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膜技术助力生化企业清洁生产

高科技膜技术助力生化企业清洁生产

一、高新膜技术使生化企业清洁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杰[1](2020)在《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Rare Earth简写RE)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REx(CO3)y(碳酸稀土)是生产稀土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其生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废水,该类废水因含有氨氮和稀土是工业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研究的热点。稀土的回收和氨氮的再利用是该废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这种废水大多采用蒸发浓缩法(MVR)处理,但采用此方法成本较高并伴有氨氮、COD的“二次污染”。本文基于膜电解原理,开发REx(CO3)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艺,不仅为REx(CO3)y冶炼废水增加了处理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现象。首先研究建立了 REx(CO3)y冶炼废水中氨氮、COD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新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检测手段、检测范围、基体干扰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为后续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检测保障,新建的3种检测方法通过了精密度、准确度试验验证。采用模拟的REX(CO3)y冶炼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膜电解法处理REx(CO3)y冶炼废水的可行性,并获得最优膜电解参数。废水初始浓度50g/L、电解电压9V、极板间距离4cm时,自主设计开发的新型“三槽双膜三电极”电解槽与双电极电解槽相比,NH4Cl去除率提高30.5%,电解效果明显提升。采用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膜电解应用的有效性。优化电解参数、膜和电极材料等条件,NH4Cl、COD和REO的去除率达到93.8%、86.4%和82.1%;利用SEM、XRD、EDX等手段进行表征,发现导致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为RE(OH)3无定形沉淀,其中Ce(OH)2、Tb(OH)3和Y(OH)3的吸附性膜污染较严重;分析了膜污染的“吸附-夹杂-堵塞”机理、开发了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提出了基于HCl-NaClO联合清洗作用于RE(OH)3膜污染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方式的系统研究,使清洗后离子膜的离子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6.8%,有针对性地解决了 RE(OH)3对膜的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氨的“NH3·H2O-NH3-NH4HCO3”分离转化方案,经“分离-富集-合成”的资源转化试验,提出了 CO2参与反应、由NH4Cl向NH4HCO3的转化模型,形成纯度达93%的NH4HCO3产品,并将该NH4HCO3回用于REx(CO3)y的冶炼生产。

吴佳[2](2019)在《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膜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资源,而我国自然水资源十分有限,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在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工艺选择上,膜工艺使用越来越多,其不仅具有高效、低耗、经济性等特点,而且证实对多种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在97%以上。本研究是在单独膜工艺使用基础上提出将膜生物反应器(MBR)联合低压纳滤膜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中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再生水厂出水水质和高品质再生水水质,使得再生水水排放污水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B标准,高品质再生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地表Ⅲ类标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工艺对翠湖再生水厂系统提标改造优化设计,可实现在现状厂区无可用占地面积情况下,提升再生水厂的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0000m3/d提升到20000m3/d,处理能力翻倍,并新增了10000 m3/d高品质再生水处理能力,实现日产高品质再生水7000 m3。(2)通过提标改造前后水质对比分析,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后,膜生物反应器出水(含低压纳滤浓水)能稳定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B标准,低压纳滤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整体各污染物去除率都能稳定在97%以上,实现从低端再生水提升到高品质再生水,将污水处理厂尾水一步到位处理至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可用于工业循环补给水、应急水源以及翠湖湿地的补水,推进翠湖湿地水体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水质标准要求,并促进翠湖湿地逐渐形成水环境修复的良好生态体系。(3)通过翠湖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后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工艺应用的总投资和运行成本情况,其总投资较传统工艺略低,另外其核心工艺低压纳滤系统吨水电耗仅为1kwh左右,总处理成本仅为1.06元/m3,对比传统工艺节省较大,经济可行性较高。

张宏建[3](2018)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多功能的有机酸,它同其它大宗发酵产品一样,柠檬酸废水具有水量大、浓度高、酸性强,处理难度大等问题。为减轻柠檬酸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国内外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的方式来处理柠檬酸废水,然而这种废水处理方式不仅占地大、操作费用高,且出水仍无法实现达标排放,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环境负担。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柠檬酸绿色制造为研究目标,根据“生态营养链”的原理,构建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探讨影响该生态工学系统中的抑制因子及其临界抑制浓度,并剖析抑制物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影响的机制,通过引入耦合膜技术对厌氧消化液进行资源化处理以解除关键抑制物的抑制,又解析了该系统建立前后沼气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模拟研究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运行规律,以揭示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性。这种生态循环制造模式,对解决柠檬酸废水污染问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该产业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整个发酵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构建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即柠檬酸发酵废水经过沼气发酵处理,将高浓度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沼气通过热电联产技术转变成蒸汽和电能应用于柠檬酸生产系统,而厌氧消化液(沼气发酵出水)经过资源化处理后作为配料水循环回用生产柠檬酸,从而构成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厌氧消化液直接循环回用,造成柠檬酸产量降低9.1%。研究发现,在厌氧消化液中氨氮、钠离子、镁离子是影响柠檬酸发酵的主要抑制物,其临界浓度分别为100、200和40 mg·L-1。厌氧消化液经过空气吹脱处理后,基本消除了氨氮和镁离子对柠檬酸发酵的抑制,而钠离子浓度基本没有变化,因而钠离子成为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主要抑制物并作为后续的研究对象。2.探究了关键抑制因子钠离子对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浓度钠离子(500 mg·L-1)对黑曲霉细胞的生长和菌体形态及TCA循环中的四个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力均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却引起柠檬酸发酵前期(4-24 h)发酵液的pH快速下降,造成糖化酶和异麦芽糖酶活力的降低,从而使发酵液中残总糖和残异麦芽糖浓度上升,黑曲霉可利用糖总量减少,最终导致柠檬酸产量下降。3.建立了采用超滤和纳滤耦合膜技术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关键抑制因子去除策略。经过对管式超滤膜进行筛选和优化,最终选取截留分子量为100 kD的超滤膜,在操作压力为0.45 MPa、操作温度35℃、膜面流速4 m·s-1时,COD、色度和氨氮去除率均达到30%以上,浊度去除率高达98.5%。对纳滤膜进行筛选和优化后获得截留分子量为150 D的纳滤膜,在操作压力为1.2 MPa,操作温度35℃,二价金属离子去除率基本达到100%,一价金属离子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COD、氨氮、色度、碱度等去除率在85%-100%之间。将双膜耦合技术应用于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连续进行四批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产量、残总糖及柠檬酸产率与对照组相当,证明双膜耦合技术有效消除厌氧消化液对柠檬酸发酵的抑制。4.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解析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建立前后的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循环前后两者的细菌优势菌门相同,均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古菌群落中,Euryarchaeota在循环前后均为优势菌门,是专性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并且丰度从循环前的80.75%进一步提升到循环后98.74%,在Euryarchaeota门下,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eta这两种菌属几乎占据全部丰度。这表明建立后的生态工学系统,其沼气发酵对降解高浓度的有机物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沼气发酵运行的稳定性也得到加强,因此保证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稳定性。5.根据所构建的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主要抑制物(如COD、总离子、挥发酸和色度等)累积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双膜耦合技术资源化后的厌氧消化液循环回用2-7批次后相关抑制物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在平衡状态下相关抑制物均低于其临界抑制浓度之下,对柠檬酸发酵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其柠檬酸产量、发酵时间以及淀粉利用率均与去离子水为配料水的发酵水平相当。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在连续15批次的循环实验过程中,相关发酵参数都保持稳定,且抑制物也处于临界浓度之下并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上述均可证明该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可连续稳定运行。

李孔燕[4](2017)在《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传统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也遭受到来自自然的无情的惩罚与报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模式及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践行,是关于发展的一次深刻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指导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并且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体现和提升。目前的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多年之后,资源与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资源短缺、能源过耗、生态恶化等问题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扩大等问题亟需解决。绿色发展就是告别传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为思想核心及价值判断的全新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开辟一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的发展模式。要达到这种模式,既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在全球倡导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即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来突破困境,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手段和具体措施,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将成为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目标,也将成为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本研究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与规律及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其节能减排效果、政策绩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一些可能性的创新路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出路与建议等,进而为探索诸如内蒙古自治区等资源型欠发达省区绿色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尽一些绵薄之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章阐述绿色发展理论由来及其内涵外延;第二章以绿色发展的关联维度为出发点,探讨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梳理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沿革,总结国外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等;第三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为例,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价政策实施效果;从能源、废水、废气、固废角度,较为详实地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污染分布情况,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从绿色发展理念角度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管理、金融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从绿色发展道路的角度出发,提出废水、废气、固废资源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五章,从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研究内蒙古作为资源型欠发达省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节能减排,如何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及路径向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根本转变,努力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从而为具体实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同类地区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及借鉴。

郭立玮,邢卫红,朱华旭,高从堦,唐志书,丁菲,杨积衡,孙静,李博[5](2017)在《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已被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膜技术适应中药药效物质整体、多元特征的优势,可充分实现中药资源的核心价值;并具高效、节能、无污染等特点。中医药膜科技具有重大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是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紧密围绕膜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的产业化应用,对所开展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进行概述,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基于中成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以膜科学技术为核心,通过构建"中药溶液环境"科学假说,引进复杂系统科学原理,建立基于计算机化学方法的中药膜传质过程研究方法;针对中药膜技术工程化应用瓶颈,构建面向中药物料的"膜过程优化"技术集成等策略,开展中成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膜过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绿色制造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实现了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提取、精制、浓缩"等环节的高效、环保、稳定与智能控制。中药膜技术以水为基本溶剂,可保留中医传统用药特色,所研制的膜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已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产生了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膜技术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名副其实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对推动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姚俊艳[6](2017)在《超滤膜的改性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焦化废水是世界公认的难处理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之一。现有的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受限于出水水质、成本及运行费用、二次污染三个条件。膜分离技术因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在废水处理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应用以超滤为核心的膜技术处理焦化废水是解决焦化废水处理难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膜技术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实践研究基础。本文以PES为膜原料,以改善膜亲水性,提高其抗污染性为研究目的,选择PEG-TiO2共混体系为添加剂,通过共混改性制备PEG-TiO2-PES共混膜,研究PEG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G浓度对截留率影响较大,对亲水性和通量有所改善,通过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其最佳浓度为0.25wt%,此时膜通量虽然不大,但是对某焦化厂二沉池出水的COD截留率较高,说明该膜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为了在保证截留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膜亲水性和通量,本文以0.25wt%PEG-TiO2-PES共混膜为基质膜,PVA为复合膜改性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涂敷法制得PES/PVA复合膜,研究PVA浓度、交联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PVA浓度3wt%,交联时间6h,所制膜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较大的通量和较高的截留率,此时接触角由65°降至50°、水通量166L/m2·h、COD截留率89%。最后,将0.25wt%PEG-TiO2-PES共混膜和PEG-TiO2-PES/PVA复合膜用于对CODcr值为4448mg/L的某焦化厂调节池废水进行COD脱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改性膜均可用于焦化废水处理,通量恢复率都在80%以上,但PES/PVA复合膜的亲水性和耐有机污染性优于PES共混膜,更适宜用于高浓度焦化废水COD脱除,PES共混膜则宜用于处理低浓度焦化废水。

刘绍伟[7](2012)在《浅析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的应用,分析了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的优势,综述了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传统工艺的清洁生产改造、废水资源化三个方面应用发展情况,提出了膜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城市节水技术的观点。

周谨[8](2011)在《膜分离技术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膜技术的应用包括印染废水的处理与回用、PVA浆料回收、PTA回收、洗毛废水中油脂回收、染料回收及脱盐等方面。并简要分析了应用中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陈彦[9](2010)在《制革厂清洁生产中的废水深度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某皮类制革厂实施清洁生产的运作过程,并对其从技术、环境、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寻求在新形势下制革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实施的可行方案,特别是减少废水排放,降低废水的污染负荷,希望能对其他制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起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某皮类制革厂的生产现状,本论文对各生产工序过程产生的污染问题进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污排放研究,从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方案,并经过实际操作验证其具有可行性。该制革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生产废水节能减污排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针对这一难题做研究,提出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的技术路线,对各处理工艺段出水水质进行分析,确定工艺运行最佳参数,进一步分析其污染物质的去除规律,进行经济分析和水质评价,通过试运行验证了所提工艺的有效、可行性。在废水的混凝沉淀工艺过程中,通过对加药量进行研究,确定了聚氯化铝(PAC)的投加量范围为500 mg/L-750 mg/L,通过分两次投加,其COD去除率最高可达58.5%,同时去除了绝大部分的悬浮物(SS)、95%的总铬、99%的硫化物,但混凝工艺对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对于处理该制革废水有良好的效果,在停留时间为46 h的情况下,其对CODCr的去除率在80%90%之间,氨氮去除率在50%60%之间,即使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出水CODCr可以稳定在73110 mg/L之间,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索出Fenton试剂深度处理该制革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pH为3,反应时间为60 min,H2O2投加量为9.7 mmol/L,ρ(H2O2) /ρ(Fe2+)为1.9的情况下,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60.61%,出水可稳定在45以下,色度为8倍。通过对臭氧投加量的分析,确定了臭氧的最佳投加量为25 mg/L30 mg/L,此时出水色度为48倍,臭氧预氧化后的废水经过曝气生物滤池进一步生化降解后,出水COD可以稳定在50 mg/L以下,氨氮稳定在7 mg/L以下。该企业经过本次清洁生产改进,每年CODcr与氨氮排放量由13500 kg和2160 kg锐减到600 kg和48 kg,减少了近95.56%的COD排放和97.78%的氨氮排放量。

冯琳[10](2010)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文中提出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工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敏感,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绿洲稳定已构成一定的威胁。仿照生物种群共生关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对突破干旱区深层次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瓶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石河子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既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又具备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选取石河子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干旱区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疆以及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促进干旱区探索低碳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综述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进展,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运用前期参与研究的环境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解读工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运行机制,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现存问题。结合“3R”原则,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目标、原则、思路和模式。其中,建设目标为促使干旱区工业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和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思路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建设模式分为三层——企业小循环的微观层面模式、生态工业园的中观层面模式、绿洲区域协调的宏观层面模式。归纳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其在国家及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的定位,进行了工业总链与分链设计的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图论、复杂性科学及网络理论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物质/能量关联所刻画的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复杂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对水平衡量,与神经网络、细菌代谢网络和生态链网络比较相似。以2009年末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托,从区域和企业(以天业为例)两个层次分析了石河子清洁生产中的物质集成、水集成以及能量集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定性讨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的执行能力。以工业共生网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将非线性的相对优属度作为共生企业产量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和运筹学建立了工业共生网络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选取石河子相对成熟完善的化工链网络,以新建40万t/a PVC及配套建设项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企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工业共生效果,电石厂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的空间。模型严谨合理,实用性较强,为干旱区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定量优化方法。以因地制宜、科学客观、动态可比、可操作为原则,构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SICEMIS),采用离差权与Delphi相组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指标分级标准,以简明的线性加权法作为评价方法。结果显示:2002-2008年,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SICEDI由0.27提高到0.70,整体发展水平由较低循环阶段进入了较高循环阶段。而天业集团的领跑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对试点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推助是促进SICEDI指数上升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通过以上评价和分析,对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运行目前尚存的问题逐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总结了案例对干旱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指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链结日趋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撑。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实质上是流域循环经济,绿洲循环经济。与非干旱区相比较,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建设模式的限制因子与边界条件具有显着的地区特点,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是其重要原则。“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的思路对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干旱区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两个体系”将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二、高新膜技术使生化企业清洁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新膜技术使生化企业清洁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资源现状
        2.1.1 稀土矿物及产品
        2.1.2 RE_x(CO_3)_y的冶炼及废水种类
        2.1.3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检测标准
    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2.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2.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现阶段处理方法
        2.2.3 资源化研究现状
    2.3 膜电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2.3.1 膜电解处理技术概述
        2.3.2 膜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应用
        2.3.3 离子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2.4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3.1 RE_x(CO_3)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3.3.2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3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4 膜电解处理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3.4 研究方法
        3.4.1 分析检测方法
        3.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方法
        3.4.3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3.5 设备与材料
        3.5.1 试验设备
        3.5.2 试验材料
4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4.1.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水质成分
        4.1.2 COD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3 氨氮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4 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构建
        4.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测定的研究
        4.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研究
        4.2.3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研究
    4.3 与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准确度分析
    4.4 小结
5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5.1 膜材料与电极材料筛选
        5.1.1 不同离子膜对膜电解处理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5.1.2 电极材料筛选与电解前后比较
    5.2 电解槽结构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5.2.1 高效电解槽的设计
        5.2.2 不同槽型结构的电流及电流密度比较
        5.2.3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流过程机理分析
    5.3 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5.3.1 NH_4Cl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2 电解电压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3 极板间距离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4 稀土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4 膜电解过程机理分析
    5.5 小结
6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6.1 影响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6.1.1 实际废水温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2 废水初始浓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3 电解电压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4 实际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效果分析
        6.1.5 P_(507)的降解路径分析
    6.2 膜电解过程的膜污染及机理研究
        6.2.1 膜污染的表征
        6.2.2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6.2.3 RE(OH)_3膜污染机理研究
    6.3 RE(OH)_3导致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及机理分析
        6.3.1 酸碱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对比研究
        6.3.2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最佳清洗条件的选择
        6.3.3 清洗前后离子膜表面微观分析
        6.3.4 化学清洗机理
    6.4 小结
7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7.1 资源化工艺设计
    7.2 膜电解产物氨的分离与富集
        7.2.1 氨的吹脱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7.2.2 NH_3的吸收富集影响因素研究
    7.3 NH_4HCO_3合成及表征
        7.3.1 NH_3·H_2O浓度影响NH_4HCO_3纯度的研究
        7.3.2 NH_3·H_2O浓度与NH_4HCO_3结晶时间的关系研究
        7.3.3 NH_4HCO_3的表征
    7.4 工业应用效果评估
        7.4.1 NH_4HCO_3的应用效果分析
        7.4.2 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的工业应用评估
    7.5 小结
8 结论
    8.1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B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方法
附录C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膜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目前水资源情况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1.3 解决办法及方法
    1.2 我国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概况
        1.2.1 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
        1.2.2 我国污水深度处理生水利用现状
        1.2.3 我国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3 膜技术概况
        1.3.1 膜技术发展现状
        1.3.2 膜技术主要技术方法和特点
        1.3.3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4 膜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优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膜工艺的小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污水来源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取样与监测
    2.4 实验流程
        2.4.1 模拟装置工艺流程
        2.4.2 实验控制流程
        2.4.3 调试与运行
    2.5 实验结果分析
    2.6 实验遵循原则
    2.7 实验成果在工程中的预测
        2.7.1 水量提升预测
        2.7.2 水质提标预测
        2.7.3 去除率预测
    2.8 实验在工程中的应用
        2.8.1 工程应用研究背景
        2.8.2 翠湖再生水厂现状分析
        2.8.3 翠湖再生水厂存在的问题
        2.8.4 提标改造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2.9 工程技术选择分析
        2.9.1 混凝沉淀技术
        2.9.2 活性炭过滤技术
        2.9.3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
        2.9.4 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技术
    2.10 工程的水质及工艺流程的确定
        2.10.1 工程进水水质的确定
        2.10.2 工程出水水质的确定
        2.10.3 工艺流程的确定
    2.11 系统提标改造的优化设计
        2.11.1 工艺和构/建筑物设计
        2.11.2 改造预处理间
        2.11.3 新建膜格栅间
        2.11.4 改造生化池
        2.11.5 新建MBR膜池
        2.11.6 新建低压纳滤(DF)系统
        2.11.7 改造清水池
        2.11.8 膜设备间主要工艺设备表
第3章 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膜工艺的应用成果
    3.1 升级改造工程前后数据对比
        3.1.1 水量对比
        3.1.2 水质对比
    3.2 实验预测出水成果与实际出水结果对比
        3.2.1 水质对比
        3.2.2 去除率对比
        3.2.3 增设预测成果的意义
第4章 工程研究的评价
    4.1 构建物设计改造的评价
        4.1.1 新建MBR膜池的作用
        4.1.2 清水池改造的作用
        4.1.3 改造生化池的作用
    4.2 MBR处理能力提升可行性评价
        4.2.1 增加碳源
        4.2.2 排放剩余污泥
    4.3 DF处理能力提升可行性评价
    4.4 出水水质提高可行性评价
        4.4.1 翠湖再生水厂排放污水水质评价
        4.4.2 翠湖再生水厂高品质再生水水质评价
    4.5 经济可行性评价
    4.6 环境效益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柠檬酸概述
        1.1.1 柠檬酸的起源与发展
        1.1.2 柠檬酸的工业应用
        1.1.3 柠檬酸的工业生产
        1.1.4 柠檬酸提取工艺
        1.1.5 柠檬酸生产废水处理技术
    1.2 柠檬酸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柠檬酸产业的生产现状
        1.2.2 柠檬酸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问题
    1.3 生态工学
        1.3.1 生态工学的原理及意义
        1.3.2 生态工学在发酵工业中的尝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抑制物的确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和原料
        2.2.2 原料预处理
        2.2.3 菌株保藏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4 种子液制备与培养
        2.2.5 柠檬酸发酵培养基制备与培养
        2.2.6 沼气发酵
        2.2.7 厌氧消化液空气吹脱处理
        2.2.8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消化液循环回用对原料液化的影响
        2.3.2 厌氧消化液直接循环回用对柠檬酸发酵的影响
        2.3.3 厌氧消化液中对柠檬酸发酵抑制因子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关键抑制物的抑制机理探索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与原料
        3.2.2 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3.2.3 柠檬酸发酵过程中的pH调控策略
        3.2.4 生物量的测定
        3.2.5 菌球直径的测定
        3.2.6 酶活力测定
        3.2.7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及菌体量的影响
        3.3.2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菌体形态的影响
        3.3.3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过程中培养基pH的影响
        3.3.4 抑制物Na+对TCA循环中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膜法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与原料
        4.2.2 种子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4.2.3 发酵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4.2.4 膜的性能特征及操作条件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膜筛选及操作因素对废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4.3.2 纳滤膜的操作因素对模拟废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4.3.3 纳滤膜操作因素对处理实际废水的研究
        4.3.4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DNA提取
        5.2.3 16SrRNA基因扩增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细菌群落分析
        5.3.2 古菌群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与酶
        6.2.2 原料预处理
        6.2.3 种子培养基培养条件
        6.2.4 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6.2.5 厌氧消化出水处理条件
        6.2.6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
        6.2.7 柠檬酸提取
        6.2.8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可溶性抑制物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累积模式
        6.3.2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COD的累积情况
        6.3.3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电导率和色度变化情况
        6.3.4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不同循环批次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6.3.5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不同循环批次对柠檬酸发酵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其内涵
    一、发展的含义
        (一) 发展的范畴
        (二) 中国发展之路
    二、绿色及绿色化的概念
        (一) 绿色的定义
        (二) 绿色化内涵
    三、绿色发展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一) 绿色发展理论的三大来源
        (二)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四、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化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二)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拓展
    五、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的理论拓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层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联维度
    一、作为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
        (一) 节能减排催生绿色技术范式
        (二) 节能减排倒逼绿色转型发展
    二、绿色发展指导下的节能减排
        (一) 节能减排顺应绿色发展内涵要求
        (二) 节能减排与绿色增长的关系
        (三) 绿色发展指导下的生产力评价标准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的节能减排
        (一) “被动”节能减排到“主动”节能减排
        (二) 节能减排的新思维格局和空间格局
        (三) 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三个层面
    四、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
        (一) 发达国家碳减排经验
        (二) 发展中国家的碳减经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史、现状与绩效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背景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结果
    二、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现状
        (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发展模式现状
        (二)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产业结构现状
        (三)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节能减排的成就、绩效与问题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成就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绩效分析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出路与对策研究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机遇
    二、内蒙古传统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一) 运用绿色化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二) 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目标
        (三) 形成绿色化的节能减排体系
    三、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政策
        (一) 绿色化产业政策
        (二) 绿色化金融政策
        (三) 绿色化科技政策
    四、内蒙古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实践
        (一) 典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实践
        (二) “三废”资源化路径探索
        (三) 产业链延伸与绿色产业群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创新路径
        (一) 绿色化技术创新
        (二) 绿色化管理创新
    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路径
        (一) 结构升级转型的绿色化问题
        (二) 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关系问题
        (三) 结构转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三、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一) 绿色发展价值导向与思维方式
        (二) 绿色发展模式实践要素
        (三) 绿色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
        (四) 绿色发展模式的政策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已被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
    1.1 中医药资源的科学属性、物质基础与核心价值
    1.2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
    1.3 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2 膜技术的“绿色”特征及其在中成药生产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1“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膜技术
        2.1.1“绿色制造”的概念、特点
        2.1.2“中药绿色制造”的概念、特点
        2.1.3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
    2.2 膜技术在国家支柱产业发展中扮演的战略角色
    2.3 膜技术与中成药生产过程的全面兼容
        2.3.1“分离”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基本特征、共性关键技术
        2.3.2 中药制药过程中的“精制”工程原理和规律
        2.3.3“集群筛选”中药药效物质是膜技术对于中药制药工业最重要的优势与特色
        2.3.4 膜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作用
3 中药膜科技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
    3.1 面向膜技术工程化需求, 提出可与现代制药工
        3.1.1 提出“中药溶液环境”学术思想, 构建可用于分离过程的表征技术系统[28-31]
        3.1.2 构建“陶瓷膜精制中药的膜污染预报与防治系统”, 建立中药膜传质过程研究方法
        3.1.3 基于中药水溶液多元组分的膜筛分机制研究, 开辟中药“溶液结构”新研究领域
    3.2 针对中药膜技术工程化应用瓶颈, 构建面向中药物料的“膜过程优化”技术集成[35-37]
        3.2.1 基于“中药溶液环境”优化机制, 建立物料预处理技术
        3.2.2 基于外加场强化原理, 建立超声 (微波) -膜耦合中药分离技术
        3.2.3 基于节能高效设计, 研制新型陶瓷膜组件
        3.2.4 基于“中药溶液环境”优化机制, 建立中药膜污染防治技术
    3.3 建立新型中药膜过程精制技术, 提出并实现中药生产“固液分离、纯化 (精制) 、浓缩”一体化膜工程设计理念
        3.3.1 建立以膜过程为核心分离手段的中药精制分离技术
        3.3.2 建立以“微滤-超滤-纳滤”膜技术集成为核心的中药提取、精制、浓缩生产线
        3.3.3 面向清洁工艺国家战略需求, 建立中药挥发油新型膜分离技术
4 结语
    4.1 不断更新技术观念
    4.2 吸纳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
    4.3 将各种分离方法联用, 研究最优化的分离条件

(6)超滤膜的改性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焦化废水特性
        1.1.1 焦化废水排放标准
        1.1.2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1.1.3 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困难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发展历程
        1.2.2 超滤技术原理
        1.2.3 超滤膜材料选择
        1.2.4 超滤膜制备及成膜机理
    1.3 膜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 膜污染及控制
    1.5 聚醚砜超滤膜改性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PEG-Ti O_2-PES共混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EG-Ti O_2 共混物制备
        2.2.2 膜制备方法
    2.3 性能表征
        2.3.1 物性测试
        2.3.2 傅里叶红外测试
        2.3.3 膜结构及孔径
        2.3.4 孔隙率
        2.3.5 膜表面接触角
        2.3.6 水通量测定
        2.3.7 截留率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EG-Ti O_2 性质
        2.4.2 傅里叶红外分析
        2.4.3 膜结构分析
        2.4.4 膜性能分析
        2.4.5 综合评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EG-Ti O_2-PES/PVA复合超滤膜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膜的预处理
        3.3.2 复合膜的制备原理及流程
    3.4 性能表征
        3.4.1 膜结构及孔径
        3.4.2 孔隙率
        3.4.3 膜表面接触角
        3.4.4 水通量测定
        3.4.5 截留率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VA浓度对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3.5.2 交联时间对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应用于焦化废水过滤实验研究
    4.1 膜抗污染性测试
    4.2 膜清洗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膜通量衰减变化
        4.3.2 膜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浅析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膜技术在非常规水源开发中的应用
3、膜技术传统工艺清洁生产改造中的应用
4、膜技术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
    4.1 污水资源化供给工业用水
    4.2 污水资源化供给城市生活用水
5、结论

(9)制革厂清洁生产中的废水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清洁生产
        1.1.1 清洁生产的定义
        1.1.2 清洁生产的目标
        1.1.3 清洁生产的内容
        1.1.4 清洁生产的意义
        1.1.5 清洁生产的途径
        1.1.6 清洁生产的进展
    1.2 我国制革行业的概况
        1.2.1 我国制革工业发展与现状
        1.2.2 制革工业污染物来源及其特点
        1.2.3 制革工业污染治理方法
第二章 某蓝皮制革厂清洁生产审核
    2.1 制革厂概况
    2.2 制革厂清洁生产的基本策略
    2.3 该制革厂排污现状分析
    2.4 污染防治措施
        2.4.1 锅炉燃煤废气治理措施
        2.4.2 噪声治理措施
        2.4.3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2.4.4 废水治理措施
    2.5 该制革厂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蓝皮制革厂废水处理工艺探析
    3.1 前言
    3.2 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3.3 制革废水的混凝预处理
        3.3.1 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3.3.2 混凝剂的种类
        3.3.3 混凝剂处理效果分析
    3.4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革废水
        3.4.1 水解酸化工艺概述
        3.4.2 接触氧化工艺概述
    3.5 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
        3.5.1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3.5.2 系统的运行
    3.6 经济技术分析
第四章 制革废水深度处理研究
    4.1 Fenton 试剂深度处理制革废水研究
        4.1.1 Fenton 试剂氧化法
        4.1.2 Fenton 试剂深度处理制革废水研究
        4.1.3 经济技术分析
    4.2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制革废水研究
        4.2.1 臭氧氧化技术概述
        4.2.2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
        4.2.3 曝气生物滤池的调试
        4.2.4 臭氧投加量确定
        4.2.5 经济技术分析
    4.3 制革废水深度处理实际应用
        4.3.1 深度处理技术的选择
        4.3.2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说明
        4.3.3 深度处理系统的运行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源起
        2.1.1 萌芽阶段
        2.1.2 诞生阶段
        2.1.3 蓬勃发展阶段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3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
        2.3.1 内涵与原则的界定
        2.3.2 相关立法与政策
        2.3.3 物质减量化及资源循环利用
        2.3.4 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生态设计
        2.3.5 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2.3.6 循环经济的层次及实践模式
        2.3.7 相关指标体系及评价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相关研究进展
        2.4.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3 干旱区循环经济概述
    2.5 问题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3.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理论
        3.1.2 理论新探
    3.2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3.2.1 面向物料的分析方法——工业代谢
        3.2.2 面向产品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3 面向企业的研究方法——清洁生产审核
        3.2.4 面向园区的研究方法——系统工程方法与景观生态设计
        3.2.5 面向区域的研究方法——工业系统集成及图论
    3.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模式
    4.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4.1.1 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4.1.2 工业结构
        4.1.3 工业布局
        4.1.4 工业循环经济进展
    4.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现存问题
        4.2.1 水资源制约
        4.2.2 市场运营程度较低且认识不足
        4.2.3 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高
        4.2.4 经费不足且实施不力
        4.2.5 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4.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及原则
    4.4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4.4.1 一个综合
        4.4.2 两类循环
        4.4.3 两个体系
    4.5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
        4.5.1 微观层面模式
        4.5.2 中观层面模式
        4.5.3 宏观层面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
        5.1.2 社会经济
        5.1.3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5.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 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进展
        5.3.1 相关政策及法规
        5.3.2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5.3.3 发展模式
        5.3.4 经济-资源-环境的响应
        5.3.5 未来发展目标
    5.4 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5.4.1 生态产业链设计
        5.4.2 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5.4.3 清洁生产设计
        5.4.4 工业循环经济执行能力分析
        5.4.5 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5.5 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5.5.1 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5.5.2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模型
        5.5.3 实证评价
    5.6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5.6.1 存在问题
        5.6.2 对策措施
    5.7 案例对干旱区的启示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
        6.1.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探索
        6.1.3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的系统分析
        6.1.4 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6.1.5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6.1.6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结合"低碳经济"增强前瞻性
        6.2.2 水资源科学配置的补偿及促进机制
        6.2.3 研究内容的深化及融合
        6.2.4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集成
参考文献
附录1 SICEMIS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2 文中图表索引
附录3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四、高新膜技术使生化企业清洁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D]. 王东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2]膜生物反应器联合低压纳滤膜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吴佳.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3]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D]. 张宏建. 江南大学, 2018(04)
  • [4]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孔燕.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5]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J]. 郭立玮,邢卫红,朱华旭,高从堦,唐志书,丁菲,杨积衡,孙静,李博. 中草药, 2017(16)
  • [6]超滤膜的改性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姚俊艳.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7]浅析膜技术在城市节水中应用[J]. 刘绍伟. 中国建设信息, 2012(17)
  • [8]膜分离技术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中的应用[J]. 周谨. 水处理技术, 2011(01)
  • [9]制革厂清洁生产中的废水深度处理研究[D]. 陈彦.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D]. 冯琳. 新疆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高科技膜技术助力生化企业清洁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