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

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

一、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论文文献综述)

谭秋元[1](2020)在《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文中认为亚胺的亲核加成反应是合成复杂含氮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该反应大多需要预制备和分离纯化不稳定的亚胺底物,高效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螺环和桥环的方法仍然有限。开发新型亲核试剂,研究亚胺中间体原位生成新方法,探索立体控制新策略,发展亚胺亲核加成新反应,构建高合成挑战性的相邻季碳手性中心、螺/桥环骨架,具有重要的合成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论文以廉价的手性氨基酸或其衍生物为手性源,研究了多官能团化的烯丙基硼酸和环丙醇为新颖的亲核试剂与原位生成的酮亚胺和亚胺离子的不对称加成反应,高效实现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和螺/桥环骨架的不对称构建。本论文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烯丙基化反应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研究本论文成功实现了非手性的亲核试剂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手性氨基醇和靛红原位生成的酮亚胺的加成反应,以高收率和高非对映选择性实现了一系列高合成挑战性的含有相邻季碳手性中心3-氨基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制备。机理研究表明,硼酸与酮亚胺的氨基醇片段的羟基发生配体交换后,亚胺的烯丙基化反应以分子内的形式进行,反应速度不仅得以大大提升,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也得到手性氨基醇的高效控制,从而解决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构建的低反应活性和低立体选择性的难题。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使用廉价易得的手性氨基醇为手性源和氮源;生成的酮亚胺中间体无需分离纯化;反应底物范围广,多种不同官能化的烯丙基硼酸和靛红均能较好地兼容;通过选择使用合适的E/Z构型的烯丙基硼酸和L/D立体构型的手性氨基醇,可实现四个异构体中每一个异构体的选择性合成。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非手性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的烯丙基化反应,丰富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构建的合成方法学。(二)环丙醇与酮亚胺加成反应构建哌啶螺环氧化吲哚研究作为以手性氨基酸为手性源和利用原位生成酮亚胺策略的延续,我们首次实现了铜催化环丙醇与酮亚胺的环丙烷开环加成反应,高效实现了哌啶螺环氧化吲哚骨架的不对称构建。机理研究发现,反应的有效催化剂为Cu Cl(Ⅰ)与β-双烯酮亚胺配体的络合物在反应中原位氧化生成二价铜物种;环丙醇开环加成反应可能经环丙烷自由基开环历程。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实现了环丙醇作为亲核试剂对酮亚胺的加成反应,扩展了环丙醇合成子的应用范围。(三)铜催化的C-H键氧化/环丙醇开环环合串联反应构建氮杂[3.3.1]壬烷桥环骨架研究基于环丙醇作为亲核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的突破,我们以廉价的手性氨基酸为起始原料,实现了铜催化的C-H键氧化原位生成亚胺离子、环丙醇开环加成串联反应,高效实现了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氮杂双环[3.3.1]壬烷桥环骨架的不对称构建。以该方法为关键步骤,我们以9步的总步数高效简洁地实现了吲哚生物碱(-)-suaveoline的不对称全合成。机理研究表明Cu Cl2发挥了C-H键氧化和环丙醇开环加成两种催化作用。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使用Cu Cl2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手性氨基酸为起始原料;底物范围广,能兼容不同取代的芳香(杂)环和环丙醇,以及能制备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氮杂双环[3.3.1]壬烷以及氮杂双环[4.3.1]癸烷桥环结构。该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价廉、绿色的桥环骨架构建新方法,也丰富了C-H键官能化反应。

颜丙霞[2](2020)在《多手性中心的叔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转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性叔膦配体在不对称催化、有机合成、生物工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对称有机反应中的重要领域。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RP和S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与活化炔烃的加成反应研究;RP和S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的烷基化反应;手性联芳基叔膦化合物分子内环化;磷杂菲类叔膦衍生物α-位修饰反应。第一,RP和S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1和炔基酯2立体选择性加成,得到了具有多达四个C-和P-手性中心的双膦酰化衍生物。立体化学分别通过在较低温度下的动力学过程和较高温度下的热力学过程来控制。在100 oC下,加成产物的产率高达99%,dr>99:1。第二,RP和S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1在相转移条件下与不同的双卤代烃发生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碳骨架和磷骨架手性叔膦化合物。第三,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使用草酰氯处理差向异构化混合的联苯二烃基氧膦,然后与格氏试剂反应,在加入硼烷的保护下,获得一系列联苯类叔膦硼烷络合物12,核磁产率达90%以上,dr值高于99:1。随后12与正丁基锂反应,在碘化亚铜的催化下发生分子内亲核取代实现分子内的环化,在联苯的轴手性固定的同时引入了碳的手性,最终得到碳、磷、轴手性均大于99:1的复合手性中心的叔膦硼烷络合物13。第四,通过偶联反应、与二碘甲烷反应或与醛加成,对磷杂菲类叔膦衍生物?-位进行进一步修饰。

肖恒[3](2019)在《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基环氧丙烷(MP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聚醚和医药的合成及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目前甲基环氧丙烷未见有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报道,只能通过氯醇法小批量合成,但氯醇法工艺污染大、副产物多、原子经济性差,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要求,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的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烯烃通过H202一步环氧化生成环氧化合物,流程短,污染少,绿色经济环保,是烯烃环氧化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源,异丁烯直接环氧化得到甲基环氧丙烷的绿色生产工艺,分别探究了杂多酸/H2O2催化体系和钛硅分子筛TS-1催化体系对异丁烯环氧化反应的效果。并研究了不同粒径钛硅分子筛的改性优化,探讨微米级TS-1性能优化后代替纳米级TS-1的可能性,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在研究杂多酸/H202催化体系中,探究了杂多酸/H202体系催化异丁烯环氧化反应性能。通过对磷钨酸、硅钨酸、磷钼酸本体催化性能的实验考察,发现磷钨酸/H202催化体系最为灵敏;为了提高杂多酸/H202的两相催化效果,进一步对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剂配体: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四正丁基碘化铵等与杂多酸络合,制备出具有Keggin结构的杂多酸季铵盐和过氧杂多酸季铵盐,考察了在异丁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通过系统实验确定最佳的杂多酸催化剂是过氧磷钨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复合催化剂。并通过单一因素变量考察及正交实验法确定了环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在最佳条件下:30%H2020.03 mol,C4H8/H202摩尔比为 4:1,催化剂用量 0.35 g,Na2HP04用量0.4 g,甲基叔丁基醚1.0 g,DMF 20 g,温度85℃,反应时间2.5 h,甲基环氧丙烷收率达到51.23%,反应选择性达到86.33%,H202转化率达到97.12%,H202有效利用率达到61.10%。结果表明杂多酸/H202/相转移催化剂体系对于该环氧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效果,但该催化体系反应温度高,过氧化氢及甲基环氧丙烷高温易分解;且催化剂显酸性,进一步加速甲基环氧丙烷水解;同时催化剂是溶解或悬浮在溶剂当中,难以回收利用。研究了 TS-1/H202催化环氧化体系,选择了两种不同粒径的钛硅分子筛:纳米级TS-1(a)和微米级TS-1(b)进行催化异丁烯环氧化反应。通过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ICP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析(BET)等表征对两种TS-1分析,发现纳米级TS-1(a)在骨架钛含量、相对结晶度、介孔比表面积、孔径大小等方面均高于微米级TS-1(b)。又系统研究了这两种不同粒径的钛硅分子筛的本体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30%H2O20.03 mol,C4H8/H2O2摩尔比为3:1,催化剂用量0.35 g,NaHC03用量0.25 g,甲基叔丁基醚2.0 g,CH3OH20 g,温度550C,反应时间2.5 h。TS-1(a)催化环氧化反应中甲基环氧丙烷收率达到96.2%,且TS-1催化剂易于回收套用,回收率在89%以上,重复再利用时TS-1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而TS-1(b)催化环氧化反应甲基环氧丙烷收率只达到24.18%。纳米级钛硅分子筛制备原料昂贵,生产工艺要求高,而微米级钛硅分子筛可以通过廉价原料制备,生产工艺要求也相对较低。若能提高微米级TS-1(b)催化性能,并代替纳米级TS-1(a),将大大降低反应催化剂成本。因此,实验研究了微米级TS-1(b)改性优化,并以TS-1(a)作对比。主要对TS-1(a)和TS-1(b)进行了硅烷试剂、酸、有机碱等改性处理,并通过红外光谱、UV-vis、SEM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析(BET)等进行表征,通过环氧化反应实验对比催化性能的变化,找到了最佳的改性条件。研究发现TS-1(b)在乙醇胺溶液浓度为O.1mol/L,2300C烘箱中反应48h后得到的乙醇胺改性TS-1(b),其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环氧产物收率达到91.56%,反应选择性达到97.96%,H202转化率达到98.04%,H202有效利用率达到95.34%。较未改性TS-1(b)环氧产物收率提高了 67%,反应选择性提高了 3%。较纳米级TS-1(a)环氧产物收率只少4.7%,其他指标接近。结果表明,优秀的纳米级TS-1(a)难以通过改性优化不断提高催化性能,而效果差的微米级TS-1(b)经合适的改性方法能大幅提高催化性能。

蔡瀚[4](2019)在《基于联萘侧基的聚合物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研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联二萘酚(BINOL)因其具有易于修饰的多个手性位点,其衍生物陆续被化学家们研究出来。手性联萘酚具有独特的手性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机不对称反应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以基于手性联萘酚为骨架的聚合物被研究出来,并被运用于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相对小分子而言,聚合物催化不对称反应的产物具有易于分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只需通过简单的过滤洗涤就能进行回收利用等优势。因此运用带有联萘酚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催化不对称反应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几种由手性联萘酚衍生的聚合物配体。为了考察所得大分子手性配体的手性诱导能力,我们将所得的手性聚合物配体应用于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和(E)-α,β-不饱和芳基酮的不对称环烯烃氧化反应。(1)本课题组曾报道过聚[(S)-3-丙烯酰胺基-2,2’-二羟基-1,1’-联二萘]的合成。并将该聚合物运用于催化二乙基锌与芳香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中。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可重复使用的手性联萘酚的聚合物负载的二乙基锌催化剂用于(E)-α,β-不饱和芳基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本文在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研究了反应的底物普适性,并进一步探索了回收后的催化剂在以上不对称反应中的催化效率。(2)通过氨醛缩聚将(S)-3,3′-氨基-2,2’-二羟基-1,1’-联萘与(S)-3,3′-二甲酰基-2,2’-二甲氧基甲氧基-1,1’-联萘聚合,并将所得聚合物运用于催化三乙基铝与芳香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经过条件优化得到了相对而言较好的反应条件,并进行了底物普适性的研究。

蔡星伟[5](2019)在《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传统哈龙灭火剂在环境保护上的问题,科研人员不断致力于新一代环境友好且高效的灭火剂的开发。美国3M公司研制的Novec 1230防火液体,其化学名称为全氟-2-甲基-3-戊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灭火剂高耗臭氧潜能值(ODP)、高温室效应值(GWP)等一系列环保问题。目前全氟-2-甲基-3-戊酮只有美国的3M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国内近几年陆续有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始投入对该产品的研发,还没有实现该产品的工业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其热分解机理,为该产品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比较和论证,本文设计了以六氟丙烯为原料,经齐聚、氧化和异构化制备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路线。研究发现:氰化钾、碱金属氟化物、溴化亚铜/联吡啶和双苯铬等催化剂均能很好的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了温度、溶剂、催化剂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氰化钾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反应最高收率可达85%。氟化钾和四丁基氯化鏻体系可使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79%。氟化铯和冠醚体系反应效果较优,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96%。溴化亚铜联吡啶体系也能很好的催化本反应,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89%。双苯铬体系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π-双(1,3,5-三甲基苯)铬。推测了配位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研究发现:次氯酸钠体系、叔胺氮氧化物体系对六氟丙烯二聚体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次氯酸钠溶液氧化全氟2-甲基-2-戊烯,在二乙二醇二甲醚中反应3~5 h,环氧化物收率达79%。提出了相转移催化氧化全氟烯烃的新方法,四丁基硫酸氢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的次氯酸钠溶液体系,环氧化物的收率达96%。研究了全氟烯烃催化氧化的反应规律:除溶剂、温度和催化剂外,双键上取代基的结构、电子效应和碳负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等都是影响全氟烯烃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类新的叔胺/过氧酸或者超酸催化氧化体系,于室温下反应1~2 h,环氧化产物收率达95%。该催化体系对活性较高的三取代或者四取代全氟烯烃催化氧化效果较好,不能氧化活性较低的二取代全氟烯烃;确定了全氟环氧化合物在有机碱催化作用下异构化为全氟酮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热力学上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自由基开裂反应为其主要分解途径。计算了其热分解产物的形成过程及反应能垒,阐明了由β开裂-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构成的碳架异构体生成机理。基于ReaxFF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 MD),研究了高温下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探讨了温度对其分解机理、分解速度及中间体和产物浓度的影响。全氟-2-甲基-3-戊酮分子随温度的升高势能逐渐增加,热分解逐渐加剧,产生的自由基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反应机理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的分解路径主要有三种:2号位上C-CF3键断裂、2和3号位上C-C键断裂以及2号位与4号位上C-F键断裂。在2000 K下,由初始分解路径产生的自由基逐级进行后续的热分解反应,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为小的自由基片段和小分子化合物。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超过550℃的高温下才会发生分解,热分解主要产物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王晓垚[6](2018)在《Cenicriviroc和赛乐西帕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Cenicriviroc是由武田公司和Tobira Therapeutics联合开发的一种CCR5/CCR2双重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HIV1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延长感染者的生存期,从而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Cenicriviroc的合成工艺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环戊酮为原料通过Schmidt反应合成2-哌啶酮,避免了浓硫酸的使用带来的后处理困难,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副产物较多的问题。2、在1-[(4-甲氧基苯基)甲基]-2-哌啶酮的合成中,确定了合适的碱作为缚酸剂,减少了杂质的产生,以95%的高产率得到目标产物。3、8-溴-1-(4-甲氧基卞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合成中,通过大量实验找到了合适的溶剂和碱,能够成功进行Claisen-Schmidt反应合环,而又不至于碱性过强导致产物的水解。4、在5-羟甲基-2-巯基-1-丙基咪唑的合成中,使用1,3-二羟基丙酮为原料得到2,5-二取代的咪唑环,相比传统的方法Marckwald咪唑合成法,节省了原料成本。5、在5-羟甲基-1-丙基咪唑的合成中,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双氧水作为氧化剂,钨酸作为催化剂氧化脱硫,相较于原路线中强氧化剂浓硝酸的使用,减少了副产物的产生,也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优化后的工艺更适合于工业应用。赛乐西帕最初是由日本的新药株式会社发明的具有新型、可以口服、有高度选择性IP、长效等特点的PGI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其活性成分能够在血液中维持较长的时间,而且它又同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强效性PGI2受体激动的作用效果。在赛乐西帕的合成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1、设计并完成了一条新的赛乐西帕的合成路线。以联苯偶酮为原料与无水乙二胺过缩合反应形成三元环,升华硫氧化为吡嗪类化合物,经Chichibabin反应形成氨基,与丙酮缩合成异丙基,水解得到长链醇,最后经一步取代反应得到最终产物赛乐西帕。该路线避免了严苛的反应条件,原料价格与试剂价格低廉,各步反应产率都在80%以上,可用于工业生产。2、优化原专利路线一中中间体V的合成,相较于原路线较高的反应压力,昂贵的原料和催化剂,我们以及价格相对低廉的γ-丁内酯为原料,只需常温常压反应。3、优化原专利路线一中中间体IV的合成。原方法需要在190℃下反应,且产率只有56.5%,而且后处理过程繁琐。通过优化,我们降低反应温度至80℃,且产率提高至87%。

秦瑞霞[7](2018)在《短碳链烷基溴化铵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短碳链烷基溴化铵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作相转移催化剂、杀菌剂、柔软剂、增稠剂,因此在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长链烷基季铵盐的合成,且由于原料长链卤代烃沸点高、反应温度高,故反应速度快、产品收率高,工业化生产成本低;短链烷基季铵盐的合成文献报道较少,由于卤代烃沸点低、反应温度低(回流温度),导致常压下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间长(24-48h)、原料转化率低、产品收率和纯度低,工业化生产成本高。本文在加压的条件下合成四正丙基溴化铵、四正丁基溴化铵、二甲基异丙基胺和二甲基二异丙基溴化铵,考察了溶剂的种类和用量、催化剂的种类、原料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筛选出合成目标产物的最优条件,采用FT-IR、1H NMR和13C NMR确定合成产物。以三正丙胺和1-溴丙烷为原料,在加压条件下一步合成目标产物四正丙基溴化铵,加入洗涤溶剂洗去产物表面的着色物质,N2压力4 MPa下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溶剂乙酸乙酯30 mL、n(三正丙胺):n(1-溴丙烷)=1.2:1.0、洗涤溶剂为m(丙酮):m(1-溴丙烷)=1:5(丙酮5 g)混合物、反应温度120 oC、反应时间14 h,在该条件下,四正丙基溴化铵的收率为84.12%,纯度为98.92%。采用FT-IR、1H NMR和13C NMR确定合成产物。以三正丁胺和1-溴丁烷为原料,在加压条件下一步合成目标产物四正丁基溴化铵,加入洗涤溶剂洗去产物表面的着色物质,在4 MPa N2压力下,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溶剂乙酸乙酯20 mL、洗涤溶剂质量比1.0:1.3的石油醚和1-溴丁烷(石油醚13 g)的混合物、n(三正丁胺):n(1-溴丁烷)=1.0:1.1、反应温度100 oC、反应时间14 h。在该条件下,四正丁基溴化铵收率为83.93%,纯度为98.96%。采用FT-IR、1H NMR和13C NMR确定合成产物。以二甲胺和丙酮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目标产物二甲基异丙基胺,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以铜硅为催化剂,在n(二甲胺):n(丙酮)=1.0:1.2,反应时间为1.0 h,持续通入H2使压力达到2.0 MPa,反应温度为110 oC的条件下,二甲基异丙基胺的转化率为99.90%,产率可以达到92.90%,采用FT-IR、1H NMR和13C NMR确定合成产物。催化剂回收之后再重复使用五次,未见催化性能明显下降。以二甲基异丙基胺和溴代异丙烷为原料,在加压条件下一步合成目标产物二甲基二异丙基溴化铵,加入洗涤溶剂洗去产物表面的着色物质。在N2压力4 MPa下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溶剂乙酸乙酯25 m L、洗涤溶剂为m(丙酮):m(溴代异丙烷)=1:3(丙酮7 g)混合物、n(二甲基异丙基胺):n(溴代异丙烷)=1.0:1.2、反应温度100 oC、反应时间14 h的条件下,二甲基二异丙基溴化铵的收率为81.24%,纯度为99.05%。采用FT-IR、1H NMR和13C NMR等确定合成产物。

王印[8](2015)在《1-氨基-2-氟环丙烷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他沙星(Sitafloxacin)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拥有优异的广谱抗菌活性,且毒副作用较小。西他沙星的化学结构中包含了一个cis-2-氟环丙烷特征基团,这正是其拥有良好药理学特性和较低的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此特征基团的引入需合成(1R,2S)-1-氨基-2-氟环丙烷,为其探索一种经济的,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方法是此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以及(1R,2S)-1-氨基-2-氟环丙烷的合成路线,通过总结各路线的优缺点,设计并探索了两种合成方法:方法一,制备1-氯-1-氟乙烯,并与重氮乙酸乙酯经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环丙烷化;方法二,以烯丙醇为原料制备烯丙基苄基醚,并与二溴氟甲烷在相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环丙烷化。实验发现方法一环丙烷化时反应较少,主要发生了重氮乙酸乙酯自身的偶联反应;方法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可行性路线。以烯丙醇为原料,引入苄基保护基制得烯丙基苄基醚,再经环丙烷化反应得到2-溴-2-氟-1-苄氧甲基环丙烷,然后经催化氢解制得2-溴-2-氟-1-羟甲基环丙烷,最后经高锰酸钾氧化制得2-溴-2-氟环丙烷甲酸,总收率42.2%。实验中对各步骤合成方法及合成工艺进行选择和优化,结果为:选择以苄基作为羟基保护基,确定反应投料比为n(烯’丙醇):n(氯化苄)=2.5:1、反应温度65℃,收率98.5%;环丙烷化反应选择以二氯甲烷作为有机相,以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在4-6℃反应,确定反应投料比为n(烯丙基苄基醚):n(二溴氟甲烷)=1.0:1.2,收率51.3%;脱苄基反应选择了钯碳催化氢解的方法并确定了氢气的合适压力为1.5Mpa,收率98.2%;氧化反应时,选择以高锰酸钾作为氧化试剂在45℃的碱性条件下反应,收率85.1%。各中间体及产物经IR、MS、GC-MS、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确认。

李军章[9](2013)在《纳米碳酸盐的制备及其化学反应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醇钠等是有机合成工业常用的强碱,但存在腐蚀严重、副反应多、产品分离复杂、收率较低等缺点,很多有机合成工业改用碳酸盐尤其是碳酸钾。但由于碳酸钾碱性较弱,其参与的化学反应具有高温、高压、反应时间长等缺点。由于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纳米碳酸钾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目的是制备纳米碳酸钾,取代传统强碱,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实现有机合成的绿色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高频共振研磨机制备纳米碳酸钾,对影响纳米碳酸钾粒径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湿法研磨比干法研磨制备的碳酸钾粉体粒径更小,质子性有机溶剂利于湿法研磨制备碳酸钾粉体,若加入少量月桂酸,碳酸钾粉体的粒径会进一步降低。在无水乙醇中加入碳酸钾物质的量0.3%的月桂酸,可以制备平均粒径为98nm的纳米碳酸钾,其中小于100nm的纳米碳酸钾颗粒占75%。测试表明,在质子性有机溶剂中纳米碳酸钾表现出较强的碱性,可以取代乙醇钠等强碱促使丙二酸二乙酯与苄基氯进行烃基化反应。2.以纳米碳酸钾取代乙醇钠等强碱,研究了活泼亚甲基化合物与卤代烃在非水有机溶剂中的烃基化反应,考察了反应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质子性有机溶剂利于反应的进行;不同的底物和卤代烃,反应活性有差异,对于Br,Cl-二卤代烷烃,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可以与溴代烃发生选择性烃基化反应。在无水乙醇中50-80℃反应,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单烃基化产品收率为82-90%,高于乙醇钠法的收率。3.以纳米碳酸钾取代乙醇钠等强碱,研究了双酚A等二羟基酚类化合物与卤代烃在非水溶剂中的Williamson反应,考察了反应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质子性有机溶剂利于反应的进行,在质子性有机溶剂中双酚A等酚类化合物的两个羟基分步与卤代烃进行反应,与传统强碱法不同。在无水乙醇中,控制适当物料比,单酚基醚化合物收率在88%以上,二酚基醚化合物收率在95%以上。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双酚A液体环氧树脂,环氧值为0.4267-0.5324mol/100g,有机氯含量为0.088-0.372%,达到了工业品的技术指标,克服了传统工艺环境污染严重、物料消耗高等缺点。4.以纳米碳酸钾取代氢氧化钾等强碱,研究了活泼亚甲基化合物与二硫化碳在非水溶剂中的缩合反应,考察了反应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质子性有机溶剂利于反应的进行,底物的结构对反应有显着的影响。在无水乙醇中30-40℃反应,产物烷基化后的产品收率为83-90%,高于强碱法的收率。以异硫氰酸甲酯和硝基甲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N-甲基-1-甲硫基-2-硝基乙烯胺,产品收率由传统工艺的50%提高到85%。5.以纳米碳酸钾取代乙醇钠等强碱,研究了非水溶剂中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非均相肟化反应,考察了反应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质子性有机溶剂利于反应的进行,底物和反应温度对反应影响显着。在无水乙醇中10-20℃反应,产品收率为81-92%,与乙醇钠法相当,但产物的分离更简单。

喻名强[10](2012)在《酰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归纳酰氯和酰基硫脲合成方法的基础上,选用固体光气法合成了系列酰氯,然后以酰氯为原料经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酰基硫脲。系统研究了酰氯及酰基硫脲的合成条件,考察了酰基硫脲与金属离子的作用,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及其对矿物的浮选捕收性能。以羧酸为原料,固体光气(BTC)为酰化试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正丁酰氯、正己酰氯和正辛酰氯。正丁酰氯的合成条件为:以40mmol正丁酸反应量为基准,BTC和正丁酸的摩尔比为1.5/3(n/n),反应温度为55℃,DMF用量为BTC质量的1.7%,反应时间为50min;在此条件下的收率为79.64%。在反应温度为60℃,DMF用量为BTC质量的1.8%,其他条件与正丁酰氯相同的情况下,合成的正己酰氯的收率为84.90%。在DMF用量为BTC质量的2.1%,其他条件与正丁酰氯相同的情况下,合成的正辛酰氯的收率为68.74%。苯甲酰氯的合成条件为:以80mmol苯甲酸反应量为基准,n(BTC)/(苯甲酸)=1.5/3,溶剂甲苯用量为40mL,反应温度为60℃,DMF用量为BTC质量的1.5%,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的收率为78.05%。以合成的酰氯、KSCN、胺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利用相转移催化反应,一锅法合成了系列N,N-二正烷基-N’-正己(辛)酰基硫脲,收率为80~90%,合成条件为:以350mmol酰氯反应量为基准,正己(辛)酰氯:KSCN:仲胺:PEG-400(摩尔配比)=1:1.08:1.10:0.03,二氯甲烷用量为80mL,取代反应4h,加成反应2h,反应温度为20℃。用相同方法合成了N-(烷氧基)丙基-N’-苯甲酰基硫脲,合成条件为:以150mmol苯甲酰氯反应量为基准,苯甲酰氯:KSCN:胺:PEG-400(摩尔配比)=1:1.50:1.10:0.03,二氯甲烷用量为80mL,取代反应1h,加成反应1h,反应温度为20℃。其中,N-3-甲氧基丙基-N’-苯甲酰基硫脲收率为66.73%。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的酰基硫脲产品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合成的产品为目标产物。酰基硫脲与金属离子作用的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数据表明:酰基硫脲对铜、银具有良好的络合选择性。N,N-二正丙基-N’-正己酰基硫脲产品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实验数据表明:酰基硫脲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pH为8-10时,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最大。浮选实验表明,N-3-丁氧丙基-N’-苯甲酰基硫脲对铜矿物具有优良的捕收能力。

二、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论文提纲范文)

(1)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亚胺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1.1.1 烯丙基硅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2 芳基端炔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3 硝基甲烷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4 锌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5 TMSCN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6 芳基硼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7 烯丙基硼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2 本章小结
2 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烯丙基化反应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研究
    2.1 课题的提出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筛选
        2.2.2 底物范围
    2.3 合成应用
        2.3.1 制备四个异构体及确定次要非对映异构体结构
        2.3.2制备含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的螺β-内酰胺及化合物2-25
        2.3.3 制备含相邻季碳手性中心AG-041R类似物
    2.4 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可能的反应模型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6.2 制备方法及表征
        2.6.3 合成应用及表征
        2.6.4 烯丙醇和烯丙基硼酸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3 环丙醇与酮亚胺加成反应构建哌啶螺环氧化吲哚
    3.1 课题的提出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筛选
        3.2.2 底物范围
    3.3 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5.2 制备方法及产物表征
        3.5.3 手性α-氨基环丙醇的制备及表征
        3.5.4 催化剂3-38的制备
4 铜催化的C-H键氧化/环丙醇开环环合串联反应构建氮杂[3.3.1]壬烷桥环骨架研究
    4.1 课题的提出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条件筛选
        4.2.2 底物范围
    4.3 合成应用
    4.4 机理研究
        4.4.1 控制实验
        4.4.2 可能的反应机理
    4.5 本章小结
    4.6 实验部分
        4.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6.2 氮杂双环[3.3.1]壬烷桥环骨架构建方法和产物表征
        4.6.3 吲哚生物碱(-)-Suaveoline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4.6.4 机理研究及表征
        4.6.5 环丙醇制备方法及表征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简介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C.部分化合物谱图
    D.单晶衍射数据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多手性中心的叔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转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叔膦配体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工作基础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R_P和S_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对活化炔烃的加成反应研究
    2.1 R_P-(-)-薄荷基苯基氧膦化合物对活化炔烃加成反应的条件探索
    2.2 双亚膦酰基衍生物的合成
    2.3 R_P和S_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对活化炔烃的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
    2.4 双加成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5 碱性条件下R_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对活化炔烃的加成反应
第三章 R_P和S_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的烷基化反应
    3.1 R_P和 S_P-薄荷基仲膦氧化物的烷基化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始于2-羟基联苯的碳磷轴手性薄荷基叔膦化合物的全合成
    4.1 光学纯叔膦硼烷络合物的合成
    4.2 二氢9-薄荷基-9-磷杂菲膦硼烷络合物的合成条件探索
    4.3 二氢9-薄荷基-9-磷杂菲膦硼烷络合物的合成
    4.4 设想的分子内环化反应机理
第五章 磷杂菲类叔膦衍生物α-位修饰反应研究
    5.1 二氢9-薄荷基-9-磷杂菲膦硼烷络合物偶联反应条件探索
    5.2 (5,5’)-6,6’-亚甲基双(5-甲基-5,6-二氢膦杂菲5-氧化物)的制备
    5.3 5-薄荷基-5,6-二氢膦杂菲-5-氧化物与醛的加成反应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数据部分
    7.1 仪器和试剂
    7.2 合成过程及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核磁图
附录二 化合物单晶数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烯烃/H_2O_2均相环氧化方法
        1.2.1 杂多酸化合物体系
        1.2.2 金属盐类催化剂
        1.2.3 金属卟啉类催化剂
    1.3 烯烃/H_2O_2多相环氧化方法
        1.3.1 钛硅分子筛
        1.3.2 金属催化剂
        1.3.3 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固载
    1.4 其它烯烃环氧化方法
    1.5 正交试验法对反应结果优化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标
        1.6.2 实验思路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
        2.2.1 原料异丁烯的制备
        2.2.2 环氧化反应
        2.2.3 环氧化反应实验流程
    2.3 反应数据处理
        2.3.1 副产物分析
        2.3.2 碘量法测定H_2O_2残余量
        2.3.3 甲基环氧丙烷检测
        2.3.4 过程评价函数
第3章 杂多酸/H_2O_2体系环氧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杂多酸的筛选
        3.2.1 杂多酸的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
        3.2.3 不同杂多酸催化效果的比较
        3.2.4 结果与讨论
    3.3 季铵盐的筛选
        3.3.1 催化剂的制备
        3.3.2 催化剂的表征
        3.3.3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配体催化效果对比
        3.3.4 结果与讨论
    3.4 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4.1 温度因素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因素的影响
        3.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4 C_4H_8/H_2O_2投料比因素的影响
        3.4.5 Na_2HPO_4因素的影响
        3.4.6 不同溶剂的影响
    3.5 正交试验
        3.5.1 正交试验表设计与结果
        3.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3 最佳条件下环氧化反应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S-1/H_2O_2体系环氧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SEM扫描电镜
        4.2.2 ICP元素分析
        4.2.3 红外光谱表征
        4.2.4 BET分析
    4.3 TS-1(a)和TS-1(b)环氧化反应对比
    4.4 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4.4.1 反应时间因素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因素的影响
        4.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4 C_4H_8/H_2O_2摩尔比因素的影响
        4.4.5 助催化剂NaHCO_3因素的影响
        4.4.6 溶剂种类的影响
    4.5 正交试验
        4.5.1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与结果
        4.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6 TS-1(a)和TS-1(b)最佳条件结果
    4.7 TS-1(a)的重复利用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TS-1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硅烷化改性
        5.2.1 硅烷化改性TS-1催化剂的制备
        5.2.2 硅烷化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5.2.3 硅烷化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3 酸改性
        5.3.1 酸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5.3.2 酸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5.3.3 酸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4 有机碱改性
        5.4.1 有机碱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5.4.2 有机碱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5.4.3 有机碱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5 乙醇胺改性条件对TS-1(b)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5.1 乙醇胺浓度的影响
        5.5.2 改性时间的影响
        5.5.3 改性温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4)基于联萘侧基的聚合物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基于手性联萘酚侧基的手性聚合物
        1.2.1 聚α, β不饱和酮的合成
        1.2.2 聚酰胺聚合物的合成
        1.2.3 氨醛缩聚的聚合物的合成
        1.2.4 聚醚手性聚合物的合成
        1.2.5 聚烯烃聚合物的合成
    1.3 手性联萘为主链的聚合物配体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
        1.3.1 不对称烷基化反应
        1.3.2 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1.3.3 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反应
        1.3.4 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1.3.5 不对称芳基化反应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聚[(S)-3-丙烯酰胺基-2,2′-二羟基-1,1′-联二萘]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2.1 实验试剂及其测试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及测试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S)-3-丙烯酰胺基-2,2'-二羟基-1,1'-联二萘的合成
        2.2.2 (S)-3-位修饰-3-丙烯酰胺基-2,2'-二羟基-1,1'联二萘的合成
        2.2.3 聚[(S)-3-丙烯酰氨基-2,2′-二羟基-1,1′-联萘]的合成
        2.2.4 聚[(S)-3-(2,5-二甲氧基苯)-3′-丙烯酰氨基-2,2′-二羟基-1,1′-联萘]的合成
        2.2.5 聚合物配体poly-2和poly-4 催化查尔酮的不对称环氧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优化
        2.3.2 底物拓展
        2.3.3 Poly-2的回收重复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联萘侧基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铝试剂和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3.1 实验试剂及其测试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及测试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S)-3,3′-二甲酰基-2,2′-二羟基-1,1′-联萘的合成
        3.2.2 (S)-3,3′-氨基-2,2′-二甲氧基甲氧基-1,1′-联萘的合成
        3.2.3 聚合物合成的探索
        3.2.4 聚合物催化三乙基铝对醛的加成反应的实验过程
        3.2.5 催化剂poly-3回收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催化三乙基铝和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
        3.3.2 底物拓展
        3.3.3 聚合物回收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及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文中主要简写对照
附录C 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D 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图

(5)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臭氧层保护与哈龙淘汰计划
        1.1.2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现状
        1.1.3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趋势
    1.2 全氟-2-甲基-3-戊酮性能、应用及合成方法概述
        1.2.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基本性质、性能及应用
        1.2.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大气行为
        1.2.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1.4.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研究
        1.4.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2 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1 六氟丙烯液相齐聚实验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初筛
        2.2.2 氰化钾为催化剂对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的影响
        2.2.3 氟化钾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4 氟化铯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5 相转移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
        2.2.6 配位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二聚体环氧化及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1 氟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3.1.1 以过氧化氢为氧源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3.1.2 次卤酸盐为氧源的环氧化反应
        3.1.3 利用其它氧化剂的环氧化反应
    3.2 全氟环氧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3.2.1 次氯酸钠体系
        3.2.2 叔胺氮氧化物体系
    3.3 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3.1 实验步骤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机理研究
    4.1 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
        4.1.1 理论背景
        4.1.2 计算方法
        4.1.3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4.1.4 计算结果与讨论
        4.1.4.1 最初断裂的反应途径的能垒分析
        4.1.4.2 氟烷自由基的重排与氟迁移反应
        4.1.4.3 全氟烷基的β开裂与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反应
        4.1.4.4 氟烷自由基的链终止反应
    4.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
        4.2.1 模拟方法
        4.2.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机理
        4.2.3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产物
    4.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验证
        4.3.1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实验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1 结构优化参数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6)Cenicriviroc和赛乐西帕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艾滋病概述
    1.2 艾滋病的病原学
        1.2.1 HIV病毒的形态结构
        1.2.2 HIV的生命周期
    1.3 目前抗HIV药物简介
        1.3.1 侵入抑制剂
        1.3.2 逆转录酶抑制剂
        1.3.3 蛋白酶抑制剂
        1.3.4 整合酶抑制剂
    1.4 抗HIV的一种药物-Cenicriviroc简介
    1.5 肺动脉高压概述
    1.6 PAH的靶向药物治疗
        1.6.1 钙通道阻滞剂
        1.6.2 前列环素类似物
        1.6.3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1.6.4 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sGC)
    1.7 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药物-赛乐西帕的简介
第二章 Cenicriviroc的合成工艺优化研究
    2.1 Cenicriviroc逆合成分析及文献已报道路线
    2.2 中间体线路的选择
        2.2.1 中间体a的合成路线选择
        2.2.2 中间体b的合成路线选择
        2.2.3 中间体d的合成路线选择
    2.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2.4 本章主要的研究内容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2-哌啶酮的合成
        2.5.2 1-[(4-甲氧基苯基)甲基]—2-哌啶酮的合成
        2.5.3 5-[(4-溴-2-氟苯基)(4-甲氧基)氨基]戊酸的合成
        2.5.4 5-[(4-溴-2-氟苯基)(4-甲氧基)氨基]戊酸甲酯的合成
        2.5.5 8-溴-1-(4-甲氧基卞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合成
        2.5.6 8-溴-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合成
        2.5.7 8-溴-1-异丁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甲酸甲酯的合成
        2.5.8 1-溴-4-(2-丁氧基乙氧基)-苯的合成
        2.5.9 4-(2 -丁氧基乙氧基)苯基硼酸的合成
        2.5.10 5-羟甲基-2-巯基-1-丙基咪唑的合成
        2.5.11 5-羟甲基-2-巯基-1-丙基咪唑的合成
        2.5.12 5-氯甲基-1-丙基咪唑盐酸盐的合成
        2.5.13 4-{[(1-丙基-1H-咪唑-5-基团)甲基]亚磺酰基}-苯胺的合成
        2.5.14 8-{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异丁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甲酸甲酯的合成
        2.5.15 8-{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异丁基-N-(4-{[(1-丙基-1H-咪唑-5-基)甲基]亚磺酰基苯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甲酰胺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赛乐西帕新路线的设计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工艺优化
    3.1 赛乐西帕的现有合成路线分析
    3.2 赛乐西帕新路线的设计
    3.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3.4 本章主要的研究内容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2,3-二苯基吡嗪的合成
        3.5.2 5,6-二苯基-2-氨基-吡嗪的合成
        3.5.3 N-(1-甲基乙基)-5,6-二苯基-2-氨基吡嗪的合成
        3.5.4 4-[(5,6-联苯-2-吡嗪)(1-甲基乙基)氨基]-1-丁醇的合成
        3.5.5 N-(氨基磺酰基)-2-{4-[N-(5,6-二苯基吡嗪-2-基)-N-异丙基氨基]丁氧基}乙酰胺的合成
        3.5.6 路线一中中间体Ⅴ—3-[(1-甲基乙基)氨基]-1丙醇的合成工艺优化
        3.5.7 路线一中中间体Ⅵ—4-[(5,6-联苯-2-吡嗪)(1-甲基乙基)氨基]-1-丁醇合成工艺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和药品
    5.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步骤
        5.3.1 2-哌啶酮的制备(CE-1)
        5.3.2 1-[(4-甲氧基苯基)甲基]-2-哌啶酮的的制备(CE-2)
        5.3.3 5-[(4-溴-2-氟苯基)(4-甲氧基)氨基]戊酸的制备(CE-3)
        5.3.4 5-[(4-溴-2-氟苯基)(4-甲氧基)氨基]戊酸甲酯的制备(CE-4)
        5.3.5 8-溴-1-(4-甲氧基卞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制(CE-5)
        5.3.6 8-溴-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制备(CE-6)
        5.3.7 8-溴-1-异丁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羧酸甲酯的制备(CE-7)
        5.3.8 2-(4-溴苯氧基)乙醇的制备(CE-9)
        5.3.9 1-溴-4-(2-丁氧基乙氧基)-苯的制备(CE-10)
        5.3.10 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硼酸的制备(CE-11)
        5.3.11 5-羟甲基-2-巯基-1-丙基咪唑的制备(CE-13)
        5.3.12 5-羟甲基-1-丙基咪唑的制备(CE-14)
        5.3.13 5-氯甲基-1-丙基咪唑盐酸盐的制备(CE-15)
        5.3.14 4-{[(1-丙基-1H-咪唑-5-基)甲基]硫代}苯胺的制备(CE-16)
        5.3.15 4-{[(1-丙基-1H-咪唑-5-基团)甲基]亚磺酰基}-苯胺的制备(CE-17)
        5.3.16 8-{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异丁基-1,2,3,4-四氢-1-苯并吖并辛-5-甲酸甲酯的制备(CE-19)
        5.3.17 8-{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异丁基-1,2,3,4-四氢-1-苯并吖并辛-5-甲酸的制备(CE-20)
        5.3.18 8-{4-[2-(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异丁基-N-(4-{[(1-丙基-1H-咪唑-5-基)甲基]亚磺酰基苯基)-1,2,3,4-四氢-1-苯并吖辛因-5-甲酰胺的制备(CE-21)
        5.3.19 4-(异丙基氨基)丁醇的制备(V)
        5.3.20 4-[(5,6-联苯-2-吡嗪)(1-甲基乙基)氨基]-1-丁醇的制备(VI)
        5.3.21 2,3-二氢-5,6-二苯基吡嗪的制备(SEL-1)
        5.3.22 2,3-二苯基吡嗪的制备(SEL-2)
        5.3.23 2,3-二苯基-4-氧基吡嗪的制备(SEL-3)
        5.3.24 5-氯-2,3-联苯-吡嗪的制备(SEL-4)
        5.3.25 5-叠氮基-2,3-联苯-吡嗪的制备(SEL-5)
        5.3.26 5,6-二苯基-二氨基吡嗪的制备(SEL-6)
        5.3.27 N-(1-甲基乙基)-5,6-二苯基-2-氨基吡嗪的制备(SEL-7)
        5.3.28 苯甲酸-4-碘丁酯的制备(SEL-10)
        5.3.29 4-[(5,6-联苯-2-吡嗪)(1-甲基乙基)氨基]-1-丁醇的制备(SEL-8)
        5.3.30 2-溴-N-(磺酰基)乙酰胺的制备(SEL-12)
        5.3.31 N-(氨基磺酰基)-2-{4-[N-(5,6-二苯基吡嗪-2-基)-N-异丙基氨基]丁氧基}乙酰胺的制备(SEL-9)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短碳链烷基溴化铵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短碳链烷基溴化铵的应用
        1.2.1 相转移催化剂(PTC)
        1.2.2 表面活性剂
    1.3 短碳链烷基溴化铵的合成方法
        1.3.1 冷凝回流法
        1.3.2 以丁酮作溶剂的合成方法
        1.3.3 以乙酸丁酯为溶剂的合成方法
        1.3.4 以乙腈-氯仿作溶剂的合成方法
        1.3.5 无溶剂的合成方法
        1.3.6 常压的合成方法
    1.4 胺的合成方法
        1.4.1 卤代烷氨解法
        1.4.2 有机腈为原料的加氢还原法
        1.4.3 缩合胺化法
        1.4.4 脂肪酸工艺
        1.4.5 脂肪醇工艺
        1.4.6 以酯为反应原料的合成胺工艺
        1.4.7 N-烷基化中催化剂种类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四正丙基溴化胺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操作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溶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2 溶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3 洗涤溶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4 物料配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6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7 反应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3.8 四正丙基溴化铵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四正丁基溴化胺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操作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溶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2 溶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3 洗涤溶剂的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4 物料配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6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7 反应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3.8 四正丁基溴化铵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二甲基异丙基胺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3.2 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3.4 反应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3.6 催化剂重复性能考察
        4.3.7 丙酮与二甲基异丙基胺的共沸研究
        4.3.8 二甲基异丙基胺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二甲基二异丙基溴化铵的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操作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溶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2 溶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3 洗涤溶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4 物料配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6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7 反应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8 二甲基二异丙基溴化铵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氨基-2-氟环丙烷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喹诺酮类抗菌药简介
        1.1.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2 西他沙星简介
        1.2.1 西他沙星的化学结构
        1.2.2 西他沙星的应用价值
    1.3 西他沙星的合成简介
        1.3.1 西他沙星合成方法
        1.3.2 中间体(S)-7-氨基-5-氮杂螺[2.4]庚烷合成简介
        1.3.3 西他沙星中间体(1R,2S)-1-氨基-2-氟环丙烷合成简介
        1.3.4 (1R,2S)-1-氨基-2-氟环丙烷合成方法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仪器
        2.1.2 分析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色谱分离
    2.2 合成路线一:过渡金属催化环丙烷化
        2.2.1 1-氟-1-氯乙烯的合成
        2.2.2 重氮乙酸乙酯的合成
        2.2.3 催化剂的合成
        2.2.4 2-氯-2-氟环丙甲酸乙酯的合成
        2.2.5 小结
    2.3 合成路线二:相转移催化环丙烷化
        2.3.1 烯丙基苄基醚的合成
        2.3.2 2-溴-2-氟-1-苄氧甲基环丙烷的合成
        2.3.3 2-溴-2-氟-1-羟甲基环丙烷的合成
        2.3.4 2-氟-1-羟甲基环丙烷的合成
        2.3.5 路线的改进
        2.3.6 2-溴-2-氟环丙烷甲酸的合成
        2.3.7 小结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烯丙基苄基醚的机理与工艺
        3.1.1 合成机理推测
        3.1.2 合成工艺优化
    3.2 合成2-溴-2-氟-1-苄氧甲基环丙烷的机理与工艺讨论
        3.2.1 合成机理推测
        3.2.2 合成工艺优化
    3.3 合成2-溴-2-氟-1-羟甲基环丙烷机理与工艺讨论
        3.3.1 合成机理推断
        3.3.2 合成工艺优化
    3.4 合成2-溴-2-氟环丙烷甲酸机理与工艺讨论
        3.4.1 合成机理推断
        3.4.2 合成工艺优化
    3.5 关于手性拆分
4 总结
    4.1 结论
    4.2 课题展望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4.2.1 课题展望
        4.2.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纳米碳酸盐的制备及其化学反应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化学与纳米技术
    1.2 纳米材料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2.1 纳米金属粒子的应用
        1.2.2 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应用
        1.2.3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应用
        1.2.4 纳米碳酸盐的应用
    1.3 碳酸钾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1 活泼亚甲基的烃基化反应
        1.3.2 酚羟基的烃基化反应
        1.3.3 活泼亚甲基的环烷基化反应
        1.3.4 Aldo 缩合化反应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碳酸钾的制备
    2.1 引言
        2.1.1 纳米粒子
        2.1.2 微纳米粉体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活泼亚甲基的烃基化反应
    3.1 引言
        3.1.1 丙二酸二乙酯衍生物
        3.1.2 乙酰乙酸甲/乙酯衍生物
        3.1.3 苯基丙二酸二乙酯衍生物
    3.2 合成实验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碳酸钾促进的 Williamson 反应
    4.1 Williamson 反应
        4.1.1 醇钠法
        4.1.2 相转移催化法
        4.1.3 微波辅助法
        4.1.4 铜盐催化法
        4.1.5 有机钯催化法
        4.1.6 固体碱法
        4.1.7 离子液体法
        4.1.8 锌粉催化法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2 合成实验
        4.2.3 分析测试
        4.2.4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纳米碳酸钾促进的缩合反应
    5.1 1, 1-二硫烯化合物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2 合成实验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纳米碳酸钾促进的非均相肟化反应
    6.1 前言
        6.1.1 肟类化合物
        6.1.2 肟类化合物的合成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2 合成实验
        6.2.3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酰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酰氯的合成方法
        1.1.1 氯化亚砜法
        1.1.2 四氯化碳法
        1.1.3 光气法
        1.1.4 固体光气法
    1.2 酰基硫脲主要合成方法
        1.2.1 采用干燥的非质子性溶剂
        1.2.2 相转移催化
    1.3 酰基硫脲的应用
        1.3.1 酰基硫脲在农药中的应用
        1.3.2 酰基硫脲在医药中的应用
        1.3.3 酰基硫脲在超分子化学方面的应用
        1.3.4 酰基硫脲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1.4.2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试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2.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研究方法
        2.3.1 产品合成方案
        2.3.2 产品提纯
        2.3.3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3.4 吸附量的测定
    2.4 样品分析方法
        2.4.1 酰氯纯度的测定
        2.4.2 熔点测定
        2.4.3 紫外可见光谱
        2.4.4 红外光谱
        2.4.5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第三章 固体光气法制备酰氯
    3.1 酰氯的制备
        3.1.1 正丁酰氯
        3.1.2 正己酰氯
        3.1.3 正辛酰氯
        3.1.4 苯甲酰氯
    3.2 结果和讨论
        3.2.1 正丁酰氯和正己酰氯
        3.2.2 正辛酰氯
        3.2.3 苯甲酰氯
    3.3 小结
第四章 酰基硫脲的制备和表征
    4.1 酰基硫脲的制备
        4.1.1 N,N-二烷基-N'-正己(辛)酰基硫脲
        4.1.2 N-(烷氧基)丙基-N’-苯甲酰基硫脲
    4.2 酰基硫脲表征
        4.2.1 硫脲产品的物理性质
        4.2.2 紫外吸收光谱
        4.2.3 红外光谱
        4.2.4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4.3 小结
第五章 酰基硫脲的性能
    5.1 酰基硫脲与金属离子作用
        5.1.1 酰基硫脲与金属离子作用的紫外光谱
        5.1.2 酰基硫脲与金属离子作用的红外光谱
    5.2 在纯矿物表面的吸附
        5.2.1 溶液pH对纯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
        5.2.2 初始浓度C_0对纯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
    5.3 N-3-丁氧基丙基-N’-苯甲酰基硫脲浮选实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论文参考文献)

  • [1]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D]. 谭秋元. 重庆大学, 2020(08)
  • [2]多手性中心的叔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转化反应研究[D]. 颜丙霞. 聊城大学, 2020(08)
  • [3]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D]. 肖恒. 浙江大学, 2019(03)
  • [4]基于联萘侧基的聚合物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研究初探[D]. 蔡瀚. 湘潭大学, 2019(02)
  • [5]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D]. 蔡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Cenicriviroc和赛乐西帕的合成研究[D]. 王晓垚.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7]短碳链烷基溴化铵的合成[D]. 秦瑞霞.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8]1-氨基-2-氟环丙烷的合成研究[D]. 王印.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9]纳米碳酸盐的制备及其化学反应行为的研究[D]. 李军章.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10]酰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喻名强. 中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氨基乙基正丁基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