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附 5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宗良,倪良春,姚碧,刘朝亮,程前进,赵永亮[1](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我院37例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BG与CEA手术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9例,其余均为冠状动脉3支病变;合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70%)25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12例。观察其围术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CABG同期行CEA 29例,分期手术8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CEA。围术期无死亡,无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例术后3 d出现脑卒中,经康复治疗后左侧肢体肌力3级。术后随访37例,随访率100%,随访10~8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无精神意识障碍、认知改变。结论:CABG联合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胡瑞霖[2](202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具有手术指征且接受CEA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基础疾病等;术前资料:入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l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临床表现、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术后资料:手术时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EA组34例,CAS组9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术前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2.9%vs1.1%,P>0.05)及手术相关并发症(17.6%vs 16.5%,P>0.0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m RS评分与术后6月m RS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和CAS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CEA和CAS均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CEA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CAS住院费用高。
李雪亮[3](2021)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膜剥脱术治疗41例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其术前术后颅外段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折曲角度来衡量颈内动脉的弯曲程度。比较术前术后迂曲指数、折曲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迂曲指数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折曲组迂曲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0.001)。(2)折曲夹角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其中折曲组折曲夹角增大更为明显(P=0.007)。(3)临床转归:41例患者行CEA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并降低颈动脉迂曲指数、增大折曲夹角,进而改善脑灌注,对于折曲患者更为明显。
陈作观,李拥军[4](202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相关风险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筛选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就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文献综述。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众多,涉及到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等,但目前的研究中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因此仍缺乏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狭窄外科手术风险的方法。结论充分认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多因素风险预测模型是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焦力群,巢宝华[5](2020)在《中国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病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作为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成为CEA的有效替代或补充方式。中国对颈动脉狭窄的认识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近10~2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回顾中国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通过政府卫生和科技政策的引导,卫生事业可获得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步履维艰的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当欧美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雷源标[6](2019)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与参考组(4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观察两组近期及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参考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5.0%、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参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1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11);术后3个月、6时,观察组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能够改善血管情况,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闫福旺[7](2019)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并行显微镜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劲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收集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间收治的82例颈动脉狭窄并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进行分组对照,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狭窄”、“单侧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合并和不合并椎动脉狭窄”、“4周内及4周后手术”进行对照研究。对术后并发症卒中/死亡、过灌注综合征、局部并发症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其相关独立危险或保护因素。结果:本组平均年龄61.20±6.88岁,男性68例,女性14例。82患者均成功行单侧颈动脉剥脱手术,共计1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卒中/死亡3例(3.7%),心血管意外3例(3.7%),过灌注综合征1例(1.2%);3例(3.7%)颅神经损伤患者;出院前声音嘶哑症状改善,1例(1.2%)出现轻微术区血肿;2例(2.4%)术后发生再狭窄。无症状患者和症状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1.000>0.05)、合并有椎动脉狭窄和无椎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756>0.05)、单侧和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821>0.05)、4周内和4周后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67>0.05)。通过对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冠心病是术后卒中/死亡的相关因素(P=0.015<0.05)。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没有临床独立相关因素。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典手术方式。显微镜下CEA通过彻底解除颈动脉狭窄,改善脑动脉血流灌注,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组研究使用显微镜下标准CEA术式、术中直接缝合、不使用引流管。症状性患者术后卒中/死亡发生率为4.3%,无症状患者术后卒中/死亡发生率为0%。冠心病是术后卒中/死亡相关因素。术前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甚至行冠脉CTA是很有必要,尤其对于既往行心脏冠脉搭桥或支架的病人。
王梦宇,王兵,吴斐,许恒[8](2019)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21例,均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Fogarty导管取栓、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围术期一般情况。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评价术后效果。术后3、6、12、24个月,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内动脉通畅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残障程度。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围手术期无新发脑梗死或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升高,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缩短(t分别为13.86、3.96、11.98,P均<O.05)。16例(76.19%)获得影像学随访的患者中,13例(81.25%)管腔通畅,1例出现靶血管支架内闭塞,2例出现靶血管狭窄。术后3个月mRS评分2分者3例,1分者5例,0分者13例,提示总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有效手段,短期随访结果满意,安全性好。
李璐瑜[9](2019)在《冠脉搭桥术合并颈动脉狭窄处理策略(附19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心外科19例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84.2%),女性3例(15.8%),年龄51-70岁,平均63.58±4.92岁。行同期CEA+OPCABG手术的患者共7例,行提前CAS+OPCABG手术的患者共11例,行提前CEA+OPCABG手术的患者1例。记录每例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累计引流量、输入红细胞量、住院天数,同时记录CABG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使用情况、搭桥支数、术后并发症,CAS并发心血管事件、手术间隔期心血管事件。随访患者有无脑卒中、新发心肌梗死及新出现的精神、神经症状。结果:所有病人围术期均无脑卒中、死亡、心肌梗死发生。7例行同期CEA+OPCABG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10-20小时,平均15.29±3.04小时;ICU停留时间55-206小时,平均89.29±49.78小时;术后引流量900-2037 ml,平均1306.57±411.29 ml;术后红细胞使用量2-20 U,平均5.75±5.70 U;住院天数22-35天,平均29.14±4.42天。11例行提前CAS+OPCABG患者,CAS与OPCABG间隔时间为6-16天,平均10.82±3.04天。在CAS术中有1例出现心率偏低,2例出现血压下降,1例出现短暂胸闷后自行缓解。在两手术间隔期有3例患者发生胸闷、气短等不适,有2例患者心绞痛发作。呼吸机使用时间5-20小时,平均10.45±4.34小时;ICU停留时间36-100小时,平均61.73±21.84小时;术后引流量720-2600ml,平均1223.64±544.76 ml;术后红细胞使用量0-20 U,平均4.36±5.83 U;住院天数26-47天,平均40.82±6.12天。1例行提前CEA+OPCABG患者,CAS与OPCABG间隔时间为18天,在两手术间隔期出现胸闷症状。在OPCABG中,共有76个远端吻合口,每例3.79±0.54个。其中使用左乳内动脉(LIMA)搭桥18根,使用大隐静脉搭桥57根。随访19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0.84±9.82个月。随访患者中均无新发无脑卒中、心肌梗死,均没有出现新的神经、精神症状。术前存在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中有7例自觉好转,有5例未见明显变化,无症状加重患者。结论:1.OPCABG合并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安全可行,能显着减少患者术后脑卒中的发生。2.同期CEA+OPCABG,手术创伤大,适宜冠心病病情不稳定患者。3.提前CAS+OPCABG,住院时间长,因CAS后等待OPCABG期间,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适宜冠心病病情稳定患者。4.颈动脉处理原则: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双侧颈动脉狭窄,优先处理症状侧,若为无症状性狭窄,优先处理狭窄严重侧。
马彬,唐景峰[10](2018)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0%[1],其中20%30%是继发于颈动脉疾病[2]。当前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者被认为是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金标准[3]。国内外文献已经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以及对降低卒中的致死、致残率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指南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前评估、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方式、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附 5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附 5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围术期情况 |
2.3 观察及随访情况 |
3 讨论 |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前血管情况 |
3.3 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
3.4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 |
3.5 随访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影像资料 |
2.1 影像学检查 |
2.2 头颈部 CTA 图像分析 |
3 手术方法 |
4 测量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中国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步履维艰的萌芽阶段 |
2 医师主导的进一步发展 |
3 行政指导下的快速发展 |
4 发展展望 |
(6)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颈动脉狭窄率比较 |
2.2 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收缩期峰流速比较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S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术前检查 |
1.6 手术方式 |
1.7 术后管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1.1 基本资料描述统计 |
2.1.2 首发症状 |
2.1.3 既往病史及个人史 |
2.1.4 血管狭窄程度 |
2.1.5 手术时机 |
2.1.6 术后短期并发症 |
2.2 术后并发症相关不同临床因素对比分析 |
2.2.1 无症状性狭窄和症状性狭窄与其他临床因素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2.2.2 是否合并椎动脉狭窄与其他临床因素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2.2.3 双侧颈动脉狭窄和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其他临床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
2.2.4 手术时机与其他临床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
2.3 术后并发症与临床因素多因素分析 |
2.3.1 术后卒中/死亡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
2.3.2 术后局部并发症临床因素对比分析 |
2.3.3 术后心血管意外的临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2.3.4 死亡病例讨论 |
3 讨论 |
3.1 CEA VS药物治疗无症状患者 |
3.2 椎动脉狭窄 |
3.3 合并双侧颈动脉狭窄 |
3.4 手术时机 |
3.5 显微CEA |
3.6 CEA VS CAS |
3.7 术后并发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颈动脉剥脱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过程 |
1.2.3 术后管理 |
1.3 围术期情况及术后效果观察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冠脉搭桥术合并颈动脉狭窄处理策略(附1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搭桥术合并颈动脉狭窄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历史与现状 |
2 术前评估 |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 |
2.2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
3 麻醉方式 |
4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症 |
4.1 手术适应症 |
4.2 手术时机 |
4.3 手术禁忌证 |
5 手术方式 |
5.1 纵切式与外翻式内膜剥脱术的优劣 |
5.2 显微镜下内膜剥脱术 (显微CEA) |
5.3 转流管的应用 |
5.4 补片血管成形 |
6 术后并发症 |
四、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附 5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体会[J]. 李祥,宗良,倪良春,姚碧,刘朝亮,程前进,赵永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1(08)
-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D]. 胡瑞霖. 南昌大学, 2021(01)
- [3]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D]. 李雪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相关风险因素[J]. 陈作观,李拥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06)
- [5]中国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发展历程[J]. 焦力群,巢宝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09)
- [6]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J]. 雷源标. 系统医学, 2019(09)
- [7]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D]. 闫福旺.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临床观察[J]. 王梦宇,王兵,吴斐,许恒. 山东医药, 2019(09)
- [9]冠脉搭桥术合并颈动脉狭窄处理策略(附19例报告)[D]. 李璐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J]. 马彬,唐景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88)
标签:颈动脉论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论文; 颈动脉狭窄论文; cea论文; ca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