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危害损失研究

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危害损失研究

一、小麦根腐叶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国庆[1](2021)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模式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对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稻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蚜虫、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黑穗病的防治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措施。

高健[2](2020)在《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病、草害的防治目前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响应国家农业部提倡的绿色防控策略,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小麦病害和草害的化学防控减药措施、不同喷雾器械的农药沉积利用率以及麦田轮作地块的真菌多样性开展研究。针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运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12种常用于该病防治的农药开展了药效试验;对常用的三种植保喷雾器械进行了雾滴密度、农药沉积量及农药利用率的测定;针对麦田除草,采用除草剂减量并添加农药助剂进行了田间及温室试验,验证农药助剂浸透、激健及HPP对防除麦田杂草减药增效的作用;采集小麦轮作地块(马铃薯、油菜、水飞蓟、甜菜及小麦)土样进行ITS2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明确适合与小麦轮作的作物地块。初步提出一套针对当地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减药增效措施。1.12种化学药剂的抑菌试验,菌丝生长速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佳,430g/L戊唑醇和17%氟啶胺效果次之。孢子萌发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EC50最小,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430g/L戊唑醇、250g/L嘧菌酯和17%氟啶胺。因此推荐优先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啶胺这三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2.农药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迪尔4630喷雾的在小麦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沉积量和农药利用率均较背负式喷药机迪尔654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高,雾滴沉积密度为5.8833~25.0944个/cm2,沉积量为0.4581~1.4880μg/cm2,农药利用率为75.92%。3.添加助剂除草剂减量的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均表明,助剂激健的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且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1.66%,鲜重防效达到97.53%;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0.01%,鲜重防效达到86.87%,均与除草剂常规用量的除草效果无显着差异。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得出,五种土样的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有显着差异,五种土样中均未检测到小麦根腐病菌(B.sorokiniana),油菜地块土样中的小麦赤霉病菌(G.zeae)含量最低(0.008%),适合与小麦进行轮作。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陈伟,卢学松,杨秀娟[3](2021)在《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文中指出【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彭艳伟[4](2020)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的开发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粮作物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粮作物是主要食物来源,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唐山市4种主粮作均有种植,但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指导人员数量有限,合理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难以传达到每一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用药、滥用药的现象,影响了主粮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为了解决种植户对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的需求,本文采用Android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研究开发出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本APP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功能有:(1)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本APP系统的整理了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包括病虫害图片、表现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为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指导。(2)病虫害查询:本APP具有病虫害查询功能,当无法识别病虫害时,用户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病虫害查询,首先选择病虫害发生部位(叶部、穗部、根茎部、全株性),然后选择具体发病症状,将会得到病虫害查询结果。(3)在线答疑功能:本APP提供了在线答疑功能,当遇到病虫害防治困难时,用户可以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帮助。本APP以手机为载体,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实时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指导。智能手机广泛的普及率,且便于携带,十分利于推广和应用。本APP对唐山市主粮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闫智臣[5](2020)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绿肥-主作物间作是该区常见的种植模式。目前尚不明确该系统下主作物病害发生、危害及绿肥对主作物病害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调查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武威试验站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主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结构多样性,并在温室内就该区主要栽培模式毛苕子(Vicia villosa)间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系统主作物及绿肥对病害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探索发展生态绿色病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玉米(Zea mays)、小麦、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系统下,3种主作物病害主要为:玉米的锈病(Puccinia sorghi)、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圆斑病(Bipolaris zeicola),小麦的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B.sorokiniana)以及马铃薯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2、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毛苕子、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和甜豌豆(Lathyrus odoratus)等绿肥可降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发病率1.97%39.37%:(1)间作箭筈豌豆降低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发病率10.53%13.63%;间作箭筈豌豆+毛苕子降低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发病率25.27%,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4%29.6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26.38%。(2)间作针叶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1.97%34.80%;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3%29.90%,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39.37%。(3)间作甜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2.93%28.8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14.00%。3、温室模拟田间毛苕子-小麦间作发现,毛苕子、小麦可相互影响彼此病害的发生:间作小麦使毛苕子发病率显着增高48.67%143.62%;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可造成小麦产量减产16.04%42.81%,间作毛苕子减少小麦产量损失5.98%8.10%。4、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可影响土壤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田间试验中共检测到4目8科13属23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科(Glomeraceae)占各样本的46.67%81.09%,为所有样本的优势科,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为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在10.97%54.11%和15.15%45.56%之间。主作物的种类是影响AM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间作绿肥可相对提高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显着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且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越高,主作物病害发病率越低。对田间土壤养分与病害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早疫病与AK显着正相关,玉米叶斑病和SOM显着负相关。因此可通过间作绿肥和适当施肥,实现该区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治。

贾瑞敏[6](2020)在《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甘蓝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该病严重影响了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着我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是防治甘蓝根肿病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造成病害再猖獗,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和土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待寻求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根肿病防治措施。本研究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细菌Pla6和Juj3,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甘蓝根肿病的生防效果,通过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技术探究生防菌活性成分,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甘蓝中生防菌诱导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确了生防菌的生防机制,为甘蓝根肿病生防菌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本试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细菌,结合皿内对峙法和种子萌发袋试验筛选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促生作用的细菌Pla6和Juj3。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生防菌Pla6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相似度和同源性最高,生防菌Juj3与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相似度和同源性最高。2)温室及田间试验。温室试验中,2株生防菌以2.00×106CFU/g的菌粉浓度进行拌土处理,甘蓝鲜重、干重和株高等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移栽后,以2.50×106CFU/m L浓度灌根,能有效防治苗期甘蓝根肿病。在根肿病菌的胁迫下,2株生防菌以1.00×106CFU/m L浓度灌根处理,甘蓝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处理。田间试验中,生防菌Pla6和Juj3的灌根浓度为1.25×106CFU/m L时防效最佳,分别为62.19%、51.62%,在此浓度处理下,2株生防菌促进了甘蓝生长,提高了甘蓝叶片品质。3)生防菌Pla6和Juj3生防特性研究。本试验对生防菌Pla6和Juj3次生代谢物的促生及抗菌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2株生防菌的诱导抗病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株生防菌均能分泌噬铁素及溶解有机磷,且生防菌Pla6还能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肽类抗生素。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显示,生防菌Pla6处理的甘蓝根部和叶部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和PR2及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EIN3显着上调表达;生防菌Juj3处理的甘蓝根部PR2和EIN3显着上调表达,2株生防菌处理后甘蓝根部和叶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含量均显着下调表达,结果表明2株生防菌均能诱导植物抗病相关基因表达。4)生防菌Pla6抗菌活性物质鉴定。本试验分别对生防菌Pla6发酵液中脂肽类抗菌物质和聚酮类抗菌物质进行粗提及活性检测,采用LH-20凝胶柱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聚酮类化合物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纯化产物通过紫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确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聚酮类粗提物对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从该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 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及稻生黄单胞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该化合物可影响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和生长,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处理后的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表面发生褶皱、凹陷。5)生防菌Pla6全基因组学分析。Pla6全基因组总长度约为3,927,969 bp,G+C含量约为47.23%。预测得到4个与已知基因簇相似度为100%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acillibactin、Bacilysin、Bacillaene和Macrolactin,为该生防菌后续的开发、改造等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Suwantammarong Matida[7](2020)在《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链霉菌的筛选、鉴定和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白叶枯病是全世界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是由稻生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Swings,Xoo)引起的,是细菌植物病原体,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疫情不严重的地区,稻米产量将减少约20-30%,但在某些严重地区,粮食产量将减少80-100%。当前,仅有少数水稻品种对该病具有抗性,而且品种也不能抵抗多种病害。因此研究生物防治是十分必要的。放线菌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已经被广泛研究。它们分解植物残体聚合物为简单化合物,对生态系统很重要,放线菌大多数是以孢子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在次生代谢产物中的许多是抗生素,产生用于于固定相。本研究对具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链霉菌进行鉴定和防效研究。1.从不同地方取的土壤样,比如,从浙江师范大学校园里的草地、树根的周围、垃圾区与食堂区的土壤,获得了65放线菌菌株。将各放线菌菌株与白叶枯病菌进行共培养,初筛获得8株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利用牛津杯法进行复筛。经过复筛,抑菌圈最大的是放线菌Sr-63菌株,抑菌圈平均为46.48±2.32 mm。在系统发育树发现该放线菌Sr-63菌株没有和任何放线菌菌株是同一进化分类,但可以确定该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并且与玫瑰轮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erticillatus)最接近。该菌能利用蛋白胨、胰蛋白胨、L-谷氨酸、L-天门冬酰胺、硝酸钾(KNO3)、L-异亮氨酸为氮源;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棉子糖、鼠李糖、α-乳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肌醇与阿拉伯糖为碳源;最合适的Na Cl浓度是1%,可以生长高于2%Na Cl的条件;最合适的酸碱环境是p H 6-7,能生长的酸碱环境是p H 3-11;最合适的培养温度是28-37℃,能生长的培养温度范围是20-43℃。2.链霉菌Sr-63菌株在不同培养基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效果。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5 d抑菌圈最大,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6.50±1.05 mm。改良PD培养基:培养6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45.50±0.58 mm。PD培养基:培养9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41.75±0.96 mm。Hiskey培养基:培养5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46.00±0.82 mm。GYM培养基:培养7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27.75±0.50 mm。ISP2培养基:培养9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34.00±0.82 mm。SCA培养基:培养9 d抑菌圈最大,平均为32.75±0.96 mm。从上面的结果可知,Sr-63菌株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效果最优是高氏一号培养基。3.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实验,将高氏一号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优化。碳源优化筛选结果为可溶性淀粉,抑菌圈直径平均为36.00±1.26 mm,而在浓度5%时,抑菌圈直径平均为54.33±1.75 mm。氮源优化筛选结果为KNO3,抑菌圈直径平均为37.17±0.98 mm,而在浓度0.3%时,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6.33±2.07 mm。Na Cl浓度为0.5%,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4.33±0.82 mm。酸碱优化筛选结果为p H 7,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3.17±1.17 mm。培养时间优化筛选为结果5 d培养,抑菌圈平均为46.50±1.05 mm。培养温度优化筛选结果为:28℃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6.33±1.21 mm。培养转速优化筛选结果为:160 rpm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直径平均为43.50±1.64 mm。在上述培养基改良和发酵条件下,链霉菌Sr-63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能力显着提高,其抑菌圈直径达48.83 mm±1.17 mm。4.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滤液的抗菌谱和稳定性实验,除了能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外,还能够拮抗其他植物病原细菌与植物病原真菌,效果最好的植物病原细菌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抑菌圈最大为25.33±0.76 mm;最有效的植物病原真菌是杨树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抑菌率平均为12.62%。发酵滤液稳定性试验。光照稳定性:紫外光对其有很大的影响,照射时间达到18 h之后,抑制效果降低了57.35%,但是普通日光灯无显着的影响。温度稳定性:高温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温度达到90-100℃时,抑制效果降低了59.39%。5.水稻防效实验,采用对水稻白叶枯病P6生理小种感病的6个水稻品种,其中5种是泰国的水稻种子(泰国黑糯米、Chai Nat 2、Khaoluang、KDML 105、糯米RD)和1种中国的水稻种子(中花11),以此对比。方法1(先喷洒发酵滤液,再接种病菌)对泰国与中国水稻病斑的抑制效果最好,尤其是中花11、KDML105、Khaoluang和Chai Nat 2,病斑抑制率都高达90%以上,病斑抑制率分别为95.35%、94.39%、94.14%和92.86%。其次是方法5(种水稻以前,先浇发酵滤液到土壤上预防,再接种病菌)抑制作用效果较好,尤其是KDML105和Khaoluang,病斑抑制率分别为80.14%和75.83%。跟着方法1将链霉菌Sr-63菌株的发酵滤液与化学农药叶枯唑对比防效能力,除了泰国黑糯米以外,防治效果均比叶枯唑化农药好。从结果可知,链霉菌Sr-63菌株的发酵滤液预防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效果显着。

戴启星[8](2019)在《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严重影响我国苹果的生产。目前,国内外对于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杀菌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但是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带来了果实质量下降和有害物质超标,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治技术,是目前替代化学农药的一种有效措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通过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工艺优化、研制和防效评价,以及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炭疽叶枯病协同防治作用研究,旨在为苹果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不同载体和助剂对长枝木霉T6菌株菌丝生长量及其产孢量的影响,对其载体及助剂进行配方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分生孢子量(10%),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纳(5%),粘着剂为黄原胶(0.05%)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0.6%),孢子萌发促进剂为硫酸锌(0.1%),紫外保护剂为炭黑(0.3%),载体为滑石粉(补足100%)。在此配方下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80.63%和93.75%。2.研制获得的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98%通过200目筛,悬浮率82.66%,含水量≦2%,pH 8.5,起泡性18 mL,湿润时间41s,且在经过热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涨袋等现象,孢子萌发正常,活菌数11.66×107cfu/mL,各项指标均与国家质量标准基本一致。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处理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炭疽叶枯病菌后期菌丝出现畸形、扭曲、膨大、断裂和原生质体凝集等现象。同时,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两种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32%,苹果炭疽叶枯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2.09%。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协同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与单一长枝木霉T6和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发酵液相比,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处理7 d后,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率为93.88%,且其最佳抑菌浓度为0.04g/mL,混配发酵液最佳配比为3:1,而单一的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对其抑菌率为81.80%,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发酵液对其抑菌率为75.82%。

孙晓凤[9](2019)在《小麦土传真菌病害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及小麦茎基腐病是目前小麦上三种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三种病害在发病初期较难区分,常错失防治时机。本研究针对这三种病害的病原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时检测这三种病害的多重PCR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田间小麦样本,实现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另一方面,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麦茎基腐病不同发生程度麦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解析土壤肥力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根据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的rDNA-ITS、镰孢菌(Fusarium spp.)EF-1α基因序列独立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WKF-S18/WKR-S8、RBF-S2/RBR-S1及EF-SF9/EF-SR8,3对引物扩增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74、418、600 bp。(2)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为了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获得三条清晰的目的基因片段,首先优化了PCR退火温度,其次采用L18(37)正交设计方案,优化了5个因素的配比浓度:即3对引物的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结果表明,多重PCR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9℃,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WKF-S18/WKR-S8 0.24μmol/L,引物RBF-S2/RBR-S1 0.48μmol/L,引物EF-SF9/EF-SR80.24μmol/L,Taq DNA聚合酶1.5 U,dNTPs 0.15 mmol/L。(3)多重PCR特异性检测以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大丽轮枝菌等其他真菌DNA为模板,用该多重PCR引物组合进行扩增,未扩增到目的条带,说明该引物组合对三种目标菌的特异性良好。(4)多重PCR灵敏度检测分别将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基因组DNA以及三者混合模板的浓度从10 ng/μL依次10倍梯度稀释至10 fg/μL,在优化的反应体系条件下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单一PCR检测,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的灵敏度分别为10 pg、10 pg和100 pg;多重PCR同时检测3种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pg。(5)田间小麦样本检测及结果验证2018年3月,利用优化后的多重PCR体系对来自德州夏津、临邑县;聊城的东昌府区、东阿县;潍坊寒亭区和泰安市郊区的小麦苗期样本进行检测,并于5月份,调查这四个地区采集点的小麦样本的发病情况,以验证多重PCR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德州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和茎基腐病菌,但茎基腐病菌为优势致病菌;聊城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和茎基腐病菌;潍坊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泰安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和茎基腐病菌。田间实际发病情况与多重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小麦苗期样本多重PCR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2、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田间采集小麦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德州夏津新盛店麦田土壤及发病较轻的泰安郊区马庄的麦田土壤,比较二者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对细菌16S rRNA V4区以及真菌ITS1进行双端测序,分析真菌和细菌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发病较轻的泰安郊区马庄麦田,土壤肥力较高,真菌和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且细菌优势菌群有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等,真菌优势菌群有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等;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夏津新盛店麦田,土壤肥力较低,细菌以及真菌的多样性均较低,且细菌优势菌群有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Iamia等,真菌优势菌群有镰孢属(Fusa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等。此结果暗示,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可能与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物种多样性下降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有益菌群种类减少等相关。

郭炜[10](2018)在《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文中指出普通根腐病(Common Root rot)和茎基腐病(Crown rot)是小麦生产上一种很多见的病害,以小麦为主要粮食的生产种植区均有关于这两种病害的报道。这两种病害在世界广泛分布,凡是种植小麦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导致小麦产量减少及品质下降,对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在我国西北冬麦区的发生日益加重,对其防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病原鉴定为研究基础,结合病原菌的致病能力、种质资源抗性筛选、室内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进行研究。以期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深入研究、对其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及科学防治该病害等方面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common root rot)和茎基腐病(crown rot)的病害症状描述:(1)普通根腐病在冬小麦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根腐、叶枯、籽粒黑胚、丛状白穗等症状。症状表现常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常出现根腐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症状外,还可发生叶枯、穗枯、黑胚等症状。(2)茎基腐病在冬小麦上发生时症状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烂种、死苗、茎基部褐变和单株白穗症状。苗期症状在田间表现为点片状发病,幼苗生长势弱,叶片发黄,成株期在田间表现为零星白穗,在茎基部叶鞘上甚至茎秆上形成不规则病斑,潮湿时在叶鞘上可见白色或粉红色霉层。2.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真菌,通过真菌纯化将菌株进行单孢分离,随后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小烧杯法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及3种分子生物学鉴定(LSU分子鉴定、ITS分子鉴定、TEF分子鉴定)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的优势病原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有9种,分别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木贼镰刀菌(F.equisteti)、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芳香镰刀菌(F.redolen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乳酸镰刀菌(F.nygamai)、亚黏团镰刀菌(F.subglutinans)。其中,假禾谷镰刀菌、芳香镰刀菌、乳酸镰刀菌和亚黏团镰刀菌作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为西北地区首次报道。3.采用小烧杯法对西北地区推广种植的38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供试的38个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对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免疫的小麦品种。在对普通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的抗性试验中,没有发现对此病原菌有抗性的品种,所有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品种或高感品种。对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接种结果显示,兰15、兰天131、兰天132这3个品种对供试镰刀菌病原菌均表现抗性,且抗性较强。兰选68、兰航选121、中梁34、陇鉴101、陇鉴107、冬育4号等品种对大部分供试病原菌感病或易感病甚至高感。4.本研究进行的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示,98%多菌灵对2种镰刀菌属的菌株抑制效果好抑菌率达100%,但对平脐蠕孢的生长抑制率不佳。96%王铜对镰刀菌的抑菌率均很低,为20.00%左右,但对麦根腐平脐蠕孢的抑菌率将近70.00%。98%苯醚甲环唑对3种菌株的抑菌效果也均较好。98%多菌灵的EC50值最小,为7.03μg/ml,对镰刀菌的生长速率抑制作用最大。

二、小麦根腐叶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根腐叶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1.1 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1.2 水稻纹枯病防治
    1.3 水稻稻飞虱防治
    1.4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1 小麦根腐病防治技术分析
    2.2 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2.3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2.4 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
    3.2 玉米螟防治措施
    3.3 玉米蚜虫防治措施
    3.4 玉米黑穗病防治措施
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5 结语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小麦病害
        1.1.1 小麦赤霉病
        1.1.2 小麦根腐病
    1.2 内蒙古小麦草害与除草剂
    1.3 植保器械与农药使用
        1.3.1 植保器械
        1.3.2 农药沉积利用率
        1.3.3 农药助剂
    1.4 土壤真菌
        1.4.1 土壤真菌概述
        1.4.2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减肥减药”政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生长速率法
        2.1.4 孢子萌发法
        2.1.5 毒力回归方程的建立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麦田农药沉积利用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 测定过程
        3.2.1 雾滴测试卡的布置
        3.2.2 药剂喷施
        3.2.3 取样
        3.2.4 样品处理
    3.3 结果计算
        3.3.1 示踪剂标准曲线
        3.3.2 沉积量的计算
        3.3.3 农药利用率的计算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诱惑红标准曲线
        3.5.2 雾滴沉积密度
        3.5.3 沉积量分布
        3.5.4 农药沉积利用率
    3.6 讨论
    3.7 小结
4 麦田除草剂的减量增效试验
    4.1 田间试验
        4.1.1 供试田块及小麦品种
        4.1.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6 秋季测产
    4.2 温室试验
        4.2.1 供试材料
        4.2.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2.3 试验设计
        4.2.4 施药方法
        4.2.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4.4.2 测产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5.1 试验过程
        5.1.1 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5.1.2 目标片段PCR扩增
        5.1.3 扩增产物回收纯化
        5.1.4 扩增产物定量混样上机测序
    5.2 信息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的OTU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小区设计
    1.3 鲜食玉米大斑病病情消长动态
    1.4 鲜食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的建立
    1.5 鲜食玉米大斑病ET的确定
    1.6 不同玉米品种用药次数与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食玉米大斑病病情消长动态
    2.2 鲜食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的建立
    2.3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的确定
    2.4 不同玉米品种用药次数和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3 讨 论

(4)基于Android系统的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的开发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手机APP发展现状
        1.2.2 国外农业 APP 研究现状
        1.2.3 国内农业 APP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整理
    2.1 唐山市小麦重大病虫害
        2.1.1 小麦白粉病
        2.1.2 小麦叶锈病
        2.1.3 小麦根腐病
        2.1.4 小麦散黑穗病
        2.1.5 小麦蚜虫
        2.1.6 小麦其他病虫害
    2.2 唐山市玉米重大病虫害
        2.2.1 玉米大斑病
        2.2.2 玉米小斑病
        2.2.3 玉米瘤黑粉病
        2.2.4 玉米褐斑病
        2.2.5 玉米螟
        2.2.6 玉米粘虫
        2.2.7 玉米其他病虫害
    2.3 唐山市水稻重大病虫害
        2.3.1 稻瘟病
        2.3.2 稻曲病
        2.3.3 水稻纹枯病
        2.3.4 水稻胡麻斑病
        2.3.5 稻二化螟
        2.3.6 水稻其他病虫害
    2.4 唐山市马铃薯重大病虫害
        2.4.1 马铃薯晚疫病
        2.4.2 马铃薯早疫病
        2.4.3 马铃薯环腐病
        2.4.4 马铃薯瓢虫
        2.4.5 马铃薯蛴螬
        2.4.6 马铃薯其他病虫害
第三章 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的设计实现
    3.1 本APP系统架构设计
    3.2 本APP开发平台、语言及工具
        3.2.1 本APP开发平台
        3.2.2 本APP开发语言
        3.2.3 本APP开发工具
    3.3 本APP开发环境搭建
    3.4 本APP项目结构
    3.5 本APP数据存储
    3.6 本APP项目配置文件
    3.7 本APP小麦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的设计实现
        3.7.1 界面的设计
        3.7.2 界面的实现
    3.8 本APP玉米、水稻、马铃薯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的设计实现
    3.9 本APP查询功能的设计实现
        3.9.1 小麦病虫害查询的设计实现
        3.9.2 玉米、水稻、马铃薯病虫害查询的设计实现
    3.10 本APP在线答疑的设计实现
第四章 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运行验证
    4.1 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安装
    4.2 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运行验证
        4.2.1 小麦病虫害知识运行验证
        4.2.2 玉米病虫害知识运行验证
        4.2.3 水稻病虫害知识运行验证
        4.2.4 马铃薯病虫害知识运行验证
        4.2.5 病虫害查询功能验证
        4.2.6 在线答疑功能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麦其他病虫害
附录2 玉米其他病虫害
附录3 水稻其他病虫害
附录4 马铃薯其他病虫害
致谢

(5)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肃省玉米、小麦、马铃薯主要病害
        2.1.1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2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3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2 不同绿肥-主作物模式病害防控研究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病害调查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样地设立情况
        3.1.3 田间管理措施
        3.1.4 病害调查方法
        3.1.5 病原的分离鉴定
        3.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
        3.2.1 绿肥间作玉米病害
        3.2.2 绿肥间作小麦病害
        3.2.3 绿肥间作马铃薯病害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毛苕子-小麦系统病害发生情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数据采集
        4.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小麦离蠕孢综合症的发病情况
        4.2.2 毛苕子匐柄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
        4.2.3 小麦、毛苕子生长及生理生化
        4.2.4 不同处理对温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各生理指标与小麦、毛苕子发病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土壤AM真菌多样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设立
        5.1.2 土壤采集
        5.1.3 土壤DNA提取及PCR扩增
        5.1.4 高通量测序分析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数据的分析处理
    5.2 结果
        5.2.1 土壤养分含量
        5.2.2 OTU聚类分析
        5.2.3 AM真菌群落多样性
        5.2.4 AM真菌群落组成
        5.2.5 组间差异分析
        5.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根肿病的研究概况
        1.1.1 芸薹根肿病的危害症状
        1.1.2 芸薹根肿病菌的分类地位
        1.1.3 芸薹根肿病菌的生活史
        1.1.4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方法
    1.2 生防细菌的研究进展
        1.2.1 粪产碱杆菌的研究概况
        1.2.2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2.3 生防细菌的生防机理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1.3 生防菌的初筛
        2.1.4 拮抗菌的抑菌谱测定
        2.1.5 生防菌的复筛
        2.1.6 生防菌细菌16srDNA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防菌初筛结果
        2.2.2 细菌Pla6的抑菌谱
        2.2.3 生防菌复筛结果
        2.2.4 生防细菌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Pla6和Juj3的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土样采集
        3.1.3 生防细菌发酵液及菌粉的制备
        3.1.4 苗期甘蓝生物量测定
        3.1.5 苗期甘蓝光合作用测定
        3.1.6 温室防效试验测定
        3.1.7 大田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防菌对甘蓝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3.2.2 生防菌对甘蓝光合作用的影响
        3.2.3 生防菌对根肿病的温室防效
        3.2.4 生防菌对甘蓝的促生作用及对根肿病的田间防效
        3.2.5 生防菌对甘蓝叶片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Pla6和Juj3的生防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生防细菌分泌促生相关因子能力测定
        4.1.4 生防菌Pla6分泌蛋白类抗菌物质能力测定
        4.1.5 生防菌Pla6合成脂肽类抗生素能力检测
        4.1.6 生防细菌对甘蓝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促生相关因子皿内检测
        4.2.2 蛋白类抗菌物质皿内检测
        4.2.3 生防菌Pla6脂肽类合成功能基因检测
        4.2.4 生防菌对甘蓝的诱导抗病性
    4.3 讨论
第五章 生防菌Pla6活性物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5.1.3 脂肽类抗菌物质粗提
        5.1.4 聚酮类抗菌物质粗提
        5.1.5 粗提物活性测定
        5.1.6 聚酮类活性物质提取分离
        5.1.7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粗提物的抑菌活性
        5.2.2 聚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2.3 MacrolactinA的抑菌活性测定
    5.3 讨论
第六章 生防菌Pla6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生防菌Pla6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6.1.3 生防菌Pla6次生代谢产物的预测
        6.1.4 生防菌Pla6 中合成Macrolactin A的相关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因组圈图分析
        6.2.2 生防菌Pla6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6.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基因簇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链霉菌的筛选、鉴定和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链霉菌的概述
        1.1 链霉菌的生物学特征
        1.2 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2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概述
        2.1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特征及侵染性
        2.2 水稻白叶枯病的历史背景
        2.3 泰国的水稻白叶枯病
        2.4 中国的水稻白叶枯病
        2.5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研究
    3 链霉菌对农业防治
        3.1 拮抗白叶枯病菌的链霉菌
        3.2 拮抗植物真菌病原的链霉菌
    4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链霉菌的收集、筛选及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链霉菌菌种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2.2 拮抗白叶枯病菌链霉菌的筛选
        2.2.1 初筛
        2.2.2 复筛
        2.3 目标链霉菌Sr-63菌株的鉴定
        2.3.1 链霉菌Sr-63菌株的形态观察
        2.3.2 链霉菌Sr-63 菌株的16Sr DNA序列分析
        2.3.3 链霉菌Sr-63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筛选结果
        3.2 链霉菌Sr-63菌株的形态特征
        3.3 链霉菌Sr-63 菌株的16Sr DNA序列分析
        3.4 链霉菌Sr-63菌株的生理生化实验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链霉菌Sr-63用不同培养基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效果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链霉菌Sr-63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观察
        2.2 链霉菌Sr-63菌株的发酵液制备
        2.3 水稻白叶枯病菌P6小种的制备
        2.4 抑菌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氏一号
        3.2 改良PD培养基
        3.3 PD培养基
        3.4 Hiskey培养基
        3.5 GYM培养基
        3.6 ISP2培养基
        3.7 SCA培养基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滤液的抗菌谱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链霉菌Sr-63菌株的发酵液制备
        2.2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滤液抗菌谱的测定
        2.2.1 植物病原细菌抗菌谱的测定
        2.2.2 植物病原真菌抗菌谱的测定
        2.3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稳定性分析
        2.3.1 光照稳定性
        2.3.2 温度稳定性
        2.3.3 酸碱稳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抗菌谱
        3.1.1 植物病原细菌抗菌谱的测定结果
        3.1.2 植物病原真菌抗菌谱的测定结果
        3.2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稳定性
        3.2.1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的光照稳定性结果
        3.2.2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的温度稳定性结果
        3.2.3 链霉菌Sr-63菌株发酵液的酸碱稳定性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链霉菌 Sr-63 菌株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配方优化
        2.1.1 碳源种类优化筛选
        2.1.2 碳源浓度优化
        2.1.3 氮源优化筛选
        2.1.4 氮源浓度优化
        2.1.5 盐浓度优化
        2.2 发酵条件优化
        2.2.1 酸碱度优化
        2.2.2 培养时间优化
        2.2.3 培养温度优化
        2.2.4 培养转速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结果
        3.1.1 碳源优化筛选
        3.1.2 碳源浓度优化
        3.1.3 氮源筛选优化
        3.1.4 氮源浓度优化
        3.1.5 NaCl浓度优化
        3.2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2.1 酸碱优化
        3.2.2 培养时间优化结果
        3.2.3 培养温度优化
        3.2.4 培养转速优化
        3.3 测定总发酵优化对Sr-63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能力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链霉菌 Sr-63 菌株发酵滤液拮抗白叶枯病菌的水稻防效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与植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链霉菌Sr-63菌株的发酵液制备
        2.2 水稻白叶枯病菌 P6 菌株制备
        2.3 水稻秧苗的培育
        2.4 防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选择的水稻种子的图片
        3.2 不同处理方法的水稻病斑长度
        3.2.1 泰国黑糯米水稻
        3.2.2 泰国Chai Nat2水稻
        3.2.3 泰国Khaoluang水稻
        3.2.4 泰国Khao Dawk Mali105 水稻(KDML105)
        3.2.5 泰国RD6水稻
        3.2.6 中国中花11水稻
        3.2.7 6种水稻品种与P6侵染对照的病斑长度对比
        3.3 6种水稻品种与不同处理方法的病斑抑制率
        3.4 叶枯唑对 6 种水稻的防效能力
        3.5 链霉菌 Sr-63 菌株的发酵液与叶枯唑农药的防效能力对比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建议
    1 小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防效实验叶片发病情况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木霉的研究进展
        1.1 木霉的生物学特性
        1.2 木霉菌生防机制
        1.2.1 竞争作用
        1.2.2 重寄生作用
        1.2.3 拮抗作用
        1.2.4 诱导抗病作用
    2 木霉菌生防制剂的研究
        2.1 生防木霉制剂及其助剂的类型
        2.1.1 木霉制剂的剂型
        2.1.2 木霉制剂的助剂类型
        2.2 木霉制剂的开发前景
    3 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3.1 芽孢杆菌作用机制
        3.1.1 营养及空间位点竞争
        3.1.2 分泌抗菌物质
        3.1.3 溶菌作用
        3.1.4 诱导抗性
        3.2 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4 协同增效作用的概述
    5 几种病害的概述
        5.1 苹果早期落叶病
        5.2 苹果炭疽叶枯病
        5.3 苹果霉心病
    6 木霉菌、芽孢杆菌的生物防治效果
    7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制备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试剂及药剂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载体的筛选
        1.2.1.1 载体对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1.2.1.2 载体对长枝木霉T6 产孢量的影响
        1.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分散剂的筛选
        1.2.2.1 生物相容性测定
        1.2.2.2 分散剂分散力的测定
        1.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湿润剂的筛选
        1.2.3.1 湿润力测定
        1.2.3.2 生物相容性测定
        1.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粘着剂的筛选
        1.2.5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
        1.2.6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1.2.7 抑菌作用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载体的筛选
        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分散剂的筛选
        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润湿剂的筛选
        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粘着剂粘着效果的筛选
        2.5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
        2.6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2.7 抑菌作用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防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制备
        1.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质量标准检测
        1.2.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湿润性能的测定
        1.2.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PH值测定
        1.2.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悬浮性的测定
        1.2.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起泡性的测定
        1.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4.2 孢子萌发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的性能指标
        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协同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对峙培养试验
        1.2.2 发酵液的制备
        1.2.3 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的相容性
        2.2 生防菌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菌作用
        2.2.1 长枝木霉T6 菌株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作用
        2.2.2 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作用
        2.3 发酵液抑菌活性
        2.3.1 长枝木霉T6 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2 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3 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9)小麦土传真菌病害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土传真菌病害概述
        1.1.1 小麦纹枯病
        1.1.2 小麦根腐病
        1.1.3 小麦茎基腐病
    1.2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DNA探针技术
        1.2.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检测技术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3.2 土传病害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系
        1.3.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3.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2.1 供试土样
        2.2.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2.3 高通量测序
        2.2.4 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3.1.1 单一PCR扩增
        3.1.2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
        3.1.3 正交设计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
        3.1.4 统计分析
        3.1.5 多重PCR反应特异性检测
        3.1.6 单一PCR和多重PCR检测的灵敏度
        3.1.7 田间小麦样本的快速检测及结果验证
    3.2 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2 细菌多样性分析
        3.2.3 真菌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多重PCR体系的优化与应用
    4.2 多重PCR与单一PCR灵敏度比较
    4.3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4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现状
        1.1.1 小麦产量
        1.1.2 小麦品质
        1.1.3 我国小麦生产效益及市场竞争力
    1.2 小麦主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生概况
        1.2.1 小麦全蚀病的为害症状、发生分布及防治
        1.2.2 小麦纹枯病的为害症状、发生分布及防治
    1.3 小麦普通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3.1 发生与危害
        1.3.2 症状特点
        1.3.3 病原菌种类
        1.3.4 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
        1.3.5 防治措施
    1.4 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概况
        1.4.1 发生与危害
        1.4.2 症状特点
        1.4.3 病原菌种类
        1.4.4 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
        1.4.5 防治措施
    1.5 小麦土传病害致病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1.6 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抗病品种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采样、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株真菌分离及纯化
        2.2.2 冬小麦普通根腐病
        2.2.3 冬小麦茎基腐病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种质资源抗性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4 抗性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接种麦根腐平脐蠕孢2B2.5a菌株的抗性筛选
        3.2.2 接种假禾谷镰刀菌 HYZ1.3b 菌株的抗性筛选
        3.2.3 接种三线镰刀菌J4.2c菌株的抗性筛选
        3.2.4 小结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原菌的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药剂筛选结果
        4.2.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小麦根腐叶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J]. 崔国庆. 南方农业, 2021(36)
  •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D]. 高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7)
  • [3]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J].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陈伟,卢学松,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4]基于Android系统的唐山市主粮作物重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APP的开发实现[D]. 彭艳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5]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D]. 闫智臣. 兰州大学, 2020(12)
  • [6]甘蓝根肿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理研究[D]. 贾瑞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链霉菌的筛选、鉴定和防效研究[D]. Suwantammarong Matida. 浙江师范大学, 2020
  • [8]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D]. 戴启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9]小麦土传真菌病害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孙晓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西北地区冬小麦普通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D]. 郭炜.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危害损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