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论文文献综述)
黄仁国[1](2021)在《从近代中国历史中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逻辑——《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与政治关怀》文中认为《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体现了学术关怀与政治关怀的统一,书中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其中对近代以来新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形成、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学习西方道路的转型等问题的研讨,洋溢着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逻辑的深刻洞悉,对于当下准确认识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助益。
唐诗[2](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盛仕英[3](2008)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降低执政成本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执政成本概念是把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引入政治学中的执政领域而形成的,它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为取得预期的执政收益而消耗的执政资源。执政成本的高低是反映执政党执政绩效的重要参数,是执政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时期,降低执政成本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要求,是总结苏东共产党和部分资产阶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教训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需要。在新时期,要降低执政成本,就要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端正执政理念、强化执政成本意识,要提高执政者科学执政的能力;要降低执政成本,就要努力打造低成本政府: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要精兵简政,建设廉价政府,要依法执政,建设法制政府;要降低执政成本,就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要降低执政成本,就要积极借鉴国外政党的执政经验。本文在吸取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和研究浅见,力图在对执政成本的系统性研究等方面有所创新。
王建国[4](2004)在《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具有的重要属性,其涵义是指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有关规定,党员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和民主形式,参与、决定和管理党的事务。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开始为争取民主和实现民主而努力。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表明,工人阶级政党只有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纵观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实现得好,发扬得充分,我们的党就强大、就有战斗力,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内民主遭到削弱和破坏,我们党就会犯错误,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破坏和挫折。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主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刻的揭示了党内民主对于党的事业,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甚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党内民主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和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以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党自身的变化给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长期执政给我们党带来的考验以及我们党党内民主建设还存在的问题,认为党内民主建设是我们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严峻而紧迫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论证我们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探索党内民主建设的可行途径和方式,使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和发展,从而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推动党的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文具体分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这一部分试图就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的提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本文的重点难点做一个总体性的概括。 第一部分,时代发展与党内民主建设。从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共产党自身的变化对党内民主的要求及影响论述党内民主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和深远影响。这些因素也许不是直接作用于党内民主,但是它们通过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从国内来看,由市场化改革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变革对党内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直接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本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烈要求党内民⑥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IJD!SSERTATION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执政党自身来看,其自身党员队伍结构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党的地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要求其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第二部分,党内民主建设:严峻而紧迫的任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当今世界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党老党,包括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日本的自民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国民党等,因为党内民主建设不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失去活力,由盛转衰,最后失去执政地位为教训,指出党内民主对于长期执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二是指出我党长期执政面对的种种考验;三是指出目前我党党内民主建设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第三部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主要论证“三个代表”思想与党内民主建设的关系。指出要切实实践“三个代表”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始终贯彻“三个代表”基本精神。‘ 第四部分,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主要回顾民主集中制概念提出、发展、完善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明晰民主集中制的真实含义,论证民主集中制对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作用,探索新时期如何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第五部分,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认为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全面推进。重点探索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明确党内民主主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地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党内民主生活的通则,使党内民主建设有系统的规范:积极推动人民民主建设,为党内民主创设好的氛围;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结语,这是对全文的一个简短的总结,指出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同时也是对党内民主建设趋势的展望。
王丽[5](2003)在《两个百年老党执政的终结——评中国国民党和印度国大党的兴衰沉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 2 0 0 0年的大选中丧失执政地位沦为在野党 ,再现了四年前印度国大党的历史画面。国民党和国大党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党的长期执政形成了事实上的一党专政制 ;又因为相似的原因两党的执政在 2 0世纪末期相继走向了终结。
孙大为[6](2003)在《国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初探》文中指出国民党先后在大陆、台湾失去执政地位 ,笔者认为国民党失道寡助、思想涣散、养虎遗患和政党腐败是其失去执政地位的原因。这些原因和教训对我们有现实的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王关兴[7](2002)在《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论文提纲范文)
(1)从近代中国历史中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逻辑——《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与政治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讨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历史学家参与 |
二、学术关怀与政治关怀的统一是把握大变局的学术要求 |
三、新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形成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起点 |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是促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 |
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反思西方的道路 |
(2)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
(一)“和合”思想 |
(二)“和而不同”思想 |
(三)“义利双行”思想 |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降低执政成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一、执政成本概念解读 |
(一) 执政与领导 |
(二) 成本、执政成本与执政资源 |
(三) 执政成本与执政理念 |
二、降低执政成本——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
(一) 降低执政成本是中国共产党积极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要求 |
(二) 降低执政成本是总结苏东共产党和部分资产阶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教训的必然结论 |
(三) 降低执政成本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需要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降低执政成本的路径探讨 |
(一) 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二) 努力打造低成本政府 |
(三)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 |
(四) 积极借鉴国外政党的执政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
(二) 本文的几个关键概念及其基本含义 |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四) 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
(五) 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
一、 时代发展与党内民主建设 |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变化要求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1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 |
2 、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内环境的变化 |
(二)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化与党内民主建设 |
1 、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与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与党内民主建设 |
2 、 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与党内民主建设 |
3 、 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的变化与党内民主建设 |
二、 党内民主建设: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
(一)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党、老党失去政权的警示 |
1 、 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原因的警示 |
2 、 原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的警示 |
(二) 长期执政对执政党的考验 |
1 、 从“历史周期律”说起 |
2 、 长期执政对我们党的考验 |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应对挑战,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三、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新时期挑战和考验的科学回应 |
1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
2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
3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 |
(二)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1 、 党内民主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于党的先进性 |
2 、 党内民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要求的内在基础 |
(三) 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
1 、 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
2 、 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 |
3 、 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四、 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在于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 |
(一)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
1 、 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 |
2 、 民主集中制的内涵 |
3 、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
4 、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
(二) 党内民主建设重在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 |
1 、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的制度保障 |
2 、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重在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 |
五、 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 |
(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
1 、 改革和完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体制 |
2 、 改革和完善党内领导体制 |
(二) 实现和维护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 |
(三)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1 、 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
2 、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3 、 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
(四) 制定党内民主生活的通则 |
(五) 积极推动人民民主建设,为党内民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
(六)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
1 、 用发展的眼光看党内民主建设 |
2 、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
3 、 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有用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两个百年老党执政的终结——评中国国民党和印度国大党的兴衰沉浮(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具备执政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基础。 |
(二) 执政初期经济政治改革颇得民心。 |
(三) 家族统治、强人政治特点突出。 |
二 |
(一) 长期忽视党的组织建设, 党内分化, 力量削弱。 |
(二) 严重的贪污腐败破坏了党的形象和群众基础。 |
(三) 执政党的政策失误。 |
三 |
(一) 人心向背是一个执政党确保执政地位的关键。 |
(二) 腐败必亡。 |
(三) 分裂必亡。 |
(6)国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道寡助是国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 |
二、思想涣散是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 |
三、养虎遗患是导致国民党失去台湾执政地位的表面原因 |
四、政党腐败是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深层原因 |
(7)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联共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以反共为代价, 丢失政权 |
二、从遵奉新三民主义到篡改三民主义、实行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 使国民党走向衰败 |
三、为顺应“民主潮”而改变政党制度, 结果在竞选中落马 |
四、在台湾给反对党以发展空间, 为国民党下台培育了掘墓人 |
五、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加剧, 削弱了自身力量, 动摇了执政的根基 |
六、政治经济社会的腐败侵蚀了党的根基, 失掉了民心, 使执政党一蹶不振 |
四、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近代中国历史中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逻辑——《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与政治关怀[J]. 黄仁国. 晋阳学刊, 2021(03)
- [2]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降低执政成本问题研究[D]. 盛仕英. 扬州大学, 2008(02)
- [4]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 王建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5]两个百年老党执政的终结——评中国国民党和印度国大党的兴衰沉浮[J]. 王丽.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8)
- [6]国民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初探[J]. 孙大为.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1)
- [7]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J]. 王关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