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如既往支持邮政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潘雨朦[1](2021)在《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
杨妍[2](2021)在《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提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邮政普遍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将邮政普遍服务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纳入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项目规划。吉林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推进难度大、责任重。近年来,吉林省邮政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贯穿于普遍服务工作之中,认真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不断巩固基础网络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不仅在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还在疫情防控和落实国家决策部署上践行央企责任担当,疫情防控期间全力保障全网安全畅通,打造了防疫物资和政务民生寄递的“生命线”,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有力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期间的邮政通信保障任务,确保十九届中央第五、六轮巡视专用邮政信箱寄递服务工作畅通,展现了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诠释了普遍服务的为民情怀和普惠价值。但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邮政企业在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同时还要通过经营竞争性业务来自负盈亏,在网络布局、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成本与收益问题,导致乡村地区邮递网络建设滞后,服务能力较低,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发展不均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通过梳理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对其产生原因和完善对策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了比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意见建议,推进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健全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人民通信权利,并通过加快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服务差距,进一步明确特殊群体用邮需求,构建农村邮政普遍服务综合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希望能为吉林省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黄奥[3](2020)在《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邮政普遍服务指的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标准,以合理的价格费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公民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其属于公共服务,并且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当前,邮政普服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制约邮政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邮政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如何不断推动万能邮政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万能邮政的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发展万能邮政的环境,完善万能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稳步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平台建设,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秦皇岛市及各县区为研究范围,从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的方法,对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共同治理理论,借鉴国内外邮政普遍现金服务的经验,全面总结了秦皇岛市邮政遍服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邮政普服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提高秦皇岛市邮政普服管理水平的对策。
谢玲[4](2020)在《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元素和中坚力量,用好中层管理人员能有效地保障企业的运行与发展。绩效考核是企业用以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挖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潜力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对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与特征、问题与原因、对策与建议和优化方案。经研究发现,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存在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不够深入、绩效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绩效考核实施主体单一、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应用不足、绩效考核的程序与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本文认为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缺乏对绩效考核深刻认识,缺乏绩效考核文化,缺乏绩效考核的组织和物质保障,缺乏绩效考核的制度保障是导致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针对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现有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提出了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并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计分卡法(SC)和360度绩效考核法,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程序与方法、指标体系、反馈机制等,形成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方案。最后,根据现实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在文化、组织、物质、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本研究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马冬[5](2019)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公报》作为一份在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报纸,从创刊开始历经3个阶段,成为中国近代大众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刊登的新闻、社论、短评、文章都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本文主要围绕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国民党直接统治华北地区时以《大公报》新闻、短评为主构成的公共舆论内容,辅之以《申报》和其它刊物的声音,结合此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为核心的垄断意识形态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和约束,主要研究二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关连、悖论反衬及屈从权威、教育外延的关系。全文共32万余言,除绪论和结语外共计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历经孙中山建立政治基础、戴季陶重构哲学方向、蒋介石推进制度体系,基本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为标志,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完成了核心思想的解读和确立,并实现了向统治阶级核心意识形态转变。与之同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作为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其社会化也提到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日程,由于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通过校园教育普及,所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就开始了“党化新闻界”和“党化教育”的过程,分别采用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和教育熏陶的潜移默化式影响。二、《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即“以主义治国”,所以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公报》对孙中山的符号化、仪式化推崇和宣传就成为了其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第一个舆论焦点取向。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掌握了对孙中山思想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国民政府党政权力的控制,所以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和权威拥护也是《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取向。此时期《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和短评点评都表现了对国民党“制度时间”的重视、对孙中山符号化的承认、对蒋介石的拥戴。三、《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核心,作为对其支持和宣传的重要表现,对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媒体点评,成为了《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重要表现,尽管现实中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更多表现为“弱国无外交”和疲于奔命,在民权主义方面乏善可陈,在民生主义方面踯躅前行,《大公报》依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主动宣传。四、《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和束缚,作为大众媒体代表的《大公报》表现出了积极灵活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公共舆论的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直接控制,《大公报》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口吻间接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和态度;面对新闻检查的直接压迫,她也可以给予直接的批评和当面的抨击;面对形势和时局的风云变幻,她也借助“短评”栏目迅速直接的摆明态度和立场。
胡冰冰[6](2019)在《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演变及其转换研究 ——基于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商贸流通是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衡量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繁荣程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贸流通业的商业价值被低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行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生产要素廉价供给、技术进步不足的特征导致中国商贸流通业仍然为要素驱动型增长。在新一轮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中,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技术驱动型增长转换,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效率是产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得到保障。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指标,能够作为行业增长方式相关问题的研究工具。基于此,本文基于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视角,探析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演变趋势和转换建议,从而促进中国商贸流通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首先,本文使用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法对2004年-2017年中国、各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明晰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差异性、行业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其次,基于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通过要素贡献率指标的计算判断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时序演变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基于增长方式转换理论的梳理,结合中国商贸流通业现有发展状况,提出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目标,即商贸流通业需要改善现有的低质、低效的资本驱动型增长方式,实现技术驱动型增长。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作为衡量技术效率的工具,并且与增长方式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反映行业增长方式转换等现象,本文将从如何提高中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出发,考察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转换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在2004年-2017年期间,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本要素贡献为主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同时,为了中国商贸流通业实现高质、高效地发展,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目标为从资本要素驱动型增长向技术驱动型增长转换,其中城镇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竞争度会对行业增长方式的转换产生影响,同时考虑到细分行业的差异性,提出保持适当竞争活力,发挥外商投资对经济的促进效应、避免外商投资主体对本土企业的挤占现象的发生,批发与零售业注重技术引进和企业协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注重市场的管理及规范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杨瑾[7](2018)在《新农村建设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总结邮储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阐明其发展小额贷款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再从当地新农村发展建设需求与小额贷款供给之间的矛盾切入,揭示分析出某市分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源。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并结合作者自己在邮储银行多个岗位七年的工作经历,最后从加强邮政合作、深化内部改革、创新产品服务、理顺邮银关系这四大方向,对某市分行发展小额贷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创造性成果方面来看,一是注重选题角度的创新。针对发展日行千里的邮储银行某市分行,研究角度与已有的学术型文献相比,更具有实践推广意义;二是论述观点上的创新。小贷开始创新后,传统小额贷款走向衰竭,小额贷款新产品收效甚微,对于该怎么突破瓶颈,起死回生,对新型小额产品如何控制风险,有针对性地向客户营销,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进行研究,同时对现有人力改革提出几个修正意见。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推动邮储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的健康发展,也会让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受益,实现双赢。若能将此方法推广使之适用到全国,邮储银行一直以来秉承的“普惠金融、支持城乡”理念会得到进一步加深,持续反哺“三农”领域,对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李彦敏[8](2018)在《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服务渗透到了更多的领域,从国际上来看,快递行业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快递行业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每年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街小巷,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自建物流配送体系,面对着这来自方方面面的威胁,黑龙江邮政速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就现有体制来看,制约了黑龙江邮政速递的发展,如何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改革现有体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先对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黑龙江地区快递行业的发展情况,黑龙江邮政速递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其整体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按照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要求,相应进行了专业化经营的改革,改革已有7年,还是没有起色,本文结合黑龙江邮政速递自身的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公司在战略上、体制上、激励机制上、薪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结合SWOT分析法,总结归纳优劣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
徐涵[9](2018)在《中国邮政黑龙江省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邮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质量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邮政企业作为服务行业之一,邮政投递又是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的重要基础平台,投递服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邮件全程寄递质量,关系到中国邮政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信誉,关系到邮政业务的长远发展。因此,全面提升邮政服务质量成为邮政企业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邮政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本论文以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的投递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出投递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投递时限无法达到服务标准;业务流程不规范;投递人员业务不熟练;邮政信息化水平落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黑龙江省邮政的发展目标,运用服务质量理论,对服务质量改进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黑龙江省邮政投递服务质量改进方案,包括:投递组网优化;投递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投递网络建设和加强投递人员队伍建设。为了能够保证黑龙江省邮政投递服务质量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本文为黑龙江省邮政设计了加强邮运网络建设,优化网运运行组织;加强投递基础管理,提升投递管理能力增强;黑龙江邮政投递信息化水平;完善人力资源制度等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黑龙江省邮政投递服务质量的实际情况,找出投递服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和保障措施,对于邮政企业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李迎运[10](2016)在《邮政繁荣与英国国家认同(1840-1914)》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英国邮政作为一个与大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服务机构,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帝国民众彼此交往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1840年希尔进行统一便士由瞰改革之后,通过书信、报刊杂志、明信片、包裹等服务构成的邮政网络将整个帝国联结在一起,信息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深入到千家万户。这种变化对整个帝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如何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悄无声息地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本篇论文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史的角度,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展现英国邮政怎样通过书信报刊等邮政服务将英国本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价值观念渗透到帝国的殖民地,在如此庞大的帝国内,怎样通过邮政使大众尤其是殖民地民众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了对英吉利民族的认同和对英帝国的认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到1914年即自罗兰·希尔的便士邮政改革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这段时期的邮政发展状况。1914年是邮政发展的分水岭,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邮政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邮件投递数量下降,统一便士邮政结束了自己的辉煌时代。因此,本篇论文不涉及一战及其之后邮局的发展状况。第一章论述了三个时期的英国邮政发展状况。首先叙述了1840年罗兰·希尔改革之前邮政发展概况,邮政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收费高昂,普通大众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苏格兰、爱尔兰),因此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信息依然流通不畅,比较闭塞落后,各地的发展差异比较大。其次论述了1840-1868年邮政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表现。1840年希尔进行便士邮政改革之后,邮政成为真正的为大众服务的政府机构,不再有名无实。1840年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信件收费标准,重量只要不超过1盎司,一律1便士,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据邮递路程长短收取邮费,费用以邮票的形式提前支付。这一措施得到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信件投递数量急剧增长,通过信件传递消息不再是中上阶层的特权了,普通民众亦能享受到邮递业务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穷苦阶层,受益最大。最后阐述了1868-1914年邮政业务进一步发展完善,服务种类进一步多样化,开通了具有革命性的更加快捷的通讯交流方式—电报和电话。1868年议会通过法案宣布电报正式收归邮政所有,英国几乎所有私人电报公司都被纳入邮政旗下。此后邮政业务不断完善,业务服务种类不断丰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包裹邮递、报刊杂志发行、保险养老金发放、电报电话等等,极大的方便了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912年,邮局正式收购电话公司,收归国有,邮政至此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业务服务链。第二章主要论述邮政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大众的日常生活着手,通过信件、报刊论证了邮政给人们分散、零碎的衣食住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邮路网络的完善,新式运输工具火车、汽船的出现,使得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能迅速地运往目的地,国际化大市场出现。殖民地在英国人日复一日的影响下,当地人也开始接受采用英式烹饪方式制作的食物,模仿英国绅士和淑女的穿戴,建造英式公共建筑和花园洋房。其次专门拿出一节的内容阐述了邮政储蓄银行,它是邮政机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人们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并且它与邮政汇兑业务挂钩,利用原有的邮政网络提供服务。只要有邮局的地方都可与邮政银行建立联系,而邮局除了大都市之外,更多设于较偏僻的乡镇,遍布全国。它的出现使得广大下层劳动民众也能像精英阶层一样享受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带来的便利。总之,邮政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为精神交往空间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变化来论证邮政带来的影响。邮政在其发展的高峰时代,民众的交往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改变了他们对英国的认知、对殖民地的认知。物质生活的丰富拓展了他们社交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邮政服务网络将整个大英帝国连结成一个整体,英国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和道德等精神文化通过邮政传播到殖民地各个角落,促进了英式教育的普及和英国文化的大众化。新闻出版蓬勃发展,人们在咖啡馆、酒馆等公共场所阅读报刊,畅所欲言,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在讨论和批判国家政治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普遍性的公共意见,达到一种政治上的认同。精神交往内容的丰富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感知到的空间不断扩展和延伸。换句话说,就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证在不断丰富的物质活动这种有形的交往过程中,对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无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一如既往支持邮政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如既往支持邮政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讨论和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别访谈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邮政普遍服务 |
2.1.2 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 |
2.1.3 均等化 |
2.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1.5 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2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内涵 |
2.2.3 罗尔斯正义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吉林省邮政邮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吉林省基本情况 |
3.1.2 吉林省邮政基本情况 |
3.1.3 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发展现状 |
3.2 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
3.2.1 农村仍存在邮政空白网点 |
3.2.2 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水平城乡差异较大 |
3.2.3 弱势群体用邮需求较难满足 |
第四章 影响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的成因分析 |
4.1 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供给不充分 |
4.1.1 邮政公共服务理念比较淡薄 |
4.1.2 邮政监督机制不健全 |
4.2 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2.1 农村邮政基础设施薄弱 |
4.2.2 农村网点服务水平落后 |
4.2.3 缺乏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 |
4.3 对弱势群体多元化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
4.3.1 普遍服务免费业务服务标准滞后 |
4.3.2 农村网点提供服务单一 |
第五章 吉林省邮政邮递普遍服务均等化的完善对策 |
5.1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保障人民通信权利 |
5.1.1 强化邮政公共服务责任 |
5.1.2 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
5.2 加快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服务差距 |
5.2.1 完善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加大农村网点智能设备的投入 |
5.2.3 推动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保障 |
5.3 明确特殊群体用邮需求,建设农村邮政普遍服务综合平台 |
5.3.1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免费业务和公益项目开展 |
5.3.2 建设农村邮政普遍服务综合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记录 |
一、访谈记录表 |
二、访谈记录 |
(3)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邮政普遍服务的含义内容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的含义内容 |
2.1.1 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 |
2.1.2 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 |
2.1.3 邮政普遍服务的性质 |
2.2 邮政普遍服务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发展状况 |
3.1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的发展背景 |
3.2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的现状 |
3.2.1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的发展情况 |
3.2.2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邮政普遍服务区域差距较大 |
4.1.2 邮政普遍服务固有市场逐步丢失 |
4.1.3 邮政普遍服务法律法规落实不规范 |
4.2 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农村地区普遍服务质量的管理薄弱 |
4.2.2 邮政企业对普服重视程度不够 |
4.2.3 邮政普遍服务执法监督不到位 |
4.2.4 对持续开展普遍服务的创新不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秦皇岛邮政普遍服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现代化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体系 |
5.1.1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
5.1.2 做好邮政普遍服务补偿工作 |
5.2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5.2.1 持续推进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5.2.2 健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
5.2.3 加强末端能力建设 |
5.3 提升农村普遍服务能力 |
5.3.1 优化农村地区网络 |
5.3.2 提升乡镇邮政局所服务能力 |
5.3.3 以业务叠加优化农村网络 |
5.3.4 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 |
5.4 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机制 |
5.4.1 加强调查研究 |
5.4.2 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
5.4.3 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
5.4.4 改进社会监督工作 |
5.5 明确邮政企业法定义务和企业主责 |
5.5.1 完善邮政企业管理体系 |
5.5.2 强化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保障 |
5.5.3 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
5.5.4 建立政企推进协调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研究 |
2.1.1 绩效的定义 |
2.1.2 绩效考核的定义 |
2.1.3 绩效考核的作用 |
2.1.4 绩效考核的方法 |
2.1.5 绩效考核体系的定义 |
2.2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界定与职责 |
2.2.1 中层管理人员的界定 |
2.2.2 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 |
2.2.3 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 |
2.3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3.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
2.3.2 双因素理论 |
2.3.3 期望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3.1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概况 |
3.1.1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的组织架构 |
3.1.2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结构分析 |
3.2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 |
3.2.1 绩效考核指标 |
3.2.2 绩效考核方式 |
3.2.3 绩效考核程序 |
3.2.4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
3.3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特点 |
3.3.1 自上而下进行绩效考核 |
3.3.2 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 |
3.3.3 大体上实行分类考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问题分析 |
4.1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问卷调查对象和内容 |
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4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
4.4.2 绩效考核内容不够科学 |
4.4.3 绩效考核实施主体单一 |
4.4.4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和反馈不足 |
4.4.5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过程不科学 |
4.5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缺乏上级部门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
4.5.2 缺乏绩效考核的文化和氛围 |
4.5.3 缺乏绩效考核的组织和物质保障 |
4.5.4 缺乏绩效考核的制度保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5.1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目标、原则与思路 |
5.1.1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目标 |
5.1.2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原则 |
5.1.3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思路 |
5.2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5.2.1 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分析 |
5.2.2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
5.2.3 绩效考核方法与周期 |
5.2.4 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
第6章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制度保障 |
6.3 物质保障 |
6.4 思想文化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5)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论题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
三、重要概念及研究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 |
第一节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历史回溯 |
一、孙中山建立“以党治国”的政治基础 |
二、戴季陶重构“以党治国”的哲学方向 |
三、蒋介石推进“以党治国”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国民党“党化新闻界”有关法规的制定 |
一、确立蒋介石对于孙中山思想的垄断解释地位 |
二、执行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的宣传制度 |
三、严控“新闻纸” |
第三节 国民党“党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
一、课堂中的“党义”教育 |
二、校园中的“党化”控制 |
三、时间上的“党国”记忆 |
四、空间上的“总理”符号 |
小结 |
第二章 《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 |
第一节 以制度时间为核心的符号宣传 |
一、总理纪念周的舆论推广 |
二、革命纪念日的媒体教化 |
三、孙中山陵寝的精神崇拜 |
第二节 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向心宣传 |
一、对国民党其它重要人物和势力的轻视 |
二、对镇压共产党行动的支持 |
三、对“新生活运动”的拥护 |
小结 |
第三章 《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抗争宣传 |
一、对被动抵抗日本侵略的无奈宣传 |
二、与苏联关系曲折恢复的尴尬报道 |
三、借美国政治外交支持的自惭宣传 |
四、维护民族地区国家统一的重点报道 |
第二节 以民权主义为内涵的政治宣传 |
一、烘托推进民权的氛围 |
二、展现间接民权的完善 |
第三节 以民生主义为旨向的发展经济及社会文化宣传 |
一、主张改善生产环境 |
二、疾呼充实粮食生产 |
三、展示交通建设发展 |
四、列举文化建设措施 |
五、号召顺应服饰潮流 |
小结 |
第四章 《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 |
第一节 间接阐释公共舆论的立场 |
一、呼吁挽救民族危亡 |
二、要求实现国内统一 |
三、号召促进民生进步 |
第二节 直接反对“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 |
一、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的策略性 |
二、展现新闻纸遭受检查的普遍性 |
第三节 利用短评坚守“文人论政” |
一、涉及国计民生全方位的议题设置 |
二、代表公共舆论守门人的价值立场追求与原则 |
小结 |
结语 |
征引与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演变及其转换研究 ——基于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概念界定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判别的相关研究 |
一、理论分析类研究 |
二、实证判断类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节 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换的相关研究 |
一、理论规范类研究 |
二、数据实证类研究 |
三、理论模型构建 |
四、文献述评 |
第二章 中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一节 测算方法介绍及数据来源说明 |
一、测算方法介绍 |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 |
一、中国商贸流通业及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
二、中国分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 |
第三节 测算结果的合理性说明 |
一、测算结果相似性分析 |
二、测算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演变分析 |
第一节 行业增长方式的研判方法 |
一、行业增长方式的分类 |
二、行业增长方式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时序演变趋势及行业差异性 |
一、时序演变趋势 |
二、行业差异性 |
第三节 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区域分布特征 |
一、商贸流通业 |
二、批发与零售业 |
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四、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目标 |
第一节 增长方式转换的理论分析 |
一、增长方式转换的相关理论 |
二、小结 |
第二节 增长方式转换的环境与供求分析 |
一、政策环境 |
二、市场环境 |
三、技术发展 |
四、生产要素供给 |
五、消费者需求 |
六、小结 |
第三节 增长方式转换目标的确立 |
一、增长方式转换的必要性 |
二、增长方式转换的可行性 |
三、转换目标的确立 |
第五章 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说明 |
一、基础回归模型设定 |
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结果 |
一、批发与零售业 |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第三节 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建议 |
一、批发与零售业 |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农村建设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某市分行小额贷款发展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
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市分行成立背景、定位、优势 |
2.1.1 成立背景 |
2.1.2 定位 |
2.1.3 优势 |
2.2 邮储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发展历程 |
2.2.1 发展数据 |
2.2.2 某市分行主要小额贷款产品简介 |
2.3 当地新农村建设对小额贷款的需求情况 |
2.3.1 小额贷款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
2.3.2 新农村建设下小额贷款的主要需求 |
2.3.3 案例之农民工信贷需求调研 |
第三章 某市分行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当地新农村建设需求与小额贷款供给之间的矛盾 |
3.1.1 资金需求率增长过快 |
3.1.2 银行金融机构避向农村投放小额贷款 |
3.1.3 农村资金需求的其他问题 |
3.2 某市分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历史使命与商业利润化之间的矛盾 |
3.2.2 传统小贷发展乏力,部分业务发展缓慢未见成效 |
3.2.3 资产质量管控形势不容乐观 |
3.2.4 共管模式制约二类支行业务发展 |
3.3 外部及内部原因分析 |
3.3.1 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步伐缓慢,信息不对称 |
3.3.2 政府小额风险补偿引导不够,小额贷款担保不力 |
3.3.3 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执行不力 |
3.3.4 外部同质化竞争激烈 |
3.3.5 新产品定位和营销服务问题 |
3.3.6 客户经理团队能力和素质的问题 |
3.3.7 内控风险文化不成熟,贷款流程操作风险隐患大 |
第四章 国内外小额贷款发展的典型模式和启示 |
4.1 国外典型模式的启示 |
4.1.1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2 国内经典模式 |
4.2.1 中国农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2.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五章 某市分行发展小额贷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
5.1 加强政府合作,改善农村信贷投放环境 |
5.1.1 共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5.1.2 加大小额风险补偿,解决金融机构投放农村信贷的担忧 |
5.1.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执行 |
5.2 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合理调整现有体制 |
5.2.1 坚定理念,坚持发展传统小额信贷产品 |
5.2.2 健全小额贷款内控风险机制,打造成熟内控风险文化 |
5.2.3 持续加强对客户经理团队的建设改造 |
5.3 明确市场合理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 |
5.3.1 推行品牌化战略,避免同质化竞争 |
5.3.2 细分市场,找准重点市场定位 |
5.3.3 抓好个金网点联动,开展全员营销 |
5.3.4 改善现有网点,实行客户服务升级 |
5.4 理顺邮银关系,继续搭建“银邮合作”平台 |
5.4.1 理顺机构网点管理,夯实金融风险规避基础 |
5.4.2 深化邮银联合营销,纳入通盘发展考虑 |
5.4.3 搭建银邮合作平台,提升延伸机构经营能力 |
5.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写作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论文写作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及内容方法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现状 |
2.1.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历程 |
2.1.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组织架构 |
2.1.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人员构成及素质 |
2.1.4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现有的运输网络 |
2.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2.1 业务收入缓慢下降 |
2.2.2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
2.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
2.3.1 体制不顺致使战略要求难以贯彻 |
2.3.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管理通病依然存在 |
2.3.3 现业与专业的内部竞争致使内耗严重 |
2.3.4 信息化系统有待进一步提升 |
2.3.5 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环境分析 |
3.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1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政治环境 |
3.1.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经济环境 |
3.1.3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经营法律环境 |
3.1.4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
3.2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SWOT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 |
4.1 黑龙省邮政速递业务的战略目标 |
4.2 黑龙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制定 |
4.2.1 一体化发展战略 |
4.2.2 联盟发展战略 |
4.2.3 服务创新战略 |
4.2.4 科技支持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对策 |
5.1 构建符合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需求的经营模式 |
5.2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
5.3 优化业务流程并增加鼓励机制 |
5.4 健全薪酬体系 |
5.5 从“产品核心”向“服务核心”过渡 |
5.6 实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策略 |
5.7 确保运输网络畅通 |
5.8 实行灵活的定价策略 |
5.9 加强品牌建设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邮政黑龙江省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服务质量概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黑龙江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评价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概述 |
2.1.1 企业基本概况 |
2.1.2 黑龙江邮政投递服务基本情况 |
2.1.3 邮政投递妥投率情况 |
2.2 黑龙江省邮政投递服务质量评价 |
2.2.1 投递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
2.2.2 投递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2.2.3 投递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
2.2.4 投递服务质量评价得分情况 |
2.2.5 投递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2.3 投递行业竞争者服务质量比较分析 |
2.3.1 邮政投递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2.3.2 主要竞争者产品及服务优势分析 |
2.4 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4.1 投递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
2.4.2 投递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方案 |
3.1 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目标及其途径 |
3.1.1 投递服务质量改进目标 |
3.1.2 投递服务质量改进途径 |
3.2 投递组网优化 |
3.2.1 优化后的组网模式 |
3.2.2 投递频次及时限 |
3.2.3 自提服务网络的建设 |
3.3 投递业务流程优化 |
3.3.1 投递中心建设 |
3.3.2 内部处理流程优化 |
3.4 信息化投递网络建设 |
3.4.1 建立邮政数字化段区网 |
3.4.2 建立动态投递路线 |
3.5 加强投递人员队伍建设 |
3.5.1 增加投递人员 |
3.5.2 提升投递队伍综合素质 |
3.5.3 完善薪酬分配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邮政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保障措施 |
4.1 加强邮政网络建设优化网运运行组织 |
4.1.1 加强邮件处理中心建设 |
4.1.2 优化网运运行组织 |
4.1.3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
4.2 加强投递基础管理提升投递管理能力 |
4.2.1 提高基础管理支撑能力 |
4.2.2 加强投递服务监督检查管理 |
4.2.3 加强用户投诉处理 |
4.2.4 强化投递安全管理 |
4.3 增强黑龙江邮政投递信息化水平 |
4.3.1 建立省及地市分公司生产指挥调度中心 |
4.3.2 配备手持终端及定位监控 |
4.3.3 研究开发实用有效的投递处理系统 |
4.3.4 加强邮政网运生产指挥的信息化建设 |
4.4 完善人力资源制度 |
4.4.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4.4.2 优化薪酬制度稳定投递队伍 |
4.4.3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邮政繁荣与英国国家认同(1840-19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背景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网络资料 |
第一章 近代邮政体系的形成与繁荣 |
第一节 从无到有:邮政体系的设立 |
一、有限邮政:机构的初设 |
二、扩大中的滞后:帕尔默改革之后的邮政 |
三、交通系统:邮政背后的纽带 |
第二节 服务大众:走向邮政改革 |
一、邮政瓶颈——改革的推动力量 |
二、1840年罗兰·希尔邮政改革 |
三、改革的意义 |
第三节 完善与发展:邮政系统的极盛年代 |
一、邮政网络——全国走向一体 |
二、新邮政业务(一)——电报的产生 |
三、新邮政业务(二)——电话走进生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邮政改变社会 |
第一节 邮政体系与日常生活的丰富与便利 |
一、食物的丰富 |
二、服饰的变化 |
三、出行方式的方便快捷 |
四、建筑风格的交汇 |
第二节 邮政体系与经济生活的灵活方便 |
一、邮政储蓄银行的出现 |
二、社会基本保障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政改变观念 |
第一节 空间概念的变化 |
一、对英国的认知 |
二、对英帝国的认知 |
第二节 文化的大众化 |
一、报纸、杂志的普及 |
二、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缔造政治认同 |
一、文明的征服 |
二、符号化”的维多利亚女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一如既往支持邮政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D]. 潘雨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吉林省邮政寄递类普遍服务均等化研究[D]. 杨妍. 延边大学, 2021
- [3]秦皇岛市邮政普遍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 黄奥. 燕山大学, 2020(06)
- [4]中国邮政集团W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谢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5]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D]. 马冬.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6]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的演变及其转换研究 ——基于纵向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D]. 胡冰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新农村建设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市分行小额贷款的发展研究[D]. 杨瑾.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8]黑龙江省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彦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9]中国邮政黑龙江省分公司投递服务质量改进研究[D]. 徐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邮政繁荣与英国国家认同(1840-1914)[D]. 李迎运. 南京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