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CDMA多载波线性功放(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21)在《面向非线性失真的多载波波形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5G)技术商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通信场景中。5G微蜂窝通信设计中仍然存在多径衰落、阴影衰落以及大气衰落,给OFDM系统下的放大器效率带来了新的挑战。但由于OFDM高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PAPR)特性,非线性失真严重制约了多载波波形性能。随着非线性失真下多载波波形及其相关的线性化技术研究,业界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系统下的非线性放大器模型和OFDM波形改进方法。本文研究了面向非线性失真的波形性能、波形分析和波形改进,从高功率放大器(High Power Amplifier,HPA)建模、多载波波形参数与非线性失真程度、低PAPR波形改进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从幅频的输入输出关系出发,介绍经典HPA非线性模型,进行基于参数拟合的放大器模型转换。综合考虑不同放大器在高频多子载波的通信场景,分析传输失真衡量指标和传输波形衡量指标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失真衡量指标反应传输性能准确度的影响。其次,在研究高轨卫星放大器和群时延拟合方案的基础上,衡量实际高轨卫星信道下单载波和多载波性能,并针对多载波信号抵抗群时延失真能力较差这一弱势,通过联合索引调制和噪声规划算法的低峰均比波形设计,有效改善多载波非线性放大器的系统性能。最后,为进一步改善抗非线性失真的恒包络OFDM(Constant Envelope OFDM,CE-OFDM)波形,运用预处理算法并设计基于索引调制的波形改善方案,有效缓解了CE-OFDM系统相位跳变以及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针对解相位和最大似然解调性能差距较大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根据CE-OFDM的频域分析特性,提出了收端迭代检测算法,有效地扩大了CE-OFDM系统应用潜力。
罗世衡[2](2020)在《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无线短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手段,WLAN最近几年来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与此同时,WLAN标准也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而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提高密集部署场景下的频谱效率与数据吞吐量,IEEE协议组织最近推出了新一代WLAN标准IEEE 802.11ax,因此应用于这一新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射频集成电路是构建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石,而MMIC功率放大器作为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优劣的关键部件之一,更成为各个厂商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本文设计了一款应用于IEEE 802.11ax FEM的GaAs HBT MMIC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适用于IEEE 802.11ax标准的5GHz频段,工作频段为5.15~5.85 GHz。本文总结了802.11ax的研究目标,根据现有的WLAN FEM产品技术参数,制定了功率放大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参考了现有的MMIC产品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材料与器件的特性,将该MMIC功率放大器所用的工艺确定为InGaP/GaAs HBT。为了实现高增益和高输出功率的要求,该功率放大器采用了三级级联放大电路的结构,其中前两级为A类功率放大电路,末级为AB类功率放大电路,从而在实现较高效率的同时保证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在工作频段内的增益平坦度,该功率放大器的前两级在功率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添加了一个串联RLC负反馈网络以补偿工作频带内高低端的增益差值;为提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采用自适应偏置网络进行功率管的基极偏置,保证大信号、高温度状态下功率管偏置的稳定;用基极平衡电阻来确保HBT管偏置的平衡性并防止HBT管的电流增益坍塌,基极平衡电阻采用每个HBT功率管与一个电阻串联的结构。该MMIC功率放大器采用了CAD设计,在仿真软件ADS2015中先逐级设计三级放大电路再进行级联,绘制了该功率放大器原理图并根据仿真结果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优化。功放电路原理图设计完成后,根据电路原理图绘制功放的初步电路版图,为充分考虑到MMIC中的寄生效应的影响,根据EM仿真结果对版图进行调整与优化,经DRC确认符合工艺线规范后,得到满足设计指标的功率放大器电路版图。后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放大器在5.0 V馈电电压下得到的增益约为36.5 dB,1dB压缩点处的输出功率约为30.6 dBm。在1dB压缩点处,功率附加效率PAE约为37%,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分别在-50~-40 dBc和-80~-40 dBc范围内。此外,双音测试显示该功放在1 dB压缩点处的三阶互调IMD3约为-24~-22dBc,输出三阶截断点OIP3约为41 dBm。
陈涛[3](2018)在《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警用数字集群(Police Digital Trunking,PDT)是我国用于公共安全或者专业集群通信领域中的一种专用无线通信标准。该通信标准是由国家公安部牵头,海能达主导,联合国内主要无线专网通信厂家,针对中国国情和应用特点而制定的一种覆盖广、效率高、灵活性强的无线集群标准。本文研究了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多载波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RRU),完成了其接收和发射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和传统专网基站系统相比,该方案能有效降低基站设备的体积、功耗和成本,具备更加灵活的形态,易于扩展和维护。在接收端提升了系统的接收灵敏度,提高了上行覆盖能力,解决了上下行覆盖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动态监测上行信号强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无线环境进行建模,使当前射频电路的链路方案更加适合当前无线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改善多载波接收链路接收动态范围不够大的问题,采用比较经济的办法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在发射端采用预失真和Doherty功放的架构实现多载波发射,在保证线性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在同一发射链路产生多载波信号,并且综合效率达到35%以上。采用该实现方式,载频间隔可以设置更近,这样也间接提升了频谱利用率。同时该方案解决了在载频合路上受限于窄带腔体合路器的约束,能够有效降低功率放大器到天线的插损,在同等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显着提升系统的射频发射效率。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载波数字集群RRU,符合无线通信系统朝着小型化、灵活化、高速化、光纤化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加清晰的验证了多载波数字集群收发射链路架构的可实现性和优越性,随着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研究突破更多技术难题,多载波数字集群系统具备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朝晖[4](2016)在《基于数字预失真技术的PDT基站发射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PDT警用数字集群标准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标准,采用窄带通信技术。传统的窄带系统信道机一般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即每个载波信道机由一套射频前端和数字基带处理机组成。大容量的基站子系统中,模块数量多且造价高昂。采用多载波发射机,不仅可以减小基站体积,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整机效率,降低系统设计复杂度。由于多载波发射极易产生互调分量等带外辐射,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成为系统设计的重点。数字预失真作为最有效的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之一,具有稳定性高、线性性能好、自适应性能强,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基站系统中。本论文旨在结合数字预失真技术,设计出符合系统指标要求的PDT基站发射机,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射频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数学模型,以及主流线性化技术和数字预失真设计方案。(2)基于CPU+FPGA的架构,研制了数字信号基带处理平台,满足通用通信设备的数字信号处理需求。(3)采用数字中频技术+IQ正交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分析技术指标,讨论设计方案,优化电路仿真,设计出满足PDT基站技术指标要求的射频发射机。并结合数字预失真技术,实现发射机功放线性化,线性度提高30d B以上。(4)基于上述平台外加功放单元搭建了整个PDT发射机数字预失真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功放系统该功放系统的平均输出功率为48d Bm时,功率效率为29%,线性度IMD小于-60d Bc,满足系统指标需求。
田亚芳[5](2016)在《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波通信在各通信手段中具有使用设备简单、组网快捷方便、通信手段灵活、抗毁灭性强等相对优势,因此在语音、电报和数据传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军事领域的远程通信中更是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国的国防和军事方面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求短波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高的传输可靠性、更高的可通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此,对发射机的输出功率等各种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功率放大器是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发射机的末端器件,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消耗能量最多、工作时产生热量也最高,其该器件的工作效率直接决定末端信号发射系统的工作耗能、系统稳定度、以及系统对电源和散热辅助装置的要求。在当今国际上提出绿色通信的大形势下,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是设计功率放大器必须考虑的问题。Doherty功率放大器具有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回退状况下对效率有明显的改善,同时结合预失真技术,其整体的线性度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被认为是改善射频功率放大器效率的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针对短波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从短波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入手,从当代短波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最新研究的有关关键技术两个方面,详细阐明了短波通信系统仍是目前不可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远距离通信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其次,对功率放大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为了减少频谱扩展和包络失真,设计的功放必须具有高线性,并且给出了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几项措施:选择先进工艺和最新半导体材料提高器件的线性度、采取手段使放大器输出功率回退到线性工作区、以及采用最新的线性化技术对稳定工作在非线性区的功放器件进行矫正等。提高线性度的最常用技术有预失真线性化技术、前馈线性化技术,随着当今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如多载波技术以及宽带扩频通信等新技术)在短波远程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预失真技术对短波通信系统线性度的提高最为有效,最终确定依据负载牵引和源牵引的双向牵引理论进行高效率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论文的最后,结合短波信号的特点以及有效提高功率放大器的功率附加效率的整体要求,设计出适合短波通信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实现电路,并以当今主流的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射频电路自动化仿真软件(ADS)进行仿真,对电路和元件参数进行多次修正。文末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本设计可以优化改进方向的展望。
谢海平[6](2016)在《高峰均比信号下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峰均比信号下功放的非线性失真更为严重。本文对高峰均比信号下功放的线性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1.分析了高峰均比信号对功放特性的影响,确定了削峰级联数字预失真的线性化方案。详细阐述了方案的系统架构、技术路线、单带功放线性化方案结构和多带功放线性化方案结构,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案及性能改善目标。2.针对单带高峰均比信号和多带高峰均比信号,分别使用频域削峰技术和基于频域削峰的多带削峰技术降低其峰均比。首先依据设定的削峰因子在时域内对信号进行裁剪以获得相应的峰均比改善量,之后依据设定的EVM阀值和带外频谱遮罩在频域内通过误差矢量对信号的带内带外进行相应处理以确保削峰信号的EVM和带外能量泄漏不超过设定的阀值。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削峰参数的限定下,削峰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峰均比改善量。3.针对功放非线性失真,采用迭代预失真方法和多级预失真方法,提高预失真器的建模精度和补偿能力,达到降低功放非线性失真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具体参数设置下,迭代预失真方法对测试的F类功放ACPR改善了16.93dBc,多级预失真方法对测试的AB类功放ACPR改善了18.29dBc。通过参数分离的预失真器,将预失真系数的辨识过程和查找表生成算法置于DSP中,仅在FPGA中实现预失真功能,从而减少了预失真器硬件实现所需的资源。4.通过单带功放和双带功放分别验证了高峰均比信号下功放的线性化方案。对单带功放,使用带宽20MHz、峰均比10.38dB的LTE信号进行验证,维持平均功率的工作模式下,ACPR改善了17.17dBc,维持峰值功率的工作模式下,ACPR改善了15.68dBc的同时功放输出功率提高了1.4dBm。对双带功放,使用峰均比9.62dB的双带信号进行验证,该双带信号由两个不同的5MHz带宽WCDMA信号聚合而成,维持平均功率的工作模式下,ACPR分别改善了14.47dBc和14.87dBc,维持峰值功率的工作模式下,ACPR分别改善了13.39dBc和13.65dBc,同时功放输出功率提高了0.7dBm。相比于传统结构的数字预失真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汪梦,骆明伟,高伟[7](2014)在《一种多载波宽带传输系统中高功率线性功放的设计实现》文中指出论述了多载波系统对功放的要求,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功放线性化技术及工作原理,重点围绕前馈技术展开讨论,给出了一种基于前馈技术的多载波线性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实现.
任芹[8](2014)在《基于双环结构预失真算法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功率放大器(PA)的效率和线性越来越被关注。基带数字预失真(DPD)和降低信号峰均比(PAPR),成为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化和效率的主要技术。本文主要对削峰技术进行研究以及数字预失真双环算法的线性化测试。采用一种频域削峰算法,分别对信号的带内和带外进行处理,在保证频谱不失真的情况下,降低信号的峰均比。通过分析功率放大器的模型,对功率放大器进行建模,提出预失真的解决方案。通过迭代的方法直接求出预失真器的输出。通过一种双环结构求解功放模型的后逆,然后将后逆作为预失真器。与现在通常使用的间接学习结构不同,这种学习方法是先对功放进行建模,求出模型的后逆,关于功放的前逆是否完全等效于功放的后逆还是未知。由于在整个系统的测试过程中,功放的输出信号中会参杂噪声信号,采用模型求逆的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并且可以得到功放的前逆。目前所使用的宽带信号,都具有比较高的峰均比,高峰均比的信号,会直接影响功放的效率,因此在进行预失真之前有必要降低信号的峰均比。本文针对目前流行的LTE信号和WCDMA信号进行削峰。在预失真算法中本文采用记忆多项式的形式,提出一种双环结构的预失真结构,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结构可以准确的求出预失真器。本文最后通过VSG-VSA(矢量信号发生器与矢量信号分析仪)实验平台对不同的预失真算法进行验证比较。整个预失真测试平台中,包括相关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这个测试平台上使用双音和WCDMA信号进行测试,测试中心频率为2.14GHz,使用功率放大器是Freescale公司的LDMOS MHL21336。本文提出的频域削峰算法使WCDMA信号的PAR(峰均功率比)降低3dB以上,双环结构预失真算法对双音信号IM3改善26dB以上,WCDMA信号的ACPR改善20dB以上,达到WCDMA信号的指标要求。
段淇[9](2012)在《基于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射频功率放大器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末端,是整个通信系统中耗电最严重的非线性器件,其线性度、功耗、稳定性及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何使射频功放保持高线性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效率,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为了解决射频功放线性度和效率的矛盾,本课题首先对改善功放线性度及效率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接着利用线性化融合方法及Doherty技术完成射频功放的设计,该功放可用于对线性度和效率要求很高的W-CDMA基站及TDMA、CDMA和多载波放大设备中。最后借助ADS软件对所设计功放的三阶交调系数及效率等指标进行仿真分析,并完成了射频功放电路参数及性能的总体优化设计。ADS仿真结果为:三阶交调抑制量优于-66.6dBc,功率附加效率可达60%以上,仿真数据表明:课题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赵世巍[10](2012)在《高性能小型化射频功率放大器研究》文中指出功率放大器是现代无线通信、电子对抗、雷达等电子系统发射前端的关键组件之一,在发射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射频功放作为通信系统中最主要的耗能模块,其效率如何不仅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的能耗及稳定性,且对通信系统中供电电池的寿命以及整机散热等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国内外常见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主要有非线性功率放大器、包络跟踪功率放大器以及多级Doherty功率放大器等,但是这些电路较复杂,器件成本较高。当前,如何利用较简单的电路结构实现高效率功放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通常功率放大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而高效率功放尤其严重。针对高效率功放的非线性问题,通常采用线性化技术。射频预失真和前馈是提高线性度常用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外加控制电路和信号处理器件,这将导致电路复杂和成本的提高。如何在保证高效率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是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射频功放模块已朝着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但这将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和成本,使其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在保证高性能的基础上,围绕实现功放模块的小型化开展研究,使该结构功放在射频领域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成果,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提高Doherty功率放大器效率的研究方面,本文从Doherty功放内部结构出发,利用复合左右手材料(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s,CRLH-TL)的特殊传输特性,提出了CRLH-TL非等分Doherty功放方案。该方案能够灵活地调整主功放和辅功放之间的相位差以及功率分配比,使得整个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得到较大地提高,且减小了电路体积,降低了成本。2.在提高Doherty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研究方面,本文克服了传统功放需外加电路使得结构复杂的缺点,提出了电容加载对偶线作为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λg/4阻抗转换线结构,从而抑制了主功放的二次和更高次谐波,同时还可调整其输出相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线性度,减小了电路的体积。3.为了提高Doherty功率放大器线性度,本文提出了采用变容二极管加载复合左右手材料替代传统功放的offset线方案。通过使用该方案,可灵活调整相位,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辅助功率放大器在高功率输入条件下的相位失真,进而提高了整个Doherty放大器的线性度。4.为了提高功率放大器检测通路功率检测的准确性和进一步减小整个功放模块的体积,本文利用将负折射率(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NRI)传输线与传统微带线(Microstrip, MS)相结合的双层左右手材料的特殊结构,成功地研制了高方向性定向耦合器。该结构的耦合器在方向性和带宽等性能上均优于传统耦合器,且体积仅为传统耦合器的60%。5.利用阶梯阻抗谐振器(Step-Impedance Resonator, SIR)结构的双频特性,提出了具有双频特性的功分器结构,该结构功分器不仅较大地提高了阻带的抑制度,而且还减小了该功分器的体积,同时降低了功率放大器模块的成本。
二、W-CDMA多载波线性功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CDMA多载波线性功放(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非线性失真的多载波波形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数学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高功率放大器模型与非线性失真介绍 |
2.3 放大器非线性失真建模 |
2.3.1 TWTA |
2.3.2 SSPA |
2.3.3 级数模型 |
2.3.4 基于参数拟合的放大器模型转换 |
2.4 传输波形与非线性失真衡量指标 |
2.4.1 传输波形衡量指标 |
2.4.2 传输失真衡量指标 |
2.4.3 非线性评估指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通信中的非线性失真性能和波形改进 |
3.1 引言 |
3.2 高轨卫星通信的非线性信道模型 |
3.2.1 放大器参数拟合 |
3.2.2 群时延拟合方法 |
3.3 非线性卫星信道下的传输波形性能评估 |
3.3.1 APSK介绍 |
3.3.2 单载波传输模型 |
3.3.3 多载波传输模型 |
3.3.4 性能评估 |
3.4 低峰均比OFDM波形改进算法 |
3.4.1 基于索引调制的噪声规划改进算法 |
3.4.2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恒包络OFDM系统的波形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恒包络OFDM |
4.2.1 基本原理 |
4.2.2 性能评估 |
4.3 低复杂度恒包络OFDM接收端检测改进 |
4.3.1 基本原理 |
4.3.2 仿真结果 |
4.4 恒包络OFDM系统的波形改进算法 |
4.4.1 基于预处理的波形改进 |
4.4.2 基于索引调制的波形改进 |
4.4.3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贡献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设计要求与指标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IEEE 802.11ax功率放大器 |
2.1 IEEE 802.11ax标准协议 |
2.2 功率放大器设计指标的制定 |
2.3 HBT工作原理与衬底材料选择 |
2.4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
2.4.1 线性化技术的研究意义 |
2.4.2 线性化技术的分析与选取 |
2.4.3 线性化技术与记忆效应 |
2.5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
2.5.1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工具 |
2.5.2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图设计与仿真 |
3.1 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结构 |
3.1.1 功率放大器的模块划分与拓扑结构 |
3.1.2 单级功率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
3.1.3 HBT功率单元的设计 |
3.1.4 直流偏置网络的设计 |
3.1.5 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
3.2 电路原理图设计与前仿真 |
3.2.1 功率级的设计与仿真 |
3.2.2 驱动级2的设计与仿真 |
3.2.3 驱动级1的设计与仿真 |
3.2.4 功率放大器完整电路原理图的建立与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率放大器的版图设计与仿真 |
4.1 版图的基本知识与设计准则 |
4.2 功率放大器的版图设计 |
4.3 后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PDT射频性能规范 |
1.3.1 发射性能要求 |
1.3.2 接收性能要求 |
1.4 论文组织结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发射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
2.1 引言 |
2.2 多载波发射链路的整体架构 |
2.3 小信号电路设计 |
2.3.1 OIP3设计 |
2.3.2 噪声系数设计 |
2.4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2.5 反馈电路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收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多载波接收链路的整体架构 |
3.3 接收射频电路设计 |
3.3.1 接收灵敏度及噪声系数 |
3.3.2 IIP3的设计要求 |
3.3.3 本振相噪设计要求 |
3.3.4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
3.4 中频电路设计 |
3.4.1 嵌入式硬件设计 |
3.4.2 CPU设计 |
3.4.3 中频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发射链路的测试 |
4.3 接收链路的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数字预失真技术的PDT基站发射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功放非线性特性及线性化技术 |
2.1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 |
2.1.1 非线性特性 |
2.1.2 非线性衡量指标 |
2.2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模型 |
2.2.1 Saleh模型 |
2.2.2 Volterra级数模型 |
2.2.3 Hammerstein模型 |
2.2.4 改进型Hammerstein模型 |
2.3 线性化技术 |
2.3.1 负反馈法 |
2.3.2 LINC技术 |
2.3.3 前馈法 |
2.3.4 预失真法 |
2.4 数字预失真方案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指标及关键技术 |
3.1 系统技术指标 |
3.1.1 主要技术指标 |
3.1.2 系统组成 |
3.2 基带硬件 |
3.3 射频发射及反馈链路 |
3.4 频率规划 |
3.4.1 发射中频的选择 |
3.4.2 接收中频的选择 |
3.5 链路增益计算 |
3.6 关键技术及设计难点 |
3.6.1 高速ADC设计 |
3.6.2 锁相环PLL设计 |
3.6.3 差分滤波器设计 |
3.6.4 数字射频一体化板设计 |
3.6.5 DPD系统稳定性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元模块设计 |
4.1 DPD系统设计 |
4.1.1 数据接口 |
4.1.2 时钟系统设计 |
4.1.3 软件设计 |
4.2 基带核心器件选型 |
4.2.1 CPU选型 |
4.2.2 FPGA选型 |
4.2.3 DAC选型 |
4.2.4 ADC选型 |
4.3 射频核心器件选型 |
4.3.1 IQ调制器选型 |
4.3.2 IQ解调器选型 |
4.3.3 LO选型 |
4.3.4 时钟芯片选型 |
4.4 时钟系统设计 |
4.5 电源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调试 |
5.1 软件调试 |
5.1.1 CPU程序调试 |
5.1.2 FPGA程序调试 |
5.2 硬件调试 |
5.2.1 中频信号 |
5.2.2 锁相环 |
5.2.3 射频信号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高效功放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
1.4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短波通信系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
2.1 短波的基础知识 |
2.1.1 短波通信的特点 |
2.1.2 短波通信的技术现状 |
2.2 短波通信系统的应用 |
2.3 短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1 多音并行调制体制 |
2.3.2 单音串行体制 |
2.3.3 格状编码调制TCM |
2.3.4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 |
2.3.5 差错控制技术 |
2.4 当今短波通信领域新技术与新体制 |
2.4.1 自适应实时信道评估及其它自适应技术 |
2.4.2 跳频通信技术及其它扩频通信技术 |
2.4.3 短波窄带高速调制解调技术 |
2.4.4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网络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
3.1 晶体管技术的发展 |
3.2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
3.3 功率放大器原理指标简介 |
3.3.1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3.4 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分类 |
3.4.1 A类功率放大器 |
3.4.2 B类功率放大器 |
3.4.3 C类功率放大器 |
3.4.4 AB类功率放大器 |
3.5 F类高效率功率放大器 |
3.5.1 理想的F类高效率功放工作原理 |
3.5.2 F类功放设计分析 |
3.6 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技术 |
3.6.1 Doherty功率放大器原理简介 |
3.6.2 有源负载牵引技术(Active load pull technique) |
3.6.3 Doherty电路匹配原理推导 |
3.7 T型阻抗转换网络相关计算 |
3.8 本章小结 |
4 Doherty功率放大器设计 |
4.1 Doherty短波高效功放的总体设计思路 |
4.1.1 Doherty短波高效功放的设计指标 |
4.1.2 电路结构方案 |
4.2 单级功率放大器设计 |
4.2.1 LDMOS功率晶体管及衬板的选取 |
4.2.2 功放管原理电路设计 |
4.2.3 ADS软件简介 |
4.2.4 功放管直流特性分析 |
4.2.5 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
4.2.6 对功放管的最佳工作负载阻抗和源阻抗仿真求解 |
4.2.7 单级功率放大器的匹配 |
4.2.8 偏置电路的设置 |
4.2.9 单管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特性 |
4.3 Doherty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
4.3.1 功分器的设计 |
4.3.2 整个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 |
4.3.3 使用微带补偿线优化的Doherty功放设计 |
4.3.4 峰值功放管的栅压对功放的PAE、增益以及线性度的影响 |
4.4 硬件电路参数测试 |
4.4.1 消除功放的自激振荡 |
4.4.2 电源干扰的滤波 |
4.5 硬件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高峰均比信号下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线性化技术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峰均比信号下功放的线性化方案 |
2.1 高峰均比信号对功放特性影响分析 |
2.2 线性化方案的技术路线 |
2.3 单带功放线性化方案结构 |
2.4 多带功放线性化方案结构 |
2.5 测试方案及指标改善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带及多带削峰技术实现 |
3.1 削峰原理及其分类 |
3.2 单带削峰技术实现 |
3.2.1 限幅-滤波削峰实现及验证 |
3.2.2 频域削峰实现及验证 |
3.3 多带削峰技术实现 |
3.3.1 单带削峰应用于多带削峰的挑战 |
3.3.2 多带削峰结构 |
3.3.3 效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带及多带数字预失真实现 |
4.1 数字预失真学习结构 |
4.2 迭代数字预失真方法 |
4.2.1 辨识思路与实现方法 |
4.2.2 单带效果验证 |
4.3 多级数字预失真方法 |
4.3.1 辨识思路与实现方法 |
4.3.2 单带效果验证 |
4.4 参数分离的数字预失真器 |
4.4.1 基于查找表的数字预失真器实现方法 |
4.4.2 传统数字预失真器的硬件实现结构 |
4.4.3 参数分离数字预失真器的硬件实现结构 |
4.5 多带数字预失真技术实现 |
4.5.1 单带预失真应用于多带预失真的挑战 |
4.5.2 多带数字预失真器实现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峰均比信号下功放的线性化方案验证 |
5.1 线性化方案验证平台 |
5.2 线性化方案的单带功放验证 |
5.2.1 验证环境 |
5.2.2 验证效果 |
5.3 线性化方案的双带功放验证 |
5.3.1 验证环境 |
5.3.2 验证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一种多载波宽带传输系统中高功率线性功放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多载波线性功放技术及实现 |
2结论 |
(8)基于双环结构预失真算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通信和线性化技术的发展 |
1.2 衡量功放失真的指标 |
1.2.1 IM3 |
1.2.2 ACPR |
1.2.3 NMSE |
1.2.4 PAPR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功率放大器行为建模与峰波因数减少 |
2.1 功率放大器的特性 |
2.1.1 功放的非线性特性 |
2.1.2 功放线性化面临的问题 |
2.2 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 |
2.2.1 无记忆功率放大器模型 |
2.2.2 记忆多项式模型 |
2.2.3 各种功放模型性能对比 |
2.3 数字预失真线性化原理 |
2.4 峰波因数减少 |
2.4.1 频域削峰算法 |
2.4.2 带内带外处理算法 |
2.4.3 WCDMA频域削峰分析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双环结构的预失真技术 |
3.1 开环预失真系统 |
3.2 多项式求逆 |
3.2.1 传统多项式求逆算法 |
3.2.3 LS算法求解多项式逆 |
3.2.4 记忆多项式求逆 |
3.3 双环预失真算法 |
3.3.1 参数训练 |
3.4 仿真结果 |
3.4.1 单载波仿真 |
3.4.2 多载波仿真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预失真设计 |
4.1 数字预失真器的设计 |
4.1.1 数字预失真器原理 |
4.1.2 求输入信号的幅值 |
4.2 查找表设计 |
4.3 非理想因素 |
4.3.1 IQ不平衡及补偿 |
4.3.2 线性失真补偿 |
4.4 FPGA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环结构预失真的测试验证 |
5.1 VSG-VSA测试平台简介 |
5.1.1 频谱缝合 |
5.1.2 延时对准 |
5.1.3 线性均衡 |
5.2 测试方法 |
5.3 测试验证 |
5.3.1 双音信号测试 |
5.3.2 单载波WCDMA信号测试 |
5.3.3 多载波WCDMA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射频功率放大器 |
2.1 射频功率放大器分类 |
2.1.1 基于静态工作点的放大器分类 |
2.1.2 基于晶体管等效电路的放大器分类 |
2.2 非线性失真及其分类 |
2.2.1 非线性失真 |
2.2.2 非线性失真分类 |
2.3 非线性失真模型 |
2.3.1 多项式无记忆模型及Volterra级数模型 |
2.3.2 极坐标模型 |
2.3.3 正交坐标非线性模型 |
2.4 射频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
2.5 射频功率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
2.6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3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及效率特性 |
3.1 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 |
3.1.1 功率回退技术 |
3.1.2 负反馈技术 |
3.1.3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
3.1.4 前馈线性化技术 |
3.2 Doherty技术 |
3.2.1 研究Doherty功放的必要性 |
3.2.2 Doherty功放的原理 |
3.2.2.1 λ/4阻抗变换线 |
3.2.2.2 Doherty功放的定量分析 |
3.2.2.3 Doherty功放的工作原理 |
3.2.3 源牵引和负载牵引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和仿真 |
4.1 设计指标 |
4.2 ADS仿真平台简介 |
4.3 基于MRF6S21050L的AB类功放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
4.3.1 MRF6S21050L功放管的选择 |
4.3.2 介质基片的选择 |
4.3.3 直流分析 |
4.3.4 偏置及稳定性分析 |
4.3.5 最佳源阻抗和负载阻抗的确定 |
4.3.6 匹配电路设计 |
4.3.7 功放电路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4.4 预失真和前馈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4.4.1 新型预失真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4.4.2 预失真功放电路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
4.4.2.1 预失真功放电路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
4.4.3 前馈功放电路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4.4.3.1 前馈射频功放电路的设计 |
4.4.3.2 前馈功放电路系统的仿真分析 |
4.5 线性化融合电路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4.5.1 预失真和前馈线性化技术对比分析 |
4.5.2 预失真和前馈线性化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
4.5.3 线性化融合技术的研究及方案的提出 |
4.5.4 融合电路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4.6 Doherty射频功放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4.6.1 Doherty功放电路的设计 |
4.6.2 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仿真分析 |
4.7 基于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射频功放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4.7.1 线性化融合技术和Doherty技术相融合的必要性 |
4.7.2 线性化技术和Doherty技术相融合的研究及电路设计 |
4.7.3 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功放仿真平台的构建和分析 |
4.8 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有待探索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性能小型化射频功率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
1.3 高线性度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
1.4 高性能的小型化、集成化电路应用研究现状 |
1.4.1 复合左右手材料的研究 |
1.4.2 基片集成波导结构的研究 |
1.4.3 阶梯阻抗谐振器结构的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效率和线性度的理论分析 |
2.1 功率放大器效率分析 |
2.1.1 功率放大器提高效率的方法 |
2.1.2 多级 DOHERTY 功放和非对称 DOHERTY 功放提高效率方法 |
2.2 射频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研究 |
2.2.1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
2.2.2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
2.3 小结 |
第三章 高效率 DOHERTY 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
3.1 DOHERTY 放大器介绍 |
3.1.1 DOHERTY 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
3.1.2 有源负载牵引方法 |
3.2 非对称 DOHERTY 放大器的效率分析 |
3.3 非对称 DOHERTY 放大器的设计 |
3.3.1 非对称功分器的设计 |
3.3.2 非对称 DOHERTY 放大器的设计 |
3.3.3 测试和仿真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线性度 DOHERTY 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
4.1 电容加载耦合线结构 DOHERTY 功率放大器 |
4.1.1 电容加载耦合线的技术分析 |
4.1.2 电容加载耦合线结构 DOHERTY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
4.2 可调相位 OFFSET 线结构 DOHERTY 功率放大器 |
4.2.1 可调相位 OFFSET 补偿线技术分析 |
4.2.2 变容二极管加载耦合线结构 DOHERTY 放大器的设计 |
4.2.3 变容二极管加载 CRLH-TL 结构 DOHERTY 放大器的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小型化功率放大器模块的研究 |
5.1 双层复合左右手材料电路的研究 |
5.1.1 NRI/MS 双层左右手材料电磁传播特性研究 |
5.1.2 NRI/MS 双层左右手材料的耦合机理 |
5.1.3 NRI/MS 双层左右手材料等效模型研究 |
5.1.4 利用 NRI/MS 双层左右手材料设计高方向性定向耦合器 |
5.2 SIR 结构的双频功分器的研究 |
5.2.1 SIR 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
5.2.2 双频带 SIR 结构功分器的设计 |
5.2.3 测试和仿真结果分析 |
5.3 高性能小型化功率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W-CDMA多载波线性功放(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非线性失真的多载波波形优化设计[D]. 李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D]. 罗世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D]. 陈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基于数字预失真技术的PDT基站发射机设计与实现[D]. 孙朝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5]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D]. 田亚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高峰均比信号下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研究[D]. 谢海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一种多载波宽带传输系统中高功率线性功放的设计实现[J]. 汪梦,骆明伟,高伟. 电子制作, 2014(05)
- [8]基于双环结构预失真算法实现[D]. 任芹.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线性化融合技术的Doherty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D]. 段淇. 东华大学, 2012(07)
- [10]高性能小型化射频功率放大器研究[D]. 赵世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