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生态观浅析

土地整理生态观浅析

一、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论文文献综述)

付如彩,曹伟杰[1](2021)在《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政府与各级部门越来越重视土地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尽可能避免土地整理中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本文分析常见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几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宋玥琢[2](2020)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传统的耕地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为保证农业用地,扩大农业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资源,同时合理规划非农业用地,满足城镇发展。但是,目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导致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土地资源的长期管理和长远发展。基于此,分析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保继霞[3](2020)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人员结合县域实际努力研判。基于此,文章以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为切入点,从环保设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督、企业长效宣传等方面,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简单探究。

赵佳琦[4](2019)在《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成区不断向外扩张,面积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破旧等问题,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土地整理工作亟待开展。但城市土地整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对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城市土地整理的效果,发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城市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本文在充分了解城市土地整理的背景后,明确了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意义,在分析大量国内外城市土地整理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角度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确立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了解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概况和整理效果,为分析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现实依据。本文通过TOPSIS模型对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再运用障碍度模型测算出影响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指标层及准则层的障碍度,对障碍因子进行判定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提高了郑州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提升的幅度最大,社会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提升幅度最小。(2)空气质量达标率、公共设施面积、建成区工业用地面积比重逐渐成为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3)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升的主要障碍。(4)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城市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不完善、资金不充足等问题。(5)郑州市在城市土地整理中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加强生态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制定城市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城市土地整理规划;拓宽城市土地整理的资金筹措渠道。

刘晴阳[5](2019)在《我国土地整理中的行政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土地整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全国各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逐渐形成规模。但现实的问题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仍存在着不少失范现象,诸如部分地区对中央下达的土地整理整体模式要求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招标投标环节徇私舞弊现象仍不能完全杜绝、土地整理后期管护缺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效率低下、整治效果不达标。这不仅影响了各地区土地整治的收益,也在整体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土地整理项目中,行政监督贯穿始终,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对土地整理的行政监督存在行政监督的参与主体过多、监督机构不专业、监督工作人员态度敷衍等诸多现实问题。据此,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我国土地整理整体实施效果不佳是不是与行政监督不力有关?经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监督主体混乱、土地整理专业的监督机构建设不完备,以及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模式上存在的缺陷等。这些问题存在是由于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备,相关土地行政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专业性不足,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工作的权、责设置不够对等原因。对此,本文建议对现有相关法律进行清理并有针对性进行完善,加强监督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对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标准进行量化以及引入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监督。

安国强[6](2018)在《中德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对比研究——以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例对比研究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总结德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和具体措施,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找出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为改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文章采用实例对比、RS、GIS、生态用地制图等方法.研究表明:德国在农村土地整理中的各个环节,如沟渠、道路、农田等各要素,都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极为细致的生态保护设计和具体措施,对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地方特色自然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之相比,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偏重于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经常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田往往与城镇、村庄、道路、沟渠等直接相连,缺少作为生态用地的过渡区.对比土地整理项目实例,德国巴伐利亚州安贝格项目区原生生态用地占总项目区的37.43%,而中国山东省威海市葛家镇项目区原生生态用地比重仅占14.04%.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应该逐步转向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方式,通过严格土地整理相关立法、加强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规范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在提高农用地承载能力和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环境.

张军[7](2017)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提高土地的耕种质量,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土地管理制度的落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为了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我们需要做好土地整体工作,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土地整理中很容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已经影响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崔蕾[8](2016)在《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与示范》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土地整理处于初级阶段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往往忽略生态保护,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承载力低等现象,对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这种现象更是突出。土地整理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而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使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是喀斯特地区解决人地矛盾问题的最佳举措。本研究以全面整体性系统协调理论、景观环境美化生态学保护理论、水土综合保持系统生态治理理论、可持续循环平衡物种多样性发展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依托石漠化土地整理工程,将自然、社会经济、村民参与意愿等野外实地调查项目与示范区植物、土地、文献相关数据的内业处理分析相结合,以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技术为手段,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要求,于2011年2015年选取贵州毕节撒拉溪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作为典型研究基地,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与技术,以期为同类喀斯特地区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与示范。(1)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人地矛盾分析,明确土地利用类型供需比重,进而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定位,为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2011年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生态赤字分别为33480.431hm2、8428.832hm2,说明人们对示范区自然索取度远远超过其承受范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其土地整理走生态保护道路,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生态型石漠化土地整理的基础,利于施工人员了解植物种类及特性,又使其在土地整理规划中更好的依据群落演替规律进行植物配置。但受到人力、方法等因素的限制调查结果并不完善,因此突破本底调查限制因素,优化调查方案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2)以植物恢复和保护为主要目标,基于生态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根据小流域土地各部位理想功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结合示范区经济发展方向,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形成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其中以核桃(juglansregial)-刺梨(rosaroxbunghiitratt)-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为代表的经济林灌草配置是其土地整理的成功案例;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形成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特色经果林集约经营模式,其中以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火龙果(hylocereusundulatusbritt.)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集约种植是其土地整理的典型代表。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选取的植物物种及其培植技术并不能达到广泛适用,故应加强对筛选适生性物种的研究。可咨询专家或根据文献记载选取广泛适宜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优化培植。(3)模式的构建依托于技术。生态型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主要依托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技术。其中,经济林灌草搭配种植技术是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型土地整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植被覆盖度、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宽增收渠道。封山育林与人工抚育技术是目前最经济最简单的一种恢复生境途径,可加快林灌恢复速度。此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核桃+刺梨/火棘+牧草”配置方式,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采用“经果林+牧草”配置方法,虽然石漠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融入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理念,但农田配套工程建设大多选用钢筋混凝,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植物栖息环境。因此,下一阶段对农田配套工程设施技术研究重点可放在选材和结构设计上,尽量就地取材,设计上留有连通动植物生存空间,加强技术生态化研究。(4)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分别初步形成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和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特色经果林集约经营技术体系示范。其中较典型的成功示范为经济林灌草配套种植技术和封山育林技术。但植物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当地政府在土地整理后期监管工作上的管制力度不够,导致土地整理前期工程示范遭到破坏。因此当地政府应把形成土地整理工程后期人工监管机制作为下一阶段重要任务。(5)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两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内“三效益”显着提高,两示范区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等级均由“差”转为“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撒拉溪和花江两示范区植物种类和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切实改善了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明显的效益。以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岩性、地貌、地势、石漠化、土地覆盖、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贵州作为研究范围,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适宜性推广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撒拉溪石漠化治理模式最适宜推广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北部,花江模式最适宜推广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南部与东北部。此外,监测指标较少和该监测评价方法自身的缺陷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评价指标,加强动态研究,完善评价方法,增强其科学性。

高抗,于白云,胡美红[9](2012)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介绍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水文、植被、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孙奇奇[10](2012)在《河南省乡镇级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质量不高,有近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随着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开展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力,以缓解目前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局面。土地整理是解决当前所面临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土地整理的实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耕地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但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大多处于初级土地整理阶段,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停留在增加耕地面积阶段,尚未进入注重生态效益的增加,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土地整理阶段。土地整理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诸如土壤板结,水体污染以及生物物种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各项工程措施的实施对生态系统形成外部干扰,打破土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负向效益,从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开展现代意义土地整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河南省临颍县大郭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结合土地整理现状以及研究区自然条件,从土壤、水文、生物和气候四个要素方面选取十九个评价指标,并将各指标定量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计算出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生态效益综合值。最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研究区自然经济等方面要素,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临颍县土地整理前后生态效益有上升趋势,生态效益有小幅增加,其生态效益综合值由整理前的0.4010上升到整理后的0.5901。土壤环境生态综合值增长幅度较大,较土地整理前增加42%:气候环境生态综合值增加39%;水环境生态综合值增加35%;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值增加5%。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地生产力有所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田防治旱涝灾害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防护林的营造有助于防治病虫害,降低风速,提高防治水土流失能力,进一步加强农田综合防治灾害能力,同时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发展壮大,增加生物多样性。针对土地整理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以期对类似地区土地整理提供一些参考。把握土地整理环境影响的系统性;科学实施土地整理各项措施;科学建立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众参与;制定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促进土地整理规范化。

二、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2.1 逐步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2.2 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2.3 加强生态环境污染防控管理
    2.4 在企业内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 结束语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 土地整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1.2 对生态多样性的破坏
    1.3 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2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2.2 科学技术落后
3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2 健全土地整理评价体系
    3.3 寻求可持续发展
    3.4 非农业用地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
    3.5 重视土地复垦利用
4 结语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环保设施不够完善
    (二)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三)生态环境监管力量有待加强
    (四)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缺失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二)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量
    (四)构建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
结语

(4)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创新之处
        1.4.4 研究框架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土地整理
        2.1.2 城市土地整理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2.2.2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3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系统理论
3.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3.1 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数据处理
    3.3 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3.4.1 TOPSIS模型的构建
        3.4.2 障碍度模型构建
4.实证研究
    4.1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概况
        4.1.1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背景
        4.1.2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状况
        4.1.3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效果
    4.2 数据来源
    4.3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4.3.1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4.3.2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测算结果及评价
    4.4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障碍因子判定及评价
        4.4.1 指标层对目标层的障碍因子判定及评价
        4.4.2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障碍因子判定及评价
5.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问题及建议
    5.1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5.1.1 产业布局不合理
        5.1.2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5.1.3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5.1.4 城市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5.1.5 城市土地整理规划不完善
        5.1.6 城市土地整理资金不充足
    5.2 郑州市城市土地整理建议
        5.2.1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
        5.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5.2.3 加强生态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2.4 健全城市土地整理法律法规
        5.2.5 制定完善的城市土地整理规划
        5.2.6 拓宽城市土地整理的资金筹措渠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土地整理中的行政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法
第二章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概述
    第一节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理论基础
        一.现行土地整理运作模式
        二.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法律基础
        一.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的立法特点
第三章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第一节 行政监督主体混乱
        一.法律对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主体的要求
        二.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主体混乱问题
        三.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主体混乱的影响
    第二节 土地行政部门机构建设不完善
        一.我国地方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机构设置问题
        二.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机构建设问题影响
    第三节 行政监督模式的缺陷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缺陷
        二.地方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缺陷
第四章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相关法律不完备
        一.行政监督主体指定不明晰
        二.相关法律与实践中问题的冲突
    第二节 我国土地行政部门机构与队伍建设不专业
        一.行政监督机构建设滞后
        二.行政监督队伍建设不足
    第三节 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工作权、责设置不对等
        一.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缺少评价标准
        二.行政监督工作追责不力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法规建设
        一.对现有法律进行统一清理
        二.完善关于行政监督主体与法律责任法规建设
    第二节 加强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组织队伍建设
        一.健全专门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机构
        二.强调中央在土地整理行政监督中的统筹地位
        三.培养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工作人员法律素养
    第三节 解决土地整理行政监督权责不对等问题
        一.量化土地整理项目行政监督标准
        二.建立土地整理项目行政监督考核机制
        三.建立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共同责任意识
    第四节 增强土地整理行政监督公众参与度
        一.在行政监督中加重公众参与度的可能性
        二.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行政监督的途径
        三.可能面临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德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对比研究——以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德土地整理的生态保护依据
    1.1 德国土地整理立法
    1.2 我国土地整理主要依据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整理生态保护措施对比
        3.1.1 生态用地
        3.1.2 田间道路
        3.1.3 水域用地
        3.1.4 生态保护辅助设施
    3.2 土地整理结果对比
    3.3 原因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建议

(7)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举例
    (一)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
    (二) 单一作物会替代植物群落
    (三)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三、针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加强培训,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三) 推进土地整理的产业化
    (四) 落实好土地整理中的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总结

(8)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1 土地整理
    2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土地整理
    3 传统土地整理与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的联系与区别
    4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4.1 文献获取与论证
        4.2 研究阶段划分
        4.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基于生态足迹的人地矛盾分析
    1 生态足迹理论
    2 计算方法
    3 改进方法与数据分析
        3.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
        3.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4 基于生态足迹的示范区人地矛盾对比分析
四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耦合模式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2.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4.2 中-强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特色经果林集约经营模式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关键技术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1.1 石漠化地区植物的筛选标准
        1.2 主要技术—整地、保水、种植与养护管理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土地整理技术
        2.2 轻度-中度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及草地畜牧养殖配套技术
        2.3 中度石漠化环境特色经济林果生态配套种植技术
        2.4 强度石漠化环境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促进生态修复技术
        2.5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农村参与式社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技术
    3 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坡度的技术研究对比分析
六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程设计与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建设成效
        5.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成效
        5.3 毕节撒拉溪与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对比分析
七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监测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1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 监测布局和监测点
    3 监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4.1 生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实施后综合效益评价
        4.3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对比分析
八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1 模式存在问题与优化
    2 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2.1 推广适宜性分析
        2.2 推广范围分析
    3 推广的保障措施
        3.1 技术措施
        3.2 政策措施
        3.3 其他措施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
二、土地整理的内容
    (一) 农用地整理
    (二) 土地复垦
    (三)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四) 建设用地整理
        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2.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 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
        1. 影响水文结构
        2. 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
        3. 污染水体
    (二) 对植被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影响
        1. 数量结构
        2. 空间格局
    (三)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破坏土壤结构
        2. 加剧水土流失
    (四)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五) 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影响
    (六)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土地整理过程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强化土地整理的工程保护措施
    (二)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
    (三) 对土地整理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土地整理有法可依
五、结论

(10)河南省乡镇级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当前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重点和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2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土地整理
        2.1.2 生态效益
        2.1.3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
    2.2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生态平衡理论
        2.2.5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3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1 对土壤的影响
        2.3.2 对水环境影响
        2.3.3 对植被的影响
        2.3.4 对大气的影响
        2.3.5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现状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条件
        3.1.3 经济条件
    3.2 土地利用现状
    3.3 土地整理概况
4 研究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指标的内容
        4.1.2 指标选取的依据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 研究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定量评价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研究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
        5.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2 评价得分值的计算
    5.4 评价结果分析
6 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生态效益分析
    6.1 土地整理前生态效益评价
    6.2 土地整理后生态效益评价
    6.3 土地整理前后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7 建议与对策
    7.1 把握土地整理环境影响的系统性
    7.2 科学实施土地整理各项措施
    7.3 科学建立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4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众参与
    7.5 制定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促进土地整理规范化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付如彩,曹伟杰. 农家参谋, 2021(02)
  •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 宋玥琢. 南方农业, 2020(36)
  •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 保继霞.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08)
  • [4]城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赵佳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我国土地整理中的行政监督问题研究[D]. 刘晴阳. 江苏大学, 2019(02)
  • [6]中德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对比研究——以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 安国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7]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张军. 中国石油石化, 2017(12)
  • [8]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与示范[D]. 崔蕾.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9]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J]. 高抗,于白云,胡美红. 法制与社会, 2012(35)
  • [10]河南省乡镇级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孙奇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土地整理生态观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