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性镁质胶凝材料表面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单继元[1](2021)在《硫氧镁胶凝材料的改性及复合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楚英杰[2](2021)在《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工混凝土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在南海远洋环境下利用死体珊瑚废弃物制备混凝土将有效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骨料紧缺问题。尽管珊瑚骨料缓解了海洋工程对骨料的巨大需求,但其表面粗糙多孔,形状特征复杂,筒压强度较低,严重限制了珊瑚混凝土的性能。虽然使用矿物掺合料、纤维增韧和外加剂技术可大幅增加珊瑚混凝土的强度及韧性,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制约珊瑚混凝土强度的问题。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处理珊瑚骨料的表面软弱层(生成龄期较短的浅表层)、附着物(如泥沙、海藻)并改善其多孔特性也是实现珊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现有水泥基珊瑚混凝土因水泥水化产物在海洋环境下稳定性差,珊瑚骨料特性也导致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薄弱,造成水泥基珊瑚混凝土强度较低且抗蚀性较差。本文将新型胶凝材料碱式硫酸镁水泥与珊瑚骨料复合,通过优化珊瑚砂级配、调整碱式硫酸镁水泥基珊瑚砂浆配比参数,探索珊瑚骨料的高效改性处理方式,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及抗侵蚀性能的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柠檬酸处理珊瑚骨料,可有效去除珊瑚骨料的表面软弱层和孔隙内的附着物,改善了骨料与胶凝材料的界面结合能力,珊瑚骨料裹浆处理可显着降低珊瑚骨料的孔隙率、提升其强度。柠檬酸处理珊瑚骨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浓度和40min浸泡时间,碱式硫酸镁水泥裹浆材料的组成为α-Mg O:七水硫酸镁:水为1.5:1:1时处理效果最好。使用改性珊瑚骨料可制成高折压比的碱式硫酸镁水泥基珊瑚混凝土,其28d抗折、抗压强度达到15.2MPa和64.8MPa,与对照组相比其28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20.5%和31.8%,混凝土工作性能提升了35.3%。(2)合理的颗粒级配更易使珊瑚砂达到最紧密堆积的状态,增强碱式硫酸镁水泥基珊瑚砂浆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并优化其孔隙结构,使珊瑚砂浆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采用II1/2组珊瑚砂的颗粒级配可制成28d抗压强度超过70MPa,抗折强度超过12MPa的碱式硫酸镁水泥基珊瑚砂浆。建立了碱镁水泥基珊瑚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在摩尔比、胶砂比和外加剂掺量交互作用下的二阶响应曲面模型。合适的摩尔比(8.5-9.5)和砂胶比(如1.1-1.3)能使珊瑚砂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采用优化后的的配比(摩尔比为8.5,砂胶比为1.2,外加剂掺量为1.8%)可使碱镁水泥基珊瑚砂浆的28d抗折、抗压强度达到13MPa和79MPa。(3)全浸泡在3.2%Na Cl、5%Na2SO4、5%Mg SO4和3.2%Na Cl+5%Mg SO4复合溶液四种侵蚀性溶液中120d后除Na2SO4组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的抗压抗蚀系数均高于0.8。半浸泡环境中各组试样浸泡区、结晶区及干燥区均无新物相生成。当侵蚀性溶液中含Na+及SO42-时,可造成与Na2SO4相似的侵蚀破坏效果。Na+在试样内部的迁移作用可能是造成试样表面劣化的主要原因,而Mg2+可能会促进碱式硫酸镁水泥的水化作用。使用改性珊瑚骨料后,半浸泡环境下各组试样液面以上部分的侵蚀性产物明显减少,全浸泡环境中各组试样的抗压抗蚀系数均高于0.85且抗压强度均有20%以上的提升,显着增强了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在侵蚀环境中的耐久性。
李天鹏[3](2021)在《氯氧镁水泥(MOC)耐水性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盐湖卤水、磷石膏、竹加工废料是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留下来的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废料,其堆积处理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轻烧氧化镁和盐湖卤水提纯的Mg Cl2可制备氯氧镁水泥(MOC),针对MOC耐水性差的缺点,本文提出利用工业废弃物磷石膏(另可掺少量磷酸)、微硅粉分别对MOC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善MOC的耐水性。根据两种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MOC作为粘结剂和竹加工废料制备建筑用的仿木材料,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1)使用含可溶磷的原状磷石膏改善MOC耐水性,当磷石膏的掺量为120%时,改性MOC 14 d抗压强度为70.1 MPa,28 d抗压强度为85.5 MPa,14 d软化系数为0.81,28 d软化系数为0.64,可以起到较好的改善效果。磷石膏与外加剂磷酸复合使用可以更好的改善MOC的耐水性,使28 d软化系数大于0.90。此外,高掺量磷石膏带入MOC中的可溶磷可以减少磷酸的使用,从而降低磷酸大量使用对MOC强度的影响,最终有效降低MOC的生产成本。试验结果表明,磷石膏虽然能够大幅降低MOC的使用成本,但是对MOC泛卤返霜的缺点改善效果不大。(2)利用微硅粉单独改善MOC耐水性,微硅粉加入的同时MOC体系中适当增加氧化镁的含量,改性体系的配比(wt%)为:Mg O:64%,Mg Cl2:12%,微硅粉:24%(占活性氧化镁含量的60%),减水剂:0.8%,水胶比为0.3时,改性MOC的14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105.2 MPa和121.3 MPa,14 d和28 d软化系数分别为0.93和0.95,微硅粉单独使用可以改善MOC耐水性。试验证明改性体系当中有水硬性胶凝材料生成,对改性试块进行物相分析,发现微硅粉加入MOC中有水化硅酸镁(M-S-H)的生成,微硅粉在硬化体内部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水硬性的水化硅酸镁,包裹MOC的5相晶体和填充内部孔隙以提高耐水性。微硅粉的大量使用虽然会增加MOC的成本,但是可以有效的抑制MOC表面的泛卤返霜,使其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时对产品的性能影响不大。(3)利用改性MOC作为粘结剂分别与竹加工废料制备仿木材料。竹加工废料的掺量为粘结剂的35%(wt%),成型的压强为5 MPa,在最大压力时保载120s,可以制备出密度在1100~1250 kg/m3,28 d静曲强度在13~17 MPa,28 d握螺钉力在2500~3000 N,1 d吸水率小于5%,28 d软化系数为0.80~0.86,28 d吸水率为20%~35%的仿木材料,产品的性能符合国标水泥木屑板的标准。两种改性粘结剂制备仿木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差不大,可以根据使用的环境和成本对相应的粘结剂进行选择。
张子豪[4](2020)在《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解锰渣是锰矿粉与硫酸反应后得到的副产物,属于固体废弃物。目前,电解锰渣缺乏高效的资源化再利用手段,导致大部分企业对电解锰渣采用堆积处理。这种处置占据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水体、土壤和气体污染问题。因此,探索高效的电解锰渣大规模再利用方式,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可以为企业节省处置成本。本研究首先对电解锰渣的基本物理性质、物相组成以及可溶性物质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充分发挥其可溶性组分的作用,研究直接利用电解锰渣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和硫氧镁胶凝材料,取得了如下结果:(一)直接以电解锰渣为原料,充分利用电解锰渣中已有的硫酸镁和硫酸锰,并且通过额外添加适量的硫酸锰,可制备出柱状半水硫酸钙。通过XRD、SEM-EDS和DTA-TG等方法对所合成的柱状半水硫酸钙的特性进行表征,并探究了水料比、水热时间、水热温度、H2SO4质量分数、锰离子以及镁离子对柱状半水硫酸钙长径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电解锰渣为原料,可制备出长径比为12.67的柱状半水硫酸钙,其中体系硫酸镁与去除硫酸盐部分的锰渣质量比为0.072,体系硫酸锰与去除硫酸盐部分的锰渣质量比为0.09。结合XRD与SEM-EDS分析,镁离子和锰离子吸附在柱状半水硫酸钙的表面,抑制其b轴方向生长,从而促进了其c轴方向的生长。DTA-TG热分析结果表明,二水硫酸钙脱水形成β型半水硫酸钙的转化率约为97.59%。(二)以轻烧氧化镁和七水硫酸镁为原料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并探究Mg O:Mg SO4:H2O摩尔比对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Mg O:Mg SO4:H2O摩尔比为8:1:12时,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良好。在此基础上,直接以电解锰渣为原料,充分利用电解锰渣里可溶性的硫酸镁,生产硫氧镁胶凝材料,其中胶凝材料所需的硫酸镁均来自电解锰渣,并探究了Mn2+对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2+的掺入有利于硫氧镁胶凝体系性能的提升。除了电解锰渣里已有的硫酸锰外,额外加适量的硫酸锰,使得体系内硫酸锰与轻烧氧化镁的质量比控制在12%,可制备出28d抗压强度11.3MPa、软化系数0.83的胶凝材料。最后,探究了改性剂对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剂磷酸二氢铝、柠檬酸与EDTA三者中,柠檬酸的改性效果最佳,且柠檬酸掺量与轻烧氧化镁的质量比为1%时,所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5.5MPa,软化系数为0.93。
吴丹妮[5](2020)在《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木材工业中常用的醛类树脂胶黏剂所制成的木质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甲醛污染居住环境,且热稳定性和阻燃效果较差。因此,亟需研发功能叠加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木材胶黏剂。无机镁质胶黏剂具备粘接强度高、无毒环保、热稳定性好、不易燃烧等特点,综合性能较为突出,但关于镁质胶黏剂用于木材粘接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导致其在木制品加工领域鲜少应用。本研究首先以轻烧氧化镁、氯化镁和水制备镁质胶黏剂并用于杨木胶合板,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确定了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优选配方和制备工艺,对优选镁质胶黏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镁质胶黏剂与木材界面之间的胶合机理。同时,通过加入苯丙乳液改性剂和大豆蛋白改性剂分别实现了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耐水性能和胶合性能的优化,并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热重分析及锥形量热测试等方法对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受原料摩尔比、施胶量、冷压时间和养护天数等因素影响,其中,养护天数的影响最为显着。适用于木材的镁质胶黏剂优选配方和制备工艺条件为:n(Mg O)/n(Mg Cl2)=6,n(H2O)/n(Mg Cl2)=16,施胶量为700g/m2(双面),冷压时间为28h,养护天数为13d,在此条件下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干胶合强度为1.40MPa,湿胶合强度为1.08MPa。镁质胶黏剂与木材界面的胶合机理为镁质胶黏剂润湿木材表面并扩散渗透到木材孔隙中,固化后形成胶钉胶接被胶合木材。(2)镁质胶黏剂的晶相组成和微观形貌是影响其性能的直接因素。固化后的镁质胶黏剂由大量5Mg(OH)2·Mg Cl2·8H2O(518相晶体)和少量3Mg(OH)2·Mg Cl2·8H2O(318相晶体)、Mg(OH)2和Mg O组成,微观形态以叶片状晶体交错堆叠为主。浸水后,镁质胶黏剂中的518相晶体发生部分水解导致相变,微观形貌呈薄圆片状晶体。(3)适量添加苯丙乳液可以提高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当苯丙乳液添加量为镁质胶黏剂的6wt%,养护天数为13d时,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最佳,强度保留系数增大了14.79%,24h吸水率减小了18.56%。改性机理为苯丙乳液颗粒填充镁质胶黏剂结构空隙并在结晶物表面形成薄膜,可有效抑制镁质胶黏剂发生水解。(4)适量添加大豆蛋白改性剂可以提高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当大豆蛋白添加量为镁质胶黏剂的3wt%,养护天数为13d时,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最大,干胶合强度增大了18.57%,湿胶合强度增大了18.52%。其改性机理为大豆蛋白与镁质胶黏剂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有效改镁质胶黏剂结构的均一性和致密性。(5)镁质胶黏剂、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和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胶合板均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镁质胶黏剂及改性胶黏剂在30-800℃范围内的总质量损失率为45%-50%,所制备的胶合板在燃烧时的总热释放量和热释放速率均远小于酚醛树脂胶黏剂制备胶合板。
黄青[6](2020)在《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氧镁水泥(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MOC)是由一定浓度的氯化镁溶液拌和轻烧氧化镁粉而形成的Mg O-Mg Cl2-H2O三元气硬性胶凝材料,其具有早强、高强、快硬、质轻、防火、耐磨、低碱度、装饰效果好以及抗盐卤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MOC能否应用于海洋环境和盐湖环境中一直是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的重点。海洋和盐湖遍布世界各地,其蕴含大量的镁资源,海洋和盐湖镁资源的综合利用也一直是科研、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如果MOC能够应用于海洋和盐湖中,将极大地拓宽该材料的应用领域。利用海产和盐湖副产氯化镁制备MOC材料也能够综合利用镁资源,部分解决海产和盐湖氯化镁资源的大宗利用问题。此外,如果能用海水和盐湖卤水直接拌和制备MOC胶凝材料,能实现资源的就近利用,这将极大地节约成本,创造经济价值。因此,本文以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MOC在海水和盐湖卤水中的性能衰变规律,探索MOC的抗盐卤腐蚀机理。同时,分析了用海水拌和制备MOC的水化凝结性能、热稳定性、强度发展规律、抗盐卤腐蚀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通过将MOC试件浸泡于特定盐卤环境后的抗盐卤腐蚀系数并结合质量损失表征了净浆和砂浆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并通过分析浸泡前后试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孔结构以及浸泡前后盐卤溶液的p H值、电导率变化对抗盐卤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净浆和砂浆氯氧镁水泥在盐湖老卤和原卤浸泡180 d后,抗盐卤腐蚀系数分别都在0.80和1.00以上。而海水浸泡的MOC抗盐卤腐蚀系数同抗水性变化规律相似,浸泡180 d后的抗腐蚀系数分别都在0.30以下。净浆和砂浆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抗盐卤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3种盐卤溶液中Mg Cl2溶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从Mg O-Mg Cl2-H2O三元相图中可以得到相关验证。2.研究了掺加3种复合外加剂对MOC的抗海水腐蚀性能的强化及机理。结果发现:30%粉煤灰+1%磷酸、30%粉煤灰+1%磷酸+1%硬脂酸钙和10%复合改性剂+1%磷酸对MOC的抗海水腐蚀性能有显着的提高。3种MOC在海水浸泡180 d后都保持高的抗压强度,分别是86.5 MPa、74.7 MPa和71.8 MPa,抗海水腐蚀系数分别为0.98、0.82和0.95。掺加3种复合外加剂的MOC具有优良的抗海水腐蚀性能是因为水化产物中生成了M-S-H、M-Cl-S-H、M-Cl-A-S-H凝胶以及5Mg(OH)2?Mg Cl2?8H2O(5·1·8)凝胶,生成的不溶于水的M-S-H、M-Cl-S-H和M-Cl-A-S-H凝胶包裹在5·1·8表面,阻止晶相5·1·8的相转化过程,起到保护主要强度相5·1·8的作用,同时降低了MOC的水化放热量,延缓了水化历程,产生更少的微裂缝,导致MOC试件更加密实,总孔隙率更低。掺加3种外加剂的MOC在海水浸泡后Cl-溶出动力学过程为不同扩散过程控制,与MOC在淡水浸泡时的反应控制过程有所不同。成功筛选出的3种复合外加剂证明有望将MOC应用于海岛建筑和岛礁建设中,这将极大的拓宽MOC的应用范围。3.研究了模拟海水和南海真实海水代替淡水拌和MOC的各项性能。对其水化凝结性能、早期强度发展规律、抗盐卤腐蚀性能、热稳定性能、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分析,发现模拟海水、真实海水拌与淡水拌和MOC的水化动力学过程相似。在反应的加速期和减速期均受自动催化反应过程控制,在稳定期均受扩散过程控制。模拟海水和真实海水拌和MOC试件和用淡水拌和MOC试件都有比较好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用模拟海水和真实海水代替淡水拌和的MOC试件只是对它的物相含量有影响而对其物相组成无影响,且其热稳定性相似。用模拟海水、南海真实海水代替淡水制备MOC时并没有明显改变其性能,说明能用海水代替淡水拌和制备MOC试件,这将一定程度上降低MOC在海岛领域和岛礁建设中的使用成本。
崔宝栋[7](2020)在《改性硫氧镁水泥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硫酸镁水泥是菱镁水泥的一种,它是由活性MgO粉和一定浓度的MgS04溶液组成的一种MgO-MgSO4-H2O三元胶凝体系。在我国对于镁水泥的认识与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普通硫酸镁水泥较普通水泥具有对高温不敏感、抗水性能较好、质量轻等优良性能,但同时也有强度较低,水化不完全等弊端,在某些领域限制了普通硫酸镁水泥的使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在提高普通硫酸镁水泥强度的前提下,探究其在受热过程中热量变化、质量变化以及受热后的物相变化、微观形貌变化以及后期强度变化规律,以期望开发其能在高温环境下的服役的可能性和耐高温强度。实验中,首先在普通硫酸镁水泥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改性剂提高强度,研制出新型改性硫氧镁水泥。实验研究了改性剂的种类、加入量对普通硫酸镁水泥不同龄期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加入量。其次,为了探究改性硫氧镁水泥力学、热学等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还根据热力学数据对改性硫氧镁水泥的热分解反应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得出了其分级的反应活化能,佐证了改性硫氧镁水泥材料耐热防火的性能,明确了其受热后的分解反应过程,同时发现,改性硫氧镁水泥受热后的强度下降较快,400℃之前517相全部分解为无水碱式MgSO4,高于800℃分解为MgSO4和MgO,而在1000℃以上为MgSO4的分解,生成活性较高的MgO,并与水反应生成Mg(OH)2凝胶相,使材料失去强度,无法保证在长期条件下正常使用。为了提高改性硫氧镁水泥的耐热极限及高温强度,本文进行了复合改性剂及外掺料的研究,实验确定了5种煅烧温度及不同保温时间,将改性后的硫氧镁水泥分别以10℃/min加热到200℃、400℃、600℃、800℃、1000℃,分别保温2 h、4 h、6 h、8 h、12 h及24 h,通过扫描电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综合热分析(TG-DSC)等分析手段,分析了不同煅烧制度下的硫酸镁水泥的微观结构,矿物组成以及硫酸镁水泥中强度相5Mg(OH)2·MgSO4·7H2O即517相的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剂的加入有利于硫氧镁水泥中主晶相517相的生成,通过半定量分析法,计算生成的517相最多,峰强较高,说明517晶体发育完整;通过对硫氧镁水泥中引入复合外加剂、粉煤灰或硅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硫氧镁水泥受热后的强度,为硫氧镁水泥在高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引入1.3%复合外加剂的试样500℃烧后强度最高,达到45.3 MPa,较净浆提高了 55.8%,引入20%硅灰的试样受热后呈现先收缩后膨胀的现象,500℃烧后强度达到38.5 MPa,较净浆强度提高了 3 5%。
曹健[8](2019)在《固体废弃物秸秆纤维增强硫氧镁水泥环保建材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硫氧镁水泥是由轻烧氧化镁粉与一定浓度的硫酸镁溶液混合而成的,具有环保节能、耐火耐热、导热系数低等优点,这些性能使硫氧镁水泥制品在作为轻质保温隔热墙板、防火构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硫氧镁水泥又表现出力学性能差、物理性能差以及耐久性能较差等缺点,这些缺点进一步限制了镁水泥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环保资源,具有保温增强增韧等优良性能,比起肆意焚烧带来的各种危害,将其与硫氧镁水泥复合可以更大的发挥玉米秸秆的价值,因此本文创新性的利用玉米秸秆对硫氧镁水泥的传统缺陷进行改性。本文首先研究了玉米秸秆对硫氧镁水泥的改性效果,根据参考文献确定硫氧镁水泥的基础摩尔比,在此配合比基础上掺加秸秆提高硫氧镁水泥的性能,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探究玉米秸秆掺量对镁水泥强度、耐水性、导热性、抗冻性等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秸秆掺量。然后通过复掺发泡剂制备成轻质泡沫硫氧镁水泥,研究发泡剂对硫氧镁水泥轻质材料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以及冻融循环的影响。最后探索了不同的养护条件对两种轻质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并借助SEM、XRD和MIP测试方法分析改性硫氧镁水泥的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可以有效地改善硫氧镁水泥的基本性能。秸秆的韧性好、重量轻、保温性能优异,与水泥基体之间有较好的粘结状态,使改性后的硫氧镁水泥具有良好的宏观性能。通过XRD试验并未发现水泥中有新的相生成,利用SEM测试可以清楚看到秸秆与水泥良好的粘结面,秸秆的加入改变了水泥的孔的分布,孔直径随秸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试验可知秸秆纤维的最佳含量为15%,此时改性镁水泥28d强度和软化系数分别提高了50.8%和73.3%,导热系数降低了58.4%,冻融循环后强度和质量损失率分别降低了69.6%和65.4%。通过加入不同含量的发泡剂制备出28d强度在1.63.9MPa,密度在302.3533.1Kg/m3,导热系数在0.08240.1443W/m·k的轻质硫氧镁水泥材料。秸秆改性硫氧镁水泥和泡沫硫氧镁水泥的最佳养护湿度均为60±5%,但是二者所需的最佳养护温度不同,秸秆改性镁水泥需要在35℃条件下养护,此时强度提高了41.7%,泡沫硫氧镁水泥需要在30℃条件养护,此时强度提高了35.7%。
陈聪[9](2019)在《利用盐湖提取碳酸锂副产镁渣制备镁质胶凝材料》文中认为本文利用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副产镁渣制备镁质胶凝材料,主要制备了镁质胶凝材料中目前应用较为最广泛以及性能突出的两种水泥,分别为氯氧镁水泥以及碱式硫酸镁水泥。氯氧镁水泥(MOC)通常是由氧化镁和一定比例的氯化镁溶液混合而成。碱式硫酸镁水泥(BMSC)是由氧化镁、一定比例的硫酸镁溶液及外加剂(柠檬酸钠)混合制备而成。目前,MOC和BMSC的市场应用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主要以煅烧菱镁矿获得的氧化镁(简称轻烧粉,LBM)为主要原料,形成了以LBM制备MOC和BMSC的完整的体系。然而根据国家政策(限制开采)和LBM长期大规模的开发造成西部盐湖地区LBM匮乏的现状,为响应国家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和开发新能源的号召以及打开MOC和BMSC西部盐湖地区的推广和应用角度,本文以煅烧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副产镁渣(提锂镁渣)获得氧化镁(Li-MgO)为主要原料,进行了制备MOC及BMSC的研究。通过对水泥原料提锂镁渣煅烧温度和水泥的摩尔配比、水化历程、微观形貌及其外加剂等的研究,建立以Li-MgO制备MOC及BMSC的初步体系框架,为后续MOC及BMSC的进一步发展做为基础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Li-MgO和LBM的区别。组成成分的区别:Li-MgO主要以MgO、Mg3B2O6及NaCl等组成;LBM主要以MgO、CaCO3及SiO2等组成。MgO活性含量的区别:同等煅烧条件下,Li-MgO的MgO活性含量高于LBM。(2)以Li-MgO为原料的体系中,MOC的优缺点。优点:(1)MOC对Li-MgO的适应性较强,煅烧温度为500900℃,煅烧时间1h,摩尔比a-MgO/MgCl2为59,MgCl2/H2O=1:13,均可以制备出高强、早强的MOC。(2)内掺矿物掺合料可以保证其抗压强度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成本。(3)缓解了西部盐湖地区镁害问题,废物的再生利用。缺点:(1)稳定性差,主要水化相容易分解。(2)采用内掺矿物掺合料和KH2PO4外加剂,无法长期(3天内有效)改善MOC的抗水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3)以Li-MgO为原料的体系中,BMSC的优缺点。优点:(1)综合性能较强,具有良好的抗水性、早强、高强且应用范围广泛,自身稳定性强。(2)利用Li-MgO有效的降低了BMSC的成本,有望缓解西部盐湖地区高性能镁基建材受菱镁矿资源制约的局面。缺点:BMSC对Li-MgO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开裂,抗压强度较低,需要内掺LBM和517晶种改性。(4)以Li-MgO为原料的体系中,制备MOC和BMSC的最佳配合比,及其综合性能的评价。(1)MOC的最佳配合比:煅烧温度为600℃,煅烧时间为1h,摩尔配比为a-MgO/MgCl2/H2O=8:1:13;(2)BMSC的最佳配合比:煅烧温度为700℃,煅烧时间为2h,517晶种掺量为Li-MgO质量的3%,摩尔配比为a-MgO/MgCl2/H2O=6:1:20;(3)虽然MOC的抗压强度远高于BMSC,但是BMSC的综合性能好,水化产物稳定性高,抗水性远高于MOC,更加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赵鑫[10](2019)在《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氯镁石是盐湖中钾盐提取之后剩余的镁盐,也是卤水固化后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产量是钾盐产量的812倍。由于技术工艺和经济条件的双重限制,水氯镁石尚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其大量堆积,危害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钾盐的生产难度。此外,碱式硫酸镁水泥是通过在硫氧镁水泥中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得到的高强度水泥,具有轻质早强、耐酸碱腐蚀性强,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护筋性能。本文是以盐湖水氯镁石为主要原料,开展了活性氧化镁和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首先采用了重结晶-喷雾干燥-低温热解相结合方法制备活性氧化镁,研究了重结晶次数、喷雾干燥温度、低温热解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活性氧化镁性能的影响;然后,以超细粉煤灰为矿物掺合料,制备了高性能碱式硫酸镁水泥,研究了煤粉炉粉煤灰(PCFA)和流化床粉煤灰(CFBFA)超细粉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XRD、SEM-EDS、激光粒度分析仪、TG-DTG、FT-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重结晶工艺对水氯镁石进行精制除杂,发现,当重结晶3次之后,水氯镁石中的主要杂质NaCl由原来的0.19%减低到0.006%,去除率达到96.84%;同时结合喷雾干燥和分散剂来降低热解前氯化镁的粒径。结果表明,当喷雾干燥温度为240℃时得到的氯化镁粉末粒径较小(15.4μm),并且分布均匀;低温热解在600℃下热解2 h得到的活性氧化镁粒径较小(4.99μm),比表面积大(2693m2/kg),结晶度低,活性高,其CAA值为7.62 min,活性氧化镁含量为95.43%。(2)以PCFA和CFBFA超细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碱式硫酸镁水泥,探讨了粒径与掺量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PCFA掺量为20%时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为63.92MPa,抗折强度为11.65 MPa;CFBFA掺量同样在20%时力学性能最好,抗压强度为61.02 MPa,抗折强度为11.40 MPa,稍低于PCFA制备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强度;掺加PCFA和CFBFA两种超细粉均能显着提高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耐水性能,其中PCFA掺量为30%时,软化系数达到最大,为0.98;CFBFA掺量为20%和30%时,其软化系数持平,为0.95,与未掺UFA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软化系数(0.90)相比分别提高了8.89%和5.56%,这是由于适量粉煤灰可以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填充原有试块中的孔隙,使得试块更加密实,耐水性提高;而超细粉煤灰掺量越多,对水泥试块力学性能越不利,这是由于超细粉煤灰会使517相晶型变差,结晶度降低,因此本实验条件下超细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2030%。
二、改性镁质胶凝材料表面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镁质胶凝材料表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2)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研究进展 |
1.2.1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及水化过程 |
1.2.2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微观结构 |
1.2.3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性能 |
1.2.4 影响碱式硫酸镁水泥性能及其微结构的主要因素 |
1.2.5 提升碱式硫酸镁水泥性能的措施 |
1.3 珊瑚骨料及珊瑚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1 珊瑚骨料的基本特性 |
1.3.2 珊瑚混凝土的性能 |
1.3.3 珊瑚骨料的改性研究 |
1.4 目前珊瑚骨料及珊瑚混凝土的存在问题 |
1.4.1 珊瑚骨料自身缺陷 |
1.4.2 珊瑚混凝土的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改性珊瑚骨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试验 |
2.1.1 原材料 |
2.1.2 测试方法 |
2.1.3 改性珊瑚骨料的制备方案 |
2.1.4 试样制备 |
2.2 改性处理方式的参数选择 |
2.2.1 柠檬酸溶液浓度 |
2.2.2 酸处理时间 |
2.2.3 裹浆材料配比 |
2.3 骨料改性对珊瑚骨料特征的影响 |
2.3.1 孔隙特征 |
2.3.2 物相组成分析 |
2.3.3 力学性能 |
2.3.4 孔结构分析 |
2.3.5 骨料-基体界面结合能力 |
2.4 改性珊瑚骨料的处理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强碱式硫酸镁水泥基珊瑚砂浆的制备 |
3.1 试验 |
3.1.1 原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件成型 |
3.1.4 测试方法 |
3.2 珊瑚砂颗粒级配对砂浆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2.1 表观密度 |
3.2.2 工作性能 |
3.2.3 力学性能 |
3.2.4 微观形貌与孔隙结构 |
3.3 响应曲面法优化碱镁水泥基珊瑚砂浆的制备参数 |
3.3.1 实验配比测试结果 |
3.3.2 二阶响应曲面模型与显着性检验 |
3.3.3 交互作用对珊瑚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配比参数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侵蚀环境对碱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 |
4.1.1 原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样成型 |
4.1.4 测试方法 |
4.2 不同侵蚀环境下试件宏观形貌的变化 |
4.2.1 全浸泡侵蚀环境下试件外观形貌 |
4.2.2 半浸泡侵蚀环境下试件外观形貌 |
4.3 不同侵蚀环境下碱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的性能 |
4.3.1 质量变化率 |
4.3.2 力学性能与抗蚀系数 |
4.3.3 超声波传输速率 |
4.4 机理分析 |
4.4.1 XRD图谱分析 |
4.4.2 微观结构分析 |
4.4.3 孔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氯氧镁水泥(MOC)耐水性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OC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2 微硅粉在镁质水泥中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3 磷石膏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4 仿木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2 磷石膏改善MOC耐水性的研究 |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分析与讨论 |
2.2.1 磷酸对MOC性能的影响 |
2.2.2 磷石膏对MOC性能的影响 |
2.2.3 磷石膏和磷酸复合使用对MOC性能的影响 |
2.2.4 磷石膏和磷酸对MOC耐水性的改善机理 |
2.2.5 磷石膏和磷酸复合使用对MOC耐久性的影响 |
2.2.6 磷石膏粒度对MOC性能的影响 |
2.3 结论 |
3 微硅粉改善MOC耐水性的研究 |
3.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3.1.1 原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分析与讨论 |
3.2.1 不同分散剂对硅酸镁性能的影响 |
3.2.2 正交试验 |
3.2.3 改性体系水胶比的变化对MOC性能的影响 |
3.2.4 微硅粉掺量的变化对MOC性能的影响 |
3.2.5 氯化镁掺量的变化对MOC性能的影响 |
3.2.6 不同微硅粉掺量对MOC耐久性的影响 |
3.2.7 MOC的微观性能测试 |
3.3 结论 |
4 利用改性MOC制备仿木材料 |
4.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4.1.1 原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竹加工废料掺量对MOC仿木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2 成型压力对MOC仿木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3 竹加工废料的形态对MOC仿木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改性粘结剂对MOC仿木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5 成型方法对仿木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6 仿木材料外表的修饰工艺研究 |
4.2.7 微观性能测试 |
4.3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解金属锰 |
1.1.1 锰矿资源 |
1.1.2 金属锰的生产工艺 |
1.2 电解锰渣 |
1.2.1 电解锰渣组分 |
1.2.2 电解锰渣危害 |
1.2.3 电解锰渣资源化方法 |
1.3 硫酸钙晶须研究现状 |
1.3.1 硫酸钙晶须的定义 |
1.3.2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 |
1.3.3 硫酸钙晶须的应用 |
1.4 镁质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1.4.1 镁质胶凝材料 |
1.4.2 磷酸镁胶凝材料 |
1.4.3 硫氧镁胶凝材料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测试表征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表征与测试方法 |
2.3.1 实验表征方法 |
2.3.2 实验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电解锰渣基本性质 |
3.1 基本物理性质 |
3.2 物相组成 |
3.2.1 XRF分析 |
3.2.2 XRD分析 |
3.3 电解锰渣浸出研究 |
3.3.1 电解锰渣浸出实验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电解锰渣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 |
4.1 引言 |
4.2 半水硫酸钙的制备 |
4.3 水料比的影响 |
4.4 水热时间的影响 |
4.5 水热温度的影响 |
4.6 H_2SO_4质量分数的影响 |
4.7 正交实验 |
4.8 锰离子和镁离子的影响 |
4.8.1 锰离子的影响 |
4.8.2 锰离子存在情况下镁离子的影响 |
4.9 合理利用锰渣组分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的机理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用电解锰渣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 |
5.1 引言 |
5.2 硫氧镁胶凝材料的制备 |
5.3 摩尔比的影响 |
5.3.1 MgO:MgSO_4 摩尔比的影响 |
5.3.2 MgSO_4:H_2O摩尔比的影响 |
5.4 锰离子的影响 |
5.5 改性剂的影响 |
5.5.1 磷酸二氢铝的影响 |
5.5.2 EDTA的影响 |
5.5.3 柠檬酸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镁质胶黏剂概述 |
1.2.1 镁质胶黏剂的特点 |
1.2.2 镁质胶黏剂的应用 |
1.3 镁质胶黏剂研究进展 |
1.3.1 镁质胶黏剂形成机理 |
1.3.2 镁质胶黏剂微观结构与性能 |
1.3.3 镁质胶黏剂原料及养护工艺 |
1.3.4 镁质胶黏剂性能改性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
1.4.1 现存问题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制备工艺及胶合机理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原料配比及制备工艺的优选 |
2.3.2 养护天数对木材用镁质胶黏剂性能的影响 |
2.3.3 镁质胶黏剂与木材胶合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结构与性能表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3.3.2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晶相分析 |
3.3.4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3.3.5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3.3.6 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阻燃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4.3.2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3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晶相组成 |
4.3.4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4.3.5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 |
4.3.6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 |
4.3.7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4.3.8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阻燃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大豆蛋白粉改性镁质胶黏剂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5.3.2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晶相分析 |
5.3.4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5.3.5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 |
5.3.6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 |
5.3.7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5.3.8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阻燃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1 MOC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的选题背景 |
1.2.2 盐湖和海洋地区发展抗盐卤腐蚀MOC的意义 |
1.3 MOC材料综述 |
1.3.1 MOC的原材料和组成 |
1.3.2 MOC的水化产物及水化机理 |
1.3.3 MOC的水化历程及水化动力学模拟 |
1.3.4 MOC的相平衡和溶蚀动力学过程 |
1.4 抗盐卤腐蚀水泥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4.1 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抗盐卤腐蚀的研究现状 |
1.4.2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及研究现状 |
1.5 胶凝材料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1.5.1 孔对性能的影响 |
1.5.2 改善孔结构的方法 |
1.6 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本文研究内容 |
1.7.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设计及方法 |
2.2.4 分析表征手段 |
2.3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 |
2.3.1 强度发展规律 |
2.3.2 抗盐卤腐蚀变化规律 |
2.3.3 质量变化规律 |
2.3.4 试件浸泡后内部和外表面离子含量变化规律 |
2.4 MOC微观结构及抗腐蚀机理分析 |
2.4.1 水化产物 |
2.4.2 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变化 |
2.4.3 孔结构 |
2.4.4 浸泡液分析 |
2.4.5 抗盐卤腐蚀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OC抗海水腐蚀性能的强化及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及仪器 |
3.2.2 实验设计及方法 |
3.2.3 分析表征手段 |
3.3 改性 MOC 浸泡 3 种盐卤溶液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3 磷酸+复合改性剂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4 3种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对比分析 |
3.4 质量变化规律 |
3.4.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3 磷酸+复合改性剂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4 3种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质量变化对比分析 |
3.5 MOC试样海水浸泡不同龄期内部和外表面离子含量变化 |
3.5.1 粉煤灰+磷酸改性 MOC 的离子含量变化 |
3.5.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 MOC 的离子含量变化 |
3.5.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的离子含量变化 |
3.6 物相组成分析 |
3.6.1 IR图谱 |
3.6.2 TG-DTG分析 |
3.6.3 XRD图谱分析 |
3.7 微观形貌分析 |
3.7.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的微观形貌 |
3.7.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观形貌 |
3.7.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观形貌变化 |
3.7.4 3种MOC在海水中微观形貌变化对比分析 |
3.8 孔结构分析 |
3.8.1 掺加粉煤灰+磷酸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2 掺加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3 掺加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4 添加3种抗海水腐蚀外加剂MOC的孔结构对比 |
3.9 3种复掺外加剂对MOC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
3.9.1 粉煤灰+磷酸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9.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9.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10 3种复掺外加剂对MOC海水浸泡后溶液变化 |
3.10.1 pH值变化 |
3.10.2 电导率变化 |
3.10.3 改性 MOC 在海水中的 Mg~(2+)和 Cl~-浓度变化 |
3.11 添加3种抗海水腐蚀外加剂MOC的抗海水腐蚀机理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水制备MOC试件的性能研究及应用预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试件制备 |
4.2.3 测试方法 |
4.3 海水拌和对MOC早期水化过程的影响 |
4.3.1 海水拌和对MOC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
4.3.2 海水对MOC水化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4.4 海水拌和对MOC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海水拌和对MOC热稳定性的影响 |
4.6 海水拌和对MOC抗盐卤腐蚀性能的影响 |
4.7 海水拌和对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4.8 结果与讨论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改性硫氧镁水泥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镁水泥简介 |
1.2 研究背景 |
1.2.1 镁水泥发展历程及应用 |
1.2.2 氯氧镁水泥 |
1.2.3 磷酸镁水泥 |
1.2.4 硫氧镁水泥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轻烧氧化镁 |
2.1.2 七水硫酸镁 |
2.1.3 柠檬酸 |
2.1.4 活性填料 |
2.1.5 自制外加剂 |
2.2 实验使用设备 |
2.3 试样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硫氧镁水泥力学性能检测 |
2.4.2 硫氧镁水泥的烧失率、热膨胀系数、体积密度及显气孔率的测定 |
2.4.3 矿相分析及微观形貌检测 |
3. 硫氧镁水泥的受热分解机理研究 |
3.1 试样制备与检测 |
3.1.1 硫氧镁水泥制备 |
3.1.2 矿相及微观结构检测 |
3.2 不同煅烧温度下硫氧镁水泥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热处理制度对硫氧镁水泥烧失率与强度的影响 |
3.2.2 热处理制度对硫氧镁制品显气孔率与体积密度的影响 |
3.3 热处理制度对硫氧镁水泥微观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煅烧温度对矿物组成的影响 |
3.3.2 不同煅烧制度对硫氧镁水泥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3 改性硫氧镁水泥的DSC-TG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非等温动力学分析硫氧镁水泥517相热分解机理 |
4.1 非等温动力学介绍 |
4.2 试样制备与检测 |
4.2.1 硫氧镁水泥试样的制备 |
4.2.2 矿相及微观结构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XRD分析结果 |
4.3.2 硫氧镁水泥的非等温动力学计算 |
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矿物掺和料对硫氧镁水泥耐热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方法 |
5.1.1 硫氧镁水泥制备 |
5.1.2 矿相及微观结构检测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煅烧温度对不同硫氧镁水泥收缩率及烧失率的影响 |
5.2.2 煅烧温度对不同硫氧镁水泥耐压强度的影响 |
5.2.3 不同硫氧镁水泥试样热膨胀系数的变化 |
5.2.4 煅烧温度对硫氧镁水泥的矿物组成的影响 |
5.2.5 不同试样的综合热分析 |
5.2.6 不同硫氧镁水泥受热后的微观形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固体废弃物秸秆纤维增强硫氧镁水泥环保建材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固体废弃物的研究现状 |
1.1.2 玉米秸秆纤维再利用背景 |
1.2 镁水泥概述 |
1.2.1 硫氧镁水泥的发展背景 |
1.2.2 硫氧镁水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创新利用与研究意义 |
1.3.1 创新利用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
2.2 试验用到的技术手段 |
2.2.1 力学性能试验 |
2.2.2 耐水性测试 |
2.2.3 导热系数测试 |
2.2.4 抗冻性能 |
2.2.5 干密度测试 |
2.2.6 微观性能分析 |
2.3 配合比设计 |
2.3.1 秸秆硫氧镁水泥配合比设计 |
2.3.2 泡沫硫氧镁水泥配合比设计 |
2.4 试样制备及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秆改性硫氧镁水泥基本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秸秆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
3.2.1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2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抗折强度的影响 |
3.2.3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密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4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软化系数的影响 |
3.2.5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抗冻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硫氧镁水泥在土木工程墙体材料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秸秆掺量对硫氧镁水泥装饰板材性能的影响 |
4.2.1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装饰板材强度的影响 |
4.2.2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装饰板材耐水性能的影响 |
4.2.3 秸秆对硫氧镁水泥装饰板材抗冻性能的影响 |
4.3 泡沫硫氧镁水泥性能研究 |
4.3.1 发泡剂对泡沫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发泡剂对泡沫硫氧镁水泥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3 发泡剂对泡沫硫氧镁水泥软化系数的影响 |
4.3.4 发泡剂对泡沫硫氧镁水泥密度、导热系数的影响 |
4.3.5 发泡剂对泡沫硫氧镁水泥抗冻性能的影响 |
4.4 养护条件对改性硫氧镁水泥装饰板材的影响 |
4.4.1 温度对改性硫氧镁水泥强度的影响 |
4.4.2 湿度对改性硫氧镁水泥强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硫氧镁水泥微观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微观分析 |
5.2.1 XRD分析 |
5.2.2 SEM分析 |
5.2.3 MIP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利用盐湖提取碳酸锂副产镁渣制备镁质胶凝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镁质胶凝材料的基本理论 |
1.1.1 氯氧镁水泥 |
1.1.2 硫氧镁水泥 |
1.1.3 碱式硫酸镁水泥 |
1.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及仪器 |
2.1.1 原材料 |
2.1.2 仪器 |
2.2 活性氧化镁性能的测定 |
2.2.1 含量的测定 |
2.2.2 比表面积的测定 |
2.2.3 变色时间的测定 |
2.3 水化热以及凝结时间测试 |
2.4 试件制备的方法及表示 |
2.4.1 氯氧镁水泥试件 |
2.4.2 碱式硫酸镁水泥试件 |
2.4.3 符号表示说明 |
2.5 力学、抗水、抗盐性能测试 |
2.6 物相、微观形貌及孔隙率分析 |
2.6.1 物相分析-XRD |
2.6.2 微观形貌分析-SEM |
2.6.3 孔隙分布以及孔隙率测试 |
第3章 提锂镁渣的煅烧方案及其表征 |
3.1 引言 |
3.2 煅烧方案 |
3.3 表征 |
3.2.1 物相 |
3.2.2 a-MgO含量、变色时间和比表面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锂镁渣制备氯氧镁水泥 |
4.1 引言 |
4.2 不同a-MgO/MgCl_2 摩尔比和煅烧温度对MOC性能的影响 |
4.2.1 对MOC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对MOC水化历程的影响 |
4.2.3 对MOC水化产物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 不同MgCl_2/H_2O摩尔比对MOC性能的影响 |
4.3.1 对MOC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对MOC水化产物的影响 |
4.4 矿物掺合料、KH_2PO_4对MOC性能的影响 |
4.4.1 对MOC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2 对MOC水化产物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4.4.3 对MOC抗水性的影响 |
4.4.4 对MOC抗卤水以及抗硫酸盐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锂镁渣制备碱式硫酸镁水泥 |
5.1 引言 |
5.2 煅烧温度和摩尔比对BMSC水泥的凝结时间的影响 |
5.3 煅烧温度和摩尔比对BMSC抗压强度的影响 |
5.4 煅烧温度和摩尔比对BMSC水化产物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5.5 硼酸和氯化锂对BMSC性能的影响 |
5.5.1 对BMSC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5.5.2 对BMSC水化放热速率的影响 |
5.5.3 对BMSC抗压强度的影响 |
5.5.4 对BMSC水化产物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5.6 内掺LBM对 BMSC性能的影响 |
5.6.1 内掺LBM对 BMSC抗压强度的影响 |
5.6.2 内掺LBM对 BMSC抗水性的影响 |
5.7 晶种对BMSC抗压性能的影响 |
5.7.1 晶种对BMSC抗压强度的影响 |
5.7.2 晶种对BMSC抗水性的影响 |
5.8 内掺轻烧粉与晶种对BMSC性能的影响比较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镁资源分布概况 |
1.1.1 固体矿 |
1.1.2 液体矿 |
1.2 活性氧化镁的研究现状 |
1.2.1 活性氧化镁的性质和用途 |
1.2.2 活性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
1.3 镁质水泥概况 |
1.3.1 氯氧镁水泥 |
1.3.2 磷氧镁水泥 |
1.3.3 硫氧镁水泥 |
1.3.4 碱式硫酸镁水泥的研究现状 |
1.3.5 粉煤灰在BMS水泥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件制备 |
2.2.2 氧化镁活性含量测定 |
2.2.3 力学性能测试 |
2.2.4 凝结时间测定 |
2.2.5 耐水性测定 |
2.2.6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三章 水氯镁石制备活性氧化镁的研究 |
3.1 重结晶对氯化镁纯度的影响 |
3.1.1 重结晶工艺分析 |
3.1.2 重结晶氯化镁的分解规律 |
3.1.3 重结晶次数对氯化镁纯度的影响 |
3.2 喷雾干燥对氯化镁粉末的影响 |
3.3 分散剂对氯化镁粉末的影响 |
3.4 低温热解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
3.4.1 热解温度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
3.4.2 热解时间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
3.5 低温热解对氧化镁微观形貌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MS水泥的性能研究试验 |
4.1 纯BMS水化相的确定 |
4.1.1 XRD表征 |
4.1.2 FT-IR表征 |
4.1.3 SEM表征 |
4.2 BMS水泥的配比实验 |
4.2.1 BMS水泥最佳原料摩尔比的确定 |
4.2.2 BMS最佳水灰比的确定 |
4.3 UFA对 BMS水泥性能的影响 |
4.3.1 UFA对 BMS水泥工作性的影响 |
4.3.2 UFA对 BMS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UFA对 BMS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
4.3.4 UFA对 BMS水泥耐水性的影响 |
4.3.5 UFA对 BMS水泥微观形貌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改性镁质胶凝材料表面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硫氧镁胶凝材料的改性及复合技术研究[D]. 单继元.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碱式硫酸镁水泥基全珊瑚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楚英杰. 安徽建筑大学, 2021
- [3]氯氧镁水泥(MOC)耐水性研究及其应用[D]. 李天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D]. 张子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丹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D]. 黄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7]改性硫氧镁水泥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 崔宝栋.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8]固体废弃物秸秆纤维增强硫氧镁水泥环保建材性能[D]. 曹健. 深圳大学, 2019(01)
- [9]利用盐湖提取碳酸锂副产镁渣制备镁质胶凝材料[D]. 陈聪. 青海大学, 2019(04)
- [10]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D]. 赵鑫.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