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principl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on 46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secondary epilepsy(论文文献综述)
孙妮,矫桂凤[1](2022)在《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康复方法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康复方法与效果。方法 200例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比较患者康复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康复后,患者自我管理评分(18.45±7.82)分、生活习惯评分(19.33±7.69)分、监测症状评分(22.46±9.98)分明显高于康复前的(9.47±4.18)、(8.94±4.26)、(10.13±5.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患者腿部疲劳评分(1.37±0.31)分和语言障碍评分(0.87±0.02)分明显低于康复前的(3.37±1.05)、(3.0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康复效果,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
牟梓君[2](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谢清,谷晓莉,万久香,张丽娜,彭月黎[3](2020)在《老年人脑血管病并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照护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患者106例作为癫痫组,另选取同期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单纯脑血管病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癫痫发作情况进行观察,并制定针对性照护措施。结果癫痫组患者脑出血比例、多脑叶梗死比例、皮质受累比例及异常脑电波比例分别为71(66.99%,71/106)、73(68.87%,73/106)、88(83.02%,88/106)、75(70.75%,75/1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43.40%,46/106)、49(46.23%,49/106)、65(61.32%,65/106)、57(53.77%,57/106)(χ2=11.921、11.121、12.424、6.505,均P<0.05)。癫痫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FD评分分别为(22.7±4.8)分、(23.4±5.1)分,两组治疗前NF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9,P=0.152);癫痫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NFD评分为(14.3±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FD评分(10.1±2.5)分(t=11.294,P=0.000)。结论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其中以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多脑叶病变、皮质受累可造成脑血管病患者癫痫发生风险增加,对患者实施必要的治疗和照护以减轻癫痫发作对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变化以及预后的影响十分重要。
邓德贤[4](2020)在《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最常见的自发性脑出血,其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残率、致死率高,普遍预后不良。70%以上的脑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现已成为其中一项被广泛认可的手术方式。本研究试图通过将各种因素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功能预后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影响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期望能为临床上对于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选择或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转归的预测提供参考意见。方法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出院诊断为出院诊断为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并采用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长、手术时机、术前GCS评分、血肿侧位置、中线移位程度、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肌酐、血糖、尿酸、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率、术后是否再出血、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等;常规术后6个月采取门诊、住院或者电话随访,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了解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参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3分代表预后良好,4-6分代表预后不良。全部数据输入电脑,数据选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单因素分析:连续数值变量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有显着性差异的判定标准。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患者6个月主要结局(预后良好=1,预后不良=0)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步进(LR)法得出模型,分析影响预后情况的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筛选条件的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2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占54.8%),女性患者28例(占45.2%),年龄在33-81岁之间,平均(57.08±13.48)岁,入院收缩压在126-243mmHg之间,平均(169.32±26.60)mmHg,入院舒张压在74-145mmHg之间,平均(102.95±15.87)mmHg;术前GCS评分在3-15分之间,平均(10.40±2.68)分;术前血糖值在3.47-15.18mmol/L之间,平均(7.82±2.35)mmol/L,尿酸143-666mmol/L之间,平均(364.05±128.26)mmol/L,总胆固醇在2.06-6.08mmol/L之间,平均(3.98±0.90)mmol/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在4-99mmol/L之间,平均(23.58±16.01)m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在10-87mmol/L,平均(27.31±16.2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0.55-4.19mmol/L之间,平均(1.25±0.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1.01-4.20mmol/L之间,平均(2.75±0.67)mmol/L,甘油三酯在0.42-3.56mmol/L之间,平均(1.14±0.63)mmol/L,血肌酐在46.0-392.8mmol/L之间,平均(99.21±50.60)mmol/L;出血部位在左侧基底节区患者37例(占59.7%),出血部位在右侧基底节区患者25例(占40.3%),血肿量在18ml-124.9ml之间,平均(44.84±21.12)ml,血肿长轴在38.0mm-111.5mm之间,平均(59.82±10.98)mm,血肿宽轴在19.3mm-59.20mm之间,平均(31.60±7.25)mm,血肿纵轴6-14层(5mm/层),平均(9.21±1.77)层,中线移位大于5mm者39例(62.9%),中线移位小于5mm者23例(占37.1%),并发脑室内出血患者18例(占29.0%),血肿清除率在13-88%之间,平均(53.20±19.25)%;手术时机在3-62小时之间,平均(18.48±15.96)小时,手术时间在平均25-150min之间,平均(86.98±40.74)min,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者8例(占12.9%),血肿清除率在13-88%之间,平均(53.20±19.25)%。术后再出血者6例(占9.7%),颅内感染者3例(占4.8%),消化道出血者8例(占12.9%),肺部感染者34例(占54.8%),继发性癫痫发作者1例(占1.6%);预后良好者(mRS评分分值为0-3分)32例(占51.6%),预后不良者(mRS评分分值为4-6分)30例(占48.4%),死亡者(mRS评分分值为6分)6例,死亡率为9.6%。1.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5)、中位移位程度(P=0.03)、血肿量(P=0.032)、纵轴层数(P=0.015)、术前GCS评分(P=0.004)及血肿清除率(P=0.037)在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功能预后情况的对比中,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的主要因素。2.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中采用向前LR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GCS评分和中位移位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高的患者相对于年龄低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0.945,95%CI:0.899-0.992,P=0.023);术前GCS评分低的患者相对于术前GCS评分高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372,95%CI:1.002-1.757,P=0.049);中位移位程度大于5mm的患者相对于中位移位小于5mm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0.235,95%CI:0.065-0.847,P=0.027)。结论1.年龄、术前GCS评分及中线移位程度是影响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肿量、血肿纵轴层数及血肿清除率有对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方杰[5](2020)在《自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以脑梗塞为代表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存活者会遗留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障碍。早期溶栓公认有效,但由于限于严格的时间窗及出血等风险,使之应用受限;且至今为止,对遗留的CNS功能障碍并无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慢性期脑梗塞所致的CNS功能障碍,严重危害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亟需探寻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具有分化为成熟内皮血管的功能,以及参与到血管新生、促进血脑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及神经功能修复的潜力,是极具治疗应用前景的干细胞疗法种子细胞。本课题在团队前期干细胞有效性、安全性实验研究均获得一定成果基础上,以严格遵循临床试验研究规范为前提,对急、慢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志愿者干细胞移植治疗进行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旨在为干细胞临床神经医学转化提供有意义数据支持及可借鉴规范流程、可行的评估指标依据。研究内容:1.探讨自体骨髓源性EPCs在治疗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2.探讨自体骨髓源性EPCs在治疗慢性期脑梗塞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天)患者18例,采用分层区段随机化法随机分入EPCs组、BMSCs组(阳性对照)和安慰剂组,每组各6例,入组患者均接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二级预防等基础治疗;2.基线评估:患者入组后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头颅磁共振。功能评估包括mRS、NIHSS、Barthel Index和SSS量表;3.EPCs组和BMSCs组患者在病程第7天提取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经外周静脉回输体内(2.5×106/kg体重/次,隔2周一次、共两次),安慰剂组只回输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4.在移植后第3、6、12和48个月对基线指标进行随访,并记录与试验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第二部分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个月)患者14例,分为EP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入组患者均接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二级预防等基础治疗;2.基线评估:患者入组后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头颅磁共振。功能评估包括 mRS、NIHSS、Barthel Index、SSS、Fugl-Meyer量表3.EPCs组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后提取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经外周静脉回输体内(2.5×106/kg体重/次,隔2周一次、共两次);4.在移植后次日及移植后第3、6、12和24个月对基线指标进行随访,并记录与试验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结果:1.EPCs移植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不良事件(0例)明显少于BMSCs组(1例)和安慰剂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8个月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第3个月时,EPCs组的SSS评分(47.20±2.96)明显高于BMSCs组(29.00±2.04)和安慰剂组(36.80±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功能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2.EPCs移植治疗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例)与安慰剂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到达24个月随访期时均无死亡;EPCs组在随访3月时的Barthel Index评分(92.5±6.12)、NIHSS评分(5.00±2.68)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70.00±15.17、7.17±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安慰剂组Fugl-Meyer评分(171±28.01)优于EPCs组(168.83±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和24个月时EPCs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179±15.86和178.33±16.22)均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169.83±32.39和167.83±3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功能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未增加死亡率的前提下,自体骨髓源性EPCs移植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在3个月时表现出更佳的功能恢复。2.在未增加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前提下,自体骨髓源性EPCs移植治疗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出更佳的功能恢复效果,并持续到24个月。
李祥欣,张保朝[6](2019)在《10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在100例患者中,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所占比重高于脑梗死患者;早发性癫痫患者所占比重高于迟发性患者;合并偏瘫患者所占比重高于无偏瘫患者;强直痉挛性发作患者所占比重高于单纯性发作患者;脑电图异常患者所占比重高于脑电图正常患者。所有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并给予对症治疗措施后,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癫痫再发的情况;在半年随访时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癫痫复发,复发率为2.0%。结论在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患者中,脑出血继发癫痫的风险高于脑梗死,早发性癫痫的发生率更高且此类患者多合并偏瘫,癫痫发作主要以强直痉挛性发作为主,大部分伴随脑电图异常;在经过积极系统治疗后,癫痫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且复发率较低。
李华琼[7](2019)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诊断为肝郁痰火型痫病、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脑电图、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疗效的变化情况,评估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的临床疗效。结果:(1)癫痫发作频率比较:两组的周发作频次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的周发作频次更低(P<0.05);同时对比两组降低发作频次的总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较:两组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前缩短(P<0.05),但治疗组的发作持续时间更短(P<0.05)。(3)癫痫发作严重程度评分(NHS3)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HS3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的评分更低(P<0.05)。(4)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的脑电图改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在综合生活质量、发作担忧、情绪、精力/疲劳、认知功能、药物影响、社会功能/活动、总体健康感的各项总分均较前提高(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总分更高(P<0.05)。(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具有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改善脑电图异常情况、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吴琼[8](2019)在《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hs-CRP(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患者共67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清hs-CRP、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水平。
江茜茜[9](2018)在《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脑电生理定量指标发病或病情加重14天内动态演变过程,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探讨脑电图(EEG)分级、定量脑电图(QEEG)指标、体感诱发电位(SEP)分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级及联合指标对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及时评估重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存在意识障碍的神经重症患者,记录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等评分以评价患者临床病情轻重。2分别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7天、14天进行常规EEG检测,并进行定量转换,记录各项定量指标如脑对称指数(BSI)、患侧及健侧的α波指数、慢波指数及δ波绝对功率、θ波绝对功率、β波绝对功率,探讨各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演变过程,以揭示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规律,并分析各定量指标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定价值。3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d内记录常规EEG的Synek分级和Young分级情况;同时行脑诱发电位检测,包括SEP和BAEP,分别记录体感诱发电位的Judson分级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Hall分级;并将EEG分级与脑诱发电位分级组成联合指标,研究EEG分级、脑诱发电位分级及联合指标对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4于患者发病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判定患者预后,探讨脑电生理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进行EEG、SEP、BAEP检测患者共61例,包括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6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27例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8例;其中34例患者分别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7天及14天进行连续EEG检测,包括12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14例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及8例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根据GOS评分判断患者预后,预后良好34例,预后不良27例。2连续检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各定量指标的比较,3天内的BSI显着高于7天及14天,7d、14d组患者的健侧慢波指数高于3d内,7d组患者的健侧δ波绝对功率高于3d内,7d、14d组患者的健侧θ波绝对功率高于3d内;患健侧比较14d组α波指数健侧高于患侧,3d内组患者慢波指数、δ波绝对功率及θ波绝对功率患侧均高于健侧(均P<0.05)。3连续检测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各定量指标不同时间点比较,7天时的BSI高于3天及14天,3天内患侧θ波绝对功率高于7天及14天(均P<0.05);患健侧比较7d、14d组患者α波指数、慢波指数、θ波绝对功率患侧均低于健侧,7d组患者δ波绝对功率患侧低于健侧,(均P<0.05)。4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不同时间点各定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大脑半球各定量指标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神经重症患者Synek分级、Young分级、患侧及健侧慢波指数、患侧及健侧δ波绝对功率、健侧θ波绝对功率、联合指标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Synek分级、健侧慢波指数、患侧及健侧δ波绝对功率、健侧θ波绝对功率、Judson分级、联合指标均NIHSS评分呈正相关;Synek分级、联合指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GCS评分、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BSI、患侧及健侧慢波指数、患侧θ波绝对功率、Synek分级、联合指标在患者预后良好与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BSI、联合指标对预后有影响(均P<0.05),NIHSS评分、BSI越高及联合指标不良,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ROC曲线比较联合指标、NIHSS评分、BSI对神经重症患者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7,0.87±0.04,0.72±0.07,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3%、89%、67%,特异性分别为88%、71%、71%,准确度分别为61%、79%、69%。结论1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和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或病情加重14天内的QEEG定量指标有其特征变化特点,且脑电慢波活动是导致神经重症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功率及对称与否的主要因素。2脑电生理定量指标、EEG分级、联合指标与神经重症患者早期临床评分及预后具有相关性,在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联合脑电生理检测可减少单一脑电生理检测的局限性,明显提高对神经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度,从而为临床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张小伟[10](2017)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相关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患者的健康、安全。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同继发性癫痫关联密切,是继发性癫痫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其发病后癫痫的发病风险也随之上升。本文就脑卒中继发痫性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The principl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on 46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secondary epileps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principl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on 46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secondary epilepsy(论文提纲范文)
(1)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康复方法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康复方法 |
1.3.1 恢复法 |
1.3.2 心理康复 |
1.3.3 社会康复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0例患者康复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2 200例患者康复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3 讨论 |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数据收集指标 |
3.相关定义 |
4.治疗方式 |
4.术后管理 |
5.随访 |
6.统计学方法 |
7.技术路线 |
结果 |
1.单因素分析 |
2.多因素统计分析 |
3.典型病例1 |
4.典型病例2 |
5.典型病例3 |
6.典型病例4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自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脑卒中概况 |
2. 干细胞与脑卒中 |
3. BMSCs与脑卒中 |
4. EPCs与脑卒中 |
5. 研究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自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疗效评估 |
2.1 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自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疗效评估 |
3.1 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成绩 |
致谢 |
(6)10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2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
3 讨论 |
(7)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癫痫的概述 |
2 癫痫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概述 |
2.1 癫痫与miRNA |
2.2 癫痫与mTOR(雷帕霉素靶蛋白) |
2.3 癫痫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 |
2.4 癫痫与HCN通道 |
3 西医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
3.1 抗癫痫西药治疗现状 |
3.2 手术治疗现状 |
4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
5 中医治疗痫病的优势 |
5.1 辨证论治痫病的概述 |
5.2 柴胡疏肝汤加味的渊源 |
6 中医药发展的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退出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情况 |
3.2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3.3 癫痫发作频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电图情况比较 |
3.7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1 柴胡疏肝汤加味的立论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4.3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4.4 疗效分析 |
4.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认识 |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 中医对痫病的认识 |
1.3 中医对中风与痫病关系的认识 |
1.4 古代医家对于痰瘀致痫的认识 |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 |
2.3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 |
2.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脑电图表现 |
2.5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机制 |
2.6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治疗 |
3 血清hs-CRP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
3.1 对血清hs-CRP的认识 |
3.2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
3.3 血清hs-CRP对癫痫的影响 |
3.4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入组病人病史采集 |
2.3 研究指标 |
2.4 纳入病人基础疾病治疗 |
2.5 纳入病人抗癫痫治疗 |
2.6 不良反应 |
2.7 疗效评定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疗效 |
5 讨论 |
5.1 导师对“痰瘀生风”理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5.2 组方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5.4 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影响的探讨 |
5.5 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疗效分析 |
5.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略缩词表 |
综述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 |
1.2.2 神经重症患者脑电图定量指标动态改变 |
1.2.3 脑电生理指标与NIHSS、GCS、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1.2.4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
1.3.2 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
1.3.3 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
1.3.4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临床评分相关性分析 |
1.3.5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
1.4 结论 |
1.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脑电图对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
2.1 脑电图可早期反映脑功能的改变 |
2.2 常规脑电图 |
2.2.1 脑电图分级 |
2.2.2 脑电图反应性 |
2.2.3 睡眠纺锤波 |
2.3 定量脑电图 |
2.3.1 功率比 |
2.3.2 谱熵 |
2.3.3 双频指数 |
2.3.4 脑对称指数 |
2.3.5 振幅整合脑电图 |
2.4 联合指标 |
2.4.1 联合脑电图指标 |
2.4.2 脑电图联合脑诱发电位指标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脑卒中继发癫痫的相关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概述 |
2 脑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 |
3 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 |
3.1 治疗时机的选择 |
3.2 药物的选择 |
3.3 治疗原则 |
3.4 类型和剂量 |
3.5 药物停用时机 |
4 总结和展望 |
四、The principl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on 46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secondary epilepsy(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康复方法及效果[J]. 孙妮,矫桂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2)
-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老年人脑血管病并发癫痫的临床特点[J]. 谢清,谷晓莉,万久香,张丽娜,彭月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09)
- [4]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邓德贤.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自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 方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6]10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J]. 李祥欣,张保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1)
- [7]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D]. 李华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8]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D]. 吴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江茜茜.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10]脑卒中继发癫痫的相关治疗进展[J]. 张小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