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员转业军人岗前培训工作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冷晨[1](2021)在《X市农村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汪丽玲[2](2021)在《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的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大事,劳动力市场中退役军人群体的比例在不断扩大,退役军人就业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社会稳定及现代化改革进程的发展,所以对于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的问题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自主就业即非政府安置就业部分的退役军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提出社会关系网络对退役军人就业选择影响的研究设想。本文研究将退役军人的主要社会关系网络分为亲属、配偶或恋爱、战友和朋友四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关样本数据,提取不同关系网络的相关因素,将职业类型选择、就业地点选择、就业信息来源作为研究变量,据此建构相关的研究模型,采用二元logit回归、逐步回归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这三个就业选择的指标。研究发现家庭社会地位、联系密切并对就业提供帮助的亲属职业类型对退役军人的职业类型选择有显着影响;服役年限、婚姻或恋爱状态对退役军人的就业地点选择产生影响;是否加入了战友交流群、保持联系的战友人数、朋友人数对就业信息来源有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提高退役军人自身综合能力、鼓励各地区政府及民间组织推进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搭建更多援助和交流平台以及拓展以军人为中心的军人及家属帮扶渠道的建议,以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中的竞争力和整体的就业质量。
贾丽娜[3](2021)在《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军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退役军人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可以看出,军人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而军人退役后如何使他们更快的融入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稳定现役军人的军心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在退役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军人来自农村,他们再就业的困难程度远比城镇退役军人要高,所以搞好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问题。解决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与“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农村退役军人对于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充分发挥农村退役军人的优势,使其在农村地域中发挥其所长,不仅解决了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村地域缺人才的困境。这样,既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本文从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视角出发,将就业能力理论、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理论、继续社会化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并结合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中期阶段以及发展阶段。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阳泉市郊区的农村退役军人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其兵源的素质和构成,从而了解到农村退役军人的就业诉求,退役后的去向,并且通过问卷的发放、收集和整理,对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再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一是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欠缺方面,二是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方面;三是政府及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方面;四是农村军人退役后离乡留城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是: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安置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对于农村退役军人的扶持政策;吸引农村退役军人回乡就业。
穆少波[4](2020)在《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足够的人口集聚,兵团的特殊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增强其综合实力是关键,而兵团的综合实力之一,就是来自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兵团成立以来人口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期,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刘洪涛[5](2020)在《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牺牲补偿”的政策安排,退役军官安置政策为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退役军官安置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始于革命战争时代,完善于国家建设发展时期,对军队和地方人力资源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指令性色彩浓厚的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在梳理我国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历史变迁的基础上,以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调研方法,了解政策执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本文在对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军事人力资源配置错位、二是政策目标群体认同感低、三是政策执行存在阻力。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规定调整更新迟缓、政策执行机构履职不力、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外部影响因素复杂多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现行计划分配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专业高效的政策执行管理服务体系、三是多措并举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满意度、四是优化完善政策执行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
徐金玲[6](2020)在《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军事强国计划的推进,军队转业干部数量逐年增多。这一群体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应的安置政策也相继出台,社会关注度持续增加。其中,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即为提升军人综合素质、保护军转干部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安置措施。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计划实施到现在只有三年时间,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复制,各承训高校处于摸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对培训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和理论背景进行梳理,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成人教育学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培训现状。进而剖析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优化高校军转干部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存在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有:参训主体内部执行问题突出、培训保障措施不完善及各级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学员课程安排偏离实际需求、培训教师队伍“短板”凸显、教学方式囿于一隅及学员共同归属感不强。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归因为:参训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专项培训经费投资不足及承训高校遴选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归因为:教学管理存在落实“盲区”、高校可供支配资源有限及培训氛围营造不到位。通过学习国外退役军官培训经验,如美国、俄罗斯,和国内高校军转干部培训经验,如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然后结合河南省省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军转干部培训效果的建议。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员选派办法、消除学员顾虑;优化培训过程,研判培训需求、组建优秀培训师资团队、多种教学方式并行、严格教学管理与监督考评;强化培训保障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落实专项经费、配套学习资源;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注重学员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育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校特色“军培文化”。
李阳,刘洪鑫,姜男[7](2020)在《企业退伍军人岗前培训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退伍军人进入企业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很多退伍军人的知识、能力不足,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方可胜任企业的不同岗位。基于此,对退伍军人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学员以饱满的热情接受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
姜彭[8](2020)在《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是我国军队后勤保障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好坏不仅对其家庭有所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和谐稳定发展,它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政府、人民、军队的大事。按照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和领土面积的实际情况,我国军队人口基数和体量相对而言还是较大,每年军队转业干部数量较多,这给我国政府在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工作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目前,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为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根据军队转业干部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但现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发布时间较长,很难以适应我国现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结合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实际和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形成一套新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体系刻不容缓,这也是本文以大连市为例研究后,提出的应对策略的目的。本文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沿海军事重镇——大连市作为研究对象,依托于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中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军人保障理论相关知识。通过采用文献材料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典型案例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进行研究。查找出了大连市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不健全、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服务保障不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与安置专业不对口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地方难以落实,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国外与国内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具有特色的典型进行借鉴,得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启示。最后,结合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工作情况和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从4个对策,分别为从国家层面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专门法律,并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监督法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通过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医疗保障和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住房保障,形成一套军队转业干部社会保障服务体制;通过培训教育工作前移,加强安置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岗前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严格落实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享有的待遇,加大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政策性扶持,从而确保我国每年军队转业干部的不断发展,即完成国家每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目标,又满足军队转业干部的个人需要,取得双赢局面。
吴双双[9](2020)在《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衣食关乎国计民生。农业,乃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小康社会要如期建成,当务之急乃是补上“三农”的短板。农业人才的匮乏便属于短板的一部分。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农业复合型人才,是农业的领军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毫无疑问,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进程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本研究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研究主体,调研地点选择综合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成都院校——四川农业大学,调研问卷的数据以参加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自我评价和自身实际情况为数据来源,以此来评估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当前的职业化水平,分析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培育更多的农业人才提供实质性的建议。首先,本研究界定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内涵、特征,整合了关于职业化等相关文献,阐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定义,梳理了胜任力模型、就业能力等理论,并基于《农业职业经理人行业职业标准》《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内容,勾勒出一套评价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测度体系结构,再根据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测度出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当前的整体职业化水平以及每个个案的职业化水平。接着,根据农业职业经理人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和相关学者研究某些群体或个体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作为依据,于是,从个体因素、行业特征因素、制度因素三个维度着手,设计出影响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调查问卷。进而,根据实地调查问卷数据,以上述每个个案的职业化水平测度结果为因变量,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水平低,当前整体处于职业化萌芽期,正在向成长期过渡,不足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且测度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具体五个维度(职业行为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经营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第二,年龄、职业认同、收入状况、工作环境、社保扶持政策扶持力度的感知情况与培育扶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是影响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因素。针对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完善职业评定机制,强化职业认证、健全培训体系,加强监督服务指导、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拓宽队伍来源、调整收益分配格局,增强职业认同感、调整政策支持重点,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培育扶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
喻源[10](2020)在《军改背景下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的根基。我们国家建立起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和平年代,每当国家有大灾大难的时候,总能看见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为了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实现人才新老的加速更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军官脱下军转,就出现了一群军转干部这样的群体。2016-2020年期间,国防和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的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军转安置部门作为安置军转干部的业务主管部门,安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军转干部的命运,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全国各地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都有一套自己的安置模式,安置过程中存在对军转干部得利益不重视、安置不公平等现象,岗位得不到落实,待遇得不到保证,降职安置等情况时有发生,个别时候还被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炒作,极大的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军人的相关事务,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对于军转安置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是为了国家对军转群体奉献国防的一种补偿。尤其是军改期间,更是照顾到广大退役军人群体的利益,享受改革的红利。各地根据自己安置的实际需要,都有自己的安置措施,绵阳市军转安置更多的考虑到平衡照顾所有军转干部的利益,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安置方式,符合大家的利益,达到了安置的要求。本文运用人力资源理论和政府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军改背景下军转安置为例,以四川省绵阳市为切入点,探究如何给军转安置干部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安置环境,通过对能力与岗位匹配、岗位与待遇匹配和服务保障供给方面来做好工作,并从中分析影响因素,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军转安置模式。只有政府做好各项工作,按照政策制度,挖掘好其能力,保障好其待遇,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形成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形成支持,对其他地区政府军转安置可供借鉴。
二、复员转业军人岗前培训工作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员转业军人岗前培训工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的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退役军人就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就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5.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人 |
2.1.2 退役军人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数据调查 |
3.1 不同关系网络对退役军人就业的影响 |
3.1.1 亲属关系网络 |
3.1.2 配偶或恋人关系 |
3.1.3 战友关系网络 |
3.1.4 朋友关系网络 |
3.2 假设总结及研究模型 |
3.2.1 研究设想总结 |
3.2.2 模型建构 |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4.1 问卷设计 |
3.4.2 预调研及结果分析 |
3.4.3 正式数据收集与统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关系网络对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的影响 |
4.1 实证分析方法——回归分析 |
4.2 变量设置 |
4.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3.1 模型分析验证 |
4.3.2 假设检验 |
4.4 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进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的建议 |
5.1 提高退役军人自身的就业综合能力 |
5.2 鼓励各地区政府及民间组织推进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 |
5.2.1 正式网络系统的建设 |
5.2.2 非正式网络系统的建设 |
5.3 搭建更多援助、交流平台 |
5.4 拓展以军人为中心的军人及家属帮扶渠道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退役军人就业选择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退役军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人 |
2.1.2 农村退役军人 |
2.1.3 退役军人再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就业能力理论 |
2.2.2 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理论 |
2.2.3 继续社会化理论 |
第三章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发展历程 |
3.1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初始阶段(1950~1997) |
3.2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中期阶段(1998~2010) |
3.3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发展阶段(2011~2020) |
第四章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现状分析 |
4.1 阳泉市郊区基本情况 |
4.2 阳泉市郊区退役军人基本情况 |
4.3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问卷调查与调查情况分析 |
4.3.1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基本情况分析 |
4.3.2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对再就业的认识状况分析 |
4.3.3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措施分析 |
4.3.4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效果分析 |
第五章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欠缺 |
5.1.1 退役后适应社会能力降低 |
5.1.2 文化教育相对缺失 |
5.1.3 职业、社会技能缺乏 |
5.2 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 |
5.2.1 管理机构成立初期,机制运行不顺畅 |
5.2.2 农村退役军人因个体差异增加培训难度 |
5.3 政府及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
5.3.1 区(县)政府退役军人人才培养能力较差 |
5.3.2 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农村退役军人精准度有待提高 |
5.4 农村生存环境相对差,退役后离乡留城 |
第六章 加快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对策 |
6.1 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 |
6.1.1 增强农村退役军人社会适应能力 |
6.1.2 补齐农村退役军人文化短板 |
6.1.3 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职业、社会技能 |
6.2 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安置管理机制 |
6.2.1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透明化 |
6.2.2 实行差异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6.3 健全政府对于农村退役军人的扶持政策 |
6.3.1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农”作用 |
6.3.2 完善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接纳农村退役军人 |
6.4 积极营造就业创业新氛围,吸引农村退役军人回乡就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4)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 |
二、兵团人口发展的五个时期 |
(一)高速增长时期(1954—1974年) |
(二)震荡波动时期(1975—1981年) |
(三)改革徘徊时期(1982—1994年) |
(四)稳步发展时期(1995—2017年) |
(五)快速增加时期(2018—今) |
三、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人口总量以机械增长为主 |
(二)人口分布呈现“南少北多” |
(三)低出生、老龄化趋势加剧 |
(四)较高素质的群体优势减弱 |
四、兵团人口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兵团人口发展与新疆经济社会活动 |
(二)兵团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人口吸纳 |
(三)兵团各师(市)布局与人口结构 |
(四)优化兵团人口与国家边疆治理 |
(五)增加兵团人口与新疆人口安全 |
(六)集聚兵团人口与发挥特殊作用 |
五、兵团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人口总量不足,与使命要求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
(二)人口素质提高缓慢,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三)人口产业分布不尽合理,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四)人口分布较分散,影响城镇化、工业化推进步伐 |
(五)城市集聚人口能力有限,沿边团场人口流失严重 |
(六)人口就业结构不尽合理,新职工队伍不稳定 |
六、兵团人口集聚的路径选择 |
(一)出台具有高竞争力的人口集聚新政策 |
(二)不折不扣兑现师(市)聚人各项承诺 |
(三)调整计生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
(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增加 |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
(六)让兵团文化的阳光照进各族群众心田 |
(5)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适用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官 |
2.1.2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 |
2.1.3 公共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和适用性分析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适用性分析 |
3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
3.1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 |
3.1.1 初步正规阶段(1949—1965年) |
3.1.2 混乱停滞阶段(1966—1977年) |
3.1.3 全面恢复阶段(1978—1985年) |
3.1.4 稳步发展阶段(1985—2000年) |
3.1.5 改革创新阶段(2001年至今) |
3.2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历史变迁的启示 |
4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 |
4.1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4.1.1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 |
4.1.2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调研情况说明 |
4.1.3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模型 |
4.2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现状 |
4.2.1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梳理汇总 |
4.2.2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机构 |
4.2.3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程序 |
4.2.4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效果 |
4.3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军事人力资源配置错位 |
4.3.2 政策目标群体认同感低 |
4.3.3 政策执行过程存在阻力 |
5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策规定调整更新迟缓 |
5.1.1 政策规定体系不健全 |
5.1.2 政策规定更新不及时 |
5.1.3 政策性岗位供给不足 |
5.2 政策执行机构履职不力 |
5.2.1 政策宣讲工作不到位 |
5.2.2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5.2.3 监督监察机制不顺畅 |
5.3 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 |
5.3.1 传统价值观念严重 |
5.3.2 对待培训不够重视 |
5.3.3 片面关注福利待遇 |
5.4 政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
5.4.1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5.4.2 辖区间发展差异大 |
5.4.3 各类突发事件影响 |
6 完善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现行计划分配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
6.1.1 细化计划分配安置法规政策 |
6.1.2 完善计划分配安置福利政策 |
6.1.3 健全计划分配安置监督政策 |
6.2 建立专业高效的政策执行管理服务体系 |
6.2.1 提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
6.2.2 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6.2.3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格局 |
6.3 多措并举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满意度 |
6.3.1 加强政策宣讲 |
6.3.2 完善培训制度 |
6.3.3 提供优质服务 |
6.4 优化完善政策执行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 |
6.4.1 提高退役军官政治待遇 |
6.4.2 完善军地保险互相对接 |
6.4.3 探索异地管理服务协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推进国家人力资源转化的重要举措 |
(二)探索退役军人安置新途径的内在要求 |
(三)走精兵“强军之路”的发展需求 |
(四)笔者对军人职业发展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培训 |
(二)军转干部 |
(三)军转干部培训 |
(四)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较新 |
(二)样本范围较广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背景研究 |
一、社会背景 |
(一)世界军事潮流:走精兵之路 |
(二)社会文化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 |
(三)职业生涯诉求:军转干部再社会化 |
(四)高校职能拓展:增强社会服务力 |
二、政策背景 |
(一)起步与停滞阶段(1949-1975年) |
(二)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2005年) |
(三)探索和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
三、理论背景 |
(一)培训理论 |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三)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四)终身教育理论 |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基本概况 |
一、研究设计 |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实施 |
二、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现状描述 |
(一)院校分布及培训成果 |
(二)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
(三)课程设置与师资安排 |
(四)参训学员培训需求 |
(五)学员管理与考核运行 |
(六)学员培训满意度呈现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与归因分析 |
一、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宏观层面问题 |
(二)微观层面问题 |
二、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的归因 |
(一)宏观层面归因 |
(二)微观层面归因 |
第四章 中外高校退役军人培训案例经验分析 |
一、国外案例经验分析 |
(一)美国自谋职业型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
(二)俄罗斯“双轨制”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
二、国内案例经验分析 |
(一)复旦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
(二)郑州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
第五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优化建议 |
一、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 |
(一)建立国家层面承训高校进退机制 |
(二)完善用人单位学员弹性选派程序 |
(三)联合各方消除参训学员现实顾虑 |
二、优化教育培训过程 |
(一)立足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课程 |
(二)组建专家团队确保高质量培训 |
(三)实施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实效 |
(四)严格教学管理助建“学分银行” |
(五)创建监督考评机制保障培训效果 |
三、强化培训保障措施 |
(一)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 |
(二)落实专项经费管理使用 |
(三)充足供给配套学习资源 |
四、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 |
(一)重视学员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 |
(二)培育班级管理下的学习共同体 |
(三)打造高校特色区域“军培文化”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承训高校培训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C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企业退伍军人岗前培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退伍军人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
二、建立竞争机制 |
三、强化两项管理 |
四、建立严格的三项考核制度 |
五、发挥四个作用 |
六、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
七、结语 |
(8)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军队转业干部 |
2.1.2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军人保障理论 |
3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现状分析 |
3.1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和实施细则不健全缺乏可执行性 |
3.2.2 军队转业干部保障服务机制不完善 |
3.2.3 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安置工作专业不对口 |
3.2.4 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
3.3 大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无正式的法律法规并缺少实施细则 |
3.3.2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实施过程中缺少配套措施 |
3.3.3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教育培训相对落后 |
3.3.4 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体系不健全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典型做法 |
4.1.1 美国:适应国情军情的保障服务机制 |
4.1.2 英国: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优越的福利待遇 |
4.1.3 俄罗斯:完善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制度 |
4.2 国内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典型做法 |
4.2.1 北京市:与社会化挂钩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各项待遇保障 |
4.2.2 深圳市: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规 |
4.2.3 哈尔滨市:完善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措施 |
4.3 国内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启示 |
4.3.1 结合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 |
4.3.2 因地制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社会化服务保障 |
4.3.3 政府与社会机构联动的培训体系保障军队转业干部竞争力 |
4.3.4 完善的自主择业安置体系促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落实 |
5 完善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 |
5.1.1 国家层面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专门法律 |
5.1.2 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监督法规 |
5.1.3 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 |
5.2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服务保障 |
5.2.1 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医疗服务保障 |
5.2.2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生活服务保障 |
5.2.3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住房服务保障 |
5.3 加强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 |
5.3.1 培训教育工作前移 |
5.3.2 加强安置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岗前培训 |
5.3.3 加强培训的基础保障 |
5.4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体系 |
5.4.1 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思想观念的引导 |
5.4.2 严格落实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各项待遇 |
5.4.3 加大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扶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职业经理人 |
2.1.2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胜任力理论 |
第3章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评价体系 |
3.1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体系构建原则 |
3.1.2 体系维度 |
3.1.3 体系指标构建 |
3.2 数据分析 |
3.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2.2 样本基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测度 |
3.4 结果分析 |
第4章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4.2 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假设 |
4.2.1 个体特征 |
4.2.2 行业特征因素 |
4.2.3 制度因素 |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4 变量描述 |
4.5 模型选择 |
4.6 模型结果及分析 |
4.6.1 模型结果 |
4.6.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章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研究对策 |
5.1 基于职业化水平视角的职业化推进对策 |
5.1.1 完善职业评定机制,强化职业认证 |
5.1.2 健全培训体系,加强监督服务指导 |
5.2 基于职业化水平影响因素视角的职业化推进对策 |
5.2.1 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拓宽队伍来源 |
5.2.2 调整收益分配格局,增强职业认同感 |
5.2.3 调整政策支持重点,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
5.2.4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培育扶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的研究结论 |
6.1.2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3 农业职业经理人行业职业标准 |
附录4 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办法 |
附录5 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扶持政策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军改背景下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案例的研究价值 |
2.1 我国军转安置工作的基本情况 |
2.1.1 我国军转安置工作发展沿革 |
2.1.2 我国军转安置工作的现状 |
2.1.3 我国军转安置工作发展趋势 |
2.2 我国军转安置工作的存在的主要困惑 |
2.2.1 地方政策待遇落实力度不够 |
2.2.2 退役军人荣誉感还需加强 |
2.2.3 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 |
2.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典型性分析 |
2.3.1 绵阳是国家重要的军转民基地 |
2.3.2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进行了制度创新 |
2.3.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实践得到广泛认同 |
第三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案例描述 |
3.1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案例描述产生的背景 |
3.1.1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基本情况 |
3.1.2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必要性 |
3.1.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性 |
3.2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主要历程 |
3.2.1 1950 —1979 年军转安置工作 |
3.2.2 1980 —2013 年军转安置工作 |
3.2.3 2014 年—现在军转安置工作 |
3.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主要做法 |
3.3.1 科学把握岗位安置 |
3.3.2 认真落实政策待遇 |
3.3.3 合理执行服务保障 |
第四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能力与岗位匹配分析 |
4.1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基本准则设定 |
4.1.1 公开透明准则 |
4.1.2 能力与岗位匹配准则 |
4.1.3 信访与处理准则 |
4.2 影响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基本因素分析 |
4.2.1 政府公信力因素分析 |
4.2.2 计划分配人员对岗位需求因素分析 |
4.2.3 绵阳市辖区政府岗位供给因素分析 |
4.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能力与岗位匹配的主要实践探索 |
4.3.1 团职(技术8、9 级)转业军官的安置 |
4.3.2 营职(技术10 级)以下转业军官的安置 |
第五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岗位与待遇匹配分析 |
5.1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岗位与待遇匹配的基本准则设定 |
5.1.1 遵照国家相关规定 |
5.1.2 选择性建立绵阳市岗位与待遇匹配政策 |
5.1.3 奉献与待遇关联原则运用 |
5.2 影响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岗位与待遇匹配相关因素分析 |
5.2.1 军、地岗位待遇差异的客观性因素分析 |
5.2.2 地方岗位变化后的待遇适应性分析 |
5.2.3 安置人员参与岗位培训待遇机会大小因素分析 |
5.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岗位与待遇匹配主要经验 |
5.3.1 团职(技术8、9 级)转业军官的安置待遇 |
5.3.2 营职(技术10 级)以下转业军官的安置待遇 |
第六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中服务保障供给分析 |
6.1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供给的准则设定 |
6.1.1 人尽其才准则 |
6.1.2 才尽其用准则 |
6.1.3 才尽其优准则 |
6.2 影响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
6.2.1 绵阳市军转安置部门军转安置工作效率高低 |
6.2.2 绵阳市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效率高低 |
6.2.3 绵阳市财政资金投入大小 |
6.3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供给的主要尝试 |
6.3.1 制定好人才安置规划 |
6.3.2 挖掘和培育才能潜能 |
6.3.3 做好军转安置后勤保障 |
第七章 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案例的启示 |
7.1 提升核心能力,促进安置公平 |
7.2 落实军转待遇,完善安置机制 |
7.3 实施人才战略,打牢安置基础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复员转业军人岗前培训工作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X市农村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研究[D]. 冷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的退役军人就业选择研究[D]. 汪丽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D]. 贾丽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J]. 穆少波. 兵团党校学报, 2020(04)
- [5]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刘洪涛. 暨南大学, 2020(07)
- [6]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D]. 徐金玲. 河南大学, 2020(02)
- [7]企业退伍军人岗前培训的思考[J]. 李阳,刘洪鑫,姜男.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0)
- [8]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D]. 姜彭.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双双.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军改背景下绵阳市军转安置工作案例研究[D]. 喻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