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薇薇[1](2016)在《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同源一体性,已有前辈和时贤从移民史、语音史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拟从北京官话区词汇(主要是特征词)的共时分布角度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文章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北京官话区的民族融合史,依据历史文献和现存方言资料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特别是方言特征词)的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的词汇特征(方言特征词)。再次,考察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共时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的词汇特征,揭示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最后,在归纳“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和对比“北京官话与其他方言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概括出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本文在已有方言特征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征词理论的建设性思考,并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北京官话区(及内部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特征词的提取,从词汇分布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北京官话区词汇标准的提出是对以往方言区划理论的有益补充。
孙明[2](2011)在《近三十年满汉语言关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满汉语言关系研究是满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满汉语言关系研究成果的搜集,总结概括出该项研究经历的三大阶段及相应的研究特点。随后,对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注意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李咸菊[3](2008)在《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话语标记是口语较为突出的话语特征,是口语交际中的常用成分。话语标记在话语组织和交际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每一种语言都会有常用的话语标记,不同的话语标记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特征,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语法化、衔接和连贯、语言变异等理论,在综合运用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真实自然的北京口语语料,得到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类话语标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共时的角度出发,结合这些话语标记的来源、特征,研究它们的形成过程、出现频次、话语功能、与原有其他功能的差异、社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从而展示了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的基本情况。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概说。重点介绍了北京口语和话语标记的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主要语料来源、选题价值及创新点。本文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所调查的“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侧重于研究北京日常口语话语中的常用话语标记,该研究深化了用语法化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口语和话语标记的力度。第二章话语标记的界定。本章梳理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话语标记名称,详细讨论了话语标记的主要特征,结合180名被试的北京日常口语话语,按各话语标记出现总频次的多少,确定了“嗯”“啊”“哎”“呃”“这个”“那个”“是不是”“是吧”“然后”“完了”“回头”等话语标记作为研究范围和对象。第三章话语标记“嗯”“啊”“哎”“呃”。本章辨别区分了北京口语中的“嗯”“啊”“哎”“呃”,进一步考察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特征。首先,区分了作为话语标记和作为叹词的“嗯”“啊”“哎”“呃”。话语标记“嗯”“啊”“哎”“呃”在语音上往往表现为弱化、轻声或拖音,语调多为低平、低降,语调对其话语功能的发挥影响不显着。其次,描写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它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占据“话语真空”、实现话语间的停顿或拖延、为说话人赢得思考时间、预设话语的开始、标示话语修正、确认话语信息等方面。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各自的社会分布。话语标记“嗯”与“啊”“哎”“呃”几乎处于互补的社会分布状态,汉族、青年、女性、高等文化水平、脑力劳动者和学生等更倾向于使用正规的或接近于标准语语音的话语标记“嗯”。而分属其他民族或久居北京的老年被试,尤其是老年男性,更多地使用旧、土的语音形式,如“哎”“呃”。话语标记“啊”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在使用频次上表现为老>中>青。第四章话语标记“这个”“那个”。本章主要考察了北京口语中共存的“这个”“那个”的性质、虚化过程及虚化为话语标记后的主要功能、使用情况及社会分布规律。首先,对口语中共现的指代词和话语标记“这个”“那个”进行了区分。指出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那个”在话语中相对独立,位置自由,前后有停顿,可以省略,词汇意义虚化,不发挥指代功能。其虚化主要是由于所在的话语语境变化,指示作用变得不显着,意义和功能逐渐弱化、消失,句法位置变得不重要,再加上高频率反复使用造成的。其次,详细谈论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这个”“那个”可以标示交际活动或新话题的开始;占据话语时间,供说话人思考;解释说明之前的话题,为之后话题“找话”“找词”;通过自身的照应和重复,衔接前后话语、调整话语次序。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分布。“这个”的使用频次表现为:男>女;老>中>青;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学生。“那个”的社会分布和“这个”基本是对立的,表现为:女>男;青>中>老。“这个”“那个”社会分布上的差异与他们自身功能的差异有关。第五章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本章探讨了“是不是”“是吧”所在疑问结构模式和所带疑问程度的变化,分析了“是不是”“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描写了作为话语标记的“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情况。首先,探讨了“是不是”“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和原因。“是不是”疑问功能由强到弱到无,形式上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连续链式的变化实际上与自身在疑问结构模式中的句法位置的改变、句法语义指向的变化密切相关。“是吧”的虚化则主要因“是+吧”重新分析、结构凝固而来的,也与语气词“吧”语气功能的虚化与所在语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其次,描写了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体现了说话者对自我和听话者的关注,是实现言语交际的一种礼貌策略。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情况。久居北京的中老年男性被试使用该话语标记最多,青年女性和学生被试使用该话语标记少,说明久居北京的中老年人比较注重交际策略,青年和学生则注重组织话语内容本身,对交际策略方面的考虑还不够。第六章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本章在介绍“然后”“完了”“回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然后”“完了”“回头”在口语中不同性质的共存形式、各自的虚化过程,进一步描写了作为话语标记时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情况。首先,通过分析“然后”“完了”“回头”语音的弱化、词义的引申变化、句法位置及组合功能的改变等,探讨了它们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其次,描写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认为它们最强大的功能是充当话语的衔接手段,实现话语间的连贯。最后,考察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社会分布。中青年、高等文化程度、脑力劳动者或学生被试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然后”。“完了”“回头”除了受老年被试多青睐外,有时高频率地出现因个体因素的影响较大。结语。首先对研究的北京口语独白中常用话语标记作了简单回顾;举例介绍了北京口语中的其他话语标记,尤其是对话中常用的话语标记;探讨了口语中话语标记存在的原因和影响话语标记使用的其他因素;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王姝颖[4](2000)在《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 |
二、为汉语方言分区工作提供词汇材料的依据 |
三、方言词汇的研究是建立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过程、理论基础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过程 |
四、理论基础 |
五、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 |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早期的历史 |
一、北京官话区早期的人文历史 |
二、北京官话区早期的语言状况 |
第二节 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一、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
二、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一、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
二、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第四节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 |
第一节 方言特征词理论及意义 |
一、本文对“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思考 |
二、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意义 |
第二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选取、释义及地理分布特征 |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内涵及判定标准 |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提取方法 |
三、“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释例及解释性地图 |
四、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显现的地理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 |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词汇特征 |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划分 |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选取 |
第二节 各方言片词汇特征背后的人文历史因素 |
一、京承小片 |
二、锦兴片 |
三、哈肇片 |
四、黑吉片 |
五、辽沈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 |
第一节 词语来源的多元性 |
一、满语借词 |
二、蒙语借词 |
三、俄语借词 |
四、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借词 |
第二节 状态词缀丰富多样 |
一、构词格式、词缀类型丰富,状态前、中缀较多 |
二、单音节后缀“的”的构词能力强,构词数量多 |
三、带多音节后缀的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 |
四、ABC、ACD式组合的词数量远多于ABB式 |
第三节 词汇的语用含义丰富 |
一、表义上的生动、形象 |
二、描摹性状的细致、入微 |
三、传情达意上的夸张、幽默和讽刺意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回顾 |
二、本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说 |
第一节 北京口语研究概况 |
一 北京口语的研究价值 |
二 北京口语的主要研究视角和成果 |
第二节 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
一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述评 |
二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语料及价值 |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 主要语料来源及标注说明 |
四 选题价值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话语标记的界定 |
第一节 以往对话语标记的各种界定 |
第二节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界定和认识 |
一 话语标记的主要特征 |
二 本文选定的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 |
第三章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 |
第一节 "嗯""啊""哎""呃"的性质 |
一 作为叹词的"嗯""啊""哎""呃" |
二 作为话语标记的"嗯""啊""哎""呃" |
第二节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 |
一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 |
二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功能差异 |
第三节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社会分布 |
一 话语标记"嗯"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二 话语标记"啊"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三 话语标记"哎"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四 话语标记"呃"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第四章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 |
第一节 "这个""那个"的共时变异和虚化 |
一 指代词"这个""那个" |
二 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那个" |
三 "这个""那个"的变异与虚化 |
第二节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 |
一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 |
二 话语标记"这个"与"那个"的功能差异 |
第三节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分布 |
一 话语标记"这个"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二 话语标记"那个"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
第五章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 |
第一节 "是不是"问句到话语标记"是不是" |
一 以往关于"是不是"问句的研究 |
二 "是不是"问句疑问程度的弱化 |
三 "是不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和疑问功能的迁移 |
四 话语标记"是不是"的变体及相关形式 |
第二节 "是吧"的虚化和弱化 |
一 "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
二 话语标记"是吧"的弱化形式 |
第三节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 |
一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 |
二 话语标记"是不是"与"是吧"的功能差异 |
第四节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 |
一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使用情况 |
二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 |
第六章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 |
第一节 "然后""完了""回头"的相关研究 |
一 以往关于"然后"的相关研究 |
二 以往关于"完了"的相关研究 |
三 以往关于"回头"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然后""完了""回头"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
一 "然后""完了""回头"的语音表现形式 |
二 "然后"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
三 "完了"的不同用法与虚化途径 |
四 "回头"的变异和虚化过程 |
第三节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 |
一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 |
二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功能差异 |
第四节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社会分布 |
一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的分布情况比较 |
二 话语标记"回头"的分布情况 |
结语 |
一 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的回顾 |
二 北京口语中的其他话语标记 |
三 影响话语标记存在和使用的因素 |
四 本文研究的特点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180名被试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语料标注符号及含义表 |
附录三 话语标记标注示例 |
附录四 20世纪以来北京话研究文献目录 |
后记 |
四、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D]. 李薇薇. 黑龙江大学, 2016(04)
- [2]近三十年满汉语言关系研究述评[J]. 孙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3]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 李咸菊. 北京语言大学, 2008(11)
- [4]解读北京话与满语关系的奥秘──读《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J]. 王姝颖. 中国图书评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