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钰莹[1](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彭海萍[2](2021)在《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中益肠汤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此治疗对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补中益肠汤加减,每月连续服药21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近期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16.66%,疾病控制率76.66%,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13.33%,疾病控制率为63.33%,两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外周血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对照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的面色苍白、唇色色淡积分无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4度骨髓抑制,对照组出现2例4度骨髓抑制,均考虑为化疗药物引起。结论:(1)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实体瘤疗效方面没有优势。(2)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及升高WBC、RBC、PLT、Hb水平方面有优势。(3)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医症侯、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更显着。(4)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婧[3](2021)在《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其对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病区,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的134例西医诊断晚期转移性大肠癌(包括直肠)患者病例,和42例单纯西医化疗患者病例资料,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中医证候,进行随访无进展生存期。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合格病例200例,通过翻阅历史病例和电话随访,明确死亡病例26例,失访病例25例,删失率为12.5%。2.基线资料: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肿瘤部位、病理分型、转移部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疗效: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3.0%,疾病控制率(DCR)为80.5%;单纯化疗组ORR为35.7%,DCR为78.5%;附子理中联合化疗组病例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病例(P<0.05);但两组患者的总控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4.PFS: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为7.7个月(95%CI:7.1-9.1个月);单纯化疗组中位PFS为6.5个月(95%CI:5.1-9.3个月)。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延长1.2个月。但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FS曲线图未见显着差异(P>0.05)。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共有134人,18至40岁的病例有12人,中位PFS是9.6个月(95%CI:5.9-11.7个月),40至80岁的病例有122人,中位PFS是7.6个月(95%CI:6.93-9.1个月)。;单纯化疗组共有42人,18至40岁的病例有2人,中位PFS是3.6个月(95%CI:2.1-5.2个月),40至80岁的病例有40人,中位PFS是6.8个月(95%CI:5.1-8.4个月)。两组不同年龄段对比,经统计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服中药大于6个月的有26个人,其中,69岁以下有19人,中位PFS是8.1个月(95%CI:6.9-11.8个月)。69岁以上的有7人,中位PFS是9.2个月(95%CI:5.5-11.8个月)。服中药小于6个月的(包括单纯化疗组)69岁以上有34人,中位PFS是7.3个月(95%CI:6.2-10.8个月)。69岁以下的有116人,中位PFS是7.5个月(95%CI:6.60-8.3个月)。经统计检验,服药时间大于6个月的和服药时间小于6个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中,有肝转移和肺转移病例的中位PFS是8.1个月(95%CI:7.3-9.3个月)。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腹膜转移)的中位PFS是5.8个月(95%CI:4.2-8.4个月)。单纯化疗组的肝转移和肺转移病例的中位PFS是7.0个月(95%CI:5.3-9.3个月)。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腹膜转移)的中位PFS是4.0个月(95%CI:3.4-6.5个月)。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得到改善(P<0.05),总有效率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为70.37%,单纯化疗组为35.71%,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评价上都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大肠癌能够提高近期疗效和改善中医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附子理中汤用药时间累积越长可以延长老年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王一同[4](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杨鸣[5](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赵同德[6](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丁炯心[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治大肠癌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就诊于李秀荣教授门诊及病房的大肠癌患者医案,使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挖掘结果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190例,处方361份,涉及药物246味。使用频率前五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黄芪、薏苡仁、大血藤、茯苓,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为主。2.药物关联分析中支持度前三组药物为黄芪->薏苡仁、大血藤->黄芪、黄芪->茯苓。置信度前三组药物为炒麦芽->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麸神曲->焦山楂。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大肠癌新处方,分别为:石榴皮、干姜、桂枝、肉桂,旋覆花、代赭石、柿蒂、沉香,太子参、麦冬、黄芪、炒白术、茯苓,款冬花、海浮石、麻黄、胆南星、半夏。结论: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处方用药和缓、轻灵变通,以补虚扶正、固护脾胃为治则,同时重视对痰、湿、瘀、毒等邪气的治疗,强调缓攻驱邪,以不伤正气为度。
王超然[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左明焕教授诊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病案,整理相关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左明焕教授诊治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为今后临床诊治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提供经验与思路。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左明焕教授门诊的符合标准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01例(190诊次)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中,另由两人分别进行复核。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病历资料的提取录入。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中医证型、舌脉、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挖掘临床症状、证型、药物等之间的关联规律,总结导师临床用药经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涉及190张处方,其中男性60例,女性41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75±10.70)岁,中位年龄为65岁。其中直肠恶性肿瘤46例,结肠恶性肿瘤55例。纳入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畏寒、纳呆、便溏、便秘、腹泻、腹胀等。医案中证型分布依次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肠燥津亏证、痰湿内阻证等。舌象以舌淡红、舌暗、舌淡暗,白苔、白腻苔、白少津苔、薄白苔为主,脉象以脉沉细、脉弦滑、脉沉、脉细滑为主。药物中四气以平、温及寒为主,五味以甘、辛及苦为主,主要归脾、肺、肝及肾经。2.使用频次≥ 30次中药共34味,高频药物分别有黄芪、茯苓、白花蛇舌草、肉桂、甘草、砂仁、党参、半枝莲、补骨脂、陈皮等。药物归类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补益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对本研究的中药进行挖关联规则分析,共挖掘出52个药对,筛选出有效药对25对,包括黄芪-茯苓、肉桂-黄芪、黄芪-党参、砂仁-茯苓、茯苓-党参、补骨脂-肉桂、鸡内金-茯苓、肉豆蔻-补骨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对医案中常见临床症状如乏力、腹泻、手足麻木、纳呆、失眠、腹痛、便秘等与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8条关联规则。应用聚类分析高频药物,共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党参、甘草、肉桂、补骨脂、肉豆蔻;第二类包括黄芪、茯苓、砂仁、陈皮、鸡内金、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第三类包括太子参、旋覆花、厚朴、茯神、百合、火麻仁、鸡血藤、藤梨根、生薏苡仁等;第四类包括清半夏、莪术、牛膝、猪苓、白芍、当归、炒麦芽、焦神曲等。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核心药物组合包括:黄芪、肉桂、砂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内金、党参、牛膝、焦神曲、陈皮、肉豆蔻、补骨脂、生薏苡仁、白芍、猪苓、甘草。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临床医案的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毒浊为标,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肾,病理因素为湿、痰、瘀、毒等。2.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主要治法包括补益脾肾、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渗湿、消食和胃、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理气调中等,并将“补益脾肾、温阳泻浊、引火归元”作为主要治则。3.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核心处方包括:黄芪、肉桂、砂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内金、党参、牛膝、焦神曲、陈皮、肉豆蔻、补骨脂、薏苡仁、白芍、猪苓、甘草。重点放在温补脾肾,调理虚寒体质,配合解毒泻浊之药。4.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时常应用引火归元之法,配伍少量肉桂引虚火下降、纳气归肾,阴阳俱补、引火归元,同时使原阳复位,阴结消散。5.左教授通过调整患者术后虚寒体质,改造“土壤”,防治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本研究为导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证用药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师瑞瑞[9](2020)在《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化痰散结方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大肠癌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28例(SOX方案联合健脾化痰散结方治疗),对照组25例(仅SOX方案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在实体瘤疗效、中医症候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常见毒副反应、周围神经毒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评价健脾化痰散结方在晚期大肠癌中的作用。结果: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6周后,治疗组CR 0例,PR 11例,SD 15例,PD 2例:对照组CR 0例,PR9例,SD 14例,PD 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有效率分别为39.29%、36%,χ2=0.061,P=0.805;疾病控制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2.86%、92%,χ2=0.00,P=1.00,两组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0%,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价: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无明显差异(Z=-0.588,P=0.557>0.05)、CA199 无明显差异(Z=-0.820,P=0.412>0.05);治疗组在治疗后 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52,P=0.000<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60,P=0.001<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23,P=0.009<0.05)、CA19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38,P=0.000<0.05)。免疫功能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CD8+、CD4+/CD8+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25、0.001、0.000、0.000,均<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4+/CD8+均升高,CD8+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8+、CD4+/CD8+较前略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1、0.270、0.060、0.893,均>0.05)。常见毒副反应评价:治疗组患者在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恶心呕吐、腹泻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余毒副反应两组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周围神经毒性评价: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神经毒性,结果表明治疗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为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KPS评分经检验,Z=-2.116,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12例,稳定14例,恶化2例,稳定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改善4例,稳定12例,恶化9例,稳定率64.00%,经卡方检验,χ2=6.687,P=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散结方联合SOX化疗方案应用于晚期大肠癌,可以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减轻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降低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孙焱[10](2020)在《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估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究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的疗效以及价值,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选方提供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的中英文数据库全面检索,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02月01日。文献检索的主要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综合性文献数据库资源(Embase)、Pubmed。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资料,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录入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图形可视化,绘制森林图、漏斗图等,检测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涉及患者3471例。Meta分析的主要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医证候缓解率;次要指标为:肿瘤标志物CEA、CA199治疗前后变化值、KPS评分改善率;安全性指标为:白细胞下降发生率、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运用Revman5.3分析,结果如下:1.生存期:PFS治疗组较对照组延长(HR=0.66,95%CI:[0.54,0.80],P<0.0001,结果稳定;OS治疗组大于对照组(HR=0.66,95%CI:[0.52,0.83],P=0.0004),结果稳定;2.近期客观疗效:ORR 治疗组大于对照组(RR=1.39,95%CI:[1.21,1.58],P<0.00001),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DCR治疗组大于对照组(RR=1.23,95%CI:[1.16,1.31],P<0.00001),且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3.中医证候缓解率:中医证候缓解率治疗组大于对照组(RR=1.53,5%CI:[1.42,1.66],P<0.00001),结果稳定,可能存在发表偏倚;4.肿瘤标志物:CEA治疗前后数值的降低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SMD=-0.06,95%CI:[-0.20,0.08],P=0.37),结果稳定,可能存在发表偏倚;CA199治疗前后数值的降低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SMD=-0.05,95%CI:[-0.22,0.13],P=0.60),且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5.KPS评分改善率:KPS评分的提高治疗组大于对照组(RR=1.72,95%CI:[1.48,1.98],P<0.00001),结果稳定,可能存在发表偏倚;6.安全性指标:白细胞下降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RR=0.69,95%CI:[0.63,0.75],P<0.00001),结果稳定,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血小板下降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少(RR=0.68,95%CI:[0.59,0.79],P<0.00001),且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RR=0.62,95%CI:[0.48,0.79],P=0.0001),且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RR=0.65,95%CI:[0.54,0.79],P<0.0001),且结果稳定,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结论:1.与单纯化疗相比,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能够给予结直肠癌患者更多的生存获益,对PFS和OS均有一定的提高。2.健脾复方中药提高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近期客观疗效,对结直肠癌的瘤体有一定控制作用。3.健脾复方中药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有显着改善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健脾复方中药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的无明显降低作用,但各项研究中肿瘤指标平均值相差较大,故本研究结果仅供参考,有待进一步验证。5.健脾复方中药能够显着提高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功能状态,对患者的体能有明显的改善。6.健脾复方中药能够有效减轻及控制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提高化疗的安全性。8.在化疗同时接受健脾复方中药治疗,比单一化疗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及进一步研究。
二、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前期研究基础 |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西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中晚期气血两虚型结直肠癌病机的认识 |
2 导师治疗气血亏虚型结直肠癌临床症状的经验总结 |
3 补中益肠汤的方义 |
4 补中益肠汤治疗结直肠癌潜在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中西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治疗 |
1.3 靶向治疗 |
1.4 免疫疗法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 |
2.1 中医联合手术治疗 |
2.2 中医药配合化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1.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
1.2.1 手术 |
1.2.2 化疗 |
1.2.3 分子靶向治疗 |
1.2.4 免疫治疗 |
1.2.5 多学科诊疗模式 |
1.3 传统医学对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认识 |
1.3.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2 脾肾阳虚是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
1.3.3 “阳虚为本,阴实为标”是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病理变化 |
1.3.4 治疗大法:健脾温肾,固正祛邪,阴阳归位 |
1.3.5 健运脾胃,复转中枢 |
1.3.6 温扶肾阳,固本培元 |
1.4 附子理中汤药理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从病例系统中检索大肠癌患者住院病例 |
2.2 通过查阅住院病例,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且进行分组 |
2.2.1 单纯化疗方案组 |
2.2.2 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治疗方案 |
2.3 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
2.4 随访无进展生存期 |
2.5 临床疗效 |
2.6 中医证候积分 |
2.7 建立Excel数据库 |
2.8 工作流程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近期有效率 |
3.3 PFS生存曲线分析 |
3.4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基线情况 |
2 近期疗效分析 |
3 PFS结果分析 |
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 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温阳法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数据整理 |
2.1 数据规范化 |
2.2 数据库的建立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整体用药情况统计 |
讨论 |
1 李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正气虚损,脾虚为要 |
1.2 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
1.3 痰湿交阻,湿热内生 |
1.4 癌毒内蕴,易生传变 |
2 李教授用药规律分析 |
2.1 常用药物分析 |
2.2 药物四气分析 |
2.3 药物五味分析 |
2.4 药物归经分析 |
2.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
2.6 药物聚类分析 |
3 李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
3.1 补虚扶正,固护脾胃 |
3.2 祛邪消积,当以缓攻 |
3.3 整体调理,分阶段用药 |
3.4 从肝论治,调畅情志 |
3.5 注重饮食,药食同调 |
3.6 中西合参,综合施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数据挖掘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医证治中的应用进展 |
1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况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医证治中的应用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直肠恶性肿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
2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1 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1.1.1 病名源流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则治法 |
1.1.4 中医药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 |
1.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2.3 病理 |
1.2.4 诊断与分期 |
1.2.5 治疗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选择 |
2.1.4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案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估 |
2.3.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2.3.3 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
2.3.4 免疫功能评价 |
2.3.5 常见毒副反应评价 |
2.3.6 周围神经毒性比较 |
2.3.7 生活质量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立项依据 |
3.2 健脾化痰散结方药物分析 |
3.3 健脾化痰散结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
3.4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现代医学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 |
1.2 现代医学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
1.3 总结 |
2 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 |
2.3 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 |
2.4 健脾复方中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1.1 检索模式和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2 纳入与排除文献的标准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3 筛选文献的方法及其数据提取 |
3.1 文献筛选 |
3.2 数据提取 |
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5 数据分析与综合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筛选文献过程 |
2 文献基本特征 |
2.1 文献基本信息 |
2.2 研究特征 |
2.3 中药处方特征 |
3 纳入的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3.1 选择偏倚 |
3.2 实施偏倚 |
3.3 测量偏倚 |
3.4 随访偏倚 |
3.5 报告偏倚 |
4 结果 |
4.1 无进展生存期 |
4.2 总生存期 |
4.3 客观缓解率 |
4.4 疾病控制率 |
4.5 中医证候缓解率 |
4.6 CEA变化值 |
4.7 CA199变化值 |
4.8 KPS改善率 |
4.9 白细胞下降率 |
4.10 血小板下降率 |
4.11 恶心呕吐发生率 |
4.12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
5 健脾复方中药频次统计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纳入文献质量 |
2 异质性分析 |
3 敏感性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主要结局指标 |
4.2 次要结局指标 |
4.3 安全性相关指标 |
5 本研究的总体评价 |
6 健脾复方中药的用药规律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D]. 彭海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D]. 丁炯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D]. 王超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师瑞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健脾复方中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孙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