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好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琪[1](2019)在《新编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对策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教育部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历史课程标准做了调整和改进,颁布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初中历史教科书。新教材在指导思想、编写体例、版块设置、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旧教材均有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教材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该教材的特点,为一线教师使用此教材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据研究,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在结构上,采用了“点—线”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编排的逻辑性和时序性。在内容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意志和政策主张,通过丰富的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编排上,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目前,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学历史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把握新课标的要求,运用课标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二是如何掌握和处理教材的结构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得心应手;三是面对教材的变化,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解决上述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在优化历史教学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深入研究新编历史教材,熟悉其形式与内容,把握其特点,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其次要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情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
李彩红[2](2018)在《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现状研究 ——以勉县农村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重要性日趋显着。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考政策随之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构建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中国教育的弱势群体--农村高中英语施教者和学习者来说更为紧迫。当前习主席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教育当然也在其中。深入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不难发现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劳累,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教师很少或几乎不用英语组织教学;新教材老教法;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师生关系不太和谐;教学评价基本就是考试成绩。这些原因导致了低效或无效的英语教学,很难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实施有效教学,农村的英语教育水平才会提高,学生素质才会提高。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论文首先阐述了有效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和勉县四中两所农村高级中学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发现存在优质师资匮乏、教材难度相对偏大、课堂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师生关系普遍淡化、教学评价模式单调滞后等五个明显问题,并探究了形成原因。然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对策:第一、提高教师水平,树立“以人为本,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第二、整合课本教材,开发优化英语资源。“活化”教材,同时结合本土文化,开发优化农村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第三、改变教学现状,形成多样的课堂模式。第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氛围。建立积极、活泼、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教学。第五、完善教学评价,建立多样评价体系。最后,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和得到的启示,分析不足并提出对今后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展望,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韦凤游[3](2018)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例》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教科书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大块,基本上忽视社会生活史。随着课改和史学界对社会生活史的关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Ⅱ)新增“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随之相应的各版本实验教科书也都增设该专题。文章通过对人教版和岳麓版实验教科书该专题编撰的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分析存在的不足,从而对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几点建议。文章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社会生活史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其发展和演变是历史进程最直接的体现。第二部分:实验版课标的规定及两版教科书的落实,根据实验课标对专题四的规定,两版教科书对其落实存在差异,人教版基本按照规定编排,岳麓版则分别放入两个单元,增加很多知识点,但两版教科书都没有完整落实课标规定的内容。第三部分:两版实验教科书专题四编撰的比较,主要分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人教版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结构比较完整,但内容过于精简,岳麓版扔按传统模式编撰,课文内容专业术语较浓厚,难度大。第四部分:两版教科书专题编撰的差异性分析,教科书的编写人员组成不同,知识点的表述和史料的使用根据其知识背景选择,造成两版教科书存在差异。第五部分:新版课标的颁布和两版教科书编撰的不足,主要讲述17年版课标对社会生活史的规定,新增公共医疗和环境卫生两项内容;与新课标相比,实验版教科书存在不足,教材删减很多知识点,结构框架设计流于形式,缺少指导,使用的材料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第六部分:对统编教材的编写提出几点建议,根据对两版实验教科书的比较,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而对新教材从转变观念、加强对社会生活史的学习,增加现实生活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天明[4](2014)在《回顾与展望:新世纪我国现行历史教科书评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多套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版使用,我国历史教育界掀起了介绍和分析历史教科书的热潮。通过对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评介、其他历史教科书评介、大陆历史教科书之间的比较研究三方面评介研究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找出从中找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反思和展望。
葛越[5](2012)在《“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长时期内实行的是“编审合一”、“一纲一本”的统编通用的国定教科书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有所改革。“八套半”教材正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审分开、教材多样化建设的初步。“八套半”教材是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由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十多家单位和地区,面向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所编写的不同类型的教材。其中内地版教材主要供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使用。内地版教材是由四川省教委牵头西南师大,结合内地经济文化的实际合作编写,教材试验取得了显着效果,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面向全国选择试用。本文在把握“八套半”教材背景的前提下,对内地版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探析内地版教材在适应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尝试,同时由内地版教材引发思考。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策略以及对关键词的说明;第二部分对“八套半”教材的产生背景、内地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主要特色作了介绍,同时对内地版教材从编写到试用进行了简介;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内地版教材的适用对象进行了文本分析,包括教材内容和教材表现形式两方面,以期发现内地版教材在适应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实际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尝试;第四部分为内地版教材带给我们的思考,包括教材编写对地方差异的关注、教材的选用以及对要不要编写农村版教材的思考。
张允允[6](2012)在《上海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变迁初探(1920-2011)》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科书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对于传播国家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教科书出版是出版业的支柱产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20年至2011年上海地区的中小学教科书出版。首先,论文以一定的篇幅论述了1949年前的教科书出版变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国后的教科书出版活动研究,这样不仅形成了对历史发展连贯、饱满的认识,同时在对比中更能体现出建国后教科书出版的一些问题。其次,.论文从教科书出版的变动情况的角度,探讨制度形成的根本要素,从而使历史更为丰满、真实。另外,除了论述教科书变迁的过程,论文更结合教科书文本的内容来研究教科书变迁的影响,其中还要结合对当下的思考,形成本文的现实关怀。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从1920年至1937年7月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的初步发展时期。第二章则主要分析从1937年7月至1949年10月抗日战争及建国前教科书出版的发展变化情况。论文第三章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伊始至1986年教科书在过渡时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教科书出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上海地区在1986年进入了一期课程改革,开始重新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第四章主要论述1986年至2011年上海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在此期间,上海成为教科书的试点地区。本章探讨了两次课程改革对上海教科书出版带来的影响。第五章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教科书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迁研究:一是教科书形式的变迁;二是教科书内容的变迁;三是教科书制度的变迁。初步还原和建构上海近代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的脉络。
袁兆艳[7](2012)在《叶圣陶教育小说之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不仅呈现在他的教育论着、教育札记中,其创作的教育小说也很好地书写着他的教育思想。从所熟悉的教育界取材,揭露教育问题,寄托教育理想是叶圣陶教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在教育小说中,叶圣陶探讨了语文教材编撰的问题,提出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随着语文教材编撰实践的不断深入,叶圣陶对这一教材编撰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发展。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对当下的语文教材建设仍不乏启示。本研究试图以叶圣陶的教育小说为线索,探究其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挖掘其对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以期推动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发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概述研究综述、课题研究的意义、预期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二部分(第一章):结合我国教育小说文本的具体特点,对中国的教育小说进行概念上的界定。梳理叶圣陶创作的教育小说作品,明确其从自身生活经历取材、揭露教育弊病与寄托教育理想相结合的创作风格。第三部分(第二章):以叶圣陶的教育小说作品为依据,明确叶圣陶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小说论述,并从为什么要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和教师如何编撰语文教材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第四部分(第三章):从选文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和选文与撰文相结合的编撰方式的探索两个方面来明确叶圣陶对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用书)为例阐述叶圣陶对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成功实践。第五部分(第四章):探究叶圣陶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现实意义。结合上海市建平中学的语文教学实际和语文校本教材——《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中语文模块课本(实验本)》,探究二期课改背景下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出路,为我国语文教材建设提出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对叶圣陶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进行整体的概括与总结,并对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加以展望。
沈苏苏[8](2011)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的演变探析》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以及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促使人们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是中学近代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不同时代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上有不同的阐述和评价。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作为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的地位在不断提高。那么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否反应了这个变化,它是如何阐述和评价洋务运动的?中学历史教师对于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初中学生是怎样认识和看待洋务运动的呢?通过学习这一课,他们要明白什么样的道理,又会留下怎样的思考?这就是笔者选择这个课题的初衷。本文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内容的回顾整理,分析梳理近三十年来这一内容的变化,旨在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着重对不同时期“洋务运动”的教与学进行分析,促成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思考当今历史教师必备的素养的构成,了解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和心理认知情况,得出一些思考以及对将来教学的探索,以期为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全文由序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序论主要阐明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三章。第一部分,整理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一节的内容,了解其教学目标,探究其如此表述的背景或原因。第二部分,从课堂教学情况、案例、习题、考试等方面入手,着力了解不同时期,教师关于该内容的教学构思、方法策略、过程等实施情况,了解和分析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和心理认知情况。第三部分,根据以上三部分的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学生学习该内容后得到的启示,以及当今教师的素质提高。结语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果作一总结,并提出希望将来更多的人来关注洋务运动教学的展望。
吕彤[9](2008)在《中美二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从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视角采用教材分析法、教材比较法、调查法等研究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比较了中美两国物理课程标准改革的总体趋势,以期对课程标准的完善和教材的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各自的课程标准为准绳对两版本高中教材从教材编排、栏目设计及总体特色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两国教材可供商榷之处;最后提出了教材选用的适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期对高中物理教材的理论建设和应用有所启发和帮助。
王较过,马亚鹏[10](2008)在《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特色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司南版”物理1为例》文中提出立足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物理学的特点,以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提出了评价物理教材特色的4个维度16项指标;并以"人教版"和"司南版"物理1为例,比较分析了两版本教材的特色,进而提出了教材选用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二、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好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好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新编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对策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 |
第一节 教材结构的调整 |
一、编写体例 |
二、基本结构 |
第二节 教材内容的更新 |
一、课文系统 |
二、辅助系统 |
第二章 使用新编历史教材遇到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教师使用新教材的常见问题 |
一、如何把握课标的要求 |
二、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 |
三、如何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
第三章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认真研究新编历史教材 |
一、明确课标的要求 |
二、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
三、整合教学资源 |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 |
一、更新教育理念 |
二、创新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现状研究 ——以勉县农村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二、高考改革 |
三、农村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 |
四、勉县农村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一、研究目标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三节 理论意义 |
第四节 应用价值 |
一、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指导意义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有效 |
二、有效教学 |
三、农村高中英语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素质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 |
四、掌握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共性和局限性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步骤 |
第三章 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高中英语优质师资匮乏 |
一、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学历状况 |
二、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职称状况 |
三、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情况 |
四、农村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状况 |
五、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度 |
第二节 农村高中英语教材难度相对偏大 |
一、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度 |
二、教师处理教材状况 |
第三节 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
一、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状况 |
二、学生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认可度 |
第四节 农村高中英语师生关系普遍淡化 |
一、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可度 |
二、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同度 |
第五节 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模式单调滞后 |
一、学生对教学评价的认同度 |
二、教师的教学评价现状 |
第四章 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施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教师水平,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
一、增派优质师资 |
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主发展 |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
四、加大交流轮岗 |
五、提高教师待遇 |
第二节 整合课本教材,开发优化英语资源 |
一、挖掘教材 |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三、研发校本教材 |
四、开展探究性的活动 |
第三节 改变教学现状,形成多样课堂模式 |
一、培养兴趣促使激发思维 |
二、分层教学策略来改善教学环境 |
三、创建农村特色的教学模式 |
四、研发辅助教学手段 |
第四节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
一、转变思想观念 |
二、多样化的活动 |
三、加强情感交流 |
第五节 完善教学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
一、摒弃传统评价观 |
二、多样化评价性语言 |
三、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
结束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 |
附录四 课堂观察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03年课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阐述 |
(一) 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
1、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
2、反映社会生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
3、拓宽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
4、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
(二) 03年版实验课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阐述及两版教科书的落实 |
1、2003年版实验课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阐述 |
2、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
二、两版教科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编撰的比较 |
(一) 课文框架的比较 |
(二) 课文系统的比较 |
1、标题设置的比较 |
2、内容编排的比较 |
3、知识点的选择与表述比较 |
4、正文的比较 |
5、补充文(阅读文)的比较 |
(三) 两版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
1、课前导言和课后小结的比较 |
2、课文图表的比较 |
3、文献资料的比较 |
4、课中思考题及课后习题的比较 |
5、探究活动课的比较 |
三、03年版实验课标下两版教科书专题编撰的差异性分析 |
(一) 编撰者的学识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 |
(二) 内容选择的侧重点不同 |
(三) 编撰者对课标解读不同 |
(四) 文献资料选取不同 |
四、两版教科书专题编撰的不足 |
(一) 忽视社会生活史 |
(二) 社会生活史内容涉及不全 |
(三) 材料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
(四) 缺乏对学生史料运用的指导 |
五、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与统编教材编写中的几点建议 |
(一) 2017年版课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内容的阐述 |
(二) 统编教材编写中的几点建议 |
1、转变观念、重视社会生活史 |
2、扩展社会生活史的内容 |
3、增加现实生活材料的运用 |
4、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回顾与展望:新世纪我国现行历史教科书评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评介 |
(一) 关于“大纲本”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评介 |
(二) 关于“课标本”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评介 |
(三) 关于“课标本”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体评介 |
(四) 关于“课标本”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必修模块) 评介 |
(五) 关于“课标本”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选修模块) 评介 |
二、其他版本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评介 |
(一) 关于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评介 |
(二) 关于岳麓版历史教科书评介 |
(三) 关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评介 |
(四) 关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评介 |
(五) 关于川教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评介 |
(六) 关于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评介 |
三、关于大陆现有历史教科书之间的比较研究 (2) |
(一) “大纲本”教科书与“课标本”教科书之间的比较研究 |
(二) 不同“课标本”教科书之间的比较研究 |
(三)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探讨 |
四、现行历史教科书评介研究之展望 |
(一) 关注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
(二) 加强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
(三) 注重对历史教科书“缺点”的挖掘 |
(四) 强化历史教科书学理探讨 |
(五) 着力于历史教科书特色研究 |
(5)“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关于教科书研究的重要性 |
二、关于内地版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八套半”教材的研究 |
二、关于内地版教材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策略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关键词说明 |
一、教科书 |
二、“八套半”教材 |
三、内地版教材 |
第二章 内地版教材概述 |
第一节 “八套半”教材的产生背景 |
第二节 内地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主要特色 |
第三节 内地版教材:从编写到试用 |
小结 |
第三章 内地版教材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内地版教材的内容分析 |
一、知识的选取 |
二、插图 |
三、习题与实验 |
第二节 内地版教材表现形式方面的分析 |
一、结构体系的编排 |
二、表达形式与版式板块 |
小结 |
第四章 内地版教材带给我们的思考 |
第一节 教材编写应适应地方差异,实现多样化发展 |
第二节 教材的选用:从内地版教材的消亡说起 |
第三节 要不要编写农村版教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上海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变迁初探(1920-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缘起和研究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及结构安排 |
四、研究对象、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现状回顾 |
第一章 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发轫及繁荣期(1920年至1937年7月) |
第一节 上海教科书出版的发轫时期概况 |
一、教科书出版的发轫 |
二、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促进了教科书出版的发展 |
第二节 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变迁概况 |
一、实行教科书审定制的南京政府时期 |
二、实行教科书国定制的袁世凯复辟时期 |
三、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三节 民国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繁荣时期的格局 |
一、教科书出版机构概况 |
二、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格局特点 |
第四节 案例分析:商务印书馆1920年—1937年语文教科书出版 |
一、1920年至1937年商务语文教科书出版变迁 |
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教科书特点 |
第二章 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的衰落时期(1937年7月至1949 年10月) |
第一节 本时期教科书的出版制度变迁 |
一、审定制和国定制并行 |
二、教育部开放出版权利 |
第二节 本时期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概况 |
一、上海的教科书出版格局概况 |
二、教科书出版概况特点 |
第三节 案例分析战争时期的“七联处” |
一、七联处的成员构成及组织机构 |
二、“七联处”的业务 |
三、七联处的困境和终结 |
四、如何来评价七联处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上海教科书出版(1949年10月至1986年) |
第一节 本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变迁 |
一、教科书出版制度大变革时期(1949年至1967年) |
二、震荡和破坏时期(1967年至1976年) |
三、恢复与调整时期(1976年至1985年) |
第二节 上海教科书出版格局概况 |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大变革时期的教科书出版 |
一、上海教育出版社教科书出版历史概况 |
二、全国第一套彩色语文教科书 |
三、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优势分析 |
第四章 大变革时期上海教科书出版(1987年至2011年) |
第一节 本时期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制度概况 |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概述 |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概述 |
三、两期课改的背景下对教科书出版的影响 |
第二节 本时期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格局 |
一、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社分布 |
二、上海地区教科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教科书 |
第三节 案例分析新时期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教科书出版 |
一、华东师大出版社教科书出版情况 |
二、华东师大出版社教科书出版特点分析 |
第五章 教科书出版变迁分析与总结——以上海地区为例 |
第一节 教科书出版编审制度变迁 |
一、教科书出版编审制度从国定走向审定 |
二、我国现行教科书编、审制度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变迁表征与特点——以语文教科书为例 |
一、二十年代教科书语言变化 |
二、三十年代语文教科书体系发生变化 |
三、四十年代之后教科书内容指导思想变迁 |
第三节 教科书出版形式的变迁 |
一、插图的变迁 |
二、字体的变迁 |
三、装帧的演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叶圣陶教育小说之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综述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教育小说 |
第一节 教育小说的界定 |
一、 教育小说在西方 |
二、 教育小说在中国 |
三、 笔者对国内教育小说的界定 |
第二节 叶圣陶教育小说的创作概况 |
一、 从自身生活经历取材 |
二、 揭露教育弊病与寄托教育理想相结合 |
第二章 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小说呈现 |
第一节 为什么要教师自己编教材 |
一、 教师最了解学生 |
二、 教师编教材总会少一些商业气息 |
三、 教师比书店对语文教材更有把握 |
四、 叶圣陶教材编撰实践的经验总结 |
第二节 教师如何自己编教材 |
一、 选文表达:明白通畅 |
二、 选文内容:积极向上 |
三、 选文语体:选白话文 |
四、 选文文体:不选“学术文” |
第三章 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完善与实践 |
第一节 认识不足,发展完善 |
一、 选文与撰文相结合 |
二、 选文标准的细化 |
三、 带有出世精神的文章是否选入教材的再思考 |
第二节 实践中的硕果——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用书)为例 |
一、 内容上的贴近儿童生活 |
二、 文体上的“各体俱备”、“兼容并包” |
三、 装帧上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第四章 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的启示 |
第一节 教材编撰主体应进一步开放 |
第二节 加强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以《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中语文模块课本(实验本)》为例 |
一、 教材设置及编排依据 |
二、 教材内容概况 |
三、 模块结构特点 |
四、 反思与启示 |
第三节 教师要对统编教材“动手脚” |
第四节 探索多样化的语文教材形式 |
一、 小说体语文教材的探索 |
二、 电子版语文教材的探索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的演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表述 |
(一) 第一阶段(1978—1992) |
(二) 第二阶段(1992—2000年) |
(三) 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 |
1、由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发展 |
2、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编写 |
第二章 洋务运动的教与学的分析 |
一、课堂教学案例简析 |
(一) 教材处理 |
(二) 教法选择 |
(三) 学法指导 |
(四) 学业评价转变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思考与体会 |
一、"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 |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
三、历史认识的深化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美二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顾相关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及教材现状分析 |
2.1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及教材现状分析 |
2.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
2.1.2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的变化 |
2.1.3 我国高中教材的现状研究 |
2.1.4 美国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现状 |
2.1.5 美国物理教材现状 |
2.2 高中物理教材的评价 |
2.2.1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
2.2.2 物理教材特色的评价维度 |
2.2.3 评价中学物理教材的工作程序 |
2.2.4 教材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
第三章 中美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
3.1 美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
3.2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3.3 总结及反思 |
第四章 中美两套高中物理教材比较 |
4.1 教材内容比较 |
4.2 教材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比较 |
4.3 教材插图的比较 |
第五章 比较和总结 |
5.1 两套教材的特点 |
5.2 “司南版”教材可商榷的地方 |
5.3 教材编写的建议 |
5.4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特色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司南版”物理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特色概述 |
(一) 新课程教材特色的实质 |
(二) 新课程对教材的要求 |
(三) 物理教材特色的评价维度 |
二、“人教版”[7]和“司南版”[8]物理1教材特色比较① |
(一) 知识内容的选择 |
(二) 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 |
1. 教材结构。 |
2.文本编写。 |
3.栏目设置。 |
4.图表编排。 |
5.习题特点。 |
(三) 科学文化观 |
1.科学本质观。 |
2.科学价值观。 |
3.科学发展观。 |
4.科学家的形象。 |
(四) 物理教学观 |
1.自主学习。 |
2.合作学习。 |
3.探究式学习。 |
4. STS教育。 |
三、各地选用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
1.适切性原则。 |
2.发展性原则。 |
3.范例性原则。 |
4.经济性原则。 |
四、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好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编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对策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为中心[D]. 黄家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现状研究 ——以勉县农村高级中学为例[D]. 李彩红.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8)
- [3]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例[D]. 韦凤游.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回顾与展望:新世纪我国现行历史教科书评介研究[J]. 张天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
- [5]“八套半”教材之内地版教材的研究[D]. 葛越.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6]上海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变迁初探(1920-2011)[D]. 张允允.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7]叶圣陶教育小说之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思想[D]. 袁兆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的演变探析[D]. 沈苏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中美二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 吕彤. 苏州大学, 2008(04)
- [10]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特色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司南版”物理1为例[J]. 王较过,马亚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