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张宏利,李晓华[1](2021)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针刺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中,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针刺疗法治疗DPN的文献,从针刺穴位的选择与配伍、单一针刺、电针、温针灸、刺络放血、针刺联合中药、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等,阐述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为针刺疗法治疗DPN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陈秋平,林辰,延伟伟[2](2021)在《壮、蒙、藏等民族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截肢的危险性升高[1-2]。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先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拥有本民族特色的成果,部分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大多靠口耳相传或师徒相传。近年来,民族医学在治疗DPN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为DPN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领域,现笔者将近年来部分民族医学治疗DP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王安娜,李慧,石岩,刘晓亭[3](2021)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0及GeMTC 0.1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1项研究,涉及10种针刺相关疗法,共计4 96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 543例,对照组2 425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电针联合耳穴贴压、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温针灸、梅花针扣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洗、刺络放血等疗法总有效率优于甲钴胺;在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单纯针刺、针刺联合中药足浴、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温针灸、梅花针扣刺及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洗等疗法优于甲钴胺;在改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单纯针刺及电针疗法优于梅花针扣刺;在改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单纯针刺、电针、电针联合耳穴贴压、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梅花针扣刺、穴位注射、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洗及针刺联合中药足浴等疗法优于甲钴胺;在改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电针联合耳穴贴压优于甲钴胺,电针联合耳穴贴压及穴位注射疗法优于温针灸。结论:10种针刺相关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综合疗法总体优于甲钴胺治疗,且电针联合耳穴贴压、针刺联合穴位注射以及单纯针刺总体优于甲钴胺治疗。针刺相关疗法安全,各类针刺综合疗法互有优劣,建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刘文娟[4](2021)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2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当归四逆汤加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机体炎性因子降钙素原(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水平(hs-CRP)、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机体炎性因子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机体炎性因子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改善,而观察组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机体炎性因子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2,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当归四逆汤加减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王秀阁,倪青,庞国明[5](2021)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文中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1]。本指南主要针对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2]。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DPN发病率为10%~1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的DPN患病率则大于50%[3]。本病属中医学"血痹"[4-5]、"麻木"[4-5]、"痛证"[6-9]、"痿证"[6-9]等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将DPN命名为"消渴病痹症"[10]。
孟凯[6](2021)在《散寒逐瘀通络方治疗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梁志敏[7](2021)在《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DPN)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优势所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分泌病二科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DPN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先给予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降压、调脂等,降糖使其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且波动程度小,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500ug,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水冲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 Pathy Score,MDNS)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评分的减低幅度比后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两者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NCV的改善幅度比后者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更佳。(3)TCSS评分、MDN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TCSS评分、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前者的TCSS评分、MDNS评分均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TCSS评分、MDNS评分,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4)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可有效改善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TCSS评分及MDNS评分,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长,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亟待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吕红蕾[8](2021)在《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探讨相关的药效机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方剂。方法: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病区病房收集就诊的68例DPN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阳除痹汤,治疗8周。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增减变化情况,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对两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纳入患者68例,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患者34例,对照组纳入33例。在首次接受临床治疗前,经过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有可比性。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空腹血糖(FPG):(1)治疗组FPG改善;对照组FPG改善没有差异(P>0.05)。(2)较单纯用甲钴胺,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更能改善FPG(P<0.05)。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治疗组改善2h PG;对照组改善2h PG上无差异(P>0.05)。(2)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更能改善患者2h PG(P<0.0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改善Hb A1c上无差异。2.单项症状分析中医临床症状方面:(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仅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口渴多饮和畏寒怕冷症状较治疗前改善;(2)对照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差于治疗组(P<0.05)。3.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方面:(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双侧胫神经MCV、胫神经SCV),治疗组P均<0.05,表明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P均>0.05,表明单纯口服甲钴胺在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上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后,结果为P<0.05,表明在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胫神经SCV方面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4.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4.11%,对照组78.79%。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疗效明显(P<0.05)。5.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有害反应,使用药物有较好安全性。结论:采用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证DPN,在改善患者口渴多饮、肢体麻木、多食易饥和畏寒怕冷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FPG及2h PG,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SCV,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较单独口服甲钴胺治疗有显着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陈强[9](2021)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临床运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来评价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补气活血通痹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医的患者,经入组标准筛选后共选择98例,随机分至治疗组或者观察组,每组49例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方案:甲钴胺片,每次0.5mg,一日3次;治疗组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通痹方,一日1剂,一日2次。两组接受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4周。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并在两组内与组间进行比较,以检验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22%,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方案有效性更好。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4.MDN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MDNS评分组内比较中,两组的MDNS评分均在治疗后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MDNS计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降低MDNS分数方面治疗组效果更好。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提高神经的MNCV、SNCV方面均有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数据结果,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优势更大。6.SOD水平的比较:治疗方案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水平未产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治疗组方案具有提高SOD水平的效用。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血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结论治疗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与单用甲钴胺片相比,补气活血通痹方配合使用甲钴胺片有可见的优势: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和MDN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利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且安全性好,引起血糖波动可能性小,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以推行使用,也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张倩雯[10](2021)在《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单纯口服弥可保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先选取双侧膈俞、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按照此顺序,进行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再取梅花针,对麻木部位进行消毒后,进行弱刺激,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而无疼痛感为度。每天1次,每次5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0.5mg/次,1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单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组内比较,两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相较于口服弥可保片能够更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疗法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2.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口服弥可保片在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疗效相当,运动传导速度方面改善均不显着。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穴位的选择与配伍 |
3 针刺疗法 |
3.1 单一针刺针 |
3.2 电针 |
3.3 温针灸 |
3.4 刺络放血 |
3.5 针刺联合中药 |
3.6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
4 小结及展望 |
(2)壮、蒙、藏等民族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壮医 |
2 蒙医 |
3 藏医 |
4 回医 |
5 结语 |
(3)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质量评价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4 一致性与网状关系 |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1 证据网络 |
2.5.2 总有效率Meta分析 |
2.5.3 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eta分析 |
2.5.4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eta分析 |
2.5.5 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
2.5.6 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eta分析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机体炎性因子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结合诊断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分期辨证标准 |
1.2.1 麻木为主期 |
1.2.2 疼痛为主期 |
1.2.3 肌肉萎缩为主期 |
2 病证结合治疗 |
2.1 分期辨证治疗 |
2.1.1 麻木为主期 |
2.1.2 疼痛为主期 |
2.1.3 肌肉萎缩为主期 |
2.2 辨症状治疗 |
2.2.1 肢端麻木 |
2.2.2 肢端发凉 |
2.2.3 肢端疼痛 |
2.2.4 肢体无力甚至肌肉萎缩 |
2.3 辨指标治疗 |
2.4 专病专方专药治疗 |
2.5 单味中药治疗 |
2.5.1 抗炎 |
2.5.2 抗氧化应激 |
2.5.3 镇痛 |
2.5.4 改善血液动力学 |
2.5.5 改善代谢指标 |
2.5.6 改善微循环 |
2.5.7 抑制多元醇通路 |
2.5.8 营养修复神经 |
2.6 中成药治疗 |
2.6.1 木丹颗粒[76] |
2.6.2 消栓肠溶胶囊[77] |
2.6.3 参芪降糖颗粒[78] |
2.6.4 通塞脉片[79] |
2.6.5 谷红注射液[80] |
2.7 其他 |
3 病证结合康复 |
3.1 药膳 |
3.1.1 参苓山药瘦肉汤[83] |
3.1.2 田七五汁饮[84] |
3.1.3 杞参兔肉[85] |
3.2 熏洗 |
3.2.1 糖痛方[86-87] |
3.2.2 温经通络方[88] |
3.2.3 糖痛外洗方[89] |
3.3 针灸 |
3.3.1 益气通络针刺处方 |
3.3.2 温经通络针刺处方 |
3.4 推拿 |
3.5 传统功法 |
3.5.1 八段锦[97-99] |
3.5.2 太极拳[100-102] |
(7)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结果 |
3.3 安全性观察 |
4.讨论 |
4.1 中西医对DPN的认识 |
4.2 立法思想 |
4.3 组方思路及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疗效分析 |
5.结论 |
6.不足及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B:临床症状评分表 |
附录C: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DNS) |
附录D: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
附录E: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案 |
研究结果 |
1.一般材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3.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3.导师对DPN的认识 |
4.现代药理研究 |
5.疗效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2 临床观察 |
附表3 神经肌电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表(MDNS) |
附表 2 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表 3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量表 |
3.2 神经传导速度 |
4 临床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统计 |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TCSS比较 |
3.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DPN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DPN的认识 |
2.1 概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DPN的西医治疗 |
3 证型选择依据 |
4 艾灸的相关理论基础 |
5 穴位选择依据 |
6 梅花针选择依据 |
7 梅花针配合温和灸选择依据 |
8 弥可保片选择依据 |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1 中医症状积分 |
10.2 TCSS比较分析 |
10.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 |
10.4 疗效结果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针灸治疗浅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J]. 张浩,张宏利,李晓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 [2]壮、蒙、藏等民族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概况[J]. 陈秋平,林辰,延伟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3]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 王安娜,李慧,石岩,刘晓亭. 世界中医药, 2021
- [4]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 刘文娟. 中外医疗, 2021(21)
-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 王秀阁,倪青,庞国明. 中医杂志, 2021(18)
- [6]散寒逐瘀通络方治疗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 孟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7]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梁志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D]. 吕红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糖尿病论文; 甲钴胺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神经传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