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有看头”(论文文献综述)
崔琳[1](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认为
陈英超[2](2021)在《李震坚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姚茜[3](2021)在《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学习党史能让人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爱国情怀,坚定地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地位不动摇。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先驱的红色场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红色场馆中陈列的文物、照片、图片等教育资源,经过多媒体技术的渲染,形成的集视、听、感受为一体的教育形式,使红色场馆具备了鲜明的主题和较强的互动性,因而在开展党史教育中红色场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本篇文章以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调查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的策略:一是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一章节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加强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一部分从党员和广大群众两个角度展开,阐述了当代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这一部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方面对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具备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第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开展党史教育中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党的创建史教育和“初心”教育两大特色。二是充分调研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路径。这一章节对纪念馆面向观众的四方面工作进行了论述:第一,科学合理布局展区。这一部分从展区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展陈内容的安排两个角度对“一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区、原状陈列展区和专题陈列展区从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上进行了介绍说明,分析了展览空间的流线设计和空间布局逻辑;第二,提升场馆讲解服务。这一部分从教育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即讲解员和听众出发,分析场馆提升宣教效果的做法。即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同时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对观众的喜好做充分调查,针对不同受众设计讲解方案,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讲”;第三,充实场馆展陈资料。这一部分总结了“一大”纪念馆丰富展陈资料的两方面的做法,即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和利用和增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展陈资料;第四,拓宽场馆社会服务功能。这一部分阐述了纪念馆通过增强场馆服务功能的两种做法:举办流动展览、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吸引观众参与的同时提升了场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工作的四条路径:第一,健全文物保护机制。红色场馆可以通过进行文物保护的学术研究并以其为理论基础修订“专馆专用”的文物保护方案、工作制度等,有效保障馆藏文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提升红色场馆党史研究水平的策略。学术成果是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最重要的智慧支撑,场馆可以通过内部开展学术研究或针对场馆主题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场馆科研水平,增加与场馆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从而使展陈内容更加完善、展陈资料更加丰富;第四,开发网络宣教平台。红色场馆通过互联网开展党史教育,首先应把握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及差异,构造便捷的党史教育平台;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宣教优势,提升场馆服务,有效拓宽党史教育的范围。本篇论文希望在总结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开展党史教育的做法基础之上,与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判分析,得出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增添活力,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段莉莎[4](2021)在《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
高俊[5](2020)在《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明确提出“油画语言语感”的概念,并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这一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语感发生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回归对本体的觉知是拓展油画语言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油画语言相关基本对立问题的探索中运用辩证法,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对整体感的觉知,将使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与深化得以体系化,由此形成并创立新的油画语言风格。在论证过程中,笔者运用了语言学、历史学、图像学、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证:第一章,从历史观的角度,通过回溯油画语言演变的历史节点,并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对油画语言的探索过程,以论证油画语言语感随着文化语境而发生变化是历史的常态,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语感发生变化与拓展是历史的必然。第二章,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回归本体的觉知是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途径,具体包括: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觉知、油画家的本体意识自觉、油画家对自然本体的深度觉知、油画家对不同艺术共性原理的觉知、对人文精神的回归,进而阐明油画语言发展的源动力和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并不在于对外在的追慕与迷茫,而在于对本体的觉知与回归。第三章,论证辩证观的运用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具体围绕油画语言若干矛盾问题(如形式与内容、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象)等进行讨论。第四章,从整体观的视角,论证整体性、系统性是油画语言语感的内在逻辑的框架结构,对整体感的觉知是新的语感觉知升华为系统表达的关键,整体感是油画家终身面对并探索的基本问题。论文的论据主要以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探索为例,其原因是油画语言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不竭探索有密切的关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各种变化,对东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均有深刻的研究与体会,在学成之后他们穷极一生致力于教学与创作,是油画语言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和探索者。因此,中国第三代油画家60余年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语感的典型案例。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在于,明确提出并深入阐释油画语言“语感”这一概念,从“语感觉知”层面深入探讨油画语言风格演变的内在本质。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选择有关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语感觉知”这一主题,并从历史观、本体观、辩证观、整体观四种视角深入探讨并论证语感觉知的变化促成油画语言风格的演变,对学界探讨油画语言语感及艺术创作风格具有学术借鉴价值。本论文紧密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在学界前辈和同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东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油画的走向和中国油画家的艺术探索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见解。
涂智兴[6](2019)在《当代醒狮人生命历程研究 ——以佛山禅南醒狮精武会梁建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慧婷[7](2019)在《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搪瓷日用器物从“舶来品”到我国自产的转变发生于近代上海,上海搪瓷行业一度发展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代表,其发展伴随着我国近代轻工业与现代设计的初启过程。文章以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生产技术及发展、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及近代日用搪瓷器物与社会进程的联系。通过梳理近代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分类并提取特点,分析成因,探究其与国民生活的双向互动。有限的加工技术限制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的开发,商业追求却促使其设计的不断更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当时国家民族情绪的爆发等,都为搪瓷器物设计带来新的表现。同时,行业组织方式、设计参与人员、商业销售模式也在推进着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所体现出的丰富性、对流行事物的趋同,恰体现出我国近代商业设计的特点,及近代中国设计师对主流文化的顺从与接受,加之日用器物的广泛使用性与日常性,近代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不仅“被动”地承载人的思想,同时也在以自身风貌“主动”地影响着人群的观念与生活,与我国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的双向互动影响至今日的观念与生活。
王迪[8](2019)在《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作为中国陶艺类型展览的成功案例,为研究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发展时间线为序,通过文献整理、作品分析、采访记录等方法,从该双年展的策划缘起、内容经过及总结展望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该展览带来的观念突破、现代性内涵以及价值意义等。并通过该双年展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试图更全面的去阐述中国九十年代现代陶艺发展的概况,从而完善现代陶瓷艺术史的研究。同时,也反思与总结该展览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足与局限性,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研究模式。
高维娜[9](2019)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以公拜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为主要内容的庆典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举行。距今已举办了13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华人的普遍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显而易见,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存在较强的文化力,这种力量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对拜祖大典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但目前,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研究”作为论文课题,在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尽力为大典文化力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论文共分六个部分,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为研究对象,由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和意义,然后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化力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分为四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存在的问题不足,最后找到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提升的对策方法。通过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生产力四个维度的文化力调查分析,作者提出进一步增强大典仪式感、多渠道拓宽大典传播面、增强大典规模效应、大力发展黄帝文化产业和为大典添加新元素等对策与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弘扬黄帝文化,提升拜祖大典文化力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李慧婷[10](2019)在《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搪瓷日用器具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商业发展的大致脉络,分析及归纳其设计特点,旨在探索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在商业设计中对民族认同构建、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揭示民国时期搪瓷日用器具所蕴含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有看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有看头”(论文提纲范文)
(3)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针对党史教育现实意义的研究 |
(二)针对红色场馆发展变迁的研究 |
(三)针对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研究 |
(四)针对红色场馆发挥教育功能的路径研究 |
(五)针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四 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开展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 |
第三节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
第二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具体实践 |
第一节 科学规划展陈 |
(一)合理布局展陈空间 |
(二)精心设计展陈内容 |
第二节 优化讲解服务 |
(一)建设高水平讲解队伍 |
(二)建立精细化服务体系 |
第三节 丰富展陈资料 |
(一)注重文物的收集与利用 |
(二)增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展陈资料 |
第四节 拓宽场馆功能 |
(一)积极举办流动展览 |
(二)探索多样场馆服务 |
第三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
第二节 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
第三节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
第四节 开发网络宣教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览的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油画语言;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第三代油画家 |
(二)研究基础 |
(三)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背景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观: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第一节 镜鉴: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凡·艾克:从油性媒介剂到油画材料语言的语感觉知 |
二、从凡·艾克到提香:从材料语言到色彩语言的突破 |
三、从提香到格列柯 |
第二节 启示:19-20世纪西方油画家对东方艺术的借鉴 |
一、凡·高:“笔”的表现力 |
二、博纳尔:色彩的晕化、线的生命力 |
三、马蒂斯:造型符号、线的表现力、色彩的纯化 |
第三节 探索: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反思与自觉 |
一、东方的反思 |
二、东方的自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体观:“本体”的觉知与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 |
第一节 油画本体语言 |
一、油画本体语言的概念 |
二、油画本体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三、油画造型的语感觉知 |
四、油画构成的语感觉知 |
五、两种图像的背后 |
第二节 油画家本体意识的自觉 |
一、本体意识的自觉 |
二、本体自觉意识与个性化油画语言 |
第三节 自然本体 |
一、自然本体对于油画家的意义 |
二、觉知自然之形 |
三、从自然的颜色到色彩的语感 |
四、觉知自然之构架 |
五、觉知自然之气息 |
六、觉知自然之本体的方法 |
第四节 艺术共性原理的启示 |
一、觉知艺术共性原理 |
二、艺术综合素养与语感觉知力 |
第五节 人文精神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西方艺术家:创造力的滋养与激发 |
二、中国油画家:素养积淀与境界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辩证观:油画语言语感的深化 |
第一节 油画的形式语言与内容 |
一、追溯与超越 |
二、内容的厚度与意义 |
三、形式语言与内容的相互契合 |
四、形式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 |
第二节 油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
一、共性的重要性 |
二、个性化油画语言的探索 |
三、油画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抽象与具象 |
一、抽象之象 |
二、具象绘画中抽象元素及其结构 |
三、抽象中的具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观:从油画语言体系到油画语言的整体感 |
第一节 油画语言体系的整体认知 |
一、造型 |
二、构成 |
三、油画本体语言 |
第二节 油画造型整体观 |
一、形体的整体感 |
二、空间的完整 |
三、形体与空间在画面上的纯化 |
第三节 油画构成整体观 |
一、“章法”:稳定与坚实 |
二、构图之“象”:对“一”的追求 |
三、形调、节律与异质同构 |
第四节 油画本体语言的整体观 |
一、色调:色彩的整体观 |
二、从自然色调的启发到画面色调的审美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品照版权申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搪瓷工艺在近代上海 |
1.1 搪瓷的基本概念 |
1.1.1 搪瓷的基本概念 |
1.1.2 搪瓷的优良物理、化学属性 |
1.2 搪瓷工艺起源 |
1.2.1 玻璃与釉料的发明 |
1.2.2 珐琅工艺的早期发展 |
1.2.3 近代搪瓷工业的诞生 |
1.3 近代上海搪瓷生产工艺 |
1.3.1 制柸 |
1.3.2 制釉 |
1.3.3 搪烧 |
1.3.4 饰花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
2.1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兴起背景 |
2.1.1 经济条件的成熟 |
2.1.2 消费人群的改变 |
2.1.3 社会思潮的推动 |
2.2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部门设置 |
2.3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发展 |
2.3.1 起步时期——民族工业形成 |
2.3.2 发展时期——占领市场 |
2.3.3 衰落时期——时局动荡 |
小结 |
第三章 设计在近代上海搪瓷行业中的触发 |
3.1 国货运动中设计意识的觉醒 |
3.2 搪瓷行业对设计推进的方式 |
3.2.1 展会与赛会 |
3.2.2 国产搪瓷营业所与联合会 |
3.2.3 外来搪瓷制品 |
3.3 搪瓷行业设计类人才的培养 |
3.3.1 设计类院校的输出 |
3.3.2 搪瓷工厂内的培养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器型设计 |
4.1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造型范畴 |
4.1.1 厨房用品类 |
4.1.2 客餐用品类 |
4.1.3 卫生用具类 |
4.1.4 其他 |
4.2 近代搪瓷产品造型分析 |
4.2.1 产品造型的稳定性 |
4.2.2 产品造型的多样化 |
4.2.3 产品造型来源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图案设计 |
5.1 搪瓷日用器物图案的设计参与人员 |
5.1.1 画家的使用 |
5.1.2 图案画家、画工及其他 |
5.1.3 私人定制 |
5.2 搪瓷装饰图案在器物上的分布 |
5.2.1 图案在器物上的分布方式 |
5.2.2 搪瓷装饰图案的分布特点 |
5.3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装饰图案分类 |
5.3.1 吉祥文化类 |
5.3.2 文人画作类 |
5.3.3 时髦人物类 |
5.3.4 时兴事物类 |
5.3.5 国家政治类 |
5.3.6 几何图案类 |
5.4 搪瓷装饰图案内容特点 |
5.4.1 吉祥寓意的挪用 |
5.4.2 美女图的对应 |
5.4.3 几何图案的应用 |
5.4.4 审美趣味的强调 |
小结 |
第六章 对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的几点思考 |
6.1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特点 |
6.1.1 传统与外来的融杂 |
6.1.2 多样与相似的模糊 |
6.2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的囧境 |
6.2.1 设计参与人员的话语权 |
6.2.2 工艺实现与设计样稿的差异 |
6.3 搪瓷日用器物与国民生活 |
6.3.1 大众审美的表现 |
6.3.2 优雅情趣的建立 |
6.3.3 新家庭生活的向往 |
6.3.4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
6.3.5 国民意识的构建 |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近代上海搪瓷行业发展大事记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研究思路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专着类 |
1.2.2 期刊论文类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学术与理论研究意义 |
1.3.2 史料意义 |
1.3.3 现实指导意义 |
2. 回顾 |
2.1 首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
2.2 首届双年展艺术家采访 |
2.3 首届双年展之展品解析 |
2.4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 |
2.4.1 重陶艺材料语言 |
2.4.2 重内心的直观感受 |
2.5 首届双年展之特性 |
2.5.1 时代性 |
2.5.2 开拓性 |
2.5.3 自发性 |
3 探源 |
3.1 观念 |
3.1.1 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走泥社”与“奥蒂斯”运动 |
3.1.2 后现代主义与陶瓷艺术 |
3.1.3 本土文化的根基 |
3.2 展览及相关交流活动 |
3.2.1 积极思考的萌芽期 |
3.2.2 多元探索的发展期 |
3.3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
3.3.1 现代陶艺教育模式的开始 |
3.3.2 传媒对现代陶艺的关注 |
3.3.3 现代陶艺技术环境的改善 |
4 总结与展望 |
4.1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与特性的原因总结 |
4.1.1 被动的接受-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传入 |
4.1.2 主动的表达-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
4.1.3 主动与被动的交融-文脉的延续 |
4.2 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
4.2.1 现代陶艺的地域化共识 |
4.2.2 现代陶艺的国际化发展 |
4.3 学术性与创造性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讨会纪要 |
附录二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三 历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信息 |
附录四 首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现状 |
附录五 中国陶艺大事年表 |
作者简介 |
(9)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文化力的概念 |
2.2 相关文化力理论基础 |
2.3 文化力研究文献综述 |
3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现状调查 |
3.1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发展现状 |
3.1.1 黄帝故里介绍 |
3.1.2 历史沿革 |
3.1.3 发展现状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2.1 问卷调查对象 |
3.2.2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3.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3 调查问卷统计 |
3.3.1 问卷发放回收 |
3.3.2 问卷信度检验 |
3.3.3 问卷效度检验 |
4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调查结果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
4.1.1 问卷调查对象年龄分析 |
4.1.2 调查对象职业情况分析 |
4.1.3 调查对象所在地区情况分析 |
4.2 拜祖大典文化力现状结果分析 |
4.2.1 拜祖大典影响力分析 |
4.2.2 拜祖大典吸引力分析 |
4.2.3 拜祖大典凝聚力分析 |
4.2.4 拜祖大典生产力分析 |
4.3 拜祖大典文化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拜祖大典影响力大而不强 |
4.3.2 拜祖大典吸引力厚度欠缺 |
4.3.3 拜祖大典凝聚力广而不深 |
4.3.4 拜祖大典生产力强中有弱 |
5 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的对策与建议 |
5.1 进一步增强大典的仪式感 |
5.2 多渠道拓宽大典的传播面 |
5.3 增强拜祖大典的规模效应 |
5.4 大力发展黄帝文化产业 |
5.5 为大典添加新的元素内容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搪瓷诞生要求 |
二、民国时期上海搪瓷行业的发展与推广 |
1. 民国时期上海搪瓷行业发展简述 |
2. 商业竞争下搪瓷行业设计意识的萌芽 |
三、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器型设计 |
1. 手工敲打的简单产品 |
2. 工艺成熟下的多样产品 |
3. 社会变迁中的新式产品 |
四、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装饰图案设计 |
1. 多样花色与商业销售 |
2. 优雅情趣与吉祥寓意 |
3. 国际视野与现代生活 |
4. 民族意识与身份构建 |
结语 |
四、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有看头”(论文参考文献)
- [1]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李震坚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D]. 陈英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D]. 姚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模式研究[D]. 段莉莎. 南昌大学, 2021
- [5]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D]. 高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当代醒狮人生命历程研究 ——以佛山禅南醒狮精武会梁建波为例[D]. 涂智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7]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D]. 李慧婷. 东南大学, 2019(05)
- [8]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D]. 王迪. 浙江大学, 2019(03)
- [9]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力研究[D]. 高维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设计研究[J]. 李慧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