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南大力促进手工艺品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张晖,郭栋,赵静,孔静彩,张欣[1](2021)在《电力行业5G商业模式创新初探》文中研究表明5G以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点,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带动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电力行业的应用需求与5G的技术特性高度匹配,未来必将成为5G在垂直行业应用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梳理1G-4G的商业模式,指出工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从价值定义、价值创造和价值交付三方面,介绍了5G电力基础通信服务商、电力资源管理虚拟运营商和战略投资三种5G通信技术的商业模式。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2](2020)在《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老挝实行经济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得益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老挝政府在为继续积极吸引外资作出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老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制度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作用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挤入效应非常明显,在间接促进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包括对老挝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以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老挝经济发展现实,探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剖析制度理论框架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进而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分析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与效应,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产生的效应机理与路径依赖及其经济效应。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效应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具有促进作用。在戴维·菲尼的理论框架下,影响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代表了建立制度变化实证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把有关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老挝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转变的过程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制度内容的“介入”,不断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和效应。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个基本命题,即: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制度分支体系,其影响过程必然不是由一种FDI数据值来反映的,而是由多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倾向的数据指标集展现的(即FDI制度因子),鉴于这种多对一评价值模型具有较高系数的分散性,本文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制度为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一级维度指标,并分别从4个不同制度视角选取维度变量,借助MATLAB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和老挝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老挝短期的政策鼓励并不能完全刺激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增加。从长期发展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且这种正相关以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FDI综合制度值,老挝GDP将会增加0.7259%。且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对老挝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即FDI波动1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化0.391628个百分点,且GDP的调整系数为-2.093457。整体来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其中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及鼓励制度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FDI投入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得证老挝的FDI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总值可以刺激和促进老挝的经济增长,且拥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的分析,给出了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以及规避挤出效应的制度完善对策与建议,认为在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时应注重老挝与外国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协调,应结合老挝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动态管理模式。注重对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引导作用。
高云峰[3](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15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合作成果卓着。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异,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差异明显。同时,中国企业技术要素输出带来的专利海外保护等问题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内在需求。随着合作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转型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移出催生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一体化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差异化明显,各国规则合作意愿不强严重制约合作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已成当务之急。由此,存在两个需要考量的问题:第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和差异性可能导致的各国收益差异或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是否与当下以TRIPS协定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困境具有同质性;第二,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能否成为阻却“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实施及规则建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巨大差异并且缺乏美欧发达国家权力作用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建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以及如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写作。首先,在提出问题阶段,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不足、差异较大可能引发一定程度利益失衡的现实。其次,本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话语权;第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基本矛盾研判;第三,在收益差异的客观情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依据理性选择仍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最后,本文在解决问题阶段探讨一带一路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进路及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区域和双边条约的实证分析,进而梳理总结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可能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这是本文逻辑展开的起点。首先,本部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其次,在前述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的背后是利益失衡的实质;并指出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态势已经不能满足各国转型发展和平衡发展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也可能存在的收益差异,即利益失衡的问题。第二部分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建构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引。首先,本部分从话语权理论出发,揭示当今国际知识产权话语权由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且服务于其利益的实质,进而提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其次,本部分运用辩证分析及动态利益平衡理论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基本矛盾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各国转型发展需求,保护和培养创新能力以及维系创新与传播的相对动态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重要功能。最后,本部分运用国家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指出即使存在收益差异的客观现实,各国也能基于获得绝对收益而积极参与合作;同时,亦强调不应混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与当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不公平不合理造成的人为差异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出基于客观差异性现实不应追求绝对的发展平衡。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首先,本部分在反思现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足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差异性和规则合作缺失的基础上,立足法律内部视角,指出规则建构应当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相对动态利益平衡的正当性基准。其次,就法律规则构建的外部动态视角,应当遵循的路径为,不断挖掘和完善符合沿线国家共同的规则,对于超TRIPS条款可以先设置为任择性规则或概括性规则,再逐渐向强制性规则和具体规则过渡。最后,本部分提出未来我国有可能会遵循高低两个标准的文本路径拓展知识产权协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应在坚持原有的稳定条款基础上突出核心利益条款和中国知识产权条款文本的建设重点,包括稳定范式、核心条款遴选、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条款的设置、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与投资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协调以及商号、商誉和原产地名称若干术语的界定和澄清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了在规则建构基础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首先,本部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坐标系的方法将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各个要素予以呈现,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阐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其次,阐释了中国政府层面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提出柔性合作模式。最后,阐述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问题。
闵志远[4](2020)在《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产业相比,会展业有许多突出优势,如高效益、无污染、拉动经济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巨大等等。为响应澜湄合作机制,D公司发起举办澜湄合作博览会。展会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方法,目前遇到了招展困难等现象。本文以澜湄合作博览会为研究对象,从展会促销这一方向展开研究,以目标营销战略理论和促销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提炼展会在目标营销战略上定位不清晰和促销策略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内外部调查获取的行业数据、展会数据作为数据基础,然后采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解析了澜湄合作博览会的内外环境,并对竞争对手和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实际工作为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制定了针对澜湄国家打造专注于澜湄区域的以进口为特色的专业展会及投资洽谈和成果展示平台的目标营销战略,并从公共关系,人员促销,销售促进,和广告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展会促销策略:1)加强与澜湄国家政府商协会和媒体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在目标市场举办新闻发布会、推介会。2)建立公司内部营销和目标市场的契约性销售团队,引进会展人才,加强培训和建立合适的激励政策。3)贯彻执行合理的价格促销策略,奖励招揽专业观众的展商和老客户,将参展商的会期促销与展会促销宣传相结合。4)利用新媒体、展馆优势有针对性的规划招展招商广告,建立目标展商和观众数据库,完善澜湄展的官方网站和自有的社交媒体。
李智勇,Trinh Thang Long,李楠,吴君琦,冯艳萍,郝颖[5](2020)在《亚洲主要国家竹种资源与利用》文中指出亚洲是世界竹子的主要分布区,竹林培育和加工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竹种资源、竹林面积和竹产业产值均位居全球首位。亚洲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中亚、西亚和北亚国家少有分布。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竹种丰富,竹产业发达;以越南、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竹产业发展迅速;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竹林面积最大,竹产业欠发达。文章分析了亚洲具有代表性的17个国家的竹资源及利用现状,以期为加强亚洲各国竹产业合作、推动区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VU THI LY[6](2020)在《中越货物贸易的不对称相互依赖 ——越南的视角》文中认为越南与中国是两个友好邻国,地理条件——陆上的边境线为1100公里——使得两国之间很早就已经形成紧密的关系。中越两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发展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1991年,在越南和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两国关系才正常化,从此双方发展了全面的合作关系。自1991年以来,越南与中国的贸易一直稳定地增长,而且外交关系也有了新的进展。从1999年“十六字”方针——“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到2005年“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直到2008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越两国于1991年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进入新阶段。从2004年至今,中国已成为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如中越双边贸易额1991年为3300万美元,2018年就打破记录达到1067亿美元,增长3200多倍。中国目前是越南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越南还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第八大贸易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中国第九大进口市场。从此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关系已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局势。但是,越南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和商品结构却导致中越贸易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本文首先通过中越货物贸易的进出口额以及商品结构来分析两国货物贸易关系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两国货物贸易发展速度很快,总额不断增长。从2001年到2018年两国货物贸易总额平均增长22.78%,其中越南对中国出口额平均增加21.40%,越南对中国进口额平均增加24.81%。随着两国贸易迅速发展,货物贸易差额也不断扩大,越南一直是逆差国。从2001年的1.9亿美元到2018年已达到241.7亿美元,约增加127倍。进出口增加速度的差距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越货物贸易结构有竞争性和互补性但是相对单一。多年来,两国进出口商品没有很大变化,越南主要对中国出口农水产品,燃料,进口主要是加工制造产品。此外,2018年两国货物贸易额统计的差额3到413亿美元——除了双方的统计方法有区别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边境地区的走私,贸易欺诈。从两国在对方经济中的贸易地位,笔者认为两国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局面,但这个关系是不对称的。通过分析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指标,发现不论在敏感性还是在脆弱性方面,越南的都大于中国。也就是说,越南对中国依赖大于中国对越南依赖,越南处于不利的地位。可是,通过分析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量,笔者认为中越相互依赖关系在向有利于越南的方向发展,随着中越贸易依赖关系向对称方向不停演变,越南会有越来越多的权力。另一个方面,货物贸易相互依赖对中越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互密切的货物贸易交往让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密切两国关系;同时在政治方面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但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两国贸易也给中越关系带来了摩擦。笔者认为,处于有利地位的中国会有优势的地位,更有话语权。不对称相互依赖还导致双方产生经济摩擦-巨大的贸易差额,从而影响两国关系。研究在货物贸易相互依赖背景下的中越关系走向,笔者发现未来中越货物贸易仍然发展迅速,但越南仍然处于逆差地位。在短期内,越南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差额无法立即得到均衡,它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越南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逐步改善越南在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对称关系的不利地位。从中越长期发展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解决越南在两国不对称关系的不利地位的措施。为了这个目标,越南需要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缩小原材料产品,增加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同时要施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市场,但也不能为了减少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对称而忽视中国市场。
陈晓为[7](2020)在《中国当代柳编工艺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柳编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传统柳编工艺在工业化的冲击下,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因此,本文从柳编工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出发,挖掘柳编工艺蕴含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旨在通过论述柳编工艺的相关情况,挖掘其价值,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对于柳编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选择,迄今为止,各种新兴工艺的高速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属于传统工艺的柳编艺术受不到人们的重视,导致国内对于柳编的研究并不多,且现有可供研究分析的数据大多较为陈旧,甚至对于柳编工艺未来可持续的发展构想也很难找寻,因此选择从柳编入手来探讨中国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传统工艺的柳编艺术在文化、审美和经济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但面临的生存现状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在倡导发展非遗物质文化的当代背景下,柳编工艺可以从文化发展路径、科技化发展路径、产业化发展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探析。
武晓媛[8](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朱芮[9](2019)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贸易联系持续期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品贸易作为文化贸易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扩大中国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文化产品,有助于向沿线国家间传播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贸易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促进政治互信、经济往来和文化包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同时,文化产品贸易的增长并非仅仅基于多元化的战略选择,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维持现有的贸易流量。本文首先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中2008-2017年HS-6位编码的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数据,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对文化产品出口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存在产品结构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次,本文立足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分析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并探究各因素与文化产品出口之间的内在关系机理;最后,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生存函数测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发现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平均值为4.30年,且贸易关系具有负时间依赖性;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生存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人均消费能力越高、初始贸易额越大、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文化创新能力越强,则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面临的风险越低,持续期越长,出口目的国与中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宗教差异指数越大,则越不容易维持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的持续出口。据此,本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现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郑星远[10](2019)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0月,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总额迅速增长。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速,2017年文化产品贸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有鉴于此,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日渐增强。本文具体研究聚焦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现状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还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特点。本文选取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近十年的文化产品贸易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并且定性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贸易额逐年递增、持续处于顺差状态;在贸易结构上,出口产品以视觉艺术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产品为主,进口产品以表演和庆祝活动为主;贸易市场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越南等。与此同时,发现存在贸易增速放缓、进出口国别市场过度集中、区域间差距较大、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失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特点。通过构建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以2008年至2017年间我国与其他3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贸易数据为样本,对影响文化产品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有如下几点:首先,本国和贸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产品贸易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则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其次,与中国拥有共同语言以及属于中华文明和佛教文明体系的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贸易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属于东正教文明体系的国家存在着负向影响,而研究其他文明体系的影响较为复杂。再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政府的监管质量对文化产品贸易呈显着的正向相关。在量化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在国家层面上,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行使国家对外政策,选择优质贸易伙伴国,因地制宜输出文化产品,学会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等;在企业层面上,要打造内容型文化产品,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与感染能力,加强品牌塑造与营销体系构建等。
二、越南大力促进手工艺品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南大力促进手工艺品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行业5G商业模式创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5G技术特性与电力行业需求高度匹配 |
二、1G时代以来商业模式的变迁 |
三、电力行业5G商业模式创新 |
(一)5G电力基础通信服务商 |
(二)电力资源管理的虚拟运营商 |
(三)战略投资 |
四、展望 |
(2)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FDI) |
2.1.2 FDI形成的理论基础 |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2.2.1 制度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 |
2.3 制度效率理论 |
2.3.1 检验制度效率的交易费用理论 |
2.3.2 以制度效率为核心的契约理论 |
2.4 制度经济效应理论 |
2.4.1 制度经济效应 |
2.4.2 制度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 |
2.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发生机理 |
2.4.4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路径依赖 |
第3章 老挝经济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3.1 老挝经济发展现状 |
3.1.1 老挝GDP发展水平 |
3.1.2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 |
3.1.3 老挝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
3.1.4 老挝劳动力就业率 |
3.1.5 老挝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 |
3.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3.2.1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
3.2.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
3.2.3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
3.2.4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
3.3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 |
3.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 |
3.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聚集效应 |
3.3.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
第4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历史变迁 |
4.1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三阶段模型 |
4.1.1 三阶段模型 |
4.1.2 老挝引进外商投资的不同阶段 |
4.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历程 |
4.2.1 开国时期 |
4.2.2 开放时期 |
4.2.3 21世纪以后 |
4.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
4.3.1 呈“渐进式”特征 |
4.3.2 呈独资化趋势 |
4.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解析 |
4.4.1 政治制度因素 |
4.4.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5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内容、功能与效应分析 |
5.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
5.1.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制度 |
5.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审批制度 |
5.1.3 老挝外商投资经营管理制度 |
5.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 |
5.2.1 强制与调节性功能 |
5.2.2 引导与开放性功能 |
5.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效应分析 |
5.3.1 FDI对流入国的挤入效应 |
5.3.2 FDI对流入国的挤出效应 |
5.3.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入效应 |
5.3.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出效应 |
5.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问题与缺陷 |
5.4.1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执行力度差 |
5.4.2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 |
5.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不明显 |
5.4.4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
第6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设 |
6.2 变量选取 |
6.2.1 准入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2 审批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3 管理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4 鼓励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3 数据来源 |
6.4 老挝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
6.4.2 变量筛选 |
6.4.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6.4.4 综合值计算步骤 |
6.5 老挝FDI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
6.5.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6.5.2 协整性检验 |
6.5.3 老挝FDI制度体系经济效应的回归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7.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 |
7.1.1 外商直接投资在老挝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3 老挝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利益冲突 |
7.1.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战略定位 |
7.2 促进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
7.2.1 健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
7.2.2 构建“互利、互益、长期绿色”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
7.2.3 加强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韧性化”管理 |
7.2.4 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宏观引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现实 |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证分析 |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考量 |
(二)中国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 |
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不足之表征 |
(一)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阙如 |
(二)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软性特征 |
(三)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差异性 |
(四)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不稳定性 |
三、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背后利益失衡实质 |
(一)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阙如与各国发展需求之间失衡 |
(二)知识产权保护差异性与平衡发展之间失调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建构 |
(一)话语的权力本质 |
(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实践 |
(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解析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研判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辩证分析 |
(二)基于相对公平正义与动态利益平衡理论之分析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国家理性选择考量 |
(一)基于混合博弈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
(二)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收益差异性辨析 |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的内部视角 |
(一)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反思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考量要素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外部视角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路径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重点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之中国规则体系化建设 |
(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综述 |
(二)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文本评析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中国文本建设的重点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施路径 |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逻辑及其展开 |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基本逻辑 |
(二)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链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
二、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 |
(一)规则建设层面实施路径 |
(二)合作谈判层面实施路径 |
(三)合作方式层面实施路径 |
三、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 |
(一)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方式 |
(二)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
(三)中国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与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目标营销战略(STP) |
2.1.1 市场细分 |
2.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促销策略理论 |
2.2.1 促销组合 |
2.2.2 促销工具 |
2.3 会展营销理论与方法 |
2.3.1 会展概念 |
2.3.2 会展市场营销 |
2.4 国际营销 |
2.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5.1 国外研究动态 |
2.5.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和促销中存在的问题 |
3.1 D公司概况 |
3.2 澜湄合作博览会及其定位简介 |
3.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 |
3.3.1 展会概况 |
3.3.2 公共关系 |
3.3.3 人员促销 |
3.3.4 销售促销 |
3.3.5 广告 |
3.4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访谈调查 |
3.4.2 公共关系方面的问题 |
3.4.3 人员促销方面的问题 |
3.4.4 销售促销方面的问题 |
3.4.5 广告方面的问题 |
第四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营销环境分析(PEST、SWOT) |
4.1.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宏观环境分析(PEST) |
4.1.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微观环境分析(SWOT) |
4.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客户分析 |
4.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竞争对手分析 |
第五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和促销策略选择 |
5.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选择 |
5.2.1 公共关系 |
5.2.2 人员促销策略 |
5.2.3 销售促进策略 |
5.2.4 广告策略 |
第六章 结束语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湄公河国家组展人员访谈提纲(1) |
附录 B:INTERVIEW OUTLINE |
附录 C:D公司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D:D公司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5)亚洲主要国家竹种资源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东亚地区竹种资源与利用 |
1.1 中国 |
1.2 日本 |
1.3 韩国 |
2 东南亚地区竹种资源与利用 |
2.1 越南 |
2.2 马来西亚 |
2.3 菲律宾 |
2.4 印度尼西亚 |
2.5 缅甸 |
2.6 老挝 |
2.7 泰国 |
2.8 柬埔寨 |
2.9 东帝汶 |
3 南亚地区竹种资源与利用 |
3.1 印度 |
3.2 尼泊尔 |
3.3 孟加拉国 |
3.4 斯里兰卡 |
3.5 不丹 |
4 结论与讨论 |
1) 竹资源位居世界前列。 |
2) 竹产业引领全球。 |
3) 积极进取的竹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
4) 竹业国际合作活跃有效。 |
(6)中越货物贸易的不对称相互依赖 ——越南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越货物贸易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边境贸易的研究 |
(三)、关于中越贸易相互依赖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基欧汉与奈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
第二章: 中越货物贸易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一、中越贸易发展的历史 |
(一)、中越建立外交关系之后(1950年-1978年) |
(二)、中越关系正常化的阶段(1991年至今) |
二、中越货物贸易的当前形势 |
(一)、双边货物贸易迅速发展并不断增长 |
(二)、越南长期属于逆差地位 |
(三)、商品结构存在竞争性与互补性 |
三、中越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货物贸易不断上升但不平衡 |
(二)、货物贸易结构单一 |
(三)、边境贸易的问题:走私与贸易欺诈 |
第三章: 中越货物贸易的相互依赖分析 |
一、中越货物贸易:相互依赖的日益紧密性 |
二、中越货物贸易: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 |
(一)、越南在两国关系中的敏感性 |
(二)、越南在两国关系中的脆弱性 |
三、中越关系对经济关系的影响以及货物贸易相互依赖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
(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对经济关系的影响 |
(二)、货物贸易相互依赖给中越关系带来的影响 |
第四章: 中越货物贸易的走向及不对称贸易条件下越南的政策改进 |
一、中越货物贸易的走向 |
二、不对称贸易条件下越南的政策改进 |
(一)、调整商品结构 |
(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当代柳编工艺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柳编工艺概述 |
第一节 中国柳编的历史源流 |
第二节 柳编分布及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柳编的工艺 |
第一节 柳编的选材 |
第二节 柳材加工流程 |
第三节 柳条的编织技法 |
第三章 柳编工艺的产品分类 |
第一节 传统柳编制品 |
第二节 当代柳编制品 |
第三节 柳编产品的发展历程 |
第四章 柳编工艺的价值特征 |
第一节 柳编工艺的审美价值 |
第二节 柳编工艺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柳编工艺的经济价值 |
第五章 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
第一节 面临困境及保护现状 |
第二节 柳编工艺多角度发展探析 |
第三节 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
1.1.1 “工艺”词源考察 |
1.1.2 “工艺”的新内涵 |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
1.2 工艺的分类 |
1.2.1 分类依据 |
1.2.2 主要门类 |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贸易联系持续期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贸易相关分析 |
2.2 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相关分析 |
2.4 简要评述 |
3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分析 |
3.1 文化产品的范围界定 |
3.2 文化产品出口的贸易规模分析 |
3.3 文化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分析 |
3.3.1 劳动密集型为主 |
3.3.2 产品结构改善 |
3.4 文化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 |
3.4.1 发展中国家为主 |
3.4.2 市场日益集中 |
3.5 小结 |
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国家层面 |
4.1.1 目的国经济规模 |
4.1.2 目的国人均消费水平 |
4.1.3 贸易双方互信 |
4.1.4 文化差异 |
4.2 产业层面 |
4.2.1 文化产业投入 |
4.2.2 文化产业创新 |
4.3 小结 |
5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文化产品出口的贸易联系持续期测算 |
5.1.1 Kaplan-Meier生存函数 |
5.1.2 数据处理 |
5.1.3 测算结果分析 |
5.2 模型设定 |
5.3 变量选取及符号预期 |
5.4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4.1 实证结果分析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研究 |
2.1.1 现状研究分析 |
2.1.2 影响因素考察 |
2.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研究 |
2.2.1 现状研究分析 |
2.2.2 影响因素考察 |
2.3 基本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文化产品的概念界定 |
3.1.2 “一带一路”国家范围的界定 |
3.2 文化贸易的理论解释 |
3.2.1 规模经济理论 |
3.2.2 文化折扣理论 |
3.3 新贸易理论与服务贸易理论 |
3.3.1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
3.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3.3.3 服务贸易理论 |
第四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的贸易规模 |
4.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的贸易结构 |
4.2.1 各大类产品增长率差异较大 |
4.2.2 各大类产品出口比重失调 |
4.2.3 各大类产品进口比重趋于缓解 |
4.3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的贸易市场 |
4.3.1 出口市场结构有待优化 |
4.3.2 进口增长速度和市场结构不均 |
4.3.3 进出口国别市场过度集中 |
第五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影响文化产品贸易 |
5.1.2 地理距离因素影响文化产品贸易 |
5.1.3 文化差异因素影响文化产品贸易 |
5.1.4 自由贸易协定因素影响文化产品贸易 |
5.1.5 法律制度水平因素影响文化产品贸易 |
5.2 基准模型与变量选择 |
5.2.1 基准模型 |
5.2.2 变量选择 |
5.3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样本选择 |
5.4 实证分析 |
5.4.1 回归分析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国家层面发展对策 |
6.2.2 企业层面发展对策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越南大力促进手工艺品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行业5G商业模式创新初探[J]. 张晖,郭栋,赵静,孔静彩,张欣.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01)
- [2]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D]. 高云峰. 吉林大学, 2020(03)
- [4]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D]. 闵志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亚洲主要国家竹种资源与利用[J]. 李智勇,Trinh Thang Long,李楠,吴君琦,冯艳萍,郝颖. 世界竹藤通讯, 2020(04)
- [6]中越货物贸易的不对称相互依赖 ——越南的视角[D]. VU THI LY.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国当代柳编工艺的发展研究[D]. 陈晓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9]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贸易联系持续期实证分析[D]. 朱芮. 浙江大学, 2019(02)
- [10]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郑星远. 东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