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高彪[1](2013)在《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钛合金因其优越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钛合金的难加工特性一直是加工领域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钛合金薄壁件。由于薄壁件比强度高、比刚度大等显着优势,在航空航天工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现代飞机高灵活性、高机动性以及载重、长续航能力等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钛合金薄壁件壁厚向更薄的方向发展。但钛合金薄壁件由于刚度低,在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让刀、振动等问题,成为制约钛合金薄壁件的加工的瓶颈难题。论文拟通过研究辅助填充材料,对钛合金薄壁件进行辅助支承,提高其动、静力学刚度,实现钛合金薄壁件的高效加工。针对纯石蜡加固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存在自身强度低、与钛合金结合强度低以及熔点低(切削热将导致部分加固材料熔化)等问题,进行石蜡基填充材料配方研究,选用聚乙烯蜡、环氧树脂粉末、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硬脂酸作为性能改善材料成分,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不同配比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钛合金的结合强度、材料阻尼特性及凝固收缩率与熔点,优选出适合工艺要求的石蜡基填充材料配方。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侧壁及腹板进行静力学建模并进行框类零件模态分析,通过位移云图和应力云图分析石蜡基填充材料性能对辅助加工薄壁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加工能够减小让刀变形和静载作用下的应力;在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情况下框类零件的固有频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有利于改善薄壁件的加工稳定性。通过不同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侧壁的铣削试验,获得不同配方、不同刚度工件在不同加工参数下加工的加速度信号,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的减振机理。为实现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高效加工的工程应用,进行了石蜡基填充材料的制备与熔化填充、整平及清除、工件的装夹等工艺研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专用设备,包括石蜡基填充材料熔化填充装置、整平装置和石蜡清除回收装置,为实现钛合金薄壁类零件高效加工提供工艺技术保障。本论文得到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类专项(2011JC01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4003-021)的支持。
张继游[2](2010)在《废旧汽车塑料的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轻量化技术使汽车塑料的用量越来越大,在报废阶段,由于种类繁多、识别分离困难,导致不能有效回收再利用,制约了汽车产品实际回收利用率的提高。因此,研究报废汽车塑料的识别技术,对于汽车行业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汽车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进行文献综述和开展汽车保险杠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按物理再利用、化学再利用和能量回收三个层次,建立了225张汽车塑料回收利用实证技术清单,为我国车用材料回收利用实证技术的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其次,建立了汽车塑料中红外识别系统,开发了200多种汽车塑料中红外谱图库,为后续开发实用、有效的报废汽车塑料识别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识别基准。第三,为适应报废汽车拆解现场识别的要求,以PP、PE、ABS、PA、PC、PMMA等六种汽车塑料为识别对象,研究和开发了报废汽车塑料近红外识别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识别准确率超过95%,满足现场识别的要求。最后,针对汽车塑料中的碳黑严重影响近红外识别准确率之不足,开展了汽车塑料摩擦电序法识别技术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了摩擦电序识别和静电分离方法在汽车塑料分离中的应用前景,并认为这是提高报废汽车塑料识别准确率和进行大规模分离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报废汽车塑料的大规模识别分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PP、PE、ABS、PA、PC、PMMA等六种汽车塑料为识别对象,研究和开发了光栅色散型“报废汽车塑料近红外识别系统”,识别准确率超过95%,满足现场识别的要求;为克服汽车塑料中的碳黑对近红外识别方法准确率的影响,开展了摩擦电序识别技术基础研究,采用法拉第筒法获得的汽车常用塑料摩擦电序为:(+) PA→PMMA→PC+ABS→ABS→铜→PP→PE (-)。并且不受样品颜色和添加剂的影响,为报废汽车塑料的大规模识别分离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由中红外光谱仪、衰减全反射(ATR)附件和自行开发的“汽车塑料中红外谱图库”构成的“汽车塑料中红外识别系统”,为报废汽车塑料识别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准。
杨晶[3](2009)在《光纤电压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系统的关键元件,是现代测量和自动控制的主要环节。目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电磁式电压传感器存在二次短路与开路危险、磁饱和现象等缺陷。这些缺陷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还会导致整个检测系统故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无电磁感应的电压检测装置。光纤电压传感器以光作为信号的载体,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不受电磁干扰、带宽高及体积小等优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论文设计了光纤电压传感器模拟系统的硬件电路;利用锗酸铋(BGO)晶体作为光纤电压传感器的传感头,分析研究了BGO晶体的泡克尔斯(Pockels)效应;针对光路扰动、温度稳定性问题,采用双光路补偿和软件修正的方法,提出了光路扰动解决方案和温度补偿方法;以小波变换为核心,在常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改进阈值函数去噪方法。研究认为,该传感器模拟系统的设计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基本达到要求。双光路补偿方法可将光路中的各种扰动及光电探测器的温度漂移抵消掉,使传感器能够得到调制后的有用信号;使用改进后的小波阈值函数处理信号,信号的噪声部分被很好的抑制,而且信号较为光滑,有很高的信噪比。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软件补偿方案能够得到较好的去噪效果,提高了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性能。
张琦,张裕中,周斌兴,徐凯[4](2008)在《基于剪切原理的光缆油膏分散混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纤光缆填充膏是一种冷填充型光纤光缆用的成缆材料,是由气相二氧化硅通过搅拌设备分散在高粘度基础油体系中形成的膏状物质.本文通过分析气相二氧化胶凝剂在基础油中的分散过程,提出了油膏形成的网状结构假说,并在分析了均质机内物料流动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剪切均质机在油膏物料分散时工艺参数的理论公式.
张金生,代孟元,李丽华,张叶红,甘跃华[5](2006)在《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高吸油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其在吸油机理上与传统的吸油材料完全不同。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原理、热力学与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介绍;对影响树脂合成与性能的聚合单体、交联方式、聚合工艺、温度与时间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当前高吸油性树脂在环境保护、工业原料等方面的应用也作了综述。最后展望了高吸油性树脂的发展方向,指出其在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领域拓展这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吴健飞,戴蔚荃,张震乾[6](2000)在《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光纤油膏是光缆中必不可少的新型防水材料 ,光纤油膏直接与光纤接触 ,质量指标要求很高 .在国内原料无法满足生产高质量的光纤油膏的前提下 ,用自制的主要原料高吸油性聚合物、抗下垂剂进一步与石油烃、有机增稠剂、无机填料充分混合均匀 ,制成了析氢值低、油分离小、锥入度大、高低温性能好、指标达到进口指标的光纤油膏
二、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薄壁件加工研究现状 |
1.2.1 薄壁件加工让刀变形研究现状 |
1.2.2 薄壁件加工振动研究现状 |
1.2.3 薄壁件加工颤振抑制研究现状 |
1.3 辅助物辅助支承薄壁件加工研究现状 |
1.3.1 辅助支承物的种类 |
1.3.2 辅助支承对加工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4 石蜡特性及在支承加工中的应用 |
1.4.1 石蜡特性 |
1.4.2 石蜡的材料阻尼性能参数研究 |
1.4.3 辅助加工相关设备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2章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石蜡和添加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
2.2.1 石蜡的物理性质 |
2.2.2 添加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
2.3 正交试验设计 |
2.3.1 正交试验条件及准备 |
2.3.2 正交试验方法 |
2.3.3 试样制备过程中浇注温度和固化收缩率的测量 |
2.4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2.4.1 试样的制备 |
2.4.2 石蜡基填充材料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性能测试 |
2.4.3 石蜡基填充材料与钛合金工件结合强度测试 |
2.5 新型石蜡基填充材料阻尼特性研究 |
2.5.1 对数衰减率的计算方法 |
2.5.2 石蜡基填充材料阻尼特性的试验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静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侧壁静力学建模 |
3.2.1 钛合金薄壁框类零件静力学建模 |
3.2.2 仿真结果分析 |
3.3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腹板静力学建模 |
3.3.1 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腹板静力学建模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钛合金薄壁框类零件模态分析研究 |
3.4.1 钛合金薄壁框类零件几何模型的建立 |
3.4.2 模态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蜡基填充材料性能对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振动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不同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铣削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条件及准备 |
4.2.3 试验加工参数及走刀方式 |
4.3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减振机理研究 |
4.3.1 第一次走刀数据采集与结果处理 |
4.3.2 不同工件刚度在不同加工参数下加工的数据采集与结果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工艺与专用设备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加工钛合金薄壁件工艺研究 |
5.2.1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制备 |
5.2.2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熔化及填充 |
5.2.3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整平加工 |
5.2.4 工件的装夹 |
5.2.5 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工艺参数 |
5.2.6 石蜡基填充材料的清除回收 |
5.3 石蜡基填充材料熔化填充装置研制 |
5.4 整平装置的设计 |
5.5 石蜡清除装置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论文及专利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表 |
(2)废旧汽车塑料的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见塑料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塑料回收利用相关法规 |
1.2.2 汽车塑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 |
1.2.3 典型汽车塑料件的回收利用技术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塑料LCA 分析与回收利用实证技术清单研究 |
2.1 常用汽车塑料简介 |
2.2 汽车塑料LCA 分析 |
2.2.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
2.2.2 汽车保险杠的生命周期建模 |
2.2.3 汽车保险杠全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清单分析 |
2.2.4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分析结论 |
2.3 汽车塑料回收利用实证技术清单研究 |
2.3.1 探讨车用材料回收利用实证技术 |
2.3.2 探讨汽车塑料回收利用实证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塑料中红外识别技术研究 |
3.1 汽车塑料识别技术 |
3.2 汽车塑料中红外识别法 |
3.2.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 |
3.2.2 仪器简介 |
3.2.3 试验步骤 |
3.2.4 开发汽车塑料中红外识别数据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塑料近红外识别技术研究 |
4.1 近红外光谱技术 |
4.1.1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
4.1.2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 |
4.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塑料识别中的应用 |
4.2 近红外光谱仪识别系统硬件开发 |
4.2.1 光谱仪的选型 |
4.2.2 测样器件的选型 |
4.2.3 测试台架的设计与开发 |
4.3 近红外光谱仪识别系统软件开发 |
4.3.1 汽车塑料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4.3.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4.3.3 功能模块设计 |
4.4 近红外光谱仪识别系统的使用与结果分析 |
4.4.1 近红外光谱仪识别系统的使用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摩擦电序法识别技术研究 |
5.1 摩擦电序识别和静电分离法及其在汽车塑料回收利用中的应用 |
5.1.1 摩擦电序法原理 |
5.1.2 摩擦电序法识别汽车塑料 |
5.1.3 摩擦筒分离汽车塑料 |
5.1.4 电晕充电带分离汽车塑料 |
5.2 摩擦电序法识别技术的基础研究 |
5.2.1 摩擦电序实验基础研究 |
5.2.2 摩擦电序识别电路的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研究结论 |
6.3 主要创新点 |
6.4 展望 |
附录 样品到各类模型的马氏距离 |
附表1 建模样品到各类模型的马氏距离 |
附表2 未知样品到各类模型的马氏距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光纤电压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 |
1.2 光纤传感器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
2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简介 |
2.1 功能型光纤电压传感器 |
2.1.1 马赫--泽德干涉型传感器 |
2.1.2 光纤模--模干涉型传感器 |
2.2 非功能型光纤电压传感器 |
2.2.1 体调制型传感器 |
2.2.2 面调制型传感器 |
2.3 本章小结 |
3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原理 |
3.1 双折射现象 |
3.2 POCKELS 效应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4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系统硬件设计 |
4.1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系统总体方案 |
4.2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光路系统 |
4.3 器件的选择 |
4.3.1 光源 |
4.3.2 光纤 |
4.3.3 光源驱动电路的设计 |
4.3.4 电光晶体 |
4.3.5 1/4 波片 |
4.3.6 起偏器与检偏器 |
4.3.7 光路系统的损耗估计 |
4.4 光检测器 |
4.4.1 光检测器简介 |
4.4.2 PIN 光电二极管 |
4.4.3 光电转换电路 |
4.4.4 光检测器前置放大电路 |
4.4.5 低通滤波电路 |
4.5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
4.5.1 数据采集的基本概念 |
4.5.2 采样与量化 |
4.5.3 采样的方式 |
4.5.4 数据采集卡 |
4.5.5 A/D 转换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5 光纤电压传感器的系统设计结果分析 |
5.1 光路系统的误差 |
5.1.1 光源引起的误差 |
5.1.2 LED 的调制 |
5.1.3 光纤引起的误差 |
5.2 光源的耦合损耗 |
5.2.1 反射损耗 |
5.2.2 面积失配损耗 |
5.2.3 封装比损耗 |
5.2.4 数值孔径损耗 |
5.3 BGO 晶体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
5.3.1 BGO 晶体的温度特性 |
5.3.2 BGO 晶体的温度补偿 |
5.4 光路扰动损耗 |
5.4.1 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5.4.2 双光路补偿方案 |
5.5 电路系统的误差 |
5.5.1 内部噪声 |
5.5.2 晶体管噪声 |
5.6 光检测器的噪声 |
5.6.1 高频噪声 |
5.6.2 低频噪声 |
5.7 降噪措施 |
5.7.1 小波去噪原理 |
5.7.2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5.7.3 改进的阈值函数去噪方法 |
5.8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5.8.1 MATLAB 软件介绍 |
5.8.2 MATLAB 仿真 |
5.8.3 仿真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高吸油性树脂的理论研究 |
1.1 吸油原理 |
1.2 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
2 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
2.1 高吸油性树脂的聚合单体 |
2.2 高吸油性树脂的交联方式 |
2.3 高吸油性树脂的聚合工艺 |
2.4 反应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
3 应 用 |
4 展 望 |
(6)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合成高吸油性树脂[1~4] |
1.2 抗下垂剂的合成 |
2.3 光纤油膏的合成[5]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技术指标 |
2.2 技术特点 |
四、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蜡基填充材料辅助支承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工艺研究[D]. 高彪. 山东大学, 2013(10)
- [2]废旧汽车塑料的识别技术研究[D]. 张继游.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3]光纤电压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D]. 杨晶.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4]基于剪切原理的光缆油膏分散混合机理研究[J]. 张琦,张裕中,周斌兴,徐凯.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5)
- [5]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金生,代孟元,李丽华,张叶红,甘跃华. 化学与黏合, 2006(06)
- [6]无色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J]. 吴健飞,戴蔚荃,张震乾.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