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静[1](2021)在《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后在实体瘤客观疗效、KPS评分、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分析,为晚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已收集的68例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21天为一周期,每2周期评估一次疗效,治疗4周期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实体瘤客观疗效、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CEA、CA199)、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脱落3例,最后治疗组剩余有效病例32例,对照组剩余有效病例31例。(1)在实体瘤客观疗效方面,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0.63%,87.5%;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26%,77.42%。虽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力状况方面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99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E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为81.3%,对照组为64.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单项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方面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同程度上低于对照组,在高血压方面、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胃癌与单使用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相比,在改善患者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方面以及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降低。由此可知,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能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能减轻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可供临床使用。
熊婷[2](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本文的目的是在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为内异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以期提高内异症患者的健康水平。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识别和整理国内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相关的文献、书籍和着作以及网络资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本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2采用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查阅文献后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最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3以构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为核心,探讨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结合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研究结果:1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1)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从未婚未育、合并盆腔包块、合并痛经、合并不孕、术后复发、青少年内异症、内异症随访7个角度制定19条具体建议。(2)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运动管理、心理干预4个子方案。疾病认知方案从发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共24个问题条目。饮食指导方案包括饮食原则及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其中饮食原则从饮食规律性、多样性、伴随疾病等角度制定6条具体原则;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包括常见食材分类表、常见食材偏性表、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常见食材中医中医辩证推荐表、内异症避免食用食材类别表、内异症少食食材类别表共6个模块。运动管理方案围绕BMI、包块大小、体质类型、经期、运动方式等角度提出7条具体建议。心理干预方案根据SDS及SAS结果制定3个管理分级。2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包括门诊问诊工具、医生工作平台、患者APP客户端3个子系统的互联网搭建。
李小兰[3](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冲冲[4](2020)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耐药性癫痫的主要治疗困境是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耐药,如何减少或抑制患者对AEDs的耐药是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能够提高西药抗痫作用,前期基础实验结果显示其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l,Mdrl)及编码的P-糖蛋白(P-giycoprotein,P-gp)有关,而调节P-gp的途径与炎症信号通路相关。本次临床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本次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海人酸(KainicAcid,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以进一步了解其在复方中的抗耐药机制及其贡献度。[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柴贝止痫汤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炎症抗体芯片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α细辛醚、β细辛醚、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方法]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由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两部分组成,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84例,治疗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柴贝止痫汤治疗,对照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安慰剂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月发作频次、无发作率、50%应答率(Response Rate,RR);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癫痫发作程度的变化、中医证候变化、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epileptic patients-89,QOLIE-89)、癫痫伴发抑郁筛查量表(Neurological Disorder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Epilepsy,NDDI-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对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各采取血清一次,利用炎症抗体芯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抗痫作用。动物实验:采用侧脑室注射KA的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将癫痫大鼠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并设假手术组。连续灌胃60天后,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海马P-gp、Mdrla/b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脑内 CBZ 及其代谢产物 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10,11-epoxidation of carbamazepine,CBZE)的含量,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临床试验一(1)基础资料:共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84例,入组前两组在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基线资料基本一致。(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月发作频次及无发作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50%应答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3)次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发作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及情绪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总评分,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单项比较,二者在疼痛、精力/疲乏、注意力、发作恐惧、社会支持等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P<0.01,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SD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治疗:在观察期内未发现与柴贝止痫汤添加有关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临床研究二(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下调血清中 IL-1β、IL-4、IL-17、IL-1α、IL-15、IL-6、IL-11、1-309、MIG、GCSF、GM-CSF炎症因子的趋势。(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中1-309、IL-11、MIG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下调IL-1β、1-309、IL-1α、IL-15、IL-8、IL-17、IL-6、IL-11、IL-16、MIG、IL-1ra、GCSF、BCL、MIP-1β、MIP-1α、IL-12P40 炎性因子的趋势。(3)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可能具有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其KEGG通路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g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及柴贝止痫汤+CBZ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β细辛醚+CBZ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Mdrla/b mRNA表达:与假于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贝母素乙+CBZ组Mdrla m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海马Mdrla/b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1,P<0.01),β细辛醚+CBZ 组 Mdrla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海马组织中Iba-1及GFA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CBZ组Iba-1及GFAP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β细辛醚+CBZ组Iba-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Iba-1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4)各组大鼠右脑CBZ、CBZE含量:右脑CBZ含量比较: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右脑CBZE含量比较: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右脑内CBZE的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CBZ组含量降低,贝母素甲+CBZ组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贝母素甲+CBZ组相比,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1,P<0.01)。(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急剧减少,排列紊乱,胶质细胞的增生,尼氏小体降解明显。CBZ组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增多,胶质细胞增生较多,尼氏小体较少。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丰富,少量胶质细胞,β细辛醚+CBZ组和贝母素乙+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数目较少,空泡病变比较明显。[结论]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安全、有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抑郁状况。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有降低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趋势,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患者血清中Ⅰ-309、IL-11、MIG水平降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柴贝止痫汤添加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逐渐明显。3.柴贝止痫汤及入血成分α细辛醚、贝母素甲分别联合CBZ可能具有促进KA致痫大鼠脑内CBZE含量增加、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P-gp、Mdrla/b mRNA表达、抑制海马Iba-1激活有关。
李贵意[5](2019)在《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在临床状态医学指导下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总体临床状态的疗效,为临床状态医学理念及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两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通过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中西医学认识观及治疗方法进展,结合临床状态医学的理念、方法及主要内容框架,探讨了临床状态医学改善恶性肿瘤生活质量、情感症状及总体临床状态的方法及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也以循证医学方法为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实施中医药结合心理疗法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Meta分析,为临床状态医学的实施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第二部分是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在深圳中医院肿瘤科就诊的100例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合并常规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临床状态医学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状态医学的“君、臣、佐、使”处方和中医心理治疗,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分别于入组基线、治疗后2周、1月和2月时评定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卡式量表、总体临床状态量表、中医症状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meta分析研究中:(1)中医药干预研究包括了 16项研究,有1084人参加;中医心理干预研究5项,有293人参与;3项有关生活质量(Kam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评价的,有268人参加。(2)与单纯西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化疗能显着提高治疗有效率,合并OR=1.58(95%CI:1.24,2.03),两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组治疗肿瘤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3)与单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心理干预能显着提高治疗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17.22(95%CI:2.14,138.7),两者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联合心理干预总临床疗效高于单纯化疗。(4)与单纯化疗相比,中医药合并心理干预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2.69(95%CI:1.40,5.17),两者组间改善生活质量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心理干预在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率高于单纯化疗。在临床研究中:(1)本研究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单纯中医辨证组(对照组,n=50)和临床状态医学组(治疗组,n=50)。经过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各脱落2例(均因无法联系而脱落),最终每组各48例。(2)两组基线一般特征(年龄、性别)、临床特征(肿瘤类型、KPS、总体状态、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积分、HAM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基线齐,具有可比性。(3)经过为期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在KPS(Z=-3.856,p=0.000)、总体状态(Z=-4.837,p=0.000)、HAMD(Z=-2.329,p=0.020)、中医症状(Z=-2.239,p=0.025)、生活质量(Z=-2.307,p=0.021)5个方面均全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状态医学的干预方案能全面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躯体症状,最终改善患者总体临床状态。(4)KP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除基线与两周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总体临床状态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基线与治疗后各次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中医症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基线与治疗后两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生活质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两周后与治疗1月比较(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HAM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两两比较发现:两周后与治疗1月比较(p>0.05)、治疗1月和治疗2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合应用临床状态医学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躯体症状,从而显着改善患者总体临床状态,且总体临床状态积分变化是恶性肿瘤患者症状改善的敏感指标。
孙予祥[6](2019)在《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CRC治疗后其复发和转移是严重影响CRC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中医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观察解毒活血方对结肠癌裸鼠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对STAT3靶向干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其今后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皮下注射接种结肠癌细胞(HCT-116)建立结肠癌裸鼠模型。将50只裸鼠分成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灌胃解毒活血方,5-FU组腹腔注射5-FU注射液,连续观察4周。于第4周末处死裸鼠,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CD34),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及P-STAT3表达。结果:各组抑瘤率结果:中药高剂量组:58.78%;中药中剂量组:47.29%;中药低剂量组:35.13%;5-FU组:41.21%。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平均瘤重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与5-FU组比较,解毒活血方高、中剂量组平均瘤重均显着降低(P<0.05)。5-FU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应。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MVD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中药对裸鼠CRC移植瘤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MVD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对裸鼠CRC移植瘤VEGF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VEGF的表达。解毒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P-STAT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解毒活血方对裸鼠CRC移植瘤P-STAT3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且呈一定量效关系。5-FU组与模型组相比,P-STAT3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解毒活血方可有效抑制肿瘤P-STAT3的表达。结论:解毒活血方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解毒活血方可抑制CRC血管生成;解毒活血方可通过抑制STAT3活化,进而下调VEGF表达,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王常明[7](2019)在《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斑秃模型小鼠的通便与生发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剂量是预估疗效的准绳,疗效是检验治疗成败的标准。古往今来,一直有中医之不传在于剂量。诚如国医大师朱良春所言:“…。同一药物,由于药量不同,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药效甚至或新的主治功能,进而有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1]”。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对药物量效差异的记载。譬如,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两个方子相比,组成中仅有“芍药”单味“用量”的差异,但临床主治证候差异巨大。前者用于治疗太阳经疾病;后者用于治疗由于太阳病误下之后,引起的太阴经疾病[2]。中药是多种单体分子的复合物,其代谢后经多途径、多靶点产生多种药理效应,这种药理效应不宜简单地采用“量效”关系进行解释,应在诠释“药效强度”变化的同时,阐释“药效部位”的变化。鉴于此,我们提出认识中药的新视角、新概念--中药“量位”关系。中药“量位”关系:是指中药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随其用量的变化,其效应部位(靶器官)也随之相应变化的现象。将“量效”关系与“量位”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中药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更加合理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该研究以中药当归为例,研析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斑秃模型小鼠通便、生发效应的影响,探索当归不同剂量在便秘与斑秃模型中“量与效”、“量与位”的变化,揭示当归不同剂量在结肠、皮肤的“效位”变化关系,为中药“量位”关系新概念提供实验支持。第一部分: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模型小鼠通便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口服复方地芬诺酯造模,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当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毛色枯黄,少动,进食减少,提示造模成功。检测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WB和IHC法检测结肠AQP4的表达。用ELISA和HE染色法分别检测小鼠结肠AC、cAMP、PKA含量和血清IL-10、ICAM-1和ELAM-1水平,计算单位视野毛囊数;同时对实验小鼠背部脱毛区毛发生长情况进行评分。结果:(1)当归不同剂量均可显着提高便秘模型小鼠粪便含水率和小肠推进率,降低结肠AC、cAMP、PKA含量,下调结肠AQP4表达,以高剂量组(40g)通便效应最佳(P<0.05)。(2)三个剂量组便秘小鼠皮肤光泽、毛发密度均较模型组好转,但各组之间比较,实验区毛发评分、单位视野毛囊数以及血清IL-10、ICAM-1、ELAM-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归对便秘小鼠有通便作用,且以高剂量效应最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AC-cAMP-PKA信号途径中各因子含量,下调近端结肠AQP4的表达,减少肠道水分的吸收,增加肠道水含量,发挥“润肠通便”效应。第二部分:当归不同剂量对斑秃模型小鼠生发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8%硫化钠酒精溶液局部外涂,制作斑秃模型。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当归低、中、高剂量组。采用ELISA和HE染色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IL-10、ICAM-1和ELAM-1水平,计算单位视野毛囊数;同时对实验小鼠背部脱毛区毛发生长情况进行评分。检测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WB和IHC法检测结肠AQP4的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AC、cAMP、PKA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三个剂量组均可提高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降低结肠AC、cAMP、PKA含量,下调结肠AQP4的表达,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当归不同剂量均可提高斑秃小鼠脱毛区毛发评分、单位视野毛囊数和血清IL-10水平,降低血清ICAM-1和ELAM-1水平,中剂量组(20g)生发效果最佳(P<0.05)。结论:当归对斑秃小鼠模型有生发作用,且以中剂量效应最佳。其生发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CAM-1和ELAM-1水平,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减轻活化的促炎性白细胞攻击毛囊;抑制T淋巴细胞向毛囊浸润,减轻对毛囊细胞造成的炎症性和免疫性损伤,治疗脱发。也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IL-10水平,抑制mTOR信号通路,调节BMP,促进HFSC激活,调控毛囊周期,促进毛发生长。也可能通过上调Th2细胞功能,恢复Th1/Th2的动态平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毛发再生。研究结论:1.当归可通过调节肠道蠕动相关因素,促进消化道蠕动,降低结肠AC、cAMP、PKA含量,下调近端结肠AQP4的表达,减少肠道水分的吸收,增加肠道水含量,发挥“润肠通便”效应。当归可通过降低ICAM-1和ELAM-1水平,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减轻对毛囊细胞造成的炎症性和免疫性损伤,治疗脱发。同时,可通过升高IL-10水平,抑制mTOR信号通路,调节BMP信号,促进HFSC激活,调控毛囊周期,促进毛发生长。2.当归不同剂量作用于便秘模型和斑秃模型小鼠后,其“量效”关系存在差异性。在便秘模型小鼠中,三个剂量组均有通便效应,其中高剂量(40 g)通便效应最佳,存在“量效”关系,我们认为是当归以活血作用为主发挥效应的;在斑秃模型小鼠中,三个剂量组均有生发效应,其中中剂量(20 g)生发效应最佳,存在“量效”关系,我们认为是当归以和血作用为主发挥效应的。3.当归剂量从20g到40g变化时,其最佳药效“部位”从“皮肤毛发”到“结肠”发生了变化,说明当归在结肠、皮肤部位存在“量位”关系。这正为我们提出的中药“量位”关系新概念,提供实验支持,也是本实验创新所在。中药存在“量位”关系的原因(如药物成分差异、溶解度差异等),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8](2018)在《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回顾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肝病学学科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福建省肝病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陆舒雯[9](2018)在《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含南方红豆杉的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对晚期采取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阐述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晚期肺癌的特色及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65例晚期无驱动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进行观察,其中治疗组32例为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TP(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对照组33例为单纯化疗,其余治疗相似。化疗周期为21天,首次化疗后间隙期开始服用益气养阴解毒方,每2个化疗周期观察疗效,共观察2次,总观察周期4个周期,化疗后6个月继续观察一次;于第12个月随访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指标、体重、生活质量、中医症状改善、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期、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ECOG、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骨髓抑制、免疫功能、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方面,治疗组均和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对这些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体重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P<0.05),治疗组患者体重增加数和体重稳定数较对照组多,体重下降人数较对照组少;4.无进展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5.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6.在化疗药物毒副反应上,治疗组和对照组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P<0.05),治疗组改善毒副反应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气虚阴虚毒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对化疗患者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丁聪聪[10](2014)在《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肿瘤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寻求肿瘤治疗方法。方法:从以往研究肿瘤治疗的方法中,结合临床实践,寻找临床实验和研究证实。结果: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中,中西医结合得到长时期的临床验证,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认可和重视。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需要医学界抓住机遇,融合多个学科,规范中西医治疗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以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收集 |
2.诊断标准 |
2.1 胃癌的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
2.2 胃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治疗结果 |
4.3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疗效分析 |
5.2 晚期胃癌的治疗现状 |
5.3 方药分析 |
5.4 临证体会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简介 |
(2)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概念的提出 |
2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
3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理念研究进展 |
4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临床研究现状 |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中的慢病管理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EM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 |
一、EM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二、EM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小组讨论法 |
1.2 软件开发及数据库技术 |
2 研究结果 |
2.1 门诊问诊工具 |
2.2 医生工作平台 |
2.3 患者APP客户端 |
3 讨论 |
3.1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方法探讨 |
3.2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临床可行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南生物医学干预管理相关内容整理表1-12 |
附录2 24条EM医学干预建议 |
附录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 |
附录4 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 |
附录5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食材中医辩证推荐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癫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述 |
1 癫痫的常见病因病机 |
2 癫痫的治法分述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抗痫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
1 疏肝理气药 |
2 平肝熄风药 |
3 活血化瘀药 |
4 补虚药 |
5 开窍药 |
6 淡渗利湿药 |
7 安神定志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临床研究二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对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创新性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癫痫发作程度表 |
附录2 痫病痰气郁滞证中医证候评定量表 |
附录3-1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9项 |
附录3-2 生活质量量表各分项题目分值表 |
附录3-3 生活质量量表各项得分权重分值 |
附录4 NDDI-E量表(中文版)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 |
附录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4项(HAMD-24) |
(5)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肿瘤的流行病学 |
2. 中医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
3. 西医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宄进展 |
5. 肿瘤治疗的展望 |
第二节 临床状态医学 |
1. 临床状态医学概述 |
2. 临床状态医学理论体系简介 |
3. 临床状态医学在中医学中的渊源 |
4. 历代医家状态医学思想 |
5. 现代中医对临床状态医学的认识 |
6. 临床状态医学推动医学模式的发展 |
7. 心身行为状态 |
8. 恶性肿瘤与社会心理因素 |
9.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 |
10. 当前医疗模式的思考 |
11. 临床状态医学促进临床诊治方式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医药结合心理疗法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临床状态医学改善恶性肿瘤临床状态及生活质量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瘤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肿瘤细胞培养 |
2.2 动物造模 |
2.2.1 建立裸鼠结肠癌模型 |
2.3 动物分组、干预措施及标本采集 |
2.3.1 动物分组 |
2.3.2 干预措施 |
2.3.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4.1 一般情况观察 |
2.4.2 抑瘤率 |
2.4.3 免疫组化法检测MVD |
2.4.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 VEGF, P-STAT3 |
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 |
3 实验结果 |
3.1 造模 |
3.1.1 成瘤率 |
3.1.2 裸鼠接种死亡率及成瘤后分组情况 |
3.2 干预 |
3.2.1 裸鼠干预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
3.2.2 裸鼠干预后死亡情况 |
3.3 抑瘤率 |
3.4 MVD检测结果 |
3.5 VEGF及P-STAT3检测结果 |
讨论 |
1 结直肠癌的中医认识 |
2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 |
2.1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
2.2 肿瘤血管结构及功能特点 |
2.3 肿瘤血管生成参与肿瘤侵袭与转移 |
3 中医对结肠癌血管生成认识 |
4 CRC模型的选择依据 |
4.1 化学诱导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
4.2 转基因技术建立CRC动物模型 |
4.3 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
4.3.1 原位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
4.3.2 皮下移植法建立CRC动物模型 |
5 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6 解毒活血方干预CRC裸鼠模型血管生成机制讨论 |
6.1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抑瘤率的影响 |
6.2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MVD的影响 |
6.3 解毒活血方对CRC裸鼠模型P-STAT3、VEGF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2:中药复方制药流程图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斑秃模型小鼠的通便与生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当归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 |
第一部分 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模型小鼠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当归不同剂量对斑秃模型小鼠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展历程 |
2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
2.1 学科建设 |
2.2 人才培养 |
2.3 科技成果 |
2.4 学术交流 |
2.5 科普教育 |
2.6 肝病医联体建设 |
2.6.1 充分发挥医院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肝病医联体 |
2.6.1. 1 快速完成肝病医联体建设 |
2.6.1. 2 积极建设社区肝病医联体 |
2.6.2 建立健全肝病医联体运行体系, 做到运转有效、群众受益 |
2.6.2. 1 建立并完善医联体工作制度 |
2.6.2. 2 成立肝病学院, 建立医联体肝病诊疗专科联盟 |
2.6.2. 3 建立健全医联体内资源共享机制 |
2.6.3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联体实质性帮扶工作, 全面提高肝病防治水平 |
2.6.3. 1 实质性开展医联体帮扶工作 |
2.6.3. 2 稳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
2.6.4 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 扩大服务半径, 改善就医体验 |
2.6.4. 1 积极建设孟超云医院, 创新就医模式和就医体验 |
2.6.4. 2 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工作 |
2.6.5 持续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肝病医联体辐射能力 |
3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趋势 |
5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
5.1 完善临床诊疗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5.1.1 加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
5.1.2 不断提高双向转诊率 |
5.1.3 畅通医联体内医保病人费用支付通道 |
5.1.4 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对口扶持机制 |
5.1.5 完善多层次、多元次带教培训机制 |
5.1.6 扩大肝病医联体辐射能力 |
5.1.7 继续推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共享, 初步解决基础单位肝病相关诊疗手段缺乏的困难 |
5.2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凝炼和拓展学科研究方向, 促进专业学组发展 |
5.3 完善肝病和肝癌大数据平台建设 |
5.4 重视人才培养,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
5.5 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革新医疗技术 |
5.6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 促进医疗模式转变 |
5.7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 提升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学术地位 |
6 展望 |
(9)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病例来源及分组依据 |
(三)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治疗方法 |
(七) 研究周期 |
(八) 观察及评价指标 |
1. 观察指标 |
2. 评价指标 |
(九) 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一)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二) 血常规指标比较 |
(三) 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四) 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五) 肿瘤标志物变化结果比较 |
(六) 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七)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八) 1年生存率比较 |
(九) 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比较 |
(十) KPS评分的变化结果比较 |
(十一) 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
(十二) 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三、分析和讨论 |
(一) 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立论依据 |
1. 中医对肺癌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治疗肺癌现状 |
3. 益气养阴解毒法的立法依据 |
(二)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概况 |
(三) 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概况 |
(四) 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临床研究 |
(五) 益气养阴解毒方组方配伍分析 |
1. 益气养阴解毒方组方特点 |
2. 中药南方红豆杉的相关研究 |
(六) 结果分析 |
1. 血常规 |
2. 肝肾功能 |
3. 肿瘤标志物 |
4. 体重变化 |
5. 中医症候积分 |
6. 1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
7. 人体功能状况卡氏评分(KPS)和生活质量评分 |
8. 化疗毒副反应 |
(七)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肿瘤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优势 |
1.1 中西医结合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
1.2 中西医结合降低放、化疗毒性 |
1.3 中西医结合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 |
1.4 中西医结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规范性研究 |
2.2 肿瘤治疗医师水平不一 |
2.3 中西医结合研究不够重视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对策 |
3.1 抓住机遇 |
3.2 融合多个学科 |
3.3 规范中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
3.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4 结语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D]. 陈晓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D]. 熊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D]. 刘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应用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 李贵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解毒活血方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血管生成影响及STAT3靶向干预研究[D]. 孙予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当归不同剂量对便秘/斑秃模型小鼠的通便与生发效应研究[D]. 王常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8(10)
- [9]益气养阴解毒方加减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D]. 陆舒雯.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肿瘤治疗研究[J]. 丁聪聪. 亚太传统医药,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