编排升级 |
5.5.2 增强卫视品牌的营销推广 |
5.6 融媒体的运营发展 |
5.6.1 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 |
5.6.2 构建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 |
5.6.3 “多极关系”——融媒体时代的圈层文化建立 |
第6章 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的保障措施 |
6.1 理念支撑 |
6.2 组织结构优化 |
6.3 人才引领 |
6.4 技术保障 |
6.5 提升平台内在驱动力 |
6.6 资金投入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四、省级电视台发展策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刘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全媒体视域下城市电视台传播策略研究 ——以武汉广播电视台为例[D]. 江南.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3]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D]. 陈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融媒体时代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和策略研究 ——以S省广播电视台为例[D]. 孙正. 山西大学, 2019(01)
- [6]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D]. 彭伟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2)
- [7]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地面频道转型分析 ——以江苏教育频道为例[D]. 王长志. 南京大学, 2019(05)
- [8]浙江卫视“台网联动”的发展研究[D]. 刘俊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江西卫视频道资源运营模式转型研究[D]. 赵振东.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