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陈树津[2](2016)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探索之路》文中认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成立以来,15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考验,在几届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下,协会所有成员凭着对纺织行业的执着和热爱、凭着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与中国纺织行业企业一起走到了今天,共同构筑了中国纺织业的卓着功绩。总结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老领导、协会改革的亲历者,陈树津同志一片热忱,提笔写下了协会这些年的风雨历程,记录下协会同仁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值得大家认真研读。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本刊特意编发此稿,希望今后我们的协会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对行业企业大有助益。当然,也许当年有些事情比较敏感,甚至有不同意见,而且作为十几年后的回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王天凯[3](2012)在《更好地把握未来十年战略机遇期》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判断——"21世纪前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牛方[4](2012)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王天凯:把握未来10年战略机遇期》文中认为参会领导嘉宾: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消费品工业司陈新伟处长,国资委行业管理办公室梁方处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许坤元,中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5](2012)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京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京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纲要》是纺织行业发布的首个十年中长期发展纲要,在时间上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6](2012)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刚刚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由"一纲四篇"构成。其中,"一纲"为"总纲","四篇"分别为"建设纺织科技强国"、"建设纺织品牌强国"、"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及"建设纺织人才强国"。为了宣传、贯彻、落实《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本刊在第一时间选登其中的总纲部分,以便于广大行业企业学习参考。
倪远[7](2012)在《从国家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看集聚纺纱技术的发展进程与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简述我国集聚纺纱技术的现状,依据国家科技和纺织产业发展政策明确集聚纺纱技术的属性和定位;摘录"十一五"和"十二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和导向;对集聚纺纱规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和估算,在解读"十二五"集聚纺纱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定量地推算了未来5年集聚纺纱规模的发展前景。指出到2015年我国集聚纺纱规模约达3 750万锭,约占总纱锭的25%;要实现2020年纺织强国的目标,"十二五"是非常关键的5年;发展低投资、低成本、低能耗的集聚纺纱结构和装置是一项重要任务。
杜钰洲[8](2011)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指出2011年11月11日各位代表,各位理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联合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国
杜钰洲[9](2011)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各位代表,各位理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联合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届全国人大顾秀莲副委员长、
杜钰洲[10](2011)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2011年11月11日)各位代表,各位理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联合会工
二、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探索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
二、全面创新协会工作 |
(一) 完善结构体系 |
(二) 聚拢行业力量 |
(三) 凝炼行业战略 |
(四) 坚持服务为本 |
(五) 创新工作方式 |
(六) 提升协会内力 |
三、坚持创新再作贡献 |
(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王天凯:把握未来10年战略机遇期(论文提纲范文)
《纲要》形成历经四个阶段 |
一、前期研究阶段 |
二、思路政策形成深入研究阶段 |
三、集中形成阶段。 |
四、深化修改阶段。 |
《纲要》编制基于三方面考虑 |
一、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未来10年战略机遇期 |
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确保行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
三、加强统筹,提前部署为衔接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
《纲要》两项内容持续关注 |
《纲要》落实寄予四点希望 |
(6)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总纲 |
第一章建设纺织强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
第一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
一、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
二、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的新期待 |
三、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
第二节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要求 |
一、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新要求 |
二、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 |
三、纺织工业要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
第三节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一、纺织工业要创造科学技术的新优势 |
二、纺织工业要创造自主品牌的新优势 |
三、纺织工业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
四、纺织工业要创造人才队伍的新优势 |
第二章建设纺织强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
第四节指导思想 |
第五节主要发展目标 |
(8)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 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
2. 过去十年是纺织产业技术提升最快的时期 |
3. 纺织工业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 对改善民生 |
4. 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 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
5. 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
6. 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 人才作用增强 |
二、工业联合会承担起促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责任, 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
1.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立足新起点, 确立了以深入调查研究为主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
2. 紧紧抓住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不放松, 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
3. 加快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
4. 全面实施名牌战略, 着力提升中国纺织产业的品牌附加价值 |
5. 产业集群试点与专业市场同盟规范建设 |
6. 举全行业合力, 开拓国内外市场, 办好中国纺织工业一系列国际大型展会 |
7. 积极开展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
8. 积极开展行业民间外交,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化解贸易摩擦, 维护产业权益 |
9. 积极促进并参与组织纺织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 |
1 0.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
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工业产业协会建设 |
1. 站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认识产业协会的本 |
2. 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协会 |
四、抢抓“十二五”关键机遇期, 努力完成 |
(9)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
(1)规模以上企业从2001年到2010年的发展变化: |
(2)全行业的发展变化。 |
2、过去十年是纺织产业技术提升最快的时期。 |
3、纺织工业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对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
4、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
5、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
6、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人才作用增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
●工业联合会承担起促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责任,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新起点,确立了以深入调查研究为主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
2、紧紧抓住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不放松,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
3、加快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
4、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升中国纺织产业的品牌附加价值。 |
5、产业集群试点与专业市场同盟规范建设。 |
6、举全行业合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办好中国纺织工业一系列国际大型展会。 |
7、积极开展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
8、积极开展行业民间外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化解贸易摩擦,维护产业权益。 |
9、积极促进并参与组织纺织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 |
1 0、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工业产业协会建设 |
1、站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认识产业协会的本质,产业协会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协会。 |
抢抓“十二五”关键机遇期,努力完成“十二五”科学发展任务,为在“十三五”向纺织强国目标胜利冲刺,积累更强实力 |
(10)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
2、过去10年是纺织产业技术提升最快的时期。 |
3、纺织工业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对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
4、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
5、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
6、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人才作用增强。 |
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承担起促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责任,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新起点,确立了以深入调查研究为主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
2、紧紧抓住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不放松,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
3、加快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
4、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升中国纺织产业的品牌附加价值。 |
5、产业集群试点与专业市场同盟规范建设。 |
(1)产业集群试点。 |
(2)专业市场规范建设。 |
6、举全行业合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办好中国纺织工业一系列国际大型展会。 |
7、积极开展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
8、积极开展行业民间外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化解贸易摩擦,维护产业权益。 |
9、积极促进并参与组织纺织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 |
1 0、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
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工业产业协会建设。 |
1、站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认识产业协会的本质,产业协会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协会。 |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共同理想,把在21世纪头20年建成纺织强国作为动员全行业的推动力。 |
(2)坚持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协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进性作用。 |
(3)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联合会联合舰队建设。 |
(4)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联合会人员素质作为提高联合会战斗力的根本。 |
四、抢抓“十二五”关键机遇期,努力完成“十二五”科学发展任务,为在“十三五”向纺织强国目标胜利冲刺,积累更强实力。 |
一是建设纺织科技强国战略。 |
二是建设纺织品牌强国战略。 |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强国战略。 |
四是纺织人才强国战略。 |
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探索之路[J]. 陈树津. 纺织服装周刊, 2016(41)
- [3]更好地把握未来十年战略机遇期[J]. 王天凯. 纺织科学研究, 2012(05)
- [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王天凯:把握未来10年战略机遇期[J]. 牛方. 中国纺织, 2012(06)
- [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京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J].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江苏纺织, 2012(05)
- [6]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J].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服装周刊, 2012(17)
- [7]从国家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看集聚纺纱技术的发展进程与前景[A]. 倪远.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8]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杜钰洲. 非织造布, 2011(06)
- [9]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杜钰洲. 中国纺织, 2011(12)
- [10]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杜钰洲. 纺织服装周刊, 2011(42)
标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论文; 棉花论文; 棉花市场价论文; 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