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Daytona(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1](2017)在《美国大学本科生荣誉计划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大学本科生荣誉计划始于1922年斯沃斯莫尔学院。作为20世纪美国大学专门为优秀本科生提供的一种个性化教育模式,发展至今已遍及美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本论文以美国大学荣誉计划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历史发展。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国大学荣誉计划萌芽时期(1920-1944)荣誉计划在美国起源和扩散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质疑。1922年成立的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荣誉计划是美国荣誉教育的起源,其他高校效仿使荣誉计划扩散到全国。在扩散的过程中,荣誉计划从高年级创新课程,逐渐向低年级下移,大一学生受到普遍关注。在萌芽时期对荣誉计划产生了学术同步、精英与民主的博弈和专业化程度过高的质疑。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美国大学荣誉计划整合时期(1945-1965)战后大学优秀本科生委员会的组建以及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的荣誉计划的发展。1945年大学生优秀本科生委员会的建立使美国荣誉教育有了一个共同信息交换的场所。文理学院通识荣誉计划和院系荣誉计划的互动是对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综合反映。州立大学成为这个时期荣誉计划的主导,教育质量显着提高。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美国大学荣誉计划普及时期(1966年-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的建立与荣誉学院的普及。1966年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成立,荣誉教育组织专业化趋势增强。荣誉学院的普及使荣誉计划组织形式得到全面提升。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社区学院的荣誉计划。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区学院建立荣誉计划的主要原因,荣誉课程丰富多样是社区学院荣誉教育的主要特色。美国大学本科生荣誉计划历史发展研究,反映出荣誉计划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在培养优秀学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荣誉计划遍及美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事实表明,荣誉计划适应高校对精英的培养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深入,荣誉计划在美国大学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在结语部分对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我国创新教育的一些启示。
刘文[2](2016)在《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简称AP课程,它作为先修课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是高校制定的有关AP课程的行动指南,主要涉及AP课程的权利分配。当前我国正推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但大学先修课程的权利却不明确,高校是否认可先修课程成绩?如何运用成绩?不同层次高校的做法是否有所差异?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而这些疑团却关系着我国大学先修课程能否蓬勃发展。文章由概述AP课程引入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随后依据高校类型分别对博士学位授予型、硕士学位授予型、学士学位授予型和社区学院四类高校的AP课程政策文本进行个案分析,紧接着从内容、价值、过程三个维度对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进行深度分析:在比较不同类型高校AP课程政策内容的异同时,发现AP课程政策追求民主的同时主张多样化和理性选择;在探讨AP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时,发现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剖析AP课程政策过程时,发现基层学术组织、大学教师具有较大的课程决策自主权。综合深度分析的结果,“多样性与选择性”、“民主”、“以学生为本”、“自主权”等理念贯穿于AP课程政策之中,这些价值理念可指导我国大学先修课程运、高校自主招生、高等教育管理这三个方面的改革,从而破除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的疑团。
王凯[3](2015)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赛事产权交易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本文在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产权交易特征、承办权的价值源泉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17份承办权交易相关协议(合同)和20余篇密切相关的赛事研究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初级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了专家的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基于广义价格理论机制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构建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产权归属清晰、以“市场化”为主导运作方式、盈利是重要目的、交易是价值实现的通道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重要属性。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私有产权属性、具有排他特征、具有权利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割性;从交易价格理论视角,商业性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无形的产权资本,其价值来源根本是人的劳动,包括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和媒体背后的间接生产者,尤其是广大的赛事观众(眼球注意力),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很多时候决定于特殊劳动而非一般劳动;第二,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以下产权特征: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非实物财产;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产;是一种累积与依赖性极强的资产;一般情况下体现为组织消费的特征;价值实现存在不确定性;稀缺性商业体育赛事承办权是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是一种预支性资产;是内容综合的资产。通过调查得出:转播权保护、赞助权益保护、赛事在同项目赛事中的级别、赛事参与的明星运动员的级别与数量、赛事吸引的媒体数量与级别、赛事的规模、赛事传播覆盖的人口、赛事传播覆盖的地域、项目受重视程度、运动员奖金、合同费用、实施费用、当地的政府支持力度、申办方的赛事运营能力、申办方的赛事开发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等是影响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且重要性程度有所不同。第三,从赛事承办权的交易角度考虑,商业赛事承办权在交易中体现出交易主体的两重性,交易的多元组合性带来产权转移的不完整性,稀缺性商业赛事交易的相对垄断带来赛事交易的强附加性,交易的“后验性特征”引发赛事承办方的再投入性,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资产专用性等特征。商业性体育赛事价格形成机制过程中主要作用机制有成本机制、供求机制、信息机制、博弈机制等。第四,成本在交易中起到基点的作用,包括直接生产成本、交易费用和显隐并存的外部成本;供需机制是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的分析工具,在供需特性上稀缺性商业赛事呈现出“供需弹性”双低的特性;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引致价格的变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受到博弈机制的影响,在协议交易方式中商业赛事的承办权交易呈现出“讨价还价”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动态博弈)。而通过招投标进行的赛事承办权交易,其博弈的主体增多,承办权交易方式体现为提交申办报告竞标的方式,是一种竞标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静态博弈)。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受到供求机制、成本机制、信息机制与博弈机制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赛事承办权价格机制公式: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赛事的成本(赛事转让方)+赛事的交易费用(赛事转让方)+未来收益分享(广告、赞助出让折价)+博弈价格(与竞争对手、赛事所有者的价格博弈)
胡银霞,赵伯兴[4](2013)在《浅议国内嵌入式馆员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文中指出简要回顾了嵌入式馆员的缘起,从国外嵌入式馆员的成功案例着手,剖析了嵌入式馆员服务模式的实质,着重从图书馆和嵌入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图书馆开展这种新型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杨超[5](2013)在《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 ——以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服务性学习是将学生放在中心的地位上,它把社会性的服务与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社会情境,把来自于生活情境中获得的体验转化为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关注力与关心他人的能力都得到了成长。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自9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种全国的教育运动。从美国的服务性学习的理论与经验可以发现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广受社会好评的公民教育法。服务性学习对我国的新课程开发与编着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服务性学习自萌芽至今已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以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发展为线索,研究其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形成期各个时期的表现形态,为论文的后面部分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论文的第二个部分将阐述美国服务性学习其内涵和特征、理论支撑与教育功能、应用的范围等方面,我们知道经验教育理论是服务性学习最重要的理论根基。论文的第三部分的重点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实施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从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实施保障、实施过程、实施的结果与评价几方面展开。佛国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是将前人经验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建立起来的。第四部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可借鉴性分析,本部分主要陈述了完善的保障支持与财政制度是其可供借鉴的条件、完整的“服务性学习”操作模型是其可供借鉴的运作机制、相似性的需要和服务理念是其可借鉴的基础、有效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是其可供借鉴的手段四个方面。这一部分笔者依据我国现实特点,分析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可借鉴性。本论文的最后部分是论文的点睛之笔: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在我国的运用建议,从四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开发社区资源、合理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与课程内容、重视中小学服务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谢棋楠[6](2011)在《台湾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正之分析——美国与加拿大法观点》文中认为一、序言各种法律之立法过程皆自法律提案起,法律提案可反映出国会议员之政策主张、政党之政策理想、相关选区或利益团体之利益,而后者是国会议员与政党之政绩之表现。①而且于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必须密切互动。②在中国台湾地区行政机关对于立法机关有法律案之提案权,因为依"宪法"第58条与第87条的规定,"行政院"与"考试院"有提法律案之权。又
齐恩平[7](2011)在《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物权法》采用“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欠缺适当性,易导致民法权利理论与社会民事权利主体生活的裂痕。“业主权”概念体现了人们自觉皈依的特征和实质上的认同,是我国立法“规范用语”的自然传承,承载了对民族习惯、社会通念的尊重,能合理、准确地彰显业主权利,利于培养业主自治所必需的公共品性和业主自治理念的形成,张扬了法的价值。“业主权”以业主物权、业主物权衍生权益为其基本理论体系建构,是集业主专有部分之专有权、共有部分之共有权、因共同利益所生成员权及因立体相邻关系所生立体相邻权所构成的复合性权利,是一个体系完备、形式理性的业主权利体系。业主专有权是业主权的主导性权利,居于核心地位,专有权人对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所有权权能。共有使用权、共有修缮改良权、共有重建权、共有收益权、共有处分权等内容构成业主共有权,住宅区共有权的制度设计弥补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体系化缺陷。业主成员权植根于业主共同利益关系,以业主成员团体为身份载体,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为其成员团体的基本治理结构,以业主公约为其团体宪章,业主团体成员有“参与管理权”和“受益权”,业主团体通过课加侵害业主团体共同利益的业主以成员责任,实行自治管理。业主立体相邻关系与共有关系相互交织、竟合以及“邻人进入权”构成了业主立体相邻关系不同于传统相邻关系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将业主立体相邻权内容予以人格保护相邻权、环境保护相邻权、物上请求相邻权之类型化,以增强立体相邻关系的适用的张力。基于业主权利构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仅依侵权责任的一般救济规则保护业主权是不充分的,应把业主公共利益的救济规则与业主专有权的行使与实现规则相契合,建立业主权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权利保障体系。
侯日云[8](2009)在《农村“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研究 ——国家—社会关系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是本世纪初期出现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是1990年代“血浆经济”的间接受害者,因为家人患艾滋病而生活困顿。在国家下大力气防治艾滋病,为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提供诸多关怀的情况下,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并未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为了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的社会工作实践。本论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课题的基本介绍,包括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第二部分从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入手,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评估他们的需要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第三部分是对两个老年人个案的详细介绍。我们在对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进行统计分析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个案访谈,通过个案分析深度呈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劳动负担和代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第四部分是研究者对老年人的帮助实践。在对服务对象进行了解后,我们实施了相关的社会工作介入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老年人。这其中运用了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专业的方法,通过与温馨家园进行合作,介入活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我们的工作时间是短暂的,还存在诸多不足,给老年人带来的福利也是极为有限的,需要社会工作界的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者持续加以关注,以推进农村特殊困难人群的社会工作。
张晓云[9](2005)在《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黑人妇女地位的变迁及其成因》文中提出在奴隶制度下,美国黑人倍受歧视与压迫。而作为黑人社会的另一半——黑人妇女,她们受到的压迫更为惨重,她们受到“双重压迫”:不仅受到种族压迫还要受到性别的压迫。她们一度被称为“少数中的少数,奴隶中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种思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黑人妇女思想以及地位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本文以历史学的研究视角,辅以社会学、妇女学的知识对黑人妇女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来勾勒出黑人妇女的完整形象。通过对黑人妇女的考察来透析美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以此来分析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黑人妇女的地位的变迁,以及对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 第一章为民权运动冲击下的黑人妇女,主要交代民权运动爆发的原因,以及由民权向黑人权力道路的转变;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中的表现,以及民权运动对黑人妇女的思想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黑人妇女给民权运动以大力的支持,表现突出。民权运动对黑人妇女的教育、就业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均产生积极进步的影响。 第二章为变革中的黑人妇女的角色定位,主要介绍了黑人妇女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态度。在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两大思潮的影响下,黑人妇女如何角色定位,以及她们自我解放道路的探索是本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对女权运动,黑人妇女在态度上是支持的,但是她们并没有参加这场运动。在民族权利与个人权力面前,黑人妇女选择了前者;同时,女权运动的政策上的失误以及黑白妇女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也是黑人妇女没有参加这场运动的主要原因。受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黑人妇女也出现探索自我解放的道路。她们中间形成不同的派别:温和与激进两种派别。由于黑人妇女的特殊性,她们的解放道路与白人妇女的道路是不同的。黑人妇女的解放仅仅是思想的解放,并没有付诸于行动,更没有发起大规模的黑人女权运动。 第三章为黑人妇女的教育与就业,这一章主要阐述民权运动以来黑人妇女在教育与就业上的变化以及对原因的分析。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对黑人妇女的教育、就业方面产生了很多积极进步的影响。相对于以前,黑人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就业等各方面均有所提高,但是黑白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 第四章为黑人妇女的家庭生活,主要阐述黑人的家庭模式,以及黑人妇女的家庭地位。黑人家庭既非母权制亦非父权制,而是一种“雌雄共同体”体制。在这种家庭体制下,黑人夫妻双方地位平等,共同充当养家的责任。对黑人妇女的养家责任,我们不能人为地扩大;黑人男子对家庭、妻子儿女的照顾应当被充分认识到。近年来,黑人妇女对养家责任的分担越来越大,但是黑人丈夫对家务的分担却需要进一
Judy[10](2004)在《缘起Daytona》文中研究表明丁涛英国特罗斯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可执行董事 与丁先生结识有点戏剧性。一天,我和同事正在公司楼下聊天,猛然听见有人叫同事名字,一愣之下,好像并不熟识。丁先生也颇觉冒昧。 同事眼尖,早认出了丁先生手腕上的Daytona正是今年新款,可见其绝非等闲,我俩一路追赶,在停车场附近
二、缘起Dayto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缘起Daytona(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大学本科生荣誉计划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际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四)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五) 研究设计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一、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萌芽(1920-1944) |
(一) 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荣誉计划 |
(二) 荣誉计划扩散到其他高校 |
1. 高年级荣誉计划 |
2. 低年级荣誉计划 |
(三) 荣誉计划存在的质疑 |
二、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整合(1945-1965) |
(一) 大学优秀本科生委员会的组建 |
1. 大学优秀本科生委员会的建立 |
2. 大学优秀本科生委员会的维持 |
(二) 文理学院中的荣誉计划 |
1. 院系荣誉计划 |
2. 通识荣誉计划 |
(三) 州立大学中的荣誉计划 |
1. 密歇根大学的荣誉计划 |
2.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荣誉计划 |
三、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普及(1966-20世纪80年代) |
(一) 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的建立 |
(二) 荣誉学院的普及 |
1. 荣誉学院的组织提升 |
2. 荣誉学院案例介绍 |
四、美国大学荣誉计划的繁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
(一) 社区学院中的荣誉计划 |
1. 社区学院开展荣誉计划的原因 |
2. 社区学院开展荣誉计划的课程特色 |
(二) 社区学院荣誉计划案例介绍 |
1. 雷恩社区学院荣誉计划 |
2. 湖郡社区学院荣誉计划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1.1 AP课程促进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 |
1.1.2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发展需要借鉴美国经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第2章 美国AP课程概况 |
2.1 AP课程项目兴起 |
2.1.1 美国大学与中学断层呼唤课程衔接 |
2.1.2 中学教育的平庸和英才教育的缺乏 |
2.1.3 美苏冷战争霸推动AP课程迅速发展 |
2.2 AP课程实施概况 |
2.2.1 AP课程开设 |
2.2.2 AP课程师资 |
2.2.3 AP课程评价 |
2.3 AP课程对美国高校的影响 |
第3章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类型 |
3.1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
3.1.1 卡内基分类体系 |
3.1.2 卡内基分类与我国高校分类 |
3.2 博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以维克森林大学为例 |
3.2.1 维克森林大学AP课程政策 |
3.2.2 维克森林大学近四年AP课程政策比较 |
3.2.3 维克森林大学AP学分授予与美国教育委员会AP学分授予建议 |
3.2.4 博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的特点 |
3.3 硕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以伊藤卡学院为例 |
3.3.1 伊藤卡学院AP课程政策 |
3.3.2 伊藤卡学院近四年AP课程政策比较 |
3.3.3 伊藤卡学院AP学分授予与美国教育委员会AP学分授予建议 |
3.3.4 硕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的特点 |
3.4 学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以密里根学院为例 |
3.4.1 密里根学院AP课程政策 |
3.4.2 密里根学院近四年AP课程政策比较 |
3.4.3 密里根学院AP学分授予与美国教育委员会AP学分授予建议 |
3.4.4 学士学位授予型高校AP课程政策的特点 |
3.5 社区学院AP课程政策——以里奇兰德学院为例 |
3.5.1 里奇兰德学院的AP课程政策 |
3.5.2 里奇兰德学院近四年AP课程政策比较 |
3.5.3 里奇兰德学院AP学分授予与美国教育委员会AP学分授予建议 |
3.5.4 美国社区学院AP课程政策的特点 |
第4章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深度分析 |
4.1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内容分析 |
4.1.1 AP课程政策内容的同一性 |
4.1.2 AP课程政策内容的差异性 |
4.1.3 AP课程政策内容同一性的原因分析 |
4.1.4 AP课程政策内容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
4.2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价值分析 |
4.2.1 AP课程政策价值取向 |
4.2.2 AP课程政策价值冲突与协调 |
4.3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过程分析 |
4.3.1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制定 |
4.3.2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执行 |
4.3.3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评估 |
4.4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的经验升华 |
4.4.1 多样性与选择性:高校制度应当与高校定位充分融合 |
4.4.2 民主:大学先修课程建设应坚持卓越与公平的统一 |
4.4.3 以学生为本:教育永恒的价值取向 |
4.4.4 自主权:分权治理是高校永葆特色与活力的保障 |
第5章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5.1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概况 |
5.1.1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开设 |
5.1.2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教学 |
5.1.3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评价和成绩使用 |
5.2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5.2.1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对我国大学先修课程运作方的启示 |
5.2.2 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对我国自主招生高校的启示 |
5.2.3 美国AP课程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
5.3 启示的局限性与可行性 |
5.3.1 局限性分析 |
5.3.2 可行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1.1 体育赛事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1.2 赛事政策生态的不断改善 |
1.1.1.3 城市事件营销时代的来临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2.1 赛事申办呈现狂热化态势 |
1.1.2.2 体育赛事产权交易认识的不足 |
1.1.2.3 赛事交易中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不强 |
1.1.2.4 非理性交易引致赛事的内部恶性竞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产权交易相关研究 |
1.2.1.1 产权基本理论研究 |
1.2.1.2 产权交易市场研究 |
1.2.1.3 产权交易模式研究 |
1.2.1.4 产权交易价格研究 |
1.2.1.5 定价方法研究 |
1.2.2 体育价值相关研究 |
1.2.2.1 研究内容分析 |
1.2.2.1.1 运动员价值评估 |
1.2.2.1.2 体育组织价值评估 |
1.2.2.1.3 体育赛事相关价值评估 |
1.2.2.2 研究现状分析 |
1.2.2.2.1 重宏观理论研究,轻实际操作研究 |
1.2.2.2.2 重质性研究,轻量化研究 |
1.2.3 体育相关价格研究 |
1.2.3.1 国外研究 |
1.2.3.1.1 文献检索情况 |
1.2.3.1.2 内容分析 |
1.2.3.2 国内研究 |
1.2.3.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3.2.2 体育价格研究内容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1.5 重点与难点 |
1.5.1 本文研究的重点 |
1.5.2 本文研究的难点 |
2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概念 |
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 |
2.1.1.1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产权归属清晰 |
2.1.1.2 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运作方式 |
2.1.1.3 盈利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主要目的 |
2.1.1.4 交易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价值实现通道 |
2.1.2 赛事所有权、主办权、承办权 |
2.1.2.1 赛事所有权 |
2.1.2.2 赛事主办权 |
2.1.2.3 赛事承办权 |
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视角的商业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 |
2.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私有产权属性 |
2.2.1.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排他性特征 |
2.2.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有限性 |
2.2.1.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可交易性 |
2.2.1.5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可分割性 |
2.2.2 价格理论视角的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 |
2.2.2.1 古典价格理论角度的体育赛事价值问题 |
2.2.2.2 边际效应理论视角的体育赛事交易 |
2.2.2.3 博弈价格理论视角的体育赛事交易 |
2.3 小结 |
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价值来源、影响因素 |
3.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 |
3.1.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非实物财产 |
3.1.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产 |
3.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累积与依赖性极强的资产 |
3.1.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一般情况下体现为组织消费的特征 |
3.1.5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 |
3.1.6 大中型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 |
3.1.7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预支性资产 |
3.1.8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内容综合的资产 |
3.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源泉 |
3.2.1 直接生产者 |
3.2.2 间接生产者 |
3.2.3 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二次传播”与“二次售卖” |
3.3 体育赛事承办权商业价值影响要素分析 |
3.3.1 体育赛事承办权商业价值的价值模型 |
3.3.2 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形成中的“级差地租”现象 |
3.3.3 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维度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影响要素 |
3.3.3.1 比赛参与人员的竞技技术与水平 |
3.3.3.2 赛事整体的品质保证 |
3.3.3.3 赛事的文化特征开发 |
3.3.3.4 赛事自身的营销投入、运作效率,赛事的服务质量管理 |
3.3.3.5 赛事的历史积淀 |
3.3.4 市场认可维度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影响要素 |
3.3.4.1 主办组织的市场认可度 |
3.3.4.2 赛事的功用性 |
3.3.4.3 赛事的资产权益保护情况 |
3.3.4.4 赛事的亲切感(群众基础) |
3.3.4.5 赛事特定资源的专有性(排他性) |
3.3.4.6 赛事诚信感:“机会主义”与“敲竹杠”问题 |
3.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产权保护是交易价格的前提 |
3.4.2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自身影响力是交易定价的依据 |
3.4.2.1 赛事的现实情况 |
3.4.2.2 赛事的发展情况 |
3.4.3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成本是交易定价的基础 |
3.4.4 商业性体育赛事申办方的经济社会环境是交易定价的支撑 |
3.4.4.1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关联因素考量 |
3.4.4.2 直接因素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影响 |
3.4.5 商业体育赛事交易各方的博弈力量是交易定价的关键 |
3.4.6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体系与重要性分析 |
3.5 小结 |
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构成与模型 |
4.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特征 |
4.1.1 交易主体的两重性 |
4.1.2 承办权交易的多元组合性带来产权转移的不完整性 |
4.1.3 稀缺性商业赛事交易的相对垄断带来赛事交易的强附加性 |
4.1.4 交易的“后验性特征”引发赛事承办方的再投入性 |
4.1.5 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资产专用性 |
4.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广义价格机制的引入 |
4.2.1 广义价格理论在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的适用 |
4.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准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特性分析 |
4.2.1.2 广义价格视域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新制度交易特征 |
4.2.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具有显着的信息不对称与博弈决策特征 |
4.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方式 |
4.2.2.1 协议转让方式 |
4.2.2.2 招、投标制度 |
4.3 成本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起点 |
4.3.1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较为综合的直接成本 |
4.3.2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 |
4.3.2.1 商业性体育赛事交易成本呈现“三高”特征 |
4.3.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费用“序列性”构成 |
4.3.3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显隐共存”的外部成本 |
4.4 供求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分析工具 |
4.4.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市场分析 |
4.4.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供需弹性的“类型化” |
4.4.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供需均衡的“类型化” |
4.4.4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商业赛事引致需求分析 |
4.4.4.1 引致基础:经济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
4.4.4.2 引致关键:“政策改革”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
4.4.4.3 引致支持:“社会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
4.4.4.4 引致核心:“人的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
4.4.4.5“城市现代化”进程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
4.4.4.6 商业性体育赛事引致需求的特征分析 |
4.4.4.7 商业性体育赛事引致需求面临的现实困境 |
4.5 信息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决策依据 |
4.5.1 信息不对称带来赛事承办权交易效率的折损、成本的增加、市场道德与逆向选择风险 |
4.5.2 信息不对称带来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不确定 |
4.5.2.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存在着“三角”信息不对称影响价格形成 |
4.5.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形成机理 |
4.5.3.1 利益诉求:买卖双方的自利性行为带来信息不对称 |
4.5.3.2 成本要素:过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带来信息不对称 |
4.5.3.3 技术因素: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缺失带来信息不对称 |
4.5.4 突破信息不对称的行动策略 |
4.5.4.1 建立国家级的赛事储备与识别系统 |
4.5.4.2 打造赛事申办或赛事供给组织品牌 |
4.5.4.3 建立赛事产权交易平台 |
4.5.4.4 加强信息披露,规避逆向选择 |
4.6 博弈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的竞争要素 |
4.6.1 博弈论引介 |
4.6.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价格博弈 |
4.6.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博弈的影响因素 |
4.6.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讨价还价”博弈和“竞标博弈” |
4.6.4.1 协议转让方式下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讨价还价博弈 |
4.6.4.2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竞标博弈 |
4.7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模型 |
4.8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案例分析——“上海大师杯”申办案例 |
4.8.1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申办简介 |
4.8.2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的成本分析 |
4.8.3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的博弈分析 |
4.9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文献 |
附件 2: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分析文件 |
附件 3:赛事承办权(申办费)交易价格影响因素调查表 |
附件 4:受教育经历 |
附件 5:科研成果 |
(4)浅议国内嵌入式馆员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嵌入式馆员概述 |
1.1 嵌入式馆员的缘起 |
1.2 国外嵌入式馆员实践 |
1.3 嵌入式馆员的实质 |
2 嵌入式馆员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
2.1 馆内挑战 |
2.1.1 领导机制 |
2.1.2 馆员个人素质方面 |
2.1.3 图书馆现有的能力不足 |
2.2 用户方面的挑战 |
2.2.1 意识上的排斥 |
2.2.2 自我需要识别不清 |
2.2.3 组织文化方面 |
3 应对策略 |
3.1 解放思想 |
3.2 试行项目 |
3.3 柔性化管理 |
3.4 合作资金 |
4 结论 |
(5)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 ——以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概述 |
一、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上世纪60年代之前) |
(二) 形成期(60年代至70年代) |
(三) 发展期(80年代至今) |
二、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阐释 |
(一)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
(二)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理论支撑 |
(三)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类型与教育功能 |
(四)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实施目标 |
(五)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运用原则 |
(六)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实施范围和条件 |
(七)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三、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实施 |
(一) 实施的保障 |
(二) 实施的过程 |
(三) 结果与评价 |
四、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 相似性的需要和服务理念是其可借鉴的基础 |
(二) 完善的保障支持与财政制度是其可供借鉴的条件 |
(三) 完整的“服务性学习”操作模型是其可供借鉴的运作机制 |
(四) 有效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是其可供借鉴的手段 |
五、服务性学习在我国的运用建议 |
(一)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教育模式 |
(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三) 重视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 |
(四) 开发社区资源,探索主题多样化 |
(五) 整合服务与课程,确定目标 |
(六) 重视评价与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服务性学习项目计划 |
附录2:佛罗里达州服务性学习课程 |
致谢 |
(7)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方法 |
二、文献分析: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局限性 |
三、本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业主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对比解读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的比较与概念选择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立法选择 |
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的逻辑推证和语义分析 |
第二节 业主权概念的法理基础与本土资源 |
一、权利概念生成发展的法理解说 |
二、业主权概念的确认与民事法理的契合 |
三、业主权概念的法律本土化资源 |
第三节 业主权概念的理性解读 |
一、业主权的概念及语源学分析 |
二、业主权性质的定位 |
第四节 业主权的权利结构 |
一、业主权的主体分析 |
二、业主权的客体分析 |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业主物权 |
第一节 业主房屋所有权 |
一、业主房屋所有之专有权 |
二、业主房屋所有之共有权 |
第二节 业主住宅区共有权 |
一、住宅区共有权内涵 |
二、住宅区停车位权属分析 |
三、住宅区名称权 |
四、住宅区土地使用权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业主物权衍生权益 |
第一节 业主成员权 |
一、业主成员权的内涵与性质 |
二、业主成员权的内容 |
三、业主成员团体的治理结构 |
四、成员团体的自治规则——业主公约 |
五、业主成员责任 |
第二节 业主立体相邻权 |
一、立体相邻权的意义 |
二、业主立体相邻权的内容 |
三、不可量物侵害与业主容忍义务的限度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业主权的限制与救济 |
第一节 业主权的限制 |
一、业主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
二、权利限制语境下的业主权限制 |
第二节 业主权的救济 |
一、设立业主救济权的必要性 |
二、业主权的救济类型 |
三、业主权的救济体系 |
本章小结 结语 |
一、市民化社会视阈下业主权的价值 |
二、《民法典》“业主权”相关条文的立法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
(8)农村“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研究 ——国家—社会关系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基本概念 |
2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 |
2.1 来自国家艾滋病防治项目点的调查报告 |
2.1.1 问卷调查概况 |
2.1.2 关于"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
2.2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所处困境的若干分析评估 |
2.3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群体与国家—社会关系 |
3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典型个案分析 |
3.1 个案一 |
3.1.1 案主基本情况 |
3.1.2 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3 案主面对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 |
3.2 个案二 |
3.2.1 案主基本情况 |
3.2.2 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3.2.3 案主面对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 |
4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策与出路 |
4.1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
4.1.1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
4.1.2 仁爱为基础的社会关怀 |
4.1.3 致力于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 |
4.2 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探讨 |
4.2.1 倡导国家"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
4.2.2 寻求与"温馨家园"的合作,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 |
4.2.3 构建"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网络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黑人妇女地位的变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民权运动冲击下的黑人妇女 |
第一节 民权运动的高涨 |
第二节 民权运动冲击下的黑人妇女 |
第二章 变革中黑人妇女的角色定位 |
第一节 第二次女权运动中的黑人妇女 |
第二节 黑人妇女思想的特殊性 |
第三章 黑人妇女的教育与就业 |
第一节 黑人妇女的教育状况 |
第二节 黑人妇女的就业情况 |
第四章 黑人妇女的家庭生活 |
第一节 黑人的家庭观 |
第二节 黑人妇女的家庭地位 |
结语 |
注释 |
附录 |
参考书目 |
四、缘起Daytona(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大学本科生荣誉计划的发展研究[D]. 杨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2]美国高校AP课程政策研究[D]. 刘文. 广西大学, 2016(02)
- [3]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王凯.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2)
- [4]浅议国内嵌入式馆员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J]. 胡银霞,赵伯兴. 图书馆, 2013(02)
- [5]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 ——以佛罗里达州中小学服务性学习为例[D]. 杨超. 西南大学, 2013(12)
- [6]台湾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正之分析——美国与加拿大法观点[J]. 谢棋楠. 社会法评论, 2011(00)
- [7]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D]. 齐恩平.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8]农村“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研究 ——国家—社会关系与社会工作的介入[D]. 侯日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9]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黑人妇女地位的变迁及其成因[D]. 张晓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10]缘起Daytona[J]. Judy. 钟表,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