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蒙药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蒙药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一、针灸配合蒙药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秀梅[1](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曲典[2](2019)在《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女性患者13位,男性患者17位,年龄均数59.33±6.52岁;对照组30例,其中女性患者14位,男性患者16位,年龄均数59.47±7.22岁。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给予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6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1日,共两个疗程。应用改良的Fugl-Meyer量表中有关上肢功能障碍的量表及生活量表Barther Index(BI)指数评分。观察预后,判断疗效。结果:电针外关、手三里的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FMA上肢功能的评分,提高生活量表BI评分指数。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BI指数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验证了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结论:1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和单纯常规针刺治疗脑梗死后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均有效,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佳。2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组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卢万强[3](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武丽媛[4](2018)在《中蒙医学关于老年痴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总结蒙医医学、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疾病在概念、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治疗经验,归纳阐述了两种医学的异同点,强调中蒙医治疗老年痴呆具有疗效的同时,也揭示了我国民族医学在治疗老年痴呆所表现出的独特理论与治疗方法,从而为老年痴呆的防治提供了更多思路。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蒙古族医学的发扬光大,提升老年痴呆的防治水平。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主,辅以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整理、归纳、总结老年痴呆相关文献,查阅相关书籍包括《四部医典》《蒙医内科学》《蒙药正典》《甘露之泉》《中医内科学》《辨证录》《医林改错》《蒙医针刺疗术》《针灸学》和《针灸治疗学》等对老年痴呆药物治疗以及针刺治疗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结论:第一部分为“中蒙医学理论概况”。此内容对蒙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以及中蒙医理论体系比较进行了概述,认识了两种医学理论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第二部分为“中蒙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整理查阅了中蒙医文献书籍中关于老年痴呆病名来源,以及关于老年痴呆记载的内容。第三部分为“中蒙医学对老年痴呆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研究”。关于老年痴呆病因病机,中蒙医都阐述了各自的病机内容并对辨证理论进行比较。治疗方面为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中蒙医治疗老年痴呆方药,针刺疗法的比较,揭示了两种医学治疗疾病各自的特点。

郝蔷薇[5](2016)在《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测额尔敦-乌日勒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PGI2、VEGF、E-selectin、SDF-1以及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物质t-PA、PAI-1、Fbg的影响,明确其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不进行造模,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免疫损伤、球囊拉伤术复合因素造模,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额尔敦-乌日勒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服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容量均为4ml·kg-1·d-1;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额尔敦-乌日勒组给予额尔敦-乌日勒0.4g·kg-1·d-1,连续给药16周。第24周末实验结束,将最终完成实验的39只家兔(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额尔敦-乌日勒组10只、辛伐他汀组9只)处死取材。观测以下指标:1.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家兔主动脉血管内皮因子ET、PAF、VEGF、SDF-1、t-PA、PAI的表达情况。2.运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中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PGI2、VEGF、E-selectin、SDF-1、t-PA、PAI、Fbg的浓度。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额尔敦-乌日勒能降低主动脉ET、PAF表达(P<0.01),在降低ET表达上优于辛伐他汀(P<0.05)。(2)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主动脉VEGF和SDF-1的表达显着减少(P<0.05),但对E-selectin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组主动脉PAI-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且表达量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对t-PA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显着降低血清ET、PAF(P<0.01),在降低ET水平上优于辛伐他汀组。(2)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降低血清TXA-2的水平、升高PGI2的水平(P<0.05)。(3)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降低家兔血清VEGF和SDF-1的浓度(P<0.01),且对其降低SDF-1的浓度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4)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组家兔血清PAI-1及Fbg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对t-PA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VEGF、SDF-1的水平以及升高血清PGI2的水平;同时也可通过降低血清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物质PAI-1、Fbg水平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莲花,呼日乐巴根,白龙,水玲,肖志彬,邸彦清,麻春杰[6](2015)在《额尔敦—乌日勒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大量的文献回顾以及结合临床实际用药情况,主要论述了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萨病"、骨关节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周围神经损伤、癫病、银屑病、淤滞性皮炎、帕金森病及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瘤等临床应用与研究概况。其中额尔敦—乌日勒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面瘫以及颈椎病、膝关节病等黑脉病、白脉病、"协日乌素"病的疗效显着,说明额尔敦—乌日勒又能防治并发症,并且在临床上成为优选药物。因此临床优选与研究如何从多组分,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干预与治疗疾病,是该药的运用价值和前景。

莲花[7](2014)在《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额尔敦-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明确传统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证实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CS)之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额尔敦-乌日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构建MCAO/R模型。将MCAO/R模型成功的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额尔敦-乌日勒组、银杏叶片组、尼莫地平片组4组,同时设假手术组,共5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蒸馏水,1m1/100g,1次/d,连续14天;额尔敦-乌日勒组、尼莫地平片组、银杏叶片组分别以61.7mg/100g、6.17mg/100g、12.34mg/100g剂量ig给药,1次/d,连续给药14天。实验结束,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得分评价,行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指数、脑含水率、脑梗率等指标;采用HE、 SP等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评价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情况;采用ELISA及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相关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制备MCAO/R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价:经过神经功能Bederson评分与TTC染色发现造模组大鼠左眼明显小于右眼,并且没有亮度;向右转圈、向右推抵抗力、右爪内收等症状明显;缺血局部有苍白色脑组织,主要位于左侧大脑皮质及海马区,梗死灶比较稳定。2.神经功能Bederson评分情况: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造模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障碍明显(P<0.05);治疗第15天,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二便及毛发光泽度等神经症状较差,体重下降,右眼比左眼明显小而没有亮度,向右转圈、向右推抵抗力及右爪内收等情况未见明显减轻;各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Bederson得分明显低于模型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P<0.05),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神经功能得分较低(P<0.05),并且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神经功能恢复于临近正常,而尼莫地平片组与银杏叶片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表明大鼠MCAO/R损伤后,在急性期大鼠神经行为缺失症状严重,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表明额尔敦-乌日勒能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3.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TTC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各脑片中未见苍白色组织,模型组苍白色组织较其它组明显,各给药组苍白色组织明显少于模型组,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苍白色组织少于其他治疗组,而银杏叶片组与尼莫地平片组没有明显区别。4.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脑梗塞率、脑含水率、脑指数情况比较结果:额尔敦-乌日勒组、银杏叶片组脑梗塞率、脑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片组(P<0.05),而额尔敦-乌日勒组与银杏叶片组脑梗塞率、脑指数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额尔敦-乌日勒组脑含水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银杏叶片组(P<0.05),而额尔敦-乌日勒组与尼莫地平片组间脑含水率无差异(P>0.05)。实验结果显示,大鼠MCAO/R损伤后,在急性期脑梗塞范围较大,尚伴有较为严重的脑水肿,给于药物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梗塞率、脑含水率及脑指数,其中额尔敦-乌日勒及银杏叶片能显着降低脑梗塞率、脑指数,作用优于尼莫地平片;而额尔敦-乌日勒及尼莫地平片显着降低脑含水率,作用优于银杏叶片组。5.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病理形态学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及皮质各层细胞形态、结构、排列均正常,未见细胞黏附及炎性细胞嵌塞,也无梗死灶出现,细胞周围间隙无水肿;模型组大鼠海马及皮质色泽苍白,胞膜与周围分界明显,胞浆浓缩红染,细胞核固缩为三角形或溶解、碎裂,神经纤维呈空泡化或软化现象严重,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细胞稀疏或变性坏死、萎缩、排列不规则、紊乱,水肿疏松;各给药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各层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和银杏叶片组神经细胞损伤密度显着下降(P<0.05),减轻了神经元缺失、变性坏死范围、变性坏死程度、间质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分析显示,阳性细胞为神经细胞和部分胶质细胞,胞浆、胞膜部位及突起呈深棕黄色。染色阳性细胞于缺血半暗区表达明显。并且各组大鼠皮质区BDNF、NGF、 PDGF阳性细胞数的表达较多于海马区,而海马区GDNF、bFGF、TGF-β阳性细胞数较多于皮质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 GDNF、bFGF、TGF-p、PDGF阳性细胞数较少(P<0.05);各给药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阳性细胞数较多于模型组(P<0.05),而PDGF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0.05);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 GDNF、bFGF、TGF-β阳性细胞数最多,而PDGF阳性细胞数最少(P<0.05);银杏叶片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阳性细胞数较多于尼莫地平片组(P<0.05),而GDNF、bFGF、TGF-p. PDGF阳性细胞数与尼莫地平片组间无差异(P>0.05)6.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 PDGF蛋白含量的结果:各组大鼠皮质区BDNF、bFGF、TGF-p、PDGF蛋白含量较高于海马区(P<0.05),而海马区PDGF蛋白含量高于皮质区;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海马区GDN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皮质区(P<0.05),而各给药组大鼠皮质区GDNF蛋白含量高于海马区(P<0.05)。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GDNF、bFGF. TGF-p、PDGF蛋白含量较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 GDNF、bFGF、TGF-p蛋白含量较高(P<0.05),PDGF蛋白含量较低(P<0.05)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蛋白含量最高,PDGF蛋白含量最低(P<0.05);与尼莫地平片组相比,银杏叶片组大鼠海马及皮质NGF蛋白含量较高(P<0.05),PDGF蛋白含量较低,而BDNF、GDNF、bFGF、TGF-β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PDGF基因表达的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皮质BDNF mRNA、NGF mRNA、GDNF、mRNA、bFGF mRNA、TGF-βmRNA、PDGF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皮质BDNF mRNA、NGF mRNA、GDNF mRNA、bFGF mRNA、TGF-pmRNA相对表达量提高,PDGF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其中尼莫地平片组大鼠皮质GDNF mRNA相对表达量及银杏叶片组BDNF mRNA、GDNF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皮质BDNF mRNA、NGF mRNA、GDNF mRNA、bFGF mRNA、 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而PDGF mRNA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与尼莫地平片组相比,银杏叶片组大鼠皮质bFGF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皮质BDNF mRNA、NGF mRNA、GDNF mRNA、bFGF mRNA、 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而PDGF mRNA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与银杏叶片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皮质BDNF mRNA、NGF mRNA、GDNF mRNA、 TGF-β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P<0.05)结论:1.额尔敦-乌日勒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通过神经功能Bederson评分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2)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减少脑梗塞苍白区面积。(3)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降低脑梗塞率、脑含水率、脑指数。2.额尔敦-乌日勒能够通过诱导刺激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加强神经营养因子的支持作用,促进了脑缺血损伤的恢复。(1)额尔敦-乌日勒可通过调节BDNF、NGF、GDNF、bFGF、TGF-β、PDGF等阳性细胞的内分泌,降低神经细胞损伤密度,并且减少神经元缺失或变性坏死(范围及程度),减轻细胞间质水肿,增多正常细胞数量、减轻阳性细胞反映强区域的病理变化,进而起到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或修复作用。(2)额尔敦-乌日勒可通过增加BDNF、NGF、bFGF、TGF-β蛋白含量,减少PDGF蛋白含量等途径发挥其靶源性营养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达到保护或修复受损神经元、减轻脑缺血损伤的作用。(3)额尔敦-乌日勒可通过上调BDNF mRNA、NGF mRNA、GDNF、RNA、bFGF mRNA、TGF-β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PDGF mRNA相对表达量等途径发挥其靶源性营养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达到保护或修复受损神经元,抑制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总之,额尔敦-乌日勒可能通过促进诱导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GDNF、bFGF、TGF-p、PDGF等具有相互协同作用的NTFs的内分泌,发挥其靶源性营养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达到保护或修复受损神经元,减轻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其额尔敦-乌日勒的安神、舒筋活络功效可能与相互协同作用的NTFs的内分泌有关。该结果证实了额尔敦-乌日勒修复“白脉”损伤的传统功效。

班东林[8](2013)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后遗症是现代临床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神经性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其治疗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从针刺、中药及物理疗法等发面综述了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说明中医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无非从五脏论治,虚实结合,内外兼顾,多种方法联合干预,辨证施治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其次通过心理疏导、康复护理、使患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恢复肢体治疗中,才能使已废的肢体尽快恢复正常。

杨玉梅,李月玲,武宇科[9](2010)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蒙藏药治疗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缺血性脑血管病,蒙医称为"萨病"、"白脉病"。蒙医学理论认为,"萨病"属于白脉病范畴,是由于气血瘀滞导致黑脉(血脉)阻塞,使白脉之海-脑失去功能而发病。此病是以猝然晕倒,不醒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萨病"又分为寒性、热性和寒热两性(即中性)3大类。其中寒性包括赫依型和巴达干型,热性包括希日型和琪素型,寒热两性即希日乌素型。蒙医治疗"萨病"与中医治疗血瘀症的辨证论治相似,以活血化瘀,疏通脉道,扶正益脑为主。但治疗方法独

李永乐[10](2009)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三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二、针灸配合蒙药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配合蒙药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脑中风
        1.1 脑中风的概述
        1.2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1.3 脑中风提倡早期康复
    2 脑中风与上肢功能障碍
        2.1 脑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起源
        2.2 脑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病因机制
        2.3 脑中风的西医治疗
        2.4 脑中风的中医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分期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病例标准
    6 脱落病例标准
    7 具体研究方法
        7.1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8.1 患肢功能评价(见附表3)
        8.2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评定(见附表4)
    9 临床疗效评定
    10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FMA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理论基础
    2 选穴的中医依据
    3 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新技术
个人简历
附录

(3)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中蒙医学关于老年痴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蒙医学理论概况
    1.蒙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1.1 阴阳五元学说
        1.2 三根七素学说
        1.2.1 三根学说
        1.2.2 七素学说
        1.3 脏腑经络学说
        1.4 病因病机理论学说
    2.中医理论体系概况
        2.1 阴阳五行学说
        2.2 气血津液学说
        2.3 脏腑经络学说
        2.4 病因病机学说
    3.中蒙医理论比较
第二部分 中蒙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老年痴呆
    2.老年痴呆的中医认识
    3.老年痴呆的蒙医认识
第三部分 中蒙医学对老年痴呆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研究
    1.病因病机
        1.1 中医关于老年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蒙医关于老年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蒙医关于老年痴呆病因病机的比较
    2.治疗
        2.1 药物治疗
        2.1.1 中蒙药学概述
        2.1.2 中医药物治疗老年痴呆
        2.1.3 蒙医药物治疗老年痴呆
        2.1.4 中蒙医治疗老年痴呆用药比较
        2.2 针刺治疗
        2.2.1 中医针刺概述
        2.2.2 蒙医针刺概述
        2.2.3 中医针刺治疗老年痴呆
        2.2.4 蒙医针刺治疗老年痴呆
        2.2.5 中蒙医治疗老年痴呆针刺比较
        2.3 蒙医治疗老年痴呆的其他疗法
        2.3.1 酸马奶疗法
        2.3.2 灸疗法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蒙医学发展以及现代运用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6)额尔敦—乌日勒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萨病”
    1. 1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1. 2 治疗脑出血
    1. 3 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出血
    1. 4 治疗面瘫
2 治疗骨关节病
    2. 1 治疗颈椎病
    2. 2 治疗膝关节病
3 治疗高血压病
4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5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6 治疗癫病
7 治疗皮肤病
    7. 1 治疗银屑病
    7. 2 治疗瘀滞性皮炎
8 治疗帕金森病
9 其他
10 小结与讨论

(7)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摘要
    1 额尔敦-乌日勒的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2 额尔敦-乌日勒的有效成分提取与分析概况
        2.1 提取方法
        2.2 含量测定
        2.3 微生物限度检查
    3 额尔敦-乌日勒的临床研究
        3.1 治疗“萨病”
        3.2 治疗骨关节病
        3.3 治疗高血压病
        3.4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5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3.6 治疗癫病
        3.7 治疗皮肤病
        3.8 治疗帕金森病
        3.9 禁忌
    4 额尔敦-乌日勒的药理作用研究
        4.1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4.2 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3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4 降血脂作用
        4.5 抗氧化活性
        4.6 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
        4.7 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
    5 小结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和步碟
        1.4 主要观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本课题实验部分的技术路线设计图
        2 实验结果
        2.1 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损伤模型的评价
        2.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Bederson评分情况比较结果
        2.3 大鼠脑组织TTC染色结果对比
        2.4 各组大鼠脑梗塞率情况比较
        2.5 各组大鼠脑含水率情况比较
        2.6 各组大鼠脑指数情况比较
        2.7 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病理形态学结果对比
        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和步骤
        1.4 主要观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PDGF的含量
        2.2 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皮质BDNF、NGF、GDNF、bFGF、TGF-β、PDGF的基因表达
        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8)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治疗
    1.1 针刺单法治疗
    1.2 针刺联合治疗
2 中药治疗
3 物理疗法
4 体会

(10)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名沿革
        1.2 中风病因病机溯源
    2 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理论探讨
        2.1 源流探析
        2.2 理论基础
        2.3 针刺康复疗法的特点
        2.4 研究现状
    3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3.1 循证医学概念及意义
        3.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4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
        4.2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可行性
系统评价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2 文献选择标准
        1.3 文献选择方法
        1.4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1.5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1.6 文献信息收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各组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2.6 敏感性分析
讨论
    1 系统评价的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2 安全性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纳入研究质量较低
        2.2 发表性偏倚
        2.3 临床异质性
        2.4 部分研究未查及原文献
        2.5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
    3 后续研究
        3.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3 将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研究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针灸配合蒙药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电针外关、手三里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曲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中蒙医学关于老年痴呆的比较研究[D]. 武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郝蔷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6(03)
  • [6]额尔敦—乌日勒的临床研究进展[J]. 莲花,呼日乐巴根,白龙,水玲,肖志彬,邸彦清,麻春杰. 环球中医药, 2015(07)
  • [7]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损伤大鼠海马及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莲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 班东林. 中医药学报, 2013(02)
  • [9]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蒙藏药治疗及研究现状[J]. 杨玉梅,李月玲,武宇科.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01)
  • [10]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针刺配合蒙药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