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水库清水基流量减少分析

婺城水库清水基流量减少分析

一、吴城水库清水基流减小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旷凌[1](2021)在《下垫面变化对华北土石山区径流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我国主要流域的水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在近十几年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华北土石山区是中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流域类型,它既是北方流域的水源的涵养区域,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矛盾最为突出。本研究以沙河-唐河上游山区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径流衰减变化情况,通过区域水文循环模拟,研究华北土石山区的径流衰减影响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王快水库站和西大洋水库站的实测径流量、月径流量及阜平站的径流量极值在1960-2018年都呈显着衰减趋势,实测径流量和径流极值在1996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序列在1956-2018年来呈下降趋势,在1964年发生突变;径流系数在1960-2018年来呈下降趋势,洪水产流能力在衰减。(2)建立了沙河-唐河山区流域的SWAT模型,并通过月径流量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王快水库站和西大洋站在率定期的R2和NS均大于0.7,验证期的R2与NS均大于0.65,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通过情景模拟,分离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研究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在唐河上游山区流域分别为25.39%和74.61%,在沙河上游山区流域分别为39.93%和60.07%,径流衰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人类活动。(3)结合调查与统计分析,阐述了下垫面类型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机制。根据1982-2015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草地面积呈显着下降趋势,耕地和林地面积上升,其中草地面积占比减少了30%,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28.6%,耕地面积增加了1.4%。分析2000-2015年月均NDVI值,15年来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呈增加的趋势,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和林地面积增加区域相似。结合径流系数变化规律和其他学者研究成果,认为流域上林地面积的增加和植被覆盖的恢复与流域的产流能力下降有关。(4)统计分析研究流域上的水利工程设施得到,自1960年起,研究流域上的共建小型水库61座、水电站15座、泵站31个、水闸103处。在2006年-2018年间,平均耗水量约为1.17亿m3,在1960-1979年间,耗水约为0.72亿m3,从基准期到变化期增加了约0.45亿m3,水库库容拦截径流约0.6亿m3。在保定市范围内的研究流域上,水利工程对径流的影响量约为1.05亿m3,其余径流变化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及研究流域山西范围的水利工程建设影响。该论文有图33幅,表18个,参考文献117篇。

王添[2](2020)在《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生态需水及其保障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保障河湖生态需水,促进河湖自然恢复。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流域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需水长期处于被挤占的状态,无法保证。本论文结合水利部门水资源管理理念的改变,对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流域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生态需水保障措施。对水资源环境及生态需水量进行深入研究,为吉林省生态需水保障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东辽河、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现状年生态环境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小。河流生态基流不能保障,主要原因是包括区域水资源条件与其经济发展定位的矛盾,本质是资源型缺水导致的。但由于区域农业、工业节水水平不高,城市和农业发展掠夺了河流生态基流,是区域生态需水不能满足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采用改进Tennant法计算各河段的基本生态需水量,考虑水生生物需水量、河流水体自净需水量等,综合确定上述流域的生态需水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东辽河流域目标生态需水量为30983.9×104m3,基本生态需水量为7788.1×104m3;饮马河流域目标生态需水量为46573.9×104m3,基本生态需水量为9642.3×104m3;伊通河流域目标生态需水量为23394.9×104m3,基本生态需水量为3982.3×104m3。并根据生态流量保障的主要任务和北方河流的特点,提出推荐生态流量保障方案。(3)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流域主要生态需水保障控制性水利工程分别为二龙山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通过对水库供水任务的调整,是可以实现生态基流90%的保证率的。中部引松供水通水后,可以实现推荐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的保障程度达到90%。(4)东辽河流域二龙山水库和王奔断面作为生态基流监控的重点监控断面(其中王奔断面为把口断面、考核断面),杨木水库等5个断面作为兼顾监控断面。石头口门水库和德惠断面作为饮马河流域生态基流监控的重点监控断面(其中德惠断面为把口断面、考核断面),烟筒山水库等3个断面作为兼顾监控断面。确定新立城水库和农安断面作为伊通河流域生态基流监控的重点监控断面(其中农安断面为把口断面、考核断面),伊通站等4个断面作为兼顾监控断面。提出断面监测内容和预警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流域生态需水。

宋佳宝[3](2020)在《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面源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污染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处于水污染构成的转变期,面源污染的贡献率逐步上升。汉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作为陕西省“引汉济渭”的源头,其水质问题事关紧要。本文以径流小区、薛家坝小流域、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以TN、TP、NH3-N、COD为主要研究指标,面源污染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坡度等自然要素对产流/污的影响,分析降雨过程中小流域产流/污的过程变化,提出了改进径流分割法、改进降雨量差值法、改进径流量差值法、改进输出系数法,结合降雨量差值法、径流量差值法、输出系数法、RENUMA模型估算流域2010-2018年面源污染负荷,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验证四种新方法的准确性,明确八种方法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对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并对研究流域进行面源污染来源解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及关键源区的识别。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实验分析表明林草地产流量比耕地大,坡度越小、植被覆盖度越高其产流量越小,坡面不平整会导致产流量降低。耕地的出流浓度比林草地的高,且坡度越小、植物覆盖度越大、植物生长情况越好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土地利用、坡面平整度、植被覆盖度是影响TN负荷产出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度和其生长情况、土壤含磷量是影响TP负荷产出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影响NH3-N负荷产出的主要因素;坡度和坡面平整度是影响COD负荷产出的主要因素。(2)降雨过程中小流域TN浓度超标,为劣五类,出流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滞后性。小流域产流系数为0.469,年均地表产流量为2.70× 106m3,年均基流总量为1.04×106m3,年径流总量为3.74×106m3,年径流模数为73.19万m3/(a·km2)。TN负荷通量随瞬时流量变化一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P负荷通量在降雨初期较大,随后迅速降低,可能是颗粒态磷在初期的降雨冲刷下进入河道,导致其通量增加;降雨影响下的TN和TP负荷通量远大于非汛期时的负荷通量。(3)四种改进的方法均验证成功。改进径流分割法减少了水质数据的需求量,较为准确地估算了流域TN、TP、COD面源污染负荷,年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26%、34.80%、14.47%;改进降雨量差值法和改进径流量差值法提高了模型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较为准确地估算了流域TN、COD面源污染负荷,年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9.94%、34.98%和18.36%、15.47%;改进输出系数法估算结果相比其他方法更加精确,流域TN、NH3-N、COD面源污染负荷的年均误差分别为11.51%、16.44%、15.47%。(4)另外四种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中,降雨量差值法的关系式构建失败,径流量差值法TN、NH3-N、COD构建关系式失败,TP年均相对误差较大,可能是考虑的自然因素过于单一,未考虑环境变化等因素;输出系数法估算结果偏大,可能是降雨、坡度、地形地貌、入河损失、水体降解等因素考虑不足;RENUMA模型除2016年(特枯年)外的相对误差为22.46%,可准确估算流域除特枯年份外的TN负荷量。(5)耕地、林地、猪、农村人口的面源污染负荷量较高,合计占比达到TN、TP、NH3-N、COD的87.30%、89.04%、86.61%、75.64%,是研究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TN、TP、NH3-N、COD负荷在丰水期占比分别达到70.2%、68.5%、72.8%和68.8%,年均降雨量占比63.7%,年均地表径流占比66.2%,丰水期面源负荷的产出量与降雨量/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2011-2017年面源污染负荷量、丰水期的面源污染占比波动下降,与各年的降雨分布有关;受降雨量的影响,除氨氮外,偏丰年的丰水期面源污染占比最高,其次是特丰年、平水年、特枯年;全年和丰水期NH3-N负荷量占TN比例相近,全年占比呈现偏丰年>平水年>特丰年>特枯年。面源污染负荷量的主要来源县区为勉县、南郑、留坝、宁强,年均TN、TP、NH3-N、COD负荷占总流域的75.95%、76.74%、76.30%、76.04%。在四种污染监测指标中勉县和宁强县均为严重污染地区,总面积占比仅为36.87%,但TN、TP、NH3-N、COD的污染流失量占比达到46.76%、47.48%、46.47%和46.54%,可能在于两个县区的耕地面积、养殖猪和农村人口的数量达到总流域的50%以上。

刘一江[4](2020)在《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文中提出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量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消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资源承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作为保障首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张家口市长期向北京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资源。但近四十多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张家口市面临水资源短缺、水质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如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张家口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回答的科学问题。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张家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起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2005-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与分析。随后对张家口市2020年、2022年和203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预测与预警,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分配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较差,水资源继续开发潜力较小。经分析发现主要受水资源系统影响,特别是受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的影响较大,导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等级偏低。(2)2005-2017年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总体状况较差,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弱或较弱等级。水资源子系统对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作用较小。(3)区县尺度上,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及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好;西部及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明显的好转趋势;中部市辖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最差。(4)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表明:维持现状情境下,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在2020年、2022年、2035年逐步恶化,预警等级由轻警变为重警;而开源节流情境下,预警等级一直处于无警,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好转。

邴建平[5](2018)在《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通江湖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持续演变,尤其是近十几年演变加剧,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素对江湖水情的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下江湖关系新变化趋势及适应性调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对江湖关系演变与调控效应相关研究的方法、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围绕江湖水情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江湖洪水遭遇规律、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控制性水库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定量辨识研究,为保障鄱阳湖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的流量、水位、江湖冲淤、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江湖水位关系、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等水系统要素的长历时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干流9~11月流量明显减少,12~次年3月流量增加;九江站枯水河床冲刷下切,水位特征受上游来水和河道冲刷综合影响而改变。鄱阳湖出湖水量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9~11月最大倒灌流量减少;入湖水量长历时变化趋势不显着,出湖水量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湖区都昌站附近水位变化幅度最大,都昌以上距离湖口越远影响越小。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水位相关关系较好,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相关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湖口站14m以下水位时星子水位明显降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或倒灌作用减弱,从而减弱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江湖水情变化受降水偏少、河床冲刷和采砂、三峡水库运行等综合影响,2003年为主要突变点。(2)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江湖不同量级洪水遭遇概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多因素对洪水遭遇的影响。长江干流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鄱阳湖发生100年、50年、10年一遇出湖洪水的概率分别为19.0%、27.3%和53.8%。在长江发生一定洪水条件下,鄱阳湖低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比高重现期洪水的可能性大,鄱阳湖调蓄降低了长江洪水与鄱阳湖出湖洪水遭遇概率。三峡水库削峰作用降低了鄱阳湖与长江洪水遭遇概率约7.0%。(3)基于顶托强度指数、倒灌强度指数及水量交换系数等特征指数概念和方法,系统分析复杂的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及交换强度变化,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程度。鄱阳湖汛期7~9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27.5%,平均倒灌强度8.3%,水量交换以“湖分洪”状态为主;枯水期12~次年4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8.8%,水量交换以“湖补江”状态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15.7倍偏丰时,水量交换以“湖分洪”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6.8倍偏少时,水量交换以“湖补江”为主;其他来水情况表现为“稳定”状态。江湖调控是驱动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变化的主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12~次年3月湖口顶托强度增加6.0%,汛期削峰作用降低湖口顶托强度4.8%,倒灌强度减弱2.3%。(4)构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定量识别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于江湖天然水文过程和江湖关系的影响程度。三峡水库蓄水期(9~11月),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尤以10月最为显着,平均流量减少3340m3/s;三峡水库补水期(12~次年5月)流量总体增加、水位升高,枯水期1~3月补水作用明显,平均流量增加800~1550m3/s;汛期大洪水洪峰有所削减。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江湖水量交换过程,鄱阳湖9月平均出湖流量增加14.6%,而10月出流减少9.6%,12~次年5月出流减少0.1~5.0%,6~7月出流增加2.7~7.4%,8月出流减少4.6%,7~10月倒灌流量有所减少。湖区水位过程受长江干流来水和江湖水量交换变化而发生显着改变,涨水阶段水位偏高,退水阶段水位偏低,消落速度加快,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历时加长,水文节律变为洪旱急转的情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降低湖区水位效应可影响至康山,枯水期补水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仅能影响到都昌附近。湖区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降低1.04m,1~3月平均水位升高0.17~0.32m,湖区水面面积和湖容相应变化。湖区近年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已成为常态化趋势,对湖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和动湖容模拟调节,研究拟建鄱阳湖枢纽及与三峡水库联合调控对江湖水情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枢纽科学调控后,汛期对江湖水情影响较小,枯水期可有效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改善了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和水生态环境,并可对长江下游干流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鄱阳湖枢纽汛末蓄水期(9月1日~15日),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减少值占大通站同期流量的5.6%,而湖区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0.78m。江湖关系恢复期(9月16日~10月底),为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59m,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可基本恢复到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情势。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次年2月),11月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增加714m3/s,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72m,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水位抬高0.7m;长江干流最枯水期12~次年2月,出湖流量变化较小,而星子水位可平均升高2.94m,较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位抬高2.36m。

刘伟佳[6](2018)在《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人为活动对河湖的干扰日趋增多,水和利工程建设在发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认识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湖生态健康的影响,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利工程建设避免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提供科技支撑,对实现水利工程兴利除害与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赣江、抚河下游尾间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沙情势、水环境、水生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面展开,综合研究了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的影响,构建了该工程对流域水系健康状况影响的评价体系,提出河湖健康保护对策。本文得到以下成果:(1)阐述了赣抚尾闾流域水文特征变化过程,定量分析了流域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及枯期水位的变化规律。水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抚河下游、清丰山溪径流量频率分析主要参数Cv分别为0.29、0.37、0.39,Cs/Cv值均为2.0,三河洪水发生遭遇的机率为26%;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956~1987年可以作为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天然状态的水文情势,石上水文站的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最为显着;枯期水位变化规律表明:赣江和抚河下游尾间近十年多年年均水位分别下降1.94m和1.49m,年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实测大断面均出现了明显下切变化趋势。(2)阐明了水利水保工程使流域径流丰枯同步性增加,输沙量同步性减弱的作用机制。依据国家基本网点站水(位)文站实测长系列资料,分析了工程实施对赣抚尾间流域主要河流枯期水位、丰枯遭遇概率以及输沙变化的影响效应。枯期水位影响方面,工程实施后对尾闾河道枯水期水位抬升作用较为明显;通过计算李家渡和外洲水文站两个站点9种组合情况下的丰枯遭遇概率,表明工程实施将使得两站点间径流量的同步性增加,输沙量的同步性减弱;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期间,年累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年输沙量减少的平均贡献率最大、年累积水保林面积的平均贡献率最小。2010~2016年期间,年降雨量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最大,年累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之,年累积沟坝地面积的平均贡献率最小。(3)阐明了赣抚尾间流域河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与变化规律。依据水质监测数据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尾间河流水质以Ⅳ类水为主,受到轻度污染,城区湖泊整体水质以劣V类为主,受到重度污染;时间上:河流水质呈逐年恶化的趋势,其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优于平水期优于枯水期。湖泊水质季节变化表现为,平水期优于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空间上:河流水质表现为上游优于下游,北支最好,中支略差于北支,南支最差。湖泊水质表现为城中心区青山湖水质相对最好,近郊的艾溪湖居中,远郊的瑶湖最差;河流水体污染程度与径流量和水位呈极显着负相关趋势。(4)提出了基于水质目标和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方案。基于MIKE11构建的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主要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中支、南支、主支、青山湖、艾溪湖和瑶湖的部分指标为负值,需要采取有效的补水措施;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计算成果表明:明确了调配范围、调配流量、调配水源和调配方式,年水环境承载力需调配水量约为4.05亿m3,确定水系连通工程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赣抚尾间流域水系连通条件,明显改善南昌城区河湖水质。(5)解析了赣抚尾间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对该地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利用Hydrus-2D模拟了赣抚尾间流域河道渗漏对河床土体及地下水中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对TN为代表的非吸附性溶质模拟结果表明:河床分层土体内的TN含量,随着模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终达到与上覆水体内相同含量,并通过土壤毛细管运移至地下水中,影响地下水水质;TP等吸附性溶质,主要累积在河床土体表层1m的范围内,模拟时间越长累积量越大;尾间河道距表层1m范围土体内对TP的环境承载能力为280mg/m3,地下水对TN的承载极限为20mg/L。(6)构建了赣抚尾间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河湖生态健康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河湖健康保护对策。选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功能四个指标为目标层一级指标,构建AHP-FCE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功能,工程实施对流域河湖水资源的影响最大。评估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控制河段健康综合状况得分4.0206,健康状况“健康”;系统分析河流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环境影响敏感区对综合整治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总体以有利影响为主;提出基于河湖健康的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唐国华[7](2017)在《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对保障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河漫湖(洪泛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收集、分析了东汉至民国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发生的435年水旱灾害历史记录和江西北部和中部138次地震记录,为鄱阳湖历史演变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背景资料。利用保存至今的史料和历代诗词考证了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门山以南形成辽阔的大水面是在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到南宋时期全面形成,自然因素是这一时期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明清时代,鄱阳湖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进一步扩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并堤加固、围湖造田等活动,阻止了鄱阳湖自然扩展的趋势。然后从现代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近些年湖水位低枯现象及原因、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及水环境演变过程。以生态水文关系为主线,从鄱阳湖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湿地植被演变、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分布与变化、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等方面研究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最后根据鄱阳湖历史演变的线索和水文、水环境现状,已揭示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机制,采用类比法预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能前景;论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鄱阳湖湿地健康的有关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记录进行了科学分级并赋予了相应湿润指数,改进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将鄱阳湖历史干湿阶段统计参数序列化。(2)利用地理、水旱灾害、地震、气候变化等历史文献和历代诗词,论证了鄱阳湖南部湖域大水面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北宋后期全面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明清以前自然因素是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1949年以后人类活动主导了鄱阳湖演变。(3)利用2010年以来在湖区进行的7次网格式定点定位、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扩散和消减特征,对于鄱阳湖污染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应用生态水文学知识,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机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鄱阳湖管理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许闻婷[8](2016)在《流域生态学视野下森林景观变化对水文过程的作用与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与长江流域重要的组成部分,鄱阳湖流域在洪水调节、水土流失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江西省江山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的实施为背景,概括总结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森林质量的改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2000年为转折点,利用鄱阳湖流域19532012年流域面雨量资料和实测径流资料,按水文年计算并分析了2000年以前(19531999年)和2000年以后(20002012年)两个阶段鄱阳湖出入湖河流基流与基流系数、枯水期出入湖流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泥沙情况,即从流域生态学角度出发,以微观机理研究成果为基础,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多年来森林景观的变化对该流域的水文过程以及水土流失的宏观影响。60年来鄱阳湖流域天然降水未发生趋势性变化,全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1.5%上升到63.1%,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19531999年五河基流系数平均值为0.179,20002012年为0.227,表现为上升,河流基流量上升170m3/s,其中森林贡献达80m3/s以上;19531999年湖口进入长江的基流系数为0.23,20002012年为0.34,基流量增加461.19 m3/s。2000年以来(20002012年)鄱阳湖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19532012年)平均值少2.61%,入湖、出湖平均流量分别少3.11%和1.76%,平水偏枯。2000年以后和以前相比水文过程发生一定变化,2000年以后丰水期流域面雨量减少6.19%,五河入湖径流量减少9.93%,湖口出流减少6.87%,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灾风险;枯水期流域面雨量增加7.45%,五河入湖径流量增加12.5%,湖口出流增加8.02%,对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利。2001年以后赣江等五河进入鄱阳湖泥沙平均每年减少1007×104t;湖口出湖泥沙增加314×104t,鄱阳湖由淤积转变为冲刷。结果表明,以河流基流为切入点,可以将流域植被状况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对地表径流再分配、减少地表土壤侵蚀等的微观机制整合成河道湖泊水文过程改变的宏观表现。从目前发表的研究成果看,流域生态学主要集中在小流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结构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降水、蒸发、土壤含水量、泥沙流失、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影响机理及定量分析方面,把微观影响整合成流域宏观水文过程作用的研究很少,其中大中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对宏观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微观机理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鄱阳流域60年来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和水文过程以及水土流失变化的实测资料,以河道基流分析为切入点,定量研究了大中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宏观水文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效果,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创新。过去,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鄱阳湖入湖径流减少是其近年来出现的进入秋季枯水过早、时间增多、极端枯水位更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研究成果表明,由于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改善和水利工程修建等原因,不仅枯水期入湖径流没有减少,反而是入湖、出湖径流有所增加。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论据充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兰盈盈[9](2016)在《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文中指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重要的湿地与候鸟保护区。由于人口增长和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等各种人类活动,使得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2003年以来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枯水位影响,以及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能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学术争鸣。研究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揭示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影响势在必行。赣江三角洲是鄱阳湖水系入湖处发育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三角洲,研究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对掌握鄱阳湖地区的水文及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依此分析拟建枢纽对鄱阳湖地下水及环境的影响,为评判枢纽建设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采用数值模拟、智能计算、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小波分析法寻找降水量相近的水文系列,分析三峡水库建设前后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特点,结果是枯水期提前并延长,枯水期初期水位降低,但枯水期末期水位略有增高。基于水均衡理论建立研究区三维地下水运动模型,探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各要素间的关系,结合区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动态特征,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在丰水期河水位较高时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研究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较弱,地下水径流滞缓。运用水量平衡及支持向量机计算枢纽调控后鄱阳湖各测站水位,结合地下水运动模型模拟枢纽运行对地下水的影响,总的结果是调控期距河岸3 km范围内的地下水上升0-3 m,研究区地下水径流强度减弱。从模型均衡结果看枯水期地下水排泄量减少21.55%,丰水期补给量减少21.54%,地下水流场进入一种新的均衡状态。统计分析鄱阳湖水位与草滩范围、地下水埋深与植被带分布,结果显示出露草洲表现出明显的“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现象,且不同植被带内地下水埋深差异显着,地下水对地表水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地下水主要通过水埋深与总溶解固体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盐分,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分布与生长。本文将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进行湿润地区关于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解决了鄱阳湖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关系、拟建设鄱阳湖枢纽工程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与独特见解。

吴旭[10](2016)在《面向水质改善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示范研究》文中提出水库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自己的一种水利工程,使人类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体现了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改造自然为己所用的智慧。但是,水库建设使自然河道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严重地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而引发了许多生态灾难。本文针对水库建设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水库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分析水库建设运行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实施生态调度的需求。提出了生态调度总目标,探讨了生态调度的方法,根据方法的实施过程将生态调度分为应急调度和常规调度。(2)通过对系统网络图的学习研究,构建了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系统网络图。通过对模拟模型的深入研究,研制了基于水库调度规则、计算单元供水规则、水库群调度规则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模型,并在饮马河流域进行了运用。(3)用以上研制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模型对三个典型年饮马河流域两种情景下的三种情况(不考虑生态流量、考虑生态基流、考虑生态适宜流量)进行了分析计算。文章还对应急调度进行了探讨,根据饮马河流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定性的结论。(4)根据饮马河流域供用水形势,分析得出饮马河流域现状条件下还没有进行满足生态适宜流量的调度条件,适宜进行面向水质改善的应急调度。(5)根据饮马河流域具体情况,分析了饮马河流域各阶段生态调度目标,并根据各阶段目标制订了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方案。即现状条件下(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工程通水之前),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的目标是以改善水质、治理河道黑臭为主,采用的是应急调度方案;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工程通水之后,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的目标是满足河流生态适宜流量的需水过程,恢复饮马河流域生态环境,采用的是考虑生态适宜流量的调度方案。

二、吴城水库清水基流减小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城水库清水基流减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下垫面变化对华北土石山区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水文循环要素分析
    3.1 典型流域径流衰减特征和规律
    3.2 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3.3 径流系数变化特征及规律
    3.4 小结
4 研究区水文循环模拟
    4.1 研究流域水文模型构建
    4.2 模型率定及验证
    4.3 水量平衡分析
    4.4 小结
5 径流衰减影响机理分析
    5.1 下垫面对径流衰减的影响机理分析
    5.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影响量分析
    5.3 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特征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5.4 水利工程建设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生态需水及其保障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生态需水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2.2 国内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 区域水资源量
        2.3.2 水利工程(蓄水工程)情况
        2.3.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4 生态需水保障不足原因分析
第3章 生态需水量(流量)计算
    3.1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3.1.1 Tennant法的特点及其改进方案
        3.1.2 水文资料
        3.1.3 水文资料变异分析
        3.1.4 生态水量组成
    3.2 生态需水量计算
        3.2.1 东辽河生态需水量计算
        3.2.2 饮马河生态需水量计算
        3.2.3 伊通河生态需水量计算
    3.3 计算结果对比及复核
        3.3.1 水利部门已发布的生态需水保障目标
        3.3.2 东辽河流域计算结果复核分析
        3.3.3 饮马河流域计算结果复核分析
        3.3.4 伊通河流域计算结果复核分析
    3.4 生态流量保障过程
第4章 生态需水保障措施研究
    4.1 现状生态需水量保障程度分析
    4.2 加强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调度
        4.2.1 东辽河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调度研究
        4.2.2 饮马河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调度研究
        4.2.3 伊通河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调度研究
        4.2.4 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通水后相关控制性工程优化调度趋势
    4.3 生态流量监测和预警方案
        4.3.1 监测方案
        4.3.2 预警方案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面源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流域概况
        2.1.1 径流小区概况
        2.1.2 薛家坝小流域概况
        2.1.3 汉江流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2.1 研究方法
        2.2.2 评价指标
    2.3 监测方案
        2.3.1 气象要素
        2.3.2 水量水质
        2.3.3 土壤
3 不同土地利用特征对径流小区产流/污影响研究
    3.1 产流分析
    3.2 产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薛家坝小流域产流/污特征研究
    4.1 小流域产流过程分析
    4.2 小流域产污过程与负荷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5.1 水文年划分
    5.2 实际总污染负荷分割
        5.2.1 年径流量的分割
        5.2.2 不同水期浓度确定
        5.2.3 实际负荷量计算
    5.3 不同方法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5.3.1 改进径流分割法
        5.3.2 降雨量差值法
        5.3.3 改进降雨量差值法
        5.3.4 径流量差值法
        5.3.5 改进径流量差值法
        5.3.6 输出系数法
        5.3.7 改进输出系数法
        5.3.8 RENUMA模型
    5.4 负荷量估算结果分析
        5.4.1 模型适用性研究
        5.4.2 方法简评
    5.5 本章小结
6 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6.1 来源解析
    6.2 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6.2.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6.2.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6.3 关键源区识别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张家口地区水资源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张家口市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2 张家口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2.2.1 地表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总量
    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2.3.1 水库工程
        2.3.2 农田灌溉工程
        2.3.3 河道治理工程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4.1 张家口市现状年供用水情况
        2.4.2 张家口市供用水量变化趋势
    2.5 本章小结
3.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1.2 指标的选择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2 评价指标分级
        3.2.3 计算隶属度函数
    3.3 指标权重确定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熵权法
        3.3.3 指标综合权重
    3.4 本章小结
4.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4.2.1 张家口市现状年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4.2.2 计算隶属度函数
        4.2.3 确定权重
        4.2.4 现状评价
    4.3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
        4.3.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间变化
        4.3.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变化
    4.4 本章小结
5.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
    5.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警度划分
        5.1.1 预警指标的选择
        5.1.2 确立警度
    5.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预测
        5.2.1 水资源供给指标预测
        5.2.2 水资源需求指标预测
    5.3 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3.1 维持现状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3.2 开源节流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4.1 水资源子系统
        5.4.2 经济子系统
        5.4.3 社会子系统
        5.4.4 生态子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与不足
        6.3.1 创新之处
        6.3.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湖水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1.2.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研究进展
        1.2.3 江湖关系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方法
    2.1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理论框架
    2.2 江湖关系的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1 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2 洪水遭遇定量评价方法
        2.2.3 水量交换效应研究方法
    2.3 江湖关系的水动力模拟模型
        2.3.1 长江中游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2.3.2 江湖关系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构建
    2.4 鄱阳湖枢纽调控模拟方法
        2.4.1 模拟调节计算方法
        2.4.2 湖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2.5 本章小结
3 长江-鄱阳湖水情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长江中游流域概况
        3.1.2 鄱阳湖流域概况
    3.2 长江中游干流水情变化
        3.2.1 径流变化特征
        3.2.2 水位变化特征
        3.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3.2.4 水情变化趋势
    3.3 鄱阳湖水情时空变化
        3.3.1 入出湖径流变化特征
        3.3.2 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3.3.3 江湖水位相关关系变化
        3.3.4 水情变化趋势
    3.4 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变化响应
        3.4.1 鄱阳湖对入湖洪水调蓄分析
        3.4.2 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分析
        3.4.3 洪水调蓄能力年际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长江-鄱阳湖洪水遭遇研究
    4.1 江湖洪水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
        4.1.1 边缘分布与函数拟合
        4.1.2 洪水遭遇重现期及概率
    4.2 江湖洪水遭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鄱阳湖来水影响
        4.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
        4.2.3 湖区调蓄影响
        4.2.4 影响贡献率评估
    4.3 本章小结
5 长江-鄱阳湖水量交换研究
    5.1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分析
        5.1.1 长江水顶托特征变化
        5.1.2 长江水倒灌特征变化
        5.1.3 江湖水量交换综合分析
    5.2 江湖水量交换的驱动因素分析
        5.2.1 江湖来水差异驱动
        5.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驱动
        5.2.3 湖区容积变化驱动
    5.3 本章小结
6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调控效应研究
    6.1 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的影响
        6.1.1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及调度方案
        6.1.2 江湖关系水文过程对三峡水库调度的响应
    6.2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对鄱阳湖调控的响应
        6.2.1 鄱阳湖水利枢纽概况及调控方案
        6.2.2 汛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影响
        6.2.3 调控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利工程对水文水沙情势影响研究
        1.2.2 水利工程对水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1.2.3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1.2.4 水利工程控制流域河湖健康影响评价研究
        1.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0 地理位置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概况
        2.1.4 河流水系
    2.2 河流水生态环境概况
        2.2.1 河流水质
        2.2.2 河流底质环境
        2.2.3 水生生态
        2.2.4 陆地生态
        2.2.5 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环境问题
    2.3 流域水质监测试验设计及方法
        2.3.1 监测点设置
        2.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3 水质评价方法
        2.3.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3.5 水环境承载力补偿分析计算方法
    2.4 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规律研究试验设计及方法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与系统
        2.4.3 试验方法和过程
        2.4.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赣抚尾闾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3.1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3.1.1 流域水文站点分布
        3.1.2 主要测站径流特征
        3.1.3 流域洪水特征
    3.2 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3.2.1 突变点分析
        3.2.2 水文参数变化分析
    3.3 赣抚尾闾枯水期水位变化分析
        3.3.1 赣江下游尾闾枯期水位
        3.3.2 抚河下游尾闾枯期水位
        3.3.3 枯期水位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利水保工程对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
    4.1 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规划
    4.2 工程建设对赣抚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2.1 对赣江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2.2 对抚河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3 水利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丰枯遭遇影响分析
        4.3.1 丰枯划分标准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联合分布参数估计
        4.3.4 最优Copula选择
        4.3.5 丰枯遭遇概率计算
    4.4 水保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水沙变化影响分析
        4.4.1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4.4.2 赣抚尾闾流域输沙变化的单、多因素影响分析
        4.4.3 赣抚尾闾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赣抚尾闾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评价
    5.1 水质评价结果
        5.1.1 河流水质评价结果
        5.1.2 湖泊水质评价结果
    5.2 时间变化特征
        5.2.1 河流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2.2 湖泊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3 空间变化特征
        5.3.1 河流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5.3.2 湖泊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5.4 水质变化趋势
    5.5 水量-水位-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5.1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5.5.2 流量-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5.3 水位-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及其水量调配分析
    6.1 模型验证与率定
        6.1.1 水质模型构建
        6.1.2 模型参数及率定
        6.1.3 模型验证
    6.2 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计算
        6.2.1 计算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分析
        6.3.1 水量调配范围及分析方法
        6.3.2 主要湖泊水量调配需水量分析
        6.3.3 其他河湖沟渠水量调配需水量分析
        6.3.4 水量调配总需水量及补水方式
    6.4 基于水质目标的水量调配平衡分析
        6.4.1 赣抚平原可供调出水量分析
        6.4.2 赣江可供调出水量分析
    6.5 水量调配方式及其优化
    6.6 本章小结
7 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7.1 河床分层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7.1.1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
        7.1.2 地下水埋深对水分溶质运动特性的影响
    7.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分层土壤水分溶质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
        7.2.1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7.2.2 地下水埋深影响下分层土壤水分溶质分布模拟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7.3 尾闾环境变化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模拟预测
        7.3.1 河道渗漏数值模型建立
        7.3.2 尾闾河道水位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模拟预测
        7.3.3 尾闾河道水位水质变化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承载能力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下河湖健康评价及保护对策
    8.1 河湖健康评价
        8.1.1 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2 AHP-FCE模型的构建及评价程序
        8.1.3 AHP-FCE模型在赣抚尾闾河湖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8.1.4 赣抚尾闾流域河湖健康评价分布
    8.2 河湖生态环境对综合整治工程的响应
        8.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2.2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8.3 基于河湖健康的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3.1 水环境保护
        8.3.2 生态环境保护
        8.3.3 生态敏感区保护对策与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鄱阳湖与鄱阳湖流域
        1.1.1 鄱阳湖简介
        1.1.2 鄱阳湖流域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鄱阳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鄱阳湖历史演变
        1.2.2 鄱阳湖水文特性研究
        1.2.3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1.2.4 鄱阳湖水生态研究
        1.2.5 研究成果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2章 湖泊演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鄱阳湖的成因
        2.1.1 湖泊成因分类
        2.1.2 鄱阳湖成因分析
        2.1.3 河漫成湖的主要因素
    2.2 鄱阳湖地区地形地质结构
        2.2.1 鄱阳湖地区的地质状况
        2.2.2 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状况
        2.2.3 鄱阳湖地区的地貌成因分析
    2.3 形成鄱阳湖的河流及其演变
        2.3.1 汉代及其以前的长江中下游河段演变
        2.3.2 鄱阳湖水系的演变
    2.4 鄱阳湖入湖水量与湖盆蓄水面积、容积关系分析
        2.4.1 鄱阳湖水位和水面面积、蓄水量关系
        2.4.2 季节性水文节律
        2.4.3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与湖盆蓄水的关系
        2.4.4 小结
    2.5 长江水文条件与鄱阳湖蓄水关系——江湖水文关系
        2.5.1 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及其条件
        2.5.2 湖口站流量倒灌分析
        2.5.3 长江低水位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
        2.5.4 湖口梅家洲对鄱阳湖蓄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序列参数化
    3.1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1.1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背景
        3.1.2 历史气候的定义与内涵
        3.1.3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记录分级及其代表性分析
        3.2.1 水旱灾害属性
        3.2.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纪录
        3.2.3 鄱阳湖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化
        3.2.4 历史水旱灾害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3.3 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推求历史阶段干湿统计参数
        3.3.1 湿润指数
        3.3.2 水文统计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3.3 基于历史湿润指数推求统计参数的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4 鄱阳湖流域湿润指数系列化
        3.4.1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特征
        3.4.2 两宋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3 元朝至明初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4 明清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5 两宋至民国各干湿时期湿润指数系列参数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的历史演变
    4.1 前言
    4.2 北宋时期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
        4.2.1 彭蠡泽的变迁
        4.2.2 鄡阳平原的沉陷
        4.2.3 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时间
        4.2.4 鄱阳湖南部湖区扩展的原因
        4.2.5 小结
    4.3 明清时期人与自然抗争中鄱阳湖继续扩展
        4.3.1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扩展
        4.3.2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堤防建设与维护造田
        4.3.3 碟形湖的形成与堑湖捕鱼
        4.3.4 结束语
    4.4 现代湖区围垦、开发过度和退田还湖
        4.4.1 新中国建立后鄱阳湖区大规模的圩堤建设
        4.4.2 围湖垦殖的效益与问题
        4.4.3 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干堤加固
        4.4.4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水文与水环境现状
    5.1 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5.1.1 鄱阳湖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5.1.2 有关鄱阳湖的几个地理概念
        5.1.3 近6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5.2 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5.2.1 流域降水
        5.2.2 鄱阳湖进出湖流量分析
        5.2.3 入湖出湖流量变化原因剖析
        5.2.4 森林植被改善增加河道湖泊基流
        5.2.5 小结
    5.3 近十多年鄱阳湖低枯水位现象
        5.3.1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5.3.2 低枯水位发生的原因分析
    5.4 鄱阳湖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
        5.4.1 第一次鄱阳湖科考关于泥沙与沉积情况
        5.4.2 入湖泥沙过程
        5.4.3 最近15年冲淤变化
        5.4.4 入江水道冲刷对湖口出流的影响
    5.5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5.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
        5.5.2 入湖污染负荷
        5.5.3 湖区水流特征
        5.5.4 鄱阳湖区污染物运动、消减特征
        5.5.5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6.1 生态水文学与系统生态学
        6.1.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6.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
    6.2 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
        6.2.1 上世纪 80、90 年代鄱阳湖浮游生物状况
        6.2.2 鄱阳湖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的现状
        6.2.3 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时空变化
        6.2.4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6.2.5 鄱阳湖蓝藻水华种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3 鄱阳湖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6.3.1 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植被概况
        6.3.2 鄱阳湖湿地植被现状
        6.3.3 湿地植被鄱阳湖水文要素的响应
        6.3.4 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6.3.5 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退化趋势
    6.4 大型底栖动物动态演变
        6.4.1 三十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6.4.2 水文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6.4.3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特性
    6.5 鄱阳湖鱼类资源的动态演变
        6.5.1 三十年来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6.5.2 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响应
    6.6 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
        6.6.1 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
        6.6.2 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的食性功能群
        6.6.3 越冬候鸟空间分布特征
        6.6.4 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响应
    6.7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7.1 碟形湖的形成、特征与分布
        6.7.2 碟形湖湿地生态的系统特征
        6.7.3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其对策建议
    7.1 国内外湖泊湿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7.1.1 北美五大湖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7.1.2 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的保护和治理
        7.1.3 云南洱海的保护和治理
        7.1.4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7.2.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7.2.2 鄱阳湖水体形态和水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7.2.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衰退
        7.2.4 湖泊萎缩和人类活动加剧叠加,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7.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7.3.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7.3.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7.3.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7.3.4 关于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问题
    7.4 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永保“一湖清水”
        7.4.1 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7.4.2 加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管理
        7.4.3 因地制宜处理湖区周边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
        7.4.4 鄱阳湖湖汊和碟形湖中的水产养殖禁止投放肥料饲料
    7.5 休养生息,把湖区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7.5.1 坚决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天然水产资源
        7.5.2 有序采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
        7.5.3 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相处
        7.5.4 封洲轮牧,巩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
    7.6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保障机制
        7.6.1 改革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体制
        7.6.2 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流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流域生态学视野下森林景观变化对水文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1.2.2 国内森林水文学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及其森林植被覆盖情况
    2.1 鄱阳湖简介
    2.2 鄱阳湖流域的植被修复
        2.2.1“山江湖”工程实施背景
        2.2.2“山江湖”工程具体方案
        2.2.3“山江湖”工程实施成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覆盖率增加对鄱阳湖出入湖径流过程的影响
    3.1 森林对降水再分配的微观机制
    3.2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对鄱阳湖流域的影响
    3.3 鄱阳湖流域入湖河流基流和基流系数计算
        3.3.1 基流概述
        3.3.2 基流与基流系数的计算
        3.3.3 基流与基流系数的验证性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流域60年来水文过程的变化
    4.1 鄱阳湖流域60年来降水情况
    4.2 2000年以来鄱阳湖出入湖流量过程的变化
        4.2.1 五河入湖流量
        4.2.2 鄱阳湖进入长江平均流量
        4.2.3 成果分析
    4.3 鄱阳湖枯水期出入湖流量过程增加的原因分析
        4.3.1 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4.3.2 森林对径流调节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森林覆盖率提高对鄱阳湖泥沙的影响
    5.1 鄱阳湖进出泥沙量变化
    5.2 鄱阳湖冲淤状况
    5.3 湖区冲刷量计算
    5.4 入江水道冲刷对鄱阳湖区入江流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研究进展
        1.2.1 水文测量法
        1.2.2 水化学和同位素法
        1.2.3 基流分割法
        1.2.4 温度示踪法
        1.2.5 水均衡法
        1.2.6 模型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流域概况与研究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地下水系统特征
        2.3.1 含水层和地下水系统
        2.3.2 地下水补径排
    2.4 地下水化学
    2.5 生态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
    3.1 水文情势研究
        3.1.1 水文情势介绍
        3.1.2 水文情势研究现状
    3.2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
        3.2.1 水文和气象数据
        3.2.2 水文情势研究内容
        3.2.3 水文情势研究方法
        3.2.4 水文情势研究成果
    3.3 鄱阳湖水文情势特征及分析
        3.3.1 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3.3.2 水文情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数值模拟
    4.1 地下水模拟软件
    4.2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概念模型
        4.2.1 模拟范围和边界位置
        4.2.2 边界条件
        4.2.3 含水层条件
        4.2.4 源汇项
    4.3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数学模型
        4.3.1 地下水运动方程
        4.3.2 网格剖分
        4.3.3 初始条件
        4.3.4 计算时间步长
        4.3.5 边界条件
        4.3.6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3.7 源汇项处理
    4.4 模型识别与校核
        4.4.1 水位场拟合与检验
        4.4.2 水均衡检验
        4.4.3 模拟结果分析
    4.5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
        4.5.1 水均衡分析
        4.5.2 地下水与地表水动态关系
        4.5.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利枢纽对赣江三角洲地下水影响
    5.1 鄱阳湖拟建水利枢纽介绍
        5.1.1 拟建枢纽基本概况
        5.1.2 拟建枢纽调度方案
    5.2 枢纽调度对地表水的影响
        5.2.1 地表水位数据分析
        5.2.2 地表水位计算方法
        5.2.3 地表水位数据整理
        5.2.4 地表水位计算结果
    5.3 枢纽对地下水影响
        5.3.1 枢纽对地下水影响研究方法
        5.3.2 枢纽对地下水影响计算结果及分析
        5.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影响
    6.1 赣江三角洲地表水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赣江三角洲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Ⅰ 赣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图

(10)面向水质改善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程与实践
        1.2.1 国外研究历程
        1.2.2 国外应用实践
        1.2.3 国内研究历程
        1.2.4 国内应用实践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态调度需求分析
    2.1 水库的建设运行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1 水文特征的改变
        2.1.2 水体温度的改变
        2.1.3 库区纳污能力减弱
        2.1.4 水生态系统破坏
    2.2 实施生态调度的需求分析
        2.2.1 维持河道基本生态需水量
        2.2.2 维系下游河道洪水脉冲
        2.2.3 调节下泄水流的水温
        2.2.4 维持河道输沙平衡
        2.2.5 应急调控突发污染物事故
    2.3 生态调度目标
        2.3.1 生态调度总目标
        2.3.2 生态调度目标的量化
        2.3.3 生态调度目标的阶段性
    2.4 小结
第三章 水库生态调度方法及分类
    3.1 水库生态调度方法
        3.1.1 河流生态需水量调度
        3.1.2 模拟生态洪水调度
        3.1.3 防治水污染调度
        3.1.4 调控泥沙调度
    3.2 水库生态调度分类
        3.2.1 应急调度
        3.2.2 常规调度
第四章 饮马河生态调度模型
    4.1 流域生态调度模型构建思路
    4.2 流域生态调度网络图构建
        4.1.1 系统概化
        4.1.2 系统网络图的构成
        4.1.3 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系统网络图构建
    4.3 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模型构建
        4.3.1 生态调度模型研制方法
        4.3.2 生态调度模型计算模块
第五章 饮马河生态调度实践
    5.1 饮马河流域基础条件
        5.1.1 流域概况
        5.1.2 水资源条件
        5.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2 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需求分析
        5.2.1 主要断面生态流量确定
        5.2.2 河道外需水量及需水过程
    5.3 饮马河流域水库群生态调度典型实例分析
        5.3.1 典型年的选取与分析方案
        5.3.2 情景Ⅰ计算结果分析
        5.3.3 情景Ⅱ计算结果分析
        5.3.4 情景Ⅰ和情景Ⅱ对比分析
    5.4 饮马河流域应急调度探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四、吴城水库清水基流减小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下垫面变化对华北土石山区径流量的影响研究[D]. 旷凌.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生态需水及其保障措施研究[D]. 王添. 吉林大学, 2020(03)
  • [3]汉江汉中断面以上流域面源污染特征研究[D]. 宋佳宝.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D]. 刘一江.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D]. 邴建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6]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刘伟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7]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 南昌大学, 2017(12)
  • [8]流域生态学视野下森林景观变化对水文过程的作用与影响[D]. 许闻婷. 南昌大学, 2016(03)
  • [9]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D]. 兰盈盈.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10]面向水质改善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示范研究[D]. 吴旭.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02)

标签:;  ;  ;  ;  ;  

婺城水库清水基流量减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