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大陆投资逾700亿美元

台商在大陆投资逾700亿美元

一、台商在大陆投资达七百多亿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1](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陈红[2](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阮晓菁[3](2011)在《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内政,但其中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各种矛盾交织,各种思潮交锋,各种利益搏弈,使得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大,解决难度也加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也是两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用更加有效和灵活的策略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持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是本文要着力研究的问题。首先,文章对策略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台湾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的对台工作战略经历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文革”中又回到“武力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过程。本文在党和国家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战略下,根据当前的台海局势,努力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理性的工作策略。文章归纳了我们党在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建国后对台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党的对台工作总体战略部署,有利于分化瓦解“台独”势力,有利于最大限度争取台湾同胞,有利于争取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策略的灵活性与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和平谈判与武力准备相结合;政党交流与民间往来相结合;对台工作与外交工作相结合;政治手段与经济文化手段相结合;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公开工作与隐蔽工作相结合。最后,文章重点从政治策略、经济策略、文化策略、外交策略、对台湾主要政党工作的策略、对台湾民众工作的策略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形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对策参考。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策略理论和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总结对台工作策略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新思路,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建议。

林佑竹[4](2009)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 ——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转移大陆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哲学以持续追求效率极大化为目标;许多管理方法诸如:外包、减少供应商家数、或是供应商管理存货也随之应运而生。然而,随着企业跨国运营逐渐成为常态,企业产业的供应链空间长度不断拉大拉长,到最后的整体供应链移转之后,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再严密的供应链规划预防也似乎让整个网链之间的连结变得相当脆弱。一旦发生风险事件而造成断链情况,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使得风险管理逐渐在供应链中受到重视。笔记本电脑产业是目前台湾最主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台湾笔记本制造厂因应国际化竞争与客户与市场要求和强化竞争能力的多重因素考虑,也积极进入中国设厂生产。面对供应链体系转移大陆之后其供应链风险也变得多元,于是如何做好风险识别与风险预防越形重要。本研究以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移转大陆为主架构,并以华硕电脑做个案分析藉此探讨以下几点:●笔记本电脑制造厂移转大陆之战略考虑,以及带动的整体产业供应链转移群聚大上海地区的发展进程。●产业供应链转移大陆后所面对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个案公司之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与同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优劣比较与差异本研究利用文献、问卷与个案分析来进行分析了解,透过公司中高阶采购主管进行56种风险因子的问卷调查识别出17种合乎华硕公司的风险源,其评估认为整体供应链风险源最核心的源头仍在于供应商自身所产生出来的供应风险群,且更甚于外部环境如政治因素或者劳资问题等。并提出华硕公司现行的风险控管方法:如上下游垂直整合、VMI存货管理、供应商稽核评鉴控制质量等,来预防供应商可能造出的风险损失,并检视其管理对策成效为何,真正地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映证。也藉由业界比较优劣差异,理解优者大者恒大,劣者必须另辟蓝海寻找生存之道。最后提出建议改善。

杨清元[5](2009)在《两岸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国有资产战略调整中存在的巨大机遇、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开放承诺、行业壁垒的降低、“中国制造”的崛起、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等,都强烈吸引着全球资本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和介入,同时,自2009年4月以来,海峡两岸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宜举行会谈并达成了共识,两岸相关部门随后相继颁布有关规定,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中国与台湾两地的相互投资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种利好的形式推动之下,台湾企业加快了向大陆投资的步伐,也吹响了大陆企业进军台湾市场的号角。税收是影响企业并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不但可以节约税收成本,而且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由于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赢利的企业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还能够起到减税的效果。但基于两岸税收理念和制度设计的截然不同,如果能够在理顺两岸税收制度,特别是理清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谋定而后动,将对两岸企业并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岸并购的风险。本文首先从企业并购的概念及型态、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企业并购的税务理论上加以分析,了解目前企业并购的趋势,然后重点通过目前两岸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在并购免税、亏损继受、商誉及跨境企业并购等方面的规定,深入研析企业并购税收法律规定的相关条款,比较两岸企业并购的税收规定与稽征机关的相关解释,明确引出税收政策的问题,佐以实务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目前两岸企业并购的现状,列举了一家台湾企业并购大陆企业的例子详细说明税收在台湾企业对大陆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具体考量和运用,以说明两岸企业在并购中对税收政策的把握和利用中获得的效益,减少并购过程中的征纳双方的争议,降低并购风险。总而言之,在两岸企业并购交易发生之初,即考虑到两地并购优惠税收法律法规的适用,将为企业节约巨额的并购成本,并获取大量的纳税收益,而在两岸企业并购交易发生时,理清两地并购的税收政策,充分考虑两地并购相关的税务风险,将会为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坚[6](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周丽芳[7](2009)在《珠江三角洲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以康达国际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2007年-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劳力密集型出口产业陆续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工成本上升、出口退税调降、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中央加速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推行下,陷入经营困境。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珠三角地区首当其冲,同时期,美国因为次贷风暴引发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速,中国大陆的出口金额自2008年9月起连续几个月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让沿海地区的出口型企业处境更加艰难。在多项不利因素同时夹击下,外销美国灯饰市场为主的康达公司出现成本上升、交货延误等情况,重创公司声誉。康达公司在「危机就是转机」的思维领导下,决定加速升级转型的脚步,以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被淘汰。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是当务之急。中长期的展略发展,希望透过集团本身组织的强化、管理效能的提升,运用信息系统的导入,订立一套标准作业流程及监督机制,强化供应链的管理、整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让公司成为灯饰产业价值供应链的创造者。并有机会能在稳固现有客户的基础下,开拓新的业务版图。长期来看,面对珠江三角洲区成本上涨的压力,公司希望能在升级转型阶段性目标完成程后,进一步进行转移工程,带领工厂向内陆低成本地区移动,强化成本优势,确保公司长期的竞争力。

达理[8](2008)在《如若不曾相识》文中提出第一章结束了三年漫长而艰辛的寻觅,走遍了旧金山湾区几十座城市,高岩本已筋疲力尽,而且对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盲目巡游完全丧失了信心。恰在此时,他竟在当初上路的出发点,自己居住的小城佛利蒙,找到了许琴。她带着他们的孩子,一个已经两岁多了,而他从未见过面的小女儿。他知

张丽华[9](2008)在《从东亚华商网络的视角看“亚洲三小”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东亚华商网络为研究视角论述香港、台湾、新加坡亚洲“三小”经济发展轨迹。传统上,华商网络研究采用政治学与历史学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将上述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对华商网络与东亚华人经济体的关系作实证分析。在个案的选择上,将亚洲“四小”中的三个华人经济体作为考察华商网络的典型对象,试图通过对亚洲“三小”的经济发展历程论证东亚华商网络的存在和价值。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各章主题及要点如下:第一章题为“东亚华商网络基本概况”。第一节主要介绍东亚华商网络的发展历程,为全文铺垫论述的一般背景。第二节阐述各时期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的华商网络概况。第二章题为“东亚华商网络与新加坡经济”。分别从贸易、投资两个方面对亚洲“三小”的经济与华商网络的关系作具体论述。第一节分时期、国家和地区对新加坡外贸的发展进行梳理;第二节是本章的特色所在,主要论述各地华人资金的大量汇集对新加坡经济的作用;第三节分时期、分国家和地区来对新加坡的对外投资情况展开论述。第三章题为“东亚华商网络与香港经济”。本章着重从纵向展开论述,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论述内容。第一节香港对外贸易的分析中,对其转口贸易作突出阐述,这便是本章的特色所在。第二节对香港投资情况的分析,分别从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进行阐述。第四章题为“东亚华商网络与台湾经济”。也是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论述内容。笔者在分析时注意到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性,它与东南亚的传统贸易特色,近阶段的对外贸易内容的变化等,均值得关注。因此,笔者在本章中突出论述了台湾经济的特殊性。各章小结部分强调亚洲“三小”经济发展与华商网络的依存关系。

王英[10](2008)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文中认为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这种阻碍的基础是缘于台湾民众与大陆分开已久,两岸民众在文化与政治存在着认知差异,加上民进党的有意识“绿化”所造成。因此,如何突破民进党为两岸传播交流设置的障碍,让台湾人民了解祖国大陆,让全国人民了解台湾的要求就变得特别迫切。本文期望通过对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媒体形态的变化,对两岸传播交流造成的新问题,地域、意识形态与文化异同等对两岸传播交流的影响,以及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岸传播政策的比较等;来找寻消弥两岸民众认知差异的关节点,建构两岸非政治性传播交流空间,找出促进两岸传播交流的最有效的对策与基本原则,以此促进两岸传播交流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

二、台商在大陆投资达七百多亿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商在大陆投资达七百多亿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3)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创新点
    五、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策略的基本内涵与重要作用
    第一节 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对台工作策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党的对台工作策略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经验
    第一节 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对当前对台工作的启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第三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正确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变化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清醒认识两岸关系中的不利因素
第四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策略
    第二节 经济策略
    第三节 文化策略
    第四节 外交策略
    第五节 对台湾主要政党和民众的工作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 ——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转移大陆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流程架构
1.5 研究限制 2 笔记本电脑产业的背景与发展
2.1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概况与特性
    2.1.1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概况
    2.1.2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特性
    2.1.3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趋势
2.2 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经营以OEM/ODM为主
2.3 台湾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赴大陆投资设厂概况 3 台湾NB产业供应链移转中国大陆背景与发展
3.1 台湾NB产业供应链移转背景概况
3.2 上中下游群聚效应
    3.2.1 大上海地区供应链群聚概况
    3.2.2 大上海地区供应链群聚分析
3.3 产业移转后之供应链风险 4 供应链风险管理
4.1 供应链管理
    4.1.1 供应链管理演变
    4.1.2 供应链管理定义
    4.1.3 SCOR管理模式
4.2 供应链风险
    4.2.1 风险
    4.2.2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类别
4.3 供应链风险管理
    4.3.1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念
    4.3.2 供应链风险管理流程
    4.3.3 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 5 华硕公司供应链分析
5.1 华硕公司发展概述
    5.1.1 华硕公司发展历程
    5.1.2 设置生产基地于中国的战略考量
    5.1.3 公司品牌代工分家战略决策提升竞争力
5.2 华硕公司供应链移转大陆
    5.2.1 供应链移转四进程
    5.2.2 公司内部资材体系采购移转操作模式
    5.2.3 移转原供应体系与开发新供应体系的选择比较 6 华硕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
6.1 SCOR模型下供应链风险因素来源
    6.1.1 SCOR下风险因子调查
    6.1.2 问卷预期与回收情况
6.2 供应链风险源识别评估
6.3 华硕供应链风险管理规划控制监督与成效 7 笔记本代工厂同业比较
7.1 广达电脑供应链风险管理
    7.1.1 广达电脑概述
    7.1.2 供应链风险管理
7.2 伦飞电脑供应链风险管理
    7.2.1 伦飞电脑概述
    7.2.2 供应链成效不佳与转型
7.3 供应链风险管理差异比较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华硕供应链风险管理整合检讨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供应链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调查统计表

(5)两岸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企业并购的税收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架构及流程
        1.4.1 论文的架构
        1.4.2 研究的流程
第2章 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及型态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型态
    2.2 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
        2.2.1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概述
        2.2.2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2.2.3 企业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3章 两岸企业并购的税收优惠分析
    3.1 并购的免税处理
        3.1.1 大陆企业并购的税收优惠研析
        3.1.2 台湾企业并购的免税处理研析
    3.2 并购亏损扣除的继受
        3.2.1 大陆企业并购的亏损扣除与继受研析
        3.2.2 台湾企业并购的亏损扣除与继受研析
    3.3 企业并购的商誉税务处理
        3.3.1 大陆企业并购商誉产生的税务研析
        3.3.2 台湾企业并购商誉产生的税务研析
    3.4 跨境企业并购产生的问题
        3.4.1 大陆企业跨境并购的税收优惠研析
        3.4.2 台湾企业跨境并购的免税处理研析
第4章 两岸企业并购现状与税务问题分析
    4.1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4.1.1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总体概况
        4.1.2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特点
    4.2 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并购的现状
        4.2.1 台湾企业投资大陆的政策限制
        4.2.2 台湾企业并购大陆企业的方式
        4.2.3 大陆企业并购台湾企业现状
    4.3 两岸企业并购的税务问题及分析
        4.3.1 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并购存在的税务问题
        4.3.2 台湾企业并购大陆企业的税务处理研析
        4.3.3 大陆企业并购台湾企业的税务处理研析
        4.3.4 境内税收优惠政策和跨境税收优惠政策的选择适用
第5章 东阳实业并购浙江ODM的案例分析
    5.1 背景资料
    5.2 应税方案和优惠方案的比较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珠江三角洲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以康达国际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上世纪90年代台商至大陆投资的缘由与发展历程
1.2 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外销企业面临的困境
    1.2.1 人民币的升值
    1.2.2 劳力短缺与劳动成本大幅上升
    1.2.3 租税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1.2.4 全球经济衰退
1.3 “升级转型”或“转移”:外销企业面临的抉择 2 康达国际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及面临的困境
2.1 康达公司发展历程介绍
2.2 内外在环境的变化对康达集团的影响
    2.2.1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2.2.2 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
    2.2.3 人民币持续升值/各项优惠政策陆续取消
    2.2.4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影响工厂的产能
2.3 内部营运模式的检讨
2.4 康达公司的危机处理方案说明
    2.4.1 接受厂商提出产品涨价的要求
    2.4.2 订出交货的优先级
    2.4.3 补贴丽明厂继续营运 3 2009年以后升级转型策略:升级转型为有价值供应链网络的创造者
3.1 短期方向: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回公司的业绩与声誉
3.2 中期方向
    3.2.1 组织效能的强化
    3.2.2 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
    3.2.3 讯息化平台的导入
    3.2.4 强化并整合供应链
    3.2.5 积极开发大型客户,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3.3 长期方向
    3.3.1 带领供应链向低成本地区移动,确保长期成本优势的竞争力
    3.3.2 逐步开拓内销市场 4 向低成本地区移动的策略及评估
4.1 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因应之道
4.2 灯饰产业移转策略及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4.3 移转地区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东亚华商网络的视角看“亚洲三小”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第—章 东亚华商网络概况
第一节 东亚华商网络的发展历程
    一、从中国海商网络到海外华商网络
    二、东亚华商网络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香港、台湾、新加坡的东亚华商网络
    一、新加坡、香港东亚华商网络的形成
    二、20世纪中后期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的东亚华商网络
    三、20世纪末以来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的东亚华商网络 第二章 东亚华商网络与新加坡经济
第一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新加坡的对外贸易
    一、独立前新加坡的华侨贸易
    二、20世纪后期新加坡的对外贸易
    三、20世纪末以来新加坡的对外贸易
第二节 东亚华人资本在新加坡的汇集
    一、华侨华人与新加坡金融业
    二、东亚华人资本对新加坡的投资
第三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新加坡海外投资
    一、1970年代末以前新加坡的对外投资
    二、198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投资
    三、199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投资
    四、近年来新加坡对越南投资
小结 第三章 东亚华商网络与香港经济
第一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香港转口贸易
    一、早期香港转口贸易
    二、香港转口贸易的相对削弱
    三、香港转口贸易的复兴
    四、1990年代以来香港的转口贸易
第二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香港进出口贸易
    一、1980年代末以前香港的进出口贸易
    二、1990年代至今香港的进出口贸易
第三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香港投资
    一、东亚华人资本对香港的投资
    二、香港对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投资
小结 第四章 东亚华商网络与台湾经济
第一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台湾进出口贸易
    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与东南亚的贸易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东南亚、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贸易
    三、近年来与东南亚、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贸易
第二节 东亚华商网络与台湾投资
    一、外来投资与东亚华商网络
    二、台商对外投资与东亚华商网络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正视认知上的差异
    1.2 台湾不同政党认知异同
    1.3 非政治性互动空间
    1.4 研究方向与思路
第2章 “绿化”后的台湾媒体
    2.1 “官营媒体”的全面绿化
    2.2 扶持亲绿媒体
    2.3 从“新闻自由”到“新闻管制”
    2.4 “台独党纲”的管控
    2.5 “两颗子弹”的“传播学”问题
    2.6 打压异见媒体
    2.7 地下电台与“黑报纸”
第3章 敌对性开放
    3.1 “主权对峙”与两岸传播
    3.2 传播交流政策
    3.3 “八年对抗”:新一轮的传播战争
    3.4 视同“007”:人员规限
    3.5 窄播符码:内容管控
    3.6 纯政治化的官方往来
    3.7 网络传播的冷战态势
第4章 差异转化为问题
    4.1 “大陆威胁台湾”的信息迷失
    4.2 值得关注的“五百四十四万票”
    4.3 焦点差异:关注点解构
    4.4 政治扭曲文化环境
    4.5 “去中国化”的观念误导
    4.6 各自表述差异:交流的“白开水”
第5章 以交流推进传播
    5.1 国、民两党的政策异同
    5.2 分化中的“台独铁板”
    5.3 从全球化格局看“九二共识”
    5.4 从“特洛伊木马”到“文成公主”
    5.5 反“台独”策略的“性价比”
    5.6 台湾媒体:交流的“说服者”
    5.7 分区分众宣导
    5.8 中国文化的台湾传承
    5.9 “小三通”的“罗马大道”
    5.10 “底层交流”的传播价值
第6章 信息的有效性
    6.1 以“媒介理论”重塑两岸交流
    6.2 文化的同质化共鸣现象
    6.3 媒体商业化:新冲击力
    6.4 增强信息的说服力
    6.5 “大陆禁忌”与“反共禁忌”
    6.6 “主体模糊,具体务实”的信息战
    6.7 接触、磨合、合作与发展
    6.8 效果检测体系的建构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台商在大陆投资达七百多亿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D].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3]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D]. 阮晓菁.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4]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 ——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转移大陆之分析[D]. 林佑竹. 复旦大学, 2009(S1)
  • [5]两岸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问题研究[D]. 杨清元. 湘潭大学, 2009(02)
  • [6]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7]珠江三角洲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以康达国际有限公司为例[D]. 周丽芳. 复旦大学, 2009(11)
  • [8]如若不曾相识[J]. 达理.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3)
  • [9]从东亚华商网络的视角看“亚洲三小”经济发展[D]. 张丽华. 厦门大学, 2008(09)
  • [10]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D]. 王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台商在大陆投资逾700亿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