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种子检验与提高制种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范亚洲,赵建明,霍晓明,何振涛[1](2021)在《新疆塔城地区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玉米制种技术不断进步,本文从玉米繁育制种的各环节注意事项入手,介绍了新疆塔城地区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包括制种田选择、播种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
蓝雅华[2](2021)在《成品散卵一代杂交蚕种的均匀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价蚕种批均匀程度,本研究对浙江省6家蚕种生产单位的50批蚕种进行了不同类型(笼样、常规和混匀)和不同分层(样区、样点和重复)的抽样,获得12597个克卵粒数观察值,并对此进行了有关散卵蚕种的均匀性及家蚕微粒子虫的检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产单位间克卵粒数平均值相差17 7.81粒,不同蚕品种间的克卵粒数平均值相差202.39粒,这种差异可能与品种特性、生产期别、冷藏浸酸或越年消浴蚕种类别以及调查规模等不同有关;(2)16批蚕种批笼样卵和常规卵同步多样区抽样的样区克卵粒数极差比较的结果显示比较发现,5批蚕种的笼样卵显着或极显着小于常规卵(P=0.021、0.042、<0.001、0.029和0.014),仅2批蚕种笼样卵显着小于常规卵(P=0.042和0.022),其他批未见显着差异(P>0.05),说明样区内差异有笼样卵小于常规卵的趋势;(3)13批常规卵与12批混匀卵不同批的蚕种样区间单样取样的克卵粒数比较结果显示,8批常规卵和3批混匀卵样区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01、<0.001、<0.001、0.001、0.015、0.025 和 0.006、0.005、0.049);23 批笼样卵和 17 批常规卵蚕种样区(或不同笼)间多点取样的克卵粒数极差值统计学分析显示,6批笼样卵样区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14、<0.001、0.019、0.026、0.013 和 0.048),其他批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样区间的差异性表现为笼样卵差异最大,常规卵次之,混匀卵最小,这种样区间的差异与蚕种的并批处理方式有关。
魏启文[3](2021)在《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 努力开创我国种业事业工作新局面》文中研究说明在"十三五"即将完美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之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总结"十三五"特别是近3年来农作物种业事业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效,分析当前种业事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推进种业事业机构职能定位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措施,
时萌,冯艳萍,闫瑾,庞士慧[4](2020)在《种子质量检验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稳定。本文主要探讨了种子质量检验(包括田间检验与室内检验)的措施,以期为提高玉米制种质量提供参考。
王晓敏[5](2020)在《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形成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稻生产正逐步向轻简化、机械化等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然而,目前杂交水稻种子质量难以满足水稻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即生产上缺少达到高发芽率、高出苗率、高秧苗素质和高均匀度的高活力种子。本文于2017~2019年在差异较大的2个生态点{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永安点,113°37′E,28°09′N,海拔98 m)和湖南省桂东县大塘镇(大塘点,113°93′E,26°08′N,海拔824 m)}下,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838、Ⅱ优416及玖两优华占为材料开展了杂交制种试验和种子活力调控研究,从生态条件、生理特征特性及组学分析等角度研究了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形成机制,集成并分析了“三三三”制种技术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调控效应及其机理,以期为我国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态点水稻齐穗后的温度差异与生产的杂交种子活力差异具有显着相关。齐穗后永安点的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均明显高于大塘点。与永安点相比,大塘点种子的发芽率显着增加11.9个百分点,发芽势显着增加10.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显着提高10.2%,活力指数显着提高22.7%,且大田播种育秧的秧苗素质显着高于永安点,苗鲜重增加13.5%,苗干重增加68.8%,茎基宽增加6.5%,苗高增加10.8%。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活力参数与制种齐穗后的温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0.8917*~-0.9885**)。(2)杂交水稻种子活力水平差异与授粉后籽粒灌浆特性和淀粉积累特征的显着差异有关。与生产种子活力低的永安点相比,大塘点(生产种子活力高)授粉后籽粒的灌浆速率平均降低25.0%(16.7%~33.3%),活跃灌浆期平均增加26.6%(20.8%~32.3%),总淀粉含量提高2.7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提高4.2个百分点。活力高的种子淀粉排列紧密,活力低的种子淀粉排列疏松有空隙。因此,通过选择温度适宜的制种环境适当延缓籽粒灌浆速率和延长活跃灌浆期,有利于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的形成。(3)早授粉颖花和晚授粉颖花形成的杂交种子活力存在显着差异。与晚授粉颖花的种子相比,制种早授粉颖花的种子发芽率增加14.5个百分点,发芽势增加12.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18.3%,活力指数提高34.2%。同时,在活力高的种子批中,早授粉颖花和晚授粉颖花的种子活力均显着高于活力低的种子批,其主要表现为晚授粉颖花的种子发芽率增加26.6个百分点,发芽势增加26.7个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20.9%,活力指数提高39.8%。因此,高活力杂交制种应通过早授粉、养花养粒等措施提高种子批的种子活力。(4)随授粉后天数变化的杂交水稻种子活力指数高值区间小于种子发芽率高值区间。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种子发芽率高值区间(峰值天数±25%)为授粉后16 d~26 d,种子活力指数高值区间(峰值天数±25%)为授粉后17 d~24 d,即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20 d左右(授粉后17 d~24 d),说明杂交种子适期早收有利于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同步提高。(5)种子活力差异与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组的变化和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关系。不同制种点间授粉后20 d籽粒间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为59种,其中53种下调代谢产物,6种上调代谢产物;显着差异基因数为5411个,其中下调基因数目为2542个,上调基因数目为2869个,且功能富集达到显着的有2个生物过程和7个分子功能。进一步分析富集的KEGG通路,与生产种子活力低的永安点相比,大塘点(生产种子活力高)授粉后20 d籽粒在三羧酸循环代谢中苹果酸、延胡索酸和异柠檬酸等均出现显着下调,且在糖异生的代谢途径中LOC4347383、LOC4341496、LOC4340640及LOC4337406等基因出现大量上调。(6)根据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形成机制集成了以适地制种、适期早收、养花养粒等为特征的“三三三”高活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通过提高黄熟种子(黄色籽粒)的数量和非黄熟种子(绿色籽粒)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种子批的种子活力。与常规制种技术相比,应用“三三三”制种技术所生产的种子,不仅使种子黄熟度增加6.7个百分点,同时使绿色籽粒的发芽率显着增加9.5个百分点,活力指数显着提高22.3%,最终使生产种子的发芽率增加6.2个百分点,发芽势增加7.5个百分点,活力指数提高19.0%。
王婉婷,薄永明,吴伟,邹文雄[6](2020)在《开展蔬菜种子认证试点完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探讨》文中认为种子质量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是种子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种子企业建立和完善的质量技术控制体系,以保障生产优质的种子。本文主要介绍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提高种子质量意识,探讨建立包括种子质量控制指标、亲本质量确认、加强苗期管理和田间管理、种子采收与收购、种子加工分级、种子包装贮藏、分子辅助检测纯度,以及建立档案等内容的蔬菜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从而确保生产、销售高质量的蔬菜种子。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20)在《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张政办函[2020]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重点农业产业任务,对确保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现将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四个百万工程
付滨[8](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文中提出在所有的大宗作物中玉米是“万能作物”。玉米既可以作为饲料作物用于畜牧业的生产;随着生产条件及推广程度的普及,使玉米也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工业原料、能源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的生产。因此本文选择玉米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安全、基地管理安全、交易安全和资源安全四个维度,对当前玉米制种安全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并对玉米制种安全的阻碍因素进行诊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种子产业链对玉米制种安全造成的风险来源于产业链各主体对种子产业链各环节中不同形态农作物品种的要素投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性要素。2.管理安全是现阶段威胁玉米制种安全的主要因子。构建种子产业链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的各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终的结果显示阻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管理安全、交易安全、生产安全、资源安全,表明现阶段种子产业链端威胁玉米制种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管理安全方面。其中管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制种基地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情况、制种基地隔离方式。3.制种基地的管理与保障玉米制种安全存在差距。在基地管理安全方面,由于受土地条件为代表的生产机制的限制,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导致生产低效率,致使制种农户、制种村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退出制种产业,导致玉米制种存在供给不足风险,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由于管理机制发展滞缓,以反租倒包为代表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与玉米制种安全保障之间存在发展滞后,规模化经营面临难度大,无法从基地管理层面根本杜绝制种农户、制种村庄的不当行为(由于制种款等利益未达成一致,而采取的故意种植大田作物影响玉米授粉时的花粉纯度)对玉米制种安全的影响。
庄淑芳[9](2018)在《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质量监管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是南方稻区重要的杂交水稻生产基地,气候条件好,技术力量强,制种产量高、质量好。年生产面积稳定在1.20万1.33万hm2,除本省生产企业外,还有近7080家省外种子企业入闽建立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种子产业的发展,也给制种县种子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生产基地质量监管现状,探讨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基地质量监管的新途径。
郭元光[10](2018)在《加强种子检验提高杂交玉米制种质量》文中研究表明巍山县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大、产量高,要提高种子质量,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从加强种子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两方面对保证和提高种子质量进行分析。
二、浅谈种子检验与提高制种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种子检验与提高制种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塔城地区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种田选择 |
1.1 土壤条件 |
1.2 前作条件 |
1.3 灌溉条件 |
1.4 运输条件 |
1.5 隔离条件 |
1.5.1 空间隔离 |
1.5.2 屏障隔离 |
1.5.3 时间隔离 |
2 播前准备 |
2.1 亲本种子准备 |
2.1.1 亲本种子质量标准 |
2.1.2 亲本种子分级 |
2.1.3 亲本种子包衣 |
2.1.4 亲本种子室内检验 |
2.1.5 亲本运输 |
2.2 土地准备 |
2.3 土壤封闭处理 |
2.4 播种机具准备 |
2.5 农资准备 |
2.5.1 地膜 |
2.5.2 滴灌带 |
2.5.3 肥料 |
2.5.4 农药 |
2.6 滴灌设施检修 |
2.7 制种方案制定 |
2.8 隔离区方案制定 |
2.9 技术培训 |
3 播种 |
3.1 适时播种 |
3.2 播种质量检查 |
3.2.1 播种机检查 |
3.2.2 亲本检查 |
3.2.3 播种量检查 |
3.2.4 播种面积核实 |
3.2.5 数据整理及汇报 |
3.3 播种方式 |
3.3.1 母本 |
3.3.2 父本 |
3.4 播种规格 |
3.4.1 母本播种规格 |
3.4.2 父本分两期播种 |
3.5 播种量 |
3.6 膜上覆土 |
3.7 行比配置 |
3.8 种肥 |
3.9 补种 |
4 田间管理 |
4.1 播种后管理 |
4.2 放苗 |
4.3 间苗 |
4.4 中耕 |
4.5 化控 |
4.6 去杂 |
4.7 花期调控 |
4.8 母本去雄 |
4.8.1 人工去雄 |
4.8.2机械去雄 |
4.8.3去雄中后期管理 |
4.8.4 制种田验收 |
4.9 砍除父本 |
4.1 0 水肥管理 |
4.1 0. 1 灌水 |
4.1 0. 2 施肥 |
4.1 1 虫害防治 |
5 收获 |
5.1 收获标准 |
5.2 种子运输 |
(2)成品散卵一代杂交蚕种的均匀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家蚕成品卵检验技术 |
1.2 家蚕一代杂交种散卵生产流程 |
1.3 生产流程对制种批均匀性的影响 |
1.3.1 前期生产蚕种阶段对制种批蚕种均匀性的影响 |
1.3.2 后期蚕种加工处理对制种批蚕种均匀性的影响 |
1.3.2.1 冷藏浸酸种整理对制种批均匀性的影响 |
1.3.2.2 越年种浴消整理对制种批均匀性的影响 |
1.4 制种批不均匀对蚕种质量检疫的影响 |
1.5 产品均匀性评价的研究概况 |
1.5.1 抽取均匀性检验样品数目的确定和取样方式 |
1.5.2 均匀性检验测定方法的选择 |
1.5.3 均匀性检验的统计检验 |
1.5.4 样品均匀性的综合评价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蚕种类型及来源 |
2.2 蚕种处理与抽样类型 |
2.3 蚕种抽样方法与数量 |
2.4 克卵粒数测定方法与数量 |
2.4.1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4.2 测定方法与数量 |
2.5 均匀性分析方法 |
2.5.1 F检验法 |
2.5.2 t检验法 |
2.5.3 测量方法差异 |
2.6 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材料与方法 |
2.6.1 生物材料 |
2.6.2 主要器材与耗材 |
2.6.3 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方法与数量 |
2.6.3.1 样本制备方法 |
2.6.3.2 样本检验方法 |
2.6.3.3 检验数量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章 制种批均匀性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 克卵粒数调查结果 |
3.2 不同类型样区间差异 |
3.3 不同抽样量间差异 |
3.3.1 样点测定数间差异 |
3.3.2 样区内不同样点数及重复数的极差差异 |
3.3.3 样点数与重复数的极差增加值比较 |
3.3.4 样区数间差异 |
3.4 克卵粒数对克卵粒数极差的影响 |
3.5 制种批的均匀性评价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母蛾微粒子病检出结果 |
附录2 分样勺制作方法与分样勺的精度范围评估 |
附录3 不同成品卵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 |
附录4 各批次样点的微粒子病检出结果 |
(3)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 努力开创我国种业事业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充分肯定近年来种业事业体系取得的成绩 |
1.1品种管理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
1.2种子质量工作取得持续进步 |
1.3种业监测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
1.4种业品牌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
1.5种业社会化服务开启崭新篇章 |
2深刻认识新时期种业事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2.1种业事业体系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
2.2种业事业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
2.3新形势对种业事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
3合力推动种业事业创新发展 |
(4)种子质量检验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间检验 |
1.1 掌握制种区和亲本的组合情况 |
1.2 检查制种田的隔离情况 |
1.3 掌握正确的田间检验方法 |
1.4 选择最佳田间检验时期 |
1.5 及时填报田间检验报告 |
2 室内检验 |
2.1 纯度鉴定 |
2.2 发芽率检测 |
2.3 水分测定 |
2.4 净度检测 |
2.5 千粒重测定 |
3 结语 |
(5)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形成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种子活力的定义及其演变 |
1.2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
1.3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1.3.1 品种和制种组合 |
1.3.2 种子生产地点 |
1.3.3 种子发育期间的温度 |
1.4 种子高活力形成的生理基础 |
1.4.1 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积累特征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2 酶蛋白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3 种子活力代谢组和转录组的研究 |
1.5 种子活力的生产调控措施 |
1.5.1 栽插密度 |
1.5.2 赤霉素的施用 |
1.5.3 化学调控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齐穗后温度变化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和制种组合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地点间齐穗后的温度 |
2.2.2 室内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
2.2.3 大田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
2.2.4 齐穗后温度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不同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2 齐穗后的温度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活力水平杂交水稻种子灌浆特性及淀粉积累特征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和制种组合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早授粉颖花和晚授粉颖花的种子活力 |
3.2.2 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灌浆特性 |
3.2.3 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淀粉含量 |
3.2.4 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淀粉结构 |
3.3 讨论 |
3.3.1 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灌浆特征差异 |
3.3.2 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淀粉含量和结构的差异 |
3.3.3 杂交水稻强、弱势粒的种子活力 |
第4章 授粉后不同收获天数杂交水稻种子的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和制种组合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授粉后不同收获天数种子活力 |
4.2.2 授粉后不同收获天数种子的抗逆能力 |
4.2.3 不同制种地点授粉后20 d种子的代谢组分析 |
4.2.4 不同制种地点授粉后20d种子的转录组分析 |
4.3 讨论 |
4.3.1 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 |
4.3.2 授粉后不同收获天数种子的抗氧化系统酶活力 |
4.3.3 杂交水稻授粉后20 d种子的糖代谢途径 |
第5章 制种技术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调控效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和制种组合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三三三”制种技术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5.2.2 “三三三”制种技术对种子黄熟度的影响 |
5.2.3 “三三三”制种技术对黄色籽粒和绿色籽粒种子活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三三三”制种技术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5.3.2 杂交水稻种子批中黄色籽粒和绿色籽粒种子活力的差异 |
5.3.3 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收获的感官指标 |
5.3.4 赤霉素养花的调控措施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1.1 齐穗后的温度变化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 |
6.1.2 高活力杂交水稻种子的灌浆特性和淀粉积累特征 |
6.1.3 高活力杂交水稻种子批中强、弱势粒的质量特征 |
6.1.4 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 |
6.1.5 不同制种地点授粉后20 d籽粒的糖代谢途径 |
6.1.6 “三三三”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调控效应 |
6.2 创新点 |
6.2.1 提出强、弱势粒的质量是种子批活力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
6.2.2 应用组学视野明确了糖代谢是种子活力形成中的重要代谢途径 |
6.2.3 初步阐明“三三三”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的机理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开展蔬菜种子认证试点完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增强质量意识,建立控制技术体系 |
1.1 重视种子质量控制 |
1.1.1 落实种子质量监管,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
1.1.2 质量控制责任到人,制种环节追踪落实 |
1.1.3 制定质量技术规范,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
1.2 建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
1.2.1 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
1.2.2 种子质量溯源档案 |
2 开展种子认证试点,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
2.1 种子认证作用 |
2.2 种子认证试点示范工作 |
2.3 种子认证试点示范成效 |
2.3.1 大幅提高蔬菜种子质量 |
2.3.2 提高质量控制技术水平 |
2.3.3 树立企业品牌 |
3 蔬菜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
3.1 落实质量控制责任,提高质量控制指标 |
3.2 确认亲本质量,选择制种基地 |
3.3 适时育苗移栽,加强苗期管理 |
3.4 严格去杂去劣,加强肥药管理 |
3.5 种子采收注意防杂,种子收购严把质量 |
3.6 种子加工分级,提高种子质量 |
3.7 科学贮藏种子,防止质量劣变 |
3.8 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提高纯度检验效率 |
3.9 整理生产加工资料,建立生产加工档案 |
(8)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农作物品种产业的相关研究 |
(二) 管理安全对玉米制种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三) 种子产业链相关研究 |
(四) 农业产业安全相关研究 |
(五) 文献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 技术路线图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链视角下玉米制种安全的理论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一) 产业链理论 |
(二) 系统安全理论 |
二、农作物品种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农作物、农作物种子与农作物品种 |
(二) 玉米制种安全 |
(三)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 |
(四) 玉米制种安全与基地管理 |
(五) 玉米制种安全的范畴界定 |
三、玉米制种安全风险来源 |
四、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识别逻辑树 |
(一) 资源安全 |
(二) 生产安全 |
(三) 交易安全 |
(四) 管理安全 |
第三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构成要素现状分析 |
一、玉米制种产业链的构成要素现状 |
(一) 资源安全现状 |
(二) 生产安全现状 |
(三) 交易安全现状 |
(四) 管理安全现状 |
二、玉米制种产业链参与主体 |
(一) 种子企业 |
(二) 政府 |
(三) 农户 |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一、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一) 研究区域概况 |
(二) 数据来源 |
(三) 评价方法 |
(四)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三、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录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专家调查问卷 |
(9)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质量监管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基地质量监管现状 |
1.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基地质量监管有序 |
1.2 主管部门分解责任, 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
1.3省、地、县三级联动, 质量监管不留死角 |
2 基地质量监管存在问题 |
2.1 技术人员缺乏 |
2.2 技术手段落后 |
2.3 管理措施难落实 |
3 几点建议 |
3.1 建设分子实验室, 提供监管技术支撑 |
3.2 加强种业信息建设, 构筑宏观管理体系 |
3.3 依法成立种子认证机构, 推进种子质量认证 |
3.4 利用社会检测力量, 尝试第三方检验机构介入 |
3.5 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服务意识 |
3.6 做好“放管服”, 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10)加强种子检验提高杂交玉米制种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田间检验 |
1、隔离区检验 |
2、苗期检验 |
3、去雄期检验 |
4、及时砍除父本 |
5、收获期检验 |
二、加强室内检验 |
1、入库时检验 |
2、室内发芽率、净度、水分、纯度的检验 |
3、建立种子检验档案 |
三、结语 |
四、浅谈种子检验与提高制种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塔城地区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J]. 范亚洲,赵建明,霍晓明,何振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5)
- [2]成品散卵一代杂交蚕种的均匀性评价研究[D]. 蓝雅华. 浙江大学, 2021(01)
- [3]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 努力开创我国种业事业工作新局面[J]. 魏启文. 中国农技推广, 2021(01)
- [4]种子质量检验措施[J]. 时萌,冯艳萍,闫瑾,庞士慧.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 [5]杂交水稻种子高活力形成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D]. 王晓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6]开展蔬菜种子认证试点完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探讨[J]. 王婉婷,薄永明,吴伟,邹文雄. 浙江农业科学, 2020(05)
- [7]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J].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8]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D]. 付滨.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9]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质量监管现状与展望[J]. 庄淑芳. 中国种业, 2018(05)
- [10]加强种子检验提高杂交玉米制种质量[J]. 郭元光. 农业工程技术,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