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体育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课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茂[1](2020)在《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羽毛球专项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大学羽毛球课程也越来越受广大学生欢迎。在羽毛球专项课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学习认知、动机、情绪、肢体展现等学习偏好和特征,而体育学习风格正是反映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偏好特征,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现于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大学羽毛球专项课教学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体育学习风格的大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羽毛球专项课为例,调查研究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和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在归因差异、动机强弱、反馈两极性、反馈频率子维度上得分较高,在趋同和趋异、沉思和冲动、肢体展现、异化需求子维度上得分较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肢体展现和异化需求子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在其他子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肢体展现子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在其他子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位于中等水平。四个考核项目中,课堂考勤和课外锻炼学习效果较好,专项技能1和专项技能2学习效果较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课外锻炼和专项技能2的学习效果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在课堂考勤、专项技能1以及学习效果总成绩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3、在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发现趋同和趋异、动机强弱、归因差异、反馈两极性、肢体展现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受动机强弱、归因差异、趋同和趋异、反馈两极性、肢体展现影响较大。4、基于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对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探讨和总结之上,提高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教学建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向学生提供积极反馈,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自尊水平。

王康[2](2020)在《花样跳绳运动对泰安市新泰市汶城联小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跳绳运动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较广泛,花样跳绳作为跳绳传承和发扬的产物,因其形式多样、结构简单,深受年轻人喜爱。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及贯彻素质教育需求,各所小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存在差异。通过对花样跳绳的研究,为运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依据,促使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对小学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提供支持。本研究通过开展花样跳绳教学活动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意见和相应策略,为花样跳绳教学应用提供经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以花样跳绳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泰安市新泰市汶城联小四年级小学生87名小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花样跳绳实验教学,论证花样跳绳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BMI、肺活量、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体质测试项目,采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的评定。将实验前后所得的数据用SPSS24.0进行处理,对实验后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花样跳绳运动对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两组小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实验组实验后数据变化更加明显。2.两组同学体育运动参与、体育关注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运动转化存在显着差异;个人运动兴趣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参加花样跳绳训练的小学生比常规教学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要高。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小学生身体素质及格率明显提高,花样跳绳练习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4.实验组实验后同伴关系、合理归因、活动积极性、社会支持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组实验后比实验前心理效应各维度明显提高,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心理效应各维度变化一般。实验组身体主观感知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调整无显着性差异。5.对小学生经过花样跳绳训练之后花样跳绳兴趣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组小学生实验后对花样跳绳效果评价较高,其中对花样跳绳兴趣度达88.1%,对花样跳绳练习效果反映较好。6.通过对实验后小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实验组小学生对花样跳绳练习效果较为满意,但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及强度把控方面不够严密等,在今后教学应用过程中需完善。综上所述,花样跳绳运动能够引起小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对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还能改善同伴关系,促进心理健康。花样跳绳结构简单、形式多样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建议适当提高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比重,依据学生对花样跳绳学习程度调整内容难度。组织花样跳绳系列比赛,提高学生参与重视程度。

胡懿萍[3](2019)在《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儿童在人格的发展即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健全上产生不足,大多数表现在懦弱、怯懦、依赖感强、性别角色的性取向的各种问题。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找出7-12岁儿童实验前、后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与对照组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试图通过跆拳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进行干预,完成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过程,强化儿童勇敢、不惧挫折的意志品质,同时,强化男性儿童的阳刚气。希望通过跆拳道运动促进子女或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的良好以及人格的健全。本课题试图通过跆拳道的教学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与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攻击性与性别角色是否有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方法,以胡家湾小学跆拳道特长班7-12岁儿童为实验组和胡家湾小学普通班7-12岁的儿童为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实验前、后攻击性和性别角色各维度上的差异。探索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攻击性得到了显着提高。跆拳道训练能有效的提高男性儿童工具性攻击性即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影响,但对攻击性的两个负面变量愤怒和敌意性攻击不存在任何显着性的影响。2.实验前的女性儿童攻击性水平相较于男性儿童而言本来就比较低,通过跆拳道的干预下,男性儿童的攻击性明显增高,但是在女性儿童法人攻击性上却是:实验前、后发现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虽然有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3.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得到显着改善。结果表明:跆拳道训练能够提高男性儿童性别角色的男性化分值,但是对性别角色的女性化分值没有显着性的提高。4.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在男性化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

尹瑶,李成,刘名远[4](2018)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归因训练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归因训练是目前归因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归因训练能够使参加体育课学习的高等学校学生将其成败归因、情感、期望水平和心境等向积极方向转化,继而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成就动机等。

谷松[5](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何连连[6](2016)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学校体育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2014年通过对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正逐年下降,尤其是肥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显然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以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构建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论文研究中用到的研究方法,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帕累托分析总结出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然后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在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在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中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和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累计百分数达80.46%,成为主要因素,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累计百分数在80.46%-89.1%,成为次要因素,场地设施条件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累计百分数在95%-100%,成为一般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得到的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最后绘制出包括影响因素、问题、建议措施以及负责人(部门)四个维度的对策表。(2)本文以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二级指标有13个,反应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和学习态度;学习层包括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大小及进步幅度;行为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体育课的参与率、体育课中的课堂表现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参与;结果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3)通过选取上海某高校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表明该指标体系实现了量化评价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目标,而且这些评价分层次、分结构,有针对性,说明该方法建立的评价指标可以应用于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改善大学体育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舒婷[7](2015)在《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重点将积极心理学最新理念引入到小学体育教育中,采用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品质进行实证性干预研究,探讨以运动干预为主积极心理干预为辅的积极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耐挫力品质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等方法,采用的方式是以小学生耐挫力品质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六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行为期三个月的体育教学对比实验研究,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耐挫力相关维度数据,以检验积极体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研究主要采取《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耐挫力量性评价手段,耐挫力品质以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五个维度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干预前耐挫力的T检验中显示,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0.728,P>0.05),即两个班具有同质性。2、实验班的耐挫力量表的总得分在干预后显着提高,实验班前、后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53±4.352)vs(91.69±4.452),t=-19.412,P<0.001],同时实验班在耐挫力四个维度(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和人际协助维度)前、后测上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耐挫力家庭支持维度的得分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3、对照班的耐挫力总得分在前、后测检测中[(82.92±3.996)vs(83.39±3.499),t=-1.962,P>0.05],后测分数有一定提高,但均未呈现差异的显着性,可见两次测评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变化不大。研究结论:干预后采用积极体育教学的实验班被试在耐挫力大部分维度上的提高程度要高于对照班。由此可见,耐挫力品质可以通过运动和心理干预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且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起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来自实验班学生的半结构访谈报告也验证了实验的效果。

王韵[8](2014)在《归因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锻炼动机和锻炼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自评量表和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对我省普通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讨锻炼动机与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锻炼动机激发——归因训练的干预对锻炼效果的影响。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提供心理学依据,以促进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6所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动机都集中在较强及以上;(2)男大学生的健康因素非常显着的高于女大学生;坚持羽毛球训练12个月以上成员的形态因素显着性的高于训练1-3个月的成员,前者更能感受到羽毛球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体态和外表,柔韧性也得到了提高;(3)男大学生的健康效果高于女学生,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的健康效果显着性高于大一学生。并且男生的能力效果非常显着地高于女生,大一学生的能力效果显着性地低于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在体育锻炼外貌效果的体验要显着地高于大四学生,训练年限在12个月以上的成员所体验到的外貌效果优于训练1-3个月的成员。训练6-12个月和训练12个月以上的成员在社交效果维度上有着显着性的差异,后者的社交效果显着性高于前者;(4)锻炼动机与高校羽毛球俱乐部不同训练年限成员锻炼效果的关系紧密。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1)高校羽毛球俱乐部女性成员在干预后其锻炼动机仅在形态因素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其锻炼效果在能力效果因素上与男性成员也有着显着性的差异;(2)俱乐部成员的后测锻炼效果得分均要高于前测,在能力效果因素上有着显着性的前后测差异;不同训练年限成员仅在锻炼乐趣和社会效果因素上有着显着性的差异;(3)被试成员的羽毛球专项技术中手法控制类的四个项目后测均非常显着性的高于前测水平,综合类的项目前后测试的差异性也非常显着。

张长军[9](2014)在《中学体育课中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学干预》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时期,由于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文章通过对中学体育课中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和方式、不良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和学生自身不良的归因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教学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为提高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梁丹[10](2012)在《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习得性无助感是个体后天习得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将影响个体对无助对象的认知、情感和未来的行为。在体育学业领域的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个体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鉴于公共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测量法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习得性无助感进行研究。首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形成预测问卷,经过两轮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最后完成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编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习得性无助感在无助情绪、无助动机以及总体无助倾向上并不存在显着年级和学科差异;在无助情绪和无助动机上不存在显着性别差异,但在总体得分上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体验到无助感;在无助情绪和总分上体育成绩等级不同存在显着差异,等级较差组的无助情绪和总体无助倾向最高,中等等级次之,优秀等级最少。本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包括学生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因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原因。(2)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应当围绕产生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使用认知调节策略并且积极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二、大学生体育课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课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羽毛球专项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学习风格
        2.1.2 体育学习风格
        2.1.3 羽毛球
        2.1.4 大学专项课
    2.2 体育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学习风格的理论基础
        2.2.2 体育学习风格涵义的相关研究
        2.2.3 体育学习风格模型的相关研究
        2.2.4 体育学习风格现状的相关研究
    2.3 大学羽毛球教学的相关研究
        2.3.1 大学羽毛球教学效益的相关研究
        2.3.2 大学羽毛球教学理念的相关研究
        2.3.3 大学羽毛球教学指导方法的相关研究
        2.3.4 大学羽毛球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2.4 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调查结果分析
        4.1.1 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总体现状分析
        4.1.2 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
        4.1.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
        4.1.2.2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
        4.1.2.3 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
    4.2 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4.2.1 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总体现状分析
        4.2.2 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4.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4.2.2.2 不同年级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4.2.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4 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对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
    4.5 基于体育学习风格角度对大学生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探讨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5.2.2 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掌握
        5.2.3 向学生提供积极反馈,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5.2.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自尊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2)花样跳绳运动对泰安市新泰市汶城联小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重视程度提高
        1.1.2 体育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1.1.3 花样跳绳符合学生运动性和趣味性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花样跳绳概念
        2.1.2 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概念
        2.1.3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花样跳绳运动特点的相关研究
        2.2.2 运动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我国运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境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身体形态结果与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身体机能结果与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4.2 实验后小学生体质健康对比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学生BMI结果与分析
        4.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肺活量结果与分析
        4.2.3 两组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质测试及格率对比分析
    4.3 实验前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变化结果及分析
    4.4 实验后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差异性分析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伴关系结果与分析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主观感知结果与分析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合理归因能力结果与分析
        4.4.4 两组小学生自我调节结果与分析
        4.4.5 两组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结果与分析
        4.4.6 两组小学生社会支持结果与分析
        4.4.7 小学生花样跳绳练习后心理健康发展主观判断
    4.5 实验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结果统计与分析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参与对比分析
        4.5.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关注对比分析
        4.5.3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转化对比分析
        4.5.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个人运动兴趣对比分析
    4.6 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主观练习评价及注意事项与应对策略
        4.6.1 实验后小学生花样跳绳喜爱程度及练习意愿
        4.6.2 小学生花样跳绳练习主观参与度
        4.6.3 小学生花样跳绳练习后获得技能及练习倾向
        4.6.4 实验组小学生花样跳绳主观练习强度
        4.6.5 花样跳绳教学兴趣点
        4.6.6 实验组花样跳绳主观影响
        4.6.7 小学生花样跳绳练习具有价值观点
        4.6.8 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过程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
        4.6.9 花样跳绳教学反思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3)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创新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目标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攻击性相关概念
        2.1.2 性别角色相关概念
        2.1.3 跆拳道训练的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对象
        3.1.1 研究的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心理测量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实验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2 实验前、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2.4 对照组实验前、后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3 实验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4.3.1 实验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4.3.2 实验后7-12 岁儿童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归因训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归因
    1.2 归因训练
2 影响归因的相关因素
    2.1 内外向
    2.2 可控性
    2.3 稳定性
    2.4 意向性
    2.5 整体性
3 高等学校体育课的特点
    3.1 课程的非衔接性
    3.2 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3.3 团队学习精神
4 高等学校体育课植入归因训练
    4.1 创设课程内容成败情景
    4.2 及时反馈个人取得的进步
    4.3 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
    4.4 学生进行分享

(5)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2.1 “青少年”的界定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层面
        3.3.2 研究路线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4.4 讨论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研究架构
        5.4.1 自变量
        5.4.2 中介变量
        5.4.3 因变量
    5.5 研究假设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方差齐性检验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4 信度分析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5.8 讨论
        5.8.1 被试特征分析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6.5.1 增强育心意识
        6.5.2 完善知识结构
        6.5.3 提高操作技能
7 综合讨论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基于柯式模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概述
    2.1 国内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2.1.1 体育学习效果的现状研究
        2.1.2 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2.1.3 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2.2 国外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2.3 相关概念
        2.3.1 效果评价
        2.3.2 学习效果
    2.4 柯式模型
    2.5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应用柯式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德尔菲法
        3.3.3 专家访谈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3.5 层次分析法
        3.3.6 数理统计法
4 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分析
    4.1 因果分析法
    4.2 帕累托法分析
    4.3 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对策表
5 基于柯式模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典型性原则
        5.1.3 全面性原则
        5.1.4 可操作性原则
        5.1.5 科学客观性原则
        5.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5.2 评价指标的建立过程
        5.2.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5.2.2 专家咨询的实施
        5.2.3 专家咨询的结果分析
        5.2.4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2.5 评价指标的确立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
        5.3.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5.4 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验
6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
    6.1 调查对象
    6.2 评价的标准
    6.3 评价的方法
        6.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6.3.2 确定评语集
        6.3.3 确定指标权重集
        6.3.4 建立评判矩阵
        6.3.5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概念的评述
        2.1.1 关于耐挫力概念的评述
        2.1.2 积极体育教学相关概念的评述
    2.2 关于耐挫力干预手段与方法的评述
        2.2.1 社会干预手段的研究
        2.2.2 学校教育干预手段的研究
        2.2.3 家庭教育干预手段的研究
    2.3 体育运动对耐挫力品质干预的研究评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教学实验法
        3.3.4 访谈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4 测量工具
        3.4.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3.4.2 访谈大纲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变量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教学干预
        3.5.4 实验实施方案
        3.5.5 实验假设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量性研究结果
        4.1.1 积极体育教学干预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2 积极体育教学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3 实验班在积极体育教学运动干预前后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4 对照班在积极体育教学运动干预前后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2 质性研究结果
    4.3 分析讨论
        4.3.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耐挫力心理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
        4.3.2 积极体育教学有利于小学生耐挫力积极认知维度的提升
        4.3.3 积极体育教学有助于小学生耐挫力情绪控制维度的提高
        4.3.4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对小学生耐挫力目标专注维度有提升作用
        4.3.5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有利于小学生耐挫力人际协助维度的提高
        4.3.6 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家庭支持的提高有待进一步检验
        4.3.7 质性检验——对半结构性访谈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附录 C 耐挫力(resilience)品质改善实验班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D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执行指南
附录 E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课程大纲
附录 F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课程教案
附录 G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图片展示

(8)归因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锻炼动机和锻炼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锻炼动机理论背景
        1.1.1 肯雍的动机理论模型
        1.1.2 自我效能理论
        1.1.3 需要—成就理论
        1.1.4 自我决定理论
        1.1.5 目标设置理论
        1.1.6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锻炼动机
        1.2.2 锻炼效果
        1.2.3 锻炼动机的激发
        1.2.4 归因与归因训练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关于锻炼动机研究的现状分析
        1.3.2 国内外关于锻炼动机激发研究的现状分析
        1.3.3 国内外锻炼效果领域的研究及分析
2 研究目的与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3 调查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量工具
        3.1.3 数据的统计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性别、年级和训练年限被试的体育锻炼动机得分描述
        3.2.2 不同性别、年级、训练年限被试锻炼动机得分差异分析
        3.2.3 不同性别、年级、训练年限成员锻炼效果得分差异分析
        3.2.4 被试锻炼动机及锻炼效果各变量的关系
        3.2.5 不同训练年限被试的锻炼动机对锻炼效果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锻炼动机的性别、年级及训练年限差异分析
        3.3.2 不同性别、年级、训练年限成员的锻炼效果差异分析
        3.3.3 不同训练年限的俱乐部成员锻炼动机对锻炼效果的影响分析
4 实验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测试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实验被试归因训练前后锻炼动机的对比分析
        4.2.2 实验被试在归因训练前后锻炼效果的对比分析
        4.2.3 实验前后被试体育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
        4.2.4 实验前后被试体育锻炼效果的性别差异
    4.3 分析与讨论
        4.3.1 不同性别成员体育锻炼动机前后测试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性别成员体育锻炼效果前后测试的差异分析
        4.3.3 被试锻炼效果技术评定前后测试的差异分析
5 结论
    5.1 调查研究结论
    5.2 实验研究结论
6 创新与不足
    6.1 本研究的创新
    6.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自评量表
    附录二: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中学体育课中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学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体育课中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
    2.1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和方式
    2.2 不良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
    2.3 学生自身不良的归因模式
3 中学体育课中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学干预
    3.1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2 建立多元评价激励机制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象
    3.3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3.4 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4 小结

(10)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习得性无助”概念介绍
        2.2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工具
        2.3 体育学业领域“习得性无助”研究
    3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编制
    1 研究一:探索性因素分析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结构的初步建立
        1.1 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2 研究二:形成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正式问卷
        2.1 目的
        2.2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2.3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信度检验
        2.4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效度检验
        2.5 小结
第二章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整体情况分析
        3.2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年级差异
        3.3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
        3.4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在学科上的差异
        3.5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在体育成绩上的差异
        3.6 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
    1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原因
        1.1 内部原因
        1.2 外部原因
    2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策略
        2.1 认知调节策略
        2.2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大学生体育课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与羽毛球专项课学习效果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羽毛球专项课为例[D]. 林茂.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2]花样跳绳运动对泰安市新泰市汶城联小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D]. 王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D]. 胡懿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归因训练的思考[J]. 尹瑶,李成,刘名远. 体育师友, 2018(02)
  • [5]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何连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D]. 杨舒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1)
  • [8]归因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成员锻炼动机和锻炼效果的影响[D]. 王韵.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9]中学体育课中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学干预[J]. 张长军. 搏击(体育论坛), 2014(03)
  • [10]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D]. 梁丹.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大学生体育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