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迈向“国际会展之都”(论文文献综述)
裴超,付晓,李亚[1](2021)在《博达天下 展望未来——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隆重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秋时节,共赴进博之约。亨嘉之会,共商会展大计。经贸高质量发展需要会展做支撑。今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是布局"十四五"规划发展元年,是开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经贸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贸全球化发展进程。2021年11月6日下午,以"会展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4.2H馆C2厅隆重举行。
永树理[2](2021)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人文交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步较晚,但各地政府办会热情很高,短短20多年,我国已成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较多的国家之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在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办会后往往容易形成场馆资源的闲置浪费。如何有效利用好场馆资源,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是何因素影响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权重是多少,关键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应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并研究优化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用我国首次举办并距今已有22年历史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作为研究案例实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今后举办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能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科技、园林园艺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会后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我国已成功举办的7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场馆资源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保留和合理利用,这体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举办后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较好方法。(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个维度一级指标及社会稳定性、城市适应度、公共交通完善度、城市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政策支持度、区域产业密集度、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低碳经济、品牌价值、公益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土地价值、周边环境、功能可拓展性、场馆规划布局、整合定位、园林园艺水平、场馆科技水平共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的影响。以上各影响因素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得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确定出与其他指标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人居环境改善度和政策支持度等;对其他因素指标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度和企业运营能力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有13个重要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密集度、政策支持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生态建设、功能可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关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有的放矢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4)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出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上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之前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过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也直接或间接的零星提出过办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些学者都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完整的挖掘梳理。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专家评价打分、问卷调查、Kendall’s W协同系数一致性检验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共5个维度27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国内外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EMATEL-ANP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研究来看,虽然之前一些学者应用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但未见到运用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本论文结合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特点,创新性的应用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构建了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应用中国首次举办并完整保留至今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案例进行了研究实证,最后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参考价值。
蒋天駸[3](2021)在《“云上展会”将取代线下展会?——我国线下展会仍将长期存在的五大理由》文中认为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经济陷入了短时的停滞,我国会展业也遭受到严重的波及。随着广交会宣布将在线上举办,"云上会展"这一新业态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然而,线上展会能够一鼓作气地取代线下展会吗?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线下展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指出疫情过后,会展企业需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郝天奇[4](2020)在《M国际会展中心会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崔颖虹[5](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唐晓岚[6](2019)在《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换经济发展动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有着“无烟产业”美誉的会展业,凭借其超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和城市形象提升能力,成为我国各地政府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呈快速发展趋势。海南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慢,然而政策及资源优势突出,使得发展其潜力不可估量。2015年,海南省重点发展的十二个产业里明确将会展产业罗列其中,同时政府提出了“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具体目标,并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组建省级会展主管机构、设置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品牌培育、开展会展行业统计等手段发挥政府职能,有效促进了海南省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会展品牌知名度、会展规模、会展市场主体数量不断提升和壮大,为海南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然而对比国内与国外会展业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海南会展业发展在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场馆等基础设施薄弱、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政策单一、市场化水平不高、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足、专业性人才的缺乏等等。本文运用政府职能相关理论,从政府职能行使的角度着手,明确了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三大职能。调研分析获得海南会展业发展与海南政府职能的现状,从而得出政府三大职能行使在海南会展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参照新加坡与上海市的会展业发展模式,进一步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两地政府发展会展业所展现的职能行使,获知政府在海南会展业发展中职能行使的清晰思路。明确海南会展业发展的规划与战略方向,进一步提出如何优化海南政府会展业发展三大职能行使的建议,包括健全地方法律法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市场化进程、理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推进场馆和会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宣传推介等。
高莉莎[7](2018)在《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来自云南红河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线下田野与线上田野相结合,从日常生活切入,打破既往底层研究中的“被动”基调,转向主体-实践视角关注行动者本身,考察他们如何在结构化、宰制性的空间中进行主体性的日常生活实践?生产了哪些空间?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在智能手机这种具身化媒介嵌入日常生活后,手机的使用如何创造性地打造或改变日常生活世界?如何进行意义创造和空间生产?日常生活就是参与空间的社会生产,塑造不断演变的空间性并被其塑造。日常生活空间是个体再生产的实践空间,既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媒介,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工输出地云南H县L乡的村落空间,打工输入地昆明的城市空间,以及手机构成的线上空间共同构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经过几年线下与线上田野考察,发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被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结构性压力,宰制力挤压得索然无味,而是通过各种生活策略,在给定的空间进行临场发挥式的即席创作与书写。在村寨,为了契合城乡流动的打工生活模式,农民工们通过对传统礼俗空间的重构,以及“拼贴”亚文化空间的生产,生成了新的意义与传统。在城市,他们具有建构全新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社会空间的能力:城市不起眼的角落,演变为他们交流、休闲、娱乐才能展示的舞台以化解工作的“无聊”,这种“碎片空间”既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亦是嵌入城市生活的具体生活情境;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以节庆和仪式性的“身体展演”完成一种打破日常生活秩序的“狂欢空间”建构。手机具身化嵌入日常生活后,他们成为手机大胆实践者,网络空间的主体性书写者和创新者,建构了以民族文化符号为标识的网络族群空间,对村落传统祭祀仪式进行解构与重塑,建构了跨越边界的舆论空间,也界定了“我群”与“他群”的无形边界。手机建构的网络空间同时作用于城市-乡村两个实体空间及空间里面的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得以不断互动和重组。这一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是一种“临场发挥”性质的行动,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与情境因素的复杂多样相契合的权宜性的日常生活实践。既非有意识的对宰制力的“抗争”,也非一味的规避,而是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在给定的舞台空间的即席书写,因而具有临时性、就地性、此在性等特点。
郑华俊[8](2018)在《广州会展旅游目的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展业逐渐兴起,会展享有“旅游皇冠上的宝石”的美誉,并日益得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随着国际知名会展的成功举办,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中国的会展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会展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会展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助力会展业的成功,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会展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研究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具有重大的价值。广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着名的对外贸易城市,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至今,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广交会也就应运而生。广交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成为了广州的新名片,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广州的会展旅游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广交会是我国会展业和旅游业结合发展的典型标杆,本文以广交会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广州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为出发点,研究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会展、会展旅游、旅游目的地等概念进行理清,并对国内外会展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实地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总结广州打造国际会展旅游目的地的条件,并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现状分析,结合大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并总结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思路,提出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加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完善会展旅游相关政策法规,整顿会展旅游市场,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行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会展旅游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促进会展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发展等,为广州发展成为国际会展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
刘雅祺[9](2017)在《杭州城市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把握杭州会展产业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会展之都的国际模式和中国模式,明确了国际会展对于打造会展之都的重要作用,通过比较广交会、奥运会和世博会在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中的具体经验,了解G20峰会以及杭州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的现实意义之后,提出杭州应充分利用国际会展效应,以城市形象传播为主线,以构建会展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发展思路。
魏颖[10](2017)在《广州会议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广州市目前已具备了发展会议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发展潜力较大。广州市可以通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会议城市。本文提出广州市应以会为媒,以"会城互动""会展结合""会业融合""会旅联动"为路径,促进广州市与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市场等信息及整体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往来与交流活动,提升国际交往水平,加速广州迈向国际重要交往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
二、上海迈向“国际会展之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迈向“国际会展之都”(论文提纲范文)
(1)博达天下 展望未来——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隆重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出席论坛领导和嘉宾有: |
出席本次大会承办单位的领导有: |
嘉宾云集共绘蓝图 |
主旨发言立意深刻 |
签约仪式广泛关注 |
思想碰撞同侪思索 |
领航对话精彩无限 |
难忘瞬间突出传播 |
(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2.1 相关概念 |
2.1.1 展览会 |
2.1.2 国际展览局 |
2.1.3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
2.1.4 世界博览会 |
2.1.5 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 历届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1 历届世界博览会 |
2.2.2 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3 场馆资源利用 |
2.3 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2.3.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2 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3 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
2.3.4 2010 年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
2.3.5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6 2014 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7 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8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2.4 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3.1 相关理论 |
3.1.1 系统理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文献综述 |
3.2.1 大型会展场馆经营利用 |
3.2.2 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 |
3.2.3 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3.2.4 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3.2.5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
3.2.6 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4.2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
4.3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 |
4.4.1 应用DEMATEL-ANP法优势 |
4.4.2 DEMATEL法概述 |
4.4.3 DEMATEL法实施步骤 |
4.4.4 ANP法概述 |
4.4.5 ANP法实施步骤 |
第五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研究 |
5.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选取过程 |
5.2 专家组构成 |
5.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识别 |
5.4 影响因素评价含义及作用机理 |
5.5 评价指标确立 |
5.5.1 第一轮专家组调查 |
5.5.2 第二轮专家组调查 |
5.5.3 第三轮专家组调查 |
5.5.4 第四轮专家组调查 |
5.5.5 一致性检验 |
第六章 基于DEMATEL-ANP法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6.1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设计 |
6.1.1 模型方法基础 |
6.1.2 模型构建过程 |
6.2 基于DEMATEL法的评价指标影响关系确立 |
6.2.1 确定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
6.2.2 确定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 |
6.2.3 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
6.2.4 确定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
6.2.5 确定影响关系 |
6.3 基于AN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
6.3.1 确定判断矩阵 |
6.3.2 确定未加权超矩阵 |
6.3.3 确定加权超矩阵 |
6.3.4 确定极限超矩阵 |
6.3.5 基于评价模型改善设计 |
第七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确定 |
7.1 利用DEMATEL法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7.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7.1.2 问卷信度 |
7.1.3 一级指标影响矩阵 |
7.1.4 二级指标影响矩阵 |
7.1.5 各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
7.2 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结果 |
7.2.1 中心度分析 |
7.2.2 原因度分析 |
7.3 利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7.4 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结果及作用机理 |
第八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实证—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
8.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
8.1.1 展会概况 |
8.1.2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分布 |
8.1.3 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 |
8.2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及展望 |
9.2.1 对策建议 |
9.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3)“云上展会”将取代线下展会?——我国线下展会仍将长期存在的五大理由(论文提纲范文)
疫情让会展业有了新思考 |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
有效的替代方案尚未出现 |
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 |
国内的展馆建设如火如荼 |
人类是高度社会性的动物 |
面对未来需要全新应对 |
(5)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说明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
2.1.1 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经营现状 |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有形资源 |
2.2.3 无形资源 |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展馆优势分析 |
4.1.2 展馆劣势分析 |
4.1.3 展馆机会分析 |
4.1.4 展馆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本战略选择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
4.3.2 智慧展馆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
5.2 资源调动配置 |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
5.3.1 评价调查体系 |
5.3.2 展馆标准体系 |
5.3.3 财务管理体系 |
5.3.4 企业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现状 |
1.2.3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会展业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概述 |
2.1 会展业的内涵及作用 |
2.1.1 会展业的概念及界定 |
2.1.2 发展会展业的作用 |
2.2 政府职能理论及内涵 |
2.2.1 政府职能的概念及界定 |
2.2.2 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
2.2.3 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
3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及政府职能概况 |
3.1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历程 |
3.1.1 初期萌芽阶段(1988至2001年) |
3.1.2 快速成长阶段(2001至2015年) |
3.1.3 重点培育阶段(2015年至今) |
3.2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 |
3.2.1 会展数量规模不断增长 |
3.2.2 会展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
3.2.3 会展品牌培育成效初显 |
3.2.4 会展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
3.2.5 会展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
3.3 会展业发展中海南省政府职能行使现状 |
3.3.1 宏观调控职能行使方面 |
3.3.2 市场监管职能行使方面 |
3.3.3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行使方面 |
4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4.1 宏观调控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会展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 |
4.1.2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
4.1.3 会展品牌培育特色化不足 |
4.1.4 政策扶持方式单一、力度有限 |
4.1.5 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
4.2 市场监管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管理体制机制还需优化 |
4.2.2 相关审批未有效整合 |
4.2.3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受限 |
4.3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专业展览场馆建设滞后 |
4.3.2 场馆周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
4.3.3 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足 |
4.3.4 缺乏会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5 会展业发展中国内外地方政府职能分析及启示 |
5.1 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
5.1.1 专门的会展业服务机构 |
5.1.2 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协会 |
5.1.3 完善的基础设施 |
5.1.4 极简的审批手续和无差别政策支持 |
5.1.5 丰富的宣传推广手段 |
5.1.6 专业的会展服务提供方 |
5.2 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
5.2.1 明确会展业发展目标 |
5.2.2 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
5.2.3 完善的会展场馆设施 |
5.2.4 实施走出去战略 |
5.2.5 加强会展业人才培育 |
5.2.6 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
5.3 对海南政府的启示 |
6 完善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建议 |
6.1 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
6.1.1 完善地方相关法规,规范会展行业发展 |
6.1.2 快推广产业融合,培育特色会展品牌 |
6.1.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会展市场规模 |
6.1.4 建立政府退出机制,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 |
6.2 改进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
6.2.1 理清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审批方式 |
6.2.2 创新行业监管方式,促产业健康发展 |
6.2.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
6.3 强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
6.3.1 加快推进会展场馆高水平建设 |
6.3.2 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
6.3.3 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6.3.4 加快会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6.3.5 加强宣传推介和对外交流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从日常生活开始 |
二、农民工研究:概念、研究范式及反思 |
三、研究问题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实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空间:个体再生产的实践空间 |
第三节 手机:具身化媒介 |
第四节 分析框架 |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及研究适切性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入场:尴尬的空间创造性的场所 |
二、融入:从“老板娘”到“高老师” |
三、田野:从“线下”到“线上” |
小结 |
第三章 变迁中的村寨日常生活空间 |
第一节 走进L乡 |
一、自然地理交通及经济发展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三、媒介使用 |
第二节 传统礼俗空间重构与新空间生产 |
一、奇观式婚礼与“好日子”的建构 |
二、“小年轻”的亚文化拼贴空间 |
第三节 裹挟于社会转型中的村寨变迁 |
一、“空心村”的日常 |
二、拉开的贫富差距 |
三、“退路”在何方? |
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生产 |
第一节 碎片空间 |
第二节 身体展演与狂欢空间 |
小结 |
第五章 手机与日常生活空间重构 |
第一节 族群空间 |
第二节 仪式空间 |
第三节 舆论空间 |
一、一个真实版的《手机》故事 |
二、跨越边界的“游街示众” |
第四节 “自我”与“他者”:交往的边界 |
第五节 埋葬手机:无奈的手机“实践” |
小结 |
结论与反思:“生活诗学”抑或戴着“枷锁”舞蹈? |
一、“生活的诗学” |
二、戴着“枷锁”舞蹈?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
附录三 :优酷视频及点击率 |
附录四 :视频使用频率较高的几首伴奏歌曲的歌词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广州会展旅游目的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证分析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深度访谈法 |
1.3.5 对比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目的地概念 |
2.1.2 会展旅游及相关概念 |
2.2 相关概念 |
2.2.1 旅游承载力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3 国外会展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
2.4 国内会展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
第3章 广州打造国际会展旅游目的地条件分析 |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3.2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 |
3.2.1 航空 |
3.2.2 航运 |
3.2.3 陆路交通 |
3.3 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城市功能 |
3.4 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城市形象 |
第4章 广交会发展历程 |
4.1 创办时期(1957 年前后) |
4.2 成长时期(1958 年-1978 年) |
4.3 崛起时期(1979 年-2000 年) |
4.4 腾飞时期(2001 年-至今) |
第5章 广交会对广州会展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体现广州“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 |
5.1.2 成为广州新名片,是广州特殊的旅游吸引物 |
5.1.3 带动广州旅游收入增长,推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
5.1.4 促进广州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广州城市形象 |
5.1.5 带动广州周边城市旅游,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
5.1.6 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岗位,缓解广州就业压力 |
5.2 劣势分析 |
5.2.1 引起广州居民对待旅游者态度变化 |
5.2.2 造成交通堵塞,噪音问题加重 |
5.2.3 导致物价上涨 |
5.2.4 对广州本土文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
5.2.5 对广州环境容量带来一定挑战 |
5.3 机遇分析 |
5.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5.3.2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 |
5.3.3 “互联网+”日趋成熟 |
5.4 威胁分析 |
5.4.1 周边城市的竞争 |
5.4.2 北京、上海等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 |
5.4.3 接待能力和服务标准不够完善 |
5.4.4 会展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5.4.5 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
第6章 发展对策研究 |
6.1 加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
6.2 完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秩序 |
6.3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优化行业人员综合素质 |
6.4 加强会展业与旅游相关产业互动联系 |
6.5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塑造良好的会展旅游城市形象 |
6.6 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扩大会展旅游拉力 |
6.7 促进信息化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会展”、“互联网+旅游”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9)杭州城市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杭州会展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
(一) 杭州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
(二) 杭州会展产业面临的挑战 |
二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经验和路径 |
(一) 国际会展之都的基本特点 |
1. 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
2. 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 |
3. 会展项目国际化程度高 |
4. 拥有高层次会展策划主体 |
5. 所在城市具有独特魅力 |
(二) 中国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比较分析 |
1. 广交会与广州国际会展之都的建设 |
2. 北京奥运会与国际会展之都的建设 |
3. 上海世博会与国际会展之都的建设 |
三G20峰会对杭州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启示 |
(一) 促进杭州会展产业国际化发展 |
(二) 促进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 |
(三) 促进杭州国际会展之都与城市国际化建设内涵的融合 |
1. 世界会展之都的定位与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功能凸显型发展模式相吻合 |
2. 国际会展产业强大的平台作用能够促进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
3. G20峰会展示的杭州形象丰富了国际城市的文化内涵 |
四杭州城市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路径 |
(一)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契机, 构建会展动力机制系统 |
(二) 以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为契机, 构建会展产业内容系统 |
(三) 以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为契机, 提高会展环境设施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益 |
(四) 以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为契机, 构建会展文化传播系统 |
(10)广州会议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城市会议产业吸引力的评价指标构建 |
(一) 城市会议产业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二) 城市会议产业的指标体系权重赋值 |
(三) 实证分析———以我国十大主要会议城市为例 |
(四) 结果与基本结论 |
二、广州会议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分析 |
(一) 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
(二) 基础设施及可进入性 |
(三) 生态与社会环境 |
(四) 文化旅游资源 |
(五) 会议主办或发起主体 |
1. 企业会议发起主体 |
2. 社会组织团体会议发起主体 |
3. 学术会议发起主体 |
(六) 政府支持力度 |
三、广州会议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一) “会城互动”, 加速广州迈向国际重要交往中心 |
(二) “会展结合”, 加快广州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 |
(三) “会业融合”, 助推广州全球重要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建设 |
(四) “会旅联动”, 推进广州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 |
四、上海迈向“国际会展之都”(论文参考文献)
- [1]博达天下 展望未来——第四届中国会展业国际经贸论坛隆重召开[J]. 裴超,付晓,李亚. 中国会展, 2021(21)
- [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云上展会”将取代线下展会?——我国线下展会仍将长期存在的五大理由[J]. 蒋天駸. 中国会展, 2021(01)
- [4]M国际会展中心会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郝天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5]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海南省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 唐晓岚. 海南大学, 2019(05)
- [7]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D]. 高莉莎. 云南大学, 2018(01)
- [8]广州会展旅游目的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D]. 郑华俊.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9]杭州城市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路径研究[J]. 刘雅祺. 杭州学刊, 2017(03)
- [10]广州会议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J]. 魏颖. 决策咨询,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