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CACEI)的特点及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淼[1](2021)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项明确提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大力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作文评价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此类平台更加适合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互动性弱、信息传达缺乏即时性等。由此可知,如何借助作文评价系统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虚拟学习社区以虚拟性、学习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强教学互动等。因此,本研究利用知到教学平台和敏捷方舟易写作搭建集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与英语写作教学于一体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16周的教学研究,以探索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市某高中进行,选择高二学年的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第二,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SPSS24.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次写作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再次对实验班写作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交互性,其中投票、抢答、作文互评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其次,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通对被试四次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现阶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性和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周期短、样本容量少等不足之处,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与优化。
杨宏丽[2](2021)在《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不再仅局限于语言。进入21世纪,多模态性成为现代语篇的显着特征;多模态研究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多模态化正成为大势所趋。《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引导初中生关注多元识读能力。此外,人类已从口述时代、读写时代,进入到超文本时代。新的识读能力也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字识读逐渐向由多模态组成的多元识读转变。英语教学也逐渐从以语言为中心的识读教育转向培养学生运用多模态共同表意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正融入新科技和多模态,引导人们批判地看待语言和文化,重新界定人类的学习能力,是新媒体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和多元识读理论奠定理论基石,从多模态协同视角入手,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某乡镇中学初三A班和初三B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笔者进行课堂观察,该校英语教研组的Z教师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该校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教学实验,实施多模态协同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回答以下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以及这些模态协同关系的分布有什么特征?(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如何?(3)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能否促进乡镇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首先,构建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分析框架;接着,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实施传统阅读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并以SPSS 17.0软件和Excel 2010软件为分析工具,收集并深入剖析教学实践的相关数据,包括对前后测试卷、问卷调查、访谈内容、课堂观察量表等数据内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最后,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特点:从教学授课阶段上看,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的模态分布不均,多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会随着授课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其具体体现为结尾阶段的模态资源分布最少,开始阶段次之,而课堂中间阶段的模态资源最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球型的模态分布,符合英语阅读“P-W-P”教学模式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从模态使用种类看,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多种模态的协同来实现话语意义和交际目的,听觉和视觉是主模态,其他模态参与协作,不同模态在其中起不同作用。从模态协同关系的类型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类型的互补关系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交叠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增减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占比例最低。(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在读写识读能力方面有更高水平,批判识读能力水平最弱,相比之下,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和交际识读能力属于中间水平,但乡镇初三学生的整体多元识读能力不足,亟待改善。(3)传统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均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但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多模态协同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的批判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强,对提高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弱。
张砚妮[3](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汪定明[4](2020)在《ESP教材智能辅助编辑平台》文中认为为解决ESP教材编写周期长,内容更新慢的问题,适应未来ESP教学的需要,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发ESP教材智能辅助编辑平台,让编辑人员通过网络,远程进行ESP教材智能编辑,达到高效海量的目的。
杨童[5](2020)在《基于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听”作为英语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之首,是学生领会和获取语言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在英语学习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初中生英语听力学习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听力学习效果与课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对听力学习也缺少兴趣。随着多模态的兴起并引入课堂教学,验证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对学生听力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与兴趣的影响,对于改进当前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多模态概念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强调除语言外,图片、手势等符号系统在意义构建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将多模态协同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应对语言文化多元化,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法。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依据,强调模态间协同作用,并结合现有的多模态教学研究,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探究如下问题:(1)在实际课堂中如何设计和实行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2)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产生了哪些影响?(3)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产生了哪些影响?本研究历时八周,以临沂市某中学初二年级9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录入SPSS 23.0软件中进行描述性分析与独立样本检验,对成绩进行频数分析,并结合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进行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课堂设计时,设计重点在于结合听力课程的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设计教学环节,达到模态使用效果的最优化;(2)实验组学生的听力成绩相较于实验前获得了显着提高,证明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对学生英语听力成绩提高产生了一定效果;(3)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后积极运用多模态协同规划并执行英语学习计划,验证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转变听力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兴趣与提高听力学习自主性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在研究中显示了其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优越性,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模态与教学设计结合,从趣味性和实用性两方面改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梁鹏程[6](2020)在《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已被纳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评估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这其中,面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建设亟待加强。双语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而翻译学习词典对翻译学习者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为更好地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双语翻译学习词典应具备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的双重功能。然而,就国内外双语词典编纂情况而言,专门面向翻译学习者设计的专项类汉英翻译学习词典并不多见。因此,我国翻译学习者大多使用的是通用型汉英语文词典,而它们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国汉英词典编纂实践大多是依据汉语单语词典为蓝本,以汉英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译释为主,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翻译学习的特殊需求。其次,我国汉英词典编纂与出版多限于传统纸质媒介,未能充分对接当下信息时代学习者词典使用电子化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双语电子词典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事实上,国内有关汉英电子词典或汉英词典电子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是面向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电子词典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款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对于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双语词典编纂设计模式创新,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就面向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创新编纂设计做初步探索,旨在探索目标词典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三个研究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词典?这样的词典如何设计?词典设计效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路径。理论研究法主要用来厘清目标词典的设计特征,构建目标词典的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实证研究主要用来测试词典设计效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设计特征、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效用的测试方法。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编纂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涉及词典类型定位、媒介功能和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明确了词典类型特征,媒介分析有助于确定词典媒介在存储和呈现信息方面的特殊性,用户需求探讨可帮助确定词典内容选择和结构设计特征。我们的探讨结论是目标词典在类型上属于专项类学习词典,服务于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应具备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解码与编码双重功能。作为电子词典,该类词典具有储存空间大、呈现界面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及便于其他学习工具进行集成的特性,能够形成一部集成多类词典的翻译学习系统或学习工具箱。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原则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基于设计学的场景化设计理论,词典功能论和词典交际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必须采用场景融合设计路径,即词典使用场景和设计场景进行融合的设计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目标词典设计要以词典应有设计特征和现有类型相近的词典为起点,设计一个初始词典并对该词典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词典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归纳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过程模型。由此,结合词典设计视角和词典使用视角提炼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即该类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和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目标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则进一步催生了词典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即词典内容设计方面的可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及词典结构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层次性和交互性原则。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词典设计始于翻译学习场景中目标用户词典使用过程之初,词典使用场景观察阶段就有了设计的介入,是一种过程性融合设计。在词典设计效用测试过程中,设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融合保证了词典设计评价的完整性。词典效用测试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根据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本研究提出词典原型的形成及词典设计可用性细则的确定要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即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过程。因此,效用测试包括了词典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来自用户的外部评价与来自编者的词典设计主体知识,这就保证了效用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多重启示体现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引进了设计学中的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用户研究、词典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基于词典设计场景和词典使用场景融合的创新设计框架,对于丰富(双语)词典设计研究理论有积极贡献。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确立了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原则,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本研究针对设计原则的效用测试为词典编纂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路径,而代表性样条设计则对电子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词典结构和内容设计也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基于设计者视角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路径和基于词典使用场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相结合,两种设计路径扬长避短、有效互补,具有设计方法创新优势。本研究还借鉴了设计学、词典学和翻译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对其他类型词典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郑晓影[7](2020)在《中学英语教师TPACK与其教学信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信息化教育渐成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教师TPACK(融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话题日益受到关注。尽管很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教师的教学信念依然囿于传统,缺少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的融合能力。教师的TPACK与教学信念究竟如何相互影响,仍然很少有人探究清楚。因此,有必要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教学信念角度思考提升教师TPACK水平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Schmidt(2009)和Archambault(2009)等学者设计的TPACK量表,以及陈红(2009)和徐泉(2014)两位学者建构的教学信念框架为基础,分别编制了《中学英语教师TPACK调查问卷》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问卷》,以S市、J省和Z省共计296位中学英语教师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取得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对研究结果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中学英语教师TPACK和教学信念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我国中学英语教师TPACK整体水平较好,但一些复合的知识维度发展水平低于单一的知识维度;(2)教师的教学信念总体水平良好,其中英语教学信念发展最好,英语学习信念最薄弱;(3)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整体呈正向相关;(4)教师TPACK各维度与教学信念整体呈显着相关;(5)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与TPACK整体呈显着相关;(6)教师TPACK各知识维度与教学信念各维度存在显着相关,但是相关程度强弱不同。结合研究结果,笔者建议各地区加强交流合作,开展职前职中培训,改进教师教学信念,以提升教师的TPACK水平。
李姗姗[8](2020)在《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模态使用情况研究 ——以《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多模态”是指除文本以外,带有图片、音乐、影像等多种模态的复合话语,而“多模态教学”是指综合运用语言、视觉、听觉、体态语等多种渠道进行输入,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输入假说理论以及张德禄提出的“外语课堂多模态选择原则”和“模态间的协同关系”,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中的三个初级综合课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数据标注与分析,从汉语课堂教学环节与模态类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探索教师在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模态种类、主要模态的类型及模态之间的搭配原则与方式等问题,目的是通过对优秀案例模态使用情况的研究,为汉语教师进行同样类型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重点区分了“多模态”和“多媒体”的概念,并介绍了张德禄提出的“模态选择原则”和“模态间的协同关系”,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遵循原则;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对初级汉语综合课采用多模态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二章利用ELAN软件对三个视频进行多模态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后分析得出: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汉语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模态搭配原则进行教学,并结合每种模态类型的特点,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搭配;第四章根据前文分析结果,从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环节和模态类型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汉语教师提供参考;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指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研究表明:在初级汉语综合课中,优秀汉语教师的主模态是语言模态,特别是教师口语模态,其他模态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体态语模态、实物模态等对主模态起补充、协调和强化作用。汉语教师利用模态间的协同机制,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环节和各模态类型的特点,协调安排模态,综合表达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本文的创新点是选取优秀的具有示范性的汉语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ELAN分析了初级汉语综合课各个教学环节的模态使用情况,其研究结果可以使汉语教师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本文对于模态类型的选择还不够全面,本人会在后续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翟忆文[9](2020)在《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模态教学方式在汉语教学中日渐常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模式是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一种多模态教学方式,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模态选用不当、PPT课件构建中的设计不当有关。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立足“设计”的相关理念,本文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初级汉语综合课中词汇部分的教学设计为例来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汉语教学设计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本文首先梳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框架、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框架以及多模态PPT演示教学的教学模式三方面的相关概念。接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总结出笔者任教孔院汉语初级综合课堂词汇教学环节中与模态使用和教学方法相关的问题:课堂选用模态多呈交叠冗余或排斥抵消关系;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汉字认读和书写练习等。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多模态理论应用于笔者所任教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可行性与用好多模态教学方式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对相关问卷结果分析总结出摩洛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视觉型、活跃型、感悟型和序列型,其中以视觉型最为突出。随后针对摩洛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词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围绕笔者任教孔院现用教材《HSK标准教程2》展开教学设计并给出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以两种形式呈现:依据不同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及模态选用与组合的整体设计;针对第12课《你穿得太少了》中词汇部分的教学设计实例。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以笔者一学年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全面总结了教学中受到学生和同事肯定的教学方法与模态组合,最后以一篇教学实例展现。希望能为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途径,为新手教师的课前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严聪[10](2020)在《《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南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在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专业需求。本文以西南某高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深入调研了解西南某高校本科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学习与网络英语学习现状。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1)大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网络课程的热情都还处于较高水平;(2)大学生英语网络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信息、网络学习内容、自我效能、教师水平、互动、学习效果与个人兴趣;(3)大学生英语课堂满意度影响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教程、课程安排、教学设施、教师、学习目的、第二课堂以及学生本身。除了教程和课程安排这两个满意度最高的因素外,教师和教学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4)大学网络学习与《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年级上也存在差异性。通过前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认同度比较高,受调查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进入过网络环境学习英语,也想通过网络学习提高英语成绩。鉴于微信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率以及强大的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本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英语教学设计。进行实证调研研究发现,微信平台的利用可对英语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当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教学运用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策略优化,建立学习模型逐步完善微信公众平台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的辅助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CACEI)的特点及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CACEI)的特点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翻转课堂教学 |
(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与现实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三)国外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发展 |
(三)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一)国外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二)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三)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合作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一)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
(二)深度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四、三种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高中英语写作测试卷 |
(二)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四)访谈提纲 |
(五)知到教学平台 |
(六)敏捷方舟易写作平台 |
(七)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前测阶段 |
(三)研究阶段 |
(四)研究后测阶段 |
五、课堂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三)确定课程内容 |
六、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三)研究后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成绩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的局限 |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四次英语写作测试试题 |
附录二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三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转写记录 |
附录五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试成绩汇总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关于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社会符号学 |
3.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3.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定义 |
3.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
3.3 多元识读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工具 |
4.3.1 课堂观察量表 |
4.3.2 调查问卷 |
4.3.3 访谈问题 |
4.3.4 多元识读能力测试卷 |
4.4 研究方法 |
4.4.1 准实验研究法 |
4.4.2 课堂观察法 |
4.4.3 问卷调查法 |
4.4.4 访谈法 |
4.5 研究过程 |
4.5.1 教学实验前 |
4.5.2 教学实验中 |
4.5.3 教学实验后 |
4.6 数据搜集与整理 |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 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特征及协同关系 |
5.1.1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2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3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模态协同关系分布特征 |
5.2 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 |
5.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5.2.2 实验前问卷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2.3 实验前访谈结果分析 |
5.3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对培养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 |
5.3.1 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2 实验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差异比较 |
5.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成绩结果比较 |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的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3.6 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5.3.7 小组学生PPT作品实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
6.2.2 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多模态资源 |
6.2.3 多维度发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
6.2.4 合理运用多模态协同的教学模式 |
6.3 研究创新 |
6.4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课堂的模态使用情况及多模态协同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多元识读能力前测试卷 |
附录五: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 |
附录六:前测成绩 |
附录七:后测成绩 |
附录八:习作自评表 |
附录九:PPT课件评价表 |
附录十:实验前学生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实验后学生访谈实录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
3.3 关联理论 |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验材料 |
4.4 兴趣区的划分 |
4.5 实验仪器 |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整体指标分析 |
5.2 英语水平变量 |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3 层面变量 |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
5.4.1 低水平学习者 |
5.4.2 中水平学习者 |
5.4.3 高水平学习者 |
5.5 讨论 |
5.5.1 研究结果小结 |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4)ESP教材智能辅助编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背景与技术 |
1.1 ESP情况回顾 |
1.2 ESP教材综述 |
1.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2 ESP英语教材智能辅助编辑平台设计 |
2.1 ESP教材编辑流程 |
2.2 计算机技术 |
(1)人机交互界面 |
(2)应用程序 |
(3)后台数据库 |
2.3 平台编辑流程 |
2.4 主要功能版块与资源库描述 |
(1)语料收集版块 |
(2)生语料库 |
(3)语料加工版块 |
(4)熟语料库 |
(5)语料评估版块 |
(6)素材库 |
(7)知识点版块 |
(8)知识库 |
(9)训练版块 |
(10)训练库 |
(11)教材编辑版块 |
(12) ESP教材库 |
(13) ESP教材 |
3 功能评述及应用前景 |
3.1 优势 |
(1)速度快 |
(2)信息量大 |
(3)准确率高 |
(4)数据分析 |
3.2 不足 |
(1)灵活性差 |
(2)局限性大 |
(3)依赖性强 |
(4)内容有限 |
3.3 应用前景 |
4 总结 |
(5)基于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课标对英语听力的要求 |
1.2.2 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听力教学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听力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多模态理论 |
2.2.1 多模态概念 |
2.2.2 多模态协同 |
2.2.3 多模态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模态理论综合框架 |
2.3.2 听力教学的阶段与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引言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5.1 测试卷 |
3.5.2 调查问卷 |
3.5.3 访谈问题 |
3.6 研究程序 |
3.6.1 实验前测 |
3.6.2 教学实验 |
3.6.3 实验后测 |
3.6.4 问卷调查 |
3.6.5 访谈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引言 |
4.2 实验前后测听力成绩分析 |
4.2.1 听力前测结果分析 |
4.2.2 听力后测结果分析 |
4.3 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教学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前测试题 |
附录 Ⅱ I后测试题 |
附录 Ⅲ 调查问卷 |
附录 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6)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术语界定 |
2.1.1 词典设计 |
2.1.2 场景融合 |
2.1.3 电子词典 |
2.1.4 翻译学习者 |
2.2 电子词典研究述评 |
2.3 翻译学习词典研究述评 |
2.4 汉英词典研究述评 |
2.5 学习者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关键要素 |
3.1 词典类型的场景化定位 |
3.1.1 词典类型定位的复杂性 |
3.1.2 词典目标定位与场景融合设计 |
3.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类型定位 |
3.2 词典媒介功能的场景化实现 |
3.2.1 存储功能与场景化的信息集成 |
3.2.2 动态特征与场景化的交互界面设计 |
3.2.3 媒介功能与场景化设计的挑战 |
3.3 词典用户需求的场景化锚定 |
3.3.1 使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
3.3.2 设计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
3.3.3 场景融合设计中的用户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4.1 场景化设计理论概述 |
4.1.1 场景化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
4.1.2 场景化设计的理论框架 |
4.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的特殊性 |
4.2.1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考察 |
4.2.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相关分析 |
4.3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特征 |
4.3.1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 |
4.3.2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 |
4.4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构建 |
4.4.1 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
4.4.2 词典场景化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
4.4.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 |
5.1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适用性原则 |
5.1.1 语言知识的适用性 |
5.1.2 翻译知识的适用性 |
5.1.3 帮助信息的适用性 |
5.2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可学性原则 |
5.2.1 语言知识的可学性 |
5.2.2 翻译知识的可学性 |
5.2.3 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整合 |
5.3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系统性原则 |
5.3.1 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
5.3.2 翻译知识的系统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 |
6.1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灵活性原则 |
6.1.1 检索结构的灵活性 |
6.1.2 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
6.1.3 呈现结构的灵活性 |
6.2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层次性原则 |
6.2.1 检索结构的层次性 |
6.2.2 存储结构的层次性 |
6.2.3 呈现结构的层次性 |
6.3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交互性原则 |
6.3.1 检索结构的交互性 |
6.3.2 存储结构的交互性 |
6.3.3 呈现结构的交互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效用测试 |
7.1 场景融合设计的电子词典样条示例 |
7.1.1 样条的内容设计 |
7.1.2 样条的结构设计 |
7.2 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有效性测试 |
7.2.1 测试目的 |
7.2.2 测试材料 |
7.2.3 测试用户 |
7.2.4 数据收集 |
7.2.5 测试过程 |
7.2.6 结果和讨论 |
7.2.7 词典设计效用测试总结 |
7.3 修正后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样条示例 |
7.3.1 修正后的电子词典设计框架 |
7.3.2 修正后的词典样条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1.1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关键设计特征 |
8.1.2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8.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样条的效用测试方法 |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
8.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8.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8.2.3 本研究的方法意义 |
8.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中学英语教师TPACK与其教学信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是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
二、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影响TPACK水平的隐性因素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TPACK |
二、教师教学信念 |
第五节 论文总体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TPACK理论 |
二、教师教学信念理论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一、教师TPACK的测量 |
二、学科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的关系 |
三、英语学科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的关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预调查 |
二、问卷发放和回收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数据收集和整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中学英语教师TPACK的现状 |
一、中学英语教师TPACK总体状况 |
二、中学英语教师TPACK各维度调查结果 |
第二节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 |
一、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总体状况 |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调查结果 |
第三节 中学英语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的相关性 |
一、TPACK-G与教学信念的整体相关性 |
二、TPACK-G各维度与教师教学信念整体的相关性 |
三、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与TPACK-G的相关性 |
四、TPACK-G各维度与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的相关性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TPACK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水平 |
二、TPACK各知识维度的发展不平衡 |
三、影响教师TPACK水平的相关因素 |
第二节 教学信念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水平 |
二、教学信念各维度的发展水平 |
三、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相关因素 |
第三节 TPACK与教学信念的相关性分析 |
一、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整体的相关性分析 |
二、教师TPACK各维度与教学信念整体的相关性分析 |
三、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与TPACK整体的相关性分析 |
四、教师TPACK各维度与教学信念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学英语教师TPACK总体水平较好,但单一知识弱于复合知识 |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总体水平良好,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
三、中学英语教师TPACK与教学信念整体呈正向相关 |
四、中学英语教师TPACK各维度与教学信念整体呈显着相关 |
五、教师教学信念各维度与TPACK整体呈显着相关 |
六、教师TPACK各维度与教学信念各维度均存在显着相关 |
第二节 建议 |
一、加强各地交流与合作,改善教师TPACK水平 |
二、开展职前职中培训,提升教师TPACK素养 |
三、改进教师教学信念,促进教师TPACK发展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TPACK量表独立样本t检验 |
附录 Ⅱ:TPACK量表项目分析 |
附录 Ⅲ:教师教学信念独立样本检验 |
附录 Ⅴ:教师教学信念题项相关性检验 |
附录 Ⅵ:《中学英语教师TPACK调查问卷》 |
附录 Ⅶ:《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问卷》 |
附录 Ⅷ:教师访谈记录 |
后记 |
(8)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模态使用情况研究 ——以《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工具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多模态使用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多模态使用情况数据统计 |
第二节 从教学环节分析模态搭配效果 |
一、组织教学中的模态分析 |
二、复习检查中的模态分析 |
三、讲练新课中的模态分析 |
(一)讲练生词 |
(二)讲练语法 |
(三)讲练课文 |
四、课堂小结中的模态分析 |
五、布置作业中的模态分析 |
第三节 从模态类型分析课堂多模态使用情况 |
一、语言模态 |
(一)语音模态 |
(二)文本模态 |
二、视觉模态 |
(一)图片模态 |
(二)视频模态 |
三、听觉模态 |
(一)歌曲模态 |
(二)录音模态 |
四、体态语模态 |
(一)手势模态 |
(二)身势模态 |
(三)面部表情模态 |
五、其他模态 |
六、多模态课堂活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模态使用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学环节方面 |
一、组织教学 |
二、复习检查 |
三、讲练新课 |
四、课堂小结 |
五、布置作业 |
第二节 模态类型方面 |
一、语言模态 |
二、视觉模态 |
三、听觉模态 |
四、体态语模态 |
五、其他模态 |
六、多模态课堂活动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多模态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1.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以及国际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多模态外语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多模态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多模态的概念 |
2.1.2 多模态与多媒体 |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 |
2.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 |
2.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综合框架 |
2.3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设计框架 |
2.3.1 模态的类型与搭配 |
2.3.2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
2.3.3 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中模态之间的关系 |
2.3.4 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中模态选择的原则 |
2.3.5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模式 |
第三章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相关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 模态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及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设计 |
3.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
4.1 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1.1 教学条件的可行性 |
4.1.2 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
4.1.3 教学对象的可行性 |
4.2 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摩洛哥哈桑二世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4.2.1 孔子学院发展角度 |
4.2.2 教师角度 |
4.2.3 学生角度 |
4.3 多模态理论指导下摩洛哥哈桑二世孔院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整体设计 |
4.3.1 前期分析 |
4.3.2 教学目标阐述 |
4.3.3 教学环节设计 |
4.4 第12课《你穿得太少了》词汇教学设计实例 |
4.4.1 教学内容 |
4.4.2 教学目标 |
4.4.3 教学程序 |
4.4.4 教学步骤 |
4.5 教学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阿语版) |
附录二: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词汇教学的模态使用及课堂反馈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三: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词汇教学的模态使用及课堂反馈调查问卷(法语版) |
附录四:针对二年级三班学习者的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的访谈大纲(中文版) |
附录五: 《HSK标准教程2》词汇分类统计表 |
附录六: 《HSK标准教程2》词汇教学内容分析表 |
附录七: 《HSK标准教程2》词汇教学目标编排表 |
(10)《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南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教育背景 |
1.1.1 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
1.1.2 现行语言能力标准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
1.1.3 在线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访谈法 |
1.3.3 调查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网络教学 |
2.1.2 移动学习 |
2.2 理论基础 |
2.2.1 混合式学习理论(Blended Learning)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2.2.3 个性化学习理论 |
2.2.4 自主学习理论 |
2.3 国内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研究 |
2.3.1 学习理论对于英语线上教学的影响 |
2.3.2 设计方面的研究 |
2.4 网络教学平台发展方面的研究 |
2.4.1 政策影响 |
2.4.2 高校对网络学习平台发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进作用 |
2.4.3 国内教育培训企业英语教学的发展 |
2.5 网络教学平台的满意度的研究 |
3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工具研究 |
3.1.1 工具的选择 |
3.1.2 平台的选择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3 调查对象的确定和研究实施过程 |
3.4 数据结果分析 |
3.4.1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3.4.2 对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提出的建议 |
4 微信公众英语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设计研究 |
4.1.1 影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英语教学的因素 |
4.1.2 微信公众平台英语教学的学习资源研究 |
4.1.3 微信公众平台英语教学的学习时间研究 |
4.1.4 微信平台设计原则 |
4.1.5 设计目标 |
4.1.6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英语教学的设计 |
4.2 实证分析 |
4.2.1 实证研究目的 |
4.2.2 实证研究对象 |
4.2.3 实证研究方法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实证研究结论 |
5 研究总结 |
5.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5.2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Ⅰ 问卷和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CACEI)的特点及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 王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杨宏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D]. 张砚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ESP教材智能辅助编辑平台[A]. 汪定明.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0), 2020
- [5]基于模态协同的多模态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分析[D]. 杨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D]. 梁鹏程. 南京大学, 2020(04)
- [7]中学英语教师TPACK与其教学信念的相关性研究[D]. 郑晓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模态使用情况研究 ——以《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为例[D]. 李姗姗.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汉语初级词汇教学设计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翟忆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南某高校为例[D]. 严聪.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