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苏浩杰[1](2021)在《“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简称ITP),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ITP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tient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简称 ITP-PAQ)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初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共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符合药物难治性ITP标准患者,均辨病予“调肝扶脾”基本方药,同时辨证加减,拟1月为1疗程,共观察随访2程。对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ITP-PAQ、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进行客观、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8例符合标准患者,随访中脱落并剔除3例,可供统计分析35例。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15~66岁,中位年龄35岁,平均年龄37.17±13.26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2年,平均41.94±63.10月。ITP分期:新诊断ITP7例,持续性ITP7例,慢性ITP21例。曾经治疗用药:最少2种,最多10种,平均经过3.89±2.22种药物治疗;其中,纳入时激素依赖9例,艾曲波帕依赖10例,西药效差6例。中医证型:阴虚血热型11例,气不摄血型8例,脾肾两虚型16例,无瘀血内阻型(纳入1例随访中脱落)。治疗前后对比,西医疗效(血小板计数):完全反应8例,部分有效2例,有效病例共10例,总有效率为28.57%,无效或改善不明显者25例。出血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PAQ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症状积分):有效共25例,占71.5%,其中显效3例,部分有效22例,无效或改善不明显者10例。差异性分析显示,男性患者治疗前后ITP-PAQ变化较女性明显;气血两虚型较其他证型患者,血小板改善更明显。结论:“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ITP中医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虚劳症状;且一定程度稳定并提升血小板数值,呈现“先稳症后升血”特点;可明确减少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有助于缓解精神焦虑、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杨剑锋[2](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胡淼[3](2021)在《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基因层面探寻ITP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入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进行干预治疗,进一步研究基因缺陷是否会对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有影响,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儿科余惠平教授门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共2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患儿基因报告的结果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统计基因缺陷的阳性率、基因缺陷相关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分析具体可能导致ITP发病的基因缺陷,并根据基因检测明确患儿诊断及判断预后。两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颗粒干预治疗6个月,随访1个月。通过化验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记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分别统计分析入组当天及治疗每个月的各项指标,研究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情况;探讨基因缺陷是否会影响扶正解毒方的疗效,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报告提示有无基因缺陷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其中基因缺陷组13例,基因正常组8例。在研究过程中,因3例患儿在基因检测后明确诊断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故剔除;另外,基因缺陷组有2例患儿因自行停药而脱落,故最终完成研究的基因缺陷组11例,基因正常组8例。其中,入组时基因缺陷组女孩8例,男孩5例,年龄分布在7个月~13岁,平均(6.04±3.598)岁;病程4~48个月,平均(18.92±13.690)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具有与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53.00±23.944)×109/L。基因正常组女孩5例,男孩3例,年龄2~7岁,平均(4.50±2.000)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88±4.734)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报告有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2.09±19.488)×109/L。两组在性别、年龄、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因缺陷阳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两组共21例,ITP的基因缺陷组共13例,基因缺陷阳性率为61.90%(13/21)。且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s检验,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与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P>0.05)3.具体基因缺陷分析:在基因缺陷组中,各患儿基因缺陷大多不相同,PLA2G4A、RTEL 1与ITP发病高度相关且临床报道罕见,与ITP发病可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临床表型为各种免疫缺陷,如:STIM1、BCL11B,在临床意义未明的基因中,LRBA出现频次最高。4.临床疗效上,本实验共19例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的ITP患儿完成全程临床研究,其中基因缺陷组11例,治疗第1、3、6个月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及有效为主)分别为9.09%(1/11)、9.09%(1/11)、27.27%(3/11)。基因正常组的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有效为主)分别为 12.5%(1/8),12.5%(1/8),37.5%(3/8)。两组治疗1、3、6个月的临床疗效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6个月后,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其中基因缺陷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87.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扶正解毒方对两组治疗1、3、6个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效果一般,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时,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时间对应的F=3.390,P=0.049<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组别对应的F=0.966,P=0.498>0.05,说明时间与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升高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全程,基因正常组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基因缺陷组血小板计数变化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后期均呈上升趋势,且基因正常组上升幅度较基因缺陷组明显。7.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两组进行同组内比较,证候总积分及主症(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及次症(气短、自汗、少食、便溏)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出血分级变化:治疗6个月后基因缺陷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87.5%,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格检查、尿常规、生化功能,未见异常,且治疗过程中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监测,未见异常,治疗全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随访:两组患儿在完成治疗后1个月内,都经电话或者面诊的形式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反复或者血小板计数的明显降低,无其余不适。结论基因缺陷可能与ITP的发病相关,其中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以及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ITP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其中PLA2G4A、RTEL 1免疫缺陷相关基因、LRBA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ITP患儿的诊断和预后。基因缺陷之于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的ITP患儿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及降低出血的风险,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徐悠[4](2021)在《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研究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ANAs)在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ITP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经扶正解毒方治疗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的转归。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持续性、慢性ITP诊断标准的90例患儿进行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检测,并统计其临床特点。从中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5例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15例ANA及ANAs阴性患儿,分为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进行动态分析。均予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收集并整理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ANA阳性组治疗后复查ANA及ANAs检测。统计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的各项临床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0例ITP患儿ANA、ANAs阳性率分别为27.8%、20.0%,两种检验结果存在显着一致性(k=0.201,P<0.05),为低度一致性。ANA阳性者88.0%为低度滴度。ANAs中抗Ro52抗体(38.9%)、抗U1-snRNP抗体(27.8%)、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22.2%)最为多见。2.90例ITP患儿中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年龄、病程、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及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2.7%、44.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患儿10岁—14岁组阳性率(87.5%)明显高于≤4岁组与5岁—9岁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岁—14岁组患儿阳性率性别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55.6%,其中治疗1个月与治疗3个月的疗效(33.3%)虽然一致,但是完全反应率不同,表明疗效仍有所波动。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运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对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主体内效应检验表明不同治疗时间的血小板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参数估算值表明入组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两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ITP患儿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阳性组多重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A阴性组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差异(P<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ANA阳性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复查ANA与ANAs转阴率为23.1%,治疗前后ANA及ANA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治疗总出血改善率为95%,出血明显改善15%,出血改善80%,出血未改善5%。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出血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经治疗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痊愈11.1%,显效59.3%,有效29.6%。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总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主症与次症除次症便溏外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8.随访3个月,ANA阳性组总有效率为40%,复发率为30%,ANA阴性组总有效率为60%,无复发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持续性、慢性ITP临床疗效确切,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显着改善,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安全性高且疗效稳定。ITP患儿的A NA及ANAs检测结果与AID相比较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样存在差异。ITP为排除性诊断,ANA及ANAs检测具有必要性,特别是女性年长的患儿应严格筛查,减少漏诊、误诊。其阳性与否可能会对短期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对长期疗效无显着影响,故ANA及ANAs对于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其作为一种病理产物,短期内会阻碍扶正解毒方疗效的发挥,通过一段时间扶正解毒方的治疗,病理产物消减,则疗效明显提高,与ANA阴性组疗效无显着差异。且ANA阳性的ITP患儿经扶正解毒方治疗,ANA可以部分转阴,推测扶正解毒方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自身免疫反应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但是转阴是否预示疾病预后良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研究。

王芳[5](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王芳,申小惠[6](2021)在《从“血行失常”辨证论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文中研究指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现代血液系统疾病中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儿童和成人皆可发病,成人多发于中年女性,各占出血性疾病的很大比例,严重者可进展为重症或难治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目前脾切除手术不可逆转,激素、免疫抑制等药物的疗效维持时间有限,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长期的治疗及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基本病机为瘀,肝疏泄、藏血,脾运化、统血,肾藏精生血,与血相关,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肝脾肾三脏失调,血行失常,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致病因素有虚实之分,急性期以实证、热证为主,慢性期多以虚证为主。本病瘀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证型繁多,虚实夹杂,既可相互转化,又能各自不断地演变、发展,故应重视脏腑辨证,由繁化简,力求证型准确。近年来ITP在中医药治疗方面不断地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治疗时不能一味地补血,应明辨阴阳,分清虚实,以脏腑论治,治疗原则为补虚以统摄血运,泻实以调畅血运,虚证应运用补气生血、滋阴养血、温补阳气等治法,实证可运用清热凉血、化湿解毒、活血化瘀等治法,尤重视虚实同调,使血生成,运行如常。

崔庆科[7](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钟心媛[8](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调肝扶脾法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调肝扶脾辨证论治在真实世界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激素用量等变化情况,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调肝扶脾辨证论治儿童ITP的治疗优势。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李达主任门诊就诊至少4周,病程大于3个月,年龄在2~14岁的ITP患者。纳入222例患者,93.2%(207/222)的患者既往接受过常规西医治疗,53.6%的患者(111/207例)已经停用西医治疗;46.4%(96/207例)仍在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总体而言,纳入观察的大部分患者在经过常规西医治疗后,并未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继而寻求中医治疗。治疗上以调肝扶脾为基本治法,通过辨证分为气不摄血、血热妄行及阴虚火旺三个基本证型,随症加减。本研究将观察期间未接受任何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归为单纯中药组,患者有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IVIg、二线治疗等)归为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组。通过对上述真实世界病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糖皮质激素用量、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从而评价调肝扶脾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疗效评定:根据ITP疗效标准,治疗24周后,42例完全反应,21例反应,149例无效,10例复发,总有效率为28.4%。其中单纯中药组、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2.7%和33.9%。单纯中药组及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组各自组内比较,治疗后第4周和24周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内第24周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分别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2.激素减量情况:65例中药联合激素治疗患者,治疗24周时56例(86.2%)患者激素减量、29例(44.6%)患者减停激素,1例(1.5%)患者激素增量。第24周血小板计数、激素用量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是影响治疗后PLT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P<0.10),经过调肝扶脾法辨治后,就诊前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更多获得血小板计数提升;病程<12个月患者较病程≥12个月的患者更多获得血小板计数提升。结论:1.调肝扶脾法辨证施治对血小板计数具有提升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2.调肝扶脾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步减撤激素,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3.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水平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就诊前血小板计数较高、病程较短的患者,更多获得血小板计数的提升。

吴娟丽[9](2020)在《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外感风寒、风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且年龄分布在1-80岁之间的门诊及住院的气虚证型、阴虚证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7例ITP患者,其中男性63例占比42.9%,女性84例,占比57.1%;处在慢性期114例,占比77.6%,持续期和新发患者分别占13例和20例,分布占比8.8%和13.6%;气虚证患者78例,占比53.1%,阴虚证患者69例,占比46.9%;无外感ITP患者73例,占比49.7%,外感ITP患者74例,占比50.3%,其中外感风寒证患者38例,占比25.9%,外感风热证患者36例,占比24.5%。2.气虚证、阴虚证中外感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免疫指标比较,CD3+、CD4+、CD8+、CD4+/CD8+表达均具差异(P<0.05),淋巴细胞亚群CD3+(%)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4+(%)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8+(%)在外感组表达大于无外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未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3.外感风寒阴虚证ITP患者和外感风热阴虚证ITP患者比较,CD3+、CD8+表达和B淋巴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表达两种证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国内相关文献描述基本一致。2.外感风寒、风热对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影响但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外感风寒、风热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均有影响。

杨立芳[10](2019)在《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热安血汤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试验前通过SPSS软件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入组后治疗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清热安血汤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两组均连续观察一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来判定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其中4例因未按规定服用药物、脱离连续等原因未完成观察试验,最终共纳入64例患者进行医学统计,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症候方面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显效13例,良效13例,有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显效4例,良效18例,有进步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疗效观察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清热安血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血热妄行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单用醋酸泼尼松的对照组,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醋酸泼尼松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ITP的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概述
    1.3 ITP的临床表现特点
    1.4 ITP的诊断及分期
        1.4.1诊断要点
        1.4.2 疾病分期、分级
    1.5 ITP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1.6 难治性ITP认识
        1.6.1 难治性IT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6.2 难治性ITP的治疗
        1.6.3 药物难治性ITP的认识
    1.7 中医学对于难治性ITP的认识
        1.7.1 病因病机
        1.7.2 名家辨治经验概述
        1.7.3 难治性ITP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1.8 调肝扶脾、和血辨治ITP特色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标准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随访观察
        2.2.3 疗效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2.6 伦理学问题
    2.3 研究结果
        2.3.1 观察指标
        2.3.2 临床疗效分析
        2.3.3 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2.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难治性ITP随访观察表
    附录 2: 出血评分量表
    附录 3: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附录 4: ITP-PAQ积分量表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研究进展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中医病名与文献来源
        2. 病因病机
        3. 现代中医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西医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诊断与预后
        3. 现代医学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基因组医学与儿童ITP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讨论分析
        1. 从基因层面探讨相关基因与ITP的发病关系
        2. 基因检测对ITP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
        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 儿童ITP的中医病因病机
        5. 扶正解毒方解读与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CRF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成果
    参与课题
    获得奖项

(4)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概述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3. ITP的临床治疗
        4. 扶正解毒方治疗ITP
        5. 小结
        参考文献
    二、西医综述
        1. 概述
        2. 病因研究
        3. 病机研究
        4. 抗核抗体与ITP
        5. 治疗方案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结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2. 讨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2.7 统计学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分析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三、讨论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4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三、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从“血行失常”辨证论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论文提纲范文)

1 ITP病名的出处
2 病因病机责之于血行失常
    2.1 因虚致瘀
        2.1.1 气虚、血虚致瘀
        2.1.2 阴虚致瘀
        2.1.3 阳虚致瘀
    2.2 因实致瘀
        2.2.1 热、湿致瘀
        2.2.2 气滞、血瘀致瘀
    2.3 小结
3 辨证论治
    3.1 补虚以统摄血运
        3.1.1 补气生血
        3.1.2 滋阴养血
        3.1.3 温补阳气
    3.2 泻实以调畅血运
        3.2.1 清热凉血
        3.2.2 化湿解毒
4 结论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基于真实世界的调肝扶脾法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1.1.1 发病机制及其促发因素
        1.1.2 儿童ITP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方面研究进展
        1.2.1 ITP中医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论治
        1.2.4 辨病治疗
    1.3 中医药与真实世界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筛选
        2.1.3 病例收集和建立数据库
        2.1.4 干预措施
        2.1.5 观察指标
        2.1.6 疗效评价
        2.1.7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临床资料筛选过程
        2.2.2 人口学资料
        2.2.3 临床资料
        2.2.4 治疗结果
    2.3 讨论
        2.3.1 调肝扶脾法辨治儿童ITP的疗效结果分析
        2.3.2 PLT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3.3 调肝扶脾法辨治的理论基础及方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步骤和方法
    3.伦理审查
    4.技术路线图
    5.质量控制
    6.统计方法和样本量估算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安全性观测
        1.7 疗效性观测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情况的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ITP疾病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
讨论
    1 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的认识
        1.3 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2.1 概念的认识
        2.2 发病机制的认识
    3 清热安血汤
        3.1 清热安血汤的组成及服法
        3.2 方解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观察指标选择的体会
研究结论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
    1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2 中医证候积分
    3 ITP出血评分量表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病例报告表
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苏浩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D]. 胡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D]. 徐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王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从“血行失常”辨证论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 王芳,申小惠.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3)
  •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真实世界的调肝扶脾法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D]. 钟心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D]. 吴娟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D]. 杨立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