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图像常见问题分析

图形图像常见问题分析

一、图形图像常见问题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陈一帆[2](2021)在《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理解作为评价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常见题型,在高中阶段的各种测试和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提升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可视化阅读教学模式灵活,富含多样化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探讨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1、目前高中师生对可视化教学的认知情况如何?2、目前可视化教学工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如何?3、如何将可视化教学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首先,本文对可视化、可视化教学和可视化工具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对国内外有关可视化、英语阅读教学及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其次,本研究选取汉中市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及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分别调查了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了解了教师对可视化教学的认知、使用可视化教学工具的个人意愿和频率、应用可视化教学工具的效果等;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的因素、对可视化教学工具的认知、对教师使用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反映、以及对制作使用可视化教学工具的效用和行为倾向等方面。最后,分别访谈了新手教师、高级教师与教学能手教师的代表,了解他们对可视化教学的看法,可视化教学工具在目前阅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对可视化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教学工具表示认可与支持,他们认为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可以实现图形、图象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快速、有效地输入、筛选和记忆信息,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学习兴趣和文本理解能力,但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用频率不太高,应用能力和效果欠佳等。为了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提出了在不同阅读教学环节选用适当的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建议,并结合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读前、读中、读后不同阅读教学活动案例,尝试提出符合教学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模式。

张亚国[3](2021)在《轻小型无人机涉水环境的正射测图与多要素模拟飞行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是人类认知地表过程的重要积累。如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并解析的空间信息数据高效、直观、多维、有组织的对普通人进行表达,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遥感卫星的空间数据采集具有宏观、大尺度特点,也能够实现长时间重复对地监测,基于遥感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技术可实现空间和时间维度动态直观展现。而随着无人机向民用领域的不断普及,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遥感卫星技术手段,对于一些要求短时、快捷、小范围的作业任务,无人机低空遥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针对当前无人机在涉水环境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套基于无人机的涉水环境数据采集与水环境空间要素动态可视化表达技术,实现了水陆交汇混合区域的空间信息多要素解析与动态可视化表达。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遥感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现场踏勘选取多个重要的水陆交汇实验区实施多次的航拍作业,采集研究区域的低空遥感影像。针对获取的异常影像,利用直方图匹配算法对色调异常的原始航片进行预处理。探索了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完成图像特征点的检测、匹配,介绍了运动恢复结构和多立体视觉算法重建影像的三维点云模型。最后,通过搭建Open Drone Map开源的遥感影像处理平台对采集的低空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制作出实验区的数字正射影像以及原始的数字表面模型。(2)遥感影像分类和DSM晕渲:在数字正射影像的基础上,通过目视解译提取不同地物类型的训练样本,选择了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完成地物类型的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将正射影像与分类影像进行颜色渲染与透明度的叠加融合,实现分类影像的纹理特征表达。在DSM数据渲染上,利用山体阴影Hillshade算法对原始的DSM进行晕渲得到立体效果的数字表面模型,通过高程信息赋予连续的色阶得到具有色彩的数字表面模型,最后将两者进行透明度叠加融合,增强了DSM的视觉效果。(3)多要素动态可视化表达,把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数字正射影像、地物分类影像、数字表面模型作为三种不同的动态可视化表达要素。设计动态可视化表达算法,通过几何方程、运动方程的参数开展与帧图像提取,模拟无人机的抬升、飞行、降落状态下的动态视频过程,并通过多视窗拼图策略调度表达出三种不同的要素,同时依据要素自身的特点展现视窗内的关键参数,如飞行面积等。

刘娇[4](2021)在《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的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四大主线之一,贯穿在必修、选修课程之中,也被列为高考的必考考点.概率内容具有丰富的生活背景,应用十分广泛,实践性很强,属于“不确定性”数学.在传统高中概率教学方法中,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该方法不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拟将对高中概率教学进行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概率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技术融合下的可视化教学.可视化教学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培养高中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样是创新高中概率教与学方式的积极探析.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融合下可视化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然后对新课标、教材、考纲和相关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高中概率教与学现状,总结教师在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上侧重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试题测试,了解学生高中概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知态度,比如对概率知识概念理解得不透彻、学习方法不灵活、随机意识不强等,以及文理科班概率知识学习成绩的差异比较大.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技术融合背景下构建可视化教学设计流程图模型,特别是针对概率知识部分的可视化教学案例设计的实践,在教学案例设计中融入可视化工具,例如:EXCEL即时绘制图表,几何图霸模拟大量抛掷硬币试验,MATLAB模拟开盲盒过程等.采用图表演示,动画呈现和符号表示等可视化教学策略,将高中概率知识进行多元表征、实时生成、动态化呈现,以可视化的方式传播给高中生,提高高中生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是探索技术融合下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技术融合力的有益探索,对教师今后从事相关教学有参考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恰当的知识可视化形式,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合理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多维度理解概率知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从技术融合力的角度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给出了高中概率可视化教学的一些建议,渗透随机观念、注重概念理解、可视化建构概念、把握数学模型和感悟数学应用,为高中概率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思路.

谭雨蕾[5](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贾宇[6](2021)在《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会”报道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关乎着新时代条件下媒体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引导,也关系着媒体能否拉近同新闻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便为“两会”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本文在扎实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基本理论入手,区分相关概念,解释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厘清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类型,阐述重大主题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流程。以新华网涉及“两会”的数据新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2018年3月—2021年3月四年间139条“两会”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选题类型和可视化呈现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其中传播效果较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在此期间,发现数据新闻可视化在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过程中简化了受众的理解过程,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打破了传统新闻叙事,实现宏观叙事;应用交互设计,强化了用户参与。但也存在数据来源、可视化方式较为单一、交互设计程度较浅以及缺乏用户反馈机制,传受双方互动性差等不足。对此数据新闻栏目应拓宽数据来源渠道、丰富可视化呈现方式、增强用户交互体验、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优化发展,以期提高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作品的质量。

李熠晨[7](2021)在《基于剪纸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图形化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渗透与大众常态化文娱需求的日渐提升,视觉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感知感受方式,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视觉美学鉴赏力普遍提升,视觉价值标准与审美需要也在不断被重塑。但是从当前传统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而言,其视觉构成上的转化完成度以及视觉文化信息的活态体验呈现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审美以及情感诉求。传统文化视觉构建惯式大多仍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内容元素的跟踪转化,关注其本体文化属性及艺术价值的浅层成果化呈现,而忽视其时代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用户体验诉求与文化活态传承的适配。在新视觉文化价值观构建与数字化技术驱动下,文化视觉设计转化不应该是单向量、固态化的文化因子携带体,甚至不再是一维层次的定性实体,传统文化与人、场域、时域的关系也在不断更迭变化与相互传动之中。为了真正贴近用户诉求,探索人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平衡共促,引入数字化沟通工具,用虚拟世界的0和1为视觉文化艺术与大众文化体验传承之间搭起一道虚实结合的桥梁,也为新技术背景下复杂多变的交互关系寻求引发感官唤醒,乃至直达情感意义层面的视觉感知载体和视觉体验方式。本课题首先从视觉设计重构的角度对剪纸文化现状及发展困境作以梳理总结,结合探析计算机图形技术手段在视觉互动体验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热点及应用现状,并基于计算机图形工具助力视觉互动体验的应用实践,剖析其对于视效重构的突破革新优势方法。本课题立足于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视觉语言的交叉对位区块——视觉感知及其互动体验性,根据视觉形态要素的装饰/结构/机能/象征四大形态本质要素研究及其设计应用论述方式,指导探索数字化驱动下的视觉重构设计应用流程及策略,作为剪纸视觉重构设计实践创新导出的基础,并为设计师提供处理新技术背景下设计转化问题的有效参考。设计实践部分基于剪纸非遗文化的视觉形态要素研究及解构、剪纸市场现状/目标用户/相关典型案例研究,确立剪纸文化的数字化视觉重构模型及路线定位,通过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体验载具-移动互联平台,针对剪纸小白及爱好者进行直观感知内容、自主创造内容的交互体验式剪纸平台设计,从文化内容的过程化科普与文化体验的过程化创意两个维度出发,基于计算机图形数据的编码与译码再编辑特性,进行剪纸形态要素视觉还原与创意呈现,通过可直接感知的剪纸文化视觉表达形式设计对文化视觉创意体验进行数字过程化的重构,打造可感知的活化剪纸视觉互动体验。

胡叙伟[8](2021)在《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文中认为机构学研究中的运动学研究一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运用传统解析法常常会很困难,在向应用转化时基本上是使用数值方法,对于复杂的机构特别是空间多耦合的并联机构来说尤为如此,而CAD变量几何法可以很直观快捷地求得结果,但其原始操作方法还不利于研究人员使用,也不利于向计算机程序方向转化,不利于进一步的开发。本文基于CAD变量几何,结合VB编程语言对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为解决多种机构的运动学问题,开发了对应的软件,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CAD变量几何求解机构运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指出其原始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可进行程序化开发创新的基础和意义。其次,以面向对象化的编程方式,本文深入研究了平面机构组成元素及对应的几何参数,制定了平面机构的搭建流程逻辑和编写了用户界面,以模块化的思想将CAD变量几何中求解平面机构运动学的关键技术单独构造成一个模块文件,通过配合CAD软件使用,并在模块中对求解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法做出了一定创新。用户在界面中通过参数化的方式,使平面机构的模拟机构建模自动进行。再次,本文深入研究了空间并联机构的组成元素及对应的几何参数,制定了空间并联机构的搭建流程逻辑和编写了用户界面,以模块化的思想将CAD变量几何中求解空间机构运动学的关键技术单独构造成一个模块文件,通过配合CAD软件使用,并在模块中对求解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法做出了一定创新,使得文件内容更为简洁。用户在界面中通过参数化的方式,使空间机构的模拟机构建模自动进行。最后,以程序化的方式模拟机构在主动驱动下的运动情况,编写了驱动参数配置界面,并结合模块文件中的尺寸驱动方程式即可让程序自动求解出机构不同位置和不同速度下的运动学结果,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彭奇[9](2021)在《基于LabVIEW的电脑板数码显示的视觉测试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智能家电的控制中枢,电脑板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脑板的显示模块更是其用来完成人机交互最重要的环节。本文对电脑板数码显示测试工艺进行研究,通过获取电脑板测试时的数码显示图案,进行图像识别与分析判定,并与电脑板功能检测相结合,进而得到更为可靠的检测结果,最终实现电脑板检测的自动化。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了解了视觉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应用,明确了本研究的突破方向;随后对结合企业电脑板的工作原理,制定了个性化的显示测试方案,研究了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开发的电脑板数码显示的测试工艺,并以此开发测试系统。因为课题源自企业实际业务,测试系统的开发包含测试模块的硬软件部分,主要的工作研究内容包含电脑板自动测试融合、数码管图像的预处理,数码管字符识别等重要部分。在系统搭建完成后,进行了数码显示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最终完成了测试工艺的完善与系统应用。通过现场实物的验证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数码显示工艺的方案,能高效准确的完成数码管显示不良的检测功能;同时,在关键器件的选择上,绝大部分采用了与企业当前备品备件库中的器件,使得本测试工艺与测试平台便于企业大规模低投入的进行复制推广。此外,在测试平台的操作页面也进行了思考,做到了贴近一线。通过最终的测试显示,本测试平台完成了最初的设计要求,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检测方案,为生产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高性能的产品,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包胜桥[10](2021)在《动态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图像分析与分类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表示及特征提取作为图像目标识别中的关键一环,在机器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以及图像分析和识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图像的纹理和形状特征又是图像表示研究的重要特征。近几年,在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重要前沿研究领域之中,网络科学及其应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多学科交叉快速融合、研究视角新颖的诸多显着特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积极投身到该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性研究之中。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态复杂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图像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的表示,并将其应用到纹理图像和形状图像的分类应用研究之中。形状和纹理是人类交流中极为重要的特征,是模式识别和图像分析中表征对象最重要的视觉属性之一。它们提供有关对象的最相关的信息,以便识别和分类任务,在目标识别、目标检测、形状检索、纹理识别等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动态复杂网络来分析图像的形状和纹理在图像处理和分析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特征提取与模式分类是模式识别中的重要问题,而在这当中,纹理分析和纹理特征表示则是图形图像分析领域最基本问题之一;同时,它也是机器视觉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Backes Andre Ricardo等人提出的“构造伴生动态演化复杂网络”、生成“高维解释向量用于轮廓图片分类”的新颖分类法,本文首先研究了纹理图像库的分类问题。本文建议在数据预处理时,将数据集图片样本进行二次分割以最大程度减少该算法的计算量;本文还改进性地提出了构建纹理网络时的“网络顶点随机化、抽样采集”策略,在恰当的阈值条件下可进一步减少该算法的计算量。文中详细介绍了用于纹理图片数据分类的“高维特征解释向量”的生成策略、纹理图像“几何数字特征”的提取过程。基于改进流程构建的纹理图像指纹向量可有效抽取纹理图像的内在数字特征。数值结果表明了算法有效性、以及此类方法对旋转操作、噪声干扰的鲁棒性。该类方法具备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2)其次,在成功将本文方法应用于研究纹理图像分类研究之后,本文进一步将该方法拓展应用到了形状分析与分类研究之中。本文尝试使用多种边缘算子轮廓提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缘算子提取算法对于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的分类算法的影响。在图形图像中,边缘轮廓提取的精度决定了其物理特性,有用且不受干扰的轮廓是否对后续建模分类产生影响是本论文需要讨论的课题研究之一。本文使用常见的一阶、二阶边缘算子和粗糙边界提取方法分别提取形状图像数据集的轮廓用于建模分类,通过对比数值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实际应用场景下、图像边缘轮廓提取方法的遴选准则构建问题。鉴于有限的静态统计量难以反映生成伴生网络的内蕴特征,本文在进行复杂网络特征提取时,考虑了动态变化和静态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演化网络视角获得了更高维的特征向量组合,将其作为进一步分类的解释变量。通过将该算法应用于Etu10Silhouette数据库、Kimia216数据库进行数值实验验证分析,发现了“轮廓提取边缘算子”及“合理的分类方法”的一些基本应用遴选准则。同时,本文给出的形状的高维几何化签名特征提取流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3)最后,本文开展了边界提取算子对基于复杂网络的人脸分类算法的影响研究,给出了本文发展的基于复杂网络的图像分类算法的另一应用场景下具体效果分析。通过构造伴生动态演化边界复杂网络、生成高维解释变量的分类分析法,在处理人脸中取得了较好的分类识别效果;进一步,为排除常见一阶、二阶轮廓提取算法对分类精度的影响,本文还使用了灰度阈值演化方法提取轮廓进行实验验证,数值结果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构造伴生动态演化边界复杂网络生成解释变量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在处理人脸识别也是可行的。

二、图形图像常见问题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形图像常见问题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英语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摆脱局限及改变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可视化教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可视化
        二、可视化教学
        三、可视化工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可视化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知负荷理论
    第二节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图式理论
第三章 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现状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二、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第一节 读前活动阅读可视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读前活动设计依据
        二、读前活动设计案例
    第二节 读中活动阅读可视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读中活动设计依据
        二、读中活动设计案例
    第三节 读后活动阅读可视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读后活动设计依据
        二、读后活动设计案例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轻小型无人机涉水环境的正射测图与多要素模拟飞行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遥感技术的概念
        1.1.2 遥感数据动态可视化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遥感的应用
        1.2.2 遥感数据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机正射影像数据采集方法
    2.1 无人机低空遥感采集平台
        2.1.1 无人机类型介绍
        2.1.2 无人机遥感系统组成
    2.2 无人机航摄流程
        2.2.1 航摄准备
        2.2.2 航飞设计
    2.3 无人机航拍数据获取
        2.3.1 试验设备简介
        2.3.2 研究区域概况
        2.3.3 影像数据采集
第三章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3.1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1 遥感图像匀色
    3.2 正射影像制作的关键技术
        3.2.1 SIFT特征点检测与匹配
        3.2.2 Sf M重建场景稀疏点云
        3.2.3 MVS重建场景密集点云
        3.2.4 三维网格重构和纹理映射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Open Drone Map简介
        3.3.2 正射影像制图实验结果
第四章 遥感影像数据多要素解析
    4.1 多要素的概念
    4.2 地物类型解析
        4.2.1 分类算法的选择
        4.2.2 地物类型样本分析
        4.2.3 分类结果与精度评价
        4.2.4 分类影像的纹理特征表达
    4.3 数字表面模型解析
        4.3.1 数字表面模型制图
        4.3.2 DSM山体阴影晕渲
        4.3.3 DSM彩色三维渲染
第五章 模拟飞行与可视化方法
    5.1 帧的概念简介
    5.2 多视窗动态可视化原理与方法
        5.2.1 无人机模拟图像采集的几何关系
        5.2.2 无人机模拟飞行可视化的数学模型
        5.2.3 多视窗表达策略与方法
    5.3 程序实现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4)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的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技术融合相关研究
        2.1.1 技术融合力概念的界定
        2.1.2 有关技术融合下的数学教学研究现状
    2.2 可视化相关研究
        2.2.1 可视化概念的界定
        2.2.2 可视化技术相关研究
        2.2.3 知识可视化相关研究
    2.3 可视化教学相关研究
        2.3.1 可视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2.3.2 可视化教学现状相关研究
    2.4 高中概率教与学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高中概率的教学要求分析
    3.1 高中概率的课标分析
        3.1.1 高中概率内容要求
        3.1.2 高中概率学业要求
    3.2 高中概率的教材分析
        3.2.1 高中数学课程知识主线
        3.2.2 高中概率课程知识结构
        3.2.3 教材中概率内容的变化
    3.3 高中概率高考考纲要求及试题分析
4 高中概率教与学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4.1 调查问卷研究设计
    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2.1 高中概率的教学重难点分析
        4.2.2 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可视化教学基本情况
        4.2.3 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可视化教学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式
    4.3 学生测试问卷结果分析
        4.3.1 高中生对概率知识的整体认知情况
        4.3.2 测试卷试题情况分析
        4.3.3 测试卷学生得分情况分析
        4.3.4 高中生概率测试问卷总体分析
5 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可视化教学设计的依据
    5.1 技术融合下的可视化教学设计流程
    5.2 知识可视化研究框架的构建
    5.3 数学内容可视化工具
6 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可视化教学案例设计
    6.1 频率与概率
        6.1.1 “频率与概率”教学案例设计
        6.1.2 “频率与概率”的可视化设计说明
    6.2 全概率公式
        6.2.1 “全概率公式”教学案例设计
        6.2.2 “全概率公式”的可视化设计说明
    6.3 可视化教学策略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与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中概率知识教学现状教师访谈问卷
    附录二:高中概率知识学习情况及水平测试调查问卷
致谢

(5)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案例研究法
一、数据新闻可视化概述及其生产流程
    (一)数据新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数据新闻的内涵
        2.精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报道
        3.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关系
    (二)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及其类型
        1.数据可视化的定义
        2.数据可视化的类型
        3.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
    (三)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流程
        1.确定可视化对象
        2.评估数据的可视化价值
        3.选择合适的叙事逻辑
        4.选择与数据相匹配的呈现方式
        5.选取可视化工具
        6.评估可视化效果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实践: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
    (一)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分析
        1.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
        2.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板块分类
        3.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报道数量
    (二)新华网“两会”可视化作品数据来源分析
        1.数据来源类目建构及其占比
        2.数据来源情况分析
    (三)新华网“两会”可视化作品内容分析
        1.图文数据组合提炼工作报告
        2.图文数据解析热点议案
        3.除全国“两会”外兼顾地方“两会”
        4.日程安排增加会议预告作用为“两会”预热
        5.挖掘“两会”背后的故事更具人情味
    (四)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可视化形式分析
        1.信息图表为最主要的可视化方式
        2.手机交互代表未来可视化发展方向
        3.视频可视化趋于沉浸式体验
        4.漫画等可视化方式有待大力开发
三、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的优势及其发展困境
    (一)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优势分析
        1.简化受众理解过程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2.打破传统新闻叙事实现宏观叙事
        3.应用交互设计强化用户参与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困境
        1.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挖掘力度欠缺
        2.静态信息图表居多可视化方式较为单一
        3.交互设计程度较浅用户交互体验欠佳
        4.缺乏用户反馈机制传受双方互动性差
四、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策略及趋势探讨
    (一)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策略
        1.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2.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丰富可视化呈现方式
        3.探索深度交互设计增强用户交互体验
        4.完善用户反馈机制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趋势
        1.移动端或将成为可视化主要平台
        2.新兴技术将不断赋能数据新闻可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剪纸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视觉文化”时代下视觉观念的建构化转变
        1.1.2 当前剪纸文化无法满足大众的视觉感知与体验需要
        1.1.3 计算机图形技术为视觉表达开辟新路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剪纸文化研究现状
        1.2.2 视觉形态研究现状
        1.2.3 计算机图形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研究方面
        1.4.2 调研过程方面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应用研究
    2.1 剪纸文化概述
        2.1.1 剪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1.2 剪纸文化的典型地域性分布
        2.1.3 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
    2.2 剪纸文化视觉形态的构成与重构研究
        2.2.1 视觉形态重构概述
        2.2.2 视觉形态的构成及应用
        2.2.3 视觉形态的要素解构方式
        2.2.4 剪纸文化的视觉形态要素解构
        2.2.5 剪纸文化的视觉设计现状分析
    2.3 计算机图形技术在视觉互动体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2.3.1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2.3.2 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视觉互动体验中的研究热点
        2.3.3 计算机图形学技术驱动视觉互动体验设计的优势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动体验类剪纸视觉重构设计偏好及趋向研究
    3.1 研究进程及方法
    3.2 传统文化互动体验典型案例研究
    3.3 基于Z世代年轻用户的桌面研究
    3.4 基于视觉互动体验设计偏好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
        3.4.1 问卷调查
        3.4.2 基于传统文化视觉创意设计的用户访谈分析
        3.4.3 基于剪纸文化传播传承及文化体验的用户访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
    4.1 基于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模型
    4.2 基于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流程
    4.3 基于剪纸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
        4.3.1 装饰要素
        4.3.2 结构要素
        4.3.3 机能要素
        4.3.4 象征要素
    4.4 基于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原则
        4.4.1 视觉表达效果感性化
        4.4.2 视觉交流动向化
        4.4.3 体验形式多维性
        4.4.4 视觉风格突破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剪纸文化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实践
    5.1 基于剪纸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定向
        5.1.1 重构路线定位
        5.1.2 设计定位
        5.1.3 重构功能架构
    5.2 互动体验式剪纸文创平台设计
        5.2.1 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5.2.2 利益相关人图谱
        5.2.3 视觉风格与logo设计
    5.3 产品核心交互流程及页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B:基于视觉互动体验设计偏好的调查问卷
附录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1 平面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2 空间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3 机构运动分析的几何法和CAD方法现状
    1.3 CAD技术智能化与自动化研究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AD变量几何法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用CAD变量几何求解机构运动学的原理
        2.2.1 数学原理
        2.2.2 软件中实现原理
    2.3 CAD变量几何法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研究
    3.1 引言
        3.1.1 适用机构
        3.1.2 利用VB对 Solidworks二次开发简介
        3.1.3 机构搭建方案
    3.2 平面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的技术基础
        3.2.1 平面机构的基本元素
        3.2.2 平面机构CAD变量几何求解模块文件的建立
    3.3 平面机构的构建逻辑方法和流程图
        3.3.1 机构的构建逻辑方法
        3.3.2 构建平面机构的具体流程图
    3.4 界面设计逻辑和应用说明
        3.4.1 界面设计原则
        3.4.2 平面模拟机构自动建模举例及核心代码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研究
    4.1 引言
    4.2 空间并联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的技术基础
        4.2.1 编程方案
        4.2.2 空间并联机构的基本元素
        4.2.3 空间并联机构CAD变量几何求解模块的建立
    4.3 并联机构的构建逻辑关系和流程图
        4.3.1 并联机构的构建逻辑关系
        4.3.2 构建并联机构的具体操作流程图
    4.4 界面设计逻辑和应用说明
        4.4.1 界面设计逻辑
        4.4.2 并联模拟机构自动建模举例及核心代码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运动学自动求解
    5.1 引言
    5.2 运动学自动求解和相关分析
        5.2.1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平面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
        5.2.2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并联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部分代码及其功能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基于LabVIEW的电脑板数码显示的视觉测试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视觉测试技术的发展
        1.2.2 视觉测试技术的制造业应用
        1.2.3 家电产品电脑板数码显示测试的发展
        1.2.4 课题相关文献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机器视觉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LABVIEW应用软件系统介绍
        2.1.1 LabVIEW2019版本功能介绍
        2.1.2 LabVIEW2019运行环境
        2.1.3 LabVIEW2019编辑界面
        2.1.4 NI视觉平台
    2.2 数码管显示视觉测试技术基础
    2.3 数码管图像采集、存储与显示
        2.3.1 图像采集过程
        2.3.2 数码管图像转换软件选择
    2.4 数码管图像管理
        2.4.1 内存图像管理
        2.4.2 图像显示管理
        2.4.3 图像遮盖
    2.5 图像预处理算法说明
        2.5.1 彩色图像灰度化算法
    2.6 数码管显示字符识别(OCR)
    2.7 数码管显示字符集训练
    2.8 文字识别与验证
    2.9 数码管显示图像读写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码管显示自动检测流程设计
    3.1 显示图像视觉处理系统
    3.2 测试系统结构说明
    3.3 硬件系统设计要求
    3.4 软件开发设计需求
        3.4.1 交互模块软件需求
        3.4.2 视觉检测软件需求
    3.5 本设计方案的先进性说明
        3.5.1 汇编语言编程及测试方案
        3.5.2 C语言编程及测试方案
        3.5.3 外购测试设备方案
        3.5.4 方案综合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码管显示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4.1 电脑板功能概述
        4.1.1 电脑板功能测试原理介绍
        4.1.2 数码管显示原理介绍
        4.1.3 数码显示测试原理介绍
    4.2 数码管显示测试流程说明
        4.2.1 数码管全码段颜色测试
        4.2.2 微波启动数码显示拍照
        4.2.3 解冻功能数码显示拍照
        4.2.4 自动菜单功能数码显示拍照
        4.2.5 测试机型显示拍照
    4.3 数码管显示测试作业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码管显示自动检测系统实现
    5.1 软件程序流程及模块介绍
    5.2 图像采集模块
    5.3 图像处理模块
        5.3.1 干扰区域屏蔽
        5.3.2 图像灰度化与增强
        5.3.3 字符识别
        5.3.4 字符集学习
        5.3.5 字符显示判定
        5.3.6 彩色图像判定
    5.4 应用软件操作界面设计
        5.4.1 操作界面的设计
        5.4.2 操作界面的设计要点
        5.4.3 操作界面的实现过程
    5.5 硬件系统选配方案说明
        5.5.1 电脑板检测触发装置选择
        5.5.2 成像系统理论基础
        5.5.3 镜头选择原理
        5.5.4 镜头选择
        5.5.5 拍照成像设备选择
        5.5.6 处理器及数据采集装置
        5.5.7 人机交互装置
        5.5.8 硬件组装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码管显示自动检测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目的
    6.2 系统操作性测试
        6.2.1 操作性测试
        6.2.2 权限测试
        6.2.3 操作性测试总结
    6.3 系统可靠性测试
        6.3.1 量测系统分析
        6.3.2 系统准确率可靠性测试
        6.3.3 系统重复性可靠性测试
        6.3.4 测试结果的改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量测系统重复性分析测试数据记录表
    附录二:操作性测试数据记录表
    附录三:权限测试数据记录表
    附录四:测试系统准确率测试数据记录表
    附录五:测试系统重复性测试数据记录表

(10)动态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图像分析与分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复杂网络理论
        1.2.2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的图像分析与分类研究主要进展
    1.3 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动态网络分析视角下的纹理分类与应用研究
    2.1 纹理分析简述
    2.2 图像纹理特征的高维几何化解释向量生成策略
        2.2.1 灰度图像的网络化转化研究主要进展
        2.2.2 纹理图片伴生网络的构造基本算法
        2.2.3 相关静态网络特征量及其计算
    2.3 纹理图像的高维几何化签名特征提取流程
    2.4 实验和分析
        2.4.1 Kylberg纹理图片集简介
        2.4.2 数值实验及讨论
        2.4.3 采用的几类分类算法
        2.4.4 算法分类表现比较
    2.5 本章总结
3 边界提取算子对基于复杂网络的边界形状分类算法影响研究
    3.1 形状轮廓分析简述
    3.2 形状边界轮廓的提取
    3.3 .形状边界轮廓的高维几何化解释向量生成策略
        3.3.1 形状边界轮廓网络化转化研究主要进展
        3.3.2 形状边界轮廓的伴生网络构造算法
        3.3.3 相关静态网络特征量及其计算
    3.4 形状的高维几何化签名特征提取流程
    3.5 .实验与分析
        3.5.1 形状数据库
        3.5.2 Etu10Silhouette数据库实验结果
        3.5.3 Kimia216 数据库实验结果
    3.6 本章总结
4 边界提取算子对基于复杂网络的人脸分类算法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人脸数据库简介
    4.3 使用边缘算子提取轮廓实验
    4.4 灰度阈值演化方法提取轮廓实验
    4.5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图形图像常见问题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中英语阅读可视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某中学为例[D]. 陈一帆.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轻小型无人机涉水环境的正射测图与多要素模拟飞行可视化研究[D]. 张亚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技术融合下高中概率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 刘娇.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6]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D]. 贾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基于剪纸视觉形态重构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D]. 李熠晨. 江南大学, 2021(01)
  • [8]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D]. 胡叙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9]基于LabVIEW的电脑板数码显示的视觉测试工艺研究[D]. 彭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动态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图像分析与分类应用研究[D]. 包胜桥.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图形图像常见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