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西药联用不可乱用(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耿可欣[2](2021)在《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病理状态特殊,临床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对母体造成伤害,还可能会影响到乳儿,故临床用药需格外慎重。中药在治疗哺乳期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安全用药临床试验数据、部分中成药说明书标示缺失或不明确,因此,临床亟待针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本课题组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药物警戒相关研究,历经近20年,逐步建立了以“毒”为核心的“识毒-用毒-防毒-解毒”警戒思想框架,系统阐述了中药传统药物警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缺乏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证据的现实背景,本研究调研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风险、挖掘古今文献中哺乳期用药安全警戒认识,旨在识别该类人群临床用药风险,并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填补哺乳期妇女安全使用中药的警戒空白,为哺乳期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调研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识别临床哺乳期用药的潜在风险。2.检索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的案例报道,明确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3.挖掘70余部传统古籍,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4.针对临床用药风险,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将防范安全问题前移,促进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将临床问卷调研、现代文献检索、古文献挖掘三种手段有机结合:1.临床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方式,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2.现代文献研究。系统检索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64年1月至2020年8月涉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对纳入文献中ADR/ADE报告的患者一般情况、ADR/ADE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发生ADR/ADE单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3.古文献研究。系统挖掘秦汉至明清73部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妇产科专着、本草、方书、综合性着作等古文献,采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研究结果1.临床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8份,回收571份,有效问卷5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32%。调研结果显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生理病理药代特点认知情况不理想,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2)对哺乳期妇女用药监护意识较为缺乏,约35%的医务人员未告知哺乳期患者服药期间观察乳儿反应、谨慎服用保健品或药食两用之品等;(3)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不充分,对于有回乳功效的中药、慎用的中药等的选择正确率不足40%;(4)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跟进不足,除药品说明书外,受访医务人员通过书刊、网络、培训等其他途径获取哺乳期安全用药相关信息的占比低于36%。2.现代文献研究:收集近56年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共涉及19味单味中药、5种中成药、6种中药方剂,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ADR/ADE发生在乳母用药1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原因有患者个体差异等机体因素、毒性反应等药物因素及自行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因素。3.古文献研究: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我国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是伴随着产后病治疗方法警戒的提出而最初萌芽的,其理论框架初成于隋唐时期,至宋金元时期内容趋于完善,并于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4.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主要包括治疗原则警戒、治疗方法警戒、药物选用警戒(产后病症、药性、剂型、剂量、疗程、产后时间、乳母体质、饮食禁忌)等方面。研究结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安全问题多样,轻则乳母恶心呕吐,乳儿出现皮疹;重则乳母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永久性闭乳,乳儿血小板减少等。3.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有着丰富的古文献积淀与理论内涵,为警戒思想的凝炼提供了直观的理论与数据支撑。4.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所凝炼的哺乳期中药警戒思想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可为哺乳期妇女临床安全用药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哺乳期妇女临床合理用药。创新点1.多手段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基于目前尚无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系统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将临床调研、现代文献、古文献三者有机结合,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顺应现代临床对哺乳期安全用药的需求。2.系统梳理并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内容系统梳理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古文献,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发展的演变历史脉络,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为哺乳期妇女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依据,以填补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的缺欠。
刘金荣[3](2021)在《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探讨》文中指出中药药事咨询是指药师利用中医药理论和基本知识,向社会公众提供直接的、准确的、与用药相关的各类服务,以保障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以及生命健康。本文针对医患沟通技巧、中药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与禁忌、中药使用误区、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中成药联合应用时药物的配伍禁忌、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改善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孔少楠[4](2020)在《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私人诊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全国私人诊所数量达到149175家,占全国诊所数量的比例超过96%。私人诊所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诊所可及性好、患者就医方便且就医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私人诊所未被纳入HIS等其他医疗IT系统管理,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以及私人诊所的管理一直处于卫生管理研究的边缘。医生的处方行为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的医疗服务环节。我国私人诊所的卫生服务市场与公立医院的卫生服务市场不同,很少能够纳入医保报销,因其受到支付方式、医疗服务范围、医生执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生处方不合理的现象极其常见。普通感冒是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之一,虽然该病的发病率高且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但是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通常7天内可自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普通感冒的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诊疗过程不规范、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等。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注意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来严格管理私人诊所的诊疗活动,希冀能够有效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但是由于私人诊所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手段,难以像对公立医疗机构那样对私人诊所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诊疗行为的分析,探讨影响医生处方行为的因素,有助于政府优化相应的卫生政策,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及市场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会在市场上出现诱导需求。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医生的种种行为,需要新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麦克圭尔提出了医生利他主义模型,认为医生的效用来自于三方面,分别是净收入、闲暇时间和对患者无效用的诱导。对前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由于利他主义存在测量难度、田野实验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实验室实验,因此目前对利他主义和医生诊疗行为之间的研究仍然较少:(1)对于医生利他性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方面展开,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2)目前研究很少聚焦医生利他主义与处方行为、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以及医生的社会偏好是否保持一致性;(3)医生的社会性利他性仅仅从利他/利己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不够细致。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采用田野实验的方法,以青岛市私人诊所为例,采用匿名审计的方式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实验,借助普通感冒观察私人诊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对现有的私人诊所医疗行为监管措施提出改善建议,促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匿名审计实验,对医生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优化和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优化监管手段提供决策依据。(2)分析不同性别的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疾病的诊疗行为上的差异,探索性别与医生行为之间的关系。(3)通过基于社会规范的利他主义实验对医生利他性进行评估,结合医疗情景下的医生利他水平,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与医疗情景下利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青岛市私人诊所以及诊所中的执业医生。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注册的西医诊所中,随机化抽样选择133家诊所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经济学中随机配对的方法,保证了实验过程中私人信息保护问题。实验设计(1):匿名审计医生诊疗服务行为。本研究面向大学生进行招募,共招募了 36名女性大学生(17组试验人员+2位备份)作为审计人员。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对审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预实验,确保审计员陈述普通感冒症状时能够严格按照拟定的台词进行陈述,并且与医生的沟通过程具有一致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审计员假装是病人,到诊所自述自己的症状(同普通感冒),记录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离开诊所后填写本研究的“病人评估问卷”。实验设计(2):通过利他主义实验来观察医生的利他性。在本研究中,调查员扮演成普通感冒病人到私人诊所中就诊,在就诊结束后将预先留有“失主”信息以及其他物品的钱包悄悄放到诊所。我们根据医生是否与“失主”联系以及如何处理钱包中的现金来判断医生在利他主义程度,并将其分为在社会规范方面的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同时与实验(1)中所表现出来的医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三组医生行为差异。同时,在本研究中也分析了医生性别与处方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Microsoft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于连续性的因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并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类型的因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私人诊所中医生在治疗普通感冒时,存在诊疗不规范和用药不规范现象。例如,在问诊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咳嗽或者咳痰的医生比例低于50%,使用听诊器的医生比例不足20%,询问患者是否药物过敏的医生比例不足30%。虽然病人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品,但是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非常高。其中,开具药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88.72%,开具抗生素的医生所占比例为48.87%,开具中成药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2.93%,开具西药的医生所占的比例为64.66%,为患者开具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医生比例为70.68%。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高,但是提供药事服务的医生比例却不高,例如,告知病人用药方法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4.66%;告知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医生所占比例仅为9.02%,告知病人其他注意事项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8.95%。诊所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48.87%的医生为患者开具了抗生素处方,平均每个医生开抗生素0.49±0.91种。医生所开具的抗生素分为四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为56.92%,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占比为16.92%,再次为青霉素类,占比为13.85%,最次是喹诺酮类,占比为12.31%。没有医生为患者开具两类或两个以上的抗生素。本研究中,有1位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利巴韦林,占医生总数的0.75%。本研究中,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医生为97位,占医生总数的72.93%。在本研究中,所有的医生均为西医,在为患者开具感冒类中成药时,实际上是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望、闻、听、切”的诊断的,从而不能辩证用药。同时,患者并没有提到心脑血管或者骨科方面的不适,但是部分医生为了患者开具了心脑系统的中成药以及骨科中成药,这属于明显的超范围用药。本研究中针对病人的最优治疗方案中是不需要开药的,但是88.72%的医生都为“患者”开具了药品,平均每位医生开药1.80土0.92种,平均每位医生开药的价格为38.35±25.19元,诊所中诱导需求现象严重。(2)利他主义与医生处方行为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实验(“丢钱包”)中,医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利他性。在133家样本诊所中,有66家诊所打回电话,询问是否有人丢失了钱包,并在实验员的请求下将钱包及钱包内的东西寄回。有1家诊所打回电话,但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利他主义可以分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和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两种。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是指个体同时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是指个体仅关注他人的利益。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将38家寄回钱包且将剩余现金也归还的医生作为纯利他组,28家寄回钱包但未归还现金以及1家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的医生(共计29位)作为自我利他组,66家诊所的医生作为利己组。分析结果显示,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开药总种类、抗生素种类、药品总价格、抗生素药品价格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对于是否开具抗生素,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利己组,利己组的表现由于自我利他组。对于开药总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92),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对于抗生素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药品总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抗生素药品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4),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医生和女性医生处方行为无显着差异。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占的比例90.9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的比例86.57%(58/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为50.00%(33/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47.76%(32/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为90.0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83.58%(56/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为74.24%(49/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76.12%(51/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为38.55±23.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38.72±26.93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为5.55±7.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6.20±8.05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3.00±22.29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2.52±26.06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药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88±19.35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64±16.75元。(4)利他主义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本研究发现,医生医疗行为中的部分其他医疗行为与社会利他性具有相关性,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患者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向父母推荐该医生的可能性得分以及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推荐可能性这两项的得分最能体现患者本次就医感受,我们对三组医生在这两方面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6.15±1.65分,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65±1.63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06±1.63分。患者对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5.42±2.17分,患者对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86±1.62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34±1.90分。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9.21±3.38分钟,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12±3.45分钟,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27±4.05分钟。(5)性别与医生的其他医疗行为诊疗时长与患者就医满意度以及医生的利他偏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男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06±3.87分钟,患者在女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8.63±4.15分钟。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医生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私人诊所医生对于普通感冒的诊疗过程有待规范,例如诊疗流程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利巴韦林、引致需求明显等。(2)私人诊所医生的社会利他性与医疗情景下的利他性相关。具有纯粹利他偏好的医生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患者满意度、诊疗时长方面的表现优于具有自我利他偏好和利己偏好的医生。具有自我利他偏好的医生的患者满意度虽然高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但是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方面的表现劣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3)私人诊所医生的性别与医生的处方行为无关,但与诊疗时长相关,女性医生的诊疗时长长于男性医生。基于本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私人诊所的监督力度,推广使用匿名审计。(2)对现有医疗价格体制进行调整和优化。(3)在私人诊所中也引入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社保,通过第三方监督降低居民医疗成本。(4)加强对普通感冒正确治疗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宣传,减少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的现象。(5)提高医生的社会利他性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收益。
李玥[5](2020)在《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表明产品信息的各种表述和指示的统称,对保健食品而言,产品标识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需求的激增与保健食品市场的扩大是必然趋势,而消费者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要做到正确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只能依靠保健食品标识这一途径获取产品信息。因此,保健食品标识的本质就是告知消费者“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合理的保健食品标识才能促使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如今保健食品市场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数量居所有功能类别首位,故本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功能声称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依据国家原卫生部《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客观总结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在标识信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建立符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及应用规范的表征体系与生活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1996年至2019年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注册的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进行检索,搜集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并进行筛查、汇总、统计。依据《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结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权威书籍,1999版《中华本草》、2006版《中药大辞典》、教科书等工具书以及现代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结果:本论文通过上述方法梳理出CFDA中注册的5434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的中药原料、功能声称、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汇总、频数统计;整理了政策文件、各类书籍及领域内学术论文中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各项标识内容相关的规定或记载,均详细列表,发现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1.原料名称术语不规范与安全用量标准缺失问题。2.功能声称的表述忽视中药原料双向调节免疫力的客观效果,功能声称表述及科学检验流程缺乏中医理论指导。3.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定位片面且表述混乱,同时缺少中医理论指导。4.注意事项标识信息缺乏药物配伍禁忌提示及饮食禁忌提示。结论:依据国家政策、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应补充如下行业规范:1.对于原料信息表述与安全用量问题,应严格遵循《中国药典》的记载,书写原料名称、限定并书写药物剂量,若所用药材未记录于《中国药典》,则应选择《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教科书等公信力强的工具书,递次引用并于标签中附言说明。2.对于功能声称的书写,有关部门应要求保健食品企业严格梳理原料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文献依据或进行科学实验明确其量-效关系;同时结合方剂学理论制定功能声称规范名词并要求企业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开展人体试食研究,以标注中医类功能声称。3.对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表述,应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根据所添加药材标准功效属性书写相应的适宜体质标识与禁忌体质标识,并采取制度化措施保障术语正称的规范地位。4.关于“注意事项”则应以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指导,将中药论着中所载禁忌药物、食物与现代文献、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展开“地毯式”研究,明确禁忌范围并标于“注意事项”内。保健食品的产品标识是其展示自己、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桥梁和纽带;是有关部门规范化管理保健食品行业的核心机制。通过我们对当前市场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的研究,客观总结了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医学理论、中医养生学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消费者准确的选择保健食品提供指南,也为相关部门高效的展开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董雨浩[6](2020)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直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慢性直肠炎(大肠湿热型)患者治疗中所涉及的症状缓解、整体疗效以及药物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比单独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的方式,探讨对慢性直肠炎使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与前景。方法:对前往四川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直肠炎患者,依照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60例,按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单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在症状缓解、整体疗效以及药物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腹泻、粘液便、肛门坠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黏口臭)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观。其中观察组临床症状(腹泻、粘液便、肛门坠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黏口臭)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腹泻、粘液便、肛门坠胀、肛门灼热症状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小便短赤、口黏口臭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病情改善程度不同。观察组在临床症状(大便次数、粘液便、肛门坠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黏口臭)的改善程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改善程度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不同。观察组治愈的有5例,显效的有15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的有2例,显效的有8例,有效的有11例,无效的有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按各自方案在治疗时、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慢性直肠炎(大肠湿热型)患者的治疗中,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症状缓解明显、整体疗效满意、药物安全性高,对比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有明显优势。中药灌肠联合西药口服这种中西医结合模式治疗慢性直肠炎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应多加尝试。
余芳[7](2020)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西药布洛芬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推拿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解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体温。两组患儿治疗后0.5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后4h体温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呈缓慢下降趋势。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优于西药组。3.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咽红肿、纳呆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推拿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推拿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4.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而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退热疗效较为稳定,持续性好。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能较快解热,缩短病程,在临床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布洛芬混悬液。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外感发热操作简便,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刘楠[8](2019)在《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中药及免煎颗粒对眼表菌抑制作用及MIC测定目的:通过比较9种中药材(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杜仲)及其免煎颗粒对2种眼表菌的抑菌效果的研究;以及几种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来探究几种中药煎出液以及其对应的免煎颗粒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几种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材料与方法:根据中药抑菌药的相关研究,选取了9种中药水煎剂和相应的免煎颗粒,取从患者眼表分离出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血平板中,采用常规的中药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测量抑菌圈长度,比较各组的抑菌结果,实验重复进行3次,取其`x±S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几种中药及免煎颗粒的抑菌成果进行下一步实验,采用二倍试管稀释法对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进行中药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MIC测定。结果:黄连、五倍子、黄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明显好于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杜仲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p<0.05);五倍子、黄芩、黄连对铜绿假单胞菌为中度敏感;五味子、山茱萸,柴胡、杜仲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明显抑菌作用。对于相同药物的水煎剂组和中药免煎颗粒组,各个药物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较,每一组间,对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明显好于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p<0.05)。五倍子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75--1.95mg/m L;黄芩的MIC为1.95--3.9mg/m L;黄连的MIC为1.953.9 mg/m L;五味子的MIC为7.8115.63 mg/m L;白头翁的MIC为3.97.81 mg/m L;金银花的MIC为15.6331.25 mg/m L;柴胡的MIC为62.5125mg/m L;山茱萸的MIC为31.2562.5 mg/m L。结论:中药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中药单体联合西药抗生素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目的:正常条件下,眼表结构中的结膜囊、睑板腺均可存在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一旦进入眼内后果严重。结膜囊为内眼手术的的必经途径,手术时对眼睑的挤压等刺激,使得睑板腺分泌物排入到结膜囊中,如果有细菌存在于睑板腺中,这将必然对结膜囊造成污染,大大增加了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机会。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出现,从中药单体中筛选抑菌的活性成分,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寻求新出路。本研究为探讨黄芩苷、绿原酸联合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联合抑制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实验一结论,选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黄芩提取物黄芩苷进行抑菌试验,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芩苷、绿原酸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联合抑菌作用;并记录MIC。结果:1左氧氟沙星和绿原酸联用后,绿原酸对实验菌的MIC由24 mg/m L降至5001000μg/m L;左氧氟沙星对实验菌的MIC由48μg/m L降至24μg/m L。(80%菌株相加作用)2左氧氟沙星和黄芩苷联用后,黄芩苷对实验菌的MIC由256512μg降至3264μg/m L;左氧氟沙星对实验菌的MIC由48μg/m L降至12μg/m L。(80%菌株协同作用)3头孢他啶联合黄芩苷的MIC:头孢他啶和黄芩苷联用后,黄芩苷对实验菌的MIC由256512μg/m L降至64128μg/m L;头孢他啶对实验菌的MIC由3264μg/m L降至1632μg/m L。(70%菌株协同作用)4头孢他啶联合绿原酸抑菌的MIC:左氧氟沙星和绿原酸联用后,绿原酸对实验菌的MIC由24 mg/m L降至5001000μg/m L;头孢他啶对实验菌的MIC由3264μg/m L降至1632μg/m L。(70%菌株相加作用)结论:黄芩苷、绿原酸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使用能够降低各自MIC
张艳菊,王晓玲,曹俊岭,薛春苗[9](2019)在《基于儿童用药特点的儿科中药临床药师培养的必要性》文中研究指明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下的儿科学及儿童用药特点,探讨中医药在儿科领域应用的特殊性,指出儿科专业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势在必行。为此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开创联合培养模式;夯实西药基础、重视兼容并包;立足中药特色、突出儿科特点。
方益姣[10](2018)在《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与分析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并探讨其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干预前我院门诊西药房4000份处方为对照组,并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干预后门诊西药房4000份处方为观察组,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发生原因,并行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结果观察组溶媒不合理,选药不合理、重复用药、药物联用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药物联用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及选药不合理是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主要类型,行干预对策后其不合理用药处方减少,可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中药、西药联用不可乱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西药联用不可乱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影响哺乳期安全合理用药的因素 |
综述二 产后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537名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 |
第一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问卷设计研究 |
1 调研问卷的设计思路 |
2 调研问卷的反馈与完善 |
3 形成最终版调研问卷 |
4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调研结果 |
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病理生理药代认知 |
3 医务人员对于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相关信息认知 |
4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中成药安全用药认知 |
5 医务人员获得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的信息来源及接受培训情况 |
第三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
1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总结 |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
3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的对策及建议 |
第二章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哺乳期中药应用安全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文献报道分析 |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哺乳期应用中药致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特征 |
2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基于古籍文献对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挖掘 |
第一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的建立 |
1 古籍检索源 |
2 古籍检索结果 |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 |
1 先秦至魏晋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萌芽 |
2 隋唐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初步形成 |
3 宋金元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4 明清时期哺乳期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补充与进一步发展 |
第四章 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 |
第一节 治疗原则中的警戒思想 |
1 顾护乳母 |
2 防伤乳儿 |
第二节 治疗方法中的警戒思想 |
1 慎用汗法、下法,忌用吐法 |
2 不宜专用消法 |
3 补虚不可滞邪 |
第三节 药物选用中的警戒思想 |
1 产后病症的药物选用警戒 |
2 药性的选用警戒 |
3 剂型选用警戒 |
4 剂量与疗程警戒 |
5 产后时间用药警戒 |
6 乳母体质用药警戒 |
7 饮食禁忌 |
第四节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教育与人才建设 |
1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 |
2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系统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沟通技巧 |
1.1 沟通的最基本原则是关注、真诚和尊重[2] |
1.2 药师有效沟通技巧 |
2 煎煮方法 |
3 服药方法及禁忌 |
3.1 服药时间 |
3.2 服药剂量 |
3.3 服药冷热 |
3.4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4 中药使用的误区 |
4.1 中药的毒性 |
4.2 补益药的误区 |
4.2.1 补益药不等于营养强壮药 |
4.2.2 合理使用补益药 |
5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
6 注意中成药联合应用时药物的配伍禁忌和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问题 |
7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
7.1 降低药物疗效 |
7.2 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 |
8 含有西药的中成药 |
(4)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诊所发展现状分析 |
1.1.2医生处方行为现状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利他与医生行为 |
1.2.2 性别与医生行为 |
1.2.3 博弈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
2.2 医生行为模型 |
2.3 社会偏好与行为博弈论 |
2.3.1 人的社会偏好 |
2.3.2 社会偏好的微观结构 |
2.3.3 利他偏好下的行为博弈论 |
2.4 利他行为的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利他主义及其基础 |
3.1.1 利他的生物学基础 |
3.1.2 利他的神经经济学基础 |
3.1.3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3.1.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 医生及其行为 |
3.2.1 医生与医学中的利他行为 |
3.2.2 医护人员的性别及诊疗行为 |
3.2.3 不合理的处方行为 |
3.3 利他主义与行为博弈论 |
3.3.1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
3.3.2 行为博弈论 |
3.4 关于利他主义的田野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原理、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4.1 实验原理 |
4.1.1 关于实验经济学 |
4.1.2 田野实验 |
4.1.3 审计实验及其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
4.2 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4.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4.2.2 伦理学问题 |
4.2.3 实验设计 |
4.2.4 质量控制 |
4.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性结果 |
5.1.1 样本诊所的基本情况 |
5.1.2 样本诊所医生的基本情况 |
5.1.3 利他主义实验的基本情况 |
5.1.4 审计实验中医生诊疗行为的基本情况 |
5.2 利他性、性别与医生医疗行为关系的分析结果 |
5.2.1 利他性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2 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3 利他性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关系分析 |
5.2.4 性别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分析 |
5.3 定性分析 |
5.3.1 关于普通感冒的处方行为 |
5.3.2 关于就医体验等其他医疗行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6.1 方法学的讨论 |
6.1.1 田野实验在医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6.1.2 匿名审计实验数据具有高可靠性 |
6.1.3 数据质量保证 |
6.1.4 数据分析方法 |
6.1.5 实验细节的设计 |
6.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6.2.1 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利他主义与医生行为 |
6.2.3 性别与医生行为 |
6.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3.1 结论 |
6.3.2 政策建议 |
6.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6.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4.2 本研究的不足 |
附件1 病人评估问卷 |
附件2 病人台词 |
附件3 接线员台词 |
附件4 准考证 |
附件5 学生名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定义 |
1.1 保健食品 |
1.2 保健食品标识 |
2. 研究背景 |
3.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问题研究进展 |
3.2 国内外学者对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建议 |
3.3 国内外关于保健食品标识标签的法规政策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统计方法 |
2.3 文献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药原料应用与表述现状 |
3.2 功能声称应用与表述现状 |
3.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应用与表述现状 |
3.4 注意事项应用与表述现状 |
第三章 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原料信息 |
1.1 名称术语表述不规范问题 |
1.2 安全用量标识问题 |
1.3 原因分析 |
2. 功能声称 |
2.1 功能声称表述问题 |
2.2 原因分析 |
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 |
3.1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表述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4. 注意事项信息 |
4.1 注意事项信息表述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思考 |
1. 中药保健食品优势 |
1.1 理论优势 |
1.2 传统功效的优势 |
1.3 现代药理作用的优势 |
1.4 资源优势 |
2. 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改进方向 |
2.1 原料信息的规范化表达 |
2.2 功能声称表述与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
2.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界定 |
2.4 食用注意事项的提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直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临床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注意事项 |
2 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3.1 主要症状、体征轻重程度评分标准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两组间治疗前对比分析 |
5.2 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
5.3 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对比分析 |
5.4 安全性评估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基础性认识 |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本病的基础性认识 |
2.1 西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
2.2 西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3.1 中医学治疗 |
3.2 西医学治疗 |
3.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药依据 |
2 本研究所用药物分析 |
2.1 美沙拉嗪药理作用分析 |
2.2 葛根芩连汤的配伍特点及药理作用分析 |
3 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优势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直肠炎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研究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与对照 |
4.2 随机方法 |
4.3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人口学资料 |
5.2 生命体征 |
5.3 疗效指标 |
5.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5.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 |
4 两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 |
5 两组解热时间分布比较 |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与外感发热 |
1.1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与发热 |
2.1 现代医学对发热概念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因病理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治疗发热的研究现状 |
3 刘氏小儿推拿选穴依据 |
3.1 “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 |
3.2 刘氏三大退热手法基于明清古籍的相关论述 |
3.3 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组方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5 结果与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6.1 问题 |
6.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RF表摘录 |
附录B 疗效观察表 |
附录C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及免煎颗粒对眼表菌抑制作用及MIC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药单体联合西药抗生素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儿童用药特点的儿科中药临床药师培养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及现状 |
1.1 从中医理论看待儿科用药特点及现状 |
1.2 从现代医学理论看待儿科学特点及用药现状 |
2 培养儿科中药临床药师势在必行 |
2.1 整合优势资源, 开创联合培养模式 |
2.2 夯实西药基础, 重视兼容并包 |
2.3 立足中药特色, 突出儿科特点 |
(10)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合理处方分析: |
1.2.2 干预对策: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中药、西药联用不可乱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D]. 耿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探讨[J]. 刘金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03)
- [4]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孔少楠. 山东大学, 2020(04)
-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D]. 李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直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雨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D]. 余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D]. 刘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儿童用药特点的儿科中药临床药师培养的必要性[J]. 张艳菊,王晓玲,曹俊岭,薛春苗. 北京中医药, 2019(01)
- [10]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的研究与分析[J]. 方益姣. 中国医药指南, 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