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

企业网络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

一、企业网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焕焕[1](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暗网威胁情报分析》文中提出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便利性促进了全世界人类之间的互动,但是,暗网的出现以及日趋成熟,严重威胁了我们的社会和公共安全。因此,研究如何探索暗网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暗网的域名不同于明网域名,具有不公开,存在时间较短,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因此暗网域名以及暗网市场识别较为困难,很难获取威胁情报以及复杂的内容分布情况,暗网的分析构成不明确。因此本文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对暗网进行数据收集以及内容分析。所设计的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暗网数据问题,本文首先对隐藏服务内容进行爬取,其次对爬取到的内容进行分类,利用一些暗网爬虫策略,采用了Scrapy框架进行爬取,最后对暗网数据爬取进行了设计与实现。(2)针对识别暗网市场内卖方困难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暗网市场分析模型。首先进行数据源识别,采用了关键字、雪球以及Deep Weep隐藏服务方法;然后进行数据收集,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资产分析,从而能实现主动获取网络威胁情报。(3)针对域名地址收集困难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暗网域名聚合系统,使用了暗网目录聚合、Tor2Web域名关键字聚合以及社交网站聚合三种方式进行收集。首先暗网目录聚合收集是暗网域名收集的主要来源,其次提出了发现特定关键字算法,通过Tor2web进行,最后利用Scrapy爬虫框架从Reddit的社交网站的发布内容中获取域名地址。本章最后对暗网域名聚合性进行了测试,测试主要采用关键字搜索方法,搜索关键词使用了Torch、Duckduckgo、Ahmia三大搜索引擎。(4)针对KNN分类效果准确率不高,对KNN算法进行了改进。目前,在暗网数据分类采用的算法中,大部分只提取文本的单个特征值,而没有考虑文本之间关联关系,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的KNN算法改进。首先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对改进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提取了频繁项集,确定了K近邻,最后结合KNN算法进行暗网数据分类。在本文的最后,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扩大了暗网域名的收集数量,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关联规则的KNN算法,提高了暗网数据分类准确率,证明改进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再结合KNN算法对暗网分类更有效。

蒋孝明[2](2019)在《网络人的哲学研究》文中指出网络人是生活在网络媒介环境之中的,主动使用网络并与网络产生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塑造关系的,依托网络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来实现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在网络态度、网络心理、网络行为、网络价值等等上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社会群体。网络人兼具“现实的”和“虚拟的”双重身份,并且能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来回地穿梭,不停地转换。网络人的产生与当今人类媒介变革有着莫大的关联。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空前地提升了人类传播的能力,丰富和完善了人类传播的体系,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型的媒介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它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结构之内,深度地融合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开启了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人类信息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互联网不仅使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连人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等也都随之发生改变。毋庸置疑,互联网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正以一种难以抗拒的强大力量全面地改变着人、塑造着人。由此,便催生出了网络人这种新兴的社会群体。当前,互联网正以日新月异地方式飞速向前发展,人与网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构建也还在不断地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网络人概念并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网络人的相关问题,就是希望通过阐明网络人生成的原因、考察网络人生存的状态、探索网络人发展的动力、揭示网络人发展的规律、反思网络人的异化、提出培育网络人的对策;从而让当今的网络人自己认清自己的生存境遇,自己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本文正文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章,媒介依赖与网络人的生成。人对网络媒介的依赖是网络人生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梳理人类媒介形态的历史变迁,揭示每种媒介形态对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通过考察媒介依赖的理论溯源,指出当前人们的媒介依赖已经全面向网络依赖转向;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论证网络依赖促使网络人的生成。对网络人概念下定义,并归纳网络人的身份特征和行为特点。第二章,网络人的网络化生存。依托于现代高新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在网络化生存下,网络人收获了源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另类的生存体验。通过界定网络化生存的性质,明确指出网络化生存具有二重性。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网络化生存下主体与客体的状况、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并对网络人的网络化生存做出三个阶段上的形态划分。第三章,网络人的网络化发展。网络为网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推动现实网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和新的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框架,分析虚拟实践对网络人本质的发展;说明网络人在各发展维度上的深入;指出在有利的网络条件的推动下,网络人能够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更加迈进一步。第四章,网络人的异化及其反思。从实然状态来看,网络人的发展不是无代价的提升,而往往是伴随着高度异化的发展。通过概念辨析和现象描述来厘清异化、网络异化以及网络人异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网络异化的实质是网络人的异化。归纳网络人异化的种种外在表现,进而指出网络人的发展还面临着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困境,并对网络人的异化进行严肃而深刻地反思。第五章,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文明网络人的对策。网络虽然没有边疆地域之别和国界之分,但是网络人却是有国家、民族、地域等具体归属性特征的。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网络技术、教育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对网络人的培育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从个体、群体、类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人主体自觉自律、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自信自强、以人为本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对策。

俞灵灵[3](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认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李伟[4](2014)在《网络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在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限制,享受一种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的网络生活。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需要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合理有序,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空间也不例外,人们在其中的网络行为也需要规范的指导和约束。这些能够指导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是保证人们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促进互联网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想要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实现自己的行为目的,必须遵守合理的网络规范。但是,遵守规范的前提是有规范可依,由于现实规范在互联网中水土不服,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区别于现实规范的,能够有效调整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网络规范就成为人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构建一种合理的网络规范,就需要对网络规范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结合了规范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规范展开了具体的研究。首先,我们阐明了网络规范的概念、性质与特征,将网络规范与现实规范区分开来,进而揭示了网络规范的类型与功能;其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如何形成的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规范形成的两种模式,并且指出了在构建网络规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原则;再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合理性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判定网络规范合理性的标准和方法,同时还指出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面临的困境,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最后,我们还探讨了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关系问题,揭示了网络自由的本质及其受到的限制,指出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中介是网络权利与网络义务,只有自觉履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才是实现网络自由的正确途径。这样,通过对网络规范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构建合理的网络规范的路径,从而为人们构建网络规范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人们制定网络法律和政策、网络道德、网络风俗习惯以及网络技术规范等具体的网络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佟大力[5](2010)在《电力通信网中软交换业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电力通信网中语音、视频及多媒体等业务都是通过独立的网络实现,各网之间的互连互通需要中间转换环节才能实现,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整个系统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能够将各类业务都集成到基于IP架构的网络中,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便于管理维护的业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电力通信网中软交换业务接口进行设计与实现。根据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和体系结构,针对电力通信网的发展现状及其承载业务,分析了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并对引入软交换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电力系统业务需求和软交换技术特点,对电力通信网中软交换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讨论了基础语音业务的实现及与传统语音的融合。最后对电力通信网软交换业务接口即短消息、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网管告警和无纸传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设计。

王珺[6](2007)在《物理隔离环境中的电子邮件安全交换》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生活对Internet需求的日益增长。网络安全已经成为Internet及各项网络服务和应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现有的一些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如网络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数据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基于的是逻辑机制,对于逻辑实体而言容易被操纵,面对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如病毒、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嗅探与窃听,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与有限性,尚无法满足军事、政务、电力等部门对信息高安全性的需求。为了保护高安全级别的网络安全,国家保密局于1999年12月27日发布了涉密网络的物理隔离要求,并于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该规定中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本论文面向物理隔离环境下内外网电子邮件安全交换需求,在综合分析物理隔离和电子邮件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证书、消息中间件、邮件服务软件、远程文件快速同步等技术,设计了一个采用基于单向传输、文件交换的物理隔离装置的数据交换系统,支持电子邮件的安全交换,同时还支持内外网之间的文件同步、数据库同步、证书目录同步等功能。论文中对消息中间件设计、文件快速同步、数据库同步等关键技术进行的分析、实验和探讨、满足了邮件交换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需求。本论文主要介绍了物理隔离系统和电子邮件的安全技术,同时对物理隔离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对隔离系统的模块也作了研究,重点对其中的核心——数据交换系统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把电子邮件运用在物理隔离的体系中,实现电子邮件在两个隔离的网络中的通信。同时为了网上隔离系统上的邮件通信,加入了消息中间件的运用和Rsync的同步算法,同时为了保护高密级网络的安全,在系统中运用到了数字认证证书,对用户的信息进行身份的认证,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王硕[7](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位志强[8](2007)在《企业网SLA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它的存在可以提供资源共享,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上用户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其次,它打破了地理位置的束缚,提供了强大的通信媒介,这样可以使得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得两个终端相互通信。同时,它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无纸办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架设了自己的内部网络—企业网。根据不同的需要,企业网要向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其中包括企业网必须提供的一些基本业务,比如内部门户业务、电子邮件等。当然对有的企业还需要部署一些特殊的业务,比如视频会议等等。对于这些业务,如何更好的维护保障它们成为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出现为这些业务的维护和保障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SLA中文全称是服务等级协定,是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正式的商议协定,其中包含服务提供商提供保证的、用于说明服务质量水平的QoS参数。其实SLA的核心内容仍然是QoS参数,这些参数包括了网络延迟、网络带宽和误码率等性能参数,而保障企业网上的业务也最好从这些性能参数入手。因此,可以在企业网中引入SLA保障维护这些业务。对于企业网上的不同业务,都有其自身不同的性能需求。要保障这些业务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标准,建立相应的SLA协定。那么,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分析业务的性能需求。本文就从企业网中的四种典型业务(视频会议、内部门户、收费代理和电子邮件)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一套适合于这些业务的SLA协定,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以保障这些业务的正常运行。

吉·皮若尔,伍爱,李连忠,吕光联[9](1985)在《局部通信网和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文中研究表明 第一章 网1.1 引言 计算机用于办公室自动化只是近来的事,但它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办公室自动化需要什么呢?它需要一部适合于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的终端,即能够尽量地取代现有的工具和工作方法的终端。这些工具和工作方法又是什么呢?根据法国邮电部电讯总局的调查结果,我们列出一表,此表将办公室的工作加以分类,并计算了它们各自所占的办公时间。

黄华军[10](2002)在《基于LDAP的邮件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以及对邮件系统相关协议扩展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电子邮件服务是Internet中一项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服务,随着近几年来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的用户数量也急剧增加,给系统管理员在管理电子邮件系统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比如:传统的基于MX或Mailertable的邮件转发机制表现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而如何管理好这种信息服务对于企业网、校园网的应用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近一两年来,采用目录服务(Directory Service)来解决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的不足,并从协议的角度扩充SMTP对LDAP的支持,已成为Internet应用中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首先从邮件系统和目录服务所采用的相关协议入手,深入理解、分析了邮件系统、POP、IMAP和目录服务的工作机理,归纳出LDAP所应用的场合及其能支撑的环境,得出现行的邮件系统需要改进的地方。 传统的基于MX或者Mailertable进行邮件转发的机制在应用中表现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LDAP的邮件转发机制及其优点,并在Unix/Linux系统下用C语言实现了相应的实验性系统,在测试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的邮件转发机制进行了比较。 SMTP协议在RFC2554中扩展了认证的机制,这给邮件系统的认证提供了一个标准接口,并在汕头大学Email系统中得到了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DAP的邮件发送进行认证的方法,这一方法被证明能有效地控制盗用别人的电子邮件帐号来发送某些危害国家言论、病毒或者其他的垃圾邮件。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新应用的出现,邮件系统的功能还须不断的扩展以满足新的需要。本文对邮件系统的相关协议的扩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企业网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网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暗网威胁情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工作重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2.1 暗网相关概念
    2.2 匿名通信网络
        2.2.1 匿名通信原理
        2.2.2 匿名通信网络的基本工作流程
        2.2.3 匿名通信隐藏服务协议
    2.3 文本分类相关理论
    2.4 流行性分类算法
        2.4.1 朴素贝叶斯算法
        2.4.2 决策树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暗网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3.1 市场分析内容
        3.1.1 非法和犯罪内容
        3.1.2 暗网市场
    3.2 暗网市场模型设计
        3.2.1 数据源识别
        3.2.2 数据收集
        3.2.3 资产分析
    3.3 暗网市场分析模型功能
        3.3.0 模型描述及概述
        3.3.1 搜索功能
        3.3.2 分类浏览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暗网域名数据聚合系统设计
    4.1 暗网目录聚合收集
    4.2 Tor2web域名聚合收集
    4.3 社交网站匿名聚合收集
    4.4 暗网域名聚合性能测试
        4.4.1 三种搜索引擎聚合测试过程
        4.4.2 三种搜索引擎聚合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KNN分类算法改进
    5.1 暗网数据集抽取
        5.1.1 基于Scrapy数据集抽取原理
        5.1.2 基于Scrapy数据集抽取实现
    5.2 KNN算法基本原理
    5.3 基于关联规则的KNN改进算法
        5.3.1 评价指标
        5.3.2 改进后的Apriori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性能分析与结果
    6.1 实验环境配置
    6.2 Tor域名来源分析
    6.3 页面内容爬取结果
    6.4 隐藏服务内容分类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获奖情况

(2)网络人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媒介依赖与网络人的生成
    第一节 人类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一、语言媒介形态
        二、文字媒介形态
        三、印刷媒介形态
        四、电子媒介形态
        五、互联网媒介形态
    第二节 媒介依赖的网络转向
        一、媒介依赖的理论溯源
        二、网络依赖是媒介依赖的新表现
        三、网络依赖的三种程度
    第三节 网络依赖与网络人的生成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的启发
        二、网络人生成的内在原因
        三、网络人生成的外部环境
        四、网络的人化与人的网络化
    第四节 网络人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网络人的定义
        二、网络人的身份特征
        三、网络人的行为特点
第二章 网络人的网络化生存
    第一节 网络化生存的界定
        一、人的存在方式与生存方式
        二、网络对生存方式的变革
        三、网络化生存的二重性
    第二节 网络化生存下的主体与客体状况
        一、网络主体及其分类
        二、网络客体及其结构
        三、网络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四、网络主体与网络客体的关系
    第三节 网络化生存下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二、网络化生存对主体性的提升
        三、网络化生存对主体间性的促进
        四、网络化生存下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兼容
    第四节 网络化生存的阶段划分
        一、技术依赖下的自在性生存
        二、信息交互下的自主性生存
        三、虚实和谐下的自由性生存
第三章 网络人的网络化发展
    第一节 网络人发展的人学基础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
        二、人发展的维度
        三、自由全面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
        四、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虚拟实践与网络人本质的发展
        一、虚拟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
        二、虚拟实践的特征
        三、虚拟实践对网络人本质的丰富
    第三节 网络人在各发展维度上的深入
        一、网络人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人社会关系的拓展
        三、网络人个性的发挥
    第四节 网络人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迈进
        一、推动网络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网络条件
        二、网络人的自由发展
        三、网络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网络人的异化及其反思
    第一节 异化、网络异化与网络人异化
        一、异化概念的内涵
        二、网络异化及其特征
        三、网络异化产生的原因
        四、网络异化的实质是网络人异化
    第二节 网络人异化的表现
        一、网络人身体的异化
        二、网络人认知的异化
        三、网络人交往的异化
        四、网络人道德的异化
        五、网络人人格的异化
    第三节 网络人异化下的困境
        一、自由之困境
        二、民主之困境
        三、平等之困境
        四、和谐之困境
    第四节 对网络人异化的反思
        一、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发展
        二、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三、科学精神应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四、重新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文明网络人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网络人主体自觉自律
        一、提升网络人的媒介素养
        二、提高网络人的道德修养
        三、加强网络人的自我调适
        四、警惕网络人精神生活的泛娱乐化倾向
    第二节 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自信自强
        一、巩固网络自媒体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加速网络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三、抵御西方网络文化殖民
        四、走向网络文化自强
    第三节 以人为本推进网络社会治理
        一、积极消除数字鸿沟
        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注重掌握核心技术
        四、引领智慧社会建设
    第四节 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互联网将人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力量
结语 网络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4)网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互联网与网络规范
    二、网络规范面临的困境
    三、网络规范研究的现状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规范概述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性质
    第三节 网络规范的特征
第二章 网络规范的功能和类型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保护功能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类型
        一、网络社会规范与网络技术规范
        二、网络用户规范与网络服务规范
        三、正式网络规范与非正式网络规范
        四、强制性网络规范与非强制性网络规范
        五、扩展性网络规范与自发性网络规范
第三章 网络规范的形成
    第一节 网络规范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第二节 构建网络规范的两个原则
        一、允许原则
        二、利益平衡原则
第四章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判定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
        一、网络规范的可行性
        二、网络规范的可接受性
    第二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判定
        一、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外部确证
        二、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内部确证
    第三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困境及其解决
第五章 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
    第一节 网络自由及其限制
    第二节 网络自由的实现
        一、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
        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5)电力通信网中软交换业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1.2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2.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及协议
        2.2.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2.2.2 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2.3 软交换可实现的功能
第三章 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
    3.1 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电力通信网的现状
        3.1.2 电力通信网的业务
        3.1.3 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3.2 引入软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第四章 电力通信网软交换系统总体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总体业务设计
        4.1.2 业务流程设计
        4.1.3 总体结构设计
    4.2 软硬件平台
        4.2.1 软件部分
        4.2.2 硬件部分
    4.3 基础语音业务
        4.3.1 系统结构
        4.3.2 与传统语音的融合
        4.3.3 功能设计
第五章 电力通信网软交换业务接口设计
    5.1 短消息业务接口设计
        5.1.1 结构设计
        5.1.2 功能设计
    5.2 视频会议业务接口设计
        5.2.1 结构设计
        5.2.2 功能设计
    5.3 电子邮件业务接口设计
        5.3.1 结构设计
        5.3.2 功能设计
    5.4 网管告警业务接口设计
        5.4.1 结构设计
        5.4.2 功能设计
    5.5 无纸传真业务接口设计
        5.5.1 结构设计
        5.5.2 功能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6)物理隔离环境中的电子邮件安全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物理隔离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物理隔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物理隔离技术的应用
        1.2.3 电子邮件技术概述与安全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信息安全与物理隔离技术原理
    2.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2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概况
        2.2.1 数据加密技术
        2.2.2 防火墙技术
        2.2.3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2.2.4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2.3 物理隔离技术原理
        2.3.1 物理隔离的原理
        2.3.2 网闸的技术特征
        2.3.3 物理隔离的分类
        2.3.4 物理隔离体系结构
    2.4 网闸技术的实现
        2.4.1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断开技术
        2.4.2 TCP/IP连接和应用连接的断开
        2.4.3 各种实现技术的分析比较
第三章 安全电子邮件和相关技术
    3.1 电子邮件介绍
        3.1.1 电子邮件协议
        3.1.2 电子邮件的传输过程
    3.2 电子邮件服务器介绍
        3.2.1 Sendmail
        3.2.2 Postfix
        3.2.3 Qmail
        3.2.4 DB Mail Server
    3.3 电子邮件安全技术
        3.3.1 密码技术
        3.3.2 S/MIME技术
        3.3.3 VPN与IP隧道技术
    3.4 消息队列中间件简介
        3.4.1 中间件
        3.4.2 消息队列中间件
        3.4.3 消息队列中间件的设计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关键模块设计
    4.1 物理隔离环境中的电子邮件交换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
        4.1.2 性能需求
        4.1.3 安全性需求
    4.2 基于物理隔离的邮件交换系统结构设计
    4.3 系统安全性
    4.4 物理隔离装置特点和设计
    4.5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文件传送方式
        4.5.1 消息队列的可靠性设计
        4.5.2 消息队列的分发机制
    4.6 文件同步算法
    4.7 数据库同步
    4.8 证书目录同步
    4.9 邮件接收和发送代理设计
        4.9.1 外发邮件截取程序
        4.9.2 中转摆渡程序
        4.9.3 外发邮件转发程序
        4.9.4 外网接收邮件程序
        4.9.5 外网接收邮件转发程序
    4.10 邮件系统配置同步设计
    4.11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应用和测试
    5.1 系统应用
    5.2 系统测试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
    6.2 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7)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基础篇
    1 绪论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第二篇 实务篇
    第3章 网络营销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3.2 网络消费者
        3.3 网络市场调研
        3.4 网络营销策略
        3.5 网络营销管理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4.2 电子合同
        4.3 电子交易
        4.4 电子支付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6.1 网络技术
        6.2 EDI技术
        6.3 安全技术
        6.4 数据库技术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7.3 Web Service技术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致谢

(8)企业网SLA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SLA概述
    2.1 SLA的定义
    2.2 SLA与 QoS的关系
    2.3 SLA的管理需求
        2.3.1 业务实现阶段
        2.3.2 业务保障阶段
        2.3.3 用户接口管理
        2.3.4 其他管理需求
    2.4 SLA管理工具
        2.4.1 SLA参数框架
        2.4.2 SLA生命周期
    2.5 SLA的实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大型企业企业网概述
    3.1 企业网基本构成
        3.1.1 企业网拓扑结构
        3.1.2 企业网覆盖范围与用户
        3.1.3 企业网路由设计
    3.2 企业网承载业务
        3.2.1 企业网业务分类
        3.2.2 视频会议
        3.2.3 内部门户应用
        3.2.4 收费代理应用
        3.2.5 电子邮件
    3.3 企业网引入业务 SLA管理必要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网业务 SLA分析与保障
    4.1 基于业务的 SLA模板的设计
    4.2 企业网业务 SLA分析
        4.2.1 视频会议
        4.2.2 内部门户应用
        4.2.3 收费代理应用
        4.2.4 电子邮件
    4.3 企业网业务 SLA保障
        4.3.1 QoS服务模型的选择
        4.3.2 划分业务等级
        4.3.3 规划 QoS策略
        4.3.4 QoS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总结
    5.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要节点设备配置
附录2 缩略语
致谢

(10)基于LDAP的邮件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以及对邮件系统相关协议扩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工作机理
    第一节 SMTP技术原理
    第二节 LDAP技术原理
    第三节 Sendmail邮件系统
    第四节 POP3和IMAP技术
第三章 基于LDAP的邮件转发
    第一节 基于LDAP的邮件转发的工作机理
    第二节 基于LDAP的邮件转发的实现
    第三节 基于LDAP的邮件转发的优点
第四章 基于LDAP的邮件发送认证方法
    第一节 邮件发送认证的实现方法探讨
    第二节 基于LDAP的SASL邮件发送机理
    第三节 基于LDAP的SASL邮件发送认证的实现
    第四节 基于LDAP的SASL邮件发送认证优化设计
第五章 对邮件系统相关协议扩展的探讨
    第一节 Internet2的中间件技术
    第二节 SMTP对LDAP目录服务功能扩展的探讨一
    第三节 SMTP对LDAP目录服务功能扩展的探讨二
    第四节 支持终生邮件系统的中间件的探讨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网络术语和缩略语
致谢
硕士期间所发表文章

四、企业网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暗网威胁情报分析[D]. 于焕焕.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网络人的哲学研究[D]. 蒋孝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4]网络规范研究[D]. 李伟. 厦门大学, 2014(04)
  • [5]电力通信网中软交换业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佟大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2)
  • [6]物理隔离环境中的电子邮件安全交换[D]. 王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7)
  • [7]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企业网SLA应用研究[D]. 位志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9]局部通信网和办公室自动化系统[J]. 吉·皮若尔,伍爱,李连忠,吕光联.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85(07)
  • [10]基于LDAP的邮件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以及对邮件系统相关协议扩展的建议[D]. 黄华军. 汕头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企业网络中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扩展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