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法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翟楚桢[1](2020)在《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以P商业银行为例》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在历次重大型会议上强调要把金融风险防控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放在首位,但随着我国金融整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杠杆率高、投资回报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等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从我国金融体系来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信贷业务既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也是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所以,防控我国金融风险总体来说就是防控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和转型之中,商业银行又处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频繁动荡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讨论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研究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的关键业务操作流程、信贷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点、现有信贷风险防控的程序和策略;二是结合P商业银行形成的企业信贷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基于CVaR进行测度P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同时结合P商业银行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在案例分析的支持下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三是在理论结合实证分析和实践案例并进行总结分析,针对性提出了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和建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改善意见:一是商业银行的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点要进行全面了解并充分的掌握,在现有形势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现代金融科技手段识别风险;二是将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三是完善与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
王思思[2](2020)在《单县农商银行员工行为偏好对信贷风险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多变。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对于“人”这样一个动态的影响因素还没有十分专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由于员工行为失当造成的风险案件频繁发生,不仅给银行造成重大财务损失,引发重大声誉风险,有的甚至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然而在经济增速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深化、金融业态多元化等新形势下,受社会诱惑增多、金融科技演变、经营压力倍增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员工行为管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规范员工行为,降低信贷风险成为各家银行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其次对员工行为和信贷风险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在对单县农商银行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和在员工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对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员工在工作、社会、投资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异常行为确实对信贷风险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思想、制度、考评和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加强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建议,从而降低单县农商行的信贷风险。文章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来进行研究,其中统计分析法主要是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本文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模型上进行了创新,在研究角度上,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去研究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丰富了银行员工行为与信贷风险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模型上,过去多数的研究通常都将员工行为这一变量作为结果变量,而本文是将其作为因变量来研究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陶然[3](2020)在《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1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格局在“后危机时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预示着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竞合”关系逐渐构建。同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美债收益率多年来首次出现倒挂,各国央行纷纷宣布降息以防止经济进入衰退通道,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之下调各主要经济体的GDP预期增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形式日趋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将更加强调经济质量,逐步淡化对速度的依赖。这说明,以投资为主引擎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接近尾声,逐步转化为以刺激内需、促进消费为主引擎的新增长模式,“转型求实,变革图强”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同时也成了我国银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的命脉,扮演者“金融政策的执行者、货币政策的传导者、财政政策的支持者”的“三位一体”的重要角色,在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内外部环境的较大压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及日趋多样化的风险类型,风险管理能力逐渐成为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银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重贷前,抓贷中,轻贷后”的现象,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成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导致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不良资产及不良率“双升”的现象,不但侵蚀了银行税后利润,影响价值创造能力,且为金融秩序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对商业银行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性的深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的基础上,以Z银行Q分行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机构公司信贷业务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及。这不仅对Z银行Q分行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对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希望给国内同业更好地开展公司贷后业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乔路[4](2020)在《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良资产是对银行稳步发展的威胁,也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正迎来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但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下行压力,受地方政府隐瞒债务整理、中央环境保护要求、房地产限制、供给侧改革以及“三去一降一补”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企业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资金流动性越来越紧缩,社会违约风险不断上升,外部情况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长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降低不良资产率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全面了解不良资产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之上,以D城市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现状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提出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以及该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时所对应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系统性地提出D城市银行在不良资产及其处置方面的改进方案,主要从遵循处置原则,控制不良资产,改进现有处置方案,创新处置方式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帮助D城市银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不良资产率,保证D城市银行的健康发展。
唐珺[5](2020)在《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来源于债务人信用的质变,在合同到期日不能正常履约构成的违约风险,由于我国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间接方式为主,所以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商业银行面临最主要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伴随农村经济腾飞而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国已组建了1427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信用风险管理也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落后的问题日渐凸显。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仍不可避免地增加,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本论文中,阐述的逻辑为“理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重点对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信用风险理论、信用风险计量和信用风险的管控进行归纳和研究,并分析了我国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以此为论文的依据。再次,对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控制模式、管控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A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发挥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能和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有效的防范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A农村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提供思路,也同时为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更多的启示。
马微[6](2019)在《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发挥金融改革的重要作用,扩大和优化金融等软件基础设施的供给,形成高效的金融体系和有效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结构,是从供给侧角度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连续四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对金融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任务做出了总体部署。这为金融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然而现实是,一方面,中国当前金融运行总体是稳健的,但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金融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偏低,银行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的同时金融风险大量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也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既有文献虽关注到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总量层面,鲜有研究从结构层面探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因此,金融结构如何深化改革,特别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如何有效聚焦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已成为助力中国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关键。由此,开展“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的金融结构研究”就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盘活中国经济整个一盘大棋的重要问题。本文紧密围绕金融结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主题,按照“既有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历史演化—现状、趋势及问题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第一,对国内外相关既有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为本文的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一是从演化规律的视角分析了金融结构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二是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技术进步三个维度探讨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回答了金融结构为什么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三是构建金融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揭示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四是从直接、间接和非线性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回答了金融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从而为后文影响效应的进一步检验奠定理论基础。第三,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次剖析了不同阶段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化背景、基本特征及其变动方向。第四,从总体上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一是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三个层面出发,全面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变,总结出中国金融结构的复杂化趋势;二是从三次产业分布、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主导产业发展四个层面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中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趋势;三是总结了中国当前的金融结构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五,构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7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运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技术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二是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中小企业成长、技术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三个层面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效应的存在性;三是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检验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揭示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规律、约束机制及地区差异等问题。第六,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进态势,提出了金融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体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并通过产业资本形成机制、产业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三层递进机制,促进国民储蓄和资本积累,引导资金优化配置,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中国的金融结构经历了巨大变迁,初步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竞争性银行业结构和复合型资本市场结构,且随着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变,呈现出交叉融合的复杂化趋势和显着的地区差异;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变迁,并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但同时中国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第三产业占比过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低端化等结构性问题。第三,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影响,一是无论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还是资本市场结构,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影响,且产业结构的升级受惯性影响表现出了延续性与累积性的特征;二是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竞争性银行业结构和复合型资本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第四,金融结构能够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产生中介效应,从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融资结构层面,对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确实是融资结构推动产业层次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路径;二是银行业结构层面,银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确实会通过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和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资本市场结构层面,资本市场结构通过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是成立的。第五,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联,且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初步构建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逻辑框架,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总量层面,本文从结构层出发探讨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影响路径与影响效应,厘清了与不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较为深入地剖析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理,本文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技术进步三个层面剖析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回答了金融结构为什么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同时探究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间接和非线性影响路径,回答了金融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这对理论界深入认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第三,弥补了传统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代金融结构呈现出超越传统金融结构理论的复杂化特征,而现有金融结构理论研究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本文结合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内生演变,系统阐述了现代金融结构交叉融合的复杂化趋势。第四,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在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对金融结构进行全景式衡量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直接、间接和非线性三个维度实证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无疑为该前沿研究领域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证据。
张波[7](2019)在《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体,农商行的稳定有序发展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助推力量。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加之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地方法人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作为主要资产业务的信贷业务风险暴露,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如何控制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如何加强管理防范由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这对农村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综合实力尤为重要。本文选取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进行研究。首先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对研究思路及方法、技术路线等做了介绍,并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不良贷款成因、影响和处置进行了综述。接着从概念入手,阐述金融脆弱性、银行行为理论、信用论等理论基础,通过银行内部调查收集资料,在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成因和影响之后,通过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和处置方法,分析其不良贷款处置的情况和成效。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从处置方法单一、司法执行难处置效率低、税前核销认定存在难点、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矛盾影响处置效率等五个方面分析了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在借鉴美国、日本和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J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本文通过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的研究,分析了该行不良贷款及处置的现状,找出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问题和难点,探索并完善其不良贷款处置及管理的方法,这对于防范和化解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程蓉萍[8](2019)在《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自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的实体经济也遭受严重创伤,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转型艰难,存量贷款风险相继爆发,资产质量加速恶化,金融行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正遭遇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资产荒。在这种背景之下,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不良贷款控制能力已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最主要竞争力,所以,对商业银行如何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解决不良资产等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不良率达1.89%,达到了近10年以来的新高度。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严重阻碍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引起金融行业震荡,影响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同时助长了社会不良信用风气,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J商业银行为例,通过对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分析,总结出J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部门设置不合理、贷款结构不合理、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不到位、业务先于制度而行、风险预警形同虚设、处置不良资产手段较为单一等。最后为J商业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即整合部门资源、调整信贷政策、健全管理体系、制度先行、创建信贷风险监测系统、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并配以相关保障措施,即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创、建信贷文化。
贾帅先[9](2019)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青岛市建设银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涌入国门,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这既是一次向外学习、提升自我的良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日益复杂、竞争更加剧烈的巨大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短,无法与外资银行悠久的发展模式和信贷管理体系相提并论。同时国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模式上所欠缺的还有很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均或多或少有着不良的信贷资产,信贷风险逐渐成为危害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领域安全的首要问题。因此,现阶段不断完善的银行信贷管理体系,深入研究分析信贷业务中的规律和成因,同时借鉴国外优秀银行管理模式中的优点,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中信贷业务稳定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这对于国家市场经济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开篇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由此可对全文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第二章主要梳理和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和必要性。第三章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现状,具体以青岛市建设银行为例,从其实际情况出发,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如: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不健全;流程不完善;贷后管理薄弱等。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主要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等。第四章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从花旗银行、招商银行的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出发,总结其对青岛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第五章青岛市建设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针对前文分析结果,必须在组织、人员、制度等多个方面采取针对性采取优化措施,包括: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提升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打造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引进更加先进的风控技术与手段;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监督、风险化解机制等。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
颜医姣[10](2019)在《湖南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企业信贷风险持续爆发,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激增,因此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对于以信贷资产作为主要配置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农商行作为支持农业、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其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贷款急剧上升,信贷资产质量逐年下降。故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提高农商银的信贷质量是必要且极其紧迫的。本文以湖南省Y县农商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全国农商行信贷业务及风险的重点内容。然后通过调查走访,获取了Y行相关信贷风险管理的详细资料,在介绍Y行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及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中,结合其历年不良贷款典型案例,查找出Y县农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信贷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信贷风险识别不全面、控制活动未落到实处、信息沟通不通畅及内部稽核监督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以内部控制理论为支撑,透过问题表相,详细分析其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深层原因。最后借鉴其他行先进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从优化内控环境、健全信贷业务风险监测系统、加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管理和重视内控执行的监督与评价五个方面去改进和健全Y行现阶段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法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法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以P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技术路线图 |
1.3 论文创新点与下一步展望 |
1.3.1 论文创新点 |
1.3.2 下一步展望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企业信贷风险的界定 |
2.1.1 本文中“风险”的定义 |
2.1.2 企业信贷风险 |
2.2 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 |
2.2.1 信贷风险的概率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
2.2.2 信贷悖论现象 |
2.2.3 信贷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
2.3 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 |
2.3.1 资产负债理论与企业信贷风险防控 |
2.3.2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信贷风险防控 |
2.3.3 信贷配给理论与企业信贷风险防控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问题分析 |
3.1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点 |
3.1.1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 |
3.1.2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 |
3.2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目标和原则 |
3.2.1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目标 |
3.2.2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原则 |
3.3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程序和策略 |
3.3.1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程序 |
3.3.2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策略 |
3.4 国内外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比较 |
3.4.1 组织结构 |
3.4.2 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 |
3.4.3 不良贷款处理 |
第四章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实证与案例 |
4.1 P商业银行简介 |
4.2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测度的实证分析 |
4.2.1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测度的方法 |
4.2.2 模型的建立 |
4.2.3 数据的选取 |
4.2.4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
4.3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案例分析 |
4.3.1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案例一 |
4.3.2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案例二 |
4.3.3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案例三 |
4.3.4 P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案例总结 |
4.4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 |
4.4.1 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
4.4.2 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模式 |
4.4.3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防控流程 |
4.5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效果和评价 |
4.5.1 P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效果 |
4.5.2 P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评价 |
第五章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结论 |
5.2 P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启示 |
5.2.1 掌握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 |
5.2.2 完善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
5.2.3 完善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单县农商银行员工行为偏好对信贷风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关于员工行为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信贷风险的相关研究 |
2.3 员工行为偏好与信贷风险的关系 |
3 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与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单县农商行概况 |
3.2 单县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3 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 |
4 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偏好与信贷风险的关系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2 问卷与样本 |
4.3 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偏好与信贷风险关系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5 改善单县农商行员工行为偏好的建议 |
5.1 把教育引导放在首要位置 |
5.2 强化制度建设 |
5.3 完善考评体系 |
5.4 完善日常员工行为管理机制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于结论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研究综述 |
2.1 商业银行公司贷后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公司贷后业务的基本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
3.1 Z银行Q分行简介 |
3.1.1 Z银行及Q分行简介 |
3.1.2 Z银行及Q分行组织架构 |
3.2 Z银行Q分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2.1 Z银行Q分行公司信贷业务流程 |
3.2.2 Z银行Q分行公司信贷资产结构及规模 |
3.2.3 Z银行Q分行公司信贷资产盈利情况 |
3.2.4 Z银行Q分行公司信贷资产行业分布 |
3.3 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
3.3.1 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
3.3.2 风险管理组织层级过多,信息渠道不畅通 |
3.3.3 风险管理核心内容冗杂,案头工作耗时较多 |
3.3.4 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
3.4 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风险识别与分析体系僵化 |
3.4.2 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
3.4.3 营销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
3.4.4 贷后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才短缺 |
3.4.5 风险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 |
3.4.6 风险管理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
3.4.7 风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4章 贷后业务的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改进 |
4.1 风险识别与分析改进的思路 |
4.2 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 |
4.3 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评估改进 |
4.3.1 风险因素分类 |
4.3.2 风险发生概率评估 |
4.3.3 风险影响的评估 |
4.3.4 确定风险层级 |
4.4 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对策改进 |
4.4.1 客户端相关风险对策 |
4.4.2 银行端相关风险对策 |
第5章 贷后业务风险管理过程的改进 |
5.1 风险管理制度改进 |
5.1.1 风险因素调查制度改进 |
5.1.2 风险管理岗位权限改进 |
5.1.3 风险管理考核机制改进 |
5.1.4 风险管理问责机制改进 |
5.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进 |
5.3 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改进 |
5.4 风险管理应急预案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主要内容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不良资产内涵 |
2.1.2 不良资产分类 |
2.1.3 不良资产的危害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银行行为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冰棍效应”理论 |
2.2.4 金融创新理论 |
2.2.5 资产证券化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
3.1 D城市银行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基本概况 |
3.2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3.3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成因 |
3.3.1 经营环境及宏观政策因素 |
3.3.2 银行自身因素 |
第四章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 |
4.1.1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4.1.2 现金清收 |
4.1.3 贷款重组 |
4.1.4 债权转让 |
4.1.5 呆账核销 |
4.2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现金清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2 贷款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3 债权转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4 呆账核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3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内控体系不健全 |
4.3.2 信贷风险理念不强 |
4.3.3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合理 |
4.3.4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传统且单一 |
4.3.5 外部环境限制 |
第五章 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及实施保障 |
5.1 构建系统性处置制度 |
5.2 遵循科学的处置原则 |
5.2.1 控制成本原则 |
5.2.2 时效性原则 |
5.2.3 市场化原则 |
5.3 强化不良资产防范意识 |
5.3.1 加强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工作 |
5.3.2 优化信贷结构 |
5.3.3 完善大数据监控 |
5.3.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5.4 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5.4.1 不良资产催收优化策略 |
5.4.2 不良资产重组优化策略 |
5.4.3 不良资产债权转让优化策略 |
5.4.4 不良资产核销改进策略 |
5.4.5 加快不良资产证券化步伐 |
5.4.6 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创不良资产处置新局面 |
5.5 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的实施保障 |
5.5.1 外部力量保障 |
5.5.2 信息共享保障 |
5.5.3 管理支持保障 |
5.5.4 文化氛围保障 |
5.6 对策实施前后结果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与不足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理论 |
2.2.1 信用风险的定义 |
2.2.2 信用风险的产生 |
2.2.3 信用风险的特征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2.3.1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述 |
2.3.2 信用风险防范的策略 |
2.3.3 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 |
2.4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
2.4.1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2.4.2 外部金融监管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 A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A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A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
3.2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
3.2.1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2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
3.2.3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
3.2.4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管控流程 |
3.3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
3.3.1 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 |
3.3.2 与同类机构相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整 |
4.1.2 信贷业务“三查”流于形式 |
4.1.3 风险管理控制不严格 |
4.1.4 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到位 |
4.2 农村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外部环境影响 |
4.2.2 内控机制不完善 |
4.2.3 缺乏风险管理理念 |
4.2.4 历史原因形成的重点领域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 |
5.1.1 完善信用风险授权和岗位制约制度 |
5.1.2 完善信用风险责任管理制度 |
5.2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效能 |
5.2.1 做优“三查”信贷管理大文章 |
5.2.2 建立风控与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审贷模式 |
5.3 保障措施 |
5.3.1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
5.3.2 强化内外部管理监督 |
5.3.3 强化信用风险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结构安排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2.1.1 货币金融与货币增长理论 |
2.1.2 金融结构理论 |
2.1.3 金融深化理论 |
2.1.4 金融约束理论 |
2.1.5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关 |
2.2.2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
2.2.3 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增长 |
2.2.4 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
2.2.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双向因果关系 |
2.3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1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无关 |
2.3.2 法律渊源与金融经济相关 |
2.3.3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
2.3.4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
2.3.5 金融结构随经济发展阶段动态演变论 |
2.4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
2.4.1 金融结构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争论 |
2.4.2 银行和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争论 |
2.4.3 金融结构随产业结构升级动态演变 |
2.5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三章 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分析 |
3.1.1 金融结构的基本特征 |
3.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 |
3.2 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 |
3.2.1 产业资本形成机制 |
3.2.2 产业资源配置机制 |
3.2.3 产业技术进步机制 |
3.3 金融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
3.3.1 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3.3.2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 |
3.4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研究 |
3.4.1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与理论假说 |
3.4.2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与理论假说 |
3.4.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与理论假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 |
4.1 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下的财政集权控制期(1949-1978 年) |
4.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金融结构重构期(1979-1991 年) |
4.1.3 市场化改革下的金融结构加速调整期(1992-2000 年) |
4.1.4 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结构深化发展期(2001 年至今) |
4.2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
4.2.1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产业结构探索期(1978-1984 年) |
4.2.2 消费升级下的轻工业化期(1985-1990 年) |
4.2.3 投资拉动下的重工业化期(1991-2000 年) |
4.2.4 供需失衡下的产能过剩期(2001-2012 年) |
4.2.5 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期(2013 年至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分析 |
5.1 中国金融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
5.1.1 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 |
5.1.2 中国金融结构的复杂化趋势 |
5.2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
5.2.1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5.2.2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趋势 |
5.3 金融结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
5.3.1 融资渠道分布不均衡 |
5.3.2 银行业整体集中度过高 |
5.3.3 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
6.1 核心变量的指标构建与测算 |
6.1.1 金融结构指标构建与测算 |
6.1.2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构建与测算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6.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6.2.3 研究方法与实证策略 |
6.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检验 |
6.3.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
7.1 中介变量的指标设定 |
7.1.1 中小企业成长指标设定 |
7.1.2 技术创新指标设定 |
7.1.3 主导产业发展指标设定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方法 |
7.2.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7.2.3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7.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效应检验 |
7.3.1 基于融资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3.2 基于银行业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3.3 基于资本市场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
8.1 研究设计 |
8.1.1 研究方法 |
8.1.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8.1.3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8.2 基于金融结构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2.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2.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3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3.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3.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4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4.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4.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金融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
9.1 构筑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9.1.1 弥补产业发展短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
9.1.2 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9.2 深化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 |
9.2.1 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匹配 |
9.2.2 加强对重点领域与关键行业的资金支持 |
9.2.3 防范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风险 |
9.3 完善差异化与动态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
9.3.1 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
9.3.2 实施动态化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7)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不良贷款 |
2.1.2 农村商业银行 |
2.1.3 处置和防范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2.2 银行行为理论 |
2.2.3 信用论 |
2.2.4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3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
3.1 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2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1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3.2.2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分布情况 |
3.2.3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影响 |
3.3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
3.3.1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
3.3.2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3.3.3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
4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
4.1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4.1.1 不良贷款处置方法较为单一 |
4.1.2 司法执行难导致处置效率低 |
4.1.3 税前核销认定存在难点 |
4.1.4 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 |
4.1.5 监管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影响处置进程 |
4.2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典型案例 |
4.2.1 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
4.2.2 T置业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
5 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启示 |
5.1 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 |
5.1.1 美国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5.1.2 日本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5.1.3 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
5.2 国外银行处置及防范不良贷款的启示 |
5.2.1 发挥政府主导构建多方联动平台 |
5.2.2 提早防范及时推进处置 |
5.2.3 利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处置 |
6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 |
6.1.1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实现高质量独立发展 |
6.1.2 搭建多方联动平台,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
6.2 健全信贷管理机制 |
6.2.1 严守贷款“三查”防线,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
6.2.2 优化信贷内部管理,完善信贷考核奖惩机制 |
6.3 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 |
6.3.1 构建核心架构,加强不良贷款策略运用 |
6.3.2 完善流程管理,前移不良贷款端口设置 |
6.4 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 |
6.4.1 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信贷风险 |
6.4.2 多元化处置方式,积极推进处置模式创新 |
6.5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
6.5.1 完善用人机制,提高信贷员综合素质 |
6.5.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员业务技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方面 |
1.2.2 实践方面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相关理论综述及界定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学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国外学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学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 |
2.3 相关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风险管理界定 |
2.4.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界定 |
2.4.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界定 |
3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现状及不良贷款原因分析 |
3.1 J商业银行概况 |
3.2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
3.3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分析 |
3.3.1 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
3.3.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3.3.3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 |
3.3.4 监管原因 |
3.3.5 J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
3.4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分析 |
3.4.1 影响J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发展 |
3.4.2 增加J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 |
3.4.3 减少J省税收收入 |
3.4.4 影响J省金融稳定 |
3.4.5 破坏J省市场信用环境 |
3.5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现状 |
3.5.1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原则 |
3.5.2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实施方案 |
3.5.3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及处置现状 |
4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设置不合理 |
4.1.2 贷款结构不合理 |
4.1.3 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薄弱 |
4.1.4 业务先于制度而行 |
4.1.5 提前识别风险能力弱,风险预警形同虚设 |
4.1.6 不良贷款处置方法较为单一 |
4.2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
4.2.2 专业人才缺乏 |
4.2.3 缺乏风险管控的先进系统支持 |
5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优化及配套措施 |
5.1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优化措施 |
5.1.1 整合部门资源,杜绝互相推诿现象 |
5.1.2 调整信贷政策,逐步优化贷款结构 |
5.1.3 健全银行内部管理体系,加强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工作 |
5.1.4 制度先于业务而行 |
5.1.5 运用大数据建立信贷风险监测系统 |
5.1.6 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
5.2 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配套措施 |
5.2.1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
5.2.2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5.2.3 信贷文化创建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青岛市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评价与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2.1 信贷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
2.2 基于巴塞尔新协议框架下的信贷风险类别 |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 |
2.3.1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 |
2.3.2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因素 |
2.4 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 |
2.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三章 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状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1 改革开放前的信贷风险管理 |
3.1.2 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 |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 |
3.2 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青岛市建设银行及其信贷概况 |
3.2.2 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管理流程与方法分析 |
3.2.3 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
3.3 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够严密 |
3.3.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存在不足 |
3.3.3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
3.3.4 操作风险的存在造成信贷资产损失 |
3.3.5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
3.4 青岛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
3.4.2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
3.4.3 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矛盾 |
3.4.4 缺乏高素质的信贷人员 |
3.4.5 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 |
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的典型代表及成功经验 |
4.1.1 国外-花旗银行 |
4.1.2 国内-招商银行 |
4.2 对青岛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青岛市建设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
5.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 |
5.2 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 |
5.2.1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管理体制 |
5.2.2 以人为本,提高信贷员风险管理水平 |
5.2.3 培育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
5.2.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降低信贷管理风险 |
5.3 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
5.3.1 学习并引用金融分析技术 |
5.3.2 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CMS) |
5.4 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实施风险全过程控制 |
5.4.1 制定加强内控新措施 |
5.4.2 完善信贷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
5.5 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
5.5.1 强化内部风险监管 |
5.5.2 健全外部风险监管 |
5.6 建立和健全风险化解机制,完善信贷风险处置 |
5.6.1 建全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 |
5.6.2 风险的规避处理 |
5.6.3 风险的分散处理 |
5.7 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湖南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3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
2.3.1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况 |
2.3.2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
2.3.3 农农村商业业银行信贷贷业务的主要风险险 |
第3章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
3.1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3.1.1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
3.1.2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
3.2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概况 |
3.3 湖南省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
3.3.1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
3.3.2 信用等级评定及贷前调查 |
3.3.3 信贷风险审查审批 |
3.3.4 贷后管理 |
3.3.5 责任认定与追究 |
第4章 湖南省Y县农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Y县农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信贷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4.1.2 信贷风险识别不全面 |
4.1.3 控制活动未落到实处 |
4.1.4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
4.1.5 内部稽核监督作用不明显 |
4.2 Y县农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善原因分析 |
4.2.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
4.2.2 信贷风险评估手段较原始 |
4.2.3 信贷风险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
4.2.4 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
4.2.5 内部监督不独立且流于形式 |
第5章 湖南省Y县农商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
5.1 优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
5.1.1 加强信贷队伍管理 |
5.1.2 培育优良信贷内控文化 |
5.1.3 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
5.2 健全信贷业务风险监测系统 |
5.2.1 完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 |
5.2.2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 |
5.3 加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管理 |
5.3.1 净化信贷服务风气 |
5.3.2 严格执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5.3.3 刚化信贷操作流程 |
5.3.4 强化贷后检查 |
5.4 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建设 |
5.5 重视内控执行的监督与评价 |
5.5.1 加强信贷内部审计功能 |
5.5.2 开展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制和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法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以P商业银行为例[D]. 翟楚桢. 广西大学, 2020(07)
- [2]单县农商银行员工行为偏好对信贷风险影响研究[D]. 王思思.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Z银行Q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改进研究[D]. 陶然. 吉林大学, 2020(08)
- [4]D城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乔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 唐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D]. 马微. 西北大学, 2019(04)
- [7]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研究[D]. 张波. 扬州大学, 2019(01)
- [8]J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D]. 程蓉萍.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青岛市建设银行为例[D]. 贾帅先.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10]湖南Y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颜医姣.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