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油田文33区块沙三上段油藏开发技术

文南油田文33区块沙三上段油藏开发技术

一、文南油田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宋树丹[1](2019)在《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文33块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是呈条带状分布的断块油气藏。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剩采速度的开发后期。同时由于井况损坏严重、构造复杂,水驱动用程度低。本论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油田地质、测井、测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将原先的小层加以细分,并以夹层精细描述为基础,将地层对比精细到单砂体级别,重新确定了地层对比的标准。2、对全区144口井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并开展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对北部复杂区域局部加密为逐道解释,重新理顺了各条断层的组合关系,同时利用历史见水见效关系资料、地层倾角测井及地层压力测试资料,确定低序级断层产状,重新刻画了构造。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和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本区为浅湖-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是其主要的储层。同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重新建立储层解释模型,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描述。4、通过对剩余油定性和定量精细描述,研究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制定下步开发对策。

刘长松,杜永慧,李晓东,杨杰,刘长璠,王贤[2](2019)在《低渗多敏感性油藏酸化增注配方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低渗油藏文33块沙三上油藏存在速敏、水敏及酸敏等多种敏感性,采取常规酸化措施增注效果不明显。针对此问题,通过岩心溶蚀率、骨架破碎率与二次沉淀定量评价,优选出弱敏感的无机酸与有机酸,并将其复合,添加黏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等添加剂,形成了弱敏感增注配方。该配方中少量的氢氟酸能够减少水化硅等二次沉淀,潜在酸A适于较强速敏的试验油藏,有机酸以及铁离子稳定剂与黏土稳定剂的加入减小了酸敏及水敏造成的伤害。该酸液的二次沉淀量为常规土酸的1/12、防膨率达81.3%、稳定铁离子能力达140.7 mg/mL,性能较好。

马龙[3](2016)在《文南油田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刻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南油田构造位置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目前构造主体油藏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现在勘探开发的潜力主要分布在构造结合部、断裂复杂带及深层[39]。这类油藏区块的构造复杂,低级序小断层特别发育,断层识别难度大,现有的构造研究尺度在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解释中难以发挥具体指导作用。针对文南地区的地质特点和难点,系统研究认识文南油田低级序断裂系统,开展“文南油田低级序负责断块精细刻画”研究工作,对指导文南油田复杂断块群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推广价值。本文对文南油田区域与局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文南油田低级序断层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及总结,创建了一套适用于文南油田的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解释技术。本次研究利用正演技术方法获得了文南油田高精度地震资料的低级序断层响应特征,进而指导低级序断层解释。其次利用构造平滑技术对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以减少噪声及储层响应特征的影响。利用方差体技术,对平滑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数据体提取方差属性体,同时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文南油田断裂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到断裂系统展布规律,以此为基础指导方差体提取参数的优化,达到优化方差体提取方法的目的。传统蚂蚁追踪技术涵盖了蚂蚁断层追踪技术的整个流程,但是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本次研究利用多级蚂蚁追踪技术对方差体进行蚂蚁追踪处理,以此来提高低级序断层识别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多级蚂蚁追踪技术在文南油田断层精细刻画中能够有效提高断层识别精度。最后将RGB混频显示引入到地震分频属性分析中,将不同属性频段互不重叠的属性体进行RGB融合显示,突出能量近似特征区,达到弱化差异、突出共性的效果,提高低级序断层识别精度。

何畅[4](2015)在《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长期开发而导致文135块的油水关系复杂,严重影响了进一步的调整挖潜。本论文运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地质建模软件petrel,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等多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反映油藏实际地质现状的精细地质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开发动态分析,实现剩余油分布模拟,为提高文135块的开发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旋回-厚度法为主,等高程法为辅,在前期砂层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沙二下4砂组沙三上3砂组展开了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共划分为8砂组、48个小层,建立出精细地层框架,为高精度地质建模奠定了基础。依据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识别的断点数据,结合小层划分对比数据完成了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实现构造模型的建立。基于取芯井沉积相分析和测井相分析,确立了全区109口未取芯井的沉积微相。构成本区油气储层最主要的砂体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和席状砂。应用各小层砂岩厚度图和砂岩百分含量图确定了各主力砂层的分布特征,沙二下7砂组沙三上1砂组砂体整体发育较差,其他砂组河道砂体连片性和继承性较好。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井点数据约束,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相模型。结合小层砂体数据、油水层测井解释资料、孔渗数据,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沙二下4砂组至沙三上3砂组几何模型、砂体模型、油层模型、孔隙度及渗透率模型,运用截断取值方法建立含油饱和度和净毛比模型。应用Eclipse 2006数值模拟技术对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定量计算了剩余油饱和度。并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区仅有3个砂组剩余油较为丰富,断层边缘型和井间型进一步调整挖潜难度大,土豆状低渗储层多,产油率低,受沉积微相、构造特征及布井方式影响,主要分布在断层边缘和构造高部位。

吴超,朱俊强,王宁,王库,吴信龙[5](2014)在《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70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带南部,油藏受文东、文70和文147三条东倾的断层控制,为东倾的断层和一系列西倾的断层形成的断块。断层切割关系复杂,造成断层组合多解性强;另外油藏含油层系多,油藏较小,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成因、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不明确,油藏动用困难。针对区带存在问题,运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RFT测试资料、HDT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解释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强调整体解释的基础上,重点解剖了文70断裂带各断层的空间展布及组合关系,落实了构造形态和圈闭特征,并对所形成构造圈闭的含油气性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认为,文70断裂带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发育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三种成藏组合模式。

吴超,王库,朱俊强,吴信龙,魏志娟[6](2014)在《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油藏构造精细研究》文中认为文70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带南部,油藏受文东断层、文70断层和文147断层3条东倾的断层控制,为东倾的断层和一系列西倾的断层形成的断块。断层切割关系复杂,造成断层组合多解性强;另外由于沙三中亚段48砂组钻遇井少,构造落实程度低。按照"滚动勘探、油藏评价、开发调整、注采配套"4位一体的勘探开发思路,运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RFT测试资料、HDT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解释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强调整体解释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文70断裂带各断层的空间展布及组合关系,落实了构造形态和圈闭特征。该精细研究深化了对复杂断块油田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对断裂带滚动勘探开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崔万里[7](2013)在《东濮凹陷文88断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原油田文88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油藏埋藏深达3000m,原始地层压力高,由于原始地层深度高,地温梯度高,地层水总矿化度高,粘土矿物含量高,孔喉尺寸小,渗透率低,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的低孔低渗油藏。根据这种情况结合油田生产实际,本文主要就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如何调整提高采收率设计可行试验方案。国内外石油工作者都对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注水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论文主要从主要研究用注水方法来提高此种地质条件下的采收率设计可行的操作方案。在实验方案设计中,主要应用精细构造解释方法,精细储层研究方法,及注水前合理的层段组合,合理的井距和井网配置来设计实验方案。整个提高采收率方案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成果包括:1、建立了文88块沙三中油藏砂岩厚度模型、有效厚度模型、孔隙度及渗透率模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2、井底压力从较高的水平缓慢降至生产压力,有利于减小储层渗透率的压敏损伤。应该合理地控制采油速度,缓慢降低油层压力,以减少渗透率的损失,最好不要引起地层压力反复变化,以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以及低渗油层井间压力损耗、低渗油藏水驱油特征和以及水平井渗流特征。3、根据不同油层地层特点和开发条件,合理地划分和组合开发层系,将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注水方式、井网和工作制度分别开发,是解决注水开发中非均质多油层层间矛盾、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措施。从井网密度必须适应储层连通性,尽可能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采收率和井网密度保证足够的单井控制储量两个方面考虑井距。

舒俊峰,张磊,陈勇[8](2013)在《凝胶颗粒调剖剂评价及矿场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挖掘文南油田储层剩余油潜力,开展了深部调剖技术。对自制的一种抗高温耐盐凝胶颗粒调剖剂首先进行了室内静态评价和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固相含量3.0%、粒径范围0.04~0.30 mm的颗粒堵剂能适应文南油田深度调剖的需要。矿场实践表明,该调剖技术能起到明显增油降水效果,文33-28井压力由调驱前初期的13 MPa上升至34 MPa,对应油井含水率由95%下降至75%。

余高华[9](2011)在《文33块沙三上储层评价及注采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33断块区沙三上油藏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境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带的西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油藏埋深-2800-3300m,油层主要沿文33断层高部位分布。经过20年开发油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层间非均质造成水驱动用状况不均,地层吸水差异十分严重,水驱动用程度很低;二是,储层物性差,经过加密井网后实现了注水开发,但由于注水压力高,一直难以实现高效注水开发。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期,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本论文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总结储层的展布规律以及水淹规律。并对分类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进行研究,结合见效见水规律总结出分相带注采井网的合理配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沉积特征分析表明本区为浅湖--半深湖背景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亚相不发育,三角洲前缘是其主要的储层,该区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其主要沉积相带,物源主要来自NW、NNE和NNW方向,个别单元来源于SW向。其中沙三上11-3、11-4、11-5、34、53、72、81、2、94流动单元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沙三上22、93流动单元主要为水下天然堤;沙三上11-1、71、103流动单元主要为席状砂、远砂坝沉积;沙三上64、101、2流动单元主要为泥坪(半深湖)沉积;河口坝不发育,主要在沙三上81、43。2、根据储层物性测井解释结果,文33块各流动单元储层孔隙度为13.44~17.26%,平均为15.02%,渗透率为6.68~86.98×10-3μm2,平均为32.7×10-3μm2,总体来说储层物性较差,为低—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的好坏与所处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沉积微相相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物性的好坏。该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发育,物性好,孔隙度一般大于15.5%,渗透率大于30×10-3μm2,前缘砂渗透率小于20×10-3μm2,远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3、文33块沙三上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的非均质性,受控于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分布,且决定了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水淹规律。①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0.24~0.93,其中小于0.5的占35.3%、0.5—0.7占29.4%、大于0.7占29.3%;层内渗透率突进系数为1~5.84;层内渗透率级差为3~201。表明该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程度为中等。该区主要发育有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其中块状层理占大多数,块状层理层内物质、组分和结构均一性好、砂岩相对粗、渗透率相对高、水淹均匀。②油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5占24.39%、0.5<Vk≤0.7占56.1%、>0.7占19.51%,层间非均质性程度为中等。13、22、24、44、53、63、64、84小层层间非均质程度较高,21、33、41、71、73、102小层较低。各小层物性不同,吸水及产液能力各异,因此多油层油藏在合注合采时,层间矛盾愈来愈突出。③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明显,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决定了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砂体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好坏与砂体发育程度相一致,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发育,其次为的天然堤,渗透率的方向性与河道的方向基本一致,即高渗透带位于河道上。河道主流线砂体多为强水淹,含水率高,河道侧翼次之,而其它沉积微相砂体的动用程度低,动态上表现为“河道注水,侧翼采油”开发效果好以及注水单向受效的特点。4、通过对分相带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研究,综合理论研究图版以及见效见水规律的总结,分相带注采井网优化配置的合理注采井距:河道注水,河道采油,注采井距250-300m;河道注水,侧翼采油,注采井距200-250m;侧翼注水,侧翼采油,注采井距130-170m。

吕秀娟,王长安,孙刚勇[10](2009)在《文南油田文33沙三上油藏整体压裂引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33块沙三上油藏属典型的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藏单井日产量小,稳产状况差,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油井见效后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藏稳产造成很大困难。2000年以来通过缩小井距注水开发,并适时实施整体压裂引效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文33块沙三上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二、文南油田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南油田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二章 油藏基本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简历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
    3.2 夹层的识别及在细分小层中的应用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背景
    4.2 北部复杂带的研究
    4.3 低序级断层刻画
第五章 储层精细研究
    5.1 沉积微相研究
    5.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2.1 重建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
        5.2.2 夹层的展布模式
        5.2.3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6.1 剩余油分布描述
    6.2 夹层控制作用下剩余油分布特征
    6.3 剩余油潜力评价
第七章 剩余油挖潜、方案部署及评价
    7.1 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挖潜
    7.2 构造剩余油富集区挖潜
    7.3 整体效果评价
    7.4 方案部署及指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低渗多敏感性油藏酸化增注配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弱敏感增注体系中主酸液的筛选
    1.1 实验方案
    1.2 盐酸质量分数的确定
    1.3 氢氟酸质量分数的确定
    1.4 潜在酸的筛选及质量分数确定
        1.4.1 潜在酸的筛选
        1.4.2 潜在酸A质量分数的确定
    1.5 有机酸的筛选
2 弱敏感增注体系中添加剂的筛选
    2.1 黏土稳定剂的筛选及质量分数确定
        2.1.1 黏土稳定剂的筛选
        2.1.2 黏土稳定剂质量分数的确定
    2.2 铁离子稳定剂的筛选及质量分数确定
        2.2.1 铁离子稳定剂的筛选
        2.2.2 TW-1质量分数的确定
3 二次沉淀定量评价
4 结论

(3)文南油田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刻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方差属性提取技术
        1.2.2 蚂蚁追踪技术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南油田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分析研究
    2.1 文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2.2 文南油田区域与局部构造分析
        2.2.1 文南油田二级断裂要素分析
        2.2.2 低级序断层定义
        2.2.3 断裂系平面展布规律特征
    2.3 低级序断层成因及展布规律总结
第三章 低级序断层识别属性体提取技术
    3.1 相干属性体
    3.2 方差属性体
    3.3 C3相干属性体与方差属性体应用效果对比
第四章 蚂蚁追踪技术理论基础
    4.1 蚁群算法简介
        4.1.1 蚂蚁群体行为
        4.1.2 人工蚂蚁及其与真实蚂蚁蚁群行为异同
        4.1.3 蚁群算法抽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4.2.1 蚁群算法的成因机制
        4.2.2 蚁群算法的性质
        4.2.3 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说明
    4.3 蚁群算法性能分析
        4.3.1 算法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
        4.3.2 蚁群算法的收敛性研究
第五章 文南油田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刻画技术应用研究
    5.1 地质模型正演指导低级序断层解释
    5.2 结构导向平滑滤波去噪技术
        5.2.1 高斯平滑滤波
        5.2.2 结构导向滤波
        5.2.3 构造平滑效果对比
    5.3 方差体优化算法提取技术
        5.3.1 方差属性体时窗对比实验研究
        5.3.2 计算道组合方式对比实验研究
        5.3.3 构造平滑滤波对方差属性体的影响
    5.4 多级蚂蚁追踪技术
        5.4.1 传统蚂蚁追踪技术应用研究
        5.4.2 多级蚂蚁追踪技术应用研究
    5.5 RGB混频显示技术应用研究
    5.6 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构造特征与建模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3 文135块构造特征
    2.4 文135块构造模型
        2.4.1 断层建模
        2.4.2 层面模型
第3章 沉积相特征与建模
    3.1 测井微相分析
    3.2 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
    3.3 平面相分析
        3.3.1 沙三上 1-3 砂组
        3.3.2 沙二下 4-8 砂组
    3.4 沉积微相与物性关系
        3.4.1 沉积微相与孔隙度关系
        3.4.2 沉积微相与渗透率关系
        3.4.3 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3.5 沉积相模型
第4章 文135块属性建模
    4.1 储层建模方法
    4.2 文135块属性建模
第5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与储量分布
        5.1.1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5.1.2 储量分布
    5.2 剩余油分布规律
    5.3 剩余油类型和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2.1.2 连井油藏剖面
        2.1.3 利用RFT和HDT资料
        2.1.4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构造形态
        2.2.2 断层特征
        2.2.3 构造新认识
    2.3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2.3.1 生储盖组合特征
        2.3.2 油气运移特征
        2.3.3 油气富集特征
3 结论

(6)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油藏构造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1.2 绘制油藏剖面
    1.3 利用RFT和HDT资料
    1.4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2 构造特征
    2.1 构造形态
    2.2 断层特征
    2.3 构造新认识
3 滚动开发部署
4 结论

(7)东濮凹陷文88断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可行性
    1.4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立体开发的内涵
    1.5 试验区选择
    1.6 题目来源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主要思路
    1.8 试验区选择
第2章 油藏基本情况
    2.1 油藏地质概况
    2.2 油藏试采试注特征
    2.3 开发现状
    2.4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油藏精细描述
    3.1 精细构造研究
    3.2 精细储层研究
    3.3 储量计算
    3.4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4章 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4.1 储层压力敏感性
    4.2 多相流驱替规律研究
    4.3 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4.4 低渗油层井间压力损耗
    4.5 水平井渗流特征
第5章 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5.1 区块典型井组分析
    5.2 层段组合研究
    5.3 合理井距研究
    5.4 井网配置与优化
第6章 区块试验方案设计
    6.1 先导试验方案设计原则
    6.2 方案部署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凝胶颗粒调剖剂评价及矿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调剖调剖剂筛选
2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性能评价
    2.1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的制备
    2.2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室内静态评价实验
    2.3调剖剂室内动态评价实验[7]
        2.3.1 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流程
        2.3.2 实验条件和材料
        2.3.3 结果与分析
        2.3.3.1颗粒调剖剂粒径对注入压力的影响[8, 9]
        2.3.3.2 调剖剂固含量对注入压力的影响
        2.3.3.3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封堵率评价
        2.3.3.4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的耐冲刷性
        2.3.3.5 凝胶型颗粒调剖剂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3 矿场应用
    3.1 文33-28井组应用
        3.1.1 文33-28井组概况
        3.1.2 驱油效果
    3.2 文79-184井组应用
        3.2.1 文79-184井组概况
        3.2.2 驱油效果
4 结论

(9)文33块沙三上储层评价及注采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任务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第3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环境
    3.2 储层沉积特征
        3.2.1 岩石成分
        3.2.2 粒度分布
        3.2.3 沉积构造
    3.3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展布
        3.3.1 沉积微相划分
        3.3.2 沉积微相特征
        3.3.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
    4.1 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4.2 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
        4.2.1 选层标准
        4.2.2 参数解释模型
        4.2.3 误差分析
    4.3 物性分布特征
第5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1 非均质性评价参数
    5.2 层内非均质性
    5.3 层间非均质性
    5.4 平面非均质性
第6章 注水开发状况评价
    6.1 含水上升规律分析
    6.2 存水率分析
第7章 注采调整技术政策研究
    7.1 井网适应性评价
    7.2 开发层系合理性分析
        7.2.1 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7.2.2 开发层系的合理性
    7.3 分类储层合理注采井距论证
        7.3.1 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7.3.2 有效驱替压力梯度下的极限注采井距
        7.3.3 分相带注采井网配置
        7.3.4 相控剩余油研究
        7.3.5 相控井网的部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文南油田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D]. 宋树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低渗多敏感性油藏酸化增注配方的研制[J]. 刘长松,杜永慧,李晓东,杨杰,刘长璠,王贤. 断块油气田, 2019(01)
  • [3]文南油田低级序复杂断块精细刻画研究[D]. 马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4]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何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5]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 吴超,朱俊强,王宁,王库,吴信龙.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4(03)
  • [6]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油藏构造精细研究[J]. 吴超,王库,朱俊强,吴信龙,魏志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20)
  • [7]东濮凹陷文88断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D]. 崔万里. 长江大学, 2013(03)
  • [8]凝胶颗粒调剖剂评价及矿场应用[J]. 舒俊峰,张磊,陈勇.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3(01)
  • [9]文33块沙三上储层评价及注采调整研究[D]. 余高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10]文南油田文33沙三上油藏整体压裂引效研究[J]. 吕秀娟,王长安,孙刚勇.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1)

标签:;  ;  ;  

文南油田文33区块沙三上段油藏开发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