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白冰,王凤芹,郝立新[1](2022)在《人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7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干预A组和实施常规护理的干预B组,分析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用 t 检验,护理满意度用 x2 检验。结果 A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护理满意度97.22%高于B组83.33%。结论抑郁症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可辅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李冰,刘鑫嵩,施晓亮[2](2021)在《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共计老年抑郁症患者200例,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认知性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性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更加显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王婷[3](2021)在《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2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HAMD、HAMA、QOL评分、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结果 (1)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HAMD、HAMA、QOL评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其SAS、SDS、HAMD、HAMA、QOL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SAS、SDS、HAMD、HAMA明显更低,QOL评分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2)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针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多项负性心理情绪,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秦知航,陈莹,彭玲[4](2021)在《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病耻感评估量表、自我和谐量表、五因素正念觉知量表及应对方式自我评估量表对21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总分(40.09±6.57)分,自我和谐总分(35.07±6.11)分,正念水平总分(99.37±10.32)分,应对方式总分(3.03±0.38)分,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得分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均存在相关性(P<0.01或P<0.05),且正念水平与自我和谐均能通过中介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病耻感(总效应分别为-0.792、0.788)。结论抑郁症患者伴有明显的病耻感,且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应对方式影响着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护理工作者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许梦白[5](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赵艳英[6](2021)在《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配穴规律,观察高频配穴方案及“四关穴”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腧穴的治疗作用与配穴规律。为以后临床应用针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与研究参考。方 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作为本研究文献来源。以“(产后郁证or产后抑郁症or产后抑郁or产褥期郁证or产褥期抑郁症or产褥期抑郁)and(毫针or针刺or电针or针)”作为智能检索检索式。检索发表日期为建库至2019年9月1日之间的相关文献。通过Excel建立配穴方案矩阵并计算腧穴频次,运用SPSS 25.0对腧穴使用情况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选穴方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最高频的配穴方案为太冲—内关—百会。将6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均纳入34例患者。对照组选穴方案为太冲、内关、百会;治疗组为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两组治疗方案均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半个小时。每周治疗3次,共计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产后抑郁筛查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分数统计并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以做疗效评价。结果:1.通过数据挖掘得出,临床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时使用的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冲、百会、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神门等;最常选择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督脉;其中以太冲、百会、内关配穴方案相关度最高。2.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EPDS与HAMD量表评分;治疗后,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EPDS与HAMD量表评分,均显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 论:1.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使用最高频次的腧穴为:太冲,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最高频次的配穴方案为太冲、百会、内关。2.针刺“四关穴”的治疗方案与最高频配穴治疗方案在治疗产后抑郁症方面,均有改善作用。针刺“四关穴”的治疗方案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更显着。
罗芊懿[7](2021)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及双相抑郁患者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双相抑郁患者的认知模式的影响。(2)探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双相抑郁患者的情绪调节的影响。(3)探讨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偏差与情绪失调的关系。【方法】利用童年创伤问卷将入组的抑郁症、双相抑郁患者、健康人群分为伴童年创伤抑郁组、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组、伴童年创伤健康对照组。所有被试均接受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认知偏差问卷(CBQ)评估认知模式;接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S)、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评估情绪调节状况。本研究共收集453例研究对象,其中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组169例,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患者182例,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102例。【结果】(1)有家族精神病史(Waldχ2=0.944,p=0.005)的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家庭所在地为城镇(Waldχ2=0.005,p=0.002)的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认知模式会更恰当一些;有家族精神病史(Waldχ2=5.256,p=0.022)的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状况,已婚(Waldχ2=4.503,p=0.034)的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更强。(2)家庭所在地为城镇(Waldχ2=4.195,p=0.041)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Waldχ2=4.997,p=0.025)的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患者认知模式会更恰当一些;年龄为0~25(Waldχ2=5.787,p=0.016)的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状况。(3)与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组相比,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差更多体现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的脆弱性(p=0.012)、认知偏差问卷(CBQ)的抑郁-歪曲角度(p=0.029);与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相比,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差更多体现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的脆弱性维度(p=0.002)、完美化维度(p=0.019)、依赖性维度(p=0.003)、认知哲学维度(p=0.034)、认知偏差问卷(CBQ)的抑郁-歪曲得分上(p=0.002)。(4)与伴童年创伤的抑郁患者相比,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的认知偏差更多体现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的认知哲学维度(p<0.001)上;与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相比,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的认知偏差更多体现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的脆弱性维度(p=0.002)、认知哲学维度(p=0.043)、认知偏差问卷(CBQ)的抑郁-歪曲得分上(p=0.014)。(5)与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组相比,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失调更多体现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S)问卷的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维度(p=0.007)、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维度(p=0.004);与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相比,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失调更多体现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S)问卷的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维度(p=0.005)、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维度(p=0.006)上、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问卷的灾难化维度(p=0.002)、责难他人维度(p=0.048)、积极重新关注维度(p=0.008)、积极重新评价维度(p=0.014)。(6)与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相比,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的情绪失调更多体现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S)问卷的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维度(p<0.001)、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维度(p<0.001)、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的积极重新关注维度(p=0.024)、积极重新评价维度(p=0.007)、理性分析维度(p=0.038)上。(7)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童年创伤量表(CTQ)总分(r=0.468)、情感虐待维度(r=0.319)、情感忽略维度(r=0.385)呈正相关;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与童年CTQ总分(r=0.283)呈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与CTQ总分(r=-0.508)、情感虐待维度(r=-0.454)、躯体虐待维度(r=-0.221)、情感忽略维度(r=-0.593)呈负相关。(8)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童年创伤量表(CTQ)总分(r=0.439)、情感忽略维度(r=0.227)呈正相关;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与童年CTQ总分(r=0.379)、情感虐待维度(r=0.212)呈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与CTQ总分(r=-0.451)、情感虐待维度(r=-0.340)呈负相关。(9)以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为因变量时,童年创伤量表(CTQ)的情感虐待因子(β=-0.304,校正R2=0.352,p=0.013)进入回归方程;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为因变量时,童年创伤量表(CTQ)的情感虐待因子(β=1.851,校正R2=0.398,p=0.005)、情感忽略因子(β=0.100,校正R2=0.234,p=0.043)进入回归方程。(10)以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为因变量时,童年创伤量表(CTQ)的情感忽略因子(β=2.736,校正R2=0.311,p=0.021)进入回归方程;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为因变量时,童年创伤量表(CTQ)的情感虐待因子(β=1.546,校正R2=0.244,p=0.024)进入回归方程。(11)伴童年创伤的抑郁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呈负相关(r=-0.432),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呈负相关(r=-0.244),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总分呈正相关(r=0.251),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呈正相关(r=0.45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得分呈正相关(r=0.602)。(12)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呈负相关(r=-0.550),功能失调性态度(DAS)总分与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呈正相关(r=0.502),认知偏差问卷(CBQ)抑郁-歪曲得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呈负相关(r=-0.109),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S)总分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CERQ)得分呈正相关(r=0.696)。【结论】本研究围绕童年创伤、抑郁症、双相抑郁、认知模式(认知偏差)、情绪调节(情绪失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通过比较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的认知偏差、情感失调状况,探讨童年创伤对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为抑郁症、双相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创伤干预以及药物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段莉[8](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赵温馨[9](2021)在《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抑郁症患病人数的不断增长;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产生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13周岁至18周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形态特征和需求为基础,通过对现在青少年使用家具的设计分析、有效缓解与治疗抑郁症的产品和艺术疗法分析;并结合调节心理、舒缓情绪与躯体不适的设计要素归纳出增强认同感和成就感、减少自我否定意识、增强自尊、敞开心扉建立友谊的家具产品适用设计策略。基于对文献、相关医学资料、网络数据和实地访谈观察及调查分析;将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归纳和总结为家庭、学习和社会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特征以及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对精神层面、生活环境、安全以及家具产品优化的需求。基于对市面现有的青少年阶段常用家具优点与不足、缓解抑郁症相关产品与APP的有效要素、艺术疗法对缓解和治愈抑郁症有效手段方法的研究分析,得出从心理方面、情绪控制方面和减缓躯体症状方面缓解青少年抑郁症的这三大要素。根据有效缓解抑郁症手段方式与家具产品设计语言融合;从优化舒适性与安全性、家具功能针对性以及家具产品对患者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方面入手,最终得出青少年阶段常用家具具有缓解和辅助治疗特性的适用策略:(1)通过座椅类家具优化坐姿形式来舒缓躯体不适,防止抑郁症由于躯体症状而延发情绪、心理问题恶化。(2)通过床类家具增加智能助眠系统和优化功能的方式提升睡眠质量;预防和舒缓青少年抑郁症情绪不良问题。(3)通过桌类家具结合有效艺术疗法方式进行居家治疗。实现自我创造、内心想法外在化表达以及互动模式对缓解和治愈青少年抑郁症效果已经在医学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适于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期望对有效缓解青少年抑郁症相关设计提供另一种思路;扩大了学科交叉范围;并且也希望为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家具设计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高瑾[10](2020)在《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观测抑郁症患者接受六字诀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焦虑量表评分、席汉残失能表评分、心理社会功能问卷评分的变化,分析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探究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干预效果,以期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便廉、易行安全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在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the Tenth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CD-10)中精神疾病诊断的有关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F32、F33)的住院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抑郁症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六字诀训练。两组干预时间4周,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接受患者人口学情况及一般资料(其中包含主要干扰因素:药物、心理治疗、中医物理治疗等的基线评估)的评估,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指标评价,评价内容:(1)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焦虑程度:焦虑自 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心理社会功能:席汉失能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SDS)、心理社会功能问卷。结果(1)32例干预组患者和32例对照组患者均完成研究并纳入结果分析。(2)基线比较: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以及、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AS、席汉失能量表、心理社会功能问卷的各评估指标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抑郁程度:干预后干预组患者HAMD-17量表总分及焦虑、睡眠、认知、阻滞因子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20,P=0.001;Z=-4.115,P=0.001;Z=-7.044,P=0.000;Z=-2.009,P=0.000;Z=-5.967,P=0.000);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0,P=0.000);(4)焦虑程度: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19,P=0.002);(5)心理社会功能:干预后干预患者席汉失能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32,P=0.000);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社会功能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抑郁症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抑郁症住院患者实施4周的六字诀训练:(1)能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2)缓解患者焦虑情绪;(3)改善患者睡眠;(4)改善患者患者心理社会功能;(5)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人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抑郁症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
2.2 两组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2.3 两组抑郁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2)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
2.2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HAMD、HAMA、QOL评分 |
3 讨论 |
(4)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研究工具 |
1.2.1.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1. 2 病耻感评估量表 |
1.2.1. 3 自我和谐量表 |
1.2.1. 4 五因素正念觉知量表(Five-factor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 |
1.2.1. 5 应对方式自我评估量表(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
1.2.2 调查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
2.2 抑郁症患者病耻感(见表2) |
2.3 抑郁症患者自我和谐状况(见表3) |
2.4 抑郁症患者正念水平(见表4) |
2.5 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见表5) |
2.6 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性(见表6) |
2.7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正念水平的相关性(见表7) |
2.8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见表8) |
2.9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应对方式的关系架构 |
3 讨论 |
3.1 抑郁症患者具有强烈的病耻感 |
3.2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 |
3.2.1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和谐水平 |
3.2.3 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
3.3 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架构分析 |
4 小结 |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数据规范化 |
3 数据分析 |
结果 |
第二部分 腧穴配伍疗效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 医学伦理学原则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童年创伤对抑郁症及双相抑郁患者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抑郁症、双相抑郁 |
1.2 童年创伤 |
1.3 认知偏差 |
1.3.1 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创伤与认知偏差 |
1.3.2 双相抑郁、童年创伤与认知偏差 |
1.4 情绪调节 |
1.4.1 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调节 |
1.4.2 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 |
1.5 研究目及研究假设 |
1.6 研究意义 |
2.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组 |
2.1.2 伴童年创伤的双相抑郁组 |
2.1.3 伴童年创伤的健康人群组 |
2.1.4 样本量计算 |
2.2 被试的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 |
2.2.2 伴童年创伤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双相抑郁) |
2.2.3 伴童年创伤健康人群组 |
2.3 伦理审批 |
2.4 临床评定工具 |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 |
2.4.2 DSM-V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 |
2.4.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2.4.4 心境障碍问卷(MDQ) |
2.4.5 童年创伤问卷(CTQ) |
2.4.6 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 |
2.4.7 认知偏差问卷(CBQ) |
2.4.8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 |
2.5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描述 |
3.2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患者的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
3.2.1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
3.2.2 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患者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
3.3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模式的维度分析 |
3.4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的维度分析 |
3.5 童年创伤与认知偏差、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
3.5.1 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与认知偏差、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
3.5.2 双相抑郁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与认知偏差、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
3.6 抑郁症及双相抑郁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个体认知模式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
4.2 童年创伤对个体认知模式的影响 |
4.2.1 童年创伤对抑郁症患者认知模式的影响 |
4.2.2 童年创伤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模式的影响 |
4.3 童年创伤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 |
4.3.1 童年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的影响 |
4.3.2 童年创伤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的影响 |
4.4 认知偏差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
4.5 对伴童年创伤抑郁、伴童年创伤双相抑郁的常规临床干预 |
4.5.1 药物治疗 |
4.5.2 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
4.5.3 心理治疗 |
4.6 建议与对策 |
4.7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伴童年创伤抑郁患者的炎性症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毕业设计问卷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8)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社区老年居民 |
2.1.2 抽样方法 |
2.1.3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
2.2.2 MINI调查工具 |
2.2.3 老年抑郁量表 |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2.3 资料收集过程 |
2.4 研究伦理审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社区老年居民 |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
2.1.3 抽样方法 |
2.1.4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工具 |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2.2.6 心理弹性量表 |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
4 讨论 |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
4.2.1 社会功能 |
4.2.2 躯体化症状 |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
4.2.4 非理性信念 |
4.2.5 心理弹性 |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
4.2.7 神经质人格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
2.1.1 数据来源 |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
2.3 战略坐标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 |
3 结果 |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相关产品及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特征及需求研究 |
2.1 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
2.1.1 家庭因素 |
2.1.2 学习因素 |
2.1.3 社会因素 |
2.2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特征研究 |
2.2.1 生理特征 |
2.2.2 心理特征 |
2.2.3 行为特征 |
2.2.4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特征研究的总结及启示 |
2.3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需求研究 |
2.3.1 案例调研 |
2.3.2 用户需求调查 |
2.3.3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需求分析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研究 |
3.1 青少年家具设计分析 |
3.1.1 市场分析 |
3.1.2 学习桌类家具 |
3.1.3 床类家具 |
3.1.4 学习椅类家具 |
3.1.5 目标群体相关家具设计情况 |
3.2 有效缓解抑郁症的相关设计 |
3.3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的启示与不足 |
3.3.1 艺术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的启示 |
3.3.2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及产品设计存在的不足 |
3.4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问题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
4.1 设计遵循原则 |
4.1.1 优化舒适性与安全性 |
4.1.2 功能针对 |
4.1.3 积极导向作用 |
4.2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设计 |
4.2.1 学习桌类 |
4.2.2 床类 |
4.2.3 座椅类 |
4.3 设计方案评价与反馈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3岁至17岁人体各尺寸百分位表 |
附录B 设计方案尺寸图 |
附录C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生活状态问卷调查 |
附录D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家具设计方案满意度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抑郁症发病机制 |
1.1 抑郁症的中医病机 |
1.2 抑郁症的西医发病机制 |
2 抑郁症的治疗现况 |
2.1 抗郁药物治疗 |
2.2 心理治疗 |
2.3 中医物理治疗 |
3 六字诀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理论基础 |
4 六字诀在精神心理领域的运用 |
5 研究假说的提出 |
5.1 练习六字诀梳理肝气调节五脏功能 |
5.2 练习六字诀集中意念 |
6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分配隐藏 |
3 干预方法 |
3.1 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案 |
3.2 六字诀训练方案 |
3.3 六字诀训练注意事项 |
4 评价指标 |
4.1 人口学资料及患者一般资料 |
4.2 抑郁程度 |
4.3 焦虑程度 |
4.4 心理社会功能评估 |
5 统计学分析 |
5.1 基线资料 |
5.2 主要结局指标 |
5.3 次要结局指标 |
6 质量控制 |
6.1 试验准备阶段 |
6.2 试验实施阶段 |
6.3 规范数据的录入及核对 |
7 伦理原则 |
7.1 自愿参与原则 |
7.2 有益无害原则 |
7.3 严格保密原则 |
7.4 公平回报原则 |
8 研究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及人口学资料比较 |
2 试验组和对照组HAMD-17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3 试验组和对照组SAS评分结果比较 |
4 试验组和对照组SDS评分结果比较 |
5 试验组和对照组席汉残失能表评分结果比较 |
6 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社会功能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六字诀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的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 |
2 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效果 |
3 六字诀在精神心理领域的运用前景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白冰,王凤芹,郝立新. 心理月刊, 2022(04)
- [2]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李冰,刘鑫嵩,施晓亮. 心理月刊, 2021(12)
- [3]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王婷. 智慧健康, 2021(17)
- [4]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和谐、正念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秦知航,陈莹,彭玲. 护理管理杂志, 2021(06)
-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D]. 赵艳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童年创伤对抑郁症及双相抑郁患者认知模式、情绪调节的影响[D]. 罗芊懿.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D]. 赵温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六字诀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D]. 高瑾.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社会因素论文; 老年抑郁症论文;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论文; 抑郁症自我疗法论文; 轻度抑郁症表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